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溪一中2025-2026学年度高二年第一次学情调研试卷考试科目:语文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材料一:任何事物的特点,都是由它自身的性质所决定并在比较中显示出来的。从历史的角度看,革命回忆录具有如下的特点。“三亲”的原则性。即革命回忆录的内容必须是撰稿人的亲身经历、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革命史实。回忆就是回想,是再现的一种形式,只有“三亲”,才可回忆。一九三五年五月,杨得志同志在上级党的正确领导下,组织指挥了强渡大渡河的重要战斗,正因为他有了这一亲身经历,才能写出留芳史册的革命回忆录《强渡大渡河》。在“三亲”原则性这一点上,文史资料和革命回忆录是相同的,如《我的前半生》是皇帝(溥仪)写皇帝的生活,别人谁也写不出来。不过,文史资料的内容范围要比革命回忆录宽广得多。而报告文学、通讯,它的材料是靠深入生活采访得来的,这与革命回忆录的“三亲”原则性不同。历史的真实性。有了“三亲”,还必须如实地加以反映。郭沫若同志在他的《北伐途次》这本回忆录的序言里说:“我这篇文章只能够采取回想录的形式,记忆比较明确的地方写得自然会详细,记忆比较淡薄的地方写得自然会简略。这样便会出现断片,但也只好听其断片。我本也可以加些想象进去,写成一部小说,但那样反会减少事实的真实性。”郭老写回忆录,对于年代久远,无法忆及的人物、情节,宁可缺如,决不虚构。我们其他的革命前辈在记录当年经历时也同样确切地反映真实,而且能从更高的思想高度去理解过去,力图把革命回忆录写成经得起考验的历史文献。高度的思想性。我们的革命前辈,对革命事业忠心耿耿,不但善于总结革命的经验,又善于论述革命的经验。他们抱着一种崇高的目的和愿望,为了使后代知晓革命历史和接受传统教育,才进行革命回忆录的写作的,这就决定了革命回忆录有它高度的思想性。正如鲁迅所说的,“我以为根本问题是在作者可是一个‘革命人’,倘是的,则无论写的是什么事件,用的是什么材料,即都是‘革命文学’”。革命回忆录正可以帮助我们想想过去,珍惜今天,从而增强信心和力量。表达的生动性。在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改朝换代,惊天动地,威武雄壮,可歌可泣。作为革命回忆录,理所当然要用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表达形式,才能足以反映当年革命前辈的思想感情和革命史实。很多优秀的革命回忆录,不论是写革命斗争的历程,还是缅怀革命前辈的生平事迹,往往采用文学表现手法,描述动人的故事情节,刻画鲜明的人物形象;作者对人物和事件的感情,往往也自然地流露于笔端;有时,在叙事过程中,作者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便发表议论直抒胸臆,或点拨升华,真可谓得心应手。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吴玉章同志说:“有许多历史著作,同时也是很好的文学作品,我们应该保持这个传统。力求使我们的历史著作不但有丰富的材料、卓越的思想,而且写得有声有色,从内容到形式都很美。”总之,革命回忆录以“三亲”的原则性、历史的真实性、高度的思想性、表达的生动性为特点,记述党领导的各个时期的斗争,歌颂革命斗争的英雄业绩。它既是良好的生活教科书,又是研究中国现代革命历史的珍贵资料。(摘编自王大悟《浅谈革命回忆录的特点和写作》)材料二:我们知道,红军长征落脚点的选择,最终依靠的是一张报纸。经考证,这张报纸就是《山西日报》,当然后来还依靠了《大公报》等其他传播媒介。《聂荣臻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是这样写的:九月十九日,我和林彪随二师部队进驻哈达铺。在这里我们得到了一张国民党的《山西日报》,其中载有一条阎锡山的部队进攻陕北红军刘志丹部的消息。我说,赶紧派骑兵通讯员把这张报纸给毛泽东同志送去,陕北还有一个根据地哩!这真是天大的喜讯!然而,《聂荣臻回忆录》里并没有写是如何得到这张报纸的。这个谜,一直在我心里存放着,不知能不能破解,亦不知何时能破解。2004年夏天,《北京青年报》为纪念长征出发七十周年,连载健在红军将士访谈录,8月23日这天,刊登的是《杨家华为遵义会议站岗》。像以往一样,我饶有兴趣地看了下去。突然,其中的一段文字吸引了我:长征中,还有一件令杨家华难忘的事。红二师进入哈达铺后,聂荣臻一放下行李,就对杨家华说:“小鬼,快去买些烧饼回来。”杨家华跑到一个卖烧饼的老乡处,把身上的钱全部掏出来,买了4块烧饼。老乡随手拿一张报纸一包,递给了他。杨家华清楚地记得包烧饼的报纸是《山西日报》。聂荣臻像往常一样,看得特别认真。忽然,聂荣臻的嘴不动了,两眼像被定住了一样。接着,他大声地对杨家华说:“小鬼,快,把通讯员叫来,赶快骑马把这张报纸送给老毛,送给中央。”然后,他转过身,兴奋地对林彪说:“陕北还有根据地,刘志丹,刘志丹带着一支队伍在陕北!”第三天,毛泽东就在哈达铺的一座关帝庙里,召集了干部大会。从此,红一方面军就朝着陕北根据地迈开了行军的步伐。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这段文字,实在是太珍贵了。它不仅破解了我心中之谜,而且还为党史、军史的红军长征落脚点研究提供了一个完美而圆满的答案。(摘编自尹韵公《终于找到了》)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回忆录就是通过回忆以往的经历,达到再现历史的目的,革命回忆录是回忆录的一种,它主要是回忆革命的经历。B.革命回忆录有一定的创作原则,比如“真实性”“思想性”等,而“三亲"原则是它区别于报告文学、通讯的一大特征。C.革命回忆录可以使后代知晓革命历史、接受传统教育,鲁迅先生的话激励我们在重温革命者历史的过程中增强信心与力量。D.材料二在引用《聂荣臻回忆录》内容时,特意标明了它的出版社和出版时间,意在突出引用材料的准确性。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引用杨得志的《强渡大渡河》和溥仪的《我的前半生》两篇回忆录,意在证明回忆录必须遵循“三亲”的创作原则。B.从郭沫若创作回忆录时说的“这样便会出现断片,但也只好听其断片”可知,任何革命回忆录的创作都须经得起“真实性”这一检验。C.由材料二关于红军长征落脚点的确定过程,我们可以推知,想要证明一则革命回忆录是否具有史料价值,并不能只看一个孤证。D.“描述动人的故事情节”“真可谓得心应手”是因为革命回忆录既讲究思想性,更讲究文学表达的生动性,以此来感染读者。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A.吴伯箫的《记一辆纺车》通过记一辆在延安曾经使用过的纺车,充分反映出当年延安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B.1959年,罗广斌、刘德彬、杨益言3位作者创作了革命回忆录《在烈火中得到永生》,不久,他们又根据回忆录创作小说《红岩》。C.《大战中的插曲》以“战时的生活,并不都是炮火轰鸣、刀光剑影的场面,也常常遇到一些曲折有趣的事情”这样具有抒情味的语言开篇。D.1979年湖南省出版局同省委组织部老干部办公室,联名向老同志发出《关于约请老同志撰写湖南革命回忆录的一封信》,共六百余件。4.杨家华讲述的材料为什么能成为“红军长征落脚点”研究的宝贵资料?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5.材料一和材料二虽然都在围绕“革命回忆录”展开内容,但它们在文体、内容、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出关(节选)鲁迅老子到了函谷关,没有直走通到关口的大道,却把青牛一勒,转入岔路,在城根下慢慢的绕着。他想爬城。城墙倒并不高,只要站在牛背上,将身一耸,是勉强爬得上的;但是青牛留在城里,却没法搬出城外去。倘要搬,得用起重机,无奈这时鲁班和墨翟还都没有出世,老子自己也想不到会有这玩意。总而言之:他用尽哲学的脑筋,只是一个没有法。“站住!”几个人大叫着。老子连忙勒住青牛,自己是一动也不动,好像一段呆木头。“阿呀!”关官一冲上前,看见了老子的脸,就惊叫了一声,即刻滚鞍下马,打着拱,说道:“我道是谁,原来是老聃馆长。这真是万想不到的。”老子也赶紧爬下牛背来,细着眼睛,看了那人一看,含含糊糊的说,“我记性坏……”“自然,自然,先生是忘记了的。我是关尹喜,先前因为上图书馆去查《税收精义》,曾经拜访过先生……”这时签子手便翻了一通青牛上的鞍鞯,又用签子刺一个洞,伸进指头去掏了一下,一声不响,撅着嘴走开了。“先生在城圈边溜溜?”关尹喜问。“不,我想出去,换换新鲜空气……”“那很好!那好极了!现在谁都讲卫生,卫生是顶要紧的。不过机会难得,我们要请先生到关上去住几天,听听先生的教训……”老子还没有回答,四个巡警就一拥上前,把他扛在牛背上,签子手用签子在牛屁股上刺了一下,牛把尾巴一卷,就放开脚步,一同向关口跑去了。大家喝过开水,再吃饽饽。让老子休息一会之后,关尹喜就提议要他讲学了。老子早知道这是免不掉的,就满口答应。于是轰轰了一阵,屋里逐渐坐满了听讲的人们。有几个还带着笔、刀、木札,预备抄讲义。老子像一段呆木头似的坐在中央,沉默了一会,这才咳嗽几声,白胡子里面的嘴唇在动起来了。大家即刻屏住呼吸,侧着耳朵听。只听得他慢慢的说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大家彼此面面相觑,没有抄。“故常无欲以观其妙,”老子接着说,“常有欲以观其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大家显出苦脸来了,有些人还似乎手足失措。一个签子手打了一个大呵欠,书记先生竟打起瞌睡来,哗啷一声,刀、笔、木札,都从手里落在席子上面了。老子仿佛并没有觉得,但仿佛又有些觉得似的,因为他从此讲得详细了一点。然而他没有牙齿,发音不清,打着陕西腔,夹上湖南音,“哩”“呢”不分,又爱说什么“㖇?”:大家还是听不懂。可是时间加长了,来听他讲学的人,倒格外的受苦。为面子起见,人们只好熬着,但后来总不免七倒八歪斜,各人想着自己的事,待到讲到“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住了口了,还是谁也不动弹。老子等了一会,就加上一句道:“㖇,完了!”大家这才如大梦初醒,虽然因为坐得太久,两腿都麻木了,一时站不起身,但心里又惊又喜,恰如遇到大赦的一样。于是老子也被送到厢房里,请他去休息。他喝过几口白开水,就毫无动静的坐着,好像一段呆木头。人们却还在外面纷纷议论。过不多久,就有四个代表进来见老子,大意是说他的话讲的太快了,加上国语不大纯粹,所以谁也不能笔记。没有记录,可惜非常,所以要请他补发些讲义。老子看见别的两个人把笔、刀、木札,都摆在自己的面前了,就料是一定要他编讲义。他知道这是免不掉的,于是满口答应;不过今天太晚了,要明天才开手。代表们认这结果为满意,退出去了。第二天早晨,天气有些阴沉沉,老子觉得心里不舒适,他急于要出关,静静的写起来。回忆着昨天的话,想一想,写一句。除去喝白开水和吃饽饽的时间,写了整整一天半,也不过五千个大字。“为了出关,我看这也敷衍得过去了。”他想。于是取了绳子,穿起木札来,计两串,扶着拄杖,到关尹喜的公事房里去交稿,并且声明他立刻要走的意思。关尹喜非常高兴,又非常惋惜,见坚留不住老子,便换了一副悲哀的脸相,答应了,命令巡警给青牛加鞍。一面自己亲手从架子上挑出一包盐,一包胡麻,十五个饽饽来,装在一个充公的白布口袋里送给老子做路上的粮食。老子再三称谢,作过别,拨转牛头,便向峻坂的大路上慢慢的走去。不多久,牛就放开了脚步。大家在关口目送着,去了两三丈远,还辨得出白发,黄袍,青牛,白口袋,接着就尘头逐步而起,罩着人和牛,一律变成灰色,再一会,已只有黄尘滚滚,什么也看不见了。大家回到关上,好些人跟着关尹喜走进公事房里去。“这就是稿子?”账房先生提起一串木札来,翻着,说。“字倒写得还干净。我看到市上去卖起来,一定会有人要的。”书记先生也凑上去,看着第一片,念道:“‘道可道,非常道’……哼,还是这些老套。真教人听得头痛,讨厌……”“医头痛最好是打打盹。”账房放下了木札,说。“哈哈哈!……我真只好打盹了。老实说,我是猜他要讲自己的恋爱故事,这才去听的。要是早知道他不过这么胡说八道,我就压根儿不去坐这么大半天受罪……”书记道。“这可只能怪您自己看错了人,”关尹喜笑道。“他哪里会有恋爱故事呢?他压根儿就没有过恋爱。”“您怎么知道?”书记诧异的问。“这也只能怪您自己打了瞌睡,没有听到他说‘无为而无不为’。这家伙真是‘心高于天,命薄如纸’,想‘无不为’,就只好‘无为’。一有所爱,就不能无不爱,那里还能恋爱,敢恋爱?”窗外起了一阵风,大家都觉得有些冷。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作(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老子在城根下慢慢绕着,想尽办法也无法带着青牛脱身,后来讲学并留下五千字后才出得关来,展现了老子的尴尬与无奈。B.关尹喜先是质疑“在城圈边溜溜”,当老子回答“换换新鲜空气”后,则以“现在谁都讲卫生”来回答,表明他理解了老子出关的缘由。C.文中写到老子讲授《道德经》时,借助对老子“讲”和众人“听”的描写,呈现出极强的现场感,在着墨上侧重于众人的表现。D.小说采用“故事新编”的方法,古今杂糅,使古与今的叙事要素相互干涉,造成古代与现代的交叉、重叠、错位的现象。7.关于结尾大家讨论老子讲义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不懂老子讲义的价值并建议到市场上去卖,可见人们的庸俗和浅薄。B.以猜测讲恋爱故事的方式来对待老子的讲义,表现了人们的戏谑与不满。C.以“无为”“无不为”来解答“恋爱故事”,表明关尹喜完全不了解老子。D.众人对讲义的评价,从侧面表现了老子的思想并没得到世人的真正理解。8.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幽默的效果,请简要分析。(4分)司马贞《史记索隐》引《列异传》记载:“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其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鲁迅先生将一位仙风道骨的老子,改写为出关受阻的老叟。请分析这样改写的文学效果。(6分)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哀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寿也。”公曰:“为之奈何?”孔子曰:“省力役,薄赋敛,则民富矣;敦礼教,远罪疾,则民寿矣。”公曰:“寡人欲行夫子之言,恐吾国贫矣。”孔子曰:“《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未有子富而父母贫者也。”卫灵公问于孔子曰:“有语寡人曰:‘有国家者,计之于庙堂之上,则政治矣。’何如?”孔子曰:“其可也。爱人者,则人爱之;恶人者,则人恶之;知得之己者,则知得之人。所谓不出环堵之室而知天下者,知及己之谓也。”孔子见宋君,君问孔子曰:“吾欲使长有国而列都得之,吾欲使民无惑,吾欲使士竭力,吾欲使日月当时,吾欲使圣人自来,吾欲使官府治理。为之奈何?”孔子对曰:“千乘之君,问丘者多矣,而未有若主君之问问之悉也。然主君所欲者,尽可得也。丘闻之,邻国相亲,则长有国;君惠臣忠,则列都得之;不杀无辜,无释罪人,则民不惑;士益之禄,则皆竭力;尊天敬鬼,则日月当时;崇道贵德,则圣人自来;任能黜否,则官府治理。”宋君曰:“善哉!岂不然乎?寡人不佞,不足以致之也。”孔子曰:“此事非难,唯欲行之云耳。”(节选自《孔子家语·贤君》)材料二:圣人见本然之政,知必然之理,故其制民也,如以高下制水,如以燥湿制火。故曰:仁者能仁于人而不能使人仁义者能爱于人而不能使人爱。是以知仁义之不足以治天下也。圣人有必信之性,又有使天下不得不信之法。所谓义者,为人臣忠,为人子孝,少长有礼,男女有别;非其义也,饿不苟食,死不苟生。此乃有法之常也。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法必明,令必行,则已矣。(节选自《商君书·画策》)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相应位置填上答案标号。(3分)仁者能仁A于人B而不能C使人D仁E义者能爱F于人G而不能H使人爱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政之急者”的“急”指“紧急”、“急迫”,与“林教头是个性急的人”中“急”的含义不同。B.“计之于庙堂之上”的“计”指“谋划”、“盘算”,与《六国论》“至丹以荆卿为计”中“计”含义不同。C.“善哉”的“善”指“好”,与《大学之道》“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中“善”用法相同。D.“死不苟生”的“苟”指“随便”、“苟且”,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中“苟”含义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面对鲁哀公的问询,孔子的建议是让民众富裕且长寿。鲁哀公却因为国家贫穷而不想做,孔子顺势指出,百姓富裕了,国家也会富裕。B.孔子对卫灵公的问题,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否定,而是委婉说出了自己的谏言:单纯在朝堂上策划是治理不好国家的,还要爱人和懂得反省。C.作为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君,宋国君主对治国的事问得比任何人都详细。针对宋国国君的谦虚,孔子鼓励他说,只要想做就都可以做到。D.材料二以利用高低地势控制水流和用易燃物品的干湿来控制火来设喻,形象地指出,圣人治理百姓,就应当明白政治的准则和社会发展规律。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省力役,薄赋敛,则民富矣;敦礼教,远罪疾,则民寿矣。(4分)(2)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法必明,令必行,则已矣。(4分)14.两则材料都涉及为政问题,二者观点有何不同?请概括作答。(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小题。雪杜荀鹤风搅长空寒骨生,光于晓色报窗明。江湖不见飞禽影,岩谷时闻折竹声。巢穴几多相似处,路岐兼得一般平。拥袍公子休言冷,中有樵夫跣足①行。注:①“跣足”:xiǎn,赤脚。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首联“风搅长空”,一个“搅”字写出了风的力度,渲染雪寒。B.颔联“不见飞禽影”,从视觉感受写出大雪天特有的凄寒寂静之景,“折竹声”从听觉感受写出积雪之重、雪势之大。C.颈联写大雪覆盖大地、苍茫一色的景象,明丽、新奇的山景令诗人惊喜万分。D.全诗无一个“雪”字,但却几乎句句都不离雪,描写形象生动,情感抒发自然流畅。16.诗歌尾联体现了儒家怎样的思想?请结合所学的三篇课文《<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中,孔子用堆土成山、填平洼地作比喻,说明治学做事要靠自己坚持,如果“”,停下来,其错在自己;而“”,也能够前进一步了,进益在自己。(2)《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实行仁德在于自己而不在于别人的句子是:“

?”(3)《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4)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预期目标为5%左右,稍低于去年实际增长率,不贪多求快,不好高骛远,做事一步一个脚印。《老子》四章中“,”两句,也表达了类似的道理。三、课内基础知识(9分)1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天下归仁焉 归:称许B.强行者有志 强行:勉强行走C.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焉:于是D.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虑:用绳结缀1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3分)A.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冬,与越人水战B.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夫子固拙于用大矣C.自是者不彰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D.朝闻道,夕死可矣 不贵难得之货20.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全部属于宾语前置的一项的是()(3分)A.为之于未有 其坚不能自举也B.自胜者强 请买其方百金C.当察乱何自起 仁以为己任D.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 则所用之异也四、语言文字运用(9分)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3题。语言,也就是说话,好像是极其稀松平常的事儿。可是仔细的想想,实在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①正因为说话跟吃饭、走路一样平常,②所以人们才不去想它究竟是怎么回事儿。③其实这三件事都是极不平常的,④都是使人类不同于别的动物。⑤别的动物都是吃生的,只有人类会烧熟了吃。别的动物走路都是让身体根地面平行,有几条腿使几条腿。只有人类直起身子用两条腿走路,把另外两条腿解放出来干别的、更重要的活儿。同样,⑥人类的嘴除了吃东西还会说话,但别的动物的嘴只会吃东西。古人说:“鹦鹉能言,不离飞鸟。”但仔细一想,这句话不全对。鹦鹉能学人说话,可只是作为现成的公式来说,不会加以变化。只有人说话是从具体情况(包括外界情况和本人意图)出发,情况一变,话也跟着变。人类语言之所以能随机应变,一方面在于能够把语音分析成若干音素(当然是不自觉地),又能把这些音素组合成音节,再把音节连缀起来,————音素数目有限,各种语言一般都只有几十个音素,可是组成音节就可以成百上千,再组成双音节、三音节,就能有几十万、几百万音素;另一方面,人们又能分析外界事物及其变化,形成无数的“意念”,一一配以语音,然后综合运用,表达各种复杂的意思。一句话,人类语言的特点就在于能用变化无穷的语音,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这是任何其他动物办不到的。21.文中第一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指出并加以改正。(2分)22.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存在表述不当的情况,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23.人们为什么把人云亦云叫“鹦鹉学舌”,请结合本文第二段做简要解释。(3分)写作(60分)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有人说,当今生活在消费主义和娱乐化环境中的一代人,常常被“精彩”惯坏了,他们不习惯过枯燥的生活,喜欢段子、金句、笑点等感官刺激,习惯将费力的文字转化成轻松的视听语言,植入笑点,以使自己远离枯燥,并运用各种现代传媒帮助自己消除各种“枯燥”。

但也有人认为,枯燥并不可怕,在很大程度上,它会成为生命的滋养。

作为成长中的青年,你认为应该怎样对待“热闹”与“枯燥”?请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安溪一中2025-2026学年度高二年第一次学情调研试卷参考答案(语文)1.C(“鲁迅先生的话激励我们在重温革命者历史的过程中增强信心与力量”错误,是为了证明革命回忆录具有思想性这一特征。)2.D(“更讲究文学表达的生动性”于文无据,“思想性”和“文学表达的生动性”两者没有比较。)3.A(B讲述三位作者创作革命回忆录和小说的经过;C用抒情的笔法来写自己对于抗日战争的感受;D是组织部约请老同志撰写革命回忆录的行为,属于“三亲”的原则性。)4.①符合“三亲”原则,即杨家华是获得《山西日报》的亲历者,讲述的是他亲眼所看、亲耳所听的革命事实。②资料具有真实性,前面已有聂荣臻的讲述,而杨家华的陈述正好和聂荣臻的讲述互为印证。5.①文体上,材料一是议论文,材料二是随笔(回忆录、新闻等);②内容上材料一重在论述革命回忆录的特点,材料二重在讲述获得长征落脚点的佐证材料;③表达方式上,材料一重在议论,材料二重在叙述。6.B(B.“表明他理解了老子出关的缘由”理解错误。关尹喜以“现在谁都讲卫生”来回答,只是漫不经心的敷衍。)7.C(C.“表明关尹喜完全不了解老子”错误。从关尹喜的话“这也只能怪您自己打了瞌睡,没有听到他说‘无为而无不为’。这家伙真是‘心高于天,命薄如纸’,想‘无不为’,就只好‘无为’。一有所爱,就不能无不爱,那里还能恋爱,敢恋爱?”可知,关尹喜并非不了解老子,而是不认同老子的思想。)8.①运用漫画式的笔调塑造人物,文中对老子的落魄狼狈姿态进行夸张变形,改变他的伟岸形象,多次写到他如“呆木头”,幽默感十足;②采取对比反差形成幽默诙谐,如写众人听讲前认真对待,“预备抄讲义”,与后文“打哈欠”“打起瞌睡”工具掉落一地,形成鲜明反差,诙谐顿出;③使用戏谑调侃的方式营造诙谐,比如“倘要搬,得用起重机,无奈这时鲁班和墨翟都还没有出世”,戏谑玩笑的方式让人捧腹;④通过细节夸张形成幽默诙谐,比如写关尹喜认出老子的反应“阿呀!”的惊叹,签子手“撅着嘴走开”的神态等,都在形象生动的展现中,显出诙谐。9.①将仙风道骨的老子改为出关受阻的老叟,更显出老子处境的尴尬;②借普通老叟的被揶揄嘲讽的处境,与作为道家思想开创者的被神化的境界构成鲜明的对比;③更能展现出世人的无知和浅薄以及老子思想不被认可的尴尬处境;④使故事的传奇色彩有所减弱,而现实寓意则有所增强。⑤将历史的只言片语改写成一个具有矛盾冲突、波澜起伏的故事,再加以幽默诙谐的笔调,更具可读性。10.BEG(句意:讲求仁慈的人能够对别人仁慈,却不能使别人仁慈;讲求道义的人能够爱别人,却不能使别人相爱。“义者能爱于人”和“仁者能仁于人”句式对称,“而不能使人仁”与“而不能使人爱”句式对称,各自独立成句,故在BEG处断开。)11.C(C错误。用法不同。形容词,好/名词,完善的境界。句意:好啊。/亲近爱抚民众,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12.A(A.“鲁哀公却因为国家贫穷而不想做”错,原文是“寡人欲行夫子之言,恐吾国贫矣”,意思是我想按您的话去做,又担心国家会贫穷,而不是因为国家贫穷而不想做。)13.(1)减少劳役,减轻赋税,民众就会富裕;敦促礼仪教化,远离罪恶疾病,民众就会长寿。(“省”,减少;“薄”,减轻;“敦”,敦促;“远”,远离。)(2)圣明的帝王不重视道义而重视法律,而且法律必定要严明,君主的命令一定要贯彻执行,那就可以了。(“贵”,重视;“明”,严明;“行”,贯彻执行。)14.材料一强调国君要实行仁政,既要爱百姓,也要与邻国和睦相处等;材料二则强调以法律治理国家。(材料一2分,材料二1分,言之成理即可。)C

①推己及人。《论语》中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要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本诗中劝说穿着棉袍的公子不要说冷,因为路上还有光着脚丫的樵夫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②亲民思想。《大学之道》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同情劳动人民,关心民众疾苦,是亲民的体现。③怜悯之心。孟子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说人人都有恻隐之心,看到樵夫在寒冷的冬天光着脚丫心生怜悯,表达了诗人对底层人民的同情。17.(1)未成一篑虽覆一篑(2)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3)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4)企者不立跨者不行18.B 19.A 20.C21.①“仔细的想想”的“的”改为“地”;②“身体根地面平行”的“根”改为“跟”(每处1分)22.第一处:语句④修改为:都是使人类不同于别的动物的特征。或修改为:都使人类不同于别的动物;第二处:语句⑥修改为:别的动物的嘴只会吃东西,人类的嘴除了吃东西还会说话。(语句④的“是”下文无着落,应当删掉“是”,或在后面加上“的特征”。语句⑥之前有一个“同样”,它表明的是语句⑥应该与语句⑤及其后面的两句“同样”,语句⑥强调的应该是“人类的嘴”,“但”字把强调的内容变成了“动物的嘴”,这样与前文不一致。改动之后,先说“别的动物”,再说“人类”,与前文保持一致,强调的重点也变成了“人类的嘴”,行文也更顺畅。每句指对序号给1分,修改符合要求给1分。)23.因为鹦鹉学人说话,只是模仿现成的声音,不会变化。不像人们说话是从具体情况出发,情况一变,话也跟着变。所以人云亦云可以喻作“鹦鹉学舌”。(3分,意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第一段说有一种人习惯用种种方式使自己远离“枯燥”,消除“枯燥”。第二段是说另一种人并不害怕“枯燥”,而是让它成为生命的滋养。第三段提出写作:成长过程中应如何对待“热闹”与“枯燥”的关系。经过一番分析后可知,这是一道妥妥的关系型作文。写关系型作文最简单的方法是把这种关系融入中心论点句中去。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落实“热闹”和“枯燥”的具体内涵,因为“热闹”和“枯燥”是两个形象化的说法,比较虚,所以就是化虚为实,然后再确定两者的关系。材料中的“热闹”指向的是那些感官刺激,那些笑点带来的“精彩”,这是一种表面的、浮浅的追求。这种“热闹”无法带来人的价值与成长。所以,可以把“热闹”具体转化为感官刺激、短暂快乐、表面浮华等概念。如果联系生活,还可以把“热闹”延伸到生活的快乐、短暂的休憩、适当的放松与享受等等,毕竟这也是成长的一部分。材料对“枯燥”持肯定态度,从“枯燥并不可怕”可看出,说明“枯燥”一般人认为可怕,但材料的意思是,其实并不可怕,而且“很大程度上,会成为生命的滋养”。结合生活常识,可以把“枯燥”具体转化为耐得住寂寞、守住初心、坚守梦想、潜心钻研、执着坚韧、独处沉淀等概念。经过一番梳理后,可以看出两者的关系无外乎是三种:1.并存甚至相融(体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思维):①享受“热闹”的生活状态,坚守“枯燥”的内心追求;②融得进“热闹”,扎得进“枯燥”。2.选择其一(体现比较思维):拥抱独守青灯般的执着,拒绝表面绚烂的热闹。3.有侧重地辩证思考(体现辩证思维):享受“枯燥”,不排斥“热闹”。例文:容得热闹声满耳,扎进枯燥志不移时下,消费主义横行,娱乐化浪潮不断:爆笑段子不绝于耳,鸡汤金句不时闪现,刺激视频常常刷屏……于是,许多人沉溺于感官刺激的热闹中,并借此消除各种“枯燥”。我认为,此种人生态度实不可取。究其根本,热闹实为短暂之快意,枯燥方为人生之主调。青年们需能容得满耳热闹之声,将满怀志向扎进枯燥之中沉淀自我。热闹无法持续供能,耽于热闹喧嚣,容易产生空虚。所谓热闹,实为肆意放纵。如果长期沉溺于浅表虚假的信息刺激,容易被所谓的“精彩”吞噬,从而失去向上的内生动力。一对心理状态不利。段子、金句、笑点的感官刺激,只能带来一时热闹的快感,稍纵即逝。一旦形成心理依赖,欲再得此热闹,则需反复刺激,如同吸食鸦片。二来影响价值观的形成。这些所谓的段子、金句、笑点,毕竟是经过加工,甚至加入“戏说”“恶搞”的成份,精华与糟粕难辨,一旦沉溺于此,很容易“走火入魔”。看来,追求热闹当有度,切不可一味求之,而应扎根于现实生活,以求持久赋能。枯燥绝非味同嚼蜡,沉于朴实无华,迎接人生辉煌。枯燥并不是无趣、无意义的代名词。枯燥的真谛在于坚守与传承,热爱与深沉。“千秋万岁名,寂寞⾝后事。”远追历史,经得住枯燥,耐得住寂寞的先贤不在少数:孔子和弟子的车辙碾过大半个中国,木车老旧,思想犹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何曾以热闹为先?近揆当下,甘于坐冷板凳,书写人生的榜样无处不在:中国首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抱着“一辈子就做一件事”的信念,带领团队潜心钻研、寒暑不辍,成功提取出青蒿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顾诵芬,坚持航空报国70年,组织攻克了一系列航空关键核心技术……他们都用枯燥的坚守,赋能理想,滋养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