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长郡中学高三月考二语文试卷_第1页
2026届长郡中学高三月考二语文试卷_第2页
2026届长郡中学高三月考二语文试卷_第3页
2026届长郡中学高三月考二语文试卷_第4页
2026届长郡中学高三月考二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长郡中学2026届高三月考试卷(二)语文得分:本试卷共三道大题,23道小题。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一、阅读(70分)(一)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牛顿和胡克两人都在力学、光学、仪器等方面有着伟大的贡献。两人互相启发,但也存在着不少激烈的争论,以致互相仇视。除了关于光本性的争论之外,他们之间还有一个争执,那就是万有引力的平方反比定律(ISL)究竟是谁发明的问题,这在科学史上也是一个著名的公案。胡克在力学与行星运动方面花了多年心血,提出过许多深刻的洞见。1679年至1680年,胡克与牛顿进行了一系列通信,讨论了引力问题。牛顿虽然早年就已经在此领域取得过一些进展,但不知是荒废多年还是怎么回事,这次却大失水准,他竟然把引力看成不随距离变化的常量,并认为物体下落是一个圆螺线。胡克纠正了他的错误,并在信中假设引力大小是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的,虽然说得比较模糊。后来,胡克公开宣扬牛顿的失误,不但破坏了牛顿对他的信任,更破坏了牛顿在皇家学会成员面前的名誉。这使得牛顿极为光火,他认定胡克是存心炫耀,并有意让他出洋相。于是两人间波粒的“旧怨”未愈,引力的“新仇”又起,成为终生的对手。胡克与牛顿的这次通信是科学史上极为重要的话题。牛顿后来虽然打死也不肯承认胡克对其有所帮助,但多数科学史家都认为胡克在这里给牛顿提供了关键性的启发:没有胡克的纠正,牛顿可能会一直错误地以为行星运动是在两个平衡力——向心力和离心力同时作用下进行的。到了1684年,胡克和牛顿分别试图证明平方反比的引力必然导致椭圆轨道(也就是ISL定律)。胡克吹嘘说他证明了,但从未拿出结果;牛顿也说他早就证明过————同样没有任何证据。不过几个月后,牛顿重写了一份手稿,也就是著名的《论运动》,这成为后来《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简称《原理》)的前身。《原理》发表后,胡克要求牛顿承认他对于平方反比定律发现的优先权,并在前言里提及一下。牛顿暴跳如雷,从《原理》里面删掉了绝大多数有关胡克的引用,剩下不多的,用词也从“非常尊敬的胡克先生”变成了简单的“胡克”两个字。他是如此怒气冲天,甚至拒绝出版《原理》第三卷。在牛顿眼中,胡克完全是个江湖骗子,靠猜想和碰运气来沽名钓誉。许多科学史家也曾以为胡克猜想的成分居多,不过,加州大学桑塔克鲁兹分校的瑙恩伯格教授从一幅最近披露的胡克的图稿中得出结论:胡克在这个问题上的认识要比人们传统认为的深刻得多,他所采用的几何证明手法和牛顿后来在《原理》中所使用的是类似的,所差的只是䑚克不懂徽积分而已。ISL定律的发明权仍应该归于牛顿,可是胡克显然在其中占有重要甚至关键的地位。应该说,胡克也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曹帮助波义尔发现波义耳定律,用自己的显微镜发现了植物的细胞,《墨徽术》更是17世纪最伟大的著作之一。他是杰出的建筑设计师和规划师,曾亲自主持了1666年伦敦大火后的城市重建工作,如今伦敦城中的许多著名古迹,都是从他手中留下的。在地质学方面,胡克的工作(尤其是对化石的观测)影响了㳿学科整整30年。他发明和制造的仪器(如显微镜、发条摆钟、轮形气压表等)在当时无与伦比。他所发现的弹性定律是力学最重要的定律之一。在那个时代,胡克在力学和光学方面是仅次于牛顿的伟大科学家,可是似乎他却永远生活在牛顿的阴影里。胡克的晚年相当悲惨:他双目失明,几乎被所有人抛弃,1688年之后,胡克就再也没从皇家学会领过工资。他变得愤世嫉俗,字里行间充满了挖苦。胡克死后连一张画像也没有留下来。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胡克逐渐迎来了翻身的日子,他的名字突然成为科学史界最热的话题之一。2003年是胡克逝世300周年,科学史学者们云集于胡克毕业的牛津和他生前任教的格雷夏姆纪念这位科学家。许多人都呼吁,胡克的科学贡献应当为更多的世人所知。(摘编自曹天元《上帝掷骰子吗》)材料二:在与胡克的交锋中,牛顿不断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最终于1687年完成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这本巨著不仅为物理学和天文学提供了精密的数学工具,还改变了科学研究的方式,使科学探索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他的理论成为工业革命的基石,推动了蒸汽机,铁路等技术的创新,极大加速了人类社会现代化的进程。同时,胡克的贡献也不容忽视。他不仅提出了著名的胡克定律,还在显微镜领域取得了开创性成就,首次提出的细胞这一术语沿用至今,并通过对植物细胞壁的观察奠定了微生物学与病理学的基础。胡克的研究凸显了观察与实验在科学探索中的重要性,推动了科学启蒙的进程。他的诸多发明使得实验科学成为现代科学不可或缺的支柱。在300多年后的今天,回溯牛顿与胡克的争端,宛如在跨越时空见证当初的科学发展。两位学者之间的对立不仅是思想碰撞,也不只是意气之争,更是科学方法与知识产权制度演变过程中的复杂博弈。从更广泛的视角来看,这场300多年前的争端揭示了科学进步的复杂本质:伟大发现往往伴随着思想竞争与制度创新,科学不仅是发现真理的工具,更是塑造文明的力量。(摘编自《胡克VS牛顿:科学之争?意气之争?》)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牛顿和胡克就引力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通信,这些通信是科学史上极为重要的话题,为牛顿创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供了参考。B.胡克要求牛顿承认他对于平方反比定律发现的优先权,这一要求没有得到外界的支持,此后他变得越来越愤世嫉俗。C.瑙恩伯格教授发现胡克在论证过程中采用的几何证明手法和牛顿使用的是类似的,说明胡克可能并非像牛顿所说的那样只会靠猜想来沽名钓誉。D.虽然平方反比定律的发明权仍应该归于牛顿,但是许多人都呼吁,胡克的科学贡献也应当被更多世人知晓。2.根据材料一、二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没有与胡克的交锋,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就无法问世。B.牛顿的理论体系是科学史上的里程碑,对科学发展和人类文明产生深远影响。C.胡克的贡献不容忽视,他的研究和理论对现代科学体系的构建有重要作用。D.牛顿与胡克的科学之争启示我们:伟大的科学突破往往离不开竞争与合作。3.请根据下面的文字与示意图,在横线处补写词语。(3分)牛顿和胡克的争论图解物体如何朝地球中心下落:1679年牛顿与胡克的论战。a.牛顿:一个从高处A落下的物体应保持其自身的运动并落向垂线的东边,“这与一般人的想法完全相反”[但它会(错误地)沿①的路径下落到地球中心]。b.胡克:“但就其下落曲线而言,您似乎认为它将是一条螺旋线……而根据我的圆周运动理论,情况将很不同,它将根本不类似于一条螺旋线,而是一种②形的线。”c.牛顿:假设地球是空心的,而且没有任何阻力;真正的③甚至会更加复杂———“一种交替的升降”。(摘编自人民邮电出版社《牛顿转》,欧瑜译)4.论文发表时的内容摘要可以让读者迅速了解文章的全部内容。请为材料一写一段内容摘要,不超过150字。(4分)答:5.通过阅读材料,读者可以从牛顿与胡克的“科学之争”中获得哪些认识?请分析概括。(6分)答:(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搪瓷缸子史鑫一九四八年的一个秋日,屋前白杨树上的叶子差不多掉光了,你爷爷吆喝我去给他打酒。我怯生生地看了看他,高高瘦瘦的你爷爷像一棵白杨树,一身军装英姿飒爽,你爷爷抚摸着我的头说,这孩子又长高了。这时,你奶奶在旁边催促,快去快回,部队很快就要出发了。我一听急了,抄起一个搪瓷缸子撒腿就跑。钱家酒铺在村子西边,桥头旁的大柳树下,老远就能闻到酒香。酒是地瓜干子酒,钱老头戴着老花镜,拎着竹制的酒提子,从小口大肚的酒坛子里开始打酒,一边打酒一边问,你爷回来啦?我说,你快点打酒。他又问,你爷啥时走哇?我说,你快点打酒。钱老头哈哈大笑,花白的山羊胡子一撅一撅,这孩子,还挺倔。大号的搪瓷缸子很快就打满了,几乎要溢出来。我递钱过去,钱老头摆摆手,这次不要,等你爷打仗回来,喝庆功酒的时候再说。我右手端着搪瓷缸子的把儿,左手托着搪瓷缸子的底儿,小心翼翼地端起来,缸子上有一枝红梅,像燃烧的火把。我抬腿迈步,一转身,酒就溢了出来。我急中生智,低下头,吮了一口,啊!又辣又香的酒,真好喝。又低头喝了第二口。酒降到缸沿以下。我继续走,酒在缸子里晃荡,又溅了出来。我干脆咕咚咕咚喝了几大口,眼见着,缸子里的酒下去了五分之一。啊!几百米的路,像是走了一整个秋季。待我如履薄冰地转过街角,快到家门口的时候,看见你奶奶在大门口走来走去,焦灼不安的样子,看见我,连忙迎了上来:怎么才回来呀!你奶奶满脸是泪,带着哭腔,俺爷呢?刚刚走啦,部队上的人来催了。我把搪瓷缸子递到你奶奶手里,撒腿朝南崖头跑去。俺那儿啊!别撵了,你又不知道他们去哪儿!你奶奶焦急的声音追了上来。我站在高高的南崖头上,远远地看见一队人马沿着河滩向东边走去。我把两手拢在嘴边,使劲儿喊,爷呀!你啥时回来呀!河道上的秋风很大,很快把我的喊声吹散,也很快把一队人马吹得看不见了踪影。……今年春节,一家人在吃团圆饭时,八十三岁的父亲谈起这件事,禁不住老泪纵横,那是最后一次见俺爷,只可惜,连壮行酒都没喝上,都怪我呀!我爷爷他……再也没回来吗?我问父亲。第二年春天,差不多也是这个时候吧,在一次战役中,他壮烈牺牲了。爷爷什么都没留下?父亲缓缓站起身,去了自己的房间,不一会儿,捧着一个红布兜走了出来,他解开布兜,小心翼翼地取出一个搪瓷缸子,缸子可真大,多处已经掉瓷了,露出里面发黑的生锈的铁,唯独,那枝梅花还在,红得像火。父亲端详着手中的搪瓷缸子,微笑着说,这个搪瓷缸子,差点被你奶奶扔掉!为啥?那天你奶奶在家门口左等右等不见我回来,就迈着小脚去南崖头找我,结果,看见我躺在南崖头的坡沿上,小脸通红,不省人事。你奶奶顿时吓得哭了,摇晃着我,叫我的名字,见我没有反应,你奶奶连忙把我抱起来,往家走去。俺可怜的娘啊!抱着我,小脚啄地,像鸡啄米一样,吃力地走着。快到家门口时,钱老头正好经过,他懂些医术,把你奶奶叫住,把我接过去,用手探探我的鼻息,翻看我的眼睛,按按我的脉搏,说没事,应该是酒喝多了,回家睡一觉就好了。天哪!你奶奶惊叫起来,八岁的孩子,怎么会喝醉呢?钱老头把眼一瞪,他端回来的缸子里,还剩下多少酒?你奶奶挠挠头,差不多还有一半吧!钱老头大笑,看看,这熊孩子居然喝了半斤,你别怕,这孩子随他爹,有酒量,再说,俺那酒也不是假酒,好着呢!怪不得没见你醉过。那么,后来呢?我有点儿急不可耐。确实,我睡到第二天才醒了过来。一醒来,我就问你奶奶,俺爷的搪瓷缸子呢?你奶奶朝我腮上拧了一把,怎么,还没喝够?我急了,连忙下床,依然有轻微的晕眩感,我翻箱倒柜,里里外外找那个搪瓷缸子,最后,在南墙根下,找到了被你奶奶扔掉的搪瓷缸子,有些地方磕掉瓷了,就是现在这个样子。哦!大家长嘘一口气。后来,就被你藏了起来,一直没用过?我猜测着说。用过一次,仅仅,用过一次。父亲伸出一根手指头,斩钉截铁地说。什么时候?我参军的时候,俺跟你奶奶用这个搪瓷缸子,娘儿俩喝了一次壮行酒。喝完之后,这个搪瓷缸子被你奶奶珍藏了起来,说要一代代传下去,现在交给你们。哈哈!众人开怀大笑,眼里含着泪花。再看搪瓷缸子上的那枝红梅,也似乎开得更艳了……文本二:“小道具”是短篇小说情节中具有道具性质的小物件。原为戏剧术语,指戏剧舞台上供人物表演用的小物件。“小道具”在短篇小说中,具有其他艺术手法所不易取代的特殊艺术功用,往往能收到一举多得的艺术效果。它常常是故事情节的枢纽,如莫泊桑的《项链》,以“小道具”项链为线索,由借项链、用项链,一直写到丢项链、赔项链,把人物的命运紧紧拴在项链上,由项链引出一幅幅生活画面。此外,有些作品中的“小道具”还可以成为纵贯式点线结构中串联各点的红线,起到勾连故事、增强作品思想容量的作用。“小道具”在短篇小说中主要是供人物“表演”用的,它在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特征,交待时代背景等方面,均具有特殊的功用。另外,借助“小道具”还可增强作品诗的意境,使之隽永深刻,如茹志鹃的《百合花》,在有些作品中,“小道具”又富有象征意义。(摘自阎景翰主编《写作艺术大辞典》)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本中父亲向“我”讲述他父亲的故事,采用了“你爷爷”这样的称谓,将单向讲述变为双向互动的对话,有利于增强父子之间的亲密情感。B.钱老头打酒时所说的“等你爷打仗回来喝庆功酒”这个细节,以“乐”衬“哀”,暗示了爷爷牺牲的悲剧结局,具有含蓄而充满张力的艺术效果。C.文本一中“壮行酒”两度登场:爷爷未及饮的壮行酒藏着仓促离别之憾,父亲参军时的壮行酒承着家国担当,使得情节前后呼应,也丰富了主题。D.搪瓷缸子上反复出现的“红梅”意象,意蕴丰富:它既象征了祖辈、父辈们的坚韧品格,又暗示革命精神的家庭延续,强化了文本的抒情色彩。7.对文本一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你快点打酒”重复两次,表现了父亲对爷爷即将出征的紧迫感虽然缺乏深刻理解,但本能地感受到离别在即,因此反复催促打酒。B.“爷爷什么都没留下?”这个问句是“我”试图通过转移话题来缓解老父亲的悲伤,也很自然地将故事的叙述重心从“人”转向了“物”。C.“用过一次,仅仅,用过一次”中“仅仅”一词,不仅重复用“一次”强调使用次数的唯一,也体现了父亲对“搪瓷缸子”的珍视与爱惜。D.“众人开怀大笑,眼里含着泪花”这句话里交织着悲伤、自豪与怀念等复杂情感,“笑”中有“泪”的叙事展现了“含蓄蕴藉”的美学传统。8.文本一的叙述多次在“过去”“现在”之间来回切换,这样安排有何效果?(4分)答:9.李斐在《小说结构与审美》中认为“小道具”既具有“故事情节性”,也具有“文学意味性”。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文本二的论述对“搪瓷缸子”展开分析。(6分)答:(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今人爱真山水与画山水无异也。独是观人画犹不若其自能画。人画之妙从外入,自画之妙由心出,其所契于山水之浅深必有间矣。今一病经年,不能出游,坐卧斗室,屏绝人事,犹幸湖山在我几席,寝食披对,颇得卧游之乐。因属一联云:“尽收城郭归檐下,全贮湖山在目中。”独恨不能为之写照,以当枚生①《七发》。因语家倩②因伯①曰:“绘图一事,奈何人物、领毛、花卉诸品皆有写生佳谱,至山水一途独泯泯无传岂画山水之法洵可意会不可形传耶。”因伯遂出一册,予见而奇之。安节于读书之暇,分类仿摹,补其不逮。为初学宗式。其间用墨先后,渲染浓淡,配合远近诸法,莫不较若列眉。依其法以成画,则向之全贮目中者,今可出之腕下矣。急命付梓,俾世之爱真山水者,皆有画山水之乐。不必居画师之名,而已得虎头④之实。所谓咫尺应须论万里者,其为卧游不亦远乎?(节选自李渔《芥子园画传序》,有删改)材料二: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派则远矣。盖山尽出,不唯无秀拨之高,兼何异画碓嘴⑥!水尽出,不唯无盘折之远,兼何异画蚯蚓!(节选自郭熙《林泉高致》)材料三: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选自郑燮《题画》)材料四: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与可⑥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节选自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有删改)【注】①枚生:枚乘,字叔,汉淮阴,今江苏人。著有《七发》《柳赋》《梁王菟园赋》三篇。《七发》叙述楚大子生病,吴客以七事讽之使愈。②家倩:家婿。③因伯:沈心友,字因伯。④虎头,顾恺之(348年—409年),字长康,小字虎头,汉族,晋陵无锡(今江苏省无锡市)人。东晋杰出画家、绘画理论家、诗人。⑤碓嘴:春米的杵。⑥与可,即文同(1018年——1079年),字与可,号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是苏轼表哥。北宋著名画家、诗人,尤擅画竹。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至山水A一途B独泯泯C无传D岂画山水之法E洵F可意会G不可H形传耶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属,本义为连接、连缀,引申为写(文章),与《赤壁赋》中“举酒属客”中的“属”意思不相同。B.逮,及,至,与《陈情表》中“逮奉圣朝”中的“逮”意思相同。C.咫、尺,均为古代的长度单位,《劝学》中“不积跬步”中的“跬”也是古代表长度的单位,表示跨出一脚的长度。D.断,意动用法,与《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宁许以负秦曲”中的“负”用法相同。12.下列对于材料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中李渔认为欣赏别人的画还是不如自己能画,《芥子园画传》可作为初学者的宗式,依照书中的方法,人们可以画出眼目、心中的景物。B.材料二中郭熙的绘画理论注重“藏”与“显”的辩证关系,嵇康有诗句“目送归鸿,手挥五弦”,按照郭熙的观点,“目送归鸿”易画,“手挥五弦”难画。C.材料三中郑燮认为“眼中之竹”是艺术积累,“胸中之竹”是艺术构思,“手中之竹”是艺术表现,深刻揭示了艺术创作从观察、构思到实现的全过程。D.材料四中苏轼先从竹子生长特点写起,然后引出了文与可的画竹理论,最后写出了自己学习文与可画论的心得体会。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急命付梓,俾世之爱真山水者,皆有画山水之乐。(4分)译文:(2)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4分)译文:14.上述四则材料均与绘画有关,请思考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共同点是什么?材料三和材料四都是画竹理论,两者有何不同?(3分)答:(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15~16题。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节选)杜甫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壮哉昆仑方壶①图,挂君高堂之素壁。巴陵洞庭日本东,赤岸②水与银河通,中有云气随飞龙。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观王右丞维沧洲图歌(节选)皎然沧洲误是真,萋萋忽盈视。便有春渚情,褰裳掇芳芷。飒然风至草不动,始悟丹青得如此。沧洲说近三湘口,谁知卷得在君手。披图拥褐临水时,翛然③不异沧洲叟。【注】①方壶:神话中的东海神山。这里泛指高山,并非实指。②赤岸:泛指江湖的岸。③翛(xiāo)然:自在超脱的样子。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杜诗的前四句写王宰不愿受时间的催迫而仓促作画,十日五日才画一水一石,极力赞扬王宰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B.“尤工”两句以对比高度评价王宰画作在构图布局等方面旷古未有的技巧,在尺幅画面上绘出了万里江山的景象。C.两首诗都摹写画作。在王维的《沧洲图》里,我们可见水中沙洲,萋萋春草,画中人敛起衣裳,采摘水中香草。D.皎然的诗作中首句是全诗的枢纽,下面的诗句着力用墨,反复渲染,全诗呈现出脉络清晰、结构完整严密的特征。16.这是两首题画诗,但不尽相同,请结合诗句,分别从画作的风格和诗人再现画作的手法简要分析其不同之处。(6分)答:(五)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岱顶观日历来为游人所向往,清代姚鼐在《登泰山记》中用“,”两句描绘了冬日泰山日出之前晨曦初现、光芒四射的壮美景象。(2)古代诗文中不乏音乐描写的名句,如苏轼《赤壁赋》中“,”通过侧面描写极佳地展现了凄凉悲怆的箫声的艺术感染力。(3)《静女》中,运用移情于物手法,表达爱屋及乌的情感的两句是:“,。”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文本一:植脂末,俗称“奶精”,它能赋予奶茶浓郁醇厚的口感,还能降低成本,这使得它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奶茶制作的“标配”。(①),长期摄入反式脂肪酸会增加血液黏稠度,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进而大幅提升患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中风的风险。不仅如此,它还可能与肥胖、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生A。文本二:如今,奶茶已成为不少年轻人日常饮品的首选,但“奶茶是否有益健康”始终是消费者关注的重点。单独来看,(②),茶叶含茶多酚有益心血管健康,本是健康组合,可部分奶茶却因原料问题沦为“健康负担”。食品科学研究专家朱毅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纯牛奶加纯茶当然是健康的组合,但部分奶茶商家为降低成本、提升口感并延长保质期,在原料和配方上“B”,让有些奶茶从原本的健康饮品变成了潜藏健康风险的“甜蜜陷阱”。有些号称“0反式脂肪酸”“0奶精添加”的奶茶并不等于是纯牛奶奶底制作,而是常用一种叫“冰勃朗”的乳制品替代。对此,朱毅为记者梳理了一份“非纯牛奶”的奶茶基底清单。其中奶精是茶饮行业早期基底乳的主要成分,含有大量反式脂肪酸。①关于冰勃朗,朱毅介绍道:冰勃朗属于调和乳制品,由牛奶、植物奶和不含反式脂肪酸的脂肪等成分混合而成,优势在于不含反式脂肪酸。②其脂肪成分一般由动物油脂构成,这避免了氢化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反式脂肪酸问题。③并且,冰勃朗在制作过程中,还对天然植物脂肪采取分提工艺,将饱和脂肪酸含量降至15%以下,远低于传统植脂末,在降低了健康风险的同时,也提升奶茶口感。④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它不能代替牛奶的营养价值。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4分)答:19.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