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模拟卷01(原卷及解析)(新高考)_第1页
2025-2026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模拟卷01(原卷及解析)(新高考)_第2页
2025-2026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模拟卷01(原卷及解析)(新高考)_第3页
2025-2026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模拟卷01(原卷及解析)(新高考)_第4页
2025-2026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模拟卷01(原卷及解析)(新高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7/132025-2026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模拟卷01(新高考通用)全解全析(考试时间:75分钟,分值:10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测试范围:选择性必修二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殷墟甲骨文记载“王令妇好从侯告伐夷”,妇好为商王武丁之妻。《尚书·召诰》载周初“封邦建国,以藩屏周”,鲁国青铜器铭文记“命鲁侯用其御臣”。商周制度的本质差异在于(

)A.女性地位的高低 B.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方式C.青铜技术的优劣 D.神权政治的渗透程度2.某篇青铜器铭文记载,商王赏赐给名为“邑”的小臣10朋贝,邑用这10朋贝为已故的母亲定做了这件祭器。这说明商代(

)A.存在用货币购买礼器的现象 B.王权与神权联系密切C.出现了我国最早的成熟文字 D.私营手工业较为发达3.“孝廉”是察举制的重要科目。西汉的“孝廉”看重品德,程序简单,选拔出大量人才;东汉的“孝廉”增加了对经学知识的要求,同时腐败严重,孝廉选拔逐渐被世家大族控制,举孝廉者以地方豪强和官员子弟为主。“孝廉”的这一变化从侧面反映了两汉(

)A.从以德为先到德才兼备的调整 B.从制度创新到制度僵化的过程C.从服务平民到社会固化的流变 D.从官僚政治到贵族政治的转型4.公元前536年郑国“铸刑书”,将成文刑法铸在铜器上公之于众。晋国保守贵族叔向致信于郑国执政子产,指出此举会导致“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子产则回答说“吾以救世也”。据此可知,郑国铸刑书(

)A.顺应了社会结构的变动之势 B.确立了法家思想的主流地位C.冲击了西周时期的等级观念 D.缓和了贵族与平民间的矛盾5.据主父偃在《谏伐匈奴书》中所言,秦代蒙恬所戍之地本来“地固泽卤,不生五谷”,不足以供给三十万戍卒的兵粮,必须仰赖内地补给。但汉元帝时期,呼韩邪单于上书朝廷要求救济,朝廷直接下诏从武帝时移民开发设立的云中和五原两郡调拨粮食二万斛给呼韩邪单于。据此可知屯戍政策(

)A.加强了中央集权与军事实力 B.促进了边疆地区农业的发展C.推动了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 D.大大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6.一学者说道:“五百年前王安石变法,法祖是反改革的旗号,改革派同顽固派在这问题上展开过针锋相对的斗争,但这旗号到张居正手里却变成新政的法宝。”由此推知(

)A.王安石变法阻力大于张居正改革 B.张居正的改革恢复了祖制C.反法祖与法祖都是改革者的工具 D.改革者都付出了巨大牺牲7.1905年,归国留学毕业生考试在京举行,首场考核实学,次场作经史文章。清廷“取新才以旧格”,授予考中者传统的进士、举人等出身和编修、检讨等官职。这些做法(

)A.阻碍了近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B.反映了官僚集团的博弈C.推动了学堂选官制度的建立 D.体现了社会转型的特征8.如图是1917年6月12日《新闻报》上发表的漫画《这把交椅能坐几人》。漫画中身着各式服装的人员,在来自四方的手臂推动下,全部挤在一张座椅上。这幅漫画想要表达的主题是(

)A.讽刺北洋政府内部的权力之争 B.强烈抨击了袁世凯复辟帝制C.批评张勋复辟引起政局的乱象 D.呼吁北洋政府实施民主政治9.1953年,我国政法工作负责人彭真指出:“现在彻底消灭三大敌人残余势力的社会主义改革运动大体结束,今后必须加强正规的革命法制建设,以保障国家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和人民的利益不受损害,为此,必须加强党对司法各部门的领导,加强法院和检察署的干部力量。”由此可推知,彭真主张(

)A.将经济建设放在中心地位 B.党领导人民群众全面依法治国C.法制工作要坚守司法独立 D.法制建设应围绕党的路线展开10.1980年,邓小平对外交工作指示:我国要尽量延缓大规模战争的爆发,至少要争取有50年到70年的和平时间。此后,我国改变以往“联苏抗美”或“联美抗苏”策略,实行“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的政策。这一调整的主要依据是(

)A.国际力量对比的新变化 B.我国对大规模战争的预判C.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 D.经济建设从高速到高质量变轨11.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后,北京、江苏等省市派遣教师赴藏支援,促进藏区与内地的专业技术交流。2000年后,西藏与内地高校联合开展学生互访活动。这些举措(

)A.促成了西藏国民教育体系的形成 B.实现了少数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C.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D.健全了民族区域自治的法规体系12.希腊城邦众多,其中斯巴达实行极为严格的军事教育制度。婴儿一落地即须接受体格检查,不合格者禁止成活,合格者用烈酒洗澡,置于黑屋内培养忍受孤独的能力;7岁时编入儿童团每日练武,男子20岁起开始服兵役一直到60岁。这折射了古希腊(

)A.奴隶制度异常残酷 B.民主政治形同虚设C.城邦之间竞争激烈 D.妇孺缺乏公民权利13.中世纪英格兰有王室法庭,封建领主法庭与地方自治法庭三套各自不同的司法系统。12世纪,亨利一世建立御前会议,在全国巡回审理、听取诉讼并监督地方法庭。亨利二世创建了皇家法院,引入陪审团制度,王室法官从伦敦出发在各地巡行审判,回到伦敦后互相交流审判心得,统一审判标准。这些做法的直接影响是(

)A.推动了普通法的形成 B.导致近代民族国家诞生C.动摇了天主教会权威 D.促进了大陆法系的确立14.有学者在分析17-18世纪欧洲民族国家形成路径时指出:“当共同语言与文化成为联结群体认同核心,政治权威通过制度构建将认同转化为国家忠诚时,现代民族国家便初具雏形。”下列史实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国家主权平等B.英国《权利法案》确立议会至上原则C.法兰西学院推动法语经典翻译与本土创作D.维也纳体系形成“大国协调”机制15.有学者指出,在19世纪的英国,“没有发生扫除十八世纪臃肿的官僚机构的革命,这种官僚机构——是一大堆乱七八糟的挂名差事,是同不受欢迎的重商主义政策,甚至同政治上的腐败贪污连在一起的。”据此推知,当时的英国(

)A.传统的君权观念根深蒂固 B.议会失去对政府监督权C.行政效率影响工业化进展 D.文官制度改革没有成效16.如图是1851—1910年世界黄金白银比价统计图(金银比价指一两黄金能兑换白银的数量)。造成图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金本位制逐渐普及 B.国际贸易萎缩减少货币需求C.美洲白银产量枯竭 D.近代金融发展冲击传统货币第Ⅱ卷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尚书·禹贡》记载,禹别九州,惠泽四方。其后代择九州之中建都,在现今河南一带。商朝历史上曾多次迁都,但均未出河南。《尚书》对此进行解释:“欲王自勉,明大德,立大中之道于民。”何尊铭文中记载:“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父民。”周公遵照其遗嘱,花费大量资源“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最终将“天下之中”的位置精确到洛阳附近的登封县。——摘编自史宁中《宅兹中国:周人确定“地中”的地理和文化依据》材料二

元代之前,幽燕地区在天下秩序中的地位相当边缘。两宋士人主张幽燕之地的“夷狄化”,实为“天之所弃”。北京地位的真正稳固,要等到明成祖迁都北京以及长期定都于此之后。明末学者李绂将《易》的东北之位与历代圣贤以及道统联系起来,视北京为华夏文明创始与兴盛之源。礼学中独尊南北向的实践与观念,自金元以降越来越多地被转用于颂扬北京作为大一统王朝都城。清朝疆域横跨长城内外,定都北京实为“天子自守边”的看法得以根本改变,北京为“天下之中”观念的兴起。康雍乾时期,清朝官方逐渐发展出“五族一家”观念,君臣往往将中国与大清互换使用,指代包括长城以北广大疆土在内的清朝全部统治区域。乾隆《大清一统志》将清朝的朝贡乃至互市之国也包括在天下之内。——摘编自高波《“天下之中”转移与元明清大一统演进》(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周确定“天下之中”的背景。(4分)(2)根据二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天下之中”演变的特点,说明“天下之中”演变承载的历史价值。(10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

秦朝,郡是地方最高一级行政机构。郡一律设置“一监一守一尉”。郡设郡守、监御史、郡尉三个互不隶属的主要官员。郡守为郡的长官,边地多以武将出任,内地多以郎官出任,银绶印、秩比二千石。监御史隶属御史中丞,负责监察郡守与其他官员。郡尉掌管郡驻军,主管治安、侦缉盗贼,银印绶、秩比二千石。郡尉直辖于朝廷,与郡守相抗礼。郡尉属官有丞,内地诸郡设丞一人,大郡则设两人。边塞诸郡每百里置都尉一人,都尉辖士史、尉史各二人,负责边塞卫戍。——摘编自黄栋法《秦朝行政制度文化的创新及其历史地位》材料二

伐宋战争胜利后,为安置各类军功人员,元初江南统治机构叠床架屋,宣慰司人员泛滥。“东平布衣”赵天麟上书忽必烈称:“政不在烦而贵乎省事也。”请撤并行省、宣慰司。浙西宣慰司因自身职权不断弱化,存在的必要性受到质疑。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二月,元廷出于“江南之遐远而杭为要”,“徙江淮省治杭州”,最终裁撤浙西宣慰司。江浙行省省城固定于杭州后,元廷重视对杭州及其周边地区的军事驻防,建制规模基本维持在四万户府,远超江南其他城市。——摘编自陈彩云《元初浙西宣慰司置废与江南地区行省体制的确立》(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郡制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地方设立郡的政治作用。(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朝设江浙行省并置省城于杭州的原因。(6分)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

《唐律疏议》继承了此前数百年的成果,共30卷500条,分列为名例、卫禁、职制、户婚等12篇,《唐六典》对其内容和性质作了简洁准确的说明:“凡律以正刑定罪”,即有关犯罪和处罚的法律规定。《唐律疏议》开篇说:“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两者犹晨昏阳秋相须而成者也。”因此在关于斗、杀、伤等的规定中,同一种行为甚至可能出现“尊长不坐、卑幼处斩”的判罚。当然,《唐律疏议》仅仅是唐代法律体系中的一部分,其他法律形式还有令、格、式等,均由中央最高权力机构和它的代表皇帝发布。《唐律疏议》被宋元明清所继承,为东南亚诸国效仿,直至近代面对侵略被迫“变法”,中华法系才最终瓦解。——摘编自张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材料二

宋《吕氏乡约》载:“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至明初,朱元璋颁《圣谕六言》:“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清代雍正帝《圣谕广训》则要求:“每月朔望,地方官聚集士民,逐条宣讲,务令家喻户晓。”——摘自《吕氏乡约》《明实录》《清实录》(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法律的特点。(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至清基层教化方式的变化及历史背景。(10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时间文件历史学科要义、课程目标(节选)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通过)“本朝列圣之善政德泽,暨中国百年以内之大事”“古今忠良贤哲之事迹”,(使学生)“省悟强弱兴亡之故”“养国民忠爱之本源”和“振发国民之志气”。1912—1913年《小学校教则及课程标准》“本国历史要旨,在使儿童知国体之大要,兼养成国民之志操”“启发儿童之爱国心、自觉心”。《中学校令施行规则》“历史要旨在使知历史上重要事迹,明于民族之进化、社会之变迁、邦国之盛衰,尤宜注意于政体之沿革,与民国建立之本”。——整理自杨友红、陈辉《中学历史课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目标的历史根基》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相关知识,围绕“历史课程与时代”这一主题,自定论题,进行阐述。(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12分)

2025-2026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模拟卷01(新高考通用)全解全析(考试时间:75分钟,分值:10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测试范围:选择性必修二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殷墟甲骨文记载“王令妇好从侯告伐夷”,妇好为商王武丁之妻。《尚书·召诰》载周初“封邦建国,以藩屏周”,鲁国青铜器铭文记“命鲁侯用其御臣”。商周制度的本质差异在于(

)A.女性地位的高低 B.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方式C.青铜技术的优劣 D.神权政治的渗透程度【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的时空是商周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王令妇好从侯告伐夷”可知妇好跟随商王作战,结合所学可知商朝实行的内外服制;根据材料“周初‘封邦建国,以藩屏周’,鲁国青铜器铭文记‘命鲁侯用其御臣’”可知西周对地方实行的是分封制,因此商周制度的本质差异在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方式不同,B项正确;根据商朝妇好的记述可知女性地位较高,且材料并未涉及西周妇女地位,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制度,不是青铜技术,排除C项;材料中并未涉及对神权的态度,排除D项。故选B项。2.某篇青铜器铭文记载,商王赏赐给名为“邑”的小臣10朋贝,邑用这10朋贝为已故的母亲定做了这件祭器。这说明商代(

)A.存在用货币购买礼器的现象 B.王权与神权联系密切C.出现了我国最早的成熟文字 D.私营手工业较为发达【答案】A【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朝(中国)。根据题干及结合所学可知,题干中提到商王赏赐小臣“邑”10朋贝,“邑”用这10朋贝为已故母亲定做祭器。“朋贝”在商代是作为货币使用的,这一过程体现了用货币(朋贝)购买礼器(祭器)的行为,A项正确;商代确实是“王权神授”的典型时期,题干内容主要围绕商王赏赐、小臣用贝币定制祭器展开,排除B项;我国最早的成熟文字是甲骨文,而题干说的是青铜器铭文,排除B项;商代手工业主要是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在春秋战国时期才逐渐发展起来,排除D项。故选A项。3.“孝廉”是察举制的重要科目。西汉的“孝廉”看重品德,程序简单,选拔出大量人才;东汉的“孝廉”增加了对经学知识的要求,同时腐败严重,孝廉选拔逐渐被世家大族控制,举孝廉者以地方豪强和官员子弟为主。“孝廉”的这一变化从侧面反映了两汉(

)A.从以德为先到德才兼备的调整 B.从制度创新到制度僵化的过程C.从服务平民到社会固化的流变 D.从官僚政治到贵族政治的转型【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两汉时期的中国。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察举制在西汉时“选拔出大量人才”,到东汉时“逐渐被世家大族控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廉”作为察举制的重要科目,从西汉作为一种选官制度的创新到东汉逐渐僵化,成为世家大族加强统治的工具,B项正确;西汉的“孝廉”看重品德,要求德才兼备,并非以德为先,排除A项;西汉的“孝廉”并非主要服务于平民子弟,排除C项;东汉并非是贵族政治体制,选官虽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但仍要遵循一定的选拔流程和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4.公元前536年郑国“铸刑书”,将成文刑法铸在铜器上公之于众。晋国保守贵族叔向致信于郑国执政子产,指出此举会导致“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子产则回答说“吾以救世也”。据此可知,郑国铸刑书(

)A.顺应了社会结构的变动之势 B.确立了法家思想的主流地位C.冲击了西周时期的等级观念 D.缓和了贵族与平民间的矛盾【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可知,公布刑书会使老百姓更注重争端,而不顾道德礼义,顺应了当时的乱世,A项正确;法家在秦朝才成为主流思想,排除B项;西周等级制度被冲击属于铸刑书的原因,排除C项;郑国铸刑书的根本目的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并未起到缓和贵族与平民间矛盾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A项。5.据主父偃在《谏伐匈奴书》中所言,秦代蒙恬所戍之地本来“地固泽卤,不生五谷”,不足以供给三十万戍卒的兵粮,必须仰赖内地补给。但汉元帝时期,呼韩邪单于上书朝廷要求救济,朝廷直接下诏从武帝时移民开发设立的云中和五原两郡调拨粮食二万斛给呼韩邪单于。据此可知屯戍政策(

)A.加强了中央集权与军事实力 B.促进了边疆地区农业的发展C.推动了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 D.大大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的时空是秦汉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秦代蒙恬所戍之地本来‘地固泽卤,不生五谷’,不足以供给三十万戍卒的兵粮,必须仰赖内地补给”“朝廷直接下诏从武帝时移民开发设立的云中和五原两郡调拨粮食二万斛给呼韩邪单于”可知与秦代相比,从汉代的屯戍政策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粮食生产,B项正确;材料中体现的是粮食产量的增加,不是加强中央集权和军事实力,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民族交融,产品C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当时边疆农业发展主要是给予少数民族,并未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排除D项。故选B项。6.一学者说道:“五百年前王安石变法,法祖是反改革的旗号,改革派同顽固派在这问题上展开过针锋相对的斗争,但这旗号到张居正手里却变成新政的法宝。”由此推知(

)A.王安石变法阻力大于张居正改革 B.张居正的改革恢复了祖制C.反法祖与法祖都是改革者的工具 D.改革者都付出了巨大牺牲【答案】C【解析】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和明朝(中国)。材料核心信息是王安石变法时期,顽固派借助法祖反对变法,明朝张居正借助法祖进行改革,由此可知反对法祖与主张法祖都是改革者的工具,C项正确;题干未直接比较两次改革的阻力大小,仅提及“法祖”在不同时期的作用,无法据此推断阻力差异,排除A项;张居正将“法祖”作为推行新政的工具,本质是借祖制之名行改革之实,并非真正“恢复祖制”,排除B项;材料本身无法体现改革者的牺牲,排除D项。故选C项。7.1905年,归国留学毕业生考试在京举行,首场考核实学,次场作经史文章。清廷“取新才以旧格”,授予考中者传统的进士、举人等出身和编修、检讨等官职。这些做法(

)A.阻碍了近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B.反映了官僚集团的博弈C.推动了学堂选官制度的建立 D.体现了社会转型的特征【答案】D【解析】根据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5年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905年清廷对归国留学毕业生采用新旧结合的方式考核(首场考实学、次场考经史),授予传统功名官职,体现了清末新政期间新旧制度并存的特点,D项正确;清末新政中派遣留学生、设立新式学堂等措施客观上推动了近代教育发展,材料中的考试制度并非阻碍,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考试形式变化,未提及官僚集团之间的利益冲突或权力争夺,无法体现博弈关系,排除B项;学堂选官制度主要通过新式学堂毕业生直接授官实现,而题干针对的是归国留学生群体,二者选拔对象不同,排除C项。故选D项。8.如图是1917年6月12日《新闻报》上发表的漫画《这把交椅能坐几人》。漫画中身着各式服装的人员,在来自四方的手臂推动下,全部挤在一张座椅上。这幅漫画想要表达的主题是(

)A.讽刺北洋政府内部的权力之争 B.强烈抨击了袁世凯复辟帝制C.批评张勋复辟引起政局的乱象 D.呼吁北洋政府实施民主政治【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7年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各派势力在争一把座椅,说明各种势力在当时争权夺利,都想掌握中国政权,造成政局混乱,A项正确;漫画反映的是1917年后北洋军阀的乱象,1916年袁世凯复辟帝制已失败,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张勋复辟”发生在1917年7月1日—1917年7月12日,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漫画一般具有讽刺意味,“全部挤在一张座椅上”,主要是表达争夺权力,而不是呼吁北洋政府实施民主政治,排除D项。故选A项。9.1953年,我国政法工作负责人彭真指出:“现在彻底消灭三大敌人残余势力的社会主义改革运动大体结束,今后必须加强正规的革命法制建设,以保障国家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和人民的利益不受损害,为此,必须加强党对司法各部门的领导,加强法院和检察署的干部力量。”由此可推知,彭真主张(

)A.将经济建设放在中心地位 B.党领导人民群众全面依法治国C.法制工作要坚守司法独立 D.法制建设应围绕党的路线展开【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1953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彭真在讲话中指出,要加强党对司法部门的领导,这可以理解为法制建设应当与党的路线和政策保持一致,围绕党的方针进行,D项正确;尽管彭真提到了保障国家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但并未明确提到将经济建设放在中心地位,排除A项;材料中未反映党的全面依法治国,且依法治国是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的,全面依法治国是在2012年中共十八大提出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强调司法工作接受党的领导,而非司法独立,排除C项。故选D项。10.1980年,邓小平对外交工作指示:我国要尽量延缓大规模战争的爆发,至少要争取有50年到70年的和平时间。此后,我国改变以往“联苏抗美”或“联美抗苏”策略,实行“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的政策。这一调整的主要依据是(

)A.国际力量对比的新变化 B.我国对大规模战争的预判C.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 D.经济建设从高速到高质量变轨【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0年的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980年邓小平提出“争取50年到70年的和平时间”,并实行“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的政策,正是为了避免卷入大国对抗,为经济建设创造有利外部条件。这一调整的核心依据是党和国家工作重心已转向经济建设,C项正确;国际力量对比变化是外交调整的外部因素,但并非“主要依据”,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国内发展需求,排除A项;对大规模战争的预判是调整外交策略的直接考量之一,但本质上是为了服务于国内经济建设,并非根本依据,排除B项;“经济建设从高速到高质量变轨”是新时代(党的十八大后)的特征,1980年我国经济建设尚处于改革开放初期,以高速增长、积累基础为主要目标,排除D项。故选C项。11.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后,北京、江苏等省市派遣教师赴藏支援,促进藏区与内地的专业技术交流。2000年后,西藏与内地高校联合开展学生互访活动。这些举措(

)A.促成了西藏国民教育体系的形成 B.实现了少数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C.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D.健全了民族区域自治的法规体系【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内地与西藏的教育支援、师生互访,加强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情感联系,促进了各民族在教育、文化等领域的交融,有助于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符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要求,C项正确;西藏国民教育体系的形成是长期发展的结果,并非仅由1994年后的教师支援和学生互访单独促成。这些举措是对已有教育体系的完善和加强,而非“促成形成”,排除A项;题干中的教育交流举措有助于推动西藏教育和社会发展,但“跨越式发展”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且至今仍是发展目标,并非已“实现”,排除B项;题干中的举措属于教育交流与支援,与“民族区域自治的法规体系”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2.希腊城邦众多,其中斯巴达实行极为严格的军事教育制度。婴儿一落地即须接受体格检查,不合格者禁止成活,合格者用烈酒洗澡,置于黑屋内培养忍受孤独的能力;7岁时编入儿童团每日练武,男子20岁起开始服兵役一直到60岁。这折射了古希腊(

)A.奴隶制度异常残酷 B.民主政治形同虚设C.城邦之间竞争激烈 D.妇孺缺乏公民权利【答案】C【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希腊(欧洲)。根据题干及结合所学可知,斯巴达实行严格的军事教育制度,目的是培养出强大的战士,以增强城邦的军事力量。在古希腊,城邦众多且相互之间竞争激烈,战争频繁。通过这种严格的军事教育制度,从而在城邦间的竞争中占据优势,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对公民的军事教育制度,公民并非奴隶,所以材料不能体现奴隶制度是否残酷,排除A项;斯巴达是寡头政治,与民主政治关系不大,且材料内容未涉及民主政治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重点强调的是男性公民的军事教育,没有关于妇女和儿童公民权利的明确表述,排除D项。故选C项。13.中世纪英格兰有王室法庭,封建领主法庭与地方自治法庭三套各自不同的司法系统。12世纪,亨利一世建立御前会议,在全国巡回审理、听取诉讼并监督地方法庭。亨利二世创建了皇家法院,引入陪审团制度,王室法官从伦敦出发在各地巡行审判,回到伦敦后互相交流审判心得,统一审判标准。这些做法的直接影响是(

)A.推动了普通法的形成 B.导致近代民族国家诞生C.动摇了天主教会权威 D.促进了大陆法系的确立【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为影响题。根据题目具体时空信息可知准确时空为:中世纪的英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亨利一世建立御前会议,实行巡回审判制度,亨利二世创建皇家法院,引入陪审团制度并进一步完善巡回审判制度,这些做法使英国逐渐形成了全国普遍适用的法律,推动了普遍法的形成,A项正确;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是16—19世纪,非直接影响,排除B项;宗教改革动摇了天主教会权威,材料与C不存在逻辑关系,排除C项;英国属于英美法系,排除D项。故选A项。14.有学者在分析17-18世纪欧洲民族国家形成路径时指出:“当共同语言与文化成为联结群体认同核心,政治权威通过制度构建将认同转化为国家忠诚时,现代民族国家便初具雏形。”下列史实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国家主权平等B.英国《权利法案》确立议会至上原则C.法兰西学院推动法语经典翻译与本土创作D.维也纳体系形成“大国协调”机制【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至18世纪的欧洲。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法兰西学院通过翻译古典经典和资助法语原创文化,强化了语言统一性。这一举措将法语塑造为民族认同符号,使文化认同与王权政治结合,直接推动法兰西民族意识凝聚。语言作为民族认同纽带,正是题干所述“文化联结群体认同”的核心体现,C项正确;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虽奠定近代国际法基础,但其聚焦主权国家外部关系,与“内部文化认同转化为国家忠诚”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权利法案》确立英国君主立宪制,属于政治制度变革,但未涉及题干强调的“语言文化认同”路径,排除B项;维也纳体系是19世纪大国权力平衡机制,侧重国际秩序调整,与民族国家内部认同构建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5.有学者指出,在19世纪的英国,“没有发生扫除十八世纪臃肿的官僚机构的革命,这种官僚机构——是一大堆乱七八糟的挂名差事,是同不受欢迎的重商主义政策,甚至同政治上的腐败贪污连在一起的。”据此推知,当时的英国(

)A.传统的君权观念根深蒂固 B.议会失去对政府监督权C.行政效率影响工业化进展 D.文官制度改革没有成效【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的英国。根据材料“臃肿的官僚机构”“不受欢迎的重商主义政策”和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英国正处于工业革命时期,臃肿的官僚机构存在挂名差事,与腐败等相连的问题,这种低效率的行政机构必然对英国工业化产生负面影响,C项正确;19世纪的英国已经是君主立宪制国家,且材料强调的是官僚机构的问题而非君权观念,排除A项;君主立宪政体下,议会对政府有监督权,排除B项;英国文官制度改革是在19世纪中期进行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材料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得出文官制度改革没有成效,排除D项。故选C项。16.如图是1851—1910年世界黄金白银比价统计图(金银比价指一两黄金能兑换白银的数量)。造成图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金本位制逐渐普及 B.国际贸易萎缩减少货币需求C.美洲白银产量枯竭 D.近代金融发展冲击传统货币【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51—1910年(世界)。根据材料“1851—1910年世界黄金白银比价统计图”并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后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扩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采用金本位制,黄金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的核心,白银地位下降,导致黄金相对白银持续升值(金银比价上升),A项正确;“国际贸易萎缩”与史实不符,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贸易总体呈增长趋势,排除B项;“美洲白银产量枯竭”不符合史实,该时期白银产量虽有波动但未枯竭,排除C项;“近代金融发展冲击传统货币”表述笼统,未直接指向金本位制这一核心因素,排除D项。故选A项。第Ⅱ卷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尚书·禹贡》记载,禹别九州,惠泽四方。其后代择九州之中建都,在现今河南一带。商朝历史上曾多次迁都,但均未出河南。《尚书》对此进行解释:“欲王自勉,明大德,立大中之道于民。”何尊铭文中记载:“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父民。”周公遵照其遗嘱,花费大量资源“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最终将“天下之中”的位置精确到洛阳附近的登封县。——摘编自史宁中《宅兹中国:周人确定“地中”的地理和文化依据》材料二

元代之前,幽燕地区在天下秩序中的地位相当边缘。两宋士人主张幽燕之地的“夷狄化”,实为“天之所弃”。北京地位的真正稳固,要等到明成祖迁都北京以及长期定都于此之后。明末学者李绂将《易》的东北之位与历代圣贤以及道统联系起来,视北京为华夏文明创始与兴盛之源。礼学中独尊南北向的实践与观念,自金元以降越来越多地被转用于颂扬北京作为大一统王朝都城。清朝疆域横跨长城内外,定都北京实为“天子自守边”的看法得以根本改变,北京为“天下之中”观念的兴起。康雍乾时期,清朝官方逐渐发展出“五族一家”观念,君臣往往将中国与大清互换使用,指代包括长城以北广大疆土在内的清朝全部统治区域。乾隆《大清一统志》将清朝的朝贡乃至互市之国也包括在天下之内。——摘编自高波《“天下之中”转移与元明清大一统演进》(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周确定“天下之中”的背景。(4分)(2)根据二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天下之中”演变的特点,说明“天下之中”演变承载的历史价值。(10分)【答案】(1)背景:历史传统的影响;王权建立增强政权合法性的需要;掌控全国的需求;“敬天保民”思想的继承;地理勘测技术的进步。(言之成理即可)(4分)(2)特点:地理位置从洛阳到北京固定下来;内涵不断丰富。(言之成理即可)(4分)历史价值:见证了中国古代疆域的发展和政治中心的转移;折射出儒家思想和礼乐文化的发展和演变;承载民族交融和“华夷一统”的信息;推动了独特的天下观和宗藩观念的形成;解读了中国国名的历史渊源。(言之成理即可)(6分)【解析】(1)本题是背景题。时空为西周的中国。根据材料“禹别九州,惠泽四方。其后代择九州之中建都,在现今河南一带”“商朝历史上曾多次迁都,但均未出河南”可得出历史传统(如夏朝商朝时)的影响;根据材料“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可得出宣示天命归属,反映王权建立增强政权合法性的需要;根据材料“欲王自勉,明大德,立大中之道于民”可得出敬天保民思想的继承;根据材料“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可得出地理勘测技术的进步;结合所学,将都城确定到国土的中央区域,使得都城到各地的距离相对均衡,便于政令的传达和军队的调动,从而加强对全国各地的掌控,体现了掌控全国的需求。(2)本题是特点题、影响题。时空为古代中国。特点:据材料“(西周)最终将‘天下之中’的位置精确到洛阳附近的登封”“北京地位的真正稳固,要等到明成祖迁都北京以及长期定都于此之后。”可知地理位置从洛阳到北京固定下来;据材料“清朝官方逐渐发展出‘五族一家’观念”,“乾隆《大清一统志》将清朝的朝贡乃至互市之国也包括在天下之内”可知内涵不断丰富。历史价值:据材料,“天下之中”往往是都城所在和国土疆域的重点地区,最初指代的是洛阳,随着历史的演进,这一概念逐渐扩展到北京等其他地区,反映了政治中心的转移和疆域的发展;据材料“明末学者李绂将《易》的东北之位与历代圣贤以及道统联系起来”“礼学中独尊南北向的实践与观念,自金元以降越来越多地被转用于颂扬北京作为大一统王朝都城”可知折射出儒家思想和礼乐文化的发展和演变;据材料“清朝官方逐渐发展出‘五族一家’观念”可知承载民族交融和“华夷一统”的信息;据“乾隆《大清一统志》将清朝的朝贡乃至互市之国也包括在天下之内”可知推动了独特的天下观和宗藩观念的形成;据材料“宅兹中国”“将中国与大清互换使用”,可知解读了中国国名的历史渊源。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

秦朝,郡是地方最高一级行政机构。郡一律设置“一监一守一尉”。郡设郡守、监御史、郡尉三个互不隶属的主要官员。郡守为郡的长官,边地多以武将出任,内地多以郎官出任,银绶印、秩比二千石。监御史隶属御史中丞,负责监察郡守与其他官员。郡尉掌管郡驻军,主管治安、侦缉盗贼,银印绶、秩比二千石。郡尉直辖于朝廷,与郡守相抗礼。郡尉属官有丞,内地诸郡设丞一人,大郡则设两人。边塞诸郡每百里置都尉一人,都尉辖士史、尉史各二人,负责边塞卫戍。——摘编自黄栋法《秦朝行政制度文化的创新及其历史地位》材料二

伐宋战争胜利后,为安置各类军功人员,元初江南统治机构叠床架屋,宣慰司人员泛滥。“东平布衣”赵天麟上书忽必烈称:“政不在烦而贵乎省事也。”请撤并行省、宣慰司。浙西宣慰司因自身职权不断弱化,存在的必要性受到质疑。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二月,元廷出于“江南之遐远而杭为要”,“徙江淮省治杭州”,最终裁撤浙西宣慰司。江浙行省省城固定于杭州后,元廷重视对杭州及其周边地区的军事驻防,建制规模基本维持在四万户府,远超江南其他城市。——摘编自陈彩云《元初浙西宣慰司置废与江南地区行省体制的确立》(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郡制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地方设立郡的政治作用。(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朝设江浙行省并置省城于杭州的原因。(6分)【答案】(1)特点: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各司其职,注重内部分权制衡;军民兼管,职能多元;官员设置存在地域差异。(2分)政治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推动了官僚政治的建立和发展;打破了以往以宗法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权力分配模式。(4分)(2)原因:元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需要;江南统治机构人员泛滥,行政效率低下;浙西宣慰司职权不断弱化;杭州为南宋都城,经济文化繁荣;加强对南宋旧地控制的需要;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6分)【解析】(1)本题是特点、影响题。时空是秦朝的中国。特点:根据材料“秦朝,郡是地方最高一级行政机构”可知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根据材料“郡设郡守、监御史、郡尉三个互不隶属的主要官员”可知各司其职,注重内部分权制衡;根据材料“郡守为郡的长官,边地多以武将出任,内地多以郎官出任,银绶印、秩比二千石”可知军民兼管,职能多元;根据材料“郡尉属官有丞,内地诸郡设丞一人,大郡则设两人。边塞诸郡每百里置都尉一人,都尉辖士史、尉史各二人,负责边塞卫戍”可知官员设置存在地域差异。政治作用:结合材料中郡县制根据材料“郡一律设置“一监一守一尉””可知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根据材料中郡守、监御史等的设置得出推动了官僚政治的建立和发展;结合所学可知郡由中央直接管理,从而打破了以往以宗法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权力分配模式。(2)本题是原因题。时空是元代的中国。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统一后基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需要;根据材料“元初江南统治机构叠床架屋,宣慰司人员泛滥”得出江南统治机构人员泛滥,行政效率低下;根据材料“浙西宣慰司因自身职权不断弱化,存在的必要性受到质疑”得出浙西宣慰司职权不断弱化;根据所学得出杭州为南宋都城,经济文化繁荣,江南成为经济重心;根据材料“元廷出于‘江南之遐远而杭为要’,“‘徙江淮省治杭州’”得出加强对南宋旧地控制的需要。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

《唐律疏议》继承了此前数百年的成果,共30卷500条,分列为名例、卫禁、职制、户婚等12篇,《唐六典》对其内容和性质作了简洁准确的说明:“凡律以正刑定罪”,即有关犯罪和处罚的法律规定。《唐律疏议》开篇说:“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两者犹晨昏阳秋相须而成者也。”因此在关于斗、杀、伤等的规定中,同一种行为甚至可能出现“尊长不坐、卑幼处斩”的判罚。当然,《唐律疏议》仅仅是唐代法律体系中的一部分,其他法律形式还有令、格、式等,均由中央最高权力机构和它的代表皇帝发布。《唐律疏议》被宋元明清所继承,为东南亚诸国效仿,直至近代面对侵略被迫“变法”,中华法系才最终瓦解。——摘编自张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材料二

宋《吕氏乡约》载:“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至明初,朱元璋颁《圣谕六言》:“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清代雍正帝《圣谕广训》则要求:“每月朔望,地方官聚集士民,逐条宣讲,务令家喻户晓。”——摘自《吕氏乡约》《明实录》《清实录》(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法律的特点。(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至清基层教化方式的变化及历史背景。(10分)【答案】(1)特点:继承前代优秀成果,体系完备,内容详尽;德礼与刑法相结合;注重维护封建伦理秩序(律令儒家化);中华法系典范,影响深远。(4分)(2)变化:从民间自发到官方主导;从道德互助到强调等级服从;从劝导性演变为法律强制。(4分)背景:专制皇权的加强;儒家正统思想地位进一步巩固;维护社会稳定和封建统治秩序的需要。(6分)【解析】(1)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唐代(中国)。特点:根据材料“《唐律疏议》继承了此前数百年的成果,共30卷500条,分列为名例、卫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