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伤寒论》全解版_第1页
中医古籍《伤寒论》全解版_第2页
中医古籍《伤寒论》全解版_第3页
中医古籍《伤寒论》全解版_第4页
中医古籍《伤寒论》全解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古籍《伤寒论》全解版序章:医道之渊薮,活人书之典范《伤寒论》一书,为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所著,乃中医辨证论治体系之基石,方书之祖。其书源于《素问·热论》之六经分证,博采众方,结合临证经验,将外感疾病及部分内伤杂病之演变规律与治疗大法熔于一炉,创立了以六经辨证为核心的诊疗体系。千余年来,此书不仅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更成为历代医家研习中医理论、提升诊疗水平的必读经典。其文约,其义丰,其用广,堪称医道之渊薮,活人书之典范。欲窥中医之门径,登堂入室,《伤寒论》不可不精研。一、六经辨证:纲举目张,统摄万病《伤寒论》之精髓,在于“辨证论治”,而其具体体现则为“六经辨证”体系。所谓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此非单纯之解剖部位,实乃概括人体脏腑、经络、气血津液在疾病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六种不同病理状态与阶段。(一)六经辨证之理:正邪交争,动态演变六经辨证之核心,在于把握疾病发展过程中邪正斗争的态势与病位的深浅、病性的寒热、邪正的盛衰。外感病初起,多侵犯太阳,表现为表证;若表邪不解,传入阳明,则成里热实证;若邪正交争于半表半里,则为少阳证。此三阳经证,多为邪气盛而正气不衰,病性多属热、属实。若病邪进一步深入,或正气不足,无力抗邪,则传入三阴。太阴病多为脾虚寒证,少阴病则心肾阳虚,病情较重;厥阴病则为寒热错杂,虚实并见,病情复杂。六经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可相互传变,亦可合病、并病、直中、两感。此动态演变之过程,要求医者临证时必须审时度势,随证治之。(二)六经辨证之用:执简驭繁,辨证求本六经辨证犹如纲,纲举则目张。临床之际,无论外感内伤,凡表现出相应的脉证组合,即可归属于某经病证,进而确立治则,选用方药。例如,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治当解表;阳明病,胃家实是也,治当清热或攻下;少阳病,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治当和解少阳。三阴病则多属虚寒,治以温补为主。此辨证方法,强调“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不拘泥于固定之病名,而着眼于当前之证候,体现了中医“辨证求本”的核心思想。二、经方应用:配伍精当,效如桴鼓《伤寒论》载方百余首,被誉为“经方”。这些方剂,历经千年临床验证,配伍严谨,用药精炼,疗效卓著,至今仍为中医临床所广泛应用。(一)经方之特点:药味精简,配伍严谨,方证相应经方之妙,在于药少而精,君臣佐使,配伍有度。如桂枝汤仅五味药,调和营卫,解肌发表,为太阳中风证之主方;麻黄汤四味,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治太阳伤寒证。每一方剂,皆针对特定之“方证”。所谓“方证”,即方剂所主治的证候。“有是证,用是方”,乃是经方应用的基本原则。(二)经典方剂举隅:法活机圆,启后学之思1.桂枝汤:太阳中风,营卫不和之代表方。症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方中桂枝解肌发表,温通经脉为君;芍药敛阴和营为臣;生姜助桂枝解表,大枣助芍药和营,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诸药合用,共奏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之功。其服法、禁忌亦有讲究,体现了仲景对疾病调护的重视。2.麻黄汤:太阳伤寒,表闭无汗之主方。症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脉浮紧。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为君;桂枝助麻黄发汗解表,并温通经脉为臣;杏仁降利肺气,助麻黄平喘为佐;甘草调和诸药为使。此方为发汗峻剂,当中病即止。3.小柴胡汤:少阳病之主方。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脉弦。柴胡和解少阳,疏利气机为君;黄芩清泄少阳之热为臣;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止呕,人参、大枣、甘草益气健脾,扶正祛邪,共为佐使。此方和解少阳,调达枢机,应用广泛,后世称其为“和剂之祖”。4.四逆汤:少阴寒化证之主方,回阳救逆之代表。症见四肢厥逆,恶寒蜷卧,呕吐不渴,腹痛下利,神衰欲寐,舌苔白滑,脉微细。附子大辛大热,温壮元阳,破散阴寒为君;干姜温中散寒,助附子回阳为臣;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并缓姜附之峻烈为使。此方为回阳救急之要剂。三、《伤寒论》之价值与影响:垂法后世,泽被苍生(一)理论价值:奠定中医辨证论治体系《伤寒论》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为中医学的诊疗规范奠定了基础。六经辨证不仅是对外感热病的总结,其蕴含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辨证思维,适用于临床各科疾病的诊治,成为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二)临床价值:指导实践,疗效卓著经方的临床疗效是其生命力之所在。无数临床实践证明,只要辨证准确,经方往往能取得“一剂知,二剂已”的速效。其组方思想,如君臣佐使、七情合和等,为后世方剂学的发展提供了楷模。(三)学术影响:启发后学,流派纷呈自《伤寒论》问世以来,历代医家莫不潜心研究,为之注释、发挥者代不乏人,形成了众多学术流派,如错简重订派、维护旧论派、辨证论治派等,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术。其影响不仅限于国内,更远播海外,成为世界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四、研习《伤寒论》之管见:沉潜涵咏,知行合一研习《伤寒论》,非一朝一夕之功。首当精读原文,体悟仲景之意,不可断章取义。次当明晓六经之理,理解方证之对应,掌握药物之特性。更重要的是,要结合临床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加深理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初学者可先从诵读入手,熟悉条文;继而参考历代注家之精华,如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柯韵伯《伤寒来苏集》、尤在泾《伤寒贯珠集》等,以助理解。然注家之言,亦仅供参考,最终仍需回归原文,结合自身临证体悟。结语:医道长河,经典为航《伤寒论》作为中医之经典,其价值历久弥新。它不仅是一部医学著作,更是一座蕴藏着丰富智慧的宝库。其辨证之精当,立法之严谨,选方之巧妙,用药之精准,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