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语文复习:高考文言、古诗文必背60篇+答案_第1页
2026届高考语文复习:高考文言、古诗文必背60篇+答案_第2页
2026届高考语文复习:高考文言、古诗文必背60篇+答案_第3页
2026届高考语文复习:高考文言、古诗文必背60篇+答案_第4页
2026届高考语文复习:高考文言、古诗文必背60篇+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必背古诗文60篇理解性默写

1.《论语》十二章

(D在《论语十二章》中,“,"两句最能体现孔子的道德价值观:懂得了仁义

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恃牺牲自己的生命。

(2)欧阳修《朋党论》中认为“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其原因在《论

语十二章》中表述为“,

(3)在《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

(4)在《论语十二章》中,“,”两句很好地阐释了“文”和“质”的关系,并

指出了成为“君子”应具备的前提条件:“

(5)在《论语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有志之士)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刚强的原因是“”,

并用两个反问句对此进行阐释:“,?,?”

⑹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差的道理,而“吾”

功亏一费的原因就是“,

(7)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这一比喻说明持之以恒的道理,而“吾”

能够这样做,就在于“,

(8)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君子之道主要有三个方面,分别是“,,

⑼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其恕乎”回答弟子子贡所问的可以终身践行的一个字,并且说做人要将心比心、

推己及人,即“,

(10)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教育学生要多读《诗经》,因为学习《诗经》不但“兴观群怨”,还可以“,

",且能“_

(11)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对有道德、有修养的君子在吃饭和居住方面提出了“,

________________”的要求。

(12)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在做事和说话方面提出了“”的要求,还要求君子

“",这才是好学的表现。

(13)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一旦你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了,天下的人就都赞许你是仁人的句子是

(14)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实行仁德,在于自己,不在于别人的句子是“—

(15)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具体阐释了“为仁”的具体条目是:“,

【答案】(1)朝闻道夕死可矣(2)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5)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6)譬如为山未成一赛止吾止也(7)譬如平地虽覆一赛进吾往也

(8)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0)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11)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12)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13)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14)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15)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2.《劝学》荀子

(1)《荀子•劝学》中以“青”作比时,说其",二与韩愈《师说》中“是故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一致。

(2)《荀子・劝学》中,“,",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

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3)《荀子•劝学》中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通过后天不断广泛学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

要改造成为“”的君子,就要“”,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4)《劝学》中,荀子以亲身的体验,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两句是“,

(5)《荀子・劝学》中的“"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学识却超过了

一般人,是因为“:这就说明了善于利用客观条件可以弥补自身不足的道理。

(6)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且认为后天学习可以改造人,如果“,”,就会“圣

心备焉”。

(7)《荀子•劝学》中以雕刻正面设喻,强调学习应当坚持,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的句子是

(8)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荷子•劝学》中

说“,

(9)《荀了••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弹精竭虑思考,却“”,踮起脚极目

远望,也“_________________

(10)《荀子•劝学》中举例说,笔直的木材如果“",就会弯曲到符合圆规的标准;即使再经暴

晒也不会挺直,因为“:

【答案】(1)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3)知明而行无过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4)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5)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6)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7)锲而不舍金石可镂(8)故不积蹉步无以至千里

(9)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不如登高之博见也(10)较以为轮软使之然也

3.《屈原列传》司马迁

(D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在《离骚》中痛心于朝廷内政治黑暗的四个方面是“,

(2)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离骚”一词作出解释的句子是“,

(3)一个人在辛苦困倦到极点的时候,往往会仰头长叹:“天啊!”,这种情况在司马迁的《屈原列传》中有着形象的

J+l4f4l-还:出:“,O”

(4)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用一个判断句认为:“,所以,在疾痛惨怛

时,未尝不呼父母也。

(5)在《屈原列传》中,屈原“—,”以事其君,由于谗人间之,而陷入“穷”

境。

(6)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之“怨”原因进行了说明,这两个句子是“,

⑺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诗经》中《国风》和《小雅》进行了评价的句子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O

⑻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离骚》透彻地阐明了“道德”“治乱”的两个句子是“,

,,

_________________0

(9)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的文风特点是“,二

(10)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内容虽然细小但含意却极弘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

深远的两句是“,L

⑴)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这样评价屈原,其“志洁”,故“”,其“行廉”,故“

(12)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用比喻高度评价屈原之志:",

【答案】(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逸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2)'离骚'者犹离

忧也

(3)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4)父母者人之本也(5)正道直行竭忠尽智

(6)信而见疑忠而被谤(7)《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8)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9)其文约其辞微(10)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11)其称物芳死而不容(12)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4.《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1.俗岳说“创业容易,守业难”,其原因用《谏太宗十思疏》里的“—,—”一句可以解释。

2.《平“语”近人一一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引用的“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这两话,与《谏太宗

十思疏》“—,—”一样,都说明了人民的重要性。

3.魏斫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认为,君干“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的原因是:他们取天下时,“”:

成功之后,”—二

4.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两句,用树木与泉水作喻写君主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修德节欲。

5.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如果唐太宗能全面做到“十思”和弘扬“九德”,并且在用人和从谏方面做到

“—,—”,那么治理好国家就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

6.李华在读《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时,由书中的“故意合则胡越为昆弟;不舍则骨肉出逐不收”这句话联想

到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的句子。

7.《谏太宗十思疏》里,用“—,—”两句,从能与德两方面提出对于选拔与任用官员的建议。

8.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如果唐太宗能全面做到“十思”和弘扬“九德”,并且在用人和从谏方面做到

“,”,那么治理好国家就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

9.《谏太宗十思疏》用设喻来说明不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就做不到积累德义的句子是:“—,—

10.《〈老子》四章》中说“慎终如始,则无败事”,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用“—,—”概括历代君王能创

业不能守业这一现象,劝谏唐太宗要善始善终。

11.“为官先为人”,我党坚持“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也说明党对领导干部做人的严格要求。《谏太宗十思疏》

中以树木、清泉为喻,对执政者提出“—,的要求。

12.《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针对“用人纳谏”,提出了“—,—”的策略,这也成为初唐的治国方略,为

“贞观之治”打下了基础。

【答案】1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2载舟覆舟所宜深慎3必竭诚以待下则纵情以傲

物4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5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6竭诚则胡越为一体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7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8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9斯亦伐根以

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10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11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12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5.《师说》韩愈

1.韩愈在《师说》中把所谓的君子和巫医乐师百工在“从师学习”问题上进行对比,并感叹说“,”,

2.韩愈在《师说》中,用“,”这组对偶句一语道破士大夫之族不愿意相互学习的原因,告诫人们无

论何时都要保持谦虚、自尊自爱。

3.韩愈《师说》开篇即提出“”的观点,托古言事,与当时一般人“”的态度形成对照,令人警醒。

4.在K师说》中,韩愈列举孔子以郑子之徒为师,以“,”诠释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

子”的原因。

5.《师说》中,韩愈在总结了从师无须分贵贱论长幼后,提出了“,"的择师准则。

6.韩愈在《师说》中两次提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这一群体,第一次是将他们“—”的行为与士大夫“耻学

于师”为行为进行对比;第二次则借其来强调士大夫不从师就会产生””的结果。

7.在韩愈眼中,其实不同教师的职责也有所不同,如他在《师说》中首先将教师的职责界定为“”,却又认

为“童子之师”的职责只是“:

8.韩愈在《师说》中指出,人们爱自己的孩子,会“”,但这种老师往往只是“—”,不是传道受业解惑

的老师。

9.师说》中,韩愈用“,一”两句批评士大夫们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现象。

10.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古之圣人才智超出一般人很远,“—”;今之众人才智低于圣人很多,“=这

就造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答案】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2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3古之学者必有师(而)耻学

于师4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5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6不耻相师今其智乃反不能及7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8择师而教之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9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10犹且从师而问焉而耻学于师

6.《阿房宫赋》杜牧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述阿房宫的建筑时,不直说长桥如龙,复道如虹,而说“—”和“—",用惊讶疑

惑的语气表达了对建筑物的观感,给客观描写涂上了浓烈的抒情色彩。

2.在《阿房宫赋》中,杜牧在描写歌台上歌声温柔,一派春光融融的景象后,以“—,—”两句与之对比,写

出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的现象。

3.在学习交流会上,杨书记引用《阿房宫赋》中的名句“—,—”,阐述了要牢记六国和秦国灭亡的历史教训,

不要重蹈亡秦覆辙的道理。

4.《红搂梦》中的谚语“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化用了《阿房宫赋》的“—,—

5.《阿房宫赋》中杜牧用“—,—?”对秦统治者极力搜刮民脂民闿乂肆意挥霍的做法给予了有力的抨击。

6.杜牧《阿房宫赋》中“—,—”两句描写宫车远去的场髡,从侧面反映了宫殿规模之大。

7.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以“—,—”借秦警唐,讽喻唐朝统治者若不能吸取前人之教训,必将重蹈覆辙。

8.《阿房宫赋》中“,—”两句描写宫殿、楼阁随地形而建,彼此环抱呼应;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工巧致。

,,

9.“佳人半露梅妆额,绿云低映花如刻”,杜牧在《阿房宫赋》对美女头发也有精妙描述,该句子是“

10.《阿房宫赋》中的“—,—”两句,感慨历代统治者因为同样的原因不断重复着相似的悲剧。

11.“锚铢”是极其微小的计量单位,成语“锚铢必较”形容人斤斤计较,而杜牧的《阿房宫赋》中“

则是批判秦统治者疯狂掠夺、大肆挥霍的暴行。

12.杜牧《阿房宫赋》中的”两句,用比较的方式指出了秦在统一六国后,贪图享受,秦宫里面到处是

音乐声。

【答案】1、未云何龙不霁何虹2.舞殿冷袖风雨凄凄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

复哀后人也4.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5.奈何取之尽锚铢用之如泥沙6.辘辘远听杳

不知其所之也7.后人哀之而不签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8.各抱地势钩心斗角9.绿云

扰扰梳晓鬟也10.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11.奈何取之尽锚铢用之如泥

沙12.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7.《六国论》苏洵

1.《六国论》将祖辈创业和子孙守业的态度做了对比,其中“—,—”两句用比喻手法批评了子孙的做法。

2.在《六国论》中苏洵用古人的两句诗“—,—”来作形象的比喻,指出了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

3.苏洵在《六国论》中为六国指出了对抗强秦的策略然后团结一致,定会让秦人寝食难安。

4.苏洵在《六国论》中用“不赂者以赂者丧。“—,—”深入分析了六国互丧的原因。

5.“荆河刺秦”的故事流传甚广,对荆轲也颇多赞语,但苏洵在《六国论》中是这样评论刺秦事件的:

6.苏洵在《六国论》中解释了齐、赵两国灭亡的原因,他认为齐国灭亡的原因是“—",而对于赵国灭亡”,他

感叹道:“"

7.苏洵在《六国论》中说,六国子孙不珍惜先祖父“—,—”得来的土地,拿来贿赂秦国,如弃草芥一般。

8.苏洵在《六国论》中开宗明义,指出六国破亡原因是“—",斩钉截铁,确立论点;结论对为国者“—”的

告诫,借古讽今,发人深省。

9.苏洵《六国论》中认为,六国本来可以有合力向西攻打秦国之势,却被秦人积久的威势胁迫而至于“—,—”

的境地,

10.苏沏《六国论》中,指出齐国虽然没有贿赂秦国,却也随着五国灭亡而灭亡的原因的句子是“一”,告诫统

治者不要被强敌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的句子是“二

11.贾谊在《过秦论》中认为,诸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使得“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苏洵在《六国论》

中与之相似的论述是“

12.苏洵《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借古讽今,发人深省;而“”的告诫又是那样

的真切深沉。

【答案】L举以予人如弃草芥2.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3.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4.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5.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6.与嬴而不助五国也惜其用武而不终也7.暴霜露斩荆棘

8.弊在赂秦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9.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10.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11.奈何取之尽锚铢用之如泥沙

12.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8.《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

1.《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反驳对方来信中的“生事”之论时,先指出变法的理论根据是“—",然后阐明

变法的根本目的是“—二

2.《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表明自己改革的力度和决心之前,先以让步的方式说,如果司马光指责自己在位时

间很久,“,",那么自己知罪。

3.《答司马谏议书》里,“—,—二是盘庚成功迁都的原因,也是王安石的行事准则,是历史上无数改革家刚

直果决精神的概括。

4.在《答司马谏议书》中,针对司马光“生事”的指责,王安石回复说,“—,—”,不能算是制造事端。

5.司马光引用老子“我无事而民自富”来批评新法“生事”扰民,王安石则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用

给予有力回击。

6.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点明不同人的态度,指出商代盘庚迁都同样遭到了许多人反对的两句是“—

7.宋人曾批评王安石“偏执己见,凡诸君子之论,一切指为流俗”,拒绝他人意见,对此,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

书》中回应说,“—,",不算拒谏。

8.《答司马谏议书》中,从“,”两句可看出,王安石作为改革者对变法招来的非议早有预料。

9.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说,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如果名实的关系明确了,“—

10.《答司马谏议书》中“—”既是书信常见的情感用语,也是王安石与司马光私交的真实反映;接着用“—”

直接点明自己与司马光“议事每不合”是由于政治见解或治国方略不同之故。

11.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指出,大凡读书人要争的,特别在于名和实是否相符,后提出一个双方均认可的道

理“—,

12.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用“—,—”两句表明确认自己做得对的,就没有任何退缩后悔的必要。

13.改革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答司马谏议书》中“—,—",是王安石的行事准则,也是历史上一切

改革家刚决精神的概括。

【答案】1、(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2.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3.度义而后动是

而不见可悔故也4.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5.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6.胥怨者民也非

特朝廷士大夫而已7.辟邪说难壬人8.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9.尤在于名实

而天下之理得矣10.(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所操之术多异故也11名实已明而天下之

理得臭12.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13.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9.《赤壁赋》苏轼

1.苏轼《赤壁赋》中,用比喻、夸张和对比衬托的手法表现出江面广阔的句子是“,—

2.苏轼《赤壁赋》中,写作者坐在船上像脱离人世、登天成仙的两句是“,

3.《古文观止》对苏轼《赤壁赋》中的两句做了这样的点评:“知终无可奈何也,故借此意于悲风之中。”据此推断,

它点评的句子是“—,—二

4.《宇宙的边疆》作者卡尔•萨根认为:我们都是星辰,点缀着宇宙,却又微不足道。这一观点和苏轼在《赤壁赋》

中以“,—”两句感慨人生短暂而渺小的观点是一致的。

5.屈原开创了以香草美人来象征圣君贤相或美好理想的传统,《赤壁赋》中“,”就沿用了这一传统。

6.在中国文学史上,屈原开创了“杳草美人”的传统,表达自己的高尚品格和忠君爱国的思想,苏轼《赤壁赋》

中的“—,—”两句就是对这种传统的沿袭。

7.苏轼在《赤壁赋》里认为“清风”和“明月”对于人类而言,可以“,",从而能让我们随缘自适地

获得精神上的解脱。

8.苏轼《赤壁赋》中,“,一”两句写作者夜游赤壁,任凭小船飘荡,越过那茫茫的江面。

9.苏轼《赤壁赋》中,苏轼表现了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其中从事物变化的角度来观察天地万物的两句是

10.苏轼《赤壁赋》中,“,”两句表达了对曹操这样的英雄也不复存在的感叹。

【答案】1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2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3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

悲风4寄蜉嵋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5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6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7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8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9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

以一瞬10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10.《项脊轩志》归有光

1.《归去来兮辞》中称其居所仅可“容膝”,《项脊轩志》中也有“,”两句,极言其轩之小。

2.归有光《项脊轩志》中“,”写自己在轩中读书时卧时起,时而吟唱,时而静坐的情景。”

3.《项脊轩志》中,归有光祖母持象笏过来后,用“,”两句来表达对他的勉励。

4.归有光对旧项脊轩进行改造,首先对屋顶进行修复,接着“,”,使房间亮度大增,采光变好。

5.《项脊轩志》中,“比去,”的动作描写饱含着祖母对孙儿的关心与疼爱,二,往往而是”的混乱场景蕴含

了家族分崩离析的悲凉与作者的无奈。

6.《周髀算经》说:“日兆月,月光乃出,故成明月。”归有光在《顶脊轩志》中说“,”,两个说法均涉及

光线反射的原理。

7.在《项脊轩志》中,大母将祖传的象笏拿给归有光看,归有光怀着崇敬的心情看,宣泄了悲伤中的复杂情绪。看

着这遗物,“,

8.《项脊轩志》中,作者借"”一句,通过动物的表现道出家族崩析、血亲渐远之痛;又借"”一句,以物

的巨大变化,抒发思念亡妻之悲。

9.归有光《项脊轩志》“,”通过写家中鸡和狗的不同活动,表达了对大家庭中道破落、衰败的深深感慨。

10.《项脊轩志》中,修缮后的项脊轩,农历十五的夜晚,“,”,皎洁的月光照亮院前半截墙壁,桂树的影

子交杂错落在墙上,充满诗情画意。

11.归有光《项脊轩志》中有几处叠词使用精妙,如“”句用叠词描写书斋庭院之静,“”句用叠词描写枇杷

树之繁茂。

12.“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是王维《画》中的诗句,归有光《项脊轩志》中也有类似的句子“,

【答案】1.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2.偃仰啸歌冥然兀坐3.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4.前辟四窗垣墙周庭5.以手阖门内外多置小门墙6.日影反照室始洞然7.如在昨日令人长号

不自禁

8.东犬西吠今己亭亭如盖矣9.东犬西吠今已亭亭如盖矣10.明月半墙桂影直驳

11.而庭阶寂寂今已亭亭如盖矣12.而庭阶寂寂今已亭亭如盖矣

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待坐》(论语)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一句表现了曾皙回答老师问题时的恭敬态度,回答中曾皙说和

其他三人的志向不同的一句是“工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认为,哪怕面对“,”这样内忧外患、治理难度大的国家,

他也只需三年便可扭转局面。

3.《子珞、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同样是治国三年,子路认为能达到的治理效果是二而且还知礼

法;而冉有认为能达到的治理效果是,

4.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言志后“夫子哂之”的原因是「,"。

5.《子珞、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的“,”两句话,既是对公西华愿做小用的谦虚的赞许,

又是对他的鼓励。

6.春秋时期郑国处在秦、晋、楚环伺之下,类似于《论语》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所描述

的“,,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僮”的局面。

7.与孔子的其他弟子不同,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将自己的社会理想描述成一幅与冠者、

童子一起「,",吟咏而归的春游图景。

8.一天王老师上课时想让同学主动发言,但同学们有碍于王老师年长,存在代沟,羞于交流。此时王老师可以用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两句进行引导。

9.《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再有以“,”两句话谦虚地衣认自己不能承担礼乐治国的重任。

10.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待坐》中,冉有的发言,国家由中等国家变为小国,成就也仅仅是“足民”,

还特意强调“,”,更是主动表达了谦逊的态度。

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认为公西华说的也是国家大事的两句是“,?”

【答案】1舍瑟而作异乎三子者之撰2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馍3可使有勇可使足民

4为国以礼其言不让5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6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7浴乎沂风乎舞雪8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9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11如其礼乐以俟君子12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

12.报任安书(节选)司马迁

(1)《报任安书(节选)》中,司马迁以屈原为例,”为后文解择自己忍辱

负重、著书立说作铺垫。

(2)《报任安书(节选)》中,司马迁举韩非子的例子,",”,来说明自己人生

失意,可以通过著书立说来实现理想。

(3)《报任安书(节选)》中,司马迁认为《诗经》大部分都是一些圣贤们为抒发愤懑而写作的句子是“

,,

(4)《报任安书(节选)》中司马迁提到,自己编撰这本史书取材时间“,:

(5)《报任安书(节选)》中,司马迁向任安解释自己收集史料、分门别类编撰《史记》的初衷是“,

,o

(6)《投任安书(节选)》中,司马ii向任安透露自己忍辱负重坚持完成《史记》是希望有朝一日这部书能够

“,这样自己也就没有什么遗憾了。

【答案】(1)屈原放逐乃赋《离骚》(2)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3)《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4)上计轩辕下至于兹

(5)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6)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

《过秦论》贾谊

1.《过秦论》中,贾谊用“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影从"写反抗暴秦之势;《伶官传序》中,

欧阳修用“,一”写晋因伶人而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之态。

2.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说历代的帝王“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究其原因,欧阳修在《五代史•伶

官传序》中所说的“—,—”这一“自然之理”或许是其中之一。

3.孟子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句,在欧阳修《伶官传序》中意思与之相近的一句话是:,。

4.如果要告诫人们注重细节,防微杜渐,避免“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之患,可借用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

的“_____,”这两句。

5.《屈原列传》中写屈原品行清正,所以不被污浊官场所容的两句是“___,_____”

6.屈原被小人排挤,更是与小人保持距离,是为“,”

7.庄宗打败燕梁,祭告于太庙,",”可是后来因伶人发动的叛乱而狼狈逃亡,君臣“何其衰也”,二

者形成极大反差,让人感叹!

8.《伶官传序》中,作者连用两个反问句____"?“,_____"?”来启发人们思考得失天下的原因。

9.欧阳修认为“,",是很自然的道理。

10.《五代史•伶官传序》在引《尚书》中的话作答时,作者顺势从中引申出“,”的道理。

11.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用“?”指出了“得难失易”的现象,而用“_____?”揭示了其原因。

【答案】1、一夫夜呼乱者四应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4.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5.其行廉故死而不容6.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7.其意气之

盛可谓壮哉8.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9.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10.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而皆自于人欤

14.礼运《礼记》

(D《礼运》中,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意思相同的句子是“,

(2)《礼运》中,体现人才得到重用、社会成员间和睦相处的句子是“,二

(3)《礼运》中,体现“大同”社会老人、青年、孩子都能得到关爱的句子是“,,:

(4)《礼运》中,体现“大同”社会老弱病残都能得到扶养的句子是“

(5)《礼运》中,体现“大同”社会无论男女都能安居乐业的句子是“,

⑹《礼运》中,体现“人同”社会人人都珍惜劳动成果,亳无自私自利之心,物尽其用的句子是“,”

(7)《礼运》中,体现“大同”社会人人都把共同劳动看作分享快乐,人尽其力的句子是“,”

(8)《礼运》中描述了当时“外户而不闭”的太平社会,这是源于当时“,”

的治安状况。

【答案】(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3)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4)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5)男有分女有归

(6)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7)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8)(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15《陈情表》李密

1.1.李密《陈情表》中,“”两句以尽忠时间长和尽孝时间短进行对比,表达作者希望留下来尽孝的心愿。

2.《陈情表》中表现活着不惜性命为国出力,死后也要报答君王之恩的句子是:

3.《陈情表》中,描写李密辛酸悲苦的命运世人和天地神明皆知的句子是“—,—

4.从《陈情表》中两句可以看出,魏晋时对汉代的选官制度有所沿用。

5.《陈情表》中,李密用乌鸦反哺的典故来表达自己要抚养祖母终老的句子是:

6.李密在《陈情表》中用“—,—”两句写出缺少亲属帮助并且事必躬亲的孤弱。

7.在《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陈述了自己面对朝廷多次召唤却大能赴任的原因,想奉旨赴任,但“—”;要奉

养祖母,却“—”。

8.《陈情表》中,为了打消了晋武帝对前朝旧臣的猜忌与疑虑,李密用“_,_”两句来表明自己是醉心官场、

贪慕名利之人。

9.《陈情表》中的阐述自己凄苦的身世时.,用“—,两句道出了祖母对自己的疼爱、怜惜之情。

10.成语“顾影自怜”是望着自口的影了,自己怜惜自己的意思,形容孤独失意的样了。《陈情表》李密用“—,—”

也形象地写出了其孤独的情境。

11.李密在《陈情表》中提到自己现在的境况,不过是•一个身份低微的亡国俘虏,但是却_”,因此,他并

不敢再奢求得到更高的空位。

12.《陈情表》中表达李密命运不好、小时不幸的总起句是“—,

13.《除情表》中,李密用“,”,写出了自己辞任洗马后朝廷严厉责备的态度。

【答案】1.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2.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3.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

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4.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诏书特下,拜臣郎中)5.乌鸟

私情愿乞终养6.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7.刘病日笃告诉不许&本图宦达不

矜名节9.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10茕茕孑立形影相吊11.过蒙拔擢宠命优渥12.臣以险衅

夙遭闵凶13.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16.《归去来兮辞》陶渊明

1.陶渊明在诗文中常以“鸟”自喻,表达自己对官场的厌倦,对回归田园的渴望,如在《归园田居》中写到“—”,

在《归去来兮辞》中写到“

2.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_?—?”两句写生命有限,生年无多,何不从心愿而行。

3.古人常通过“吟”或“啸”的方式吐露心曲,抒发情怀,古代诗文中对此也多有描述,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一句彰显田园之乐,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一语“—”尽抒沉醉之意。

4.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正文中两句与其序文中“当敛裳宵逝”叙述的迫切心情相照应。

5.小刚拍摄了一张远山飘云、鸟儿归巢的照片,老师说配上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名句,更富韵味。

6.陶渊明对后世文人影响深远。李清照的居所“归来堂”就取义于《归去来兮辞》,她的号“易安居士”也取自这

篇辞中的“—,—o

7.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一”两句化用《论语》里面的句子,总结过去,期待未来。

8.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两句写诗人拄杖或游或息,时时昂首远望,畅享自然风景。

9.屈原在《离骚》中说“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后世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里写的“—,—”两

句与这两句意思相当。

10.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句写晨光微弱,担心行程;句写日光第淡,暮色将至。

11.古人常以酒寄情。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用“—”来表达回归田园的闲适自得,苏轼在《念奴娇•赤

壁怀古》中用来化悲伤为旷达。

【答案】1.羁鸟恋旧林鸟倦飞而知还2.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3.东皋以舒啸扣舷独啸4.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避微5.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6.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7.悟己

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8.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9.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10.恨晨光之

熹微景翳翳以将入1L引壶觞以自酌一尊还爵江月

17.《种树郭橐驼传》

1.《种树郭橐驼传》中,“—,—”两句正面阐述种树原理,强调植树者要顺应树木天性。

2.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鸵传》中通过“他植者”“—,—”的一般举动,指出这些人“爱之太恩,忧之太勤”的

心态。

3.《种树郭橐驼传》中,揭示了郭橐驼种树的经验,“—”点明了本文的写作意图。

4.《种树郭橐驼传》中一些所谓的爱树忧树者与郭橐驼的做法不同,甚至出现了“—,—”的极端做法。

5.《种树郭橐驼传》中,“”两句指出种树时既要精心栽培,也要果断放手。

6.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两句写到官吏们催促百姓早些煮茧抽丝、织好布匹,这使得百姓难以休

养生息,

7.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中写道,官吏们击鼓敲梆聚集百姓,频繁发号施令,可是_",又怎能繁衍生

息、生活安定呢?

8.《种树郭橐驼传》中写出了问者的意外收获。

9.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两句写京城把种树当作观赏游览的有钱人和种树卖果的,都争相雇佣

郭橐驼。

10.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中,用刻画了其他植树者早晚探视、心有不舍的可笑情形。

【答案】1、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2.旦视而暮抚己去而复顾3.能顺木之天传其事以为官戒也4.

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5.其蔚也若子其置也若弃6.早缎而绪早织而缕7.吾小人辍飨

翟以劳吏者且不得暇8.吾问养树得养人术9.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10.旦视而暮

抚已去而复顾

18.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

(1)《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欧阳修提出了盛衰之理“,”的观点,并举后唐

庄宗得天下而又失天下的事例作为立论的根据。

(2)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论述由“盛”而“衰”的史实后,连用两个问句:“?

?”既引人深思,又寓结论于疑问之中。

(3)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在引用《尚书》中“满招损,谦受益”的话后,顺势引申出“,

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4)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以“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两种截然相反的

结果,引出了“,”的经验教训。

(5)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感慨:当李存勖强盛的时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