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市育才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2025.9(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本大题共6小题,共16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鲁迅先生曾说:“《红楼梦》的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据此创作原则观察,红楼女子们构成了一个各美其美的真实世界。其显著特征有三——特征一:美,是散落的,不追求集大成。《红楼梦》女性美是不偏不倚地散落在多数女子特别是少女少妇身上的。每个年轻女子都拥有某种单向优势,却没有全能冠军,是一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态势。特征二:美,又是有分寸的、适度的,不追求绝伦超群。就像作者借石头之口所宣告的,他书中的女子没有班姑蔡女之类的女性样板,而是一群“小才、微善”“或情或痴”的寻常“异样女子”,各有一份智慧,一份善良,一份真性情,是古往今来凡身心健康之女子人人拥有的普泛的基础的美。特征三:红楼女子的美,又是有个别性、互补性的。小才,有种种;微善,有种种;真性情,更有种种。单以真性情而论,可谓千姿百态,呈现出中国文化人所喜爱的种种文化人格。有些女子,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任情之美,而另一些女子则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中和之美。少有重合,少有雷同。任情美的性格核心是较多地推重个性和自我。这种女子或活得洒脱(如湘云、芳官等),或心智锐敏(如黛玉、龄官),或性格刚烈(如直面戕害的鸳鸯、尤三姐等),是古已有之的“不谄”“不趋”“不惕”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任意流淌。中和美的性格核心是尊重自己、体恤他人,是对儒家“修己安人”“和而不流”等积极内涵的认同与实践。这种女子大都活得安详(如李纨、麝月等),待人谦和(如薛宝钗、花袭人等),且品行坚韧(首推平儿,还有薛宝钗),是古已有之的“不矜不伐”“不卑不亢”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清醒高扬。(取材于刘敬圻《<红楼梦>的女性观与男性观》)1.
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不偏不倚”中的“倚”,读音为yǐ。B.
“班姑蔡女”中的“班姑”,指《后汉书》作者班固。C.
“戕害”中的“戕”,最后一笔是“丶”(点)。D.
“不矜不伐”中的“矜”,意为“自夸”。2.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红楼女子之美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各美其美B.美得适度C.都兼具任情之美与中和之美D.体现了一些古已有之的人文精神材料二薛宝钗是一位“冷人”。曹雪芹写宝钗的冷性格,最为精彩的是写她有一种莫名的病症,需要服食一种名为“冷香丸”的药。从第七回制药用药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宝钗的天性并非真冷,她从娘胎里带出来的是热毒。她放不下世俗功名,总是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让宝玉觉得她也入了国贼禄蠹之流,这正是热的表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分明也是热毒。但她为人处世却端庄大方,竭力掩盖自己内心深处对荣华富贵的追求与迷恋,这样就形成内热外冷的分裂,变得十分世故。“冷香丸”的意义,是解热毒的意义,也是治疗内外分裂的意义。这种解释虽能自圆其说,但近乎苛评。我倒很欣赏胡菊人先生的另一种见解。他的立场有所不同,对宝钗有一种理解之同情。他说:“这药丸可非同小可,是全书大悲剧的象征。”薛宝钗是个才、德、貌三全的人物,但她毕竟是个青春少女。她和林黛玉等少女一样,有生命激情,有爱恋向往,但她接受了一套儒家的道德规范,竭力掩盖、压抑自己的内热,以至用“冷香丸”来化解自己的内热。在封建道德观的威慑下,她竟然把自己的生命激情视为一种病,需要药治。林黛玉的悲剧固然是悲剧,但她毕竟把自己的情感毫无掩饰地率性表露过、宣泄过,任自己的眼泪挥洒过、畅流过,而薛宝钗则把一切真情感深深地压在心底,然后装出一副冷清的面孔去对付那个虚假的缺乏真情真性的世界。她是真正的封建道德的点缀品、牺牲品,她的心性表面上是被冷香丸化解掉的,实际上是被封建道德专制理念埋葬掉的。薛宝钗的悲剧是对青春热情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自己屈服于外部社会规范而牺牲自身心性的结果。这种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更深刻的悲剧,所以胡菊人先生称之为“大悲剧”。以往的评“红”者站在批判者的立场上,太过强调薛宝钗是封建关系的维护者,而忽视了她是封建规范、封建理念的牺牲者。而胡菊人先生则站在同情者的立场上,发现宝钗是一个不得不用冷香丸来冰冻青春热情,又不得不带着“冷人”面具去面对邪恶社会的人。(取材于刘再复《红楼人三十种解读》)3.
材料二中,胡菊人先生认为薛宝钗是大悲剧人物,下列说法不属于其理由的一项是(
)A.内热外冷的分裂,使其世故B.把生命激情视为疾病C.只能用假面对付虚假的世界D.不曾像黛玉那样率性4.
根据材料二,下列与“冷香丸”有关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曹雪芹创造出以“冷香丸”治疗宝钗的“热毒”,是一种精彩的写法。B.
“冷香丸”所解“热毒”,“病症”之一是追求功名,之二是为人端庄。C.
有人认为,“冷香丸”有治疗内热外冷分裂性格的意义,对宝钗有益。D.
有人认为,“冷香丸”是压制生命活力扭曲真实心性的,对宝钗有害。材料三薛宝钗多年来蒙冤最甚的便是说她“奸”。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有人以此相责,说宝钗“孜孜以求的是‘甜如蜜’的小人之交。她常常给人送东西,有时是有一定同情心的善行。但我们应看到,她的动机是复杂的。首先是求得美名,目的是邀时誉,笼络人心”。其实这说法有可商榷之处。比如,说她破坏宝黛爱情,觊觎宝二奶奶的位置,甚至还为此耍了阴谋——移祸黛玉。我承认,宝钗是有缺点的。但读者如果不存先入之见,实事求是地分析此事的前因后果,则不难发现,指斥其“奸”过于严苛。那日正值芒种,宝钗与凤、纨、迎、探、惜等在园中玩耍,因独不见黛玉,故去潇湘馆找她。由于忽见宝玉进去怕自己也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她便抽身回来。这恰好证明她心地纯正,不存妒忌之念。接着见一玉色蝴蝶,十分有趣,遂追扑起来,又证明她当时并无醋意与不快。这时听见亭内红玉与坠儿说话,宝钗认为“奸淫狗盗”,固然反映了她的封建正统观念,实不足取,但她装着追寻黛玉,却是彼时彼境合乎实情之言。人们情急之下做出的反应往往与当时正在进行的事有关。宝钗当时就是为找黛玉而来,因此,说寻黛玉实在是最正常不过的。毕竟,处境窘急,脱口而出,情有可原。比如,在金钏自杀的问题上,宝钗说她“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确实是无情到了冷酷的程度。但说她将自己两套新衣拿来给金钏装裹,是为了对照贬损黛玉,实在有失偏颇。因为黛玉“素日是个有心的”之类的话是王夫人所说,且宝钗历来心胸宽大,从不计较琐事,连庭院花木、房间布置、衣服首饰等都不大讲究,所以在姨妈精神上承受巨大压力这一情境之下,她主动提出此议是十分自然的。她在宽慰王夫人时说的一席话,除了表现其惊人的无情外,确实有讨好巴结之嫌,但也仅仅是嫌疑而已。因为人们为了安慰亲人、朋友,有时会说一些减轻其责任的话,这并不能完全代表她心中真实的判断,只能说有讨好之嫌。断言其“奸”,并无铁证。曹雪芹正是这样以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从而增加了对人物释读与评价的多种可能性,拓宽了审美的艺术空间。(取材于周思源《探秘集》)5.
根据材料三,下列证明宝钗不“奸”的理由中,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A.
去潇湘馆寻黛玉,因见宝玉进去怕有不便,便没有前往,可见她不存妒忌。B.
担心红玉与坠儿怀疑自己,便假装是在追黛玉,这是情急之下的正常反应。C.
提出拿自己的新衣给金钏装裹,是为了给王夫人减压,不是为了贬损黛玉。D.
认为金钏死不足惜,是特定情境下的话语,目的是安慰人,而不是讨好人。6.
对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概括说明造成对宝钗的评价众说纷纭的原因。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3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夫毁誉是非不可定矣。以汉高之略而陈平之谋,毁之则疏,誉之则亲。以文帝之明而魏尚之忠,绳之以法则为罪,施之以德则为功。知世之听者多有所尤。多有所尤,所听必悖矣。何以知其然耶?《吕氏春秋》云:邾①之故,为甲裳以帛,公息忌谓邾之君曰:“不若以组。”邾君曰:“善!”下令,令官为甲必以组。公息忌因令其家皆为组。人有伤之者曰:“公息忌所以欲用组者,其家为甲裳多以组也。”邾君不悦,于是乎止,无以组。邾君有所尤也。邾之故为甲以组而便也,公息忌虽多为组何伤?以组不便,公息忌虽无以为组亦何益?为组与不为组,不足以累公息忌之说也。凡听言不可不察。乐羊为魏将而攻中山,其子在中山,中山之君烹其子而遗之羹,乐羊尽啜之。文侯曰:“乐羊以我故,食其子之肉。”堵师赞曰:“其子且食之,其谁不食?”乐羊罢中山,文侯赏其功而疑其心。事之情一也,所以观者异耳。从城上视牛如羊,视羊如豚,所居高也。窥面于盘水则圆,于杯则亏,面形不变,其故有所圆有所亏者,所自窥之异也。今吾虽欲正身而待物,庸讵知世之所自窥我者乎?是知天下是非无所定也。世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今吾欲择是而居之,择非而去之,不知世之所是非者,孰是孰非哉?夫忘家殉国,则以为“不怀其亲,安能爱君?”卫公子开方、吴起、乐羊三人是也。若私其亲,则曰“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援桴鼓则忘其身”。禳苴杀庄贾是也。故《传》曰:“欲加之罪,能无辞乎?”审是非者,则事情得也。(节选自《反经·忠疑》)【注】①邾,古国名。7.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毁之则疏,誉之则亲
毁:破坏B.
多有所尤,所听必悖矣
悖:谬误C.
人有伤之者曰
伤:中伤D.
不足以累公息忌之说也
累:妨碍8.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何以知其然耶
其谁不食B.
为甲裳以帛
乐羊以我故C.
不若以组
若私其亲D.
于杯则亏
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9.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令官为甲必以组(邾君)命有关的官吏制作甲裳一定要用丝带连缀B.
窥面于盘水则圆在盘子里放上水,看自己的面影,(面部)就是圆形完整的C.
所自窥之异也自己能看出水中面影的区别罢了D.
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指挥军队时就该忘掉自己的父母10.
下列诗句阐释的哲理和作者的观点“事之情一也,所以观者异耳”接近的一项是(
)A.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B.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C.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D.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二)(共18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取材王安石夫工人之为业也,必先淬砺其器用,抡度其材干,然后致力寡而用功得矣。圣人之于国也,必先遴柬其贤能,练核其名实,然后任使逸而事以济矣。故取人之道,世之急务也,自古守文之君,孰不有意于是哉?然其间得人者有之,失士者不能无焉,称职者有之,谬举者不能无焉。必欲得人称职,不失士,不谬举,宜如汉左雄所议文吏课笺奏①、诸生试家法②,为得矣。所谓文吏者,不徒苟尚文辞而已,必也通古今,习礼法、天文人事、政教更张,然后施之职事,则以详平政体,有大议论,使以古今参之是也。所谓诸生者,不独取训习句读而已,必也习典礼,明制度、臣主威仪、时政沿袭,然后施之职事,则以缘饰治道,有大议论,则以经术断之是也。以今准古,今之进士,古之文吏也;今之经学,古之诸生也。然其策进士,则但以章句声病,苟尚文辞,类皆小能者为之;策经学者,徒以记问为能,不责大义,类皆蒙鄙者能之。使通才之人或见赘于时,高世之士或见排于俗。故属文者至相戒曰:“涉猎可为也,诬艳可尚也,于政事何为哉?”守经者曰:“传写可为也,诵习可勤也,于义理何取哉?”故其父兄勖其子弟,师长勖其门人,相为浮艳之作,以追时好而取世资也。何哉?其取舍好尚如此,所习不得不然也。若此之类,而当擢之职位,历之仕途,一旦国家有大议论,立辟雍明堂,损益礼制,更著律令,决谳疑狱,彼恶能以详平政体,缘饰治道,以古今参之,以经术断之哉?是必唯唯而已。故才之不可苟取也久矣,必若差别类能,宜少依汉之笺奏家法之义。策进士者,若曰邦家之大计何先,治人之要务何急,政教之利害何大,安边之计策何出,使之以时务之所宜言之,不直以章句声病累其心。策经学者,宜曰礼乐之损益何宜,天地之变化何如,礼器之制度何尚,各傅经义以对,不独以记问传写为能。然后署之甲乙以升黜之,庶其取舍之鉴灼于目前,是岂恶有用而事无用,辞逸而就劳哉?故学者不习无用之言,则业专而修矣;一心治道,则习贯而入矣。若此之类,施之朝廷,用之牧民,何向而不利哉?其他限年之议,亦无取矣。(有删改)注释:①笺奏:奏章。②家法:这里指某一学派的传统做法。11.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抡度其材干
抡度:挑选衡量B.
以今准古
准:比照C.
诬艳可尚也
诬艳:浮艳失实D.
故其父兄勖其子弟
勖:劝阻12.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
夫工人之为业也
其他限年之议B.
然后施之职事
所习不得不然也C.
则以经术断之是也
各傅经义以对D.
彼恶能以详平政体
是岂恶有用而事无用13.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类皆蒙鄙者能之都像蒙蔽鄙视别人的做法B.
以追时好而取世资也来追逐时人喜好并猎取立身处世的资本C.
决谳疑狱审断有疑问的案件D.
庶其取舍之鉴灼于目前或许人才的取舍标准可以彰显在眼前14.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选拔能胜任其职的人才,应综合考查他们的名声和实际能力。B.
历代想守好祖宗基业的帝王都很重视人才选拔,但都做得不尽如人意。C.
作者以政治家的眼光审视人才选拔的方法,论及科举考试制度的改革。D.
本文说理不蔓不枝,有条不紊,用语准确精练,斩截明了,理足气盛。15.
本文在第一段结尾处提出选拔人才应借鉴汉代“文吏课笺奏、诸生试家法”的做法。请用自己的话谈谈作者在后面三段是如何逐层阐明这一观点的。三、本大题共2小题,共34分。16.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1)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__________,来吾道夫先路!(屈原《离骚》节选)(2)飞湍瀑流争喧豗,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3)__________,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4)__________,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柳永《望海潮》)(5)__________,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姜夔《扬州慢》)(6)心非木石岂无感?__________。(鲍照《拟行路难》)(7)__________,樽酒家贫只旧醅。(杜甫《客至》)(8)落木千山天远大,__________。(黄庭坚《登快阁》)(9)小楼一夜听春雨,__________。(陆游《临安春雨初霁》)(10)归有光在修缮后的项脊轩中,“借书满架,__________,冥然兀坐”。(11)《石钟山记》中,人们怀疑郦道元的说法,原因在于“__________,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郭橐驼种树与他植者的本质区别是“能顺木之天,__________”。(12)为文需情真意切。《陈情表》忆当年“__________,形影相吊”,表孤弱无助,形单影只之苦;《归去来兮辞并序》写“__________,亦崎岖而经丘”,抒回归田园,重返自然之乐。名著阅读(共20分)17.
下列诗句分别对应的是哪一个人物?(
)①世外仙姝寂寞林
②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
③山中高士晶莹雪
④英豪阔大宽宏量A.
黛玉宝钗史湘云妙玉B.
黛玉薛宝琴妙玉史湘云C.
黛玉妙玉宝钗史湘云D.
黛玉探春妙玉宝钗18.
大观园里曾两次结诗社,第二次结的叫什么社?谁是社主?(
)A.
菊花社
林黛玉B.
桃花社
林黛玉C.
桃花社
薛宝钗D.
怡红社
贾宝玉19.
《红楼梦》常以花喻人,下面人物与花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林黛玉:风露清愁,莫怨东风当自嗟。——芙蓉B.
薛宝钗:艳冠群芳,任是无情也动人。——牡丹C.
史湘云:香梦沉酣,只恐夜深花睡去。——海棠D.
贾探春:瑶池仙品,桃红又是一年春。——桃花20.
下面是《红楼梦》中重要故事情节,选项中对这些故事情节发生先后次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梦游幻境②元妃省亲
③黛玉焚稿
④宝玉摔玉
⑤黛玉葬花⑥宝玉出家⑦共读西厢
⑧抄检贾府
⑨香菱扶正
⑩雨村断案A.①④⑩②⑤⑦⑧③⑨⑥
B.
④⑩①②⑤⑦⑧③⑥⑨C.
④⑩①②⑦⑤③⑧⑥⑨
D.
①④⑩②⑦⑤③⑧⑨⑥21.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一项是(
)A.
《红楼梦》前五回分别从不同角度为全书情节的开展作必要的交代。如第四回通过“葫芦借判断葫芦案”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展现了小说更广阔的社会背景。B.
宝钗向宝玉倡议创建诗社,适值贾琏送来海棠花两盆,遂起名“海棠社”,其成员有稻香老农(李纨)、潇湘妃子(黛玉)、蘅芜君(宝钗)、怡红公子(宝玉)、蕉下客(探春)等。C.
贾府中最具叛逆性格的丫鬟是晴雯,涉及到她的情节有“勇晴雯病补雀金裘”“俏丫鬟抱屈夭风流”“撕扇子作千金一笑”。晴雯死后,宝玉作《芙蓉女儿诔》追悼她。D.
《红楼梦》第六十六回,“情小妹痴情归地府,冷二郎一冷入空门”中的情小妹是尤三姐,冷二郎是柳湘莲。最终尤三姐拔剑自刎,以生命完成了对世俗偏见的反抗。22.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遇警幻仙姑,翻看“金陵十二钗“画册,其中正册中“可叹停机德”是宝钗的判词,“湘江水逝楚云飞”,是贾探春的判词。B.
《红楼梦》中除了几位主要人物外,作者还塑造了众多人物形象,他们各有自己独特鲜明的个性。如:温顺世故的袭人,出世孤高的妙玉,怯懦的迎春,忍辱吞声的尤二姐等。C.
回目“秦可卿死封龙禁尉”是指贾蓉因秦可卿之死获得龙禁尉身份,借此提升丧礼排场。这一情节讽刺了封建社会的卖官鬻爵现象,也暗示贾府的腐朽与衰败。D.
紫鹃故意试探宝玉对林黛玉是否真心,说林黛玉要回苏州去,宝玉听闻后如遭雷击,当场癔症发作,将船模型当作接黛玉的船只藏进被中,闹得贾府上下恐慌不已。23.
根据要求,回答问题。宝黛爱情悲剧是《红楼梦》的情节主线之一,根据《红楼梦》前三十六回,可以梳理出宝黛爱情发展的几个阶段:发展阶段本阶段人物的语言前世定情“他既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一见如故【甲】争吵误会【乙】心意相通【丙】用情专一【丁】(1)请从以下人物语言中选出四组,依次填在甲、乙、丙、丁处。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要求填写序号。①“昨夜说你们的眼泪单葬我,这就错了。我竟不能全得了。从此后只是各人各得眼泪罢了。”②“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③“你放心。”“有什么可说的,你的话我早知道了。”④“我没这么大福禁受,比不得宝姑娘,什么金什么玉的,我们不过是草木之人!”⑤“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他。”经历了以上阶段,宝黛二人心心相印,彼此忠贞不渝,但他们的爱情仍以失败告终。(2)请概述宝黛爱情悲剧的原因,并从原著中任举一例加以说明。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5分。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敦煌艳阳下①临近开学,突然看见一个吐蕃展,是国内第一个以吐蕃文化为专题的展览。但是,只在敦煌展出。怎么办?九月、十月,新学期的无数事情黑云压城一样就在眼前。跟朋友提了一句,她立刻回:机票只剩六张了,下手吧!好吧!立刻买了机票。②飞机的舷窗下,祁连山触目可及,雪白的山头与苍黑的山脊一路延伸,无穷无尽。地面一片苍黄,都是戈壁。当飞机降落在敦煌时,西北的艳阳扑面而来,真是艳阳啊!那种强烈,打得人一闭眼,感觉身心都暴露于这通亮的澄澈的热烈的阳光下。那几天,觉得自己像是被充电了一样。③敦煌,这两个字在口腔中发声的时候,就有一种煌煌阔大的气息。许多年前,看见井上靖的小说《敦煌》,意识到东瀛对大唐对西域的那种迷恋,持续了上千年。敦煌,本质上来说,已经是礼失求诸野,但这是文明的交汇点。对于爱好历史的人而言,再多的书籍研究,都不及文明的现场感。④不是第一次来,车过戈壁,远方的山崖上陆陆续续出现一排排石窟的小黑洞时,我还是屏息沉默了。天蓝得仿佛蓝琉璃一样,洞窟山崖是砂砾岩的黄色。莫高窟前的沙河一如既往,只有河底断断续续一点细流,还在枯水期。在这样的风沙偏远之地,穷尽心力、智慧与财富,为佛兴建一千年的洞窟,真是人类近乎疯狂的行为。但也正是这样的疯狂,使得姚蝉一样的微末生命建构出了伟大的文明遗迹。⑤上次来敦煌,就听说要逐步实现数字化观看。果然,这次数字观看已经是很重要的一环。即使如此,还能够实地再看10个窟。这种机缘真是来一次少一次的福分,应该敛容珍惜。壁画最畏惧的是光照,所以洞窟常年处于自然黑暗中。推开石窟的门,游客按照要求分列两边,会有自然光打在主座的菩萨脸上。这个小细节让我有点出神。千百年来,跟我们一样有幸造访的人们,光线缓缓照亮佛陀面容的那一刻,心中刹那升腾的应该是无与伦比的敬畏与惊叹。菩萨低眉金刚怒目,漫天漫地的经变故事,都化身为超然美妙的恢弘画卷。经历千年岁月风沙,壁画雕塑早已斑驳褪色,然而光照处依然摄人心魂,令人心醉,不知身在何处。不知自己的来处,何以明了自己的现在与存在?人类文明的庄严璀璨向我们打开的应该就是这种神游古今、与古人劈面相逢的快感。⑥敦煌研究院第一任院长常书鸿的故居和办公室,就在莫高窟最负盛名的九层楼对面。这位上世纪40年代从法国来到敦煌的画家,一生中最好的年华都给了敦煌。他的办公室和故居都是意想不到的清寒。床和书架都是土坯的,几张木质桌椅,一个灶台,一直到1982年他离开敦煌,都是这样。许多代学人和艺术家就是在这里默默无闻度过大半生。被称为“敦煌女儿”的樊锦诗也是如此,60年代北大毕业后即来到敦煌,先生远在万里之外的武大工作,孩子也是在武汉长大。分居数十年,最终还是先生追随她,在敦煌会合。她说,自己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情,是敦煌成就了她。⑦吐蕃展就位于敦煌研究院内,一个不起眼的二层建筑。一到展馆,视线与内心一下子沉入历史的情境。古格、象雄、吐蕃,藏文化真是太深邃迷人了。展不大,却集中了许多国内外大牌博物馆的名品以及私人收藏。一个6-8世纪吐蕃贵族小孩的丝质外套和软靴,样式像唐装,而织物图案又是带着中亚波斯风格的连珠立鸟纹。吐蕃文化展,有一种特别的混合的气息。这也是这个展一定要在敦煌的原因。季羡林说过,中国、希腊、波斯和印度四大文明的交汇点就是敦煌和新疆。的确,没有比这里更适合的了。⑧在展览的最后,我看到了基金会创始人及主席玛格和汤姆·普里兹克夫妇充满深情的回顾资料,他们回忆自己因为对印度、中国西藏和尼泊尔文化的强烈兴趣而结缘,甚至他们的儿子也继承了这种激情,获得了藏文文献与喜马拉雅研究的博士学位。也正是这种激情,促使他们拜访中国国家文物局,促成了与敦煌研究院的合作,总共有20余家国内外的考古文博机构将其收藏的吐蕃瑰宝借展。如此,像我一样的爱好者,才有机缘目睹来自全球的吐蕃艺术精品。⑨在敦煌,时时觉得,激情真是人类心灵最可宝贵的东西。⑩为什么来到敦煌?当然是为了它迷人的历史与文化光影。它的阳光与星辰,曾照耀无数杰出的艺术家与虔诚信众的心灵,给予了他们坚定的力量。在敦煌看见的一草一木,都令人浮想联翩。这里既是陈寅恪所谓“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之地,也是千年来伟大平凡兼具的一个个真实存在过的生命构建的时间之流。面对在这块土地上留下泪与血,留下光荣与梦想,留下不朽艺术的古人,除了感动,还是感动。(11)我更觉得,来到敦煌,是为了与自己相遇。短短几天,敦煌的艳阳,无论是早晨还是傍晚,光影都犹如神迹。夜晚在极致的安静中入睡,清晨又在极致的安静中醒来。这样的旅程,仿佛出世了一趟。(12)人类文明的宝贵遗迹,此生此世,也许只有这一次机遇相见。除了珍惜,还是珍惜。(取材于朱丽丽的同名散文)24.
下列对文中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舷窗:“舷”读作xuánB.
屏息:“屏”读作bǐngC.
微末:平凡渺小D.
敛容:庄重严肃25.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③段所说的“文明的现场感”,既指参观者身处文明现场,也指实地观看带来的直接、深切和独特的体验。B.
第⑤段由光线打在菩萨脸上的细节,联想到千百年来造访者的感受,进而突出了庄严璀璨的文明的震撼力。C.
第⑦段通过对展品的细致描写,表现出吐蕃文化的深邃迷人,而这也正是吐蕃展一定要在敦煌举办的原因。D.
开篇写诸事繁忙但仍来敦煌参观,结尾部分说特别珍惜与文明遗迹相见的机会,文章首尾照应,圆融自然。26.
作者在第⑨段说“激情真是人类心灵最可宝贵的东西”。从全文看,“激情”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27.
文章题目“敦煌艳阳下”含义丰富,综观全文,简要回答其含义和文章以此为题的效果。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55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文后小题。①《衣尚中国》是继《中国诗词大会》之后的又一个优质文化节目。②服饰是生活的必须品,也是承载文明的艺术品。③《衣尚中国》节目聚焦于中华传统服饰艺术,旨在探寻服饰背后的美学精神,唤醒观者对传统文化的记忆,增强受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④不仅节目借助了歌、舞、剧等习见的文艺样式,还通过街舞、说唱、圆舞曲等舶来的艺术形式阐释服饰文化,在表达形式上有所创新。⑤《衣尚中国》的成功再次表明:一个优秀的文化节目既要________,又要________。28.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①③两句中的“节目”都不可以删掉。B.
②句中加点词语“必须”应为“必需”。C.
③中画线的两个短语的顺序不能互换。D.
④句中“不仅”一词所处位置不正确。29.
在⑤句中的横线上填写两个结构一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学生电子科技小报设计指南
- 高二年级学考冲刺备考计划与学习策略
- 根本性教育课程设计框架研究
- 劳务用工协议书:明确权益与责任
- 机器学习视角下的零售业网点多样性分析
- 蓝色简约城市设计工作总结模板
- 影视剧本写作基础与案例分析
- 食品安全类考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新型车辆安全性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 消防工程技术操作交底记录
- 牛羊布氏杆菌课件
- 机动车排放定期检验标准考核试题及答案
- 共享实验室合作协议书
- DBJ04-T 290-2012 袖阀管注浆加固地基技术规程
- 2025-2026学年华东师大版(2024)小学体育与健康三年级全一册《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教学设计
- 客服人员安全操作培训课件
- 沪科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第一次月考全真模拟试卷(含答案)
- 城管协管员面试题目及答案
- 第12课 动物的反应 课件(内嵌视频) 青岛版科学一年级下册
- DL-T 794-2024 火力发电厂锅炉化学清洗导则
- 地质项目合同管理办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