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统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6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教案_第1页
【新教材】统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6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教案_第2页
【新教材】统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6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教案_第3页
【新教材】统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6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教案_第4页
【新教材】统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6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新教材】统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6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案基本信息课题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学科初中历史年级八年级上册教材与教学内容版本: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页码:【课时教材分析】本课是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开篇之课,承接前一单元国共对峙的历史背景,开启了全民族抗战的历史进程。教材以“九一八事变”为起点,系统讲述了日本侵华蓄谋已久、制造事端发动侵略、东北沦陷、局部抗战兴起、一二·九运动推动救亡高潮,直至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促成国共合作的历史脉络。本课内容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价值,通过真实史料、人物事迹和关键事件,揭示了民族危机加深背景下中国人民不屈抗争的精神风貌。教材图文并茂,配有残历碑、杨靖宇、赵一曼、张学良与杨虎城等历史图片及《张、杨对时局宣言》原始材料,增强了历史的真实感与感染力,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认知和家国情怀。【课时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具备初步的历史思维能力,能够理解基本的时间顺序和因果关系,但对抗日战争的整体脉络尚不清晰,尤其是对“局部抗战”与“全民族抗战”的区别、国共关系的演变缺乏深入认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影视作品、纪念馆参观等方式接触过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等名词,但存在碎片化、情绪化甚至误读的现象,如将张学良简单视为“不抵抗将军”,或认为抗战始于七七事变。此外,学生对“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这一政治判断的理解较为抽象。因此,教学中需通过情境创设、史料研读、角色代入等方式,帮助学生厘清历史逻辑,建立系统认知,并引导其从情感共鸣上升到理性思考,培养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课时设计思想】本课以“民族觉醒之路”为主线,构建“危机—抗争—转折”三段式教学结构,贯穿一条“从沉默到呐喊,从分裂到团结”的历史叙事线索。采用议题式教学法,围绕“为什么说九一八事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一二·九运动如何推动民族觉醒?”“西安事变为何能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三大核心议题展开探究。融合情境探究法还原历史现场,合作学习法促进深度对话,讲授法梳理宏观脉络。注重史料实证,精选《张、杨对时局宣言》、杨靖宇事迹、《松花江上》歌词等一手材料,引导学生在阅读、分析、讨论中建构历史意义。强调情感体验与价值观引领,通过人物故事激发学生的民族认同与责任意识,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的有机统一。【教学目标】唯物史观:理解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扩张的必然结果,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重大转折;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东北抗日义勇军、学生群体、爱国将领等不同力量共同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

时空观念:能够在时间轴上准确标注九一八事变(1931年)、一二·九运动(1935年)、西安事变(1936年)等关键事件;结合地图指出沈阳、北平、长春、西安等地的地理位置,理解日军侵略由东北向华北扩展的战略意图。

史料实证:能够阅读并提取《张、杨对时局宣言》中的关键信息,分析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通过观察“残历碑”图片、杨靖宇照片等视觉史料,感受历史的真实与沉重;运用多则史料互证,说明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救亡运动中的领导作用。

历史解释:能够解释“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实质及其危害;阐述九一八事变后局部抗战兴起的意义;说明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对中国政局产生的深远影响,理解“时局转换的枢纽”的内涵。

家国情怀:深切体会东北同胞“亡国奴”的悲惨境遇,激发对侵略者的愤慨与对受难同胞的同情;学习杨靖宇、赵一曼、马占山等英雄人物的爱国精神,树立国家利益至上的信念;感悟一二·九运动中青年学生的责任担当,增强当代青少年的使命感。【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九一八事变的经过及其影响;一二·九运动的历史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其历史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九一八事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这一论断;把握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时代背景;深刻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复杂性与历史必然性。【教学课时】1课时(45分钟)【教学策略】采用议题式教学法统领课堂,以问题链驱动学生思维;运用情境探究法创设历史现场,增强代入感;实施合作探究法组织小组讨论,促进观点碰撞;辅以讲授法梳理知识框架,确保系统性。学法上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相结合,鼓励学生通过阅读史料、分析图像、角色扮演等方式主动建构知识。【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含残历碑、杨靖宇、赵一曼、张学良与杨虎城、卢沟桥守军等历史图片)、《松花江上》音频片段、《张、杨对时局宣言》原文节选、时间轴图示、地图投影;学生预习课本第96—101页内容,查阅九一八事变相关背景资料。【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一、情景导入:残历碑下的沉思(1)展示图片,引发追问

教师在大屏幕展示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外的“残历碑”高清图片,碑体倾斜,弹痕累累,“1931年9月18日”字样清晰可见。教师用低沉而庄重的语调提问:“同学们,请看这座特殊的纪念碑,它不像传统的雕塑或雕像,而是一本被撕裂的日历。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为什么要把纪念碑设计成台历的形状?那些密布的弹痕又意味着什么?”等待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这是一座铭记国耻的丰碑,每一道弹痕都在诉说着一个民族的伤痛。今天,就让我们翻开这一页沉重的历史,走进《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2)设问激趣,铺设主线

教师继续引导:“我们常说‘勿忘国耻’,那么九一八这一天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什么短短四个月,百万平方公里的东北大地就沦陷了?面对民族危亡,中国人又是如何一步步从沉默走向抗争,最终促成国共两党放下恩怨、携手抗日的?这节课,我们将沿着‘危机—抗争—转折’的线索,探寻中华民族觉醒的艰难历程。”1.观察“残历碑”图片,感受其独特造型与历史沧桑感。

2.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尝试回答碑体象征意义。

3.带着对九一八事变的好奇与疑问,进入新课学习状态。利用视觉冲击力强的历史图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共鸣与探究欲望;通过层层设问,铺设清晰的教学主线,引导学生关注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讲授新知一、危机:九一八事变与东北沦陷(1)讲述事变经过,突出日本阴谋

教师结合地图,详细讲述九一八事变的全过程:“1931年9月18日夜,地点——沈阳北郊柳条湖。日本关东军自行炸毁南满铁路一段路轨,却反诬是中国军队所为。以此为借口,突然袭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次日清晨,沈阳陷落。请注意,这不是一场偶然的边境冲突,而是日本蓄谋已久的侵略行动。早在1904年日俄战争后,日本就控制了南满铁路,并在旅顺设立关东军司令部。1927年‘东方会议’明确提出‘先夺满蒙,后取中国’的方针。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日本军部急于通过战争转移国内矛盾,于是精心策划了这场事变。”(2)分析不抵抗政策,揭示沦陷原因

教师提问:“面对日军的突然袭击,拥有十几万兵力的东北军为何未能有效抵抗?”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后指出:“当时张学良执行的是国民党政府‘不抵抗政策’,下令东北军撤至关内。这一政策导致日军迅速占领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短短四个多月,100多万平方千米的国土沦丧,3000万同胞沦为亡国奴。教师展示伪满洲国成立的图片,介绍日本扶植溥仪建立傀儡政权,推行奴化教育,掠夺资源,实施殖民统治的罪行,使学生深刻理解‘亡国奴’的含义。二、抗争:从义勇军到一二·九运动(1)讲述局部抗战兴起,突出中共领导作用

教师强调:“尽管政府选择退让,但中国人民并未屈服。九一八事变爆发两天后,中共中央就发表宣言,率先提出武装抗日。东北各族民众与未撤走的爱国官兵组成抗日义勇军,在白山黑水间奋起抵抗。这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也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1932年,中国共产党派遣杨靖宇、赵尚志等干部赴东北组织游击队。1936年,各抗日武装整编为东北抗日联军。教师展示杨靖宇烈士的照片,深情讲述:“杨靖宇原名马尚德,河南确山人。他率领部队在冰天雪地中与日伪军周旋,给予敌人沉重打击。1940年2月,在吉林濛江壮烈牺牲。日军剖开他的腹部,发现胃里只有草根、树皮和棉絮!这种宁死不屈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脊梁的写照。”同时简要介绍赵一曼的事迹,引用其诗句“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强化情感教育。

(2)解析一二·九运动,揭示民族觉醒

教师过渡:“日军侵占东北后,又将魔爪伸向华北。1935年,日本策动‘华北自治运动’,企图分裂华北五省。国民党政府仍坚持妥协政策。此时,北平的学生再也无法沉默。他们喊出了‘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1935年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北平数千名学生走上街头,举行请愿游行,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教师展示学生遭军警镇压的历史照片,引导学生观察画面细节:学生们手举标语,神情坚定,而军警手持警棍驱赶人群。教师提问:“这场运动有什么重要意义?”引导学生归纳:它揭露了日本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的妥协政策,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标志着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教师补充:同年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会议,正式确立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为后续合作奠定政治基础。1.观看地图动画与历史影像,了解九一八事变的具体经过。

2.阅读课本,分析“不抵抗政策”带来的严重后果。

3.听取杨靖宇、赵一曼等英雄事迹,感受抗日志士的英勇无畏。

4.观察一二·九运动历史照片,体会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

5.参与讨论,理解该运动在推动民族觉醒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时空结合、图文互证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历史认知;利用英雄人物事迹进行情感渗透,培育家国情怀;通过问题引导,提升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深化探究一、转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1)创设情境,还原兵谏背景

教师展示张学良与杨虎城的合影照片,介绍二人身份:张学良是东北军统帅,因“不抵抗”背负骂名,渴望收复故土;杨虎城是十七路军将领,具有强烈抗日意愿。他们在西北“围剿”红军时,逐渐认识到“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错误。教师朗读《张、杨对时局宣言》节选:“东北沦亡,时逾五载……前方将士浴血杀敌,后方外交当局仍力谋妥协……学良等涕泣进谏,屡遭重斥……只求于救亡主张贯彻,有济于国家。”引导学生思考:这份宣言表达了怎样的情绪?张、杨为何要采取“兵谏”这样极端的方式?

(2)组织小组讨论,探究和平解决原因

教师提出问题链:“如果你是当时的一名政治家,你会如何看待西安事变?是支持讨伐张杨,还是主张和平解决?为什么?”将学生分为三组:国民党主战派、中国共产党代表、普通民众代表,进行角色扮演讨论。教师提示关键信息:日本正加紧侵华,民族矛盾已成为主要矛盾;若内战再起,只会让日本渔翁得利。待讨论结束后,教师总结:“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派周恩来赴西安谈判。最终蒋介石接受‘停止剿共,联红抗日’等条件,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

(3)、提炼历史意义,升华主题认知

教师明确指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政治转折。它告诉我们:在民族危亡面前,任何党派、任何个人都应以国家利益为重,团结一致,共御外侮。”1.阅读《张、杨对时局宣言》,分析张杨二人的情感与诉求。

2.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不同立场的政治决策。

3.讨论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必要性与历史意义。

4.理解“时局转换的枢纽”这一重要历史评价。通过角色代入与辩论,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突出中国共产党在关键时刻的历史担当;深化学生对“民族利益高于一切”这一价值观的理解。课堂小结一、梳理脉络,构建知识体系(1)回顾主线,串联三大事件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课三大核心事件:1931年九一八事变——民族危机爆发;1935年一二·九运动——民族觉醒高涨;1936年西安事变——国共合作转折。强调这是一条从“局部抗战”走向“全民族抗战”的历史路径。

(2)播放歌曲,升华情感体验

教师播放歌曲《松花江上》片段:“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在悲怆的旋律中,教师总结:“这首歌唱出了东北人民流离失所的痛苦,也唱响了全国人民抗日救国的决心。从九一八到西安事变,中华民族经历了最黑暗的时刻,但也正是在这黑暗中,无数仁人志士挺身而出,用鲜血和生命点燃了民族复兴的希望之火。”1.跟随教师回顾本课知识脉络,形成系统记忆。

2.聆听《松花江上》,感受历史的沉重与悲壮。

3.在音乐中反思历史,增强民族责任感。通过时间轴梳理强化知识结构;借助艺术形式深化情感体验,实现历史教育的情感升华。【作业设计】一、基础巩固

1.填空题:

(1)九一八事变发生于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地点在______。

(2)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扶植溥仪建立______,企图把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

(3)1935年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北平学生举行______运动,高呼“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口号。

(4)西安事变发生于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扣押蒋介石的是______和______。

(5)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十年内战基本结束,______初步形成。

二、能力提升

2.材料解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

“东北沦亡,时逾五载。国权凌夷,疆土日蹙……绥东战起,群情鼎沸,士气激昂……学良等涕泣进谏,屡遭重斥……只求于救亡主张贯彻,有济于国家。”

——《张、杨对时局宣言》(1936年12月12日)

回答问题:

(1)材料中的“东北沦亡”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2)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的目的是什么?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大义当前,不容反顾”的理解。

三、拓展延伸

3.实践任务:

搜集一位东北抗日联军英雄(如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等)的故事,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读后感,题目自拟,要求感情真挚,体现对英雄精神的感悟。【板书设计】第16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民族觉醒之路

一、危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