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课洋务运动和边疆危机课程:初中历史教材:初中历史部编版(2017)八年级上册章节:第4课洋务运动和边疆危机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涉及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的晚清时期,主要讲述了洋务运动的兴起、主要内容及其局限,以及清政府在边疆危机中开展的军事与外交斗争。本课上承近代中国面临内忧外患的历史背景,下启近代中国探索救亡图存道路的发展脉络,在教材体系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通过学习洋务派在军事、工业、教育等方面的近代化尝试,学生可以初步理解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及其局限性;同时,通过了解左宗棠收复新疆、中法战争等史实,能够认识清政府在维护国家主权和边疆安全方面的努力与困境,从而形成对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认知,为后续学习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内容奠定基础。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前已经对清朝的基本历史、列强侵略和近代军事有初步认识,具备一定的历史事件因果分析能力。初中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对图片、故事和具体人物较感兴趣,但对历史事件本质和深层影响的理解仍需引导。本课的重点在于理解洋务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其历史作用,难点在于分析其失败原因及对近代化的意义,需要学生结合材料分析历史事件的多重影响,并形成客观的历史评价能力。教学目标【唯物史观】通过分析洋务运动的背景与目的,使学生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经济、政治根源,认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时空观念】通过梳理19世纪60至90年代洋务运动的开展及同期边疆危机,使学生建立近代中国内忧外患交织的历史时空框架。
【史料实证】通过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史事与人物扫描,使学生初步掌握从多角度提取信息、辨析史料价值的方法。
【历史解释】通过探讨洋务运动的成效与局限,使学生学会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复杂性与多面性。
【家国情怀】通过了解左宗棠收复新疆、冯子材抗法等事迹,使学生感悟民族精神与家国责任,增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意识。重点难点重点:洋务运动的目的、洋务派代表人物、洋务运动的影响
难点: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洋务运动在近代化中的作用、如何评价洋务运动课堂导入【教师活动】教师展示图片并提问引导学生观察,随后朗读一段相关史料,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洋务运动的背景与目的。【展示材料】▲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提出问题】看到这张图片和这段话,你觉得当时的清政府遇到了什么问题?如果你是当时的官员,你会怎么想办法让国家变得更强大?【设计意图】通过图片与史料的结合,帮助学生初步感知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对“国家如何自救”的思考,为深入学习洋务运动的措施与影响做好铺垫。探究新知洋务运动洋务派与洋务运动【教师活动】材料1: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李鸿章《致总理衙门书》(1864年)问题:根据李鸿章的观点,中国要“自强”应该怎么做?他所说的“制器之器”指的是什么?【学生活动】学生分组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内容讨论:李鸿章为什么主张学习外国技术?“制器之器”在当时具体可能指哪些工业设施或技术?推测洋务派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达到什么目的?【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制器之器”即制造机器的机器,也就是近代工业设备。结合李鸿章作为地方实权官员的身份和当时清政府面临的内忧外患(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说明洋务派希望通过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建立自己的军事工业体系,实现“强兵富国”。总结知识点:洋务派是清政府内部主张学习西方技术以维护统治的官员群体。中央代表为恭亲王奕,地方代表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洋务运动从19世纪60年代持续到90年代中期,口号为“自强”“求富”。【设计意图】通过原始文献引导学生理解洋务派的核心主张,培养史料解读能力;问题设计贴近初中生认知水平,激发探究兴趣,初步建立“技术—强国”之间的逻辑联系。军事工业与新式教育【教师活动】材料2:
“船政局之设,原以御外侮、固海防,然经费浩繁,员役冗杂,实难尽如人意。”
——《清史稿·船政志》![]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炮厂问题:材料中提到福州船政局存在什么问题?结合图片,你能推测当时军事工业的生产环境是怎样的吗?【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图片中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炮厂的场景:找出图中有哪些生产设备或工人操作场景?结合材料2,分析这类企业可能存在哪些管理问题?小组讨论:为什么官办企业效率低?【教师活动】分析指出:图片显示工厂已有机械加工设备和分工生产迹象,说明具备近代工业特征;但材料提到“员役冗杂”“经费浩繁”,反映出官僚体制带来的弊端——人浮于事、成本高、效率低。这正是洋务派兴办的军事工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总结知识点: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军事工业。这些企业均为官办,存在管理混乱、成本高、效率低等问题。为培养人才,洋务派设立新式学堂、翻译馆,并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设计意图】结合文字史料与图像史料,训练学生“左图右史”的综合分析能力;通过现实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制度与技术发展的关系,提升历史思维深度。民用企业的兴办【教师活动】材料3:
“轮船招商局自开办以来,揽载客货,通行南北,岁入甚丰,商民称便。”
——《申报》(1875年报道)问题:轮船招商局的运营效果如何?它属于哪一类企业?它的创办对民间经济有何影响?【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材料并思考:从“商民称便”可以看出该企业满足了什么社会需求?对比军事工业,这类民用企业在经营模式上有何不同?讨论:这类企业如何“辅助军事工业”?【教师活动】讲解:轮船招商局是“官督商办”的典型民用企业,虽由政府主导,但吸收商人投资,面向市场运营,因此效率较高。其盈利可用于支持军事工业发展,体现“求富以自强”的思路。但也存在官府干预过多、商人权益受限等问题。总结知识点:从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提出“求富”口号,兴办民用企业。主要企业包括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多数采用“官督商办”形式,既利用民间资本,又受官僚控制。【设计意图】通过报刊史料展现企业实际运行效果,增强历史真实感;引导学生比较军用与民用企业的异同,理解“求富”与“自强”的内在联系,发展比较分析能力。近代海防建设【教师活动】材料4:
“北洋舰队成军后,拥有铁甲舰、巡洋舰二十余艘,为当时亚洲最强海军力量。”
——《中国近代海军史》![]
▲北洋舰队“定远号”铁甲舰问题:结合材料和图片,“定远号”代表了怎样的技术水平?北洋舰队的建立说明洋务运动在哪方面取得了成果?【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定远号”铁甲舰图片:描述舰船外观特点(如炮塔、装甲、蒸汽动力等)。讨论:拥有这样的舰队对清政府意味着什么?思考:强大的海军是否等于国家真正强大?为什么?【教师活动】指出:“定远号”是德国制造的先进铁甲舰,代表当时世界领先水平。北洋舰队的建成标志着中国近代海防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但仅靠武器装备无法改变落后的政治体制和战略思想,最终在甲午战争中覆灭。总结知识点:19世纪60年代起,清军开始采用西式练兵方法,淘汰旧式兵器。到80年代,福建、广东、南洋、北洋四支新式海军初步建成。北洋舰队规模最大,1885年海军衙门成立,统一指挥海军力量。【设计意图】利用图像与数据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直观感受洋务运动在军事现代化方面的成就;通过设问引导学生反思“器物变革”与“制度变革”的关系,培养批判性思维。洋务运动的评价【教师活动】材料5:
“洋务运动虽未使中国富强,但开启了中国走向近代化的第一步。”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问题:为什么说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它为何没能使中国真正富强?【学生活动】学生回顾前面所学内容,填写表格:成就表现军事近代化创办军事工业、组建新式军队经济近代化兴办民用企业教育近代化设立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海防近代化建立近代海军然后小组讨论:这些变化是否改变了清朝的根本问题?为什么?【教师活动】总结: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技术,创办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但由于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不改革政治制度,加上内部腐败和列强压制,最终未能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总结知识点: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推动了军事、经济、教育、海防等方面的近代化。未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根本原因在于不改变封建制度。【设计意图】通过归纳总结与深度反思,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知识体系;引导学生从多维度评价历史事件,提升历史解释能力和唯物史观素养。美、日侵略台湾美、日侵略台湾【教师活动】材料1:1867年,美国驻厦门领事李仙得向美国政府建议:“台湾东部资源丰富,地理位置重要,应由美国占领。”同年,美国派遣军舰“哈特福德号”及陆战队进攻台湾南部,遭高山族人民激烈抵抗,指挥官麦肯齐被击毙,美军被迫撤退。
——《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问题:根据材料,美国为何觊觎台湾?其第一次军事侵略结果如何?【学生活动】学生分组阅读材料,结合地图(可想象台湾地理位置),讨论美国侵略台湾的动机(如资源、战略位置),并分析美军失败的原因(如地形复杂、人民抵抗)。每组派代表简要陈述观点。【教师活动】美国自19世纪中期起就将台湾视为太平洋扩张的重要据点。材料中提到李仙得的建议,说明美国早已觊觎台湾的自然资源和战略价值。1867年美军进攻台湾南部,却在琅峤地区遭到原住民顽强抵抗,指挥官阵亡,最终失败撤军。这说明中国人民具有坚决反抗外来侵略的传统。此后美国虽未再直接出兵,但转而支持日本侵台,体现了列强之间在侵华问题上的勾结。总结知识点:19世纪60年代,美国曾派兵侵略台湾,遭到台湾人民坚决抵抗而失败。美国侵略失败后,转而支持日本侵略台湾,反映列强在侵华中的合作倾向。【设计意图】通过真实史料引导学生理解美国侵略台湾的动机与结果,培养学生从史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小组讨论促进合作学习,提升分析与表达能力;强调人民抵抗的作用,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相关史事:琉球与中日关系【教师活动】材料2:1872年,日本明治政府单方面宣布废除琉球王国,改设“琉球藩”,强迫琉球国王接受册封。琉球多次遣使赴福州向清政府求援,称“生不愿为日国属民,死不愿为日国厉鬼”。
——《清季外交史料》卷四十七材料3:1879年,日本派军警包围首里城,强行接管行政权,将琉球国王尚泰押往东京,正式设立冲绳县。清政府驻日公使何如璋抗议:“琉球向属中国藩邦,日本举动实属无理。”
——《日本变政考》康有为编问题:琉球与中国有何历史关系?日本吞并琉球过程中有哪些侵略行为?清政府态度如何?【学生活动】学生阅读两则材料,填写表格:事件时间日本行为琉球反应清政府态度1872年1879年完成后小组交流,归纳日本吞并琉球的过程及清政府立场。【教师活动】琉球自明朝起就是中国的藩属国,定期朝贡,接受册封,与中国保持长达五百多年的宗藩关系。1872年,日本趁清朝衰弱之际,强行将琉球改为“琉球藩”,这是其吞并的第一步。1879年,日本出动军队武力占领首里城,掳走国王,设立冲绳县,完成非法吞并。琉球人曾多次向清政府求援,表达不愿归属日本的强烈意愿。清政府虽提出外交抗议,但未采取军事行动,反映出当时国力衰弱、外交被动的局面。总结知识点:琉球自明代起为中国藩属国,与中国保持长期宗藩关系。1872年日本设“琉球藩”,1879年武力吞并,改设冲绳县。清政府抗议日本吞并琉球,但未能阻止,体现晚清边疆危机加剧。【设计意图】通过原始文献展现琉球人民的抗争与清政府的外交反应,增强历史真实感;表格归纳帮助学生理清时间线与因果关系,发展时序思维;强调宗藩体系与近代主权观念的冲突,初步建立国际关系演变的认知。日本借口侵台【教师活动】材料4:1871年,琉球宫古岛船民69人乘船遇风漂流至台湾东南岸,其中54人被排湾族居民误杀,其余脱险返国。日本称此为“牡丹社事件”,宣称琉球为其属民,于1874年出兵台湾。
——《日本外交文书》第一卷问题:日本以什么事件为借口侵略台湾?“借口”背后的真实目的是什么?【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材料,思考并回答:日本是否对琉球拥有合法主权?日本为何能以此事件为由出兵?这是正义的“护侨”行动吗?为什么?鼓励学生从“借口”与“真实目的”角度进行辨析,撰写一段短评。【教师活动】1871年琉球船民遇难事件本属海难悲剧,且琉球当时仍为中国藩属,居民并非日本公民。但日本在1872年强行将其纳为“属国”后,便以此为由宣称“保护属民”,于1874年发动侵台战争。这说明日本所谓“交涉”只是侵略的借口,真实目的是试探清朝对台主权态度,扩张在东亚的势力。此举也暴露了近代列强常以“保护侨民”为名行侵略之实的外交手段。总结知识点:1871年琉球船民漂流至台被杀,成为日本侵台借口。日本在未获琉球主权合法性的情况下出兵,实为蓄谋侵略。“牡丹社事件”是日本试探清朝边疆防御的军事行动。【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辨别“历史借口”与“真实动机”的能力,提升批判性思维;通过案例分析理解近代帝国主义侵略的常见模式;强化对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认识。日本出兵与清政府应对【教师活动】材料5:1874年,日本派西乡从道率兵三千登陆台湾琅峤,修路筑营,企图长期占据。台湾高山族民众凭借山林险要,以土枪石块抗击日军,使其进展缓慢。
——《台湾通史》连横著材料6:清政府命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为钦差,调派轮船、军队赴台布防,并下令:“如日兵久踞不去,惟有决战。”同时在外交上抗议日本“无端侵犯中国领土”。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九十八问题:面对日本侵略,台湾人民和清政府分别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效果如何?【学生活动】学生角色扮演:分为“台湾民众组”“清政府组”“国际调停组”,依据材料模拟三方立场陈述:台湾民众如何抵抗?清政府如何军事与外交应对?最终结果是什么?每组汇报后,全班共同梳理事件全过程。【教师活动】台湾高山族人民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据险抗击日军,使日军伤亡惨重、补给困难,无法深入。这是中国人民自发反抗外来侵略的体现。清政府在得知日军入侵后,迅速派遣沈葆桢率军入台,加强防务,并明确声明台湾是中国领土,对日提出严正抗议。在军事压力与英美“调停”下,日本见难以得逞,转而要求赔款。最终清政府与其签订《北京专约》,赔偿白银50万两,日军撤出台湾。虽然避免战争扩大,但变相承认了日本行为的“合理性”,埋下隐患。总结知识点:台湾人民凭借地形优势英勇抵抗日军侵略。清政府派沈葆桢率兵入台,进行军事部署与外交抗议。在列强“调停”下,清政府赔款50万两,日军撤退,主权受损。【设计意图】通过角色扮演激发学生参与兴趣,深化对多方角色的理解;结合军事、外交双线分析,培养学生多维度思考历史事件的能力;揭示“调停”背后的列强干预本质,初步认识半殖民地外交的被动性。收复新疆收复新疆【教师活动】材料1:1876年,左宗棠在兰州誓师出征前对部下说:“我年近七旬,岂不知安逸?然国家有难,岂能坐视!此行不捷,誓不生还!”——《左宗棠全集·奏稿》材料2:英国《泰晤士报》1877年报道:“阿古柏政权虽得英俄默许,然其统治残暴,征税苛重,百姓苦不堪言。清军入疆后,民众争相引路送粮,视若救星。”——《泰晤士报》1877年3月12日![]
▲左宗棠(1812—1885)问题:面对阿古柏侵占新疆和俄英干涉,清政府内部为何出现“海防”与“塞防”的争论?左宗棠为何坚持收复新疆?结合材料和图片,分析新疆各族人民为何积极支持清军?【学生活动】学生分组阅读材料1和材料2,结合教材内容进行5分钟小组讨论,围绕以下任务展开探究:比较李鸿章与左宗棠的观点差异;从左宗棠的誓言中体会其收复新疆的决心;分析英国媒体对阿古柏统治的评价,理解新疆民众反抗的原因;观察左宗棠画像,结合其生平推测其性格与担当;推测“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策略的合理性。每组派代表发言,其他组可补充或质疑。【教师活动】针对学生发言进行点评与深化讲解:首先,关于“海防”与“塞防”之争,李鸿章主张集中力量建设海军,防御日本等海上威胁,这是基于东南沿海安全形势的判断。而左宗棠则强调西北边疆同样关乎国家统一与安全,指出“若新疆不固,则蒙古不安,京师亦不得安宁”,体现出全局性的战略眼光。清政府最终采纳左宗棠意见,说明维护领土完整是国家根本利益所在。其次,左宗棠那句“此行不捷,誓不生还”,充分展现他以身许国的担当精神。他年近七旬仍亲赴前线,抬棺出征,正是这种坚定信念激励了将士士气。再看英国《泰晤士报》的报道,尽管英国有意支持阿古柏牵制俄国,但也不得不承认其统治残暴、失去民心。这说明侵略政权不得人心,而清军收复失地顺应民意。结合图片中左宗棠端坐正视、神情坚毅的形象,可以看出他作为晚清重臣的责任感与威严气质,与其“湘军名将”“洋务能臣”的身份相符。最后,“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策略体现了军事智慧:“缓进”是充分准备粮草军需,“急战”是在战机成熟时迅速出击。清军先取乌鲁木齐,控制北疆,再南下打击阿古柏主力,步步为营,最终取得胜利。总结知识点:19世纪60—70年代,阿古柏在俄英支持下侵占新疆,实行残暴统治。清政府内部爆发“海防”与“塞防”之争,左宗棠主张二者并重,力主收复新疆。1875年左宗棠被任命为钦差大臣,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策略指挥作战。新疆各族人民积极支援清军,提供情报、粮食和道路指引,成为胜利的重要保障。至1878年,除伊犁外,新疆大部分地区被收复,左宗棠为后续收回伊犁奠定基础。【设计意图】通过引入原始言论与外国媒体报道,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理解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培养史料实证意识。小组合作探究促进学生自主思考与表达,提升合作学习能力。结合人物画像增强历史人物的具象感知,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人物的精神品质与时代担当。整个环节紧扣“收复新疆”的核心内容,突出人民支持与国家战略决策的互动关系,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与家国情怀。中法战争中法战争【教师活动】材料1:1884年8月,法国远东舰队司令孤拔率舰突然袭击福建水师,福建水师未及备战,仓促应战,不到一小时全军覆没。马尾船厂亦被炸毁。——《中国近代史地图集》材料2:清廷于1884年8月26日正式下诏对法宣战,称“法夷无端启衅,扰我疆域,伤我官兵,情殊可恶”,令沿海沿江各省严防法舰侵扰。——《清实录·德宗实录》卷147问题:为什么福建水师会“全军覆没”?清政府在战事爆发后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学生活动】学生分组阅读材料1和材料2,结合教材内容,讨论以下问题:福建水师为何在短时间内被歼灭?清政府是在什么情况下才正式宣战的?从“突然袭击”和“正式宣战”中,你能看出当时中法双方在战争准备上有何差异?每组派代表发言,其他组补充或质疑。【教师活动】结合材料分析:福建水师的覆灭暴露了清政府在海防上的严重漏洞。法军选择在军港内发动突袭,说明其早有预谋;而清军毫无戒备,反映出清廷对战争风险判断不足、备战松懈。材料2中清政府“正式下诏宣战”是在法军袭击之后,说明战争初期清廷仍存侥幸心理,试图避免冲突,直到事态不可挽回才被动应战。这一过程体现了晚清对外战争中常见的“被动应对”模式:列强主动挑衅,清政府迟缓反应,最终仓促应战、损失惨重。总结知识点:法国为扩大在东南亚的殖民势力,侵略越南并进犯中国。1883年底,法国攻击驻越清军,中法战争爆发。1884年,法军突袭福建马尾军港,福建水师全军覆没。清政府被迫于1884年8月正式对法宣战。【设计意图】通过真实史料引导学生分析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与清政府的应对态度,培养学生从原始材料中提取信息、比较分析的能力。小组讨论促进合作学习,提升语言表达与批判性思维,帮助学生理解“战争爆发”不仅是军事事件,更是外交与战略判断的结果。刘铭传抗法保台【教师活动】材料3:1884年8月,法军攻占基隆炮台,继而进犯台北。督办台湾军务大臣刘铭传审时度势,主动放弃基隆,集中兵力防守沪尾(今淡水),并于10月3日大败法军登陆部队,迫使法军退回海上。——《台湾通史》问题:刘铭传为何选择放弃基隆?这一决策体现了怎样的军事智慧?【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材料3,结合教材中“法军攻占台湾基隆港,进犯台北。督办台湾军务大臣刘铭传率部抵抗,击退法军”一句,思考并回答:放弃阵地是否等于失败?为什么?刘铭传的战术选择对最终战局产生了什么影响?如果你是指挥官,你会如何部署兵力?鼓励学生用“以退为进”“集中优势兵力”等简单军事概念进行解释。【教师活动】点评学生回答,强调:放弃基隆并非溃逃,而是战略转移。刘铭传看清法军意图是深入内陆、控制台北,因此主动收缩防线,将主力调往沪尾这一关键登陆点。沪尾之战中,清军利用地形和预设阵地,成功阻击法军登陆,粉碎其占领台北的计划。这一胜利说明,正确的战略判断比死守阵地更重要。刘铭传的灵活指挥,是清军在中法战争中少有的亮点。总结知识点:法军攻占台湾基隆,企图控制台湾。刘铭传采取灵活战术,主动放弃基隆,集中兵力防守沪尾。沪尾大捷挫败法军进攻,保卫了台湾安全。【设计意图】通过具体战例引导学生理解“战略”与“战术”的区别,打破“失地即败”的简单认知,培养历史情境下的决策思维。问题设计贴近学生认知水平,鼓励换位思考,提升历史同理心与逻辑推理能力。镇南关大捷【教师活动】材料4:1885年3月23日,法军分三路进攻镇南关,冯子材下令“有退者,无论何官,立斩不赦”。激战中,冯子材亲率两个儿子持矛冲锋,士兵感奋,齐出战壕肉搏,法军大溃,遗尸数百具。——《清史稿·冯子材传》![]
▲冯子材(1818—1903)问题:冯子材是如何激励士兵的?镇南关大捷为何能扭转战局?【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图片中冯子材的装束与神态,结合材料4和教材内容,完成以下任务:找出材料中体现冯子材“身先士卒”的细节。分析“年近70岁”“持矛大呼”“跃出战壕”等描写的作用。讨论:一位老将的英勇行为,能否改变一场战争的走向?为什么?小组汇报,教师引导归纳。【教师活动】结合图片与材料讲解:冯子材虽年近七旬,但精神矍铄,图中形象威严坚毅,符合其“老将出征”的历史定位。材料中“立斩不赦”体现严明军纪,“亲率儿子冲锋”展现以身作则。这种精神感召极大提升了士气,使清军在劣势下敢于近战肉搏,最终击溃法军。镇南关大捷不仅是军事胜利,更是心理转折——此前清军屡战屡败,此战首次大胜法军,极大鼓舞全国抗法信心,并推动清军乘胜收复谅山。总结知识点:1885年初,法军进攻镇南关,冯子材率军顽强抵抗。冯子材身先士卒,激励将士与法军展开肉搏,取得镇南关大捷。清军乘胜收复谅山,扭转战局。【设计意图】借助人物图像与生动史料,增强历史现场感,帮助学生理解“精神力量”在战争中的作用。通过细节分析训练文本解读能力,培养学生从人物行为中提炼历史意义的能力,强化“英雄人物推动历史”的认知维度。清政府妥协签约【教师活动】材料5:镇南关大捷后仅十天,清政府即下令前线停战撤兵。李鸿章称:“战胜不足恃,兵疲财尽,不如乘胜即收。”同年6月,中法签订《中法新约》,清政府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中国近代外交史》问题:为什么清政府在胜利后反而选择停战签约?这说明了什么?【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材料5,结合教材“清政府却下令停战,与法国签订条约,承认越南受法国‘保护’”一句,思考并讨论:“乘胜即收”是什么意思?清政府为何持这种态度?战场上打赢了,外交上却输了,这是为什么?这种做法对中国的边疆安全会产生什么影响?鼓励学生从“国力”“外交”“统治心态”等角度分析。【教师活动】点评学生观点,指出:尽管前线获胜,但清政府长期奉行“避战求和”政策,担心战争持续会引发财政崩溃或列强联合干涉。李鸿章等人认为“不败即可”,不愿扩大战争。这种“以和为贵”的外交思维,导致军事胜利未能转化为外交成果。《中法新约》虽未割地赔款,但承认法国控制越南,使中国西南门户洞开,法国势力深入云南、广西,埋下后续边疆危机隐患。总结知识点:镇南关大捷后,清政府下令停战。中法签订条约,清政府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中越边境开埠通商,法国势力伸入中国西南。【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战争胜负”与“外交成败”并非完全对应,培养多维度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矛盾现象(胜而和)激发思辨,帮助学生理解晚清“弱国无外交”的现实困境,深化对半殖民地社会性质的认识。台湾建省【教师活动】材料6:1885年10月,清政府下诏:“台湾为南洋门户,关系紧要,应自成一省。”命刘铭传为首任台湾巡抚,着手整顿防务、兴办新政。——《清德宗实录》卷168问题:为什么中法战争后清政府决定在台湾建省?这说明了什么变化?【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材料6,结合教材“中法战争结束后,清政府于1885年决定在台湾建立行省”一句,思考并回答:台湾的战略地位为何“紧要”?建省与加强防务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一举措反映了清政府在国防观念上有何进步?可结合地图想象台湾在东南沿海的位置。【教师活动】讲解:中法战争中,法军攻占基隆、封锁台湾,暴露出清政府对台湾治理薄弱、防务空虚的问题。战后建省,意味着台湾从福建省管辖下的一个府,升格为独立省级行政区,便于集中资源加强海防、发展经济。刘铭传任巡抚后,修铁路、设电报、办新学,推动台湾近代化。这一变化表明,清政府开始重视边疆治理与海防建设,是近代国家意识觉醒的表现。总结知识点:中法战争暴露台湾防务薄弱。1885年清政府决定台湾建省,加强东南海防。建省推动台湾治理与社会经济发展。【设计意图】通过制度变革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战争如何推动国家政策调整。引导学生从“地理—安全—治理”链条中认识建省的意义,培养系统思维。同时展现晚清有限改革的积极面,避免片面否定历史。相关史事:列强觊觎西藏【教师活动】材料7:1888年,英国以“边界纠纷”为由,出兵侵入西藏隆吐山地区,清军抵抗失败,被迫撤出。1890年,中英签订《中英会议藏印条约》,规定锡金归英国保护,开放亚东为商埠。——《中国近代史纲要》问题:英国为何要侵略西藏?这与中法战争有何相似之处?【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材料7,结合教材“英国为与俄国争夺势力范围,于1888年和1903年先后两次发动侵略西藏的战争”一句,思考并讨论:英俄争夺西藏反映了怎样的国际背景?列强侵略中国边疆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为什么西藏、台湾、越南都成为列强目标?可用“战略位置”“资源”“势力范围”等词辅助分析。【教师活动】讲解:19世纪末,英俄在中亚展开“大博弈”,西藏成为双方争夺的缓冲地带。英国担心俄国南下威胁印度,故抢先控制西藏。这与法国通过越南入侵中国西南如出一辙——都是利用中国藩属国作为跳板,逐步渗透边疆。这些事件说明,晚清边疆危机四起,列强从海陆多方向施压,国家安全面临全面挑战。总结知识点:英俄长期觊觎西藏,视其为战略要地。1888年和1903年,英国两次发动侵藏战争。通过不平等条约,英国获取通商等非法权益。【设计意图】拓展学生视野,将中法战争置于更广阔的边疆危机背景下理解,培养学生“整体史观”。通过比较分析,认识列强侵略的共性模式,提升归纳与迁移能力,增强国家安全意识。课后任务【任务主题】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探索【基础任务】(知识巩固类)
【史料整理】根据教材内容,制作“洋务运动大事年表”,列出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中期洋务派在“自强”“求富”口号下兴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并标注其创办人和地点,理解洋务运动的阶段性特征。【进阶任务】(能力提升类)
【人物评析】选择李鸿章或左宗棠中的一位,结合其生平与洋务实践,撰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历史人物短评”,分析其在洋务运动中的作用与局限,尝试客观评价其历史地位。【拓展任务】(跨学科探究类)
【地图绘制与分析】结合地理知识,在中国地图上标注洋务派兴办的主要企业分布,分析其地理位置特点;并从经济、交通、资源等角度,探讨洋务企业在当时布局的合理性与局限性。【设计意图】通过整理史实、评析人物和跨学科绘制地图,帮助学生掌握洋务运动的基本内容与历史影响,培养历史信息提取、人物评价和综合分析能力,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与跨学科素养。板书设计一、洋务运动背景与代表人物内容与主要企业结果与评价二、边疆危机与军事斗争美日侵略台湾左宗棠收复新疆中法战争与台湾建省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史料分析与情境教学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教材中的原文与“人物扫描”“相关史事”等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洋务运动的背景、措施及其局限性,增强了历史真实感。优点在于结合具体人物与事件,激发了学生兴趣,但在分析洋务运动失败原因时,部分学生对“近代化”概念理解仍显模糊。语言表达上,我注重逻辑清晰、层次分明,但对部分术语如“官督商办”解释略显简略,今后应加强概念讲解,提升学生理解深度。课前任务课前任务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一些开明官员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______”和“求富”为口号,掀起了洋务运动。洋务派在中央的代表是恭亲王______,在地方的主要代表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______。从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创办了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近代______工业。为了培养新式人才,洋务派兴办新式学校,设立翻译馆,并派遣______出国深造。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提出“求富”主张,创办了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和______等民用企业。到19世纪80年代,福建、广东、南洋和北洋四支新式海军初步建成,其中规模最大的是______舰队。1874年,日本借口琉球船民在台湾被杀,出兵侵台,最终在英美“调停”下,清政府被迫赔偿白银______万两。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工程概算考试题及答案大全
- 2025年合肥创和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第一批人员招聘2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夺冠系列)
- 产品具体信息与功能达标保证承诺书5篇
- 产品品质检测与优化分析工具集
- 高考试题分解图解及答案
- 高级职业农民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政府采购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丙肝防治培训考核试题(+答案解析)
- 人行法律笔试题目及答案
- 销售客服笔试题目及答案
- 法律基础(第4版)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手册2022版
- 胃癌的影像学诊断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家级公益林管护办法
- 唐山曹妃甸大宗物料长距离输送综合管廊工程海域使用论证报告书
- JJF 1915-2021倾角仪校准规范
- GB/T 8017-2012石油产品蒸气压的测定雷德法
- GB/T 20633.2-2011承载印制电路板用涂料(敷形涂料)第2部分:试验方法
- 零星工程维修合同
- DB37-T 4328-2021 建筑消防设施维护保养技术规程
- 防盗门安装施工方案50173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