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高三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紧扣选择性必修下册、中册相关内容,题型与难度参照高考标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是主体情感与客观物象的有机融合。它不满足于对景物的简单描摹,而追求“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让有限的文字指向无限的宇宙人生。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个“见”字,将无心偶遇的闲适与南山的永恒宁静融为一体,创造出物我两忘的深远意境。这种意境,超越了具体的时空,成为一种精神的栖居地。在当代,我们依然需要“意境”的滋养。快节奏的生活和碎片化的信息,容易使人陷入感官的喧嚣与精神的漂泊。重拾古典诗词中的意境之美,可以让我们在喧嚣中寻得一片宁静,在物欲中守护一方精神的净土。它提醒我们,生活的意义不仅在于占有,更在于体验与感悟,在于与自然、与历史、与自我建立深刻的连接。材料二:“史传”传统塑造了中国文学独特的叙事品格。从《左传》《史记》到《资治通鉴》,史家不仅记录事件,更注重“实录”与“春秋笔法”,即在客观叙述中蕴含褒贬,通过精炼的选材和细节描写来揭示人物本质,评判历史是非。司马迁写项羽,既写其“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气概,也写其“放逐义帝而自立”的政治短视,笔力千钧,人物形象立体丰满。这种“史传”精神对当代写作具有启示意义。它要求写作者具备历史的眼光和人文的关怀,不满足于对现象的浅层记录,而要深入探究事件背后的动因,揭示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无论是非虚构写作,还是小说创作,都需要这种“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宏大视野和“不虚美,不隐恶”的求真精神,才能创作出有深度、有力量的作品。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意境”是主体情感与客观物象的融合,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B.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以白描手法,创造出物我合一的深远意境。C.
当代人重拾“意境”之美,有助于在快节奏生活中安顿精神,感悟生活真谛。D.“史传”传统只注重记录历史事件,不关注对人物的评价和历史是非的判断。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材料一认为,古典诗词的意境能为现代人提供精神的栖居地和心灵的宁静。B.
材料二指出,《史记》通过“实录”和“春秋笔C.“意境”的创造依赖于“象外之象”,这与“史传”传统强调的“实录”精神在本质上是矛盾的。D.
当代的非虚构写作若能借鉴“史传”精神,将更有深度和力量。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A.
李白《蜀道难》运用极度夸张的手法,极言蜀道之高险。B.
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以动衬静,营造出空灵澄澈的意境。C.
杜甫《兵车行》通过对话揭露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D.
苏轼《赤壁赋》借景抒情,探讨宇宙人生之理。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证结构上的共同点。(4分)5.
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人精神世界和文化创作的启示。(4分)(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边城(节选)
沈从文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阳烘成桃花色的薄云。十四中寨逢场,城中生意人过中寨收买山货的很多,过渡人也特别多。祖父在渡船上忙个不息。天已快夜,别的雀子似乎都在休息了,只杜鹃叫个不息。石头泥土为白日晒了一整天,草木为白日晒了一整天,到这时节各放散出一种热气。空气中有泥土气味,有草木气味,还有各种甲虫类气味。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黄昏照样的温柔、美丽、平静。但一个人若体念或追究到这个当前一切时,也就照样的在这黄昏中会有点儿薄薄的凄凉。于是,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觉得好像缺少了什么。好像眼见到这个日子过去了,想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但不成。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我要坐船下桃源县过洞庭湖,让爷爷满城打锣去叫我,点了灯笼火把去找我。”她便同祖父故意生气似的,很放肆的去想到这样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且想象她出走后,祖父如何急得死去活来,家中如何翻天覆地,以及城里众人如何议论她。这些想象,总又常常把她带回现实中来,面前仍然只是那个白发苍苍的祖父,同那个渡船,同这条溪,同这个人。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翠翠在黄昏中感到“薄薄的凄凉”,这源于她对平静生活背后孤独感的体悟和对未来的迷茫。B.“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表明翠翠对祖父的渡船生活充满了厌倦和不满。C.
翠翠想象自己出走,是她对“新的人事”的朦胧向往和对打破生活平静的一种心理试探。D.
小说通过细腻的环境描写和心理刻画,展现了少女在成长过程中复杂微妙的内心世界。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小说以白描手法勾勒黄昏的景物,营造出温柔、美丽而又略带忧伤的意境,情景交融。B.“杜鹃叫个不息”以动衬静,反衬出黄昏的宁静,也暗示了翠翠内心无法排解的躁动。C.
作者用“放肆的去想”形容翠翠的想象,意在批评她不切实际、任性妄为的性格。D.
小说语言清新自然,如诗如画,体现了沈从文独特的抒情风格。8.
小说节选部分是如何通过环境描写来烘托翠翠的心理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9.
文中说“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又说“面前仍然只是那个白发苍苍的祖父,同那个渡船,同这条溪,同这个人”。这种矛盾表达了怎样的主题?(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项脊轩志(节选)
归有光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10.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余稍为修葺。葺:修补。B.
垣墙周庭。周:周围。C.
凡再变矣。再:两次。D.
先妣抚之甚厚。抚:对待。1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
青,取之于蓝。B.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
何为其然也。C.
迨诸父异爨。
/
及其所之既倦。D.
某所,而母立于兹。
/
某所,而母立于兹。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项脊轩原是一间狭小、破旧、昏暗的老屋,作者经过修缮和美化,使其变得明亮、雅致。B.“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写作者在轩中读书、长啸、歌唱,表现了他自得其乐的闲适生活。C.“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描写了家庭分崩离析后,庭院混乱不堪的景象。D.
作者听到老妪讲述母亲往事时,两人相视而泣,表达了对已逝亲人的深切思念。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4分)(2)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4分)14.
本文是如何体现“多可喜,亦多可悲”这一情感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临安春雨初霁》
陆游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首联用“薄似纱”比喻世态炎凉,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感慨。B.
颔联“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以声写静,描绘了江南春雨的静谧与生机。C.
颈联写诗人百无聊赖中写草书、品茶消磨时光,反映了其闲适自得的心境。D.
尾联劝慰自己不必叹息京城的风尘会弄脏白衣,因为清明前就能回家,透露出归心似箭。16.
这首诗的情感基调是复杂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项脊轩志》中,归有光描写在美好月夜下,庭院中桂树影子随风摇曳的可爱之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2)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春雨、杏花等意象,写出了江南早春的清新明丽。(3)沈从文《边城》中,翠翠在成长中感到“好像缺少了什么”,这种朦胧的情感源于________。(4)《论语·先进》中,曾皙描绘的理想生活图景是:“浴乎沂,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被海量的信息所包围。这些信息如潮水般涌来,________。有人沉溺于碎片化的阅读,满足于浅尝辄止的“知道”,却失去了深度思考和系统学习的能力。这种“信息过载”带来的不是知识的丰富,而是精神的________和认知的混乱。如何在信息的海洋中保持清醒?这需要我们培养一种“信息素养”。它不仅是筛选和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更是一种深度阅读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我们需要学会________,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提炼出有价值的知识,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智慧。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喧嚣中________,不被时代的洪流所裹挟。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
络绎不绝空虚
去粗取精
保持本色B.
络绎不绝虚无
去伪存真
保持本色C.
纷至沓来空虚
去伪存真
守住自我D.
纷至沓来虚无
去粗取精
守住自我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
它不仅是筛选和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更是一种深度阅读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B.
它不仅是深度阅读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更是一种筛选和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C.
它不是筛选和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而是一种深度阅读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D.
它不仅是筛选和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更是一种深度阅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体现。20.
请仿照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另写一组句子。要求:句式基本相同,修辞手法一致,语意连贯。(4分)21.
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分)①“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概念。②它通过意象的创造,③达到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④读者在阅读诗歌时,⑤往往能进入诗人所创造的意境,⑥获得一种超越现实的审美体验。⑦培养对意境的感悟,⑧有助于提升我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22.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史传”传统强调“实录”精神,________。它要求写作者深入生活,________,________,才能创作出真实可信、打动人心的作品。四、写作(60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意境”之美,让我们在喧嚣中寻得宁静;“史传”之笔,让我们在浮华中探求真实;《边城》的纯真,让我们在功利中守护本真;《项脊轩志》的深情,让我们在疏离中感受至亲。这些经典文本,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了我们精神的幽暗角落。它们提醒我们,在追求外在成就的同时,不要遗忘内心的丰盈与对真实的坚守。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感悟。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7分)1.D(3分)
【解析】材料二明确指出“史传”传统不仅记录事件,更注重“在客观叙述中蕴含褒贬”,即“春秋笔法”,因此D项“不关注对人物的评价”是错误的。2.C(3分)
【解析】材料一中的“象外之象”强调艺术表达的含蓄与深远,材料二中的“实录”强调内容的真实与客观。二者看似矛盾,实则统一于对“真”的追求:意境追求的是情感与哲理的“真”,史传追求的是事实与人性的“真”。因此,说二者“本质上矛盾”是错误的。3.B(3分)
【解析】材料一的核心是“意境”之美,即情景交融、言有尽而意无穷。B项王维的诗句以动衬静,用简洁的意象营造出空灵澄澈、悠远宁静的意境,最能支撑材料一的观点。A项是夸张,C项是现实批判,D项是哲理探讨,均不以创造“意境”为主要目的。4.
(4分)
两则材料都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1分)
材料一:先总说“意境”是核心范畴及其内涵(第一段首句),然后举例分析(陶渊明诗句),最后联系现实,论述其当代价值。(1分)
材料二:先总说“史传”传统塑造了叙事品格(第一段首句),然后以《史记》为例分析其特点(“实录”与“春秋笔法”),最后联系现实,论述其对当代写作的启示。(1分)
这种结构使论证层次清晰,逻辑严密。(1分)5.
(4分)
①
对当代人精神世界的启示:古典“意境”之美能帮助我们在喧嚣浮躁的现代生活中安顿心灵,感悟生活的真谛,追求精神的丰盈与宁静。(2分)
②
对当代文化创作的启示:“史传”传统中的“实录”精神和“春秋笔法”启示创作者应具备历史眼光和人文关怀,深入生活,求真务实,创作出有深度、有力量、能打动人心的作品。(2分)(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8分)6.B(3分)
【解析】翠翠的“忍受不住”并非对祖父和渡船生活的厌倦,而是青春期少女对未知的“新的人事”(爱情、外面的世界)的朦胧向往和对打破现有生活平静的心理悸动,是一种成长中的普遍情感。7.C(3分)
【解析】“放肆的去想”是作者对翠翠心理活动的客观描述,用以表现她内心情感的强烈和不受约束,充满了诗意和怜惜,并非批评她任性妄为。8.
(6分)
①
以景写情:开篇描写“桃花色的薄云”“泥土气味”“草木气味”等,营造出黄昏特有的温柔、美丽、平静的氛围,反衬翠翠内心的“薄薄的凄凉”,以乐景写哀情。(2分)
②
以动衬静:“杜鹃叫个不息”与“别的雀子似乎都在休息了”形成对比,以声音的“动”反衬环境的“静”和翠翠内心的孤寂与无法排遣的躁动。(2分)
③
环境与心境同构:夕阳西下,白日的热气慢慢散去,象征着一天的逝去,与翠翠“觉得好像缺少了什么”“生活太平凡了”的失落感和对时光流逝的惆怅相呼应。(2分)9.
(6分)
①“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表达了翠翠对一成不变的平凡生活的厌倦和对“新的人事”的强烈渴望,是她青春意识觉醒、内心躁动不安的体现。(2分)
②“面前仍然只是……”则揭示了她所处的现实:她依然被禁锢在祖父、渡船、溪水构成的熟悉而封闭的世界里,无法挣脱。(2分)
③
这种矛盾深刻地表现了青春的觉醒与现实的束缚之间的永恒张力,以及人在成长过程中对理想与现实、自由与责任的复杂情感,是小说永恒的主题。(2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20分)10.B(3分)
【解析】“周”在此处是动词,意为“环绕”。11.D(3分)
【解析】D项两个“而”都是代词,通“尔”,意为“你的”。A项“于”分别是“在”和“从”;B项“然”分别是“然而”和“这样”;C项“迨”和“及”都是“等到”的意思,但“及”在句中是动词“到”的意思。12.C(3分)
【解析】“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描写的是家族分家后,门墙林立,秩序混乱,连狗都因不相往来而对着对方狂吠,客人要穿过厨房去赴宴,鸡在厅堂栖息。这并非庭院的混乱,而是整个家族伦理秩序崩坏的缩影。13.
(8分)
(1)(屋子)又朝北,不能照到阳光,太阳过了中午就已经昏暗了。(“北向”“得日”“昏”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在农历十五的夜晚,明亮的月光照在墙上,桂树的影子斑驳,微风吹过,树影摇动,美丽可爱。(“三五”“斑驳”“珊珊”各1分,句意通顺1分)14.
(3分)
“多可喜”体现在:①
修缮后环境改善,变得明亮、雅致;②
庭院中种植花木,环境优美;③
有书可读,生活闲适。(1分)
“多可悲”体现在:①
家族分崩离析,亲情疏远;②
怀念亡母,物是人非,睹物思人。(1分)
作者将修缮小屋的喜悦与家族衰败、亲人逝去的悲痛交织在一起,乐景写哀,倍增其哀,深刻地表达了物是人非、世事变迁的深沉感慨。(1分)(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15.C(3分)
【解析】颈联写诗人写草书、品茶,看似闲适,实则是百无聊赖、消磨时光的写照,透露出诗人客居京城的寂寞、无聊和内心的焦灼,为尾联的归心似箭做铺垫,并非“闲适自得”。16.
(6分)
①
厌倦与感慨:首联“世味薄似纱”直抒胸臆,表达了对官场人情淡薄、世态炎凉的厌倦和感慨。(2分)
②
寂寞与无聊:颔联、颈联写听春雨、看杏花、写草书、品茶,表面闲适,实则透露出客居他乡的寂寞、百无聊赖的焦灼和对无所作为的苦闷。(2分)
③
期盼与慰藉:尾联以“清明可到家”作结,表达了对归家的强烈期盼,以此来慰藉自己,排解京城的风尘之叹,情感基调复杂而深沉。(2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7.
(6分)
(1)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2)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3)对爱情的朦胧向往
(4)风乎舞雩
(每空1分,错、漏、添字均不给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18.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新版公司与客户合作协议合同范本协议版本
- 2025-2030口腔诊所数字化改造与就诊体验提升
- 2025-2030口腔疾病早期筛查设备市场潜力与商业模式创新报告
- 第二节 告诉自己“我能行”说课稿-2023-2024学年小学心理健康五年级京教版(心理健康教育)
- 2025-2030口腔医疗消费分析及数字化种植趋势研究报告
- 2025-2030南美锂矿资源开采权竞争与中资企业投资风险报告
- 2025-2030医疗辐射防护分析及低剂量成像发展趋势报告
- 2025-2030医用高分子材料检测技术进展与市场前景分析
-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7单元《课题1 燃烧和灭火》说课稿2 (新版)新人教版
- 风沙冲蚀作用下建筑光伏玻璃的光电性能及修复研究
- 肥料、农药采购服务方案投标文件(技术标)
- 新能源汽车充电站建设项目 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行贿受贿检讨书
- 甲方现场管理基础手册
- 新制定《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学习课件
- 常用量具简介及使用
- 混凝土预制块护坡施工方案
- “皇家杯”全国职业院校宠物营养学知识竞赛试题库
- 组织工作中国家秘密及其密级具体范围的规定
- 循环系统-解剖结构
- 《客舱安全与应急处置》-课件:乘务员自我安全管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