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1页
第6课《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2页
第6课《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3页
第6课《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4页
第6课《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教学设计【核心素养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新闻评论“就事论理”的文体特点,区分新闻事实与观点;赏析标题的表现力及关键语句的情感张力,积累“惨绝人寰”“振聋发聩”等词语。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梳理文章论证思路,学习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分析作者如何选取国际纪念活动、日本右翼行径等事实支撑观点,培养逻辑分析与辩证思维能力。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新闻评论庄重严谨的语言风格,体会对比手法带来的情感冲击;通过模拟新闻播报,把握文本的情感基调,提升语言表达的感染力。文化传承与理解:深入理解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意义与国家公祭日的价值,铭记“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理念;从国际社会对历史的态度中,感悟人类共同的和平追求,增强民族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教学重难点】重点:把握新闻评论的特点(事实与观点结合),梳理论证思路与论证方法;理解国家公祭的意义。难点:领悟“历史记忆”与“和平主题”的现实关联,学会用事实支撑观点的评论写作方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唤起情感播放国家公祭日公祭仪式片段,展示南京大屠杀遇难者数字“”,提问:“为什么每年12月13日,我们要以国家之名举行公祭?这一仪式背后承载着怎样的历史记忆与现实意义?”预设:每年12月13日以国家之名举行公祭,是为铭记1937年南京大屠杀中30万以上无辜同胞惨遭杀戮的惨痛历史。这一仪式承载的历史记忆,是侵华日军长达6周血腥暴行的见证,是中华民族近代史上的深重创伤。从现实意义看,公祭彰显了中国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的坚定立场,警示世人“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它凝聚着全世界爱好和平的力量,驳斥日本右翼否认历史的行径,更以“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誓言,指引当代人守护和平、矢志复兴,让历史悲剧不再重演。简介文体:本文是《人民日报》“钟声”专栏的新闻评论,聚焦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彰显中国对和平的坚守。设计意图:通过视觉与情感冲击,奠定庄重的课堂基调,引出新闻评论的“立场性”特点。(二)初读梳理,明确特点1.区分事实与观点速读课文,用不同符号标注新闻事实与作者观点预设:新闻事实(用“△”标注)△1.今天,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再次以隆重的公祭仪式悼念死难同胞。△2.美国《波士顿环球邮报》发表有关南京大屠杀长篇文章《别让南京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3.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2017年10月通过“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动议。△4.美国圣地亚哥市图书馆举办南京大屠杀史实讲述活动;加利福尼亚州落成罗伯特·威尔逊纪念碑。△5.日本高中和大学老师组成的研究会建议将“南京大屠杀”列入教科书。△6.日本右翼在连锁酒店摆放美化侵略书籍,篡改历史教材,阻止国民追寻真相。△7.美国旧金山市通过“慰安妇日”议案后,日本右翼的大阪市长宣布解除姐妹城市关系。△8.2017年11月日内瓦裁军会议取消日本和平演讲资格;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狠批日本历史态度。△9.2017年9月国际和平城市协会宣布南京成为国际和平城市。作者观点(用“○”标注)○1.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2.历史,不可能被忘却!○3.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态度仍然顽固,其行径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4.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5.日本右翼越顽固,越会引起爱好和平的人们高度警惕。○6.国家公祭日之长鸣警钟振聋发聩,那些装睡梦游的罪恶灵魂无处遁形。○7.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中国一以贯之的和平誓言,彰显坚定的信念、磅礴的力量。小组交流:新闻事实与观点的关系是什么?预设:新闻事实与观点是新闻评论的核心要素,二者相互依存、辩证统一。新闻事实是观点的“基石”。文中引用的国际纪念活动(如加拿大设立纪念日、美国图书馆讲史实)、日本右翼行径(如篡改教材、解除友城关系)等具体事实,为作者“历史不容忘却”“珍爱和平”的观点提供了客观依据,让观点有迹可循、有据可依,避免空洞说教。观点是事实的“升华”。作者对新闻事实的筛选与解读,赋予事实更深刻的意义:通过对比正义之士的纪念与右翼的抵赖,提炼出“历史不会因抵赖而消失”的立场;以南京成为“国际和平城市”的事实,强化“为佑世界和平”的核心观点,使事实服务于说理,形成“就事论理”的逻辑闭环。2.文体对比出示表格,对比本文与消息、特写的差异:预设:维度新闻评论(本文)消息/特写内容重点事实+观点,侧重“论理”以客观事实为主,侧重“记事”标题特点概括事件+表达立场(如“为佑和平”)仅概括事件(如“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语言风格庄重、有情感张力,含评判性语言简洁、客观,以叙述为主结论:新闻评论的核心是“就事论理”,以事实为依据,表达鲜明立场。(三)精读品析,探究论证1.梳理论证思路小组合作划分层次并概括:预设:引论(第①段):以公祭仪式引出观点——牢记历史,维护和平。本论(第②—④段):用国际纪念活动(正面事实)与日本右翼行径(反面事实)对比,论证“历史不容忘却”。结论(第⑤—⑥段):以南京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的变迁,重申和平誓言。2.分析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预设:第②段列举美国、加拿大、日本正义人士的纪念活动,证明“历史不可能被忘却”;第③段列举日本右翼篡改教材、解除友城关系等事实,揭露其否认历史的丑态。对比论证:预设:将“全世界正义之士的纪念”与“日本右翼的抵赖”对比,突出历史真相的不可掩盖,增强论证的说服力。3.赏析关键语句“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预设:运用双重否定,强调历史的客观性,语气坚定有力,回应日本右翼的否认行为。“国家公祭日之长鸣警钟振聋发聩,那些装睡梦游的罪恶灵魂无处遁形”。预设:用“振聋发聩”“无处遁形”等词语,表达对历史罪恶的批判与警示,情感强烈。(四)拓展实践,深化理解1.模拟新闻播报分组选取文中片段,结合学习单中的情感提示(庄重、愤慨、坚定),进行2分钟新闻播报,体会语言的情感张力。点评重点:语气是否贴合文本情感,是否突出评论的立场性。预设:第②段国际纪念(情感提示:庄重、肯定)(语气沉稳庄重,语速适中)各位观众,今天我们聚焦世界范围内对南京大屠杀历史的铭记。美国《波士顿环球邮报》近日以“别让南京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为题,刊发长篇文章缅怀死难者;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于2017年10月通过“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动议,用立法形式守护历史真相。(语调略微上扬,带肯定色彩)在美国圣地亚哥市的图书馆,志愿者正为民众讲述那段不能忘却的史实;加利福尼亚州街头,见证南京大屠杀的罗伯特・威尔逊医生纪念碑前,鲜花常年不败。在日本,更有高中和大学老师组成研究会,呼吁将“南京大屠杀”列入教科书。这些跨越国界的纪念,印证着一个真理:历史,不可能被忘却!2.微评论写作提供热点话题(“青少年如何传承历史记忆”),要求学生模仿本文“事实+观点”的结构,写一段50字左右的微评论,至少引用一个事实。预设:微评论:传承历史记忆学校开展公祭日诵读铭文活动,师生默哀追思。青少年当以这类实践铭记30万遇难者伤痛,让历史记忆融入青春担当,守护和平火种不灭。(五)课文总结与作业课文小结:本文以国家公祭日为核心,通过正反事实对比,论证了“铭记历史是为了守护和平”的观点,展现了新闻评论“以事实说理、以立场明志”的特点。历史记忆不是仇恨的延续,而是和平的基石。作业:必做:摘抄文中3处体现“事实支撑观点”的语句,分析其作用。选做:针对“校园纪念历史活动”写一篇150字的短评,要求观点明确,至少用1个事实论据。课堂小结本节课学习《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明确新闻评论“就事论理”特点,区分新闻事实与观点。通过对比国际纪念与日本右翼行径,赏析举例、对比论证。模拟播报体会庄重、坚定语气,微评论实践强化用事实支撑观点。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信念深植心中。【板书设计】《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核心素养内容要点语言建构事实与观点区分・庄重语言风格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