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20论述类文本的初步感知
我学习目标]
1、学会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3、能够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o知识梳理<
高中论述类文本的阅读,基于论述类文本本身的科学性及逻辑性,在命题时,常考的考点有三个:
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②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③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无论考查哪个考点,命题者在命题时除了关注全文整体外,其选项设置绝不是原文的照搬,而是常常对原文
中的内容进行一定程度的改编,在改编的过程中,设置陷阱,以达到考查的目的。
常考点01信息筛选类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常见设错方式
1.说法太过绝对。与文本内容相比,题H选项的说法太过绝对,如使用“只要……就……”的句式、使用
“就能够"''没有必要”“无须”等词语,造成选项表述的意思与文本内容有偏差。
2.强加各种关系。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从好句关系来看有并列、因果、条件、递进等;但一个语段(句群)
中的每个语句之间未必都有这种复句关系,也可能只是解说、诠释等。而选项故意把原文中的两个无关联的句
子加上复句关系,造成强加关系的错误。
3.偷换概念。命题者在阐述某个概念或相关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或将两个概念的内涵进行改变、调换
或混淆,以此来迷惑考生。因此考生在阅读选项时,要注意比对原义,看选项的陈述对象与原文句子的陈述对
象是否一致。
4.以偏概全。选项往往会把局部的内容当成全部的内容、把次要方面当成主要方面、把事物或概念的一个
角度当成所有角度、用个别代替一般等,使考生判断错误。
5.遗漏限制性成分。一个语句的定语、状语等是对主语、宾语或者谓语起修饰限制作用的,一个短语中的
修饰限制语是对中心词进行限制的,转述一句话时如果忽视了表示范围、频率、程度等修饰限制语就会造成语
句意思的变化。
常考点02概括分析类
准确判断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1.把握文本思想内涵。文本的思想内涵体现在文本论证的观点和作者的情感、观点、态度上,把握文本的
思想内涵,可以从段落入手,根据各段落论证的观点来确定。
2.分析作者观点态度。作者的观点态度除了体现在具体的论点上,也体现在论据上,所以把握作者的观点
态度可以从论据入手,根据论据体现的意思来确定作者的思想等。
3.合理推断思想观点。能够体现文本思想内涵的作者观点态度是明确的,但依照文本内容进行适当延展的
思想观点,就需要考生对文木中体现的观点态度进行推断后得出,这就要注重整体把握文本内容,从是否绝对
化、是否符合文本的整体思想等角度进行分析。
四步解答合理推断题
1.立足全局,整体解读。虽然一些推断题中的观点无法直接从原文找到,但是只要依据文本,在整体解读
的解读上认真分析,还是能够找到正确答案的。
2.分析材料,把握观点。论述类文本选用的材料包括事实材却和征引的文献资料等。分析这些材料,正确
理解其本身的意思和其在文中的作用,便成了推断作者观点的重要手段。
3.梳理信息,准确判断。梳理有关信息,如有些内容是文本有的,有些内容是文本没有的,属于命题者强
加的;有些内容是作者的观点,有些内容是别人的观点。
4.识别陷阱,辨清关系。注意各种逻辑关系方面的陷阱,如部分与整体、已然与未然、原因与结果、前期
与后期等,全面整合,从而做出准确合理的判断。
常考点03论点、论据、论证类
关于“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常见设错方式
1.对论点(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概述错误。选项往往将文本中的分论点概述为中心论点或将文本的心论点
当作分论点来概述。
2.论点与论据的对应关系错误。论点出现的位置可能在论据前,也可能在论据后。命题人在命题时,选项
中经常会出现“引用……论证了……的观点”“从……等方面论证了……的叙述方式”,考生在解题时,要找
准论据所对应的论点。
3.论证方法分析错误。选项中常见的表示论证方法的词语有对比、引用等,考生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判
断选项所提及的论证方法是否正确。
4.论证结构分析错误。
常见错误方式有:
①添加灵,减少某一论讦环节:
②混淆并列式论证与递进式论证;
③错置论证前提,选项中有两人或多个并列论述的内容时,往往将某一论述内容强制设置为分析其他内容
的前提。
。专项练习〈
一、(2023春•河南郑州•高一中牟县第一高级中学校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古至今,无论在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科方面,学科分支越来越细,内容也越来越丰富。究其原因,一方
面是工具的增加,使人们发现不同现象的能力比以往更强。另一方面,伴随着全世界人口大量增长,不同种族、
习俗的人在互相交流后,他们的观点和学问得到融会费通,从而进发出新的火花。
两千多年前,孔子谈论自己的学问时曾说:“吾道一以贯之。”面对越来越纷繁复杂的学科,今天的学者
还能做到孔子所说的“一以贯之”吗?在建构一门新的学问,或是引导某一门学问走向新的方向时,学者的原
创力从何而来?为什么有些人看得特别远,找得到前人没有发现的观点?这是一种本能的理性选择,还是读书
破万卷的结果?
在文学史上,屈原作《楚辞》,太史公作《史记》,这些作品可以说是千古绝唱。然后,我们又看到李白、
杜甫,一直到纳兰性德、曹雪芹。他们的诗词文章,激情澎洋。这些作者并未刻意为之,却是情不自禁。何以
故?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也。“其实,中国文人在文艺以外的活动,表现出来的感情也极为丰满。西
汉时,张骞出使西域,出生入死。宋朝,文天祥被蒙古人囚禁,作正气歌。其实,他们的“气”正是孟子说的
浩然之气,也是古往今来,中国文学家和科学家所共同享有的。
至于数理方面,也讲究相似的毛质。自希腊的科学家到现代科学家,文笔优美雅洁的大有人在。他们并没
有刻意为文,然而文既载道,自然可观。数理之与人文,实有错综交流的共通点。
无论在西方或是中国,科学的革命都以深刻的哲学思想为背景。中国人提出五行学说,希腊人企图用五种
基本元素来解释自然现象,柏拉图甚至用当时发现的五个最对称的多面体来跟这些元素一一对应。中国人提出
阴阳的观点,西方人也讲究对偶。
文艺复兴时的画家则研究投影几何,对偶的观念,从那时候就已经开始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家理文并
重,他们也将科学应用到绘画和音乐上去。从伽利略到牛顿,这些大科学家们在研究科学时,都讲究哲学思想。
以后伟大的数学家高斯、外尔等都寻求数学和物理的哲学思想。至于爱因斯坦在创造广义相对论时,更是大量
采用哲学家恩斯特・马赫的想法。
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将无效有意义的现象抽象和总结而成为定律时,中间的过程总是富有情感。在解
决大问题的关键时刻,科学家的主观感情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这种感情是科学发现的原动力!
当科学家发现的定律或定理是如此的简洁,既不失普遍性,又无比有力地解释各种现象时,我们不能不赞
叹自然结构的美妙,也为这个定律或定理的完成而满意。这个过格需要一个科学家投入毕4的精力!苟真理之
可知,虽九死其犹未悔!
B.哲学思想对科学探索、发展产生了影响,无论是伽利略、牛顿,还是高斯、爱因斯坦,他们都讲究哲学思想,
促进学科发展。
C.生活在现代文明中的杰出科学工作者虽然难以经受住古代许多诗人墨客经历的种种艰难困苦,但他们研究学
向的坚定毅力并不比古人差。
D.苏轼凭借眉山老尼留下的两句词就复原了多年前蜀主的词作,而一些文人即便有了现成词牌名也难以写出来,
由此可见苏轼才华之高超。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能作为材料论据使用的一项是()
A.作为国际上公认的电机权威和自动控制理论的先驱,顾毓秀一生酷爱诗歌创作和戏剧艺术,曾获“国际桂冠
诗人”称号。
B.东汉时的张衡曾以《二京赋》名冠京城,而他发明的用于观测天象的浑天仪和用于监测地震的地动仪也具有
世界影响力。
C.钱学森是蜚声海外的伟大科学家,但他在科技以外的研究也造诣很深,以一名大科学家的创造力建构发展了
自己独特的文艺观。
D.吴小如一生研究广博,不仅精通先秦到近代的历史,而且在诗、词、散文、戏曲等方面都有研究,真正是跨
学科的典型代表。
4.这篇文章在论证方面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5.数学(科学)与文学(文艺)的共通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
1.C
2.B
3.D
4.①文章综合使用了引用、举例、对比等多种论证手法,增强了说服力。②在论证中融入苏轼创作的故事,叙
述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叙议结合,体现了叙述为议论服务的特点。③古人古事.大量诗词、短句等的使用.
一定程度上使得文章语言生动。
5.①数学(科学)与文学(文艺)产生、发展的原动力是一致的,这就是研究者都具有相同的气质,即在脚踏
实地的创造中、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具有丰富的、真挚的情感。②数学(科学)与文学(文艺)在创作、研究
方法方面具有共通之处,即抓住机遇,在继承前人基础上,对研究对象拥有浓厚兴趣,深入研究,最终创造出
成果。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C.“受中国古代五行学说的影响”错误,文中说的是“中国人提出五行学说,希腊人企图用五种基本元素来解
释自然现象”。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A.“还需从书本中获得理性判断能力,从而具备原创力”说法错误,文中说“这是一种本能的理性选择,还是
读书破万卷的结果”是选择性推断,并没有肯定作答。
C.“难以经受住占代许多诗人墨客经历的种种艰难困苦”曲解文意,文中说“肉体上未必经得起上述诸贤的艰
苦经验”。
D.“苏轼凭借眉山老尼留下的两句词就复原了多年前蜀主的词作”错误。应是苏轼先推测出词牌名,然后“循
着这两句的意境猜测蜀主的想法”去续写,“复原了多年前蜀主的词作”错误。
故选Bo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D.说的是吴小如在文艺方面的成就,是一位文史通才,与材料论述的中心数学与文学(科学与文艺)不同。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特点的能力.
①文章综合使用了引用、举例、对匕等多种论证手法,增强了说服力。如“孔子谈论自己的学问时曾说:'吾
道一以贯之。“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也。'”运用引用论证,”在文学史上,屈原作《楚辞》,
太史公作《史记》,这些作品可以说是千古绝唱。然后,我们又看到李白、杜甫,•直到纳兰性德、曹雪芹”
运用举例论证,“假如是清代的乾嘉学者,就可能得出•个结论:这词不可考!有•些文人,虽然找到词牌名,
但文艺功力太差,续出来没有趣味的词。但是,苏轼却兴致勃勃地去推敲,写了一篇传世杰作”运用对比论证。
②“苏东坡在七岁时,见到眉山的一个老尼……四十年后,苏轼只能够记得词中头两句。苏轼有天得暇,寻找
词曲,猜测这词应该为洞仙歌令。因此循着这两句的意境猜测蜀主的想法,将词续完,成为《洞仙歌》”在论
证中融入苏轼创作的故事,叙述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叙议结合,体现了叙述为议论服务的特点。
③'‘我们又看到李白、杜甫,一直到纳兰性德、曹雪芹。他们的诗词文章,激情澎洋"''西汉时,张骞出使西
域,出生入死。宋朝.文天祥被蒙古人囚禁,作正气歌”大量举出古人故事,“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
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引用诗词文句,“这词不可考!有一些文人,虽然找到词牌名,
但文艺功力太差,续出来没有趣味的词。但是,苏轼却兴致勃勃地去推敲,写了一篇传世杰作”多用短句,句
式灵动。古人古事,大量诗词、短句等的使用,一定程度上使得文章语言生动。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结合“至于数理方面,也讲究相似的气质。自希腊的科学家到现代科学家,文笔优美雅洁的大有人在。他们并
没有刻意为文,然而文既载道,自然可观。数理之与人文,实有错综交流的共通点”“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
将无数有意义的现象抽象和总结而成为定律时,中间的过程总是富有情感。在解决大问题的关键时刻,科学家
的主观感情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这种感情是科学发现的原动力”可知,数学(科学)与文学(文艺)产生、
发展的原动力是一致的,这就是研究者都具有相同的气质,即在脚踏实地的创造中、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具有
丰富的、真挚的情感。
结合“轼却兴致勃勃地去推敲,写了一篇传世杰作!”“科研创作也有类似的情形。1905年,物理学家知道两
个重要的理论,就是牛顿的‘引力场论’和“狭义相对论”。它们都与引力有关,同时都基本正确,却互相矛
盾。爱因斯坦对这个问题有无比的兴趣,他知道这两个理论是一个更完美的引力理论的一部分,最终完成了旷
世大作”可知,数学(科学)与文学(文艺)在创作、研究方法方面具有共通之处,即抓住机遇,在继承前人
基础上,对研究对象拥有浓厚兴趣,深入研究,最终创造出成果。
二、(2023春•河北邯郸•高一校联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世界上存在着真、善、美的事物,也存在着假、恶、丑的事物,还存在着亦美亦丑、不美不丑、美中有丑、
丑中有美的事物。真、姜、美与假、恶、丑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美既与真有关系,又与善有关
系。美与真的联系表现在美中有真,无真不美。美的形成首先需要有对客观世界本质规律和发展趋势的能动把
握,只有对真和必然性有了越来越深入的理解,主体才能认识自由,并为实践自由的实现奠定基础。如果做不
到这一点,善就难以被其肯定,真就难以成为对象化了的善,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就没有实现的可能性,主客
体对立统一的理想关系的建立也就无从谈起。美中有真,既表现在美的内容上,又表现在美的形式上。
美中有真,无真不美,不能理解为美与真完全是一回事:凡其皆美,美就是真,宾就是美。这是因为美与
真尽管有联系,可是二者还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首先表现在真的出现早于美,二者并不是同时发生的。从宏
观的角度看,从整个自然界的历史发展来看,当人类还没有在地球上出现时,大自然就早已按照其国有的规律
在运动、发展和变化了。自地球诞生四十六亿年以来,月亮就围着地球转动,地球也绕着太阳运转,直到现在
依然如此。这就是客观规律,这就是真。至于地球产生之前那难以想象的极为渺远的宇宙中还存在哪些运动发
展的规律,我们现在还不得而知。人类的历史与地球的年龄相比,可谓是短暂的一瞬。所以与真相比,与人类
社会同时来到这个地球上的美的精灵,就显得相当年轻了。美与真的不同,还表现在合乎规律的事物有的美而
有的不美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按照其固有的规律在运动的,即使是某些偶然现象与必然性暂时保持一定
距离,可是它也是在为必然性开辟道路。合乎规律是一切事物运动和变化的属性,但是合乎规律并不能使一切
事物都成为美的事物。美的事物不只是符合客观世界本质和发展趋势的事物,是内蕴着真的事物,而且它还是
具有肯定价值的事物,是合乎理想要求的事物。
从中国先秦时期、西方古希腊时期开始,哲人们就非常关注美与善的联系与区别问题。孔子对《韶》乐的
评价是尽善尽美,对《武》乐的评价是尽美而未尽善,既看到美与善的统一性,又看到美与善的差异性。柏拉
图从美、善统一的角度要求文艺创作与道德教化结合起来。两千多年来,人们在不断研究美与善的关系。
萋这一范畴的内涵,既有社会实践的意思,也有伦理道德的意思。从善作为社会实践的层面上说,善是美
得以产生的基础。有了主体能动认识和自觉改造客体的善,才为美的产生铺平了道路。如果没有社会实践的善,
美就不会来到我们人间。从社会实践的角度看,善是美得以产生的根源,美是善的产物,虽然二者性质不同,
但美不可能离开善。从善作为伦理道德的层面上说,美与它有联系也有不同。伦理道德是调节人与社会、人与
人关系的行为规范,这些活动准则体现的是人类代化社会结构和人标关系的意志目的。在自然美形态中,伦理
道德内容的表现宽泛而朦胧,有些自然美的对象是作为伦理道德的象征而存在的。在社会美形态中,伦理道德
内容的表现比较浓重。所谓心灵美,实质上就是心灵的善。美和艺术虽然有伦理道德的内容,但是从整体上偏
重于面向未来的更高层次的精神功利目的性的实现。现实生活中的伦理道德活动却是一种实用功利目的性相当
强的社会实践活动,它要求伦理行为、道德活动的立即实现。
(摘编自孔智光《理想美学》)
材料二:
在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当中,道家、儒家、墨家等各门各派都从各自的角度与观点论述了他们对真、善、
美的理解与推崇,蕴含着对道德的追求。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从道德层面来理解和阐释真、善、美。
尽管许多国学的著作里没有直接用到“真”这个字,但是在字里行间无不体现“真”的精神。“修身”蕴
含着“真”,修身指的是修养身心,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古人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出的修身就是择善
而从,博学于文,并约之以礼。而修身的本质是改掉自身的恶习,提高自己的意志力,自省自律身心言行。修
身不是说让自己一定要达到“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繇无以致远”那种圣人的高度,而是让自己在修身的过程
中逐渐完善自我,提高自己的品德和性情的修养,抛弃自身懒情、轻浮、骄傲自大等缺点,做真我。
“人之初,性本善”。古人认为所有人在刚出生的时候本性都是善的,性情也都相近。所谓的恶,都是人
们受到周围不良环境的影响才慢慢改变本来的善,从而演变为诸如偷盗、妄语、贪欲等一类的恶。没有谁一出
生就是“恶”的,后天的因素才造就了所谓的“恶人”。“上善若水”作为中华传统美德的标志,也是许多文
人墨客、有志仁士崇尚的道德境界。“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认为
具有高尚品德的人就像水一样,应该具有这样的心态和像水一样的行为。可以忍辱负重,任劳任怨,愿意做别
人不愿意做的事情,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而不会同其他人争名声和功利。善是“仁义礼智信”五德的
根本,如若人人都能够修养身心,施善行,不被恶侵蚀本心,每个人都将是诚信、友善的。
什么是美?美是由真和善汇聚的一种对心灵的升华。这种美包含了其我与善行,人们回归本来的自己,修
养道德与品格,理解国学中的善与彷,感悟“道”的本义。美是人生道路上独特的追求,只有杭有了真■和善,
才能成就一颗真正“美”的心。
(摘编自搜狐网《浅谈国学传统文化中的“真善美”》)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世界上存在着亦美亦丑、不美不H、美中有丑、丑中有美的事物,由此可见,真、善、美与假、恶、丑是难
以区分的。
B.“凡真皆美,美就是真,真就是美”的说法不恰当,美与真有联系,也有区别,这种区别主要表现在真的出
现早于美。
C.从善作为社会实践的层面上说,美是善得以产生的基础;从善作为伦理道德的层面上说,美与它有联系也有
不同。
D.许多国学的著作在字里行间体现“真”的精神。修身的本质是改掉自身的恶习,提高自己的意志力,“修身”
蕴含着“真”。
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对《韶》乐的评价与对《武》乐的评价不完全相同,孔子看到了美与善的统一性,也看到美与善的差异
性。
B.在自然美、社会美形态中,伦理道德内容的表现或“宽泛而朦胧”或“比较浓重”。心灵美,实质上是心灵
的善。
C.道家、儒家、墨家等门派虽有各自的角度与观点,但对真、善、美的理解与阐释高度一致,蕴含着对道德的
追求。
1).从道德层面来理解和阐释,美包含了真我与善行,美是人生的独特追求,只有拥有了真和善,才能成就一颗
真正”美〃的心。
8.下列选项中,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论语》:“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B.《孟子》:“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C.《周易》:“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
D.《红楼梦》:“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9.两则材料都谈论了真、善、美,但阐述的侧重点不同。请简要说明。
10.夏某一味追求外在美,注重穿着打扮,打造“高富帅”的“人设”形象。夏某在大学毕业后就要求父母为
他购买豪车,作为工薪阶层的父母显得力不从心。夏某出言不逊,恶语相向,以离家出走相要挟。请结合两则
材料对夏某的行为进行点评。
【答案】
6.D
7.C
8.D
9.①材料一侧重阐述美与真、美与善的联系和区别。②材料二侧重阐述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从道德层面来理解和
阐释真、善、美,即做真我,施善行,有“美”心。
10.①夏某一味追求外在美,爱慕虚荣,不顾家庭的现实情况,失去了真实的自己,这是对美的曲解,正所谓
“无真不美”,夏某的行为并不美。②夏某一味追求外在美,而忽视了心灵美和道德修养。夏某大学毕业了,
不自食其力,不回报父母,反而对父母不孝不敬。”善是美得以产生的基础”,美包含了善行,夏某的行为并
不美。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由此可见,真、善、美与假、恶、丑是难以区分的”分析不当。材料一只是说“世界上存在着真、善、美
的事物,也存在着假、恶、丑的事物,还存在着亦美亦丑、不美不丑、美中有丑、丑中有美的事物。真、善、
美与假、恶、丑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可见,无法得出“真、善、美与假、恶、丑是难以区分
的”这一结论;
B.“这种区别主要表现在真的出现早于美”不合文意。原文是“这种区别首先表现在真的出现早于美”。可见,
原文是说“首先表现”,而选项说成是“主要表现”。
C.“美是善得以产生的基础”错,原文是“善是美得以产生的基础”。选项的说法张冠李戴。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C.“但对真、善、美的理解与阐释高度一致”分析不当,原文是“道家、儒家、墨家等各门各派都从各自的角
度与观点论述了他们对真、善、美的理解与推崇”。可见,各门各派是从各自的角度与观点来论述的,并不是
“高度一致”。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的主要观点是“中国传统文亿注重从道德层面来理解和阐释真、善、美”。
D.“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大意为:当你把真实的东西当作虚幻的东西来看的时候,那虚假的
东西它比真实的东西显得更真实;当你把不存在的东西说成是存在的东西时,那提造的事实甚至比存在的事实
更显得真实。而材料二的主要观点是“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从道德层面来理解和阐释真、善、美”,所以,该项
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故选D。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材料一,根据“美中有真,无真不美,不能理解为美与真完全是一回事:凡真皆美,美就是真,真就是美。这
是因为美与真尽管有联系,可是二者还是有区别的”“从善作为社会实践的层面上说,善是美得以产生的基础。
有了主体能动认识和自觉改造客体的善,才为美的产生铺平了道路。如果没有社会实践的善,美就不会来到我
们人间。从社会实践的角度看,善是美得以产生的根源,美是善的产物,虽然二者性质不同,但美不可能离开
善。从善作为伦理道德的层面上说,美与它有联系也有不同”可知,侧重阐述美与真、美与善隹联系和区别。
材料二,根据“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从道德层面来理解和阐释真、善、美”“许多国学的著作……在字里行间无
不体现‘真’的精神……让自己在修身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自我,提高自己的品德和性情的修养,抛弃自身懒惰、
轻浮、骄傲自大等缺点,做真我”“善是'仁义礼智信‘五德的根本,如若人人都能够修养身心,施善行,不
被恶侵蚀本心,每个人都将是诚信、友善的”“美是由真和善汇聚的一种对心灵的升华。这种美包含了真我与
善行,人们回归本来的自己,修养道德与品格,理解国学中的善与德,感悟‘道’的本义。美是人生道路上独
特的追求,只有拥有了真和善,才能成就一颗真正‘美'的心”可知,侧重阐述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从道德层面
来理解和阐释真、善、美,即做真我,施善行,有“美”心。
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材料内容的能力。
第一条围绕“无真不美”展开点评。
根据材料一中“美与真的联系表现在美中有真,无真不美”“美中有真,无真不美,不能理解为美与真完全是
一回事:凡真皆美,美就是真,真就是美。这是因为美与真尽管有联系,可是二者还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首
先表现在真的出现早于美,二者并不是同时发生的”“美与真的不同,还表现在合乎规律的事物有的美而有的
不美上”,和材料二“'修身'蕴含着‘真’,修身指的是修养身心,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古人在
H常生活中体现出的修身就是择善而从,博学于文,并约之以礼。而修身的本质是改掉自身的恶习,提高自己
的意志力,自省自律身心言行修身不是说让自己•定要达到“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那种圣人
的高度,而是让自己在修身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自我,提高自己的品德和性情的修养,抛弃自身懒惰、轻浮、骄
傲自大等缺点,做真我”分析,夏某一味追求外在美,爱慕虚荣,不顾家庭的现实情况,失去了真实的自己,
这是对美的曲解,正所谓“无真不美”,夏某的行为并不美。
第二条围绕“善是美得以产生的基础”展开。
根据“老子认为具有高尚品德的人就像水一样,应该具有这样的心态和像水一样的行为。可以忍辱负重,任劳
任怨,愿意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而不会同其他人争名声和功利。善是'仁义
礼智信'五德的根本,如若人人都能够修养身心,施善行,不被恶侵蚀本心,每个人都将是诚信、友善的”“美
是由真和善汇聚的一种对心灵的升华。这种美包含了真我与善行,人们回归本来的自己,修养道德与品格,理
解国学中的善与德,感悟‘道’的本义。美是人生道路上独特的追求,只有拥有了真和善,才能成就一颗真正
‘美'的心”分析,夏某一味追求外在美,而忽视了心灵美和道德修养。夏某大学毕业了,不自食其力,不回
报父母,反而对父母不孝不敬。”善是美得以产生的基础”,美包含了善行,夏某的行为并不美。
若学生从“美”的影响,即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产生“恶”也可以。
三、(2023秋•全国•高一假期作业)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在五育融合理念下,有人审视了当前学校的现状,认为存在着重教书,轻育人;重智育,轻德育、体育、
美育和劳动教育的倾向;需要着重解决学生完全发展、整体发展和个性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要解决这
些问题,五育融合是实现全面育人的必然选择。如何实现五育融合,即五育融合的路径与方式,学者也有一些
零散的看法。他们大都将课程与教学作为融合的基本途径和方式,使“五育”融入学科课程与教学中。
我们认为,新时代的五育融合就是在“五育并举”的基础上,以发展素质教育、实现学生完整生命为目标,
对五育中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不同学段的内容、知识、思想、经脸,以适合学生发展的方式有机融合为一体
的实践过程。
学校文化制度融合主要是一种历史文化、价值理念、制度规约、行为规范等文化价值的渗透和融通,主要
体现在学校文化、校园空间设置、教学组织管理制度、师生关系与交往方式等方面,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具
有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学校文化制度尽管不像课程教学那样直接、显性,但作为学校育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
分,具有强烈、深刻、持久的教育作用和正向、积极的导向价值,从而对师生的思想观念、价值意识、行为方
式乃至学校运行产生统摄性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学校文化制度层面应当以学校和师生的长远发展和全
面发展来体现五育融合。
近年来,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文件进一步确立了基于学校课堂主阵地的跨学科融合,积极开展课程综合化教
学和主题情境教学,创新教与学方式,以适应培泰新时代全面发展人的目标。近年来,芬兰基侬教育课程改革
强调实践性、项目式、探究合作型的课程融合设计和实施,引起人们较大关注。其实,这与芬兰长期以来一直
奉行的具有道德感的“完整人”的培养目标,并将此目标贯穿融入教育教学改革各方面,学校课程、教学、评
价、组织等都为实现“全人发展'’这一共同的目的服务,不同学科既各自发展,又为了一个共同的教育目标相
互补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举措,是直接相关的。可以说,在学校层面,课程与教学融合是最普通、最直
接、最基本的推进五育融合的路径。
劳动与综合实践活动是人类基本的活动形态和生命本真的显现,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共在共
生的基本方式。就是说,人正是在劳动和实践活动中创造着世界,彰显着人的本性。在学校层面,劳动教育和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学校课程体系的支要邻成部分,已经纳入全而培养的教育体系中,进一步强化它们在全
面育人体系中的基础性、综合性和连续性的育人价值。劳动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种具身参与、亲力
亲为的直接的实践方式,体现出价值引导、知识运用、智力投入、情感渗透、审美赋予等综合多元的因素,内
在地蕴含了五育的内容。
(节选自《西北师大学报》2022年第3期郝志军《新时代五育融合的路径与方式》,有删改)
材料二:
马克思和恩格斯主要是在政治经济学领域阐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从而为教育领域人的全面发展学
说和“五育”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尽管也曾论述人的智力和身体等方面发展的问题,却并未
在教育学意义上具体展开阐述“五育”理论。教育学中的“五育”理论本身,应当说是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
思想为基础,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获得的重要理论成果之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传入中国,与中国教育实践相结合,并融合了我国优秀教育传统中的相
关思想,逐渐形成了指导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发展基本方针的“五育”理论。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五育”理论,
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基础,是这一重要理论在逻辑的和历史的过程中不断具体化和系统
化的重要理论成果之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分析批尧资本主义生产
方式的过程中提出的重要学说。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深刻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轴上,从本质上雄辩地证明了人的
全面发展的必要性和必然性。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传入中国,与中国优秀传统教育思想中的“成
人”等思想相结合,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教育实践相结合,逐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五育”理论。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五育”理论的主要内容十分丰富,并且随着时代的变化还在不断发展,其基本内涵主
要包括:“五育”通常是指人的发展的不同方面和发展结果,在关于教育方针的表述中,也是更多侧重于这样
的指称。“五育”理论在很多语境中还指称我们教育工作的不同方面和侧重点,一些关于教育方针的理论表述
中也包含这样的意义。“五育”理论中的“德智体美”还常常用来指人的教育活动的不同方面。马克思主义教
育学认为,人的教育活动过程在本质上是人通过自身作为主体的实践活动而获得发展的过程,而实践中的人总
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社会的个人”,因此,运用道德伦理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切教育活动
的要件之一,这也就决定了,无论是德育课还是数学课的教学,所有教育活动都必然包含着道德的方面。马克
思主义教育学的“五育”理论,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理论基础的,这就在逻辑前提上决定了“五育”是不可以
相互割裂的,而是有机统一的。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认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能否在教
育过程中真正坚持落实这一理论,直接关系到我们能否成功地促进受教育者的健康成长。
(节选自《南京师大学报》2021年第5期项贤明《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五育”理论及其时代意义阐释》,
有删改)
1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对于如何实现五育融合,当今许多学者大都将课程与教学作为融合的基本途径和方式,使“五育”融入学科
课程与教学中。
B.五育融合应该是对五育中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不同学段的内容、知识、思想、经验,以适合学生发展的方
式有机融为一体的实践过程。
C.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五育”理论基础,即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马克思在分析批判资本主
义生产方式的过程中提出的重要学说。
D.在教育过程中真正坚持落实“五育”并举,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可以成功地促进新时代受
教育者的健康成长。
1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五育融合的路径与方式,许多学者的研究较为零散、不够系统,也没有全面深入地展开论述,并不能为
我们提供积极有益的启迪和理论基础。
B.从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文件和芬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可以看出,近年来,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H标统领下,课
程教学领域跨学科融合的力度在增大。
C.因为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五育”理论是以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基础的,所以,人的全面发展是一条更
为根本的原理。
I).在当代学校教育实践中,大多采用传统道德教育灌输的机械方式,给人一些零碎僵死的道德知识,导致学生
道德水平整体下滑。
1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五育”理论内涵解析的一项是()
A.“五育”通常是指人的发展的不同方面和发展结果。“德智体”是指受教育者的不同发展方面.而“劳动者”
则是这种发展的目标和结果。
B.“五育”理论在很多语境中还指称我们教育工作的不同方面和侧重点。“德智体”在其本义上应当是指与人
的道德、知识和身体等发展相对应的几种教育活动。
C.“五育”理论中的“德智体美”还常常用来指人的教育活动的不同方面。教育学术界把“德智体美”诠释为
教育活动的不同方面。
I).“五育”理论中的“德育”,在资本主义和封建社会也备受重视,但和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所主张的“德育”
不同,是一种束缚人思想的伪善教育。
14.根据材料一的内容,请简要分析当前应该怎样从学校层面推进五育融合?
15.结合两则材料内容分析,为什么当今许多学者纷纷关注新时代“五育”问题并大力推进五育融合?
【答案】
11.C
12.E
13.E
14.①推进学校文化制度融合,即推进历史文化、价值理念、制度规约、行为规范等文化价值的渗透和融通。
②推进课程与教学融合,即推进基于学校课堂主阵地的跨学科融合,积极开展课程综合化教学和主题情境教学。
③推进劳动与综合实践活动融合,进一步强化具身参与、亲力亲为的直接的实践方式。
15.①现实困境使推进五育融合有其必要性:当前学校教育存在着重教书,轻育人;重智育,轻德育、体育、
美育和劳动教育的倾向;需要着重解决学生完全发展、整体发展和个性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
②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五育”理论使推进五育融合具有可行性: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传入中国,
与中国教育实践相结合,并融合了我国优秀教育传统中的相关思想,逐渐形成了指导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发展基
本方针的“五育”理论,这为推进新时代五育融合提供了理论基础。
【解析】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是马克思在分析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过程中提出的重要学说”分析错误,张冠李戴。依据材料二第二
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分析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过程中提出的
重要学说”可知,不是“马克思”,而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并不能为我们提供积极有益的启迪和理论基础”说法错误,依据材料一第一段“如何实现五育融合,即五
育融合的路径与方式,学者也有一些零散的看法。他们大都将课程与教学作为融合的基本途径和方式,使'五
育'融入学科课程与教学中”分析可知,虽然学者们的看法零散,但也能为我们提供一定的启迪。
C.“因为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五育’理论是以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基础的,所以,人的全面发展是•条
更为根本的原理”分析错误,依据材料二第二段“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五育”理论,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
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基础”和第三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传入中国,与中国优秀传统教育思想
中的‘成人’等思想相结合,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教育实践相结合,逐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五育'
理论”可知,应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才逐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五育'理论”,
因果关系颠倒。
D.“导致学生道德水平整体下滑”分析错误,依据材料一第一段“在五育融合理念下,有人审视了当前学校的
现状,认为存在着重教书,轻育人:重智育,轻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倾向:需要着重解决学生完全
发展、整体发展和个性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可知,文中只是说有“轻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
倾向”,并没有上升到“学生道德水平整体下滑”的状况,属于无中生有,也不符合实际情况。
故选Bo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D.“在资本主义和封建社会也备受重视,但和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所主张的‘德育'不同,是一种束缚人思想的
伪善教育”,这种说法只是一种教育现象,而不是解析“五育”内涵。
故选D。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1)依据材料一第三段“学校文化制度融合主要是一种历史文化、价值理念、制度规约、行为规范等文化价值
的渗透和融通,主要体现在学校文亿、校园空间设置、教学组织管理制度、师生关系与交往方式等方面,对学
生综合素质的养成具有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可知,推进学校文化制度融合,即推进历史文化、价值理念、制
度规约、行为规范等文化价值的渗透和融通。
(2)依据材料一第四段“近年来,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文件进一步确立了基于学校课堂主阵地的跨学科融合,积
极开展课程综合化教学和主题情境教学,创新教与学方式,以适应培养新时代全面发展人的目标”可知,推进
课程与教学融合,即推进基于学校课堂主阵地的跨学科融合,积极开展课程综合化教学和主题情境教学,创新
教与学方式。
(3)依据材料-第五段“在学校层面,劳动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
纳入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中,进•步强化它们在全面育人体系中的基础性、综合性和连续性的育人价值。劳动
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种具身参与、亲力亲为的直接的实践方式,体现出价值引导、知识运用、智力
投入、情感渗透、审美赋予等综合多元的因素,内在地蕴含了五育的内容。”可知,推进劳动与综合实践活动
融合,进一步强化具身参与、亲力亲为的直接的实践方式。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1)根据材料一第一段“在五育融合理念下,有人审视了当前学校的现状,认为存在着重教书,轻育人;重智
育,轻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倾向;需要着重解决学生完全发展、整体发展和个性发展不均衡、不充
分的问题”可知,当前学校的现状,存在着很多问题,使推进五育融合有其必要性:当前学校教育存在着重教
书,轻育人:重智育,轻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倾向;需要着重解决学生完全发展、整体发展和个性
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
(2)根据材料二第二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传入中国,与中国教育实践相结合,并融合了我国
优秀教育传统中的相关思想,逐渐形成了指导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发展基本方针的‘五育'理论”可知,马克思
主义教育学“五育”理论使推进五育融合具有可行性: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传入中国,与中国教
育比践相结合,并融合了我国优秀教育传统中的相关思想,逐渐形成了指导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发展基本方针的
“五育”理论,这为推进新时代五育融合提供了理论基础。
©拓展<
一、(2023春•河南焦作•高一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建筑群的基本布局单元是“院落”,从普通住宅到府邸官署直到皇宫,不同性质不同级别的建筑都
是如此。功能复杂,需要更多建筑,就增加更多院落,而很少建高楼。所以中国的建筑艺术,一方面表现在建
筑实体的构造和装饰上,一方而表现在院落与建筑室内形成的空间里。
明代初创时期皇宫的布局,虽然嘉靖时期作了一些改动,清代乾隆时期有些改建和添加,但是总的格局没
有根本的改变。它可以划分为三大功能区,外围是防御体系,包括筒子河、守卫围房和城墙及其城楼、角楼。
城内南部是外朝区域,占地轮廓成凸字形。中轴线上依次有午门、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穿过太
和门东的协和门,到达外朝东路文华殿。太和门西的熙和门到西路武英殿。太和殿周围用虎房和K门组成院落,
殿前两庞中部,东有体仁阁、西有弘义阁,四角立崇楼。外朝北部是内廷,占地成凹字形,用四条街分成东西
并列的五个板块,分别是外东路的前三所、宁寿宫;东路的奉先殿、东六宫;中路的后三宫、御花园;西路的
界心股、西六宫;外西路的慈宁宫与花园、寿安宫和英华殿。另外,外朝和内廷的外围和城内零星地块,安排
内阁、内官衙署和手工作坊等服务性用房。
在故宫黄色琉璃瓦的海洋里,我们可以分辨这些大屋顶其实有虎殿、歌山、攒尖、悬山和硬山,以及单檐、
重檐等差别,它们的屋脊上装饰着形式、等级和数量都有讲究的正吻和小兽。这些用厚重的琉璃瓦、泥灰和椽
子建戌的屋顶,屋角却微徽翘起,显出轻盈面貌。我们可以观赏屋檐下形状特异、凹凸有致的斗棋,这是中国
古建筑特有的构件,形成明清古建筑檐下的装饰带,又标志了建筑的等级和性质。我们可以观察成排的大木柱
之间安装的隔扇和槛窗,它们虽然只不过是门窗而已,但是玲珑剔透的窗格楔花也是造就中国建筑特色的因素。
用青砖砌就或用汉白玉包砌的高大台基,庄重地衬托着建筑物,而自身也形成建筑体量和外观的一部分。它周
围的汉白玉栏杆呈现着一种有节奏的美感,栏杆拍遍,感慨万千。遍布紫禁城的琉璃花门、影壁、精美的石雕,
还有几乎每一座建筑都拥有的建筑彩画,这些丰富而节制的建筑艺术手段,营造了故宫建筑物的个性。
(摘编自晋宏逵《故宫600年营建往事》)
知识链接:
①废殿式屋顶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且四个斜坡面都是曲面。所谓“正脊”,即屋面前后坡的交线;“垂
羿”,即屋顶前(后)坡与左右斜坡的交线。虎殿式屋顶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等级最高的屋顶形式,常用于特别
重要的建筑。
②歌山式屋顶等级仅次于定殿顶,有一条正羿、四条垂脊和四条嵌羿(屋顶最边缘分岔的那四条比较矩的
脊)。上部的正脊和两条垂奔形成一个三角形的垂直区域,称为“山花”。常用于紫禁城宫殿中的次要建筑。
③悬山式屋顶是两坡顶的一种,等级次于歇山顶,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建筑前后出檐,左右两侧山墙
也有屋面外出。常用于较为重要的值守用房。
④硬山式屋顶等级最低,其造型与悬山顶类似,但建筑两侧屋面不外露,由砖墙封护,常用于普通值守用
房。
⑤攒尖式屋顶没有正脊,而只有垂脊,无论屋面有多少条垂脊,最终在屋顶正上方汇聚为一点。攒尖顶没
有正乔,不属于正式建筑,被称为杂式建筑,没有等级。多用在亭阁式建筑,园林建筑。
材料二:
故宫古建筑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宫,已有近600年历史,为中国第一批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单位。故
宫古建筑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首先,它在中国建筑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宫殿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发展最为成熟、成就最高的一类建筑,
故宫则是历代宫殿建筑的集大成者,也是我国古代宫城发展史上现存的唯一实例和最高水平,是世界上现存规
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故宫古建筑在建造、维修的过程中,在中国古建营造技术的基础上,
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具有严格形制的宫殿建筑施工技艺,被称为“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这种工艺不仅保持
着故宫古建筑的原貌,而且直接影响着整个中国古建筑营造技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观光缆车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中国祛斑化妆品项目投资计划书
- 中国竹炭粉项目创业计划书
- 儿科小儿肺炎护理规范培训
- 中国荧光材料项目投资计划书
- 2025年全球互联网隐私保护的法律框架
- 初级入门围棋题库及答案
- 煤电公司笔试题目及答案
- 2025年中国纳米级氧化铝项目商业计划书
- 中国粉末涂料用聚酯树脂项目创业计划书
- 川教版四年级上册《生命.生态.安全》全册教案(及计划)
- 工程竣工移交单(移交甲方、物业)
- 2022年05月2022广东深圳市文化馆公开招聘专业技术岗位人员2人事业单位14笔试参考题库答案解析版
- 外科护理创伤病人的护理
- 唐宋八大家简介课件
- 犯罪概念及犯罪构成课件
- 人教版培智学校生活数学一年级上册认识1课件
- 正负图形课件
- 分包企业准入资格证
- 概念决策评审检查表
- 胸腔闭式引流术的护理PPT课件(PPT 27页)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