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初中地理实验探究模拟试卷及答案助力学业水平考试_第1页
2025年初中地理实验探究模拟试卷及答案助力学业水平考试_第2页
2025年初中地理实验探究模拟试卷及答案助力学业水平考试_第3页
2025年初中地理实验探究模拟试卷及答案助力学业水平考试_第4页
2025年初中地理实验探究模拟试卷及答案助力学业水平考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初中地理实验探究模拟试卷及答案,助力学业水平考试考试时间:______分钟总分:______分姓名:______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某地理兴趣小组想探究“不同坡度对水土流失的影响”,他们选择了坡度分别为10°、20°、30°的三块坡地,进行等降雨量的模拟实验。该实验的核心目的是()。A.比较不同坡度下植被的生长状况B.测量不同坡度下的土壤含水量C.研究降雨量大小对水土流失的影响D.探究坡度大小对水土流失程度的影响2.在探究“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实验中,将两盆等量的水,分别放在阳光充足和阴凉处,其他条件保持一致。该实验主要探究的是()。A.水量多少对蒸发的影响B.温度对蒸发的影响C.空气流动对蒸发的影响D.液体表面积对蒸发的影响3.某实验需要测量一天中不同时间的太阳高度角,并记录数据。为了准确记录,应选择的工具是()。A.气压计B.温度计C.湿度计D.日影仪或太阳高度角测量仪4.为了研究大气受热过程,地理老师在课堂上进行了一个“地球表面温度变化”的模拟实验。实验中,用不同颜色的纸代表不同的地表颜色(如白色、黑色),分别接收强度相同的灯光(模拟太阳辐射),测量纸的温度变化。该实验主要说明()。A.大气环流的形成原因B.太阳辐射的强弱变化C.地表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差异D.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5.在探究“地壳运动导致地形变化”的实验中,使用橡皮泥模拟地球内部运动,通过揉捏、拉伸橡皮泥,观察其形态变化。该实验能较好地模拟()。A.海陆变迁过程B.河流地貌形成C.褶皱山和断层地貌的形成D.沙漠风蚀地貌的形成6.某实验要求学生绘制一张学校操场的简易平面示意图,并标注主要建筑物和道路。绘制该示意图的主要目的是()。A.准确测量操场的面积和周长B.表示操场内各种地理事物的位置关系C.说明操场内植物的种类和分布D.分析操场内空气流动的规律7.在分析“某地降水季节变化”的实验中,使用柱状图展示了一年内各月份的降水量数据。从图中获取的信息,不能直接反映的是()。A.该地一年中的总降水量B.该地降水最集中的月份C.该地降水最少的季节D.该地夏季和冬季的降水差异8.模拟制作等高线地形图时,将沙盘放置在斜面上,并在沙面上放置一些小障碍物代表山峰和洼地,然后从不同角度观察沙盘的侧影。该实验的目的是帮助理解()。A.地形图的比例尺B.等高线的绘制方法C.等高线表示地形的原理D.地形剖面图的绘制9.在探究“不同容器保温效果”的实验中,将相同温度的热水倒入不同材质和形状的容器中(如玻璃杯、塑料杯、保温杯),在相同环境下测量水温随时间的变化。该实验的关键控制变量是()。A.水的初始温度B.容器的材质和形状C.环境的温度D.测量水温的时间间隔10.某地理实验需要测量不同方向的风速,实验中使用了多个相同的纸风车,放置在距离一定距离的同心圆上。该实验设计主要体现了()。A.控制变量法B.对比实验法C.系统测量法D.实地调查法11.在“观察水的三态变化”实验中,将冰块放入烧杯中加热,观察冰融化、水沸腾的现象。该实验主要验证了()。A.水的物理性质B.水循环的各个环节C.水资源的重要性D.水的化学组成12.为了探究“植被对水土保持的作用”,实验者在坡地上设置了不同处理:坡度一致,一半种植植被,一半裸露。实验结果显示种植植被的一半水土流失量远小于裸露的一半。该实验结果说明()。A.植被可以减缓地表径流B.植被根系可以固持土壤C.坡度是影响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D.降雨量对水土流失影响更大13.地理兴趣小组设计了“模拟水循环”的实验,使用透明容器、塑料片、湿润的棉花等材料。该实验的主要目的是()。A.研究不同液体蒸发速度的差异B.验证水汽输送的主要途径C.直观展示水循环的主要环节D.测量水循环过程中水量的变化14.在探究“影子的变化规律”实验中,选择一个晴朗的天气,在同一地点,分别在上午、中午、下午三个不同时间,用同一根竹竿垂直插在地面,测量并记录竹竿的影长。该实验需要重点记录的数据是()。A.竹竿的高度B.不同时间点的影长C.当地的气温D.阳光照射的角度15.评价一个地理实验方案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不包括()。A.实验目的的明确性B.实验步骤的可行性C.实验结果的预测准确性D.实验器材的昂贵程度二、简答题(每小题4分,共20分)16.简述在进行“测量太阳高度角”实验时,为了获得较准确的测量结果,需要注意哪些方面?17.在探究“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实验中,如果实验结果显示,在相同条件下,将水盆放在通风处比放在不通风处蒸发得更快,请解释这一现象。18.模拟绘制等高线地形图时,如何利用坡度不同的模型(如陡坡、缓坡)来帮助我们理解等高线疏密与坡度陡缓的关系?19.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用于探究“光照强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请简述实验目的、主要步骤和预期现象。20.某实验需要比较不同材料(如铝箔、锡箔纸、黑色纸)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能力。请简述该实验的主要步骤,并说明如何判断哪种材料吸收太阳辐射能力更强。三、实验设计与分析题(每小题8分,共16分)21.某地常年干旱少雨,地理老师带领学生进行了一次“探究人工增加降雨可能性”的模拟实验。实验材料包括:透明塑料袋、水、冰块、地面模型(模拟陆地)、注射器(模拟云层)。(1)请简述该实验可能采用的步骤。(2)简述该实验模拟了大气中哪种现象,并说明其与增加降雨的潜在联系。22.为了探究“不同地表材质对径流的影响”,实验小组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准备两个相同的塑料容器,分别铺上相同的厚度土壤。*在两个容器中分别放入等量的水。*同时在两个容器上方放置相同面积的不透水材料(如瓷砖),模拟降雨。*观察并记录从容器边缘流出的水的量。(1)该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探究什么?(2)实验设计中,需要控制的变量有哪些?(3)实验结果可能如何?并简述其反映的地理意义。试卷答案---1.D解析:实验设置了不同坡度(10°、20°、30°)作为自变量,观察水土流失程度(因变量)的变化,目的是探究坡度大小对水土流失程度的影响。选项A、B是实验可能观察的指标,但不是核心目的;选项C是实验的背景因素,不是本实验的核心目的。2.B解析:实验将两盆水置于不同光照条件下(阳光充足vs阴凉处),其他条件一致,目的是探究光照强度这一变量对蒸发快慢的影响。选项A、C、D在实验设计中均为控制变量。3.D解析:测量太阳高度角需要直接测量太阳光线与水平面的夹角。日影仪通过测量日影长度推算太阳高度角,太阳高度角测量仪可以直接测量。气压计、温度计、湿度计分别测量气压、温度、湿度。4.C解析:实验使用不同颜色纸接收相同灯光,测量温度变化,模拟了不同地表(颜色)对太阳辐射吸收能力的差异。白色纸反射多吸收少,黑色纸反射少吸收多,导致温度不同。选项A、B、D与该实验设计和目的不符。5.C解析:揉捏、拉伸橡皮泥模拟地壳运动(挤压、拉伸),观察其形成褶皱(弯曲)和断层(断裂错位),这正是褶皱山和断层地貌的成因模拟。选项A、B、D描述的地貌形成过程与该实验模拟方式不符。6.B解析:绘制平面示意图的主要功能是清晰、直观地表示地理事物(如建筑物、道路)在空间上的位置关系和分布状况。选项A、C、D是其他类型的地理信息或分析内容。7.A解析:柱状图能直观展示各月降水量数值、比较月间差异、识别最多和最少的月份。但要得到总降水量,需要将所有柱状图的数值相加,单从图中无法直接读取。选项B、C、D均可从图中直接获取。8.C解析:该实验通过观察不同角度沙盘侧影的形态,模拟了等高线在不同坡度上的表现,帮助理解等高线是连接等高点(沙盘上的山峰洼地)的闭合曲线,其疏密反映坡度陡缓的原理。9.A解析:该实验的核心是探究不同容器保温效果,因此水的初始温度必须相同,以确保比较的是容器本身的保温性能,而不是水的初始热量差异。选项B是自变量,C、D是控制变量。10.C解析:在同心圆上放置多个纸风车,保持了测量点的空间分布规律性,属于系统测量法。该方法有助于更全面地观察某个因素(如风向)在空间上的变化。选项A、B侧重于控制单一变量或进行对比,选项D是实地调查方法。11.A解析:实验通过加热使冰融化(固态变液态)、水沸腾(液态变气态),直接观察和验证了水在不同温度下的三态变化,这是水的物理性质。选项B、C、D超出了该实验的范围。12.B解析:实验结果显示植被覆盖区水土流失量远小于裸露区,说明植被起到了关键作用。植被根系能够缠绕土壤颗粒,增强土壤结构稳定性,从而有效固持土壤,减缓水土流失。选项A是植被作用的一部分,但核心在于固持土壤。13.C解析:使用透明容器、塑料片、湿润棉花等模拟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等环节,直观展示了水循环的主要过程。该实验的主要目的就是使学生对水循环过程有直观认识。14.B解析:该实验的核心是探究影子的变化规律,特别是影长随时间的变化。因此,需要精确测量并记录不同时间点竹竿影子的长度作为关键数据。选项A是控制变量,C、D是可能观察的辅助信息,但非重点记录数据。15.D解析:评价地理实验方案时,应关注实验目的是否明确、步骤是否可行、方法是否科学、误差是否可控等。实验器材的昂贵程度并非评价方案好坏的关键因素,成本效益和可行性更为重要。---16.需要选择阳光充足、无云的天气;测量时选择太阳高度角较大的时间(如上午或下午),避免正午太阳过高难以精确测量;测量工具(如日影仪或量角器)应放置平稳;读数时视线应与工具刻度面垂直,避免视差;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减少误差。17.通风处空气流动速度快,能够将水面上方饱和水汽迅速带走,形成了水汽的“补偿效应”,使得水分子更容易从水面蒸发进入空气中,从而加快了蒸发速率。18.利用坡度不同的模型,可以观察其等高线形态。陡坡处等高线分布密集,表明单位距离高度变化大,坡度陡;缓坡处等高线分布稀疏,表明单位距离高度变化小,坡度缓。通过对比,帮助理解等高线疏密与坡度陡缓成反比的关系。19.实验目的:探究光照强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主要步骤:选择生长状况相似的同种植物若干株,分成若干组;设置不同光照强度条件(如用不同透光率的遮光布遮光,或放在不同距离的灯光下);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定期测量并记录植物的生长指标(如株高、叶片数);比较分析不同光照条件下植物生长的差异。预期现象:随着光照强度增加,植物生长状况可能变好(直至达到适宜范围),表现为株高增加、叶片更绿等;超过适宜强度后,生长可能受到抑制;在极低光照下,植物生长不良甚至枯萎。20.主要步骤:准备相同大小和形状的容器,分别放入等量的水;在容器底部放置相同面积的不同材料(铝箔、锡箔纸、黑色纸);将所有容器置于相同强度的光源下照射相同时间;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每种材料下方水面的温度变化。判断方法:水温升高越快的材料,吸收太阳辐射能力越强。或者,可以测量相同时间内水温的变化量,变化量越大,吸收能力越强。---21.(1)可能的步骤:在地面模型上放置透明塑料袋,袋内放入少量水;向袋内投入几块冰块,模拟高空冷却;用注射器向袋内水面上方喷射水雾,模拟云层中的水汽;观察袋内壁是否出现水珠凝结;轻轻挤压塑料袋,观察是否有“降雨”(水滴)落到地面模型上。(2)该实验模拟了云层形成过程中水汽凝结和降水的过程。冰块使袋内温度降低,水汽凝结成水珠附着在袋壁上形成“云”;注射器喷水增加了水汽来源;挤压塑料袋模拟了上升气流或天气系统的发展,可能导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