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总复习讲义(中图版)协调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_第1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讲义(中图版)协调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_第2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讲义(中图版)协调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_第3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讲义(中图版)协调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_第4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讲义(中图版)协调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63课时协调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

一、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1.演变过程

阶段肘闾人地关系

农业文明开始以前的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很强,人类只是被动

原始文明

远古时期地适应自然环境

人类开始改造自己周围的环境,但对自然环

农业文明农业文明时期

境的依频性仍然很强

工业文明工业文明以来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人地矛盾日益尖锐

2.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基本原则

(1)概念: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乂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

发展。

(2)基本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3.人类追求与自然和谐共生

建设生态文明,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

现代化,要明确发展与保护是内在统一、相互促进和协调共生的关系。

二、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1.转变观念:包括消费观、发展观、资源观、环境观和伦理道德观等,树立绿水青

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2.调整行为:社会行为可分为政府行为、市场行为、公众行为。

3.发展绿色科技:强调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综合利用和保值增值,强调发展演

造生产方式和无活染的绿色产品,提倡文明的、适度的消费方式。

4.加强国际合作:建立真正的全球伙伴关系,落实《21世纪议程》和《改变我们

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特别提醒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的根本原因

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随着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人类对自身、环境及相互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入,并从人类发展需求出发形成不同

的人地关系思想。

思维拓展(1)“可持续”和“发展”不分家

“可持续”和“发展”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发展”是这个统一体的核心和最终

目的,“可持续”是发展的最佳模式,是为了更好地发展。任何片面强调“发展”

或片面强调“可持续”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2)可持续发展原则的侧重点

公平性——人人平等,万物均衡,侧重的是“权利”。

持续性——子子孙孙,绵延不断,侧重的是“发展”。

共同性——天下兴亡,人人有责,侧重的是“义务二

考点可持续发展观的实施

・精讲点拨

1.中国可持续发展观

1994年,中国发布了全球首部国家级的《21世纪议程》,提出了中国实施可持续

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和行动方案。如下图所示:

2.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⑴消除贫困

(2)发展绿色经济

(3)提倡可持续消费

■典题感悟

[典例](2022•广东卷)田螺是广西稻田养殖的重要水产品。近年来,为助力乡村振

兴,当地一些农民在传统稻田养螺基础上,开挖螺沟,发展了新型“稻一螺”生

态循环农业模式(下图)。据此完成⑴〜⑵题。

(1)稻田中开挖螺沟主要是为了()

A.增加稻田光照强度

B.加强稻田通风透气

C.减少田螺天敌威胁

D.改善川螺生长环境

(2)图中生态循环过程最为复杂的区域是()

A.进水区B.出水区

C.水稻区D.螺沟区

I关键能力提升一

答案(1)D(2)C

读图流程

判读内容分析解决问题

读图名,明主题研读图名及图文材料,明确关联图的主题

把握内根据框图中的文字内容、箭头指向,明确各框图之间的相

在联系互联系,把握它们之间的氏果关系等

理关系,

结合主题和各框图之间的关系,分析并找出主导因素(或

找突破寻找主

核心地理要素),然后抓住主导因素来分析其对其他要素

导因素

的影响

将最终判断代入关联图,然后进行正确、严密的推理、分

代入尝试验证

析、判断等,以验证其正确性

答案A

解析读图可知,乡村旅游开发不仅能充分利用乡村景观资源,还可以利用村庄

营造乡土景观、利用产业提供特色景观,将“产、村、景”各要素融合在一起发

展,促进乡村社会、经济、生态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A正确;生态环境建设主

要促进乡村生态可持续发展,即主要是“景”要素的发展,B错误;农副产品加

工和电子商务推广会促进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即主要是“产”要素的发展,C、

D错误。

3.该模式的特色在于()

A.推动城镇服务业逐渐向周边传统村落转移

B.促进传统村落人口的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

C.体现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高度融合

D.协调农村第一、第二、第二产业均衡发展

答案C

解析该模式的发展促进了“产、村、景”各要素的融合发展,因此其特色在于

体现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之间的高度融合,C正确。城镇居民的生产生活

离不开服务业,推动城镇服务业向周边传统村落转移会导致城镇服务业缺失,影

响城镇居民的生产生活;该模式可以推动城镇服务业逐渐向周边传统村落扩散而

不是转移,A错误。该模式并没有使传统村落向城镇化发展,B错误。农村产业

发展应因地制宜,发挥区域优势,而不是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均衡发展,D错

误。

考向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小汽车逐渐进入家庭并成为人们日常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

废旧汽车处理市场潜力巨大。下图为“我国某废旧汽车回收利用示意图”。据此

完成4—6题。

4.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环境问题更加严峻,其主要原因是()

①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②发展中国家治理污染的成本高

③发展中国家人均消耗资源多,浪费严重

④发展中国家环境承受着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的双重压力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①④

答案D

解析发展中国家处于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一方面要发展经济,同时又面临人

口增长的压力从而忽视了环境问题,发达国家把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

家,从而使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雪上加霜,①④正确;污染治理成本高低不会

使得环境问题更加严峻,②错误;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资源消耗量大,但人均

消耗量小,③错误。

5.从效益的角度看,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可以()

①提高资源的利用率②增加就、也③缓解能源供需矛盾④减少环境污染

A.①②④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

答案A

解析从图中可知,废旧电池回收利用,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①正确;废旧动

力电池回收利用,延长了产业链,增加了就业岗位,②正确;图中没有体现能源

数量增加或能源利用率提高的信息,对缓解能源供需矛盾作用不大,③错误;电

池具有污染性,废旧电池回收利用,可减少环境污染,④正确。

6.我国废旧汽车回收利用中对于废旧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

A.公平性原则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D.阶段性原则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废旧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

了资源的消耗,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B正确。

考向三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

(2024・湖北卷)不同类型食物的碳足迹差异显著。图1示意某市1978—2015年食物

消费结构变化。图2示意该市同期消费的食物产生的碳足迹结构变化。据此完成

7〜9题。

图1

图2

7.该市1978—2015年食物消费结构变化特点主要表现为()

A.植物源食物占比逐渐下降,动物源食物占比逐渐上升

B.植物源食物占比逐渐下降,动物源食物占比同步下降

C.植物源食物占比逐渐上升,动物源食物占比同步上升

D.植物源食物占比逐渐上升,动物源食物占比逐渐下降

答案A

解析读图1可知,该市1978年植物源食物——水果、粮食、蔬菜占比共90%

左右,之后逐渐下降,至2015年共占74%左右,C、D错误;1978年动物源食物

——奶类、蛋类、水产品、禽肉、畜肉占比共10%左右,之后逐渐上升,至2015

年共占26%左右,A正确、B错误。

8.碳足迹系数为某类食物产生的碳足迹与该类食物的消费量之比0下列食物中碳

足迹系数最大的是()

A.粮食B.蔬菜

C.禽肉D.畜肉

答案D

解析读题可知,碳足迹系数为某类食物产生的碳足迹与该类食物的消费量之比,

也就是该类食物的碳足迹占比与该类食物的消费占比之比。结合图1和图2可知,

碳足迹结构占比最大的是畜肉,畜肉的碳足迹占比与食物消费占比的比值最大,

故畜肉的碳足迹系数最大。选D。

9.倡导绿色低碳生活,可行的饮食方式有()

①保证营养需求的同时,将动物源食物消费保持在合理范围②保持动物源食物

占比,由水产品消费大幅度转向畜肉消费③减少水果、蔬菜和禽肉的消费,增

加畜肉消费④增加水果、蔬菜和禽肉的消费,减少畜肉消费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答案B

解析倡导绿色低碳的饮食方式,就是在保证营养需求的同时,尽可能地减少碳

足迹系数较高的食品的消费。对比图1和图2可知,动物源食物碳足迹结构占比

明显大于其食物消费结构占比,说明动物源食物在生产、消费过程中碳排放量远

大于植物源食物,因此为了倡导绿色低碳生活,可在保证营养需求的同时,将动

物源食物消费保持在合理范围,①正确;结合前面分析可知,畜肉碳足迹系数大

于禽肉、粮食、水果,因此可行的饮食方式还应包括尽量减少畜肉消费,增加水

果、蔬菜和禽肉的消费,②③错误、④正确。故选B。

课时作业

(分值:68分)

选择题每题3分。

【A好题精选】

(2025•广东汕头期末)低碳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中,尽可能减少二氧化

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实现农业生态与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我国东北地区某乡

村推行在同一块土地上建立基于养殖、种植、沼气生产与积肥的“四位一体”有

机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下图),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据此完成1〜2题。

1.该乡村“四位一体”有机生态农业的低碳主要体现在()

A.提高土地生产力B.减少化肥施用量

C.农产品量大质优D.实现碳的零排放

答案B

解析低碳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中,尽可能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

的排放,化肥在生产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有机肥的使用可以减少化肥

施用量,B正确;该乡村“四位一体”有机生态农业虽然能提高土地生产力,但

提高土地生产力不是其低碳的体现,A错误;农产品量大质优与低碳无关,C错

误;“四位一体”有机生态农业不能做到碳的零排放,D错误。

2.该乡村发展低碳循环农业带来的经济效益有()

A.改善生活环境质量B.提升农户工资薪酬

C.减少生活用能成本D.丰富当地农业类型

答案C

解析据图可知,沼气池产生的清洁能源,部分被用作了生活用能,因此能减少

村民生活用能成本,C正确;改善生活环境质量不是经济效益,A错误;循环农

业具体体现就是农业类型更加多样,丰富当地农业类型不是该模式直接的经济效

益,D错误;根据“四位一体”有机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图可以看出,该模式并没

有发展延长产业链的相关工业,所以不能提升农户工资薪酬,B错误。

(2025•河北石家庄模拟)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坡面整治经历了三个阶段(下图):第

一阶段为缓坡开挖梯田,旨在增加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减少土壤侵蚀,但是水

土流失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第二阶段以生态治理为核心,退耕还林还草,水土

流失治理成效显著,但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效果并不显著。第三阶段,十九大

报告和中央一号文件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可持续振兴提供了行动指南,构建黄

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可持续发展模式。据此完成3〜5题。

3.削期建嫄的主要目的是()

A.提高涵养水源能力B.方便耕作劳作

C.增加耕地面积D.减少土壤侵蚀

答案D

解析由图示信息可知,黄土崩地表起伏较大,削笳建城可以提高涵养水源能力,

方便耕作、增加土地面积,但都不是主要的目的,A、B、C错误。削弗建堀,降

低地表坡度,减轻地表径流侵蚀,有利于地表水下渗,保持水土,D正确。

4.在边坡地带选择种草本灌木,不选择种植果树的主要原因是()

①草本灌木需水较少,存活率较高②草灌相结合,更有利于保持水土③果树

遮蔽阳光,阻碍农作物生长④草本作为饲料,经济效益高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答案A

解析由图示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草本和灌木需水少,易于成活,存活率较高,

①正确;草本植物主要为须根系,根系数量多,相互交织成网,灌木主要为直根

系,根系少,扎根较深,有利于稳固表土,所以草灌相结合,更利于保持水土,

②正确。果树遮蔽阳光,草本作为饲料,表述不符合达到保持水土的目的,③④

错误。选Ao

5.与传统的治理模式相比,第三阶段可持续景观模式更加注重()

A.增加耕地面积B.防治水土流失

C.完善水利设施D.经济生态协调发展

答案D

解析读图可知,第三阶段在削期建嫄的土地上发展药果生态园,农田和草本灌

木相结合,既保持了水土,又发展了经济,做到了经济生态协调发展,D正确。

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分)

河套平原和库布齐沙漠位于黄河同一河段的两岸,却拥有截然不同的环境,河套

平原素有“塞上米粮川”之称,是内蒙古自治区粮、油、糖生产基地。30年前,

库布齐沙漠黄沙肆虐,被称为“死亡之海”。如今,通过当地政府、龙头企业、

沙区居民紧密合作,这里的沙漠披上绿衣。沙地改造成良田,使沙区10万多人致

富,向世界提供了防治荒漠化的“中国方案”。下图示意河套平原及库布齐沙漠位

置。

(1)河套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灌渠众多。分析该农业区灌渠众多的自然原因。

(6分)

⑵将有机瓜果蔬菜、生态(特色)旅游、甘草种植填写到下图相应方框中,补充完

成库布齐生态治沙模式图。(6分)

(3)说明库布齐生态治沙模式是如何使当地致富的。(8分)

答案(1)该地地处西北地区,降水少;黄河上游水量较大;地形平坦、易于修建。

⑵①甘草种植②有机瓜果蔬菜③生态(特色)旅游

(3)通过引入适宜沙漠环境生存的耐旱植物(甘草),改良土壤,发展牧草种植和有

机瓜果蔬菜等特色农业;种植业与加工业相结合,延长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

利用独特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发展特色旅游业;通过产业发展,增加居民就业,

提高经济收入。

【B真题演练】

(2023-6月浙江卷)某城市公园引入稻鱼生态系统,将原来分割稻田的田墩用架空

的木栈道修建成鱼道,取得了良好效益。下图为“改造前石田J史和鱼道的示意图”。

完成1〜2题。

1.修建鱼道的主要生态作用是()

A.扩大水稻播种B.拓展生物通道

C.保障游客安全D.增加雨水下渗

答案B

解析读图可知,田埃修建成鱼道,并没有种植水稻,且扩大种植面积不属于生

态作用,A错误;修建鱼道使原本被田堞割裂的稻田,连在一起,使鱼类有更广

阔的生长空间,拓展了生物通道,B正确;田埃修建成鱼道,并没有增强游客的

安全性,且保障安全不属于生态作用,C错误;田展变鱼道,对于雨水下渗的影

响很小,D错误。

2.下列地区最适合引进稻鱼生态系统的是()

A.江南丘陵B.黄土高原

C.河西走廊D.华北平原

答案A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土地类型以水田为主,粮食作物

以水稻为主,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土地类型以旱地为主,粮食作物以小麦为主。

江南斤陵位于我国南方地区,水源充足,水稻种植面积大,适合引进稻鱼生态系

统,A正确;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均位于我国北方地区,河西走廊位于西北地区,

水源缺少,都不适合种植水稻,不能引进稻鱼生态系统,B、C、D错误。

(2022•全国乙卷)当雄是拉萨唯一的纯牧业县,牧民占比约90%,依托特色畜种粕

牛,走产业扶贫之路。甲公司成立于2017年初,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下

图),生产的有“身份证”的相牛肉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广受消费者欢迎。据此完

成3〜5题。

3.加入甲公司后,牧民家庭明显增加的是()

A.牧场面积B.耗牛数量

C.劳动力数量D.收入来源

答案D

解析图中显示,牧民可以从公司获取出租牧场租金、耗牛入股分红、牧民受雇

工资三项收入,收入来源增加,故选D。

4.甲公司提高耗牛价值的主要途径是()

①扩大放牧规模②延长产业链条③创建产品品牌④实施多种经营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答案B

解析在示意图中,明确提出精细加工,注册商标,对应着延长产业链,提高附

加值;商标的存在意味着创建了品牌,所以②③正确。并没有从中看出多种经营,

也没有明确说明主要途径是扩大放牧规模。故选B。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