隧道施工不良地质段的处理方案_第1页
隧道施工不良地质段的处理方案_第2页
隧道施工不良地质段的处理方案_第3页
隧道施工不良地质段的处理方案_第4页
隧道施工不良地质段的处理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隧道施工不良地质段的处理方案一、断层、溶洞处理(一)处理原则超前探测先行依托超前地质预报(TSP-203超前地质预报系统+地质雷达+超前钻孔)探明断层破碎带范围(宽度、延伸方向)、溶洞形态(大小、充填物、与隧道相对位置)及地下水情况(水压、水量),预报准确率≥90%,为处理方案制定提供精准依据;对可能引发突水、涌泥的高风险段,加密超前钻孔(间距≤3m),验证预报结果。分级防控策略高风险段(断层宽度>5m、水压≥0.5MPa、溶洞体积>100m³):采用“超前帷幕注浆+管棚支护”双重防护,形成厚度≥5m的阻水帷幕,控制涌水量≤0.5m³/(min・100m),确保开挖后无突水、涌泥风险。中风险段(断层宽度2-5m、水压0.2-0.5MPa、溶洞体积50-100m³):采用单层小导管超前注浆,注浆扩散半径≥1.5m,加固后围岩完整性系数Kv≥0.6。低风险段(断层宽度<2m、水压<0.2MPa、溶洞体积<50m³):采用“超前钻孔排放+局部注浆”,优先释放水压力,再对松散围岩注浆加固,确保开挖后仅为渗流状态。开挖与支护协同断层破碎带开挖严格遵循“管超前,短进尺(循环进尺≤1.5m),弱爆破(周边眼装药量≤0.15kg/m)或不爆破(机械开挖),强支护(初期支护闭合时间≤4h),早封闭(仰拱紧跟开挖面,距离≤30m),勤量测(监控量测频率1次/2h),速反馈”原则,避免围岩长时间暴露引发坍塌。(二)处理措施超前注浆加固帷幕注浆:采用Φ90mm注浆管(壁厚6mm),按梅花形布置(间距1.2m×1.2m),注浆深度≥10m(超过开挖轮廓线5m);浆液选用水泥-水玻璃双液浆(水泥浆水灰比1:1,水玻璃浓度35Be',体积比1:1),凝胶时间控制在30-60s,注浆压力为水压+0.5MPa,单孔注浆量按V=πr²Lη计算(r为扩散半径1.5m,L为注浆长度,η为充填系数0.8),注浆完成后钻检查孔(每10孔抽检1孔),检查注浆密实度≥90%。小导管注浆:采用Φ42mm小导管(壁厚3.5mm,长度4.5m),外插角10°-15°,间距400mm×400mm;浆液选用水泥浆(水灰比0.8:1-1:1),注浆压力0.5-1.0MPa,单孔注浆量≥0.5m³,注浆后围岩单轴抗压强度≥2MPa。开挖与支护施工开挖方式:土层及破碎岩层采用铣挖机开挖,硬质岩层采用光面爆破(周边眼间距400mm,抵抗线500mm,炮孔利用率≥90%),避免超欠挖(超挖≤150mm,欠挖≤50mm)。初期支护:喷射C25早强混凝土(厚度250mm,24h强度≥15MPa),铺设Φ8@200×200钢筋网,架设I22b型钢拱架(间距600mm,拱架连接板螺栓扭矩≥300N・m),打设Φ25中空注浆锚杆(长度3.5m,间距800mm×800mm,注浆压力0.8-1.2MPa),支护完成后及时喷射第二层混凝土(厚度100mm),形成闭合结构。溶洞专项处理无水小溶洞(体积<50m³):采用C25混凝土回填(掺8%膨胀剂),回填前清理溶洞内松散充填物(清理深度≥500mm),若溶洞位于拱顶,需先架设型钢支架(间距1m),再分层回填(每层厚度≤500mm,振捣密实)。有水小溶洞(涌水量<0.1m³/min):先埋设Φ100mm排水管(坡度≥3‰)引排积水,再用浆砌片石(M10水泥砂浆)回填,回填至管顶500mm后,浇筑C20混凝土封端,防止渗水。大溶洞(体积>100m³):采用“梁拱跨越”方案,梁体选用C30钢筋混凝土(截面尺寸500mm×800mm),梁端支承在完整基岩上(嵌入深度≥1m),或设置桩基承台(桩径1.2m,深度≥5m);拱体采用I25b型钢拱架(间距500mm),喷射C30混凝土(厚度300mm),拱脚设混凝土支墩(尺寸1m×1m×1.5m),确保承载能力满足设计要求。二、隧道涌水、涌泥处理(一)防治施工对策开挖前预控措施超前钻孔排放:采用Φ110mm地质钻,在开挖面布设5-7个钻孔(周边孔深度≥8m,中心孔深度≥10m),探测前方水文地质情况,若发现涌水(水量>0.5m³/min),立即埋设Φ150mm排水管(壁厚5mm),控制排水压力≤0.3MPa,避免突水。管棚预注浆封堵:对涌泥风险段(断层破碎带充填物为流塑状),采用Φ108mm管棚(壁厚8mm,长度15m),按间距300mm布设,管棚内插入Φ25钢筋(长度15m),注浆采用水泥-水玻璃双液浆(凝胶时间10-30s),注浆压力1.0-1.5MPa,形成防渗帷幕,阻止涌泥通道。开挖后封堵与引排局部渗漏处理:对渗水量<0.05m³/min的部位,采用Φ25注浆锚杆(长度3m)注浆封堵,浆液选用水泥-水玻璃浆(体积比1:1),注浆压力0.6-0.8MPa,单孔注浆量≥0.3m³,封堵后渗漏量≤0.01m³/min。集中涌水引排:对涌水量0.05-0.5m³/min的部位,埋设Φ80mm钢花管(开孔率20%),管外包裹土工布(渗透系数1×10⁻³m/s),将水引入隧道侧沟,钢花管固定在型钢拱架上,周边用速凝混凝土(初凝时间≤15min)封堵,防止涌泥。大规模涌泥处置:立即停止开挖,在涌泥口周边打设Φ42mm小导管(间距300mm,长度4m),注浆形成止水环,再用编织袋装土(装土量80%)堆筑临时挡墙(高度≥2m),挡墙后浇筑C25混凝土(厚度500mm),待混凝土强度达70%后,采用“短进尺(0.5m/循环)、强支护(型钢拱架间距500mm)”开挖,逐步清理涌泥。(二)处理要点小规模突水涌泥(影响范围<10m³)清理:采用挖掘机配合人工清理涌泥(严禁扰动未稳定围岩),清理过程中设专人监测围岩变形(拱顶下沉≤5mm/d,周边收敛≤3mm/d),变形超标立即停止。加固:对开挖面采用C20喷射混凝土(厚度150mm)封闭,打设Φ25中空锚杆(长度3.5m,间距600mm×600mm)注浆加固,扩大加固范围至涌泥口周边5m,确保围岩稳定后再继续开挖。衬砌:优先施工仰拱(C30钢筋混凝土,厚度500mm),仰拱与掌子面距离≤20m,二衬紧跟(距离≤50m),二衬混凝土掺8%抗裂纤维,防止收缩裂缝。大规模突水涌泥(影响范围>10m³)应急加固:对已完成初期支护段,增设I25b型钢拱架(间距500mm),拱架间采用Φ22钢筋连接(间距500mm),喷射C30混凝土(厚度300mm),防止支护结构坍塌;对涌泥前方围岩,采用Φ90mm深孔注浆(深度15m,间距1.5m×1.5m),浆液选用水泥-水玻璃-氯化钙三液浆(凝胶时间5-10s),固结围岩。分步开挖:采用预留核心土环形开挖法(核心土面积≥开挖面积50%),循环进尺0.5-1m,每循环完成后立即喷射混凝土、架设拱架、打设锚杆,支护闭合时间≤2h;核心土采用台阶法开挖(台阶高度3m),避免核心土失稳。永久处理:涌泥清理完成后,对涌泥通道采用C30混凝土回填(掺10%膨胀剂),回填长度≥10m,顶部设Φ100mm排水管(间距5m),确保后期渗水有序排出;二衬施工时增设防水层(EVA防水板+土工布,防水板厚度1.5mm,焊接搭接宽度≥100mm),防止渗漏。三、岩爆处理(一)岩爆预防措施超前应力释放应力监测:在埋深>500m的云雾山隧道段,布设应力传感器(每50m1组,每组3个),实时监测围岩应力(预警值≤80%岩体抗压强度),应力超标时启动释放措施。卸压孔施工:在掌子面及隧道周边(距开挖轮廓线1m)钻设卸压孔(孔径Φ50mm,深度5-8m,间距1m×1m),孔内插入Φ40mmPVC管(长度5-8m),释放围岩应力,降低岩爆风险;对高应力段(应力>90%岩体抗压强度),增加卸压孔数量(间距0.8m×0.8m),并注入高压水(压力10-15MPa),促进岩体微裂隙发育,释放应力。爆破参数优化周边眼设计:采用密打眼(间距300mm)、小药卷(直径25mm,装药量0.1kg/m)、空气间隔装药(间隔长度200mm),减少爆破对围岩的扰动,周边眼残眼率≥80%,控制爆破后围岩表面平整度(起伏差≤100mm)。爆破顺序:采用毫秒延时爆破(延期时间50-100ms),先爆掏槽眼,再爆辅助眼,最后爆周边眼,避免同时起爆导致应力集中;掏槽眼装药量≤0.4kg/m,辅助眼装药量≤0.25kg/m,降低爆破振动速度(≤15cm/s)。岩体改性处理高压水喷洒:爆破后立即用高压水(压力5-8MPa)喷洒掌子面及周边15m范围内隧道壁(喷洒时间≥30min),改变岩体表面力学性质,降低脆性(岩体回弹模量降低10%-15%),减少岩爆发生概率。超前注浆改性:对岩爆高发段(埋深>600m),采用Φ42mm小导管(长度4.5m,间距1.5m×1.5m)超前注浆,浆液选用水泥-膨润土浆(水灰比1:1,膨润土掺量5%),注浆压力0.5-0.8MPa,浆液扩散半径1m,改善岩体完整性,降低岩爆强度。(二)岩爆处理对策人员与设备防护个人防护:施工人员佩戴防冲击钢盔(抗冲击性能≥50J)、防刺穿鞋(抗穿刺力≥1100N),掌子面作业人员系安全绳(抗拉强度≥20kN),避免岩块飞溅伤人。设备防护:主要施工设备(挖掘机、装载机、喷射机)安装钢板防护棚(厚度10mm,高度≥2.5m),掌子面设移动防护棚架(采用I20a型钢制作,防护面板厚度8mm,可沿轨道移动),防护棚架距掌子面≤5m,防止岩块冲击设备。岩爆应急处置轻微岩爆(岩块粒径<100mm,数量少):立即停止作业,人员撤离至安全区域(距掌子面≥50m),派专人观察岩爆情况(持续30min),待稳定后用撬棍清理松动岩块(从顶部向底部清理),清理完成后喷射C25混凝土(厚度100mm)封闭围岩,再恢复施工。中等岩爆(岩块粒径100-300mm,数量较多):启动应急预警,人员撤离至安全通道,关闭掌子面电源,待岩爆停止后(观察1h),采用机械(挖掘机带破碎锤)清理岩块,清理过程中设监测点(每5m1个),监测围岩变形(拱顶下沉≤10mm/h),变形稳定后架设I22b型钢拱架(间距600mm),打设Φ25中空锚杆(长度4m,间距800mm×800mm),喷射混凝土至设计厚度(250mm)。强烈岩爆(岩块粒径>300mm,伴随围岩坍塌):立即启动隧道应急救援预案,人员撤离至地面,封闭掌子面(用沙袋堆筑挡墙,高度≥3m),采用地质雷达探测坍塌范围,再采用“超前大管棚(Φ127mm,长度20m,间距400mm)+帷幕注浆”加固,注浆完成后用CRD法(交叉中隔壁法)开挖,每循环进尺0.5m,支护闭合时间≤1h,确保施工安全。监测与反馈监控量测:岩爆段加密监测频率(拱顶下沉、周边收敛1次/1h,围岩应力1次/2h),监测数据实时传输至监控中心,若发现异常(拱顶下沉>5mm/h,周边收敛>3mm/h),立即停止作业,分析原因并调整处理方案。数据反馈:每日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绘制应力-时间曲线、变形-时间曲线,预测岩爆风险,若风险等级提升(从“弱”升至“中”),及时调整预防措施(增加卸压孔、优化爆破参数),确保岩爆风险可控。四、岩溶处理(一)超前探测与评估探测方法综合探测:采用TSP-203超前地质预报(探测距离100-150m)+地质雷达(探测距离30-50m)+超前钻孔(探测距离20-30m,孔径Φ90mm,数量5-7个),探明岩溶洞穴的位置(距隧道轴线距离、埋深)、形态(尺寸、形状)、充填物(类型:碎石、黏土、水,充填率)及地下水情况(水位、水压、水量),探测结果形成《岩溶探测报告》,报设计、监理单位审批。评估分级:根据探测结果将岩溶分为三级:等级洞穴尺寸(长×宽×高)充填物状态涌水量(m³/min)处理难度I级<5m×3m×3m干燥、松散碎石<0.1易II级5-10m×3-5m×3-5m湿润、黏性土0.1-0.5中III级>10m×5m×5m饱和、流塑状黏土>0.5难(二)分类型处理措施无水、已停止发育溶洞I级溶洞(体积<50m³):采用C25喷射混凝土(厚度200mm)封闭溶洞壁,再用C25混凝土回填(掺8%膨胀剂),回填时分层浇筑(每层厚度≤500mm,振捣密实度≥95%),顶部预留Φ50mm排气孔(间距2m),防止气泡残留导致空鼓;回填完成后7d,钻检查孔(每10m²1个)检测混凝土强度(≥25MPa),合格后方可继续开挖。II级溶洞(体积50-100m³):先在溶洞周边打设Φ25中空注浆锚杆(长度4m,间距800mm×800mm),注浆压力0.8-1.2MPa,浆液选用水泥浆(水灰比1:1),加固溶洞周边围岩;再架设I20a型钢拱架(间距800mm),拱架与溶洞壁之间用C25混凝土充填(掺5%抗裂纤维),充填完成后喷射C25混凝土(厚度150mm)覆盖,确保支护与溶洞壁紧密结合。III级溶洞(体积>100m³):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回填”方案,框架柱截面尺寸600mm×600mm(纵向间距5m),横梁截面尺寸500mm×800mm(横向间距4m),框架混凝土强度等级C30(掺10%膨胀剂);框架施工完成后,用C20混凝土分层回填(每层厚度≤800mm,采用振捣棒+平板振动器联合振捣),回填至框架顶部500mm后,浇筑C25混凝土封盖,封盖厚度≥300mm。有水、仍发育溶洞I级溶洞(涌水量<0.1m³/min):先埋设Φ80mm排水管(PE材质,壁厚6mm,坡度≥5‰),将水引入隧道侧沟,排水管进口包裹土工布(渗透系数1×10⁻³m/s),防止泥沙堵塞;再用浆砌片石(M10水泥砂浆)回填溶洞,回填时预留500mm厚C25混凝土找平层,找平层内埋设Φ6@200×200钢筋网,增强整体性。II级溶洞(涌水量0.1-0.5m³/min):采用“超前注浆堵水+结构跨越”,先在溶洞前方钻设Φ90mm注浆孔(间距1.5m×1.5m,深度10m),注浆采用水泥-水玻璃双液浆(凝胶时间30-60s),注浆压力1.0-1.5MPa,形成阻水帷幕(涌水量降至<0.05m³/min);再架设I25b型钢拱架(间距600mm),拱架底部设混凝土支墩(尺寸1m×1m×1.2m,强度C30),支墩嵌入完整基岩深度≥0.8m,拱架与溶洞壁之间用C25混凝土充填,确保承载稳定。III级溶洞(涌水量>0.5m³/min):启动应急排水系统,在溶洞周边布设Φ150mm排水孔(间距3m,深度15m),连接排水泵(扬程≥50m,排水量≥1m³/min),将水排至隧道外沉淀池(容积≥500m³);再采用“大管棚+帷幕注浆”加固,管棚选用Φ127mm钢管(壁厚8mm,长度20m,间距400mm),管棚内注浆(水泥-水玻璃双液浆),形成防护壳;最后采用CRD法开挖(循环进尺0.5m),同步施工二衬(C35钢筋混凝土,厚度600mm),二衬内增设Φ20@200×200钢筋网,增强抗渗与承载能力。充填型溶洞(充填物为碎石、黏土)松散碎石充填溶洞:先采用Φ42mm小导管(长度4.5m,间距500mm×500mm)注浆加固,浆液选用水泥-水玻璃双液浆(凝胶时间20-40s),注浆压力0.8-1.2MPa,将碎石胶结为整体(单轴抗压强度≥1.5MPa);再用铣挖机分层开挖(每层厚度≤1.5m),开挖后立即喷射C25混凝土(厚度200mm),架设I22b型钢拱架(间距800mm),打设Φ25中空锚杆(长度3.5m),形成初期支护。黏性土充填溶洞(流塑状):采用“冷冻法加固+机械开挖”,在溶洞周边布设Φ108mm冷冻管(间距1.2m,深度12m),通入液氮(温度≤-196℃),将黏性土冻结成冻土壁(厚度≥2m,抗压强度≥3MPa);冻结完成后,用盾构机或TBM机械开挖(循环进尺1m),开挖后立即施工初期支护(喷射混凝土+型钢拱架+锚杆),冻土壁融化前完成二衬施工(C30防水混凝土,抗渗等级P8)。五、施工监测与验收(一)施工监测监测内容与频率围岩变形监测:包括拱顶下沉、周边收敛,采用全站仪(精度±2mm)与收敛计(精度±0.1mm),高风险段(断层、III级岩溶)监测频率1次/2h,中风险段1次/6h,低风险段1次/12h;变形预警值:拱顶下沉≤10mm/d,累计下沉≤50mm;周边收敛≤5mm/d,累计收敛≤30mm,超预警值立即停止施工。应力监测:在型钢拱架、锚杆、二衬内布设应力传感器(每50m1组,每组3个),实时监测受力情况(拱架应力≤200MPa,锚杆拉力≤150kN,二衬应力≤150MPa),数据通过无线传输至监控中心,异常时触发报警。水文监测:在溶洞、断层段布设水位计(精度±1cm)与流量计(精度±0.01m³/min),监测地下水位变化(水位波动≤0.5m/d)与涌水量(超0.5m³/min启动应急),每日记录监测数据,绘制水位-时间、涌水量-时间曲线。监测数据处理与反馈每日对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采用回归分析预测围岩变形趋势(如预测拱顶下沉将超预警值,及时调整支护参数);每周形成《监测周报》,报设计、监理单位,作为优化施工方案的依据。建立监测数据异常响应机制:当监测值超预警值80%时,发出黄色预警(加强监测频率);超预警值时,发出红色预警(停止施工,启动应急措施),待变形稳定、风险排除后,方可恢复施工。(二)验收标准过程验收超前支护验收:管棚、小导管安装位置偏差≤50mm,注浆密实度≥90%(检查孔检测);锚杆安装角度偏差≤5°,拉力值≥设计值90%(每30根抽检1根);型钢拱架间距偏差≤30mm,连接板螺栓扭矩≥设计值90%(每10榀抽检1榀)。混凝土施工验收:喷射混凝土厚度偏差+50mm/-0mm(雷达检测,每100㎡测1点),强度≥设计值95%(回弹法+钻芯法,每500㎡测1组);二衬混凝土表面平整度≤5mm/2m,抗渗等级≥设计值(每500m³做1组抗渗试块)。防排水验收:防水层铺设平整(无破损、空鼓,空鼓面积≤1%),焊接搭接宽度≥100mm(充气检测,压力0.2MPa,保压30min无压降);排水管排水通畅(无堵塞,通水试验流量≥设计值90%)。竣工验收不良地质段处理完成后,需进行专项验收:检查支护结构完整性(无裂缝、变形),围岩稳定性(监测数据稳定7d以上),防排水效果(无渗漏,渗水量≤0.1L/(m²・d));验收需提供资料:超前地质预报报告、施工记录、监测数据、材料检验报告,验收合格签署《不良地质段处理验收记录》,方可进入后续工序。六、应急保障机制(一)应急组织与预案组织架构成立隧道不良地质应急领导小组,由项目经理任组长,下设技术组、抢险组、监测组、后勤组,明确职责:技术组负责制定应急方案,抢险组负责现场处置(配备20人,24小时待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