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详尽方案一、课程基本信息概览*课程名称:《伶官传序》精读研习*授课对象:高中二年级学生(或具备相应文言文阅读基础的学习者)*课时安排:建议2课时(90分钟,可根据实际教学节奏调整)*课型:文言文阅读与研讨课二、教学目标的确立与阐释本教学设计立足于文本本身,结合新课标对古代诗文阅读的要求,力求达成以下多维目标:(一)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并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如“原”、“抑”、“本”、“归”等)、虚词(如“其”、“之”、“以”等)及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准确翻译关键句子。*品味本文简洁有力、顿挫有致的语言特点,体会欧阳修散文平易流畅中蕴含的雄辩力量。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作者提出的“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的中心论点,把握其深刻内涵。*分析文章如何通过对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史实叙述,进行对比论证和正反论证,学习其严谨的论证结构和方法。*引导学生辩证思考“天命”与“人事”的关系,培养理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3.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本文作为史论的庄重典雅之美,以及作者在叙事中寄寓褒贬、在议论中饱含情感的写作特色。*欣赏文中名句的警策之力,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理解其普遍的警示意义。4.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五代十国的历史背景,以及欧阳修撰写《新五代史·伶官传》并作序的意图,认识史传文学“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的社会功能。*汲取文中所蕴含的关于国家兴衰、个人成败的历史教训与人生智慧,增强对国家、社会和个人命运的责任感与担当意识。三、教学重难点剖析*教学重点:1.理解并阐释中心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的深刻含义。2.分析本文如何运用正反对比、例证法来论证中心论点的,把握其严密的逻辑结构。3.理解并背诵文中的重要名句,体会其蕴含的哲理。*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将“庄宗之得失天下”这一具体历史事例与“人事”这一抽象概念有机联系起来,并深入理解“人事”的内涵(如“忧劳”、“逸豫”、“忽微”、“所溺”等)。2.如何引导学生超越文本,将历史教训与现实人生、个人修养相结合,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升华。3.体会欧阳修散文“六一风神”在本文中的体现,即纡徐委曲、平易自然而又内含力量的风格。四、教学方法与策略选择为达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本设计综合运用以下教学方法:*诵读法:通过范读、齐读、指名读、默读等多种形式的诵读,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文本,体会语感,加深理解。*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设置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全班交流,教师在关键时刻进行点拨引导,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问题探究法:围绕核心问题(如“庄宗是如何得天下的?又是如何失天下的?”“‘人事’在庄宗兴衰过程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展开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情境教学法:适当引入五代十国的历史背景资料,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产生的语境。*比较阅读法:可简要提及《史记》等其他史传作品的写法,或对比庄宗前后不同时期的行为表现,突出本文的论证特点。*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PPT课件展示相关历史图片、背景资料、重点字词、问题设计等,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五、教学准备工作*教师准备:1.深入研读文本,查阅相关史料(如《新五代史·伶官传》、《旧五代史》等)及研究文献,准确把握文本主旨和艺术特色。2.制作PPT课件,包含作者简介、背景介绍、重点字词梳理、问题设计、相关图片或视频片段等。3.设计预习任务单和课堂学习活动单(可选)。*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初步疏通文意,标记疑难字词和句子。2.了解欧阳修及其《新五代史》的相关知识,搜集五代十国的简要历史背景资料。3.尝试概括各段主要内容。六、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感知文本,疏通文脉,初步理解论点(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约5分钟)*方式一(历史情境导入):师:同学们,我们常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时期政权更迭频繁,战乱不休,这就是五代十国。(可展示五代十国形势图)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就聚焦于这个时期的一位君主——后唐庄宗李存勖。他曾是一位英勇善战、励精图治的君主,却最终落得身死国灭的下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命运的如此巨变?北宋文豪欧阳修在为《伶官传》所作的序言中,给出了他的深刻思考。让我们一同走进《伶官传序》,探寻其中的历史智慧。*方式二(名句导入):师:同学们,我们学过不少蕴含人生哲理的名句,比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中,也有这样警世恒言:“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这些话出自何处?又有着怎样深刻的含义?让我们学习《伶官传序》寻找答案。(二)走近作者与背景(约5分钟)*学生分享预习所了解的欧阳修及《新五代史》相关信息。*教师补充:欧阳修的文学地位(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诗文革新运动领袖),写作《新五代史》的目的(“重褒贬,以史鉴今”),《伶官传》的主要内容(记载后唐庄宗宠幸的伶官祸国殃民的史实),以及本文作为“序”的作用(说明作传的缘由,并借此发表议论,阐明观点)。(三)初读文本,整体感知(约15分钟)1.范读:教师范读全文,注意字音、节奏、语气,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气韵。2.学生自读:学生自由朗读,圈点勾画,初步感知文章内容,标记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3.正音释词:*重点字音:勖(xù)、伶(líng)、盛(shèng/chéng)、函(hán)、抑(yì)、溺(nì)、欤(yú)等。*疏通重点词义:原、从事、少、逸豫、举、莫、组、函、抑、本、忽微、所溺等。(可采用学生提问,师生共同解答的方式)4.再读梳理:学生齐读或分段朗读,思考:本文主要论述了一个什么问题?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引导学生找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四)研读文本第一、二段,理解立论与叙事(约20分钟)1.研读第一段:*提问:作者开篇提出了什么观点?是如何提出的?(明确:中心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用“呜呼”起笔,感慨万千,引人深思;用“岂非……哉”的反问句式,强调“人事”的重要性,语气坚定。)*提问:“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这句话在结构上有何作用?(明确:过渡句,由立论转向下文对具体史实的叙述,“得天下”与“失天下”形成对比,暗示论证方法。)2.研读第二段:*学生概括段意:叙述庄宗接受遗命、矢志复仇的过程。*提问:庄宗是如何对待其父李克用的遗命的?找出相关语句。(明确:“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讨论:这些行为表现了庄宗怎样的精神状态?这与“得天下”有何关系?(明确:表现了庄宗的孝心、决心和责任感,以及为实现目标而艰苦奋斗、忧劳不懈的精神。这正是“人事”在“得天下”过程中的体现。)*教师点拨:作者详写庄宗“受矢”、“告庙”、“负矢前驱”等细节,有何用意?(为下文写其“失天下”形成鲜明对比,为论证中心论点服务。)(五)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约5分钟)*小结:本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文本,疏通了文意,找到了作者的中心论点,并了解了庄宗得天下的原因在于其“忧劳”的“人事”。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探究庄宗是如何失天下的,以及作者从中得出了怎样的历史教训。*作业:1.背诵第一段。2.预习第三、四段,思考庄宗失天下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评论的?3.整理本课所学重点文言字词。第二课时:深入探究,分析论证,领悟哲理与拓展(一)复习回顾,承上启下(约5分钟)*检查背诵第一段。*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庄宗得天下的过程,其成功的关键在于什么?(学生回答:“人事”——忧劳、矢志不渝等。)*过渡:那么,庄宗后来又是如何“失天下”的呢?这又反映了怎样的“人事”呢?(二)研读文本第三、四段,分析对比与结论(约25分钟)1.研读第三段:*学生概括段意:叙述庄宗宠幸伶人,身死国灭的过程。*提问:庄宗“及其衰也”,有哪些表现?(明确:“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提问:作者用了什么词语形容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时的情景?(明确:“盛”——“意气之盛,可谓壮哉!”;“衰”——“何其衰也!”)*讨论:这两段叙述,作者在写法上有何特点?(明确:运用了鲜明的对比手法,“得天下”时的意气风发、“壮哉”与“失天下”时的仓皇狼狈、“衰也”形成强烈反差,引人深思。叙事简洁生动,有史实依据。)*提问:庄宗“失天下”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明确:“宠信伶人”。)深层原因呢?(引导学生思考:从“忧劳”到“逸豫”的转变,即“逸豫可以亡身”。)2.研读第四段:*学生概括段意:作者对庄宗兴衰成败的议论和总结。*提问:作者从庄宗的兴亡史中得出了哪些结论?(明确:“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深入探究:*“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句话如何理解?它与中心论点有何关系?(明确:这是对“人事”在国家兴衰中作用的具体阐释,是中心论点的深化。)*“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忽微”指什么?“所溺”指什么?这句话有何普遍意义?(明确:“忽微”指微小的过失或细节;“所溺”指所沉溺的人或事物。这句话从更广阔的视角总结了人生教训:祸患往往由小处积累而成,有才智勇气的人也常常因沉迷于某种事物而陷入困境。)*提问:“岂独伶人也哉!”这句话有何言外之意?(明确:这是作者写作本文的真正目的——不仅仅是评论伶官,更重要的是警示当朝统治者以及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使文章的现实意义和批判精神得以升华。)*教师总结本文的论证结构:提出论点(盛衰由人事)——叙述史实(庄宗得与失)——分析论证(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祸患积于忽微,智勇困于所溺)——得出结论(岂独伶人也哉)。逻辑严密,层层深入。(三)品味语言,体会风格(约5分钟)*讨论: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引导学生从用词、句式、情感等方面分析。如:多用感叹句、反问句,增强语气;语言精炼,富有概括力;叙事与议论结合,情感深沉,感慨淋漓。)*教师补充:本文体现了欧阳修散文“平易自然,纡徐委曲,条达疏畅,气尽语极,急言竭论,而容与闲易,无艰难劳苦之态”的特点,即所谓“六一风神”。(四)拓展延伸,联系现实(约10分钟)*小组讨论:结合本文主旨和所学名句,谈谈对我们个人成长、学习生活有何启示?对国家、社会治理有何借鉴意义?*引导方向:个人修养(防微杜渐、戒骄戒躁、艰苦奋斗)、学习态度(勤奋刻苦、持之以恒)、国家治理(居安思危、重视民生、反腐倡廉、任人唯贤等)。*学生代表发言,教师点评总结,升华主题:历史是一面镜子,欧阳修的警示穿越千年,依然振聋发聩。希望同学们能从庄宗的故事中汲取教训,以“忧劳”自勉,以“逸豫”为戒,在学习和未来的人生道路上书写属于自己的“兴盛”篇章。(五)课堂总结与作业布置(约5分钟)*总结:《伶官传序》是一篇史论精品,作者以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为论据,深刻论证了“盛衰之理,在于人事”的道理,告诫人们要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力戒逸豫。其思想深刻,论证有力,语言精炼,值得我们反复品读。*作业:1.背诵全文。2.整理本文的文言知识(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3.写一段不少于300字的读后感,谈谈你对“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理解与感悟。4.拓展阅读:《新五代史·伶官传》原文(节选)或欧阳修的其他史论作品。七、板书设计(示例)《伶官传序》欧阳修中心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护理招聘213人模拟试卷附答案详解
- 2025广西百色市凌云县新活力劳务有限责任公司工作人员招聘8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1套
- 祖国的过去和现在课件
- 2025河南郑州市建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招聘模拟试卷及1套完整答案详解
- 德尔塔病毒知识培训总结课件
- 2025贵州江口县人民医院招聘青年就业见习岗位人员模拟试卷有答案详解
- 2025湖南省肿瘤医院高层次人才公开招聘44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完整答案详解一套
- 祖国完整课件
- 得奖的课件教学课件
- 全能答题比赛题库及答案
- 呼衰患者的肠内营养
- 《抗生素的临床应用》课件
- 养老院护理员的岗前培训
- 微生物检验技能-细菌的生化试验
- 2025年1月上海市春季高考模拟英语试卷(含答案解析)
- 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基层诊疗指南(2024年)解读
- 2024年代还款三方协议书模板范本
- 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期中模拟检测试题(1~4单元)
- 外研版(2024)七年级上册 Unit 2 More than fun练习(含答案)
- 1.1+生命之歌高中音乐粤教花城版(2019)必修音乐鉴赏音乐鉴赏
- 职业技术学院智能物流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