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燕子来舟中作》阅读答案《燕子来舟中作》是杜甫晚年漂泊湘江时所作,全诗以“燕子”为核心意象,通过细腻的观察与深沉的感怀,将个人身世之悲与时代离乱之痛熔铸于二十八字中,展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典型风格。以下从文本解读、意象分析、艺术手法及情感意蕴四个维度展开具体解析。一、文本逐句解读与语境还原全诗原文为:“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可怜处处巢君室,何异飘飘托此身。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首联“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以时间为线,点明诗人漂泊的时空背景。“湖南为客”指杜甫自永泰元年(765)离开成都,辗转夔州、江陵、公安,最终于大历四年(769)春抵达潭州(今长沙),此时已在湖南客居近两年,故云“动经春”(动辄经历多个春天)。“燕子衔泥两度新”承接时间线索,燕子每年春天衔泥筑巢,“两度新”既指诗人已见燕子两次筑巢(即两年),又暗含“燕子年年有新巢,诗人岁岁无定所”的对照。此联以“客”字领起全篇,奠定漂泊基调,燕子的“衔泥”“新巢”与诗人的“为客”“无家”形成隐性对比,为后文抒情蓄势。颔联“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转入燕子与诗人的“旧识”与“今别”。“旧入故园”指安史之乱前,杜甫在长安杜曲或洛阳陆浑庄的旧居,彼时燕子曾入宅筑巢,与诗人相熟,故云“尝识主”。“社日”为古代祭祀土地神的节日,分春社(立春后第五个戊日)、秋社(立秋后第五个戊日),此处当指春社,正是燕子北归的时节。“远看人”三字极富张力——昔日燕子与诗人“识主”,可亲近相栖;今日诗人漂泊湘江,燕子虽归,却只能“远看”,仿佛也因诗人的“无家”而生疏。这一“旧”与“今”的对比,既写出燕子对故园的记忆,更折射出诗人对旧居的怀念与对现状的悲慨。颈联“可怜处处巢君室,何异飘飘托此身”由物及人,直抒胸臆。“处处巢君室”指燕子无论何处都能筑巢,看似自由;“何异飘飘托此身”则以反问强化诗人的漂泊之痛——燕子虽“处处巢”,实则随季节迁徙;诗人虽“飘飘托”,却是因战乱无家可归。二者表面相似,本质却不同:燕子的“巢”是自然规律,诗人的“托”是被迫流离。“可怜”二字含无限悲悯,既是对燕子的同情,更是对自身命运的哀怜。尾联“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以细节收束,写燕子短暂停驻船桅,与诗人“暂语”,随即又飞走,穿花贴水而去。“暂语”呼应前文“远看”,见出燕子与诗人的疏离;“还起去”则强化了“聚散无常”的怅惘。“穿花贴水”本是燕子轻盈的姿态,却让诗人“益沾巾”——为何美好的春景反令泪水更甚?盖因燕子的自由与诗人的困窘形成强烈反差:燕子能穿花贴水,诗人却困于舟中;燕子能年年归巢,诗人却无家可依。尾联以景结情,将含蓄的哀痛推向高潮。二、核心意象“燕子”的多重意蕴“燕子”在古典诗歌中常被赋予“春的信使”“归的象征”“旧识的见证”等意,但在此诗中,杜甫突破传统,将燕子塑造为“镜像式”意象,使其成为诗人自身的投射与对照。其一,燕子是“时间的见证者”。诗中“两度新”“旧入故园”“如今社日”等时间词,均以燕子的活动为参照:燕子每年筑巢,见证诗人漂泊的时长;燕子曾识故园,见证诗人昔时的安定。时间的流逝在燕子的循环中被具象化,诗人的衰老、时代的变迁(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由盛转衰)亦隐于其中。其二,燕子是“空间的对照物”。燕子“处处巢君室”,看似能自由选择栖息之地;诗人却“飘飘托此身”,只能依附舟船漂泊。空间的“自由”与“困厄”形成对比,燕子的“能巢”更衬出诗人的“不能归”。其三,燕子是“情感的共鸣体”。尾联“暂语船樯”的细节,写燕子与诗人短暂停留,仿佛彼此懂得对方的孤独。这种“人燕对话”的虚写,将物我界限打破,燕子的“去”与诗人的“留”,共同构成“天地一逆旅”的苍茫感。值得注意的是,杜甫并未将燕子完全拟人化,而是保留其“自然属性”:燕子的“远看”“暂语”“穿花贴水”,仍是鸟类的本能行为,诗人却从中读出“人情”,这种“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的手法(王国维《人间词话》),恰恰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敏感与悲苦——正因自身漂泊无依,才会从燕子的寻常举动中投射出强烈的情感。三、艺术手法的多元融合此诗虽为七言律诗,却融合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结构紧凑而层次分明,体现了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艺术追求。首先,“今昔对比”贯穿全篇。首联“湖南为客”(今)与“旧入故园”(昔)形成时间对比;颔联“尝识主”(昔)与“远看人”(今)形成关系对比;颈联“处处巢”(燕子之幸)与“飘飘托”(诗人之悲)形成状态对比。多重对比层层递进,将“漂泊之痛”推向深处。其次,“以小见大”的细节刻画。全诗无一字直写“战乱”“衰老”,却通过“燕子衔泥”“社日远看”“暂语船樯”等细微场景,折射出安史之乱后民生凋敝、士人失所的社会现实。如“旧入故园”暗含故园因战乱被毁,“湖南为客”则暗示北方仍未安定,诗人无法北归。这种“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写法,正是杜诗“含蓄深沉”的典型。再次,“物我互观”的视角转换。诗人既以“客”的身份观察燕子(“远看人”“处处巢”),又以燕子的视角反观自身(“何异飘飘托此身”)。这种双向视角的切换,使诗歌的情感维度更丰富:既见诗人对燕子的关注,又见诗人对自我的审视,最终在“穿花贴水益沾巾”的场景中,物我情感交融,达到“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境界。最后,“口语化”与“凝练性”的统一。诗中“动经春”“两度新”“何异”“益沾巾”等词句,看似口语,实则经过精心锤炼。如“动经春”的“动”字,写出漂泊的无奈与时间的漫长;“两度新”的“新”字,既指燕子巢的新鲜,又暗含诗人心境的“陈旧”(因漂泊而疲惫)。这种“看似寻常最奇崛”的语言风格,正是杜甫诗歌“平淡中见深意”的体现。四、情感内核的深层解析《燕子来舟中作》的情感并非单一的“漂泊之悲”,而是多重情感的交织,可从个人、时代、生命三个层面解读。从个人层面看,是“无家可归”的孤独。杜甫晚年漂泊,妻子儿女随行,却连固定的居所都没有(诗中“舟中”即指以船为家)。燕子尚能“处处巢”,诗人却“托此身”于舟船,这种“不如燕”的自嘲,道尽乱世中个体的无力。从时代层面看,是“国破家亡”的哀痛。杜甫写此诗时,安史之乱虽已结束(763年结束),但藩镇割据、吐蕃入侵等问题仍存,唐王朝元气大伤。诗中“旧入故园”的“故园”,不仅指杜甫的私人旧居,更象征盛唐时期的安定生活。燕子“尝识主”的“主”,既是诗人,也是一个时代的“主人”(盛唐子民)。如今“远看人”,既是燕子与诗人的生疏,更是时代与个体的疏离。从生命层面看,是“天地逆旅”的哲思。尾联“暂语船樯还起去”,燕子的“暂语”与“起去”,恰似人生的“聚散”;诗人“穿花贴水益沾巾”的泪水,既是为自身,也是为所有漂泊的生命。这种对生命本质的思考,使诗歌超越了个人悲喜,升华为对人类共通命运的感怀——无论人或燕,皆为天地间的“过客”,只是“过客”的原因不同(燕为自然,人为战乱),但“短暂停留”的本质相同。值得注意的是,杜甫的情感虽悲,却不颓唐。诗中“燕子衔泥”的生机、“穿花贴水”的灵动,与诗人的“沾巾”形成张力,暗示诗人虽悲苦,仍对生命保持敏感与热爱。这种“哀而不伤”的情感处理,正是杜甫“沉郁顿挫”风格的核心——情感深沉而有节制,悲痛中蕴含力量。五、总结:杜诗“咏物言志”的典范《燕子来舟中作》是杜甫晚年咏物诗的代表作,其价值不仅在于情感的深沉,更在于艺术的圆融。诗人以燕子为媒介,将个人身世、时代背景、生命哲思熔于一炉,通过今昔对比、物我互观、细节刻画等手法,创造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境界。从文学史的角度看,此诗继承了《诗经》“比兴”传统与谢灵运“山水诗”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关于广告合同延期协议
- 北京京东签三方协议书
- 南非脐橙采购合同范本
- 厂房修复施工合同范本
- 双方合作劳务合同范本
- 南充小区保洁合同范本
- 南汇家具运输合同范本
- 公司资质转让合同范本
- 占用土地买车位协议书
- 叉车卸货托盘合同范本
- 店面库房管理办法
- 人教七年级英语上册Reading Plus《Unit 3》课件
- 《生成式人工智能》 课件 第4章 Transformer模型
- (新交际英语2024版)英语二年级上册Unit 2课件
- 双镜联合治疗肾结石讲课件
- 肿瘤病人疼痛管理
- VDA5测量系统分析培训
- vivo内部管理制度
- 2025+CSCO肿瘤治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CTIT)诊疗指南解读
- 【企业绩效考核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4000字】
- 集资建房合同协议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