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控制测量技术方案_第1页
高铁控制测量技术方案_第2页
高铁控制测量技术方案_第3页
高铁控制测量技术方案_第4页
高铁控制测量技术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建铁路

贵阳至广州线工程措施加强后

精密控制测量技术方案

中国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工程勘察证书甲级编号220231-kj

工程设计证书甲级编号220231-sj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工程勘察证书甲级编号170010・kj

工程设计证书甲级编号170010-sj

二。。九年六月成都

新建铁路

贵阳至广州线工程措施加强后

精密控制测量技术方案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二。。九年六月成都

文件分发单位表

顺号分发单位份数编号备注

1贵广铁路公司筹备组1001〜10

2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411〜14

3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415〜18

4西南交通大学铁路发展有限公司219〜20

5备用221〜22

目录

1概述...............................................错误!未定义书签。

1.1编制依据.......................................错误!未定义书签。

1.2工作范围及内容.................................错误!未定义书签。

1.3线路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气候特点..................错误!未定义书签。

2既有精密控制网情况................................错误!未定义书签。

3精密控制网改造方案................................错误!未定义书签。

4技术规定...........................................错误!未定义书签。

4.1执行的标准及规范...............................错误!未定义书签。

4.2坐标与高程系统.................................错误!未定义书签。

4.3布网原则.......................................错误!未定义书签。

4.4平面控制网规定.................................错误!未定义书签。

4.5高程控制网规定.................................错误!未定义书签。

5平面控制网测量....................................错误!未定义书签。

5.1GPS框架网(CPO)测量..........................错误!未定义书签。

5.2CPI控制网测量..................................错误!未定义书签。

5.3隧道外CPU控制网测量..........................错误!未定义书签。

5.4隧道内CPII控制网测量..........................错误!未定义书签。

6高程控制网测量.....................................错误!未定义书签。

7CPHI控制网测量....................................错误!未定义书签。

7.1CPI1I平面控制测量...............................错误!未定义书签。

7.2CPIII高程测量..................................错误!未定义书签。

8控制网维护与复测...................................错误!未定义书签。

9工程措施加强后工作量估算...........................错误!未定义书签。

9.1贵阳至贺州段工作量估算.........................错误!未定义书签。

9.2贺州至广州段工作量估算.........................错误!未定义书签。

10提交的成果资料...................................错误!未定义书签。

附录A控制点标志及埋石规定.........................错误!未定义书签。

附表.................................................错误!未定义书签。

新建铁路贵阳至广州线工程措施加强后

精密控制测量技术方案

1概述

1.1编制依据

1.1.1铁道部《关于忖速200公里及以上铁路工程测量标准有关事项

的告知》(铁建设函[2023]42号);

1.1.2铁道部关于印发《时速200公里及以上铁路工程基桩控制网

(CPIII)测量管理办法》的告知(铁建设[2023]80号):

1.1.3铁道部《关于进一步规范铁路工程测量控制网管理工作的告

知》(铁建设[202引20号);

1.1.4新建铁路贵阳至广州线工程措施加强后修编方案;

1.1.52023年6月24日贵广铁路精密测量工作会议精神。

1.2工作范围及内容

1.2.1工作范围

贵阳至广州,正线长度841.809km,建筑长度820.719km(其中,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铁二院)设计范围内

正线长度584.720km,建筑长度565.686km;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

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铁四院)范围内正线长度257.089km,建筑长

度255.033km),含贵阳、广州枢纽,都匀、桂林、贺州地区相关配

套工程。

根据铁道部发展计划司计长函[2023]87号文,中铁二院承担

贵阳至贺州(含)段的设计工作并任总体设计单位,铁四院承担贺州

(不含)至广州段的设计工作。

中铁二院与铁四院在贺州地区设计分界里程为CK597+65CK中

铁二院CK597+65O铁四院CK567+200)。中铁二院承担范围内正

线长584.720km。铁四院承担范围内正线长257.089km。

122工作内容

新建铁路贵阳至广州线工程措施加强后全线调整为30()km/h无

作轨道,按照《客运专线无硝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铁建设

(2023)189号)的规定,按分级布网、逐级控制的原则,建立贵广

线平面和高程控制网,具体内容为:

(1)框架平面控制网(CP0)布设及测量;

(2)基础平面控制网(CPI)布设及测量;

(3)线路控制网(CPII)布设及测量;

(4)轨道控制网(CPHI)布设及测量;

(5)高程控制网布设及测量;

(6)运用新建成的精密测量控制网对已施工的线下工程进行现状

联系测量,并对已施工的线下工程作出评估,提出解决意见及进行

线路调整设计。

GPS框架网(CPO)、CPI、CPII及高程控制网测量由勘测设计单位

完毕后,对施工单位进行现场交桩,施工单位应进行复测;隧道旅工

贯通后洞内增设CPIL水准点由勘测设计单位施测完毕后交施工单

位进行复测;CPIII控制点由施工测量单位施测。

1.3线路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气候特点

贵阳至广州铁路是西南地区通达华南沿海地区的重要区际铁路

通道,跨黔、桂、粤三省区,由位于贵州省贵阳市观山的新贵阳站引

出,经龙里,穿斗篷山至都匀,而后由三都沿都柳江经榕江、从江进

入广西壮族自治区,跨融江和焦柳铁路,经桂林后跨漓江、继经恭

城、钟山、贺州进入广东省境内,再经怀集、肇庆、三水、佛山进入

广州枢纽新广州车站,正线长度841.809km。本线路段旅客列车设计

行车速度:300km/ho

贵阳至桂林段线路位于贵州东北部高原及其过渡带,地貌以山地

为主,地形起伏较大,其中贵阳〜昌明段为高原台地边沿;昌明〜榕

江段地形下降较快,为高原过渡带夹深切峡谷地形,地形呈阶梯状

下降,线路穿越斗蓬山、雷公山,在都匀附近穿越长江和珠江水域的

分水岭苗岭;榕江〜桂林段属于高原斜坡带,地形起伏大,河道弯曲,

沟壑纵横,线路需穿越九万大山、天平山;桂林〜贺州段属溶蚀盆地

间夹中低山区,地形起伏较大,线路穿越海洋山、银殿山;贺州至肇

庆为南岭余脉的粤西中低山丘陵区,沟谷深切,肇庆至新广州段为

珠江冲积平原,由岗地地貌逐渐过渡到滨海平原区,零星展布剥蚀

残丘。

贵广铁路沿线属亚热带〜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常年气候温

和湿润,雨量充沛,四至九月暴雨较为集中,为汛期,冬季很少严

寒。近广州地区秋季会受台风影响,但影响不大。

2既有精密控制网情况

2.1贵阳至贺州段

贵阳至贺州段线路长度为584.7km,其中364.9km本来为有昨轨

道段。贵阳至贺州段的CPO、CPI及隧道外的CPIL水准测量等精

密控制测量工作由中铁二院测绘分院于2023年10月完毕。既有精

密控制网存在以下问题:

(1)执行的标准是通过评审的《新建铁路贵阳至广州线平面高

程精密控制测量技术方案》。贵阳至贺州段无硅轨道地段较多,且无

昨、有祚轨道频繁交错,为了实现无祚轨道地段和有昨轨道地段CPI

控制网同精度坐标转换,CPI按《客运专线无祚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

行规定》的B级GPS网的规定建网,但从实行过程和计算结果看,无

昨轨道地段完全满足了B级GPS网的精度规定,而有祚轨道地段只

是基本满足B级GPS网的精度规定,需要近一步采用加强措施。

(2)有昨轨道地段的坐标系投影变形值和CPU测量执行《时速

20()〜25()公里有酢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指南(试行)》的规定,虽然从

CPII控制网平差计算的结果看满足了C级GPS网的精度规定,但部

分基线的观测时间、基线闭合差、任意两时段解算值互差等指标不

能完全满足C级GPS网的规定,需要进行补测。

(3)有酢轨道地段部分段落(五通至桂林)的高程控制测量是

按照三等水准测量精度规定完毕的。

2.2贺州至广州段

贺州至广州段线路长度为257.1km,其中231.7km本来为有昨轨

道段。贺州至广州段的CPI及隧道外的CPII、水准测量等精密控制

测量工作由铁四院于2023年10月完毕。既有精密控制网存在以下

问题:

(1)执行的标准是通过评审的《新建铁路贵阳至广州线平面高

程精密控制测量技术方案》。贺州至广州段无昨轨道地段较少,且无

祚轨道地段相对独立,为了减少测量投入,全线CP【及CPII均按《时

速200〜250公里有昨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指南(试行)》规定建网,施

工前对铺设无昨轨道的隧道单独按《客运专线无祚轨道铁路工程测

量暂行规定》的规定布设施工控制网。布设施工控制网时以隧道进

出口一端的控制点为坐标起算点,另一端的控制点为起算方向点c铺

设无祚轨道地段CPILCPIII按《客运专线无昨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

行规定》规定建网,有昨轨道地段按《时速200〜250公里有祚轨道

铁路工程测量指南(试行)》规定建网。

(2)有碎轨道地段的坐标系投影变形值满足《时速200〜250公

里有祚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指南(试行)》的规定,即投影长度变形(涉

及高程归化、高斯正投影变形之和)不大于2.5cm/km,但不满足《客

运专线无昨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的规定。

(3)有酢轨道地段的高程控制测量是按照三等水准测量精度规

定完毕的。

3精密控制网改造方案

严格按照《客运专线无硝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的规定,

建立CPI、CPILCPIH控制网及高程控制网。运用新建成的精密测

量控制网对已施工的线下工程进行现状联系测量,并对已施工的线

下工程作出评估,提出解决意见及进行线路调整设计。

为使工程措施加强后不废弃工程,本次精测网重新测量过程中尽

量运用原埋设标石,对后期因线路方案调整而引起控制桩位置不满

足规范规定期,待方案稳定后采用同级扩展的方法补充,以保证工

期规定。

根据贵广线的具体情况,中铁二院范围(贵阳至贺州段)和铁四

院范围(贺州至广州段)的精密控制测量改造方案如下:

(1)贵阳至贺州段改造方案

1)重新进行坐标投影分带,投影长度的变形值不宜大于

lOmm/km,即投影长度变形(涉及高程归化、高斯正投影变形之和)

不宜大于1/10000()c

2)对本来有昨轨道地段CPI控制网进行全面检查,对解算稍差

的基线进行重新观测和计算。

3)对CPII控制网进行全面检查,凡是观测时间、基线闭合差、

任意两时段解算值互差等指标不能完全满足C级GPS网规定的基线

均需要进行补测。

4)原三等水准测量地段按二等水准测量规定重新进行观测和计

算。

5)对线路调整较大的邦土段(约20km)重新选点、埋石和观

测、计算。

6)为监测无祚轨道的沉降情况,沿线路每隔20km左右增设一个

二等深埋水准点,原埋设在基岩上的二等水准点可作为深埋水准点

运用。

(2)贺州至广州段改造方案

1)重新进行坐标投影分带,投影长度的变形值不宜大于

lOmm/km,即投影长度变形(涉及高程归化、高斯正投影变形之和)

不宜大于1/10()000c

2)对本来有咋轨道地段CPI、CPII控制网重新观测和计算。

3)原三等水准测量地段按二等水准测量规定重新进行观测和计

算。

4)为监测无昨轨道的沉降情况,沿线路每隔20km左右增设一个二

等深埋水准点,原埋设在基岩上的二等水准点可作为深埋水准点运

用。肇庆至新广州段为珠江冲积平原,系江河、湖泊、海沉积形成,软

土、松软土分布广泛,为保证后期施工给本工程提供稳定的高程基准

和运营维护的需要,需重点考虑布设深埋水准点,计划布设5个。

4技术规定

4.1执行的标准及规范

1)《客运专线无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铁建设(2023)189

号);

2)《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23);

3)《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8-91);

4)《全球定位系统(GPS)铁路测量规程》(TB10054-97):

5)《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23)o

4.2坐标与高程系统

(1)平面坐标系采用工程独立坐标系统:采用WGS-84参考椭

球,高斯投影。东坐标和北坐标的加常数分别为5()()km、Oo工程椭

球构建采用改变椭球参数的方法(即参考椭球长半轴直接加投影面

大地高并保持扁率和定向不变)。边长投影在抵偿高程面上,投影长

度的变形值不宜大于10mm/km,即投影长度变形(涉及高程归化、

高斯正投影变形之和)不宜大于l/100000o由于本线坡度较大且桥

隧相连,个别地段投影长度变形值有超限情况,需要在施工时采用

高程改化措施保证线路施工的平顺连接。

为方便与国家地形图及其它工程衔接,规定提供1954年北京坐

标系3度带坐标成果。

桥梁和隧道控制测量,可根据实际情况建立

独立的桥梁、隧道施工坐标系。

贵广线工程独立坐标系分带情况见表4.2-1、

表4.2-2,具体地段投影变形估算见附表。

贵阳至贺州工程独立坐标系设计表表4.2-1

投影高程投影高程平均高程

带中央于午最大投影长度

号面正常高面大地高异常相应里程范围

线经度变形值(nun/km)

h(m)IL(m)(m)

1107011001075-25DK0+000〜DK63+00013.5

2107°30'950925-25DK63+000〜DK96+900-9.9

3107°30'880855-25DK96+900-DK106+300-9.1

4107°30'820795-25DK106+300〜DK118+4009.3

5108°15'440415-25DK118+400〜DK187+500-13.9

6108°30'350325-25DK187+500〜DK218+50011.6

7108°lid85-25DK218+500〜DK236+35011.8

8109°355330-25DK236+350〜DK276+00017.5

9109°30'220200-20DK276+000〜DK343+2008.3

10109°30'300280-20DK343+200〜DK357+700-12.1

11110°440420-20DK357+700〜DK38I+400-20.1

12110°280260-20DK381+400〜DK389+60012.6

13110°15'2OCi180-20DK389+600〜DK454+10011.7

14110°45'25C230~20DK454+100〜DK475+55010.4

15110°45'20(1180-20DK475+550〜DK509+800-93

1611。°45'23U210一加DK509+800〜DK545+00013.3

17111°30'16(1145-15DK545+000〜DK597+6508.9

贺州至广州工程独立坐标系设计表表4.2-2

投影投影高程投影高程平均高程

中央子午最大投影长度

分带面正常高面大地高异常相应里程范围

线经度变形值(nun/km)

序号h(m)H.(m)(m)

1111°45'130120-10CK567+200〜CK599+000-9.3

2111°45'180170-10CK599+000〜CK624+000-7.8

3111045,7060-10CK624+000〜CK636+0007.9

4112。15f5040-10CK636+000-CK715+0008.1

5112°45'2010-10CK715+000-CK791+0007.8

6113。15'50-5CK791+000〜CK827+0005.2

(2)高程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4.3布网原则

4.3.1平面控制网按分级布网的原则分四级布设,由于沿线国家

高等级平面控制点稀少,且精度相容性差,有必要在基础平面控制

网(CPI)施测之前建立首级GPS框架网1CP0)作为全线的平面坐

标框架基准,第二级为基础平血控制网(CPI),第三级为线路控制

网(CPII),第四级为铺轨基桩控制网(CPHI)o各级平面控制网的

作用为:

(1)GPS框架网(CP0)重要为勘测、施工、运营维护建立平

面坐标框架;

(2)CPI重要为勘测、施工、运营维护提供坐标基准;

(3)CPH重要为勘测和线下工程施工提供控制基准;

(4)CPIH重要为轨道铺设和运营维护提供控制基准。

4.3.2高程控制网分为水准基点高程控制测量和CPIH高程控制

测量。各级高程控制网的作用为:

(1)水准基点高程控制测量重要为勘测、施工提供高程基准;

(2)CPIH重要为轨道铺设和运营维护提供高程控制基准。

4.4平面控制网规定

4.4.1第一级GPS框架网(CP0),按30〜50km

左右设立一座,按照国家B级点观

测标准施测;第二级基础平面控制

网(CPI)在第一级框架网(CP0)

的基础上采用GPS施测;第三级线

路控制网(CPU)在基础平面控制

网(CPD的基础上采用导线法或

GPS施测;第四级轨道控制网(CP

III)在线路控制网(CPI1)的基础

上,采用自由设站交会法施测。

CPO、CPLCPH及CPIH各级平面

控制网布网规定见表4.4.1o

各级平面控制网布网规定表441

控制网级别测量方法测量等级点间距备注

CPOGPS国家B级30〜50km

CPIGPSB级21000m<4km一对点

GPSC级

CPU8007000m

导线三等

CPIII边角交会网—50〜70m一对点点对间距10〜20m

4.4.2CPI、CPII及CPHI平面控制网的重要技术规定

(1)GPS测量的精度指标表4.4.2-1

控制网级别基线边方向中误差最弱边相对中误差

CP0W0.7”—

CPTWL3"1/170000

cpiiW1.7”1/100000

(2)导线测量的重要技术规定表442-2

测距测角相邻点位导线全长方位角闭

控制网附合长度边长相应导线

中误差中误差坐标中误相对闭合合差限差

级别(km)(m)等级

(mm)(〃)差(mir.)差限差(")

CPIIW4800-100031.87.51/55000±3.6VH三等

导线环(段)的测角中误差应按下式计算:

五]

(4.4.2)

\Nn

式中八一一导线环(段)的角度闭合差(”);

N一导线环(段)的个数;

〃一一导线环(段)的角度个数。

4.5高程控制网规定

1)高程控制网应按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规定施测,水准基点控制匝应

全线(段)一次布网测量。与另一铁路连接时,应对另一铁路的水准

点进行联测,拟定两铁路高程系统的关系。

2)水准点应每2km设立一个。重点工程(大

桥、长隧及特殊路基结构)地段应根据实际情况增设。水准点可与

平面控制点共桩,也可单独设立,水准点距线路中线距离宜在50〜

150m之间。

3)高程控制测量应采用水准测量方法,其重要技

术规定见表4.5。

各等级水准测量精度规定表4.5

每千米水准每千米水限差

水准测量

测量偶尔中准测量全

等级检测已测段高在返测附合路线或左右路线

误差中误差Mw差之差不符值环线闭合差高差不符值

二等水准WL0W2.06VT4Vz——

精密水准W2.0W4.0128vz8-\/~L4

三等水准W3.0<6.0204112Vz12VZ8JZ

注:表中L为往返测段、附合或环线的水准路线长度,单位为km。

5平面控制网测量

5.1GPS框架网(CPO)测量

5.1.1GPS框架网沿线路方案布设,全线统一构网,共布设框架网点

22个。在线路两端及中部各选一个CPO点与IGS站连测。按照国

家《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23)B级点

观测标准施测。GPS测量作业应满足表5.1.1中的基本技术规定。

表5.1.1各级GPS测量作业的基本技术规定

J级别

项目'JJ_一国家B级BCD

卫星高度角(°)215215215215

有效卫星总数29252424

静时段中任一卫星有效

230230N20215

态观测时间(min)

量时段长度(min)2240290260245

观测时段数N21—21-2

数据采样间隔(S)3015〜6015〜6015〜60

PDOP或GDOPW6W6W8W10

5.1.2选点埋石

1)GPS框架网点位周边应便于安顿GPS接受机,视野开阔,在地面

高度角15。内不应有成片的障碍物;

2)远离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如电视台、电台、微波站等),其距

离不小于200m;远离高压输电线和微波无线电信号传送通道,其距

离不小于50m;

3)点位附近不应有大面积水域或强烈反射卫星信号的物体(如大型

建筑物等);

4)点位应选在交通方便,并有助于其他测量手段扩展和联测的地方;

5)点位应选在地面基础稳定,易于长期保存的地点;

6)按附录A中CPI的标准埋石,在现场填写点位说明,应丈量至明

显地物的距离,绘制点位示意图,作好点之记。有条件时应办理委托

保管手续。

5.1.3GPS框架网的施测

(1)采用Trimble或Leica双频GPS接受机观测,仪器的标称精度不低于5mm+lppnioGPS

测量作业应满足表5.1.1中国家B级网的基本技术规定。

(2)所有仪器、光学对中基座生产作业前都必须按规定进行检

校合格后才干投入使用。

(3)观测时,天线整平对中误差不得大于1mm,每时段观测前后各

量取天线高一次,两次互差小于3mm,并取其平均值作为最后结果。

(4)观测时段的分布应尽也许日夜均匀,且夜间观测时段所

占比例不少于25%o

(5)观测同时记录各项气象元素和天气状况。雷电、风暴天气

时,不宜进行GPS测量。

(6)中铁二院与铁四院衔接处应共同观测各自两个CPO控制点形成

大地四边形,使全线CPO构成整网。

5.1.4数据解决

1)软件

GPS网基线预解决采用随接受机配备的商用软件(TGO1.63或

LGO6.0软件),采用广播星历。基线精解决采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编制的Gamit精解决软件或瑞士Bernese大学编制的Bernese精解决

软件,采用精密星历。

2)准备工作

a)基线解算前,应按规范及技术设计及时对外业所有资料

全面检查和验收,其重点涉及:

①成果是否符合调度命令和规范规定:

②观测数据质量分析是否合理。

b)起算点坐标系为ITRF2023国际地球参考框架。起算点的瞬

时历元坐标精度不低于1m。

c)外业观测的气象数据换算成适合于解决软件所需要的单位。

d)其它数据的准备

・精密星历(IGS)数据:

•GPS连续运营站(IGS参考站)观测数据和相应的坐标及速度场

数据;

•软件所需的文献(如:框架极移、卫星状态等文献)。

以上数据通过Internet获取。

3)外业数据质量检核

①同一时段观测值的数据剔除率宜小于10%o

②基线外业预解决,复测基线的

长度较差ds,两两比较应满足下式的规定。

ds<2V20-

式中:一一相应级别规定的精度(接实际平均长计算)

③同步环检核,GPS网三边同步环闭

合差,满足以下规定:

V3

<5

cbr

V3一

5b

w,<

JT3

卬二<

④GPS网外业基线预解决结果,其独

立闭合环或附合路线坐标闭合差应满足:

Wx<3\ln*a

Wy<3y[n*a

W.<3G*cr

Ws<3\[3n*(7

式中:一闭合环边数;

c—相应级别规定的精度(按实际平均边长计算);

4)基线解算

a)GPS观测值加入对流层延迟修正,对流层延迟修正模型中的

气象元素采用标准气象元素。

b)基线解算按同步观测时段为单位进行。按多基线解算时,每个时

段须提供一组独立基线向量及其完全的方差一协方差阵;按单基线

解时,须提供每条基线分量及其方差一协方差阵。

c)基线解算

以GPS连续运营站地心坐标为基准,或与高精度的GPS控制点

进行连测,获取地心坐标基准,从而获得平面控制网的地心坐标。

d)基线精解决后质量检查

反复基线较差及环闭合差应符合《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

规范》的规定。

5)GPS网半差

①GPS网平差采用与GAMIT配套的平差软件GLOBK、瑞士

Bernese大学的Bernese或武汉大学研制的科傻GPS软件、Poweradj

通用平差软件,在WGS—84椭球上进行三维整体平差解决。

②无约束平差选取一个相应于观测历元的ITRF国际地球参考

框架的点(1GS参考站)作为起算基准。

③基线分量改正数绝对值限差

无约束平差中,基线分量的改正数绝

对值(V^x、VAy.VAz)应满足下式:

k3b

%工3b

%W3b

式中:一为相应级别规定的基线的精度

④以相应于观测历元的ITRF国际地球参考框架的点为已知点

进行CP0控制网三维约束平差,约束平差中基线分量的改正数与通

过粗差剔除后的无约束平差结果的同一基线相应改正数较差的绝对

值(dVZ^X、dVAy>dVAz)应满足下式:

也<2。

“工2b

M<2。

式中:一为相应级别规定的基线的精度

5.2CPI控制网测量

5.2.1CPI控制网应在CPO的基础上采用GPS进行测量。GPS测量

作业应满足表5.1.1中的基本技术规定。

5.2.2GPS网布设

(1)CPI控制点根据线路平面图,沿线路敷设。采用边联结方式

构网,形成由三角形或大地四边形组成的带状网。

(2)CPI控制点每隔4km左右布设一对或一个点,长大隧道段于隧

道进出口与斜井处布设一对互相通视的点,每对点间距离不宜小于

800mo

(3)中铁二院与铁四院衔接地段应共设2对互相通视的CPI,并在

测量成果中反映出互相转换关系。

5.2.3CPI控制点选点埋石

(1)CPI控制点位宜选在距线路中线100〜200队不易被破坏的

范围内;当与水准点共用时,应选在土质坚实、安全僻静、观测方

便和利于长期保存的地方,并按附录A的规定埋石。

(2)点位应便于安顿GPS接受机。点位周边视野开阔,便于GPS

卫星信号的接受。

(3)点位离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电视台、微波站)的距离不小于

200m,离高压输电线距离不得小于50m。

(4)点位附近不应有强烈干扰卫星信号接受的物体,尽量避开大面

积水域。

(5)所有CPI控制点均应在现场填写点位说明,必要时应丈量至明

显地物的距离,绘制点位示意图,作好点之记。在内业整理资料时,

点之记成果用AutoCAD绘制,同时提供纸质和电子文献。

5.2.4CPI控制点观测

(1)采用标称精度不低于5mm+lppm的双频GPS接受机按表5.1.1

中B级网的规定施测。

(2)所有仪器、光学对中基座生产作业前都必须按规定进行检

校合格后才干投入使用。

(3)观测时,天线整平对中误差不得大于1mm,每时段观测前

后各量取天线高一次,两次互差小于3mm,并取其平均值作为最后

结果。

(4)CPI控制点应与附近的CP0控制点进行联测。

(5)观测过程中按规定填写观测手簿。对观测点名、仪器高、

仪器号、时间、日期以及观测者均应具体无录。

(6)为获取CPI控制点1954年北京坐标系成果,CPI控制网应与附

近的不低于国家二等的大地点或GPS点联测,一般宜每50km联测

一个国家大地点,联测国家大地点的总数不得少于三个,特殊情况

下不得少于两个。当联测点数为两个时,应尽量分布在网的两端;当

联测点数为三个及其以上时,宜在网中均匀分布。

5.2.5GPS基线解算:

GPS基线采用静态相对定位模式进行解算,基线解算采用精密

星历或广播星历,以GPS随机的软件解算。选择CP0控制点为基线

解算起算点。基线解算应作以下检核记录工作:

(1)计算同一时段观测值的资料剔除率应小于10%o

(2)同一条边任意两个时段解算值互差小于2&•序方(mm)。

(3)独立观测边闭合环各坐标分量闭合差应符合下式规定:

WxW3«•。、WyW3M•。、Wz^3•。、W^3V3n•。

(4)同步观测环闭合差应满足以下规定:

WxW•o/5.WyW•o/5.WzW•。/5

W=Jw:+W,+W/W扃.。/5

5.2.6GPS网平差及坐标转换

(1)采用GPS基线的双差固定解进行GPS基线网平差。

(2)在WGS-84坐标系中进行三维无约束平差,求出各CP1

点在ITRF框架下或WGS-84坐标系下的地心坐标和大地坐标、各基

线的改正数及其精度信息。

无约束平差中,基线分量的改正数绝

对值(V^x、VAy.VAz)应满足下式:

23。

匕,43。

匕:03。

式中:一为相应级别规定的基线的精度

(3)以联测的CP0点为已知点进行WGS-84坐标的三维约束

平差,按表4.2J42-2选择相应的投影带参数,将WGS-84坐标投影

到相应的高斯平面上求得工程独立坐标系平面坐标。基线边方向中

误差W1.3”,最弱边相对中误差Wl/17()()0()。

约束平差中基线分量的改正数与通过粗差剔除后的无约束平差

结果的同一基线相应改正数较差的绝对值(dVZ^X、dVAy.dVAz)

应满足下式:

M<2。

/<2。

dV^<2a

式中:一为相应级别规定的基线的精度

(4)运用联测的1954年北京坐标系国家三角点,求得WGS-84椭

球与北京54椭球的坐标转换参数,将其投影到高斯平面上,并运用

国家三角点作为起算点进行二维约束平差。约束平差前应对已知点

进行精度和可靠性检查。

5.3隧道外CPII控制网测量

5.3.1CPII测量应在CPI的基础上采用GPS测量或导线测量方法施

测,隧道外本线推荐采用GPS测量方法施测。

5.3.2CPII控制点位宜选在距线路中线50〜100m、不易被破坏

的范围内;当与水准点共用时,应选在土质坚实、安全僻静、观测方

便利利于长期保存的地方,并按附录A的规定埋石(与水准点共用

时应按水准基点标石埋设规格)。所有CPII控制点均应在现场填写

点位说明,必要时应丈量至明显地物的距离,绘制点位示意图,作好

点之记。

533采用GPS测量时应满足下列规定:

DCPII控制点采用Trimble或LEICA双频GPS接受机观测,仪

器的标称精度不低于5mm+lppm,分段起闭于CPI控制点,测量等级

及技术规定应符合表5.1.1中C级的规定;

2)CPU控制点应有良好的对空通视条件,点间距应为800〜

1000m,相邻点之间应通视,特别困难地区至少有一个通视点,以

满足放线或施工测量的需要;

3)CP11网采用边联结方式构网,形成由三角形或大地四边形组

成的带状网,并与CPI联测构成附合网。

4)点位应满足GPS观测条件,选择条件同CPI的规定。

5)基线解算采用广播星历,以GPS随机商用软件进行计

算。采用CPI控制网中某个GPS点的WGS-84坐标为起算坐标进行基

线解算,并按5.2.5进行基线解算检核记录工作。

6)以联测的所有CPI点为已知点进行WGS-84坐标的二维约束

平差,按表4.2-1、表4.2-2选择相应的投影带参数,将WGS-84坐

标投影到相应的高斯平面上求得工程独立坐标系平面坐标。基线边

方向中误差WL7〃,最弱边相对中误差W1/100000。

7)以联测的所有CPI点为已知点进行北京54坐标的二维约束

平差。

5.3.4采用导线测量时应满足下列规定:

1)导线测量应起闭于CPI控制点,并按表4.4.2-2CP1I的重要

技术规定,采用标称精度不低于2〃、2mm+2ppm的全站仪施测。

2)导线测量水平角观测应符合表534J的规定。

导线测量水平角观测技术规定表5.3.4-1

一测回内同一方向

等级仪器等级测回数半测回归零差2c

互差各测回间较差

一测回内2c同一方向

等级仪器等级测回数半测回归零差

互差各测i回间较差

0.5"级仪器44"8”4〃

三等1"级仪器66〃9”6”

2"级仪器108〃13〃9”

().5”级仪器24”8”4”

四等1"级仪器46〃9"6”

2"级仪器68”13〃9”

1”级仪器26〃9”6”

五等

2"级仪器48〃13〃9〃

3)导线边长测量,读数至毫米。距离和竖直角往返各观测2测回。

各项限差应满足表5.3.4-2的规定。

距离和竖直角观测限差表5.3.4-2

仪器精度测距中误差同一测回各次读测回间读往返测平距

等级(mm)数互差(mm)数较差(mm)较差

I<557

2m。

II5〜101015

注:mD=(a+bXD).为仪器标称精度。

式中:a——仪器标称精度中的固定误差(mm)

b比例误差系数(mm/km)

D一一测距边长度(km)

电磁波测距仪的测距精度划分标准为:测距长度为1km时

I级:|ml)|W5mm

II级:5nun<|mD|CIOmm

4)全站仪测距作业应符合铁道部现行《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

范》(TB1O1O1)的规定。

5)CPU导线应在方位角闭合差及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满足规

定后,采用严密平差计算。

5.4隧道内CPU控制网测量

5.4.1隧道洞内CPU点埋设

隧道洞内CPH点的埋设可与洞内二等水准点共用,可埋

设在洞内电缆槽上,如下图所示:

5.4.2隧道洞内CPII点点号编排

隧道洞内CPII点的点号编排可按以下原则进行编号,xxxCPIIOl,

xxxCPII02,“xxx”为隧道名汉语拼音的第一个字母,如海阳山隧道

的编号可为“HYSCPHO1",按里程增长方向顺延。

5.4.3隧道洞内CPII导线测量技术规定

在隧道贯通后进行CPII控制桩测量时,CPII控制网测量采用导线环

或导线网测量,导线附合于隧道两端的CPI或CPII控制点上,导线

测量的重要技术规定见表5.4.3-lo

隧道内CPII导线测量重要技术规定表5.4.3-1

测距测角相邻点位导线全长方位角闭

控制网附合长度边长相应导线

中误差中误差坐标中误相对闭合合差限差备注

级别(km)(m)等级

(mm)(〃)差(mm)差限差(")

测距测角相邻点位导线全长方位角闭

控制网附合长度边长相应导线

中误差中误差坐标中误相对闭合合差限差备注

级别(km)(m)等级

(mm)(〃)差(mm)差限差(")

400〜±3.64

CPULW231.87.51/55000三等单导线

600

400〜

CPII2VLW731.87.51/55000±3.6〃三等导线环

600

400〜±2.0册

CPUL>731.051/100000二等导线环

600

CPU导线测量还应满足下列规定:

(I)导线测量应起闭于隧道洞口两端或斜井(或横洞)的CPI

控制点上,采用标称精度不低于2"、2mm+2ppm的全站仪施测。

(2)导线测量水平角观测应符合表543-2的规定。

隧道洞内导线测量水平角观测技术规定表543-2

一测回内2c同一方向

附合长度仪器等级测回数半测回归零差

互差各测回间较差

0.5"级仪器44〃8〃4"

LW21”级仪器46〃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