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语文诗歌专练-罗隐诗歌(含答案 )_第1页
2026届高考语文诗歌专练-罗隐诗歌(含答案 )_第2页
2026届高考语文诗歌专练-罗隐诗歌(含答案 )_第3页
2026届高考语文诗歌专练-罗隐诗歌(含答案 )_第4页
2026届高考语文诗歌专练-罗隐诗歌(含答案 )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语文诗歌专练一罗隐诗歌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金陵思古

罗隐

杜秋①在时花解言,杜秋死后花更繁。

柔姿受态葬何处,天线腻白愁荒原。

高洞紫箫吹梦想,小窗残雨湿精魂。

绮筵金缕无消息,一阵征帆迂海门。

【注】①杜秋是唐代金陵的传奇女子,曾经历宫廷兴衰。相传著有《金缕衣》。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扣住诗题中的“思古”,借咏杜秋娘之事,抒发了深沉的历史兴亡之叹。

B.颔联“天红腻白”用色彩代指艳丽的花,和李清■照的“绿肥红瘦”异曲同工。

0.颈联“残雨”“湿精魂”以凄冷之景勾连生死,表达了对杜秋娘的深切怀念。

D.诗歌以动景作结,“征帆过海门”的宏阔景象给人以希望,为全诗增添亮色。

2.对比是本诗的突出特色,试举出两例并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江亭别裴饶

罗隐

行杯且待怨歌终,多病怜君事事同。

衰鬓别来光景里,故乡归去乱报中。

乾坤垫裂三分在,井邑摧残一半空。

日晚长亭问西使,不堆车马尚萍蓬。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联描绘了离别时行杯饮酒的场景,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哀怨。

B.颈联从小处入笔,,以点带面地表现了战乱给国家后人民带来的苦难。

0.尾联以萍蓬为喻,表达了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忧虑知对漂泊生活的无奈。

D.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深刻内涵和艺术魅力。

4.本诗“多病怜君事事同”和杜甫《登高》中的“百年多病独登台”都有“多病”的说法,

二者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高咏菊尽

罗隐①

篱畔霜前偶得存,苦教迟晚避兰苏②。

能销造化几多力,不受阳和一点恩。

生处岂容依玉砌③?要时④还许上金樽。

陶公没后无知己,露滴幽丛见泪痕。

【注】①罗隐:唐末五代时文学家、诗人、辞赋家。他出生于寒儒之家,少时苦学,

聪慧能文,但科举之途坎坷,在二十八年间十举进士,终未整第。②兰恭:一种杳草。③玉

砌:用玉石砌的台阶,此指富贵之地0④要时:迎合时尚。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绘了菊花在恶劣环境中苦苦生存的情景,可谓言近旨远,含蓄蕴藉。

B.颔联进一步强调菊花凭借自身力量生存的特质,用语浅俗,颇有几分豁达。

C.颈联写菊花自避富贵之地,是不愿迎合时尚,心中孤高自许,绝不同流合污。

D.诗人借物抒情,通过咏菊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诗歌情感的表达深沉而含蓄。

6.足联“陶公没后无知己,露滴幽丛见泪痕”是整首诗的点睛之笔,短含着深邃的情感和

哲理,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江南曲(节选)

罗隐①

江烟湿雨蛟绡较,漠;荚小山眉黛浅。

水国多愁又有情,夜槽压酒银船②满。

细丝摇柳凝晓空,吴王台榭春梦中。驾鸯溺幡③噢不起,平铺绿水眠东风。

【注】①罗隐:曾参加十多次进士试,不中,史称“十上不第”。②级船:银质船形酒杯。

③溺幡(xTchI):鸟名,形似鸳鸯。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句重在写景,描写了江上的云霭、青色的远山等景色,充满了江南特征。

B.第三句“水国”照应前两句内容,表达情感的“多愁”“有情”是本诗的诗眼。

C.“夜槽”句从饮酒的角度来刻画诗人的形象,用酒满杯来诠释诗人内心十情感的浓烈。

D.七、八句用鸳鸯漓耨呼唤不动、在春风中睡眠来写诗人强烈的归隐思想,以此照应前

两句。

8.诗歌五、六句除了用典,还使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法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

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溪州①使君

罗隐

兵寇伤残国力衰,就中南土善良医。

凤衔泥诏辞丹阙,雕倚霜风:画旗“

官职不须轻远地,生灵只是计临时。

浦桥②酒盏黔巫③月,从此江心两所思。

【注】①溪州,唐朝行政区,治今湖南龙山县。②浦桥,在长安东,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

赠别。③黔巫,今贵州东北部、湖南西部和四川东南部相交的地区。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于国力衰微和南方兵祸造成的疾疫损失,作者恃地建议使君携带良医前去救治“

B.凤衔泥诏和雕倚霜风,写出朝廷任命溪州刺史时的郑重,表明友人此行肩负大任。

C.流桥和黔巫分别点明送别的地点和溪州刺史此行的目的地,对应末句的“两所”。

D.本诗语言质朴,议论比较自然,未详写送别之景,却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

10.全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扇上画牡丹

罗隐

为爱红芳满坳阶,教人扇上面将来。

叶随彩笔参差长,花逐轻风次第开。

闲挂几曾停块蝶,频摇不怕落莓苔。

根生尢地如仙桂,疑是妲娥月里栽。

【注】①罗隐,唐末五代时期诗人。应进士试,总共考了十多次,最终还是徐羽吊归。

②欹,倾斜,歪向一边。

15.下列对这首诗的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句以天子比有道的羲皇,表达自己对踏入仕途有过幻想。暗含后悔之意。

B.颔联以“风霜”作喻,意指自己应试时因为朝中无人而受到冷遇与打击。

C.颈联描绘出客居夜读与异地思家的情境,抒写自己多年在长安生活的凄凉境况。

D.这首诗以“长安秋夜”为题,通过在长安秋夜的所见所闻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E.全诗既有对过去岁月的追忆,又有对现实情景的描写,二者相互映衬,情感饱满。

16.本诗以“九衢双阙夜苍苍”作结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

1.D2.①“在时花解言”和“死后花更繁”:自然无情与人类有情形成对比,增加悲怆

之感。

②“柔姿曼态”与“愁荒原”:死后的荒凉与生前的美好形成对比,增强悲剧力量。

③“高洞紫箫吹梦想”与“小窗残雨湿精魂”:凄楚的现实与飞升理想形成对比,更显伤痛

之感。

④“绮筵金缕”与“一阵征帆”:如今金陵的寂寥席常与昔时的繁华豪奢形成对比,强化悲

伤之情。

【导语】罗隐以杜秋娘为历史镜像,通过花语(生时解言、死后更繁)、色彩(天红腻白)、

声景(紫箫残雨)的强烈对比,勾勒出繁华与荒寂的交佥。末句征帆过海的动景,恰似历史

长河的无情奔涌,将个人命运沉浮升华为永恒的兴亡之叹。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内容和W术特色的能力。

D.“,征帆过海门’的宏阔景象给人以希望”错误。末句“一阵征帆过海门”并非宏阔景象,

而是以动态的征帆象征历史的无情流逝,强化了兴亡之叹,并未给人以希望。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业表达技巧的能力。

①“在时花解言”与“死后花更繁”的对比:诗的首联以“在时花解言”写杜秋娘生前,连

花也仿佛能与她对话,充满生机与情意;”死后花更繁”则写其死后,花虽开得更盛,却无

人赏识,徒留繁盛。两句以花的状态对比,凸显自然景物的无情与人类情感的有情,借花的

繁盛反衬人物逝去的悲怆,增添了历史沧桑的厚重感。

②''柔姿曼态”与“愁荒原”的对比:颔联中“柔姿曼态”生动描绘杜秋娘生前的美好风姿,

尽显其生命的绚烂;“愁荒原”则写其死后,即便天地间“天红腻白”的花儿盛开,也只让

荒原笼罩在哀愁之中。生前的美好与死后的荒凉形成强烈反差,以景物的“愁”烘托人物命

运的悲剧,强化了世事无常的伤感。

③“高洞紫箫吹梦想”与“小窗残雨湿精魂”的对比:为联前句“高洞紫箫吹梦想”想象杜

秋娘生前或许曾于高洞吹奏紫箫,寄托超脱尘世的理想;后句“小窗残雨湿精魂”则回到现

实,写残雨打湿小窗,仿佛浸湿了她的精魂,景象凄冷。理想中的飘逸与现实中的凄凉形成

对照,暗示其梦想的破灭,深化了对人物命运的伤痛之清。

④“绮筵金缕”与“一阵在帆”的对比:尾联“绮筵金缕”指代昔日金陵奢华的筵席与《金

缕衣》所象征的繁华往事,充满富贵气象:“一阵征机过海门”则写如今只剩征帆驶过,景

象寂寥。两句以今昔场景的对比,将个人命运的沉浮延伸至历史兴亡的感慨,昔日盛景不再,

唯余时光流逝,悲怆之情在今昔对照中愈发深沉。

3.B4.①前者侧重于与友人的共鸣,表达出诗人与友人同病相怜之感,在离别之际,

更多了一份对彼此命运的叹息和无奈。

②后者更多是个人身世之悲与家国之忧的交织,着重体现诗人年老多病、孤独漂泊的凄凉心

境,充满了对人生沧桑、壮志未酬的悲怆感慨。

【导语】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抒发离愁别绪,同时触及实国动荡的现实。诗人借景抒情,首

尾相应,以酒、病喻愁,以萍、蓬喻漂泊,层层渲染出国破家乱与人生漂泊的双重哀痛,语

言凝练,意境深远。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B.“颈联从小处入笔,以点带面”错,根据“乾坤垫裂三分在“,可知这里是从大处入笔,

从面上概述,选项解读与文本相悖。

故选Bo

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①本诗“多病怜君事事同”通过“怜”字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切,“多病”不仅指身体上

的疾病,更象征了仕途或生活上的坎坷,且“事事同”进一步强调了诗人与友人命运的用似,

增添了同病相怜、息息相关的感情。在即将分离的氛围y,这种感情愈发浓烈,既有对彼此

相伴经历的感慨,也有对未来命运的叹息,离别情感因此更显深沉和无奈。

②杜甫《登■高》中的“百年多病独登台”表现的是个人身世悲与家国忧的交织,诗人年老体

袤,感慨自己多病缠身又孤独无依,“独登台”既写出了孤独处境,也暗含苍凉情绪。同时,

杜甫结合对秋景的描写,将孤独漂泊的个人境况融入对国家动荡不安的担忧之中。作为“诗

史”的代表,杜甫的忧愁既来自自身遭遇,更与国家命运深切联系,体现出壮志难酬的无尽

遗憾和对人生命运的深沉感慨,情感更加厚重复杂。

5.B6.①情感:诗人由登高所见“菊尽”而联想到菊之知己陶公,进而想象残菊滴露

是因为不得知己陶公而“泪痕”斑斑,抒发了诗人遭冷落、无知己的身世感叹。

②哲理:告诉我们保持自我的独立需要有两三知己好友,互相支持,互相鼓励。

【导语】罗隐的《登高咏菊尽》借菊花象征自己正直孤高、不屈于世俗的精神。首联和颔联

表现菊花不畏逆境的顽强,颈联则突显菊花拒绝浮华的品格。尾联托物言志,通过陶渊明表

达知己断绝的孤独和怀才不遇的感慨。诗歌意箜深匹,喀感皴翱。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颇有几分豁达"错误,“不受阳和一点恩”是说菊花得不到春天的一点恩惠,隐喻自身

沉沦,怀才不遇,应是“幽怨愤懑”之意。

故选B。

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①情感:陶渊明是爱菊的典型,写有大量关于菊花的诗句,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向山”

“秋菊有佳色,袤露援其英”等,所以世以陶公为菊花之知己。“陶公没后无知己”交代自

陶渊明去世后,菊花在世间再无知己了。“露滴幽丛见泪痕”说残菊带露,是因为再也没有

爱菊之陶公,而伤心落泪,将菊花带露想象为菊花因失去知己陶公而伤心落泪,隐喻自己世

上无知音,遭冷落、无知己的身世感叹。

②哲理:“露滴幽丛见泪病”表面上说残菊带露是因为再也没有爱菊之陶公,菊花伤心落泪,

实际上说自己没有知己而孤单的情感,告诉我们在保持自我的时候需要有两三知己好去,互

相支持,互相鼓励。

7.D8.①动静结合。将柳丝摇动的动态与早晨碧空如洗的静态结合,表达对江南美景

的赞美。②对比手法。用吴王当年的台榭只能出现在诗人梦中,表达昔盛今衰的感慨。③虚

实结合。将上句的实写与下句的虚写结合,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命运多舛的悲凉之情。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D.“写诗人强烈的归隐思想,以此照应前两句"错误。诗人写鸳鸯、游幡等鸟紧紧依偎一起

来写诗人的孤独寂奚,看不出归隐思想。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的能力。

“细丝摇柳凝晓空,吴王台榭春梦中”上句写景,下句叙事。杨柳依依,细丝飙拂,清晨碧

空如洗,何等静谧柔美的景观。然而这一切都是过眼烟云,转瞬即逝,就如同当年吴王的春

梦一样。

动静结合:“细丝摇柳凝晓空”句中,“细丝摇柳”写杨柳依依,细丝飘拂,为动态描写:“凝

晓空”写碧空如洗的早晨,是静态描写,动静结合,表现出对江南美景的喜爱和赘美。

对比手法:“吴王台榭春梦中”吴王当年的台榭只能出现在诗人梦中,景色越美,感伤越深,

对比强烈,表达昔盛今衰的感慨。

虚实结合:“细丝推柳凝晚空”为眼前实景,’,吴王台榭春梦中”遥想当年的吴王台榭何其兴

盛,为虚写,虚实结合,表达了诗人昔盛今衰的感慨;联系注释“曾参加十多次进士试,不

中,史称‘十上不第'”可知,自己怀才不遇,再加上大唐帝国命运衰颓,也表达了诗人对

自己命运多舛的悲凉。

9.A10.①对友人的劝慰之情,溪州虽远,但治理百姓的责任重大。②借演桥折柳的典

故,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③与友人分别后的思念之情,友人和“我”虽然相距遥

远,心却相通。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A.“携带良医前去救治”错误。“就中南土藉良医”指的是战乱频仍的南方需要好的官房(良

吏)来治理,而非字面的医生之意。

故选A

1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欹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官职不须轻远地.生灵只是计临时“,做官不能只关心远近,需要关注百姓的生活等,也

就是需要把治理百姓作为自己的责任。标题为“送溪州便君”,交代地点“溪州”,很显然此

地遥远,这是送别诗,表达对友人的宽慰之情,劝告友人要以治理百姓为己任。

“浙桥酒盏黔巫月”,结合注释②分析,“潮桥折柳”的意思是在浦桥上折杨柳枝,赠送给即

将禹别之人。此处写“潘桥酒盏”,运用典故,送别友人,不忍离开,抒发依依惜别之情。

“从此江心两所思”,从此以后,虽然相距遥远,但是仍然“心相思”,都在内心牵挂对方,

思念对方,彼此心心相通“这是对分别后的想象,抒发别后的思念之情“

11.D12.(1)描写牡丹叶“参差长”、花“次第开”的动态生长情境,侧面表现画者的

技艺精妙。(2)扇子闲挂时招引蝴蝶,表现扇中牡丹画得栩栩如生;频频摇动不怕落一身的

灰尘,表现作者对扇子的喜爱,这都从侧面烘托画者的技艺精妙。(3)扇中的牡丹就像生长

在天上的花一样,表达对所画牡丹的赞美之情,侧面烘花画者的技艺精妙。

【分析】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D.”暄含春对盛世昌隆的贽美”错误,诗歌表达对牡丹的贽美,没有暗含君对盛世昌隆的贺

美,过度解读。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颔联“叶随彩笔参差长,花逐轻风次第开”,随着画笔的移动,参差不齐的叶子展现在了扇

子上,一朵朵花儿也都随着清风盛开,用牡丹叶“参差长”、花“次第开”的动态生长情境

侧曲表现曲者的技艺精妙»

颈联“闲挂几曾停块蝶,频摇不怕落莓苔”,扇子闲挂着的时候,多次引来蝴蝶在上面停留,

频频摇动也不怕落了一身的灰尘,写出牡丹因画得栩栩如生而招引蝴蝶,诗人因喜爱扇子而

爱不释手,侧面烘托画者的技艺精妙。

尾联“根生无地如仙桂,疑是妲娥月里栽”,画上的牡丹根系不生长在地上,好似是嫦娥栽

在月亮上一样,扇中的牡丹就像天上的仙花,表达对所画牡丹的喜爱之情,这也是从伽.面烘

托画者的技艺精妙。

13.D14.①全诗以桃花自喻,借桃花的艳丽和凄凉境遇,表达了自己才华出众却无人

欣赏的失落心情。②“回首东风一断肠”流露出年华逝去、老大无成的痛苦。③“旧二

字也透露出淡淡的思乡之情。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

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教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

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对这首

诗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D项,“本诗大赞其味香、态美、色艳”失之偏颇。本诗不仅大赞桃花的美,更以桃花自喻,

书写了自己空有才华,无人赏识的感伤之情;另外,“实属独辟蹊径之作”刻意拔高,不准

确。

故选D。

14.本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

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

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

本题可从诗歌的托物言志的抒情方式入手,结合诗中的句子通过桃花的特征分析情感。

桃花艳而易凋,入诗颇多.常喻■作薄命佳丽,轻浮之姝,如“人面桃花相映红”、“轻薄桃花

逐水流”等。本诗却是自瑜之作,以“淡浜香”、“不胜芳'’喻自己才华高超,而用“艳挑文

君酒”、“红欹宋玉墙”自况文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