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才鲁巴万中高2026届高三(上)10月联合诊断性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_第1页
育才鲁巴万中高2026届高三(上)10月联合诊断性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_第2页
育才鲁巴万中高2026届高三(上)10月联合诊断性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_第3页
育才鲁巴万中高2026届高三(上)10月联合诊断性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_第4页
育才鲁巴万中高2026届高三(上)10月联合诊断性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3.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下表为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部分遗存统计。由此可知,陶器以黑陶为主,有蛋壳陶等精美陶器,器型多样,包括鼎、鬲、豆、壶等,部分陶磨制精细的石斧、石锛、石铲、石刀等,还有石箭头,刃部锋利骨针、骨锥、骨鱼钩等,制作工艺较为精细,骨针针孔细小而均匀发现有房屋基址,多为半地穴式,有柱洞和灶坑等结构,部分房屋有门道A.社会分工已经完成B.农业生产地位突出C.已经具备文明标志D.经济活动内容丰富立嫡长,则天位素定,其余嫡子、庶子,皆视其贵贱贤否,畴以国邑……此与A.血缘与政治秩序建构对立统一B.C.注重维护周王室统治的权威性D.中收爵禄”的变法主张。吴起的这一主张旨在A.革新地方行政制度B.建立官僚政治的基础C.促进国家疆域拓展D.强化楚国的君主集权A.传统文化注重家国情怀B.原始民主始终在C.政治伦理蕴含人本思想D.君主注重吸取前朝经验教训5.居延汉简是居延烽燧遗址(汉代张掖郡)出土的简牍。下表为居延汉简的部分简文。据此可知,汉代郡县乡聚移吏员户……北第十聚有……毋恙……亭长廿一人受乐成侯国三人,凡廿四人。凡亭以下五十人,受乐成侯国四人定长吏以A.关注边疆地区的基层治理B.对边疆进行因地制宜的管理C.中央集权已得到有效强化D.已经成功消除了匈奴的威胁6.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到东晋时外戚和宦官专权偃旗息鼓。能够反映这一变化本质的权势走势图是A一汉族势力7.唐代女性可以抛头露面,进行社交或经营市场贸易。他们往往出生于中下层,经营的主要目的是维持生计,多为就近流动贩卖。这一现象反映唐代A.商业发展的氛围较为宽松B.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C.尊士贱商的积习遭到摒弃D.阶层流动突破传统观念束缚8.有学者认为,宋朝政治生态呈现出一定的“政教分离”的现代性特征:君主掌握的只是“治权”或说“治统”,“治统”的合法性还需要“道统”来论证并规训,为君权提供道德支撑。这一论断意在强调A.形成二元政治格局B.道教势力发展迅猛C.君主权力受到削弱D.儒学复兴影响日盛9.元朝政府在边疆地区既因俗设“土官”,又通过宣慰司、宣抚司等机构实行强制性的检括户籍、征收固定赋税,并设立驿站等。这表明,元朝政府A.旨在增加政府财政收入B.实现了边疆内地一体化管理C.突破了传统的羁縻政策D.逐步实施了“改土归流”政策10.清初,民间的富商经常通过向朝廷捐献大量资金,以获阶层;同时,富商也投入巨资收集古籍善本、金石书画,并建造藏11.1862年,淮军在松江开设了一个随军小兵工厂,即松江洋炮局前身,1863年,该厂随军移至苏州,A.政治变革渐成为时代潮流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C.社会各界支持义和团运动D.清朝廷有意重启戊戌变法而助之,不过欲借以抵抗国民党耳。一旦有数省地盘之国民党消灭,进步党又宁幸免?故两党实有利A.政党政治服务个人利益B.政党关系影响着历史的走向C.军阀派系斗争比较激烈D.民主政认为“将来的历史家要把俄罗斯的革命当做人类社会变动和进化的大关键”的A.北洋政府放松思想控制B.十月革命逐渐被大众所熟知C.救亡图存道路发生转向D.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开启15.1926年11月,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中央农委决定以湖南、湖北、江西、河南四省农运为重点,同时在陕、川、桂、闽、皖、苏、浙等七省全面推动农民运动。这些决定A.提高了农民的革命意识B.战略上配二、非选择题:共55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材料一殷商时期的邮驿是我国最早的有明确文字记载的有组织的邮驿制度,周朝时期邮驿制度开始发展,春秋战国时期邮驿通信的突出成就是邮驿网络设施的基本建成,秦朝时期政府通过书同文,车同轨,修驰道,有效促进邮驿的发展,并诞生我国历史上第一部邮驿法《秦邮律》,汉代邮驿制度明确统一称“邮驿”,魏晋南北朝颁布《邮驿令》,唐朝邮驿规模空前,管理严格有序,突出官办的邮驿性质,宋沿用唐制,又创设昼夜兼程的急递铺,元代急递铺变为办理中央官衙文书传递的常设机构,明代《大明律》中有专门关于邮驿的详细规定,商品经济发展催生了商办民用的民信局,清代集历代邮驿之大成,融交通与通信为一体,晚清由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原有邮驿旧制被打破,形成驿站、民信局和近代邮政并存局面,后裁驿归邮,近代邮政完全取代传统邮驿。——公众号山城学术圈《中国邮驿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等材料二1865年,利富洋行英国商人雷诺架设上海浦东小岬到黄浦江金塘灯塔的电报线路,上海道台丁日昌对此举动密切关注,决定如阻止无效,“即令百姓于黑夜中潜行拔去”,1865年6月21日,川沙厅县遵照丁日昌指授,密饬差保协同乡民于夜间拔毁利富洋行227根电线杆,计程42里。英国领事马安就此事索赔白银2000两,并要求复造。上海通商大臣李鸿章认为此事为民事纠纷,称多民认为竖立木柱致人病亡,有碍风水,故难以允其设线要求。——摘编自韩晶《近代化的退与进——近代上海电报通信权的交涉》材料三有事之际,军情瞬息变更,倘如西国办法有电信通报,径达各处海边,可以一刻千里,有内地火车铁路,屯兵于旁,闻警驰援,可以一日千数百里,今年台湾之役,臣与沈葆桢函商调兵月余而始定,及调轮船分起装运,又三月而始竣,而倭事业经定议矣,设有紧急,诚恐缓不及事,故臣尝调办洋务。——摘编自《张之洞全集》卷27《喜议》(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邮驿制度发展的特点。(8分)(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官员对电报技术态度的差异,并分析原因。(8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推动人类信息传递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的关键影响因素及理由。(6分)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1分)材料一隋唐五代时期的平民妇女是社会中妇女最主要的收的纺织品绢达740万匹,丝185万吨,麻布1605万端,各地进贡的名贵纺织品有几十种名色之多。这些数量巨大的纺织品,主要是出自劳动妇女之手。唐代各阶层甚至大学教授、政府官吏等,也有以女子充任的职位。1913到1919年间,一系列涉及女子职业教育的法律规章制度相继出台。1917年第三次全国教育联合会议通过了《推广女子教育案》,分培养师资与增设女子中小学两项。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首开“女禁”,公布了《公务员任用条例在1931年上海21个工厂工人之生活程度的调查显示:妇女和女童共补助家庭总工资的53.3%,男子对家庭的工资补助占46.7%。——公众号山城学术圈《民国时期女子就业观与就业实践(1912~1936)》——摘编自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关于妇女运动的决议》(1)根据材料一,概括隋唐五代时期平民妇女的社会贡献。(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女子就业实践获得新发展的主要因素,并对就业实践获得的新发展予以评价。(10分)(3)综合三则材料,分析中国共产党对妇女解放有何新主张。(5分)18.《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是1949年后第一种关于中国近代经济史方面的工具书,它的编纂出版,使得中国近代百余年来的许多纷繁复杂的各个行业各个部门的形形色色的统计资料,第一次得到了长时段的系统完整的爬梳和整理,在当时乃至现在,都很有意义。以下材料皆是摘自此书。(12分)表一:1872~1911中国历年设立的厂矿及其资本(按照工业部门分数资本资本资本资本资本资本1——一一1一一一—3——1——7一一表二:1912~1937年间中国煤矿生产中采用总量(吨)外国控制下直接攫夺下参加投资开采量(吨)百分比开采量(吨)百分比开采量(吨)百分比备注:(1)帝国主义直接攫夺下,指全部为外国投资,1932年至1937年,除帝国主义军事占领下的东北地区煤矿产量。(2)帝国主义参加投资,账面盈亏(元)账面资本额(元)备注:中兴煤矿是北洋军阀徐世昌、黎元洪、朱启钤以私人名义经营的大型煤矿,后被国民党人接收。——《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请从以上材料中归纳出一条经济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分析。(要求:选择任意一个表格或者综合三个表格进行归纳都可,价值观正确,史论结合,充分揭示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育才·鲁巴·万中高2026届高三(上)10月联合诊断性考试1.D—解析】通过龙山文化遗址的陶器、石器、骨器、建筑遗迹等遗存,判断该时期的社会特征。A.社会分工已经完成:“完成”表述绝对化。龙山文化时期虽存在农业、手工业(陶器/骨器制作)等分工,但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远未达到“完成”的程度,排除。B.农业生产地位突出:材料中虽有石斧、石铲等农具(关联农业),但同时提及陶器(手工业)、骨鱼钩(可能涉及渔猎)、房屋基址(建筑业),各类经济活动并存,无法体现“农业地位突出”,排除。C.已经具备文明标志:文明的核心标志包括文字、城市、国家政权等,材料中未提及文字、城市遗迹,无法证明“具备文明标志”,排除。D.经济活动内容丰富:材料涵盖农业(农具)、手工业(陶器制作、骨器加工)、渔猎(骨鱼钩)、建筑业(半地穴式房屋),各类经济活动多样,符合“内容丰富”的表述,正确。2.B【一解析】对比殷商“诸侯或至或不至”与西周“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分析王国维言论的核心意图。A.血缘与政治秩序建构对立统一:西周嫡长子继承制(血缘纽带)与分封制(政治秩序)是“结合”而非“对立”,二者共同维护统治,“对立”表述错误,排除。B.早期国家形态的进一步发展:殷商时期诸侯归附依赖“殷道兴衰”,西周通过嫡长子继承制明确权力传承、分封制确立“天子-诸侯-君臣”等级,政治制度更完善、统治秩序更稳定,体现早期国家形态(制度、等级)的“进一步发展”,正确。C.注重维护周王室统治的权威性:王国维的言论重点是“嫡长继承制+分封制”对“政治文物施行”“君臣之分确立”的作用,而非单纯“维护周王室权威”,偏离核心,排除。D.中央已经实现直接管理地方:西周实行分封制,诸侯在封地内拥有较大自主权,中央对地方是“间接管理”,“直接管理”是郡县制特征,史实错误,排除。3.D—解析】楚国郡县制与封君制并存,吴起批判“封君太众”(逼主虐民),主张“三世收爵禄”,分析其主张的目的。A.革新地方行政制度:吴起的主张是“限制封君权力”(收爵禄),而非“革新地方制度”(如废除封君制、全面推行郡县制),表述夸大,排除。B.建立官僚政治的基础:官僚政治以郡县制、任免制为核心,战国时期尚未形成,吴起的主张仅针对封君,与“建立官僚政治基础”无关,排除。C.促进国家疆域拓展:材料未提及“疆域拓展”的相关信息(如军事扩张、领土新增),选项与题干无关,排除。D.强化楚国的君主集权:封君“上逼主而下虐民”,说明封君权力威胁君主权威;“三世收爵禄”可削弱封君世袭权力,进而加强君主对地方的控制,实现“强化君主集权”,正确。4.C—解析】对比《管子》“顺民心”与《贞观政要》“存百姓”,提炼二者共同体现的古代政治理念。A.传统文化注重家国情怀:“家国情怀”强调“家国一体”(如个人对家庭、国家的责任),材料核心是“君民关系”(为政需关注百姓),与“家国情怀”无关,排除。B.原始民主始终在制约着皇权:“原始民主”(如部落议事制)在夏商周后已逐渐消亡,且《贞观政要》反映的唐朝不存在“原始民主”,“始终制约”史实错误,排除。C.政治伦理蕴含人本思想:“顺民心”“存百姓”均强调统治者需关注百姓需求、重视民生,体现以“人(百姓)”为核心的人本思想,符合材料主旨,正确。D.君主注重吸取前朝经验教训:材料仅表述“为政原则”(顺民心、存百姓),未提及“吸取前朝教训”(如借鉴前朝灭亡原因),选项无依据,排除。5.A一解析】通过居延汉简(汉代张掖郡,边疆地区)的乡聚、亭长、户口统计等简文,分析汉代对边疆的管理特征。A.关注边疆地区的基层治理:居延为汉代边疆,简文中“乡八、聚卅四”(基层行政单位)、“亭长”(基层官吏)、“户七千九百八十四,口万五千七百卅五”(户口统计),体现汉代对边疆基层行政与人口的管理,“关注基层治理”表述正确,正确。B.对边疆进行因地制宜的管理:“因地制宜”指根据边疆特殊情况制定差异化政策(如对少数民族的特殊管理),材料仅体现基层治理的常规措施(乡聚、户口统计),未体现“差异化”,排除。C.中央集权已得到有效强化:“有效强化”需通过“对比”(如与前代边疆管理的松散程度对比)体现,材料仅呈现汉代边疆治理的“存在性”,无法证明“强化”,排除。D.已经成功消除了匈奴的威胁:材料未提及“匈奴”“军事防御”等信息,“消除匈奴威胁”无依据,排除。6.A—解析】东汉外戚宦官专权,东晋时二者偃旗息鼓,分析反映这一变化本质的权势走势图。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反映的实质是皇权的加强,到东晋时期南方的世家大族权力增强,皇权下降,因此外戚和宦官专权偃旗息鼓,A项正确;北来江南的士大夫权力下降说明不了东晋时期外戚和宦官专权偃旗息鼓的原因,排除B项;东晋时期,世家大族势力强大,形成了与皇权共治天下的局面。这一时期的君权集团权力应呈下降趋势,而图示中君权集团呈现上升趋势,排除C项;两晋时期少数民族势力并没有下降,如西晋就是被匈奴所灭。内迁少数民族势力的变化并不能反映出外戚和宦官专权局面的变化,排除D项。7.A—解析】唐代女性可抛头露面社交、经营贸易(中下层为主,维持生计),分析这一现象反映的社会特征。A.商业发展的氛围较为宽松:唐代女性(尤其是中下层)能参与市场贸易(如沿街贩卖、经营餐饮),说明商业活动未严格限制性别,体现“商业氛围宽松”,符合材料,正确。B.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材料反映的是“女性参与商业”,与“农民人身控制”(如户籍束缚、徭役征发)无关,排除。C.尊士贱商的积习遭到摒弃:“摒弃”表述绝对化。唐代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尊士贱商”的观念虽有松动,但未彻底消除,排除。D.阶层流动突破传统观念束缚:“阶层流动”指个人/群体从某一社会阶层转向另一阶层(如平民→士绅),材料仅体现女性“参与商业”,未涉及“阶层变化”,排除。8.D—解析】学者认为宋朝“政教分离”:君主掌“治权(治统)”,“治统”合法性需“道统”论证规训,分析该论断的意图。A.形成二元政治格局:宋朝仍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治统”(君权)与“道统”(儒学道德)是“支撑与规训”关系,而非“二元政治”(如君权与相权分立),排除。B.道教势力发展迅猛:“道统”是儒家思想体系(如程朱理学的“道统论”),与“道教”(宗教)无关,概念混淆,排除。C.君主权力受到削弱:“道统”是对君权的“道德规训”(如要求君主符合仁政),而非“权力削弱”,宋朝通过二府三司制强化君权,史实错误,排除。D.儒学复兴影响日盛:宋朝儒学复兴(程朱理学兴起),“道统”成为儒学的核心主张;“治统需9.C—解析】元朝边疆管理“双轨制”:既设“土官”(因俗而治),又通过宣慰司等实施户籍检括、固定赋税、设驿站(中央直接管控),分析其特征。A.旨在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元朝边疆管理的核心目的是“加强统治”(如户籍管控、驿站联通),“增加财政收入”(收赋税)仅是其中一项职能,非根本目的,排除。B.实现了边疆内地一体化管理:“实现”表述绝对化。元朝对边疆仍保留“土官”(因俗而治),与内地的郡县制存在差异,未完全“一体化”,排除。C.突破了传统的羁縻政策:传统羁縻政策(如唐宋)对边疆仅“松散管控”(承认当地首领,不直接干预内部事务);元朝除“土官”外,还通过户籍、赋税、驿站实现“直接管控”,管控力度远超传统羁縻,“突破”表述正确,正确。D.逐步实施了“改土归流”政策:“改土归流”是明清时期废除土官、改派流官的政策,元朝仅“土官与流官(宣慰司等)并存”,未推行改土归流,史实错误,排除。10.A—解析】清初富商通过捐钱获名誉职位(跻身士绅)、收集古籍建藏书楼,分析这些行为反映的社会问题。A.社会转型动力不足:清初商品经济发展催生富商阶层,但富商未将资本投入工商业(如扩大生产、技术革新),反而追求“士绅身份”(传统社会地位),体现商品经济未推动社会向近代转型(如资本主义发展),“转型动力不足”表述正确,正确。B.社会发展暗藏危机:材料仅反映富商的“身份追求”,未提及“社会危机”(如阶级矛盾、统治动荡、经济衰退),排除。C.商品经济蓬勃发展:材料是“富商的行为选择”,而非“商品经济本身的发展状况”(如市场规模、手工业水平),无法体现“蓬勃发展”,排除。D.经世致用思潮兴起:“经世致用”强调关注现实问题(如民生、时政),富商“收集古籍、建藏书楼”是文化收藏,与“经世致用”无关,排除。11.C—解析】洋务军事企业“松江洋炮局→苏州洋炮局→金陵机器局”的迁移,因李鸿章任职变动(淮军随军、迁两江总督),分析该现象体现的问题。A.注重维护国防安全:企业迁移因“官员任职变动”(李鸿章调任),而非“国防需求”(如边疆防御、战略布局),排除。B.促使清廷将权力下放:企业迁移是李鸿章的个人任职关联行为,并非清廷“主动下放权力”(如允许地方自主设厂),排除。C.缺乏全局统筹规划:洋务军事企业未从“全国国防布局”出发选址,仅因主办官员(李鸿章)的任职变动频繁迁移,体现洋务运动中企业创办“缺乏全局统筹”,正确。D.受制于民族资本影响:材料未提及“民族资本”(如民间工商业者的投资、竞争),“受制于民族资本”无依据,排除。不足图治,顿有培击之意”,分析这一过程反映的趋势。A.政治变革渐成为时代潮流:从“维新爱国”(改革尝试)到“抨击政府”(对旧统治失望),说明民众对“改变现状”的需求日益强烈,政治变革(改革或革命)逐渐成为社会共识,符合趋势,正确。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材料反映的是“民众对政府的态度变化”(失望、抨击),而非“中央与地方的集权矛盾”(如地方割据),排除。C.社会各界支持义和团运动:材料仅提及“义和团之变”后民众对政府的失望,未体现“支持义和团”,且义和团后期因盲目排外等问题,并非“社会各界支持”,排除。D.清朝廷有意重启戊戌变法:戊戌变法因触动顽固派利益失败,清廷此后更趋保守(如镇压维新派),“有意重启”史实错误,排除。13.D【—解析】民国初期:进步党袒袁、袁助进步党(袁借进步党抗国民党),作者指出“国民党灭则进步党难幸免”,分析当时中国的政治状况。A.政党政治服务个人利益:材料中袁世凯借政党争权(服务个人权力),但“进步党”的目的是对抗国民党、获取政治地位,不能概括为“政党政治都服务个人利益”,表述绝对,排除。B.政党关系影响着历史的走向:材料仅描述“进步党-袁世凯-国民党”的暂时关系,未体现“影响历史走向”(如改变政权性质、推动重大变革),排除。C.军阀派系斗争比较激烈:材料涉及“政党”(进步党、国民党)与“袁世凯”,未提及“军阀派系”(如直系、皖系、奉系),概念混淆,排除。D.民主政治生态的脆弱与危机:民国初期政党政治本是民主制度的体现,但政党却依附于袁世凯(个人权力),而非基于民主理念竞争,且政党生存依赖派系制衡(而非制度保障),体现“民主政治生态脆弱”,正确。14.C【一解析】1918年《每周评论》多否定马克思社会主义,1919年后多肯定俄国革命的历史意义,分析这一变化体现的趋势。A.北洋政府放松思想控制:1919年五四运动后,北洋政府对进步思想(如马克思主义)仍采取压制态度(如镇压学生运动),“放松控制”史实错误,排除。B.十月革命逐渐被大众所熟知:材料变化的核心是“对马克思主义/俄国革命的态度从否定到肯定”,而非“是否熟知”(1917年十月革命后已逐渐传播),排除。C.救亡图存道路发生转向:1918年前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仍主要借鉴西方道路(如辛亥革命、实业救国),故否定马克思主义;1919年五四运动后,俄国革命(无产阶级革命)为中国提供新的救亡方案,态度转向肯定,体现“救亡图存道路从学西方到学苏俄”的转向,正确。D.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开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如毛泽东思想),1919年后仅处于“马克思主义传播”阶段,未开启“中国化”,排除。15.B—解析】1926年11月中共成立中央农委,重点推动湘鄂赣豫农运,同时在七省全面推进,分析该决定的目的。A.提高了农民的革命意识:“提高革命意识”是农运发展的“结果”,而非中共“决定推动农运”的“目的”,题干问“决定”的意图,排除。B.战略上配合了北伐战争:1926年7月北伐战争开始,湘鄂赣豫是北伐主战场(如湖北汀泗桥战役、江西战场),中共推动这些地区的农运,可动员农民支持北伐(如提供物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