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上海市徐汇区中国中学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1页
2024-2025学年上海市徐汇区中国中学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2页
2024-2025学年上海市徐汇区中国中学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3页
2024-2025学年上海市徐汇区中国中学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4页
2024-2025学年上海市徐汇区中国中学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2025学年上海市徐汇区中国中学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一、积累运用(10分)1.(4分)按要求填空。(1)故有之以为利,。(《老子•第十一章》)(2)人生如梦,。(苏轼《•赤壁怀古》)(3)白居易诗句“抱膝灯前影伴身”写自己唯有影子相伴的孤单,李密《陈情表》中“,”两句有类似的表达。2.(3分)按要求作答。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传统的版权页从上至下分别是图书在版编目、发行编辑信息以及图书其他基本信息。新版《繁花》的版权页采用日式版权页设计,_____;_____,_____;_____,增添了趣味。①左下角则是一幅小插图②上方印有《繁花》的中英文书名③印常规信息④下方分为左右两部分A.②①③④ B.②④③① C.①③②④ D.①②④③3.(3分)以下邀请函中,有一处画线部分语言表达不得体,请找出并修改。尊敬的X校友:您好!您是优秀人士,[甲]也是我校优秀校友。[乙]我们诚邀您参加我校“校友进课堂”系列活动,为在校学生传经送宝,时间为6月1日。[丙]真诚希望您的参与,[丁]还请尽快给予回复。此致敬礼!XX中学团委2023年3月7日二、阅读(70分)4.(10分)请阅读这些内容,完成小题。图书目录(部分)序言第一章道德能动性1.1导论1.2能动性1.3排除的机制1.4包容的机制第二章道德受动性2.1导论2.2以受动者为导向的进路2.3动物问题2.4信息伦理学第三章另类思考3.1导论3.2使主体去中心化3.3社会建构的伦理学译后记译后记①“机器问题”是这样一个问题:机器能够被纳入道德共同体吗?由于道德共同体的成员要么是“道德行动者”(道德行动的发起方),要么是“道德受动者”(道德行动的接受方),要么两者皆是,机器问题又可以被进一步细化为:机器能够被视为道德行动者吗?以及,机器能够被视为道德受动者吗?对这两个问题的探讨又将不可避免地牵涉诸多其他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②随着人工智能伦理学和人工智能哲学的兴起,上述机器问题近年得到了广泛的讨论。《机器问题》一书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并不试图回答这些问题。作者甚至认为,我们根本“无法给这个问题一个“是”或“否”的明确的最终答案”。我们为什么要讨论一个没有明确答案的问题呢?③要回应这些疑问,就需要对本书的性质和宗旨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在本书“”中,作者明确表达了对康德意义上“批判哲学”的赞同。根据这种批判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不在于回答任何现有的问题,而在于对问题本身进行批判性的考察:考察这些问题的基础、前提、意义和后果,并对人们理解和阐明这些问题的方式进行发问和质疑。④不过,作者之所以会选择对机器问题本身进行批判性考察而非直接回答机器问题,是认为这种选择是机器问题自身的内在要求。要理解这一点,就需要比较一下机器问题和所谓的“动物问题”。⑤“动物问题”是这样一个问题:动物是否能够被纳入、如何能够被纳入道德共同体?我们是否应该扩大道德共同体的“包容性”,从而将动物的福祉也纳入考量?这种对于包容性的诉求有着深远的历史脉络。曾几何时,道德共同体的唯一成员是部分男性。奴隶、女性和“有色人种”等等都曾是被排除在外的“他者”。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和斗争,这些曾经被排除在外的他者都已经被纳入或正在被纳入道德共同体之中。在这个意义上,动物与奴隶、女性和有色人种非常类似。动物也曾是被排除在外的他者。随着动物权利哲学和动物解放运动的发展,动物似乎也正在被纳入或将要被纳入道德共同体之中。如果把机器也放进这个脉络之中,那么我们可能会很自然地认为,机器和动物一样,是众多被排除在外的他者中的一员。因此,或许我们会期待,随着理论、技术和道德的发展,有朝一日机器也能够被纳入道德共同体之中。⑥然而,这个思路忽略了机器与动物之间的一个重大差异。虽然机器和动物都是被排除在外的他者,但是,机器并不仅仅是众多被排除在外的他者中的一员,机器构成了“排除的机制本身”。这就是说,一方面,机器被排除在道德共同体之外,但另一方面,道德共同体的形成又依赖于它对机器的排斥。因而,对机器的排斥和对动物的排斥是不同的。对动物的排斥在某种意义上是偶然的、暂时的。但对机器的排斥在某种意义上是必然的、自始至终的,因为道德共同体恰恰是通过对机器的排斥才得以建立。⑦在这个意义上,机器不仅仅是一个他者,机器始终是他者的他者。这意味着,机器问题不是一个应该被简单地回答“是”或“否”的问题。机器问题并不像动物问题那样是一个关于“什么应该被包容进道德共同体之中、什么应该被排除在道德共同体之外”的问题;机器问题并非伦理学内部有待解决的一个问题;机器问题使得伦理学本身成为问题。这也进一步解释了为什么作者选择不对机器问题给出一个明确的回答,而是试图通过对机器问题本身进行批判性考察来反思伦理学的限度与可能性。⑧这也意味着,《机器问题》并非一部关于机器的伦理学著作。但我们或许可以说,《机器问题》是一部以机器为视角的伦理学著作。正是由于机器自始至终都是伦理学的他者,机器因而也就能够持续地为我们提供一个“不合时宜的视角”。从这个视角出发,我们能够对伦理学本身的根基和限度进行持续的发问和反思。(1)译后记第③段相关内容出现在本书某一部分,推测空格处应该对应图书目录中的这一部分;若想进一步了解译后记第⑤段内容,可以阅读该书的。(2)译后记第⑦段中加点词语“他者的他者”在文中的意思是(3)以下推断不符合译后记文意的一项是()A.作者不对机器问题作出明确回答,既因为对批判哲学传统的赞同,也因为机器问题自身的机制。B.通过比较机器问题和动物问题,我们可以相信,有朝一日机器能够纳入道德共同体。C.机器提供了一个伦理学进行发问和反思的视角,构成了伦理学本身重要的内容。D.被排斥的机器某种程度上类似生活中被某个小团体孤立的个人。(4)小明打算为《机器问题》一书写一个摘要,根据译后记,以下最不可能成为摘要关键词的一项是()A.人工智能、机器B.批判视角C.种族歧视D.伦理学(5)《机器问题》一书对诸多“机器问题”未作明确回答,译后记是如何回应这一疑问的?请简要分析。(二)(16分)5.(16分)阅读下文,完成小题。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冯至①在人口稀少的地带,我们走入任何一座森林,或是一片草原,总觉得它们在洪荒时代大半就是这样。人类的历史演变了几千年,它们却在人类以外,不起一些变化,默默地对着永恒。我们刚到这里来时,对于这座山林,也是那样感想,绝不会问到:这里也曾有过人烟吗?但是一条窄窄的石路的残迹泄露了一些秘密。②我们走入山谷,沿着小溪,转上山坡,便是我们居住的地方。我们住的房屋,建筑起来不过二三十年,我们走的路,是二三十年来经营山林的人们一步步踏出来的,处处表露出新开辟的样子,眼前的浓绿浅绿,没有一点历史的重担。但是我们从城内向这里来的中途,忽然觉得踏上了一条旧路。那条路是用石块砌成,从距谷口还有四五里远的一个村庄里伸出,向山谷这边引来,先是断断续续,随后就隐隐约约地消失了。我在那条路上走时,好像是走着两条道路:一条路引我走近山居,另一条路是引我走到过去。我想,这条石路一定有一个时期蜿蜒曲折地一直伸入谷口,在谷内溪水的两旁,现在只有树木的地带,曾经有过房屋,只有草的山坡上,曾经有过田园。③过了许久,我才知道,这里实际上有过村落。在七十年前经过一场浩劫,村庄在这时衰落了。现在就是一间房屋的地基都寻不到了,只剩下树林、草原、溪水,除却我们的住房外,周围四五里内没有人家,但是每座山,每个幽隐的地方还都留有一个名称。这些名称现在只生存在从四邻村里走来的砍柴、背松毛、放牛牧羊的人们的口里。此外它们却没有什么意义;若有,就是使我们想到有些地方曾经和人发生过关系,都隐藏着一小段兴衰的历史吧。④我不能研究这个山村的历史,也不愿用想象来装饰它。它像是一个民族在这世界里消亡了,随着它一起消亡的是它所孕育的传说和故事。我们没有方法去追寻它们,只有在草木之间感到一些它们的余韵。⑤最可爱的是从对面山的山脚下涌出的泉水。我们感谢它,若是没有它,我们就不能在这里居住,那山村也不会曾经在这里滋长。这清冽的泉水,养育我们,同时也养育过往日那村里的人们。人和人,只要是共同吃过一棵树上的果实,共同饮过一条河里的水,或是共同担受过一个地方的风雨,不管是时间或空间把它们隔离得有多么远,彼此都会感到几分亲切,彼此的生命都有些声息相通的地方。我深深理解了古人一首情诗里的句子:“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⑥其次就是鼠曲草。每逢暮春和初秋它长遍了山坡。我爱它那从叶子演变成的,有白色茸毛的花朵,谦虚地掺杂在乱草的中间。但是在这谦虚里没有卑躬,只有纯洁,没有矜持,只有坚强。有谁要认识这小草的意义吗?我愿意指给他看:在夕阳里一座山丘的顶上,坐着一个村女,她聚精会神地在那里缝什么,一任她的羊在远远近近的山坡上吃草,四面是山,四面是树,她从不抬起头来张望一下,陪伴着她的是一丛一丛的鼠曲从杂草中露出头来。这时我正从城里来,我看见这幅图像,觉得我随身带来的纷扰都变成深秋的黄叶,自然而然地凋落了。那消逝了的村庄必定也曾经像是这个少女,抱着自己的朴质,春秋佳日,被这些白色的小草围绕着,在山腰里一言不语地负担着一切。后来一个横来的命运使它骤然死去,不留下一些夸耀后人的事迹。⑦雨季是山上最热闹的时代,天天早晨我们都醒在一片山歌里。那是些从五六里外趁早上山来采菌子的人。下了一夜的雨,第二天太阳出来一蒸发,草间的菌子,俯拾皆是:有的红如胭脂,青如青苔,褐如牛肝,白如蛋白,还有一种赭色的,放在水里立即变成靛蓝的颜色。我们望着对面的山上,人人踏着潮湿,在草丛里,树根处,低头寻找新鲜的菌子。这是一种热闹,人们在其中并不忘却自己,各人盯着各人目前的世界。这热闹的景象,在七十年前也不会两样。这些彩菌,不知点缀过多少民族童话,它们一定也滋养过那山村里的人们的身体和儿童的幻想吧。⑧秋后,树林显出萧疏。刚过黄昏,野狗便四出寻食,有时远远在山沟里,有时近到墙外,做出种种求群求食的嗥叫的声音。更加上夜夜常起的狂风,好像要把一切都给刮走。这时有如身在荒原,所有精神方面所体验的,物质方面所获得的,都失却了功用。风声稍息,是野狗的嗥声,野狗声音刚过去,松林里又起了涛浪。这风夜中的嗥声对于当时的那个村落,一定也是一种威胁——尤其是对于无眠的老人,夜半惊醒的儿童和抚慰病儿的寡妇。⑨两三年来,这一切,给我的生命许多滋养。但我相信它们也曾以同样的坦白和恩惠对待那消逝了的村庄。这些风物,好像至今还在述说它的命运。在风雨如晦的时刻,我踏着那村里的人们也踏过的土地,觉得彼此相隔虽然将及一世纪,但在生命的深处,却和他们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1942年,写于昆明(1)分析第②段中详写“路”这一意象的用意。(2)赏析第⑥段中虚实相生的写作特点。(3)聚焦“热闹”一词,赏析第⑦段的描写手法。(4)本文从草木之间去追寻消逝了的山村余韵,从构思角度分析其作用。(三)(8分)6.(8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雨后独拟岘台[南宋]陆游高城断处阁横空,目力虽穷兴未穷。燕子争泥朱槛外,人家晒网绿洲中。谁能招唤三秋月?我欲凭陵万里风。更比岘山无湛望,论交惟是一枝筇①。[注]①筇:竹杖。(1)下列对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点题,“高”“断”“横空”等凸显诗人登台之高。B.第二句“穷”字连用,形成对比,突出诗人兴味高涨。C.三四两句景物清新,色彩鲜明,有田园自然宁静之味。D.五六两句写景,虚实结合,大气开阔,寄托诗人心中豪情。(2)联系全诗,结合《晋书•羊祜传》相关材料,分析尾联诗人寄寓的思想情感。(四)(19分)7.(18分)阅读下文,完成小题。郭忠恕画赞并叙苏轼①忠恕字恕先,洛阳人。少善属文,及史书小学,通九经。七岁举童子。汉湘阴公辟从事,与记室董裔争事,谢去。周祖召为《周易》博士。国初与监察御史符昭文争忿朝堂贬乾州司户秩满遂不仕。②放旷岐、雍、陕、洛间。遇佳山水,辄留旬日。或绝粒不食,盛夏暴日中,无汗,大寒凿冰而浴。③尤善画,妙于山水屋木。有求者,必怒而去。意欲画,即自为之。郭从义镇岐下,延止山亭,设绢素粉墨于坐。经数月,忽乘醉就图之一角,作远山数峰而已,郭氏亦宝之。岐有富人子,喜画,日给淳酒,待之甚厚。久乃以情言,且致匹素,恕先为画小童持线车放风鸢,引线数丈满之。富家子大怒,遂绝。④太宗闻其名,召赴阙。除国子监主簿,出,馆于太学,益纵酒肆言时政,颇有谤讟。语闻,决杖配流登州。至齐州临清,谓部送吏曰:“我逝矣。”因掊地为穴,度可容面,俯窥焉而卒,藁葬道左。后数月,故人欲改葬,但衣衾存焉,盖尸解也。⑤赞曰:长松搀天,苍壁插水。凭栏飞观,缥缈谁子。空蒙寂历,烟雨灭没。恕先在焉,呼之或出。(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①汉湘阴公辟从事()②度可容面()(2)结合文意,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①谢去()A.辞职B.辞别C.推辞D.道歉②且致匹素()A.给予B.求取C.献纳D.送达(3)第①段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4)把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5)下面一则材料为《宋史》中郭忠恕绘画的相关记载,与本文第③段内容可互为参照,请从人物塑造的角度比较二者之间的异同。(郭)多游王侯公卿家,或待以美酝,豫张纨素倚于壁,乘兴即画之,苟意不欲而固请之,必怒而去,得者藏以为宝。(五)8.(18分)阅读下文,完成小题。送医者韩生序[清]袁枚①仁无术而不行。尧、舜之政,周、孔之教,神农之药,皆术也,皆所以行其仁也。使尧、舜、周、孔、神农虽仁其民如婴儿,而无术以及之,其奚能为?虽然,后之人为政、教、医药,其厉民加倍焉。岂古人之术不仁欤?曰:仁者见之谓之仁也。见何在?志是已。志之所在,不特慧力与俱,而精诚之至,天亦相之。今之为政、教、医药者,推其志果可以见周公、孔子、神农乎?然则其术之不工也,乃其志之不仁也。②韩君宗海挟医术来白门。白门之人病疾者,君治之,脱手愈。用是名称噪于时。韩君大言曰:“得诸公千誉,不如得随园一序。”余以初测交,故复休者屡矣。无何,相遇于故人蒋用庵处,极道所迟迟序君意。君又大言曰:“吾索序,非欲绳我美也。顾吾怀钦钦在抱,无有能宣究之者。吾始任戴冠,即通儒,兼通铸凝家言,以为均不足以仁吾氓,故溺苦于医,为品庶每生计。此志也,非公声之于文,则谁了我于冥冥者?”③嗟乎!君之志如是,君之术可知。君之术能治内,而专以治外名,是则君之所以取效致功,即其所以探本扼要也。余悲夫世之人知君术之工,而不知其所以工,故序君说以送君,而兼以勖世之行仁者、择术者、立志者。【注】①铸凝:古人所谓神人中的一种,擅炼丹点金之术。(1)分析第①段作者举用尧舜、周孔、神农等例子的用意。(2)以下对本文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带有赠言性质,意在表达对韩君劝勉之意。B.韩君向作者索要文章,意在借助作者称誉自己。C.围绕术、志、仁的关系,作者认为术的作用最大。D.文章叙事简洁,议论具有针对性,富于情感与气势。(3)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在写序一事上态度的变化。三、写作(70分)9.(70分)完成作文。生活中,人们更注重从外界寻求存在感,却往往忽略构筑充实的内在和自我。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2025学年上海市徐汇区中国中学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1小题)题号2答案B一、积累运用(10分)1.(4分)按要求填空。(1)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第十一章》)(2)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3)白居易诗句“抱膝灯前影伴身”写自己唯有影子相伴的孤单,李密《陈情表》中“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两句有类似的表达。【解答】故答案为:(1)无之以为用(2)一尊还酹江月念奴娇(重点字:尊、酹、娇)(3)茕茕孑立形影相吊(重点字:茕、孑)2.(3分)按要求作答。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传统的版权页从上至下分别是图书在版编目、发行编辑信息以及图书其他基本信息。新版《繁花》的版权页采用日式版权页设计,_____;_____,_____;_____,增添了趣味。①左下角则是一幅小插图②上方印有《繁花》的中英文书名③印常规信息④下方分为左右两部分A.②①③④ B.②④③① C.①③②④ D.①②④③【解答】语段介绍了新版《繁花》的版权页的设计情况。②句“上方印有《繁花》的中英文书名”,这是一个起始句,描述的是整体布局中的“上方”位置,符合从“上”到“下”的阅读顺序,因此排在最前面。④句“下方分为左右两部分”,与②句形成承接关系,先描述“上方”,再说明“下方”的结构安排。此处“分为左右两部分”为后续内容提供空间结构的铺垫,因此应该排在②后面。③句“印常规信息”,这是对“下方分为左右两部分”中某一侧内容的具体描述。通常图书信息会集中在一侧,因此这句话应该放在④后,说明其中一部分的内容。①句“左下角则是一幅小插图”,这是对另一侧(即“左下角”)的补充说明,属于视觉元素,放在最后,既完成整体布局的说明,又通过“增添了趣味”呼应结尾,符合逻辑。所以,正确的顺序是②④③①。故选:B。3.(3分)以下邀请函中,有一处画线部分语言表达不得体,请找出并修改。尊敬的X校友:您好!您是优秀人士,[甲]也是我校优秀校友。[乙]我们诚邀您参加我校“校友进课堂”系列活动,为在校学生传经送宝,时间为6月1日。[丙]真诚希望您的参与,[丁]还请尽快给予回复。此致敬礼!XX中学团委2023年3月7日【解答】此邀请函的对象是“优秀校友”,属于受尊重的校外人士,而非单位内部员工或学生。在这种正式场合下,措辞应更注重礼节性与敬意,避免出现带有“催促”或“命令”意味的表达。“还请”虽有礼貌成分,但“尽快给予回复”中的“尽快给予”有要求对方配合之意,语气偏硬。在正式公文中,此类措辞应尽量避免,以免给人以压力或命令感。可改为“由衷期盼您的回复”。“由衷期盼”体现了主办方的真诚期待,情感更浓厚。“您的回复”则表达出对对方时间与决定的尊重与理解。答案:[丁]处可改为“由衷期盼您的回复”。二、阅读(70分)4.(10分)请阅读这些内容,完成小题。图书目录(部分)序言第一章道德能动性1.1导论1.2能动性1.3排除的机制1.4包容的机制第二章道德受动性2.1导论2.2以受动者为导向的进路2.3动物问题2.4信息伦理学第三章另类思考3.1导论3.2使主体去中心化3.3社会建构的伦理学译后记译后记①“机器问题”是这样一个问题:机器能够被纳入道德共同体吗?由于道德共同体的成员要么是“道德行动者”(道德行动的发起方),要么是“道德受动者”(道德行动的接受方),要么两者皆是,机器问题又可以被进一步细化为:机器能够被视为道德行动者吗?以及,机器能够被视为道德受动者吗?对这两个问题的探讨又将不可避免地牵涉诸多其他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②随着人工智能伦理学和人工智能哲学的兴起,上述机器问题近年得到了广泛的讨论。《机器问题》一书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并不试图回答这些问题。作者甚至认为,我们根本“无法给这个问题一个“是”或“否”的明确的最终答案”。我们为什么要讨论一个没有明确答案的问题呢?③要回应这些疑问,就需要对本书的性质和宗旨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在本书“”中,作者明确表达了对康德意义上“批判哲学”的赞同。根据这种批判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不在于回答任何现有的问题,而在于对问题本身进行批判性的考察:考察这些问题的基础、前提、意义和后果,并对人们理解和阐明这些问题的方式进行发问和质疑。④不过,作者之所以会选择对机器问题本身进行批判性考察而非直接回答机器问题,是认为这种选择是机器问题自身的内在要求。要理解这一点,就需要比较一下机器问题和所谓的“动物问题”。⑤“动物问题”是这样一个问题:动物是否能够被纳入、如何能够被纳入道德共同体?我们是否应该扩大道德共同体的“包容性”,从而将动物的福祉也纳入考量?这种对于包容性的诉求有着深远的历史脉络。曾几何时,道德共同体的唯一成员是部分男性。奴隶、女性和“有色人种”等等都曾是被排除在外的“他者”。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和斗争,这些曾经被排除在外的他者都已经被纳入或正在被纳入道德共同体之中。在这个意义上,动物与奴隶、女性和有色人种非常类似。动物也曾是被排除在外的他者。随着动物权利哲学和动物解放运动的发展,动物似乎也正在被纳入或将要被纳入道德共同体之中。如果把机器也放进这个脉络之中,那么我们可能会很自然地认为,机器和动物一样,是众多被排除在外的他者中的一员。因此,或许我们会期待,随着理论、技术和道德的发展,有朝一日机器也能够被纳入道德共同体之中。⑥然而,这个思路忽略了机器与动物之间的一个重大差异。虽然机器和动物都是被排除在外的他者,但是,机器并不仅仅是众多被排除在外的他者中的一员,机器构成了“排除的机制本身”。这就是说,一方面,机器被排除在道德共同体之外,但另一方面,道德共同体的形成又依赖于它对机器的排斥。因而,对机器的排斥和对动物的排斥是不同的。对动物的排斥在某种意义上是偶然的、暂时的。但对机器的排斥在某种意义上是必然的、自始至终的,因为道德共同体恰恰是通过对机器的排斥才得以建立。⑦在这个意义上,机器不仅仅是一个他者,机器始终是他者的他者。这意味着,机器问题不是一个应该被简单地回答“是”或“否”的问题。机器问题并不像动物问题那样是一个关于“什么应该被包容进道德共同体之中、什么应该被排除在道德共同体之外”的问题;机器问题并非伦理学内部有待解决的一个问题;机器问题使得伦理学本身成为问题。这也进一步解释了为什么作者选择不对机器问题给出一个明确的回答,而是试图通过对机器问题本身进行批判性考察来反思伦理学的限度与可能性。⑧这也意味着,《机器问题》并非一部关于机器的伦理学著作。但我们或许可以说,《机器问题》是一部以机器为视角的伦理学著作。正是由于机器自始至终都是伦理学的他者,机器因而也就能够持续地为我们提供一个“不合时宜的视角”。从这个视角出发,我们能够对伦理学本身的根基和限度进行持续的发问和反思。(1)译后记第③段相关内容出现在本书某一部分,推测空格处应该对应图书目录中的序言这一部分;若想进一步了解译后记第⑤段内容,可以阅读该书的动物问题。(2)译后记第⑦段中加点词语“他者的他者”在文中的意思是机器不仅仅是被排斥在道德共同体外的一员,更构成了道德共同体排斥机制本身。(3)以下推断不符合译后记文意的一项是(B)A.作者不对机器问题作出明确回答,既因为对批判哲学传统的赞同,也因为机器问题自身的机制。B.通过比较机器问题和动物问题,我们可以相信,有朝一日机器能够纳入道德共同体。C.机器提供了一个伦理学进行发问和反思的视角,构成了伦理学本身重要的内容。D.被排斥的机器某种程度上类似生活中被某个小团体孤立的个人。(4)小明打算为《机器问题》一书写一个摘要,根据译后记,以下最不可能成为摘要关键词的一项是(C)A.人工智能、机器B.批判视角C.种族歧视D.伦理学(5)《机器问题》一书对诸多“机器问题”未作明确回答,译后记是如何回应这一疑问的?请简要分析。【解答】(1)①“序言”的核心功能是作者开篇总领全书,通常会阐明写作背景、核心哲学立场、全书宗旨等关键信息,与第③段中“作者明确表达了对康德意义上‘批判哲学’的赞同”的语境匹配,故此处填“序言”。②第⑤段核心内容是详细阐释“动物问题”,目录第二章“道德受动性”下明确列出“2.3动物问题”,该标题与第⑤段主题完全一致,且章节定位也与第⑤段将动物福祉纳入考量的内容逻辑契合,故此处填“动物问题”。(2)根据文中第⑤段“奴隶、女性和‘有色人种’等等都曾是被排除在外的‘他者’”可知,“他者”指被排除在道德共同体之外的对象;机器超越了普通“他者”的被动性,成为道德共同体构建排斥规则的核心,即道德共同体恰恰通过排斥机器来确立自身的边界,这是机器与其他“他者”的本质区别;“他者的他者”需同时包含机器是被排斥的他者和机器是排斥机制本身两层核心信息。(3)B.“有朝一日机器能够纳入道德共同体”错误,根据文中第⑥段“但对机器的排斥在某种意义上是必然的、自始至终的”可知,机器始终不能被纳入道德共同体。故选B。(4)A.译后记第②段明确提到“随着人工智能伦理学和人工智能哲学的兴起”,且全书核心是机器问题,可见人工智能是讨论背景,机器是核心议题。B.第③段提到作者赞同批判哲学,第④﹣⑦段指出全书核心是对机器问题进行批判性考察,“批判视角”是全书的核心方法论,可作为关键词。C.译后记第⑤段提到有色人种曾被排除在道德共同体之外,目的是说明道德共同体包容性的历史脉络,“种族歧视”并非全书讨论的核心,不属于核心信息。D.译后记多次提到人工智能伦理学,可见“伦理学”是全书的核心学科领域,可作为关键词。故选C。(5)第③段先指出需把握本书性质与宗旨,再关联康德批判哲学传统,作者认同哲学的任务是批判考察问题本身,而非回答问题,因此全书的核心目标是对机器问题进行批判性分析。第④段以“不过”转折,指出选择批判考察,更是机器问题自身的内在要求,将理由从外部立场转向问题本身的属性,深化论证;译后记通过先立后破的逻辑,先从全书宗旨说明为何不追求答案,再通过对比分析揭示为何答案不存在,最终统一到全书的核心价值是通过批判机器问题来反思伦理学,完整回应了为何不明确回答的疑问。答案:(1)序言动物问题(2)机器不仅仅是被排斥在道德共同体外的一员,更构成了道德共同体排斥机制本身。(3)B(4)C(5)译后记先是依据该书的性质和宗旨,指出该书根据批判哲学的传统意在对机器问题本身进行批判性考察;接着指出这种选择还是机器问题本身的内在要求,并通过与“动物问题”的比较,得出机器问题使得伦理学本身成为问题;从而解释了为什么该书不作明确回答,而是试图通过对机器问题本身进行批判性考察来反思伦理学的疑问。(二)(16分)5.(16分)阅读下文,完成小题。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冯至①在人口稀少的地带,我们走入任何一座森林,或是一片草原,总觉得它们在洪荒时代大半就是这样。人类的历史演变了几千年,它们却在人类以外,不起一些变化,默默地对着永恒。我们刚到这里来时,对于这座山林,也是那样感想,绝不会问到:这里也曾有过人烟吗?但是一条窄窄的石路的残迹泄露了一些秘密。②我们走入山谷,沿着小溪,转上山坡,便是我们居住的地方。我们住的房屋,建筑起来不过二三十年,我们走的路,是二三十年来经营山林的人们一步步踏出来的,处处表露出新开辟的样子,眼前的浓绿浅绿,没有一点历史的重担。但是我们从城内向这里来的中途,忽然觉得踏上了一条旧路。那条路是用石块砌成,从距谷口还有四五里远的一个村庄里伸出,向山谷这边引来,先是断断续续,随后就隐隐约约地消失了。我在那条路上走时,好像是走着两条道路:一条路引我走近山居,另一条路是引我走到过去。我想,这条石路一定有一个时期蜿蜒曲折地一直伸入谷口,在谷内溪水的两旁,现在只有树木的地带,曾经有过房屋,只有草的山坡上,曾经有过田园。③过了许久,我才知道,这里实际上有过村落。在七十年前经过一场浩劫,村庄在这时衰落了。现在就是一间房屋的地基都寻不到了,只剩下树林、草原、溪水,除却我们的住房外,周围四五里内没有人家,但是每座山,每个幽隐的地方还都留有一个名称。这些名称现在只生存在从四邻村里走来的砍柴、背松毛、放牛牧羊的人们的口里。此外它们却没有什么意义;若有,就是使我们想到有些地方曾经和人发生过关系,都隐藏着一小段兴衰的历史吧。④我不能研究这个山村的历史,也不愿用想象来装饰它。它像是一个民族在这世界里消亡了,随着它一起消亡的是它所孕育的传说和故事。我们没有方法去追寻它们,只有在草木之间感到一些它们的余韵。⑤最可爱的是从对面山的山脚下涌出的泉水。我们感谢它,若是没有它,我们就不能在这里居住,那山村也不会曾经在这里滋长。这清冽的泉水,养育我们,同时也养育过往日那村里的人们。人和人,只要是共同吃过一棵树上的果实,共同饮过一条河里的水,或是共同担受过一个地方的风雨,不管是时间或空间把它们隔离得有多么远,彼此都会感到几分亲切,彼此的生命都有些声息相通的地方。我深深理解了古人一首情诗里的句子:“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⑥其次就是鼠曲草。每逢暮春和初秋它长遍了山坡。我爱它那从叶子演变成的,有白色茸毛的花朵,谦虚地掺杂在乱草的中间。但是在这谦虚里没有卑躬,只有纯洁,没有矜持,只有坚强。有谁要认识这小草的意义吗?我愿意指给他看:在夕阳里一座山丘的顶上,坐着一个村女,她聚精会神地在那里缝什么,一任她的羊在远远近近的山坡上吃草,四面是山,四面是树,她从不抬起头来张望一下,陪伴着她的是一丛一丛的鼠曲从杂草中露出头来。这时我正从城里来,我看见这幅图像,觉得我随身带来的纷扰都变成深秋的黄叶,自然而然地凋落了。那消逝了的村庄必定也曾经像是这个少女,抱着自己的朴质,春秋佳日,被这些白色的小草围绕着,在山腰里一言不语地负担着一切。后来一个横来的命运使它骤然死去,不留下一些夸耀后人的事迹。⑦雨季是山上最热闹的时代,天天早晨我们都醒在一片山歌里。那是些从五六里外趁早上山来采菌子的人。下了一夜的雨,第二天太阳出来一蒸发,草间的菌子,俯拾皆是:有的红如胭脂,青如青苔,褐如牛肝,白如蛋白,还有一种赭色的,放在水里立即变成靛蓝的颜色。我们望着对面的山上,人人踏着潮湿,在草丛里,树根处,低头寻找新鲜的菌子。这是一种热闹,人们在其中并不忘却自己,各人盯着各人目前的世界。这热闹的景象,在七十年前也不会两样。这些彩菌,不知点缀过多少民族童话,它们一定也滋养过那山村里的人们的身体和儿童的幻想吧。⑧秋后,树林显出萧疏。刚过黄昏,野狗便四出寻食,有时远远在山沟里,有时近到墙外,做出种种求群求食的嗥叫的声音。更加上夜夜常起的狂风,好像要把一切都给刮走。这时有如身在荒原,所有精神方面所体验的,物质方面所获得的,都失却了功用。风声稍息,是野狗的嗥声,野狗声音刚过去,松林里又起了涛浪。这风夜中的嗥声对于当时的那个村落,一定也是一种威胁——尤其是对于无眠的老人,夜半惊醒的儿童和抚慰病儿的寡妇。⑨两三年来,这一切,给我的生命许多滋养。但我相信它们也曾以同样的坦白和恩惠对待那消逝了的村庄。这些风物,好像至今还在述说它的命运。在风雨如晦的时刻,我踏着那村里的人们也踏过的土地,觉得彼此相隔虽然将及一世纪,但在生命的深处,却和他们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1942年,写于昆明(1)分析第②段中详写“路”这一意象的用意。(2)赏析第⑥段中虚实相生的写作特点。(3)聚焦“热闹”一词,赏析第⑦段的描写手法。(4)本文从草木之间去追寻消逝了的山村余韵,从构思角度分析其作用。【解答】(1)①文中写到“那条路是用石块砌成……先是断断续续,随后就隐隐约约地消失了”,通过对新路与旧路的对比,作者巧妙地将现实与历史勾连。这条残存的石路不仅是地理上的路径,更是通向过去的记忆之桥,引发了作者对山村昔日景象的联想。②“我在那条路上走时,好像是走着两条道路:一条路引我走近山居,另一条路是引我走到过去”,这句话将“路”的双重意义具象化——既是通往现实居所的物理路径,也是通往历史深处的精神通道,自然地为下文对草木中隐含的山村遗迹的探寻埋下伏笔。(2)①“我爱它那从叶子演变成的,有白色茸毛的花朵”,这是对鼠曲草的实写;“这时我正从城里来,我看见这幅图像……她从不抬起头来张望一下”,这是由实入虚,由草引出村女的形象,再联想至整个村庄的过往,虚实交织。②“这幅图像”不仅是视觉的再现,更是情感的投射。作者将草木与人事交融,通过想象的“村女”形象,唤起对山村命运的感慨,实现了由物及人、由人及情的升华。③这种写作手法不仅丰富了文本的层次,使山村的历史不再抽象,也引导读者在现实与想象之间游走,拓展了文本的想象空间和情感张力。(3)①作者通过“山歌”写听觉热闹,通过“红如胭脂,青如青苔……”写视觉热闹,通过“人人踏着潮湿……低头寻找”写动作热闹,多层次地展现了采菌人忙碌又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②“这是一种热闹,人们在其中并不忘却自己”,作者在描写场景的同时,也表达了对这种朴素生活的欣赏。“热闹”不仅是感官的体验,更是一种生命力的象征,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自然与人类活动的和谐共生。(4)①作者并未直接描绘山村的衰败,而是通过泉水、鼠曲草、菌子、秋后树林等自然意象,构建起一个“无言的历史现场”。这些草木不再是自然的装饰,而成为承载记忆的符号,使读者在静默中感知过往。②这种构思方式以自然为载体,将历史与现实、人与自然、个体与群体巧妙交织,既避免了空泛的怀旧,又赋予文本以深沉的哲思。通过“草木”这一媒介,作者实现了“形散神聚”的结构效果,激发读者对时间、生命与自然关系的深层思考。答案:(1)①新旧山路关联起山村的现在和过去,残存断续的石板路诱发作者对过往的联想。②引出从草木看“消逝了的山村”的叙写。(2)①作者写了鼠曲草掺杂在杂草中生长的景象,由此想到夕阳下山顶少女的图像,并由此想到山庄及其消逝。②虚实相生中引发作者的议论,融入作者的感慨。③扩大文章意境,激发读者想象。(3)①描写手法:语言、动作、心理、肖像。从听觉写采菌人的山歌,营造采菌人多且忙碌之热闹,再从视觉描绘了菌子的红青褐白斑斓多彩,菌子色彩的热闹和采菌场面的热闹相得益彰,勾勒出一幅充满生命活力的采菌图画。②生动形象,给人身临其境之感。(4)①作品围绕“山村”的消逝与草木的永存选材与组材,择取泉水、草、菌和秋后树林追寻山村的余韵,在原生态描写中展现自然风物使时空相隔的生命有着某种关联的启示。②构思形散神聚,引发读者共情或联想。(三)(8分)6.(8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雨后独拟岘台[南宋]陆游高城断处阁横空,目力虽穷兴未穷。燕子争泥朱槛外,人家晒网绿洲中。谁能招唤三秋月?我欲凭陵万里风。更比岘山无湛望,论交惟是一枝筇①。[注]①筇:竹杖。(1)下列对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首句点题,“高”“断”“横空”等凸显诗人登台之高。B.第二句“穷”字连用,形成对比,突出诗人兴味高涨。C.三四两句景物清新,色彩鲜明,有田园自然宁静之味。D.五六两句写景,虚实结合,大气开阔,寄托诗人心中豪情。(2)联系全诗,结合《晋书•羊祜传》相关材料,分析尾联诗人寄寓的思想情感。【解答】(1)D.“写景”错误。五六句以反问和直抒胸臆为主,无实景描写,并非写景。“三秋月”“万里风”是虚写意象,借以抒发诗人欲驾驭自然、施展抱负的豪情。故选D。(2)①诗人由上一联“我欲凭陵万里风”中自己登拟岘台的现实行为,而联想到古时候羊祜登岘山,并且在尾联详细运用了这一典故来写,这在手法上用了典故,使诗歌意蕴更为丰厚。说明作者敬仰羊祜,同时也希望自己能像羊祜一样因建功立业而具有让后人敬仰的美德与名声;②根据标题中的“独”字可知,作者是一人登台,无人作陪,而典故中羊祜却能与邹湛等诸多好友一同登山,这也是运用了对比,通过对比表达诗人的慕古与孤独之情;③尾联后半句的意思是论起交往的朋友,我唯有这一支竹杖罢了。这里,诗人把本没有任何情感的物体竹杖作为自己的朋友,因为竹子本身也是清高刚直的象征,作者在这里以竹杖为友,是为了表达自己追求像竹一样正直不屈的品格。答案:(1)D(2)①尾联诗人使用羊祜登岘山的典故,含蓄表达对先贤的追慕,希望自己能如羊祜一般建功立业具有令人敬仰的名声与美德;②又与羊、邹等人同登岘山作比,表达自己孤独之情;③但以竹杖为友,又寓含自己追求像竹一样正直不屈的品格。(四)(19分)7.(18分)阅读下文,完成小题。郭忠恕画赞并叙苏轼①忠恕字恕先,洛阳人。少善属文,及史书小学,通九经。七岁举童子。汉湘阴公辟从事,与记室董裔争事,谢去。周祖召为《周易》博士。国初与监察御史符昭文争忿朝堂贬乾州司户秩满遂不仕。②放旷岐、雍、陕、洛间。遇佳山水,辄留旬日。或绝粒不食,盛夏暴日中,无汗,大寒凿冰而浴。③尤善画,妙于山水屋木。有求者,必怒而去。意欲画,即自为之。郭从义镇岐下,延止山亭,设绢素粉墨于坐。经数月,忽乘醉就图之一角,作远山数峰而已,郭氏亦宝之。岐有富人子,喜画,日给淳酒,待之甚厚。久乃以情言,且致匹素,恕先为画小童持线车放风鸢,引线数丈满之。富家子大怒,遂绝。④太宗闻其名,召赴阙。除国子监主簿,出,馆于太学,益纵酒肆言时政,颇有谤讟。语闻,决杖配流登州。至齐州临清,谓部送吏曰:“我逝矣。”因掊地为穴,度可容面,俯窥焉而卒,藁葬道左。后数月,故人欲改葬,但衣衾存焉,盖尸解也。⑤赞曰:长松搀天,苍壁插水。凭栏飞观,缥缈谁子。空蒙寂历,烟雨灭没。恕先在焉,呼之或出。(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①汉湘阴公辟从事(征召)②度可容面(估计)(2)结合文意,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①谢去(A)A.辞职B.辞别C.推辞D.道歉②且致匹素(C)A.给予B.求取C.献纳D.送达(3)第①段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4)把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5)下面一则材料为《宋史》中郭忠恕绘画的相关记载,与本文第③段内容可互为参照,请从人物塑造的角度比较二者之间的异同。(郭)多游王侯公卿家,或待以美酝,豫张纨素倚于壁,乘兴即画之,苟意不欲而固请之,必怒而去,得者藏以为宝。【解答】(1)①“辟”,动词,征召。句意:后汉湘阴公征召他担任从事。②“度”,动词,估计。句意:估计能容下脸。(2)①“谢”,辞职,辞别。句意:辞别离去。故选A。②“致”,献纳。句意:并献纳一匹白绢。故选C。(3)句意:宋朝初年,(郭忠恕)因与监察御史符昭文在朝堂上争执,被贬为乾州司户,任期结束后,不再出仕。“国初与监察御史符昭文”是表时间和对象的状语,“争忿”谓语,“朝堂”是后置状语,结构完整,可在“堂”后断开;“贬为乾州司户”是动宾结构,语意完整,可在“户”后断开;“秩满”是主谓结构,其后停顿;“不仕”是谓语句,单独断开,故可在“满”后断开。(4)“就”,靠近;“而已”,罢了;“宝之”,意动用法,把这当作宝物。译文:经过几个月,(郭忠恕)忽然借着酒意靠近绢纸的一角,只是画远山几座山峰罢了,但郭从义也把这当作宝物。(5)相同点:由《宋史》中“(郭)多游王侯公卿家”“乘兴即画之,苟意不欲而固请之,必怒而去”和原文中“富家子”求画、“引线数丈满之。富家子大怒,遂绝”可知,二者都刻画了郭忠恕与达官贵人之间的交往,体现其随性而为,狷狂清高的个性。不同点:人物塑造技法上,《宋史》中“或待以美酝,豫张纨素倚于壁,乘兴即画之”,寥寥数语,叙述简洁,人物形象便跃然纸上;苏文则通过“有求者,必怒而去。意欲画,即自为之”“恕先为画小……引线数丈满之”等具体事例和细节,塑造人物,凸显性格,富有文学意味。答案:(1)①征召②估计(2)①A②C(3)国初与监察御史符昭文争忿朝堂/贬乾州司户/秩满/遂不仕(4)经过几个月,(郭忠恕)忽然借着酒意靠近绢纸的一角,只是画远山几座山峰罢了,但郭从义也把这当作宝物。(5)同:二者都塑造了郭忠恕平交王侯、特立独行的个性;异:《宋史》塑造人物叙事简洁;而苏轼文章则情节丰富,细节生动,更富文学意味。参考译文:①郭忠恕,字恕先,洛阳人。年少时擅长写文章,精通史书、文字学及九经。七岁考中童子科。后汉湘阴公征召他担任从事,因与记室董裔争执事务,辞别离去。周太祖召他为《周易》博士。宋朝初年,因与监察御史符昭文在朝堂上争执,被贬为乾州司户,任期结束后不再出仕。②他放荡不羁,游历于岐、雍、陕、洛之间。遇到好山水,便停留十天半月。有时绝食不进食,盛夏暴晒于烈日下不出汗,寒冬凿冰沐浴。③他尤其擅长绘画,精于山水、楼阁。有人求画,他必定发怒离去;自己想画时,才主动作画。郭从义镇守岐下时,请他到山亭居住,在座位旁备好绢帛和颜料。数月后,他忽然乘醉在画的一角画了几座远山,郭从义仍视若珍宝。岐地有个富家子喜欢绘画,每日供他美酒,待他甚厚。时间久了,富家子才表达求画之意,并献纳一匹白绢。郭忠恕画了个小童拿着线车放风筝,拉出几丈长的线填满画面。富家子大怒,与他绝交。④宋太宗听闻其名,召他入京,授国子监主簿。离开京城,在太学居住。但他出言不逊,纵酒议论时政,颇有诽谤之言。事情传开后,被杖责流放登州。行至齐州临清,他对押送官吏说:“我要走了。”随即挖了个坑,估计能容下脸,俯身窥视而死,草草葬于路边。数月后,友人想改葬,发现仅剩衣被,尸体已消失,可能是尸解成仙。⑤赞曰:巍峨长松刺破苍穹,苍色山壁直插水天。凭栏远眺飞檐楼阁,缥缈身影似是何人?空濛幽静寂寥无声,烟雨朦胧若隐若现。先贤风范犹存于此,呼唤其名或可现身。第五题:(郭)常常游览王侯公卿的府第,(主人)有时用美酒招待他,预先准备好丝绢挂在墙上,(他)乘着兴致就挥毫作画,如果他心里不想画,(对方)却执意请求,(他)必定生气地离开,得到画的人将它收藏起来当作珍宝。(五)8.(18分)阅读下文,完成小题。送医者韩生序[清]袁枚①仁无术而不行。尧、舜之政,周、孔之教,神农之药,皆术也,皆所以行其仁也。使尧、舜、周、孔、神农虽仁其民如婴儿,而无术以及之,其奚能为?虽然,后之人为政、教、医药,其厉民加倍焉。岂古人之术不仁欤?曰:仁者见之谓之仁也。见何在?志是已。志之所在,不特慧力与俱,而精诚之至,天亦相之。今之为政、教、医药者,推其志果可以见周公、孔子、神农乎?然则其术之不工也,乃其志之不仁也。②韩君宗海挟医术来白门。白门之人病疾者,君治之,脱手愈。用是名称噪于时。韩君大言曰:“得诸公千誉,不如得随园一序。”余以初测交,故复休者屡矣。无何,相遇于故人蒋用庵处,极道所迟迟序君意。君又大言曰:“吾索序,非欲绳我美也。顾吾怀钦钦在抱,无有能宣究之者。吾始任戴冠,即通儒,兼通铸凝家言,以为均不足以仁吾氓,故溺苦于医,为品庶每生计。此志也,非公声之于文,则谁了我于冥冥者?”③嗟乎!君之志如是,君之术可知。君之术能治内,而专以治外名,是则君之所以取效致功,即其所以探本扼要也。余悲夫世之人知君术之工,而不知其所以工,故序君说以送君,而兼以勖世之行仁者、择术者、立志者。【注】①铸凝:古人所谓神人中的一种,擅炼丹点金之术。(1)分析第①段作者举用尧舜、周孔、神农等例子的用意。(2)以下对本文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D)A.本文带有赠言性质,意在表达对韩君劝勉之意。B.韩君向作者索要文章,意在借助作者称誉自己。C.围绕术、志、仁的关系,作者认为术的作用最大。D.文章叙事简洁,议论具有针对性,富于情感与气势。(3)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在写序一事上态度的变化。【解答】(1)①根据“皆术也,皆所以行其仁也”“而无术以及之,其奚能为”“志是已”可知,“仁”需借“术”推行,而“术”的根本在“志”,从而阐明三者之间的关系。②根据“后之人……其厉民加倍焉。岂古人之术不仁欤?”“然则其术之不工也,乃其志之不仁也”可知,作者将古人与今人对比,指出今人行政、教、医药却“厉民加倍”,并非古人之“术”不仁,而是今人“志”不仁,以此批驳今人的错误。③结构上,引起下文,为写韩生医术高明且以仁民为“志”做铺垫,使后文赞韩生的“志”与“术”更具说服力。(2)A.“表达对韩君劝勉之意”错误。原文“故序君说以送君,而兼以勖世之行仁者、择术者、立志者”可知,不是劝勉韩君,而是劝勉世人。B.“意在借助作者称誉自己”错误。原文“吾索序,非欲绳我美也”的意思是我求序言,并非想让你称道我的美名,选项与原文矛盾。C.“作者认为术的作用最大”错误。原文“仁无术而不行”“志之所在,不特慧力与俱,而精诚之至,天亦相之”“术之不工也,乃其志之不仁也”可见,三者关系为:“志”是根本,“术”是手段,“仁”是最终目标。“术”的精巧与否,取决于“志”的仁与不仁,并非“术的作用最大”。故选:D。(3)①原文“余以初测交,故复休者屡矣”可知,作者起初与韩君交往不深,彼此了解不深,故多次拒绝;②原文“吾索序,非欲绳我美也……均不足以仁吾氓……此志也,非公声之于文”可知,韩君主动阐明索序初衷,非求赞誉,而是希望有人宣扬自己为百姓谋生的仁爱之志,作者得知韩君以医行仁的志向,理解其索序的深层原因,同意写序言赠送给他。③原文“故序君说以送君,而兼以勖世之行仁者、择术者、立志者”可知,不仅为韩君作序,更在文中赞其志与术,慨叹世人不懂韩君医术高超的根本原因,并以此勉励世人。答案:(1)举用尧舜、周孔、神农的例子,意在强调古人为政、教、医药等方面术、志、仁三者的关系如何;并通过与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