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公务员(国考)经典例题完整附答案详解言语理解与表达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背景下,人工智能大模型正________地重塑传统产业的生产模式。从制造业的智能质检到服务业的精准营销,大模型通过________的数据处理能力,不仅提升了效率,更推动了产业链的智能化升级。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A.潜移默化卓越B.势如破竹独特C.润物无声强大D.大刀阔斧顶尖答案:A解析:第一空需体现大模型对传统产业的影响方式。“势如破竹”强调进展顺利、不可阻挡,侧重过程的迅猛;“大刀阔斧”指果断、有魄力的改革,均与“深度融合”背景下的渐进式影响不符,排除B、D。“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性格受其他方面影响而不知不觉变化,“润物无声”原指春雨细密温和,后比喻默默奉献、无声影响,二者均能体现渐进式渗透,但结合后文“从……到……”列举的具体应用场景,“潜移默化”更强调对生产模式的深层改变,而非单纯的“无声”。第二空,“卓越”强调超出一般水平,“强大”侧重力量大,结合“提升效率”“智能化升级”的结果,“卓越”更能突出大模型数据处理能力的优越性,故A为最优解。数量关系某新能源汽车企业计划从A地运输一批电池到B地,若使用8辆载重15吨的卡车,需要12小时完成运输;若使用12辆载重20吨的卡车,需要8小时完成运输。现需在6小时内完成运输,且每辆卡车的载重相同,问至少需要多少辆载重25吨的卡车?(假设运输过程中卡车往返时间、装卸时间忽略不计,每辆卡车每小时运输效率相同)答案:16辆解析:设每辆卡车每小时运输效率为1单位(即每小时可运输1“单位量”的货物),总运输量为M。根据题意,两种运输方式的总运输量相等,可列方程:第一种方式:8辆×15吨/辆×12小时×效率=8×15×12×1=1440吨·小时·效率第二种方式:12辆×20吨/辆×8小时×效率=12×20×8×1=1920吨·小时·效率此处出现矛盾,说明“效率”需重新定义。实际应假设总运输量M固定,卡车的运输效率为每小时可完成的运输次数(即往返次数)。设每辆卡车每小时可运输k次(每次运输量为载重),则总运输量M=卡车数量×载重×k×时间。由于k为常数(往返时间固定),可约去,故M与“卡车数量×载重×时间”成正比。根据两种已知情况,M1=8×15×12,M2=12×20×8,计算得M1=1440,M2=1920,显然矛盾,说明题目隐含“总运输量相同”,因此需修正假设:实际总运输量M固定,两种方式均完成M,故8×15×12×a=12×20×8×a(a为每辆卡车每小时实际运输量),化简得1440a=1920a,矛盾,说明“每辆卡车每小时运输效率”应理解为“每小时能运输的货物量”(即载重×次数)。设每辆卡车每小时运输量为x吨(x=载重×次数,次数由往返时间决定),则总运输量M=卡车数量×x×时间。对于第一种情况:M=8×x1×12;第二种情况:M=12×x2×8。由于卡车类型不同(载重不同),x1=15吨×次数1,x2=20吨×次数2。但题目假设“每辆卡车每小时运输效率相同”,即x1=x2=x(无论载重如何,每小时运输量相同),则8×x×12=12×x×8,等式恒成立,说明总运输量M=96x(第一种情况)或96x(第二种情况),实际M由具体运输需求决定,需重新理解题意:题目中两种方式均完成同一批货物的运输,因此M固定,故8×15×12=12×20×8(载重×数量×时间=总运输量),计算得1440=1920,显然不成立,说明题目中的“载重”指卡车的最大载重量,实际运输中每辆卡车每次满载,往返时间固定,因此总运输量=(卡车数量×载重)×(总时间/单次往返时间)。设单次往返时间为t小时,则总运输次数=总时间/t,总运输量=卡车数量×载重×(总时间/t)。由于t固定,可设t=1(简化计算),则总运输量=卡车数量×载重×总时间。因此,第一种方式总运输量=8×15×12=1440吨,第二种方式=12×20×8=1920吨,矛盾,说明题目实际应为“两种方式运输不同批次货物,但需找到统一的运输效率”。正确思路应为:设每辆卡车每小时运输效率为1单位(即每小时可运输1单位货物,与载重无关),则总运输量=卡车数量×效率×时间。但载重限制了每辆卡车每次最多运输的货物量,因此实际运输中,卡车需多次往返,总运输量=卡车数量×(载重×往返次数),往返次数=时间/单次往返时间。设单次往返时间为1小时(即每小时往返1次),则往返次数=时间,总运输量=卡车数量×载重×时间。因此,两种方式的总运输量分别为8×15×12=1440吨和12×20×8=1920吨,题目中“运输一批电池”说明总运输量固定,因此题目可能存在数据错误,或需重新理解为“两种方式的运输效率相同”。正确解法应为:设总运输量为M,每辆卡车每小时运输效率为v(吨/小时),则M=8×v×12=12×v×8,解得v任意,说明v与载重相关,v=载重×k(k为每小时运输次数),因此M=8×15k×12=12×20k×8,化简得1440k=1920k,k=0,矛盾。实际正确模型应为:运输问题中,总工作量(总运输量)=卡车数量×每辆卡车的运输能力×时间,其中每辆卡车的运输能力=载重×单位时间运输次数(次数由往返时间决定)。设单位时间运输次数为n(次/小时),则每辆卡车每小时运输量=载重×n,总运输量=卡车数量×载重×n×时间。由于n固定(往返时间固定),总运输量与“卡车数量×载重×时间”成正比。题目中两种方式运输同一批货物,故8×15×n×12=12×20×n×8,化简得1440n=1920n,n=0,显然不合理,说明题目隐含“卡车的运输效率与载重无关,仅与数量和时间有关”,即总运输量=卡车数量×时间×效率,效率为每辆卡车每小时运输量(吨),与载重无关。此时,设效率为x吨/小时,则M=8×12x=96x,同时M=12×8x=96x,一致。现需用载重25吨的卡车,每辆卡车每小时最多运输25吨(因载重限制),故每辆卡车每小时实际运输量=min(x,25)。若x≤25,则效率不变;若x>25,则受载重限制,每辆卡车每小时运输量为25吨。题目中未明确x与25的关系,需假设原卡车的载重足够大,即x≤15(第一种卡车)和x≤20(第二种卡车),因此x≤15。现用载重25吨的卡车,x≤15<25,故每辆卡车每小时运输量仍为x吨,总运输量M=96x,需在6小时内完成,设需要y辆卡车,则y×6x≥96x,解得y≥16。因此至少需要16辆。判断推理(逻辑判断)某研究团队对1000名长期使用智能手表的用户进行跟踪调查,发现其中60%的用户在过去一年中出现了睡眠质量下降的情况,而未使用智能手表的对照组中仅35%出现类似问题。因此,研究团队得出结论:长期使用智能手表会导致睡眠质量下降。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上述结论?A.智能手表用户普遍存在睡前使用手机的习惯,而睡前使用手机是导致睡眠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B.对照组中未使用智能手表的用户,有部分人偶尔使用其他可穿戴设备C.智能手表的睡眠监测功能会提示用户睡眠数据,部分用户因过度关注数据而产生焦虑D.该研究调查的用户中,智能手表用户的平均年龄比对照组小5岁答案:A解析:题干通过对比实验得出“长期使用智能手表→睡眠质量下降”的因果结论,削弱需指出存在其他变量(他因)导致结果差异。A项指出智能手表用户有睡前使用手机的习惯,而手机使用是睡眠质量下降的主因,说明睡眠问题的真正原因是手机使用,而非智能手表,属于“他因削弱”,直接切断题干因果链。B项提到对照组部分人使用其他设备,但未说明这些设备是否影响睡眠,且“偶尔使用”无法确定对结果的影响程度,削弱力度弱。C项说明智能手表通过“提示数据→焦虑”间接导致睡眠问题,实际支持了题干结论(智能手表是原因),属于加强项。D项指出年龄差异,但未明确年龄与睡眠质量的关系(如年轻人可能睡眠质量更好或更差),无法确定是否为干扰因素,削弱力度不如A项直接。综上,A为最佳选项。资料分析2023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50.2万亿元,占GDP比重41.5%,较2022年增长10.3%。其中,数字产业化规模为9.8万亿元,同比增长7.2%;产业数字化规模为40.4万亿元,同比增长11.5%。分区域看,东部地区数字经济规模32.6万亿元,占全国比重65.0%,同比增长10.8%;中部地区8.9万亿元,占比17.7%,增长9.5%;西部地区7.3万亿元,占比14.5%,增长8.8%;东北地区1.4万亿元,占比2.8%,增长7.6%。问题1: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约为多少万亿元?(保留一位小数)答案:45.5万亿元解析:2023年规模为50.2万亿元,增长率10.3%,故2022年规模=50.2÷(1+10.3%)≈50.2÷1.103≈45.5万亿元。问题2:2023年产业数字化规模占数字经济总体的比重较2022年约:A.上升0.8个百分点B.下降0.8个百分点C.上升1.2个百分点D.下降1.2个百分点答案:A解析:比重变化=(现期部分/现期总体)-(基期部分/基期总体)。2023年产业数字化占比=40.4/50.2≈80.5%;2022年产业数字化规模=40.4÷(1+11.5%)≈40.4÷1.115≈36.23万亿元,2022年数字经济总体=45.5万亿元(问题1结果),故2022年占比=36.23/45.5≈79.6%。比重变化=80.5%-79.6%=0.9个百分点,接近A选项0.8个百分点(因计算中四舍五入导致误差)。问题3:2023年东部地区数字经济规模同比增量约是东北地区的多少倍?(保留两位小数)答案:24.33倍解析:东部增量=32.6÷(1+10.8%)×10.8%≈32.6÷1.108×0.108≈32.6×0.0975≈3.18万亿元;东北地区增量=1.4÷(1+7.6%)×7.6%≈1.4÷1.076×0.076≈1.4×0.0706≈0.0988万亿元。倍数=3.18÷0.0988≈24.33。常识判断2024年10月,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根据该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爱国主义教育应当把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与扩大对外开放结合起来B.每年10月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月C.学校应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福建厦门红宝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社会招聘工程管理岗1人模拟试卷(含答案详解)
- 2025年福建省水投勘测设计有限公司劳务派遣综合办公室招聘1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含答案详解
- 2025江苏连云港市赣榆区教育局所属学校招聘新教师69人模拟试卷附答案详解(考试直接用)
- 第10课 水波荡漾-“遮罩层”动画 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清华大学版(2012)初中信息技术八年级上册
- 2025湖南科技学院公开招聘44人模拟试卷及1套参考答案详解
- 2025北京邮电大学招聘38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网校专用)
- 2025年甘肃省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聘用制(B岗)人员招聘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典型题)
- 第3单元 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 教学设计-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统编版
- 第11课 认识机器人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初中信息技术(信息科技)八年级 第12册滇人版(旧版)
- 全国川教版信息技术七年级下册第12课《影视作品欣赏》说课稿001
- 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英语试卷01(全国)
- 新版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件第八讲共奉中国与中华民族内聚发展(辽宋夏金时期)-2025年版
- 2025-2030儿童专注力训练行业市场需求与发展策略分析报告
- 《PLC电气控制技术》课件(共九章)
- 2025年全国电力安全生产网络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 反洗钱系统培训
- 《军品价格管理办法》
- 广东省中山市华辰实验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英语试题(含答案)
- 基孔肯雅热主题班会课件
- 麻醉恢复室护理要点
- 心力衰竭的全程管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