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香港事业单位招聘考试教师招聘语文学科专业知识试卷_第1页
2025年香港事业单位招聘考试教师招聘语文学科专业知识试卷_第2页
2025年香港事业单位招聘考试教师招聘语文学科专业知识试卷_第3页
2025年香港事业单位招聘考试教师招聘语文学科专业知识试卷_第4页
2025年香港事业单位招聘考试教师招聘语文学科专业知识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香港事业单位招聘考试教师招聘语文学科专业知识试卷考试时间:______分钟总分:______分姓名:______一、选择题(请将正确选项的代表字母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每小题2分,共20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颔联(hàn)消弭(mǐ)惟妙惟肖(xiāo)B.纨绔(kuà)匀称(chèn)毛骨悚然(sǒng)C.纨绔(wán)翌日(yì)恪尽职守(kè)D.气氛(fēn)刚愎自用(bì)毛遂自荐(suì)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锐不可挡美仑美奂钦佩不已B.鬼鬼祟祟钥匙气宇轩昂C.精益求精矫揉造作再接再励D.一愁莫展历历在目相辅相成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面对歹徒的威胁,他临危不惧,泰然自若,最终协助警方将其擒获。B.这幅山水画,笔触细腻,意境深远,令人叹为观止,拍案叫绝。C.他对这个问题总是浮光掠影,从不深入思考,导致常常出错。D.为了凑齐资金,他四处奔走,甚至抵押了房产,真是九牛一毛。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通过这次社区服务活动,使我深刻体会到了奉献的快乐。B.是否坚持体育锻炼,是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关键。C.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D.他的演讲热情洋溢,生动形象,博得了大家的阵阵掌声。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B.唐代诗人李白,被誉为“诗仙”,其代表作有《静夜思》、《望庐山瀑布》等。C.《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明代的曹雪芹。D.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诗人,其代表作有《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等。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他问:你明天去上海吗?还是去北京?B.读罢这本书,我深受启发,真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啊!C.老师说:“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做贡献。”D.今天是国庆节,大街上张灯结彩,人们兴高采烈,欢度着这个美好的日子。7.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运用不当的一项是:A.闪电像一条银蛇,划破漆黑的夜空。B.弯弯的月儿像小船,静静地挂在天上。C.花儿在风中摇摆,好像在向我们招手。D.远处的灯火,像撒落了一地的繁星。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惟妙惟肖(形容模仿得非常逼真):他学猫叫的声音惟妙惟肖,逗得大家哈哈大笑。B.锲而不舍(不停地雕刻):他锲而不舍地钻研技术,终于取得了突破。C.不可告人(不能告诉别人):这是我的秘密,不可告人。D.按部就班(按照一定的步骤、顺序):他做事总是按部就班,从不毛躁。9.下列句子中,语意表达最清晰、最准确的一项是:A.他的学习成绩在班里是比较好的。B.他能够经常帮助其他同学解决学习上的问题。C.他对老师布置的作业能够按时完成。D.他热爱学习,并且能够积极思考,成绩优秀。10.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任何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春风吹拂,柳枝随风轻摆,像少女的腰肢在舞蹈。B.海浪拍打着礁石,发出雄浑的轰鸣声。C.这座古老的建筑,历经风雨,依然屹立不倒。D.他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前方。二、填空题(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每空1分,共10分。)11.“学而不思则罔,______则殆。”(《论语》)12.“______,不坠青云之志。”(《龟虽寿》)13.“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文天祥《过零丁洋》)14.“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15.杜甫,字______,自称______,世称“诗圣”,其诗风沉郁顿挫,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16.《师说》的作者是唐代文学家______。17.《项链》的作者是法国作家______。18.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是《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和______。19.香港特区的区旗是中间配有五颗星的动态紫荆花图案,背景为______色。20.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______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三、简答题(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每题5分,共10分。)21.简述“成语”的定义及其主要特点。22.简述《论语》中“学思结合”的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四、阅读理解题(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共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7题。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诗人笔下常见的意象。秋高气爽,天高云淡,秋风送爽,落叶缤纷,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秋景图。古代诗人常常借景抒情,或表达对故乡的思念,或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或寄寓对人生的哲思。范仲淹的《苏幕遮·怀旧》写道:“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这里描绘了秋日登高所见所感,天高云淡,水色迷离,秋意正浓。而“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一句,则流露出诗人对远方的思念和一丝淡淡的忧伤。杜甫的《登高》则抒发了诗人晚年漂泊西南、老病孤愁的复杂情感。“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首诗意境雄浑,感情深沉,被誉为“古今七律第一”。无论是范仲淹笔下的秋景,还是杜甫心中的秋愁,都体现了秋天这一意象的多重内涵。秋天,既是美丽的,也是萧瑟的;既是收获的,也是凋零的。诗人通过对秋景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表达了对人生、对自然的深刻感悟。23.(2分)这段文字主要介绍了什么内容?24.(4分)请简要分析范仲淹《苏幕遮·怀旧》中“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一句所表达的情感。25.(4分)请简要分析杜甫《登高》一诗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两句诗的艺术特色。26.(4分)根据这段文字,谈谈你对“秋天”这一意象的多重内涵的理解。27.(6分)结合你所学的古诗词,谈谈你对“借景抒情”这一表现手法的理解,并举例说明。五、写作题(共30分。)2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一位哲学家问他的学生:“你们知道什么是‘成功’吗?”学生们纷纷回答:“是财富、是地位、是荣誉……”哲学家摇了摇头说:“都不是。‘成功’就是当你醒来时,你并不害怕去面对新的一天。”请以“成功”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不得抄袭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试卷答案一、选择题1.B解析思路:A项,“颔联”hàn;C项,“翌日”yì;D项,“气氛”qì。B项全部正确。2.B解析思路:A项,“锐不可挡”挡——当;C项,“再接再励”励——厉;D项,“一愁莫展”愁——筹。B项全部正确。3.A解析思路:A项,“临危不惧,泰然自若”形容在危难关头沉着镇定,毫不畏惧,使用恰当。B项,“拍案叫绝”多指对作品或表演等表示赞赏,此处用对象不当。C项,“浮光掠影”比喻对事物观察不细致,印象不深刻,用在此处属于语义重复(句中有“不深入思考”)。D项,“九牛一毛”比喻极大数量中极微小的数量,与句意不符。4.B解析思路:A项,成分赘余,“通过……使……”连用,应删去“使”。C项,不合逻辑,“防止……不再发生”否定不当,应改为“防止这类交通事故再次发生”。D项,搭配不当,“热情洋溢”不能“博得掌声”。B项句子结构完整,表意清晰,没有语病。5.C解析思路:C项,《红楼梦》的作者是清代的曹雪芹。其他选项表述正确。6.B解析思路:A项,选择疑问句,中间应用逗号,“吗”前应用问号。C项,“老师说”后面是直接引语,应用冒号。D项,“张灯结彩”和“欢度着”之间应用顿号。B项标点符号使用正确。7.D解析思路:D项,“灯火”是具体事物,不能像“繁星”那样直接比喻,比喻对象不当。A、B、C项比喻恰当。8.C解析思路:C项,“不可告人”的意思是不能告诉别人,其中“告”是“告诉”的意思,“人”是“别人”的意思,“告人”即“告诉别人”,整个词语意为“不能告诉别人”,而非“不能向人告别”。A、B、D项解释正确。9.D解析思路:A项,“比较好”程度不明确;B项,“经常帮助”频率不明确;C项,“按时完成”时间不明确;D项句子表意最清晰、最准确。10.D解析思路:A项,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B项,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C项,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D项,没有运用任何修辞手法。二、填空题11.思解析思路:考查《论语》中的名句。12.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解析思路:考查文学常识,出自《龟虽寿》。13.留取丹心照汗青解析思路:考查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名句。14.沉舟侧畔千帆过解析思路:考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名句。15.子美诗仙解析思路:考查杜甫的基本信息。16.韩愈解析思路:考查《师说》的作者。17.莫泊桑解析思路:考查《项链》的作者。18.麦克白解析思路:考查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19.红色解析思路:考查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颜色。20.语文学科解析思路:考查语文课程的核心素养。三、简答题21.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约定俗成、具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并作为一个整体在语句中表达一定意义的短语。其主要特点有:结构凝练、意义丰富(常含有历史故事、寓言、典故等)、使用上具有整体性(不能随意增减字词)、语体色彩多样(有的庄重,有的诙谐等)。解析思路:首先定义成语,然后从结构、意义、使用、语体色彩等方面阐述其特点。22.“学思结合”是指学习与思考要相结合,既要努力学习知识,又要善于思考、运用知识。这种思想强调学习过程中要注重理解、分析和融会贯通,不能死记硬背。其现实意义在于:有助于学生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解析思路:首先解释“学思结合”的内涵,然后说明其现实意义,从理解知识、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阐述。四、阅读理解题23.这段文字主要介绍了古代诗人如何借秋景抒情,以及秋天这一意象的多重内涵。解析思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和中心话题。文章首先提到秋天是诗人笔下常见的意象,然后以范仲淹和杜甫的诗词为例,说明诗人如何借秋景抒情,最后总结秋天意象的多重内涵。24.这一句描绘了夕阳映照下山峦和水景的壮丽景象,营造出一种开阔而略带伤感的意境,流露出诗人对远方故乡的思念和一丝淡淡的忧伤。解析思路:分析诗句的意境和情感。“山映斜阳天接水”描绘了壮丽的秋景,“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中的“无情”是相对人的情感而言,芳草依旧生长,而诗人却身处异乡,无法归去,故而感到一丝淡淡的忧伤和思念。25.这两句诗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绘了秋天落叶飘零、江水奔流的景象,景象开阔,气势磅礴,为全诗奠定了雄浑的基调,也暗喻了诗人晚年漂泊不定、时局动荡的生活状态。解析思路:分析诗句的艺术特色。从修辞手法(对偶)、描绘的景象(落叶、江水)、意境(开阔、雄浑)以及象征意义(诗人生活状态)等方面进行分析。26.根据这段文字,秋天这一意象具有多重内涵。它既是美丽的,如范仲淹诗中描绘的秋高气爽、天高云淡、水色迷离的景象;也是萧瑟的,如杜甫诗中描绘的落叶飘零、江水奔流的景象,以及诗人晚年漂泊不定、老病孤愁的情感。秋天既象征着收获和成熟,也象征着凋零和衰败。诗人通过对秋景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表达了对人生、对自然的深刻感悟。解析思路:根据文章内容,总结秋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