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大学《汉学与中国学》专业题库- 中国古代武学拳术传承与演练_第1页
2025年大学《汉学与中国学》专业题库- 中国古代武学拳术传承与演练_第2页
2025年大学《汉学与中国学》专业题库- 中国古代武学拳术传承与演练_第3页
2025年大学《汉学与中国学》专业题库- 中国古代武学拳术传承与演练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大学《汉学与中国学》专业题库——中国古代武学拳术传承与演练考试时间:______分钟总分:______分姓名:______一、解释下列名词(每题5分,共20分)1.武德2.一气周天3.十八般武艺4.传承谱系二、简述题(每题10分,共30分)1.简述太极拳“以柔克刚”、“用意不用力”的核心思想及其文化渊源。2.古代中国武学拳术的传承主要依靠哪些途径?试举两例说明。3.阐述“武备”思想在中国古代武学发展中的影响。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1.选择中国历史上一位重要的武术家(如武松、戚继光、张三丰等),结合其事迹或著作,分析其武学思想的时代特征与文化价值。2.探讨从汉学与中国学的角度,研究中国古代武学拳术传承与演练现象的意义与方法。试卷答案一、解释下列名词(每题5分,共20分)1.武德:指习武之人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它包含了尊重师长、谦虚谨慎、恪守礼法、行侠仗义、自强不息等内涵,是中国传统武学文化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强调武艺修习与道德修养的统一。**解析思路:*定义要清晰,并点出其核心内涵(道德、行为规范)以及在中国武学文化中的重要性(组成部分、武艺与道德结合)。2.一气周天:主要源于道家内丹修炼理论,指体内“气”按一定路线(通常指任督二脉)循环运行的过程。在武学演练中,常被借鉴用来描述内力(或意念)贯串全身、运动如一的整体感和流畅性,强调身心合一、内外协调的境界。**解析思路:*先说明其哲学/医学源头,再解释其在武学语境下的具体含义(内力运行、身心合一),点出其强调的整体性与流畅性。3.十八般武艺:泛指古代中国多种多样的兵器和武术技巧。虽然“十八”并非绝对固定,但通常包括刀、枪、剑、戟、弓、弩、鞭、锏、锤、抓、叉、耙、殳、牌、钺、斧、钹、流星锤等。它代表了古代军事和武术实践中的武器多样性。**解析思路:*点明其性质(多样性、兵器与技巧),并举例说明常见的“十八般”包含的内容,强调其代表意义。4.传承谱系:指武学流派、技艺或思想在代代相传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层状关系或血缘联系的记录系统。它通常以师承关系为主线,记录了创始人、重要传承者、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等,是研究武学历史、技艺演变和师承关系的重要依据。**解析思路:*定义要准确(代代相传、层状关系、血缘联系),并说明其构成要素(师承关系、人物记录),最后点出其研究价值。二、简述题(每题10分,共30分)1.太极拳“以柔克刚”、“用意不用力”的核心思想及其文化渊源。**核心思想:*太极拳以“柔”应“刚”,通过放松、自然、连贯的动作,化解对方之力,而非硬碰硬对抗。它强调意念引导动作,动作中蕴含精神,追求在运动中保持内在的宁静和力量(内劲),而非单纯的外部肌肉用力。这种“用意不用力”并非无力,而是指避免僵直、蛮力,实现“四两拨千斤”的效能。**文化渊源:*其思想深受中国道家哲学影响,特别是“阴阳相济”、“刚柔并蓄”、“无为而治”、“以柔克刚”等观念。同时,也吸收了中医经络学说和气的理论,注重内外结合、形神统一的锻炼。**解析思路:*第一部分清晰解释“以柔克刚”和“用意不用力”的内涵,区分“不用力”与“无力”。第二部分明确指出其思想根源(道家哲学核心概念)和理论支撑(中医理论)。2.古代中国武学拳术的传承主要依靠哪些途径?试举两例说明。**主要途径:*古代中国武学拳术的传承途径多样,主要包括师徒传承、家族传承、武馆(门派)传承、官方武学教育以及战争与交流等。**举例说明:**师徒传承:这是最核心、最普遍的途径。师父直接口传身教,弟子通过模仿、练习、领悟掌握技艺和心法。例如,少林寺的武僧通常师徒相承,技艺代代相传。许多民间拳种也是通过师徒间的严格传授延续下来的。*家族传承:某些武学技艺掌握在特定家族手中,由父传子、兄传弟,成为家族的秘传或重要部分。例如,一些地方特色拳种可能在特定家族中流传数代,形成了独特的家族风格。**解析思路:*先概括主要途径种类,然后选择其中两种(师徒和家族)进行具体阐述,结合实例(少林寺、民间拳种、特定家族)使说明更具体。3.阐述“武备”思想在中国古代武学发展中的影响。**影响:*“武备”思想即重视军事准备、国防建设和国防教育的思想。它强调“国无备虽强必危,民无备虽安必亡”,将武备视为国家安危的基石。这种思想深刻影响了古代武学的发展:一是推动了军事武艺(如十八般武艺)的兴起与规范化,服务于军队训练和作战;二是促进了武学教育的官方化,如设立武学、武举制度选拔军事人才;三是使得许多武学流派带有浓厚的军事色彩,注重实战和应用;四是形成了重武尚武的社会氛围,albeitoftenstate-controlled.**解析思路:*首先解释“武备”的含义及其重要性。然后从军事训练、官方教育、流派特点、社会氛围等方面具体说明其对武学发展的推动作用和塑造影响。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1.选择中国历史上一位重要的武术家(如武松、戚继光、张三丰等),结合其事迹或著作,分析其武学思想的时代特征与文化价值。**(以戚继光为例)***时代特征:*戚继光的武学思想产生于明代中后期,正值倭寇侵扰、边防吃紧的时代背景下。他的《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强烈的实用主义和军事功利性,强调“因敌变化”,针对倭寇作战特点制定战法;注重实战训练,创立“十二战法”,强调士兵素质和协同作战;重视武器革新和装备配套;带有浓厚的国家主义和责任担当意识,旨在巩固国防。**文化价值:*戚继光的武学思想是中国古代军事武学宝库中的珍品,其“练兵实纪”的方法论对后世的军事训练仍有借鉴意义;他对武艺的规范化、系统化探索,促进了武术从民间走向更广阔的领域;其思想中蕴含的实用精神、科学态度(如对武器性能的考察)与明代商品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的社会思潮相呼应;同时,也反映了中华民族保家卫国的民族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解析思路:*选择一位代表性人物(戚继光),明确其时代背景。分析其思想(主要从《纪效新书》等著作中提炼)如何反映时代特征(军事需求、实用主义、国家责任)。再深入挖掘其思想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军事遗产、武术发展、时代精神、科学精神等)。2.探讨从汉学与中国学的角度,研究中国古代武学拳术传承与演练现象的意义与方法。**意义:*从汉学与中国学的角度研究武学,能够超越单纯的技术或体能层面,深入揭示武学拳术与中国传统文化(哲学、宗教、伦理、艺术、社会结构等)的深刻联系。有助于理解武学作为文化现象的历史演变和社会功能,把握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精神特质;能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更深层次的理论支撑和文化语境;有助于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让世界更全面地认识中国文化的丰富性。**方法:*运用汉学与中国学的研究方法,需要采取跨学科视野,结合历史文献学、考古学、宗教学、哲学、社会学、人类学、艺术史等多学科知识;重视原始文献(如武学典籍、兵书、地方志、笔记小说等)的考据与解读;注重田野调查和口述史工作,了解活态的武学传承;关注武学在不同地域、不同社会群体中的表现差异,进行文化比较研究;运用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