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大学《梵语巴利语》专业题库- 梵语巴利语的文学作品欣赏_第1页
2025年大学《梵语巴利语》专业题库- 梵语巴利语的文学作品欣赏_第2页
2025年大学《梵语巴利语》专业题库- 梵语巴利语的文学作品欣赏_第3页
2025年大学《梵语巴利语》专业题库- 梵语巴利语的文学作品欣赏_第4页
2025年大学《梵语巴利语》专业题库- 梵语巴利语的文学作品欣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大学《梵语巴利语》专业题库——梵语巴利语的文学作品欣赏考试时间:______分钟总分:______分姓名:______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罗摩衍那》中的“达摩”(Dharma)2.梵语诗歌中的“罗怙罗”(Rūdrakāvya)3.巴利语《本生经》中的“本生故事”(Jātaka)4.吠檀多哲学在《奥义书》中的体现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简述《摩诃婆罗多》中“克里希那教导阿周那放弃武器”这一情节的象征意义。2.概述迦梨陀娑戏剧《沙恭达罗》中的主要情节及其爱情悲剧色彩。3.比较巴利语《长部》中的“善生经”与《本生经》在题材和目的上的主要异同。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1.分析《罗摩衍那》中罗摩形象所体现的“理想人格”及其在印度文化中的影响。2.探讨巴利语佛教文学(如《本生经》、《达摩普罗萨》)的叙事特点及其在传播佛教思想方面的作用。试卷答案一、名词解释1.达摩(Dharma):在《罗摩衍那》及印度传统中,指代一种宇宙的秩序、法、责任或道德准则。它既是神圣的法则,也是个人应尽的义务和美德。罗摩作为“理想人格”的化身,其一生正是达摩的完美实践。2.罗怙罗(Rūdrakāvya):梵语词,意为“Rudra的诗篇”或“Rudra的创作”。通常指以湿婆神(Rudra)为题材或由其创造(或代表其意志)的诗歌、赞美诗或神圣文本。在文学批评中,有时也泛指具有强烈激情、力量感和神圣感的伟大诗篇。3.本生故事(Jātaka):指收录在巴利语《五部尼柯耶》(SuttaPitaka)中的“长部”(DīghaNikāya)等经典中的故事集。这些故事叙述了佛陀(释迦牟尼)在过去世作为菩萨(Bodhisattva)时,为了积累功德而经历的无数转生经历。每个故事通常包含一个寓言或道德教训,旨在阐述佛教的因果报应(业力)、轮回、慈悲和道德行为的重要性。4.吠檀多哲学在《奥义书》中的体现:《奥义书》是印度哲学吠檀多(AdvaitaVedanta)的主要思想源泉。其核心思想是“梵我合一”(Brahman-Bhakti),即宇宙终极实在(梵,Brahman)与个体灵魂(我,Atman)本质上是同一的。《奥义书》通过冥想体验和寓言故事,揭示了个体通过认知和体验“梵”来获得解脱(Moksha)的路径,强调超越现象界,认识内在的、真实的自我即梵。二、简答题1.简述《摩诃婆罗多》中“克里希那教导阿周那放弃武器”这一情节的象征意义。*解析思路:此情节发生在俱卢之野战斗前夜,克里希那作为阿周那的朋友和导师,面对阿周那因目睹亲族相残而产生的绝望和放弃战斗的念头,给予其深刻的哲学开示。分析其象征意义需抓住几个层面:*现象与本质的区分:克里希那指出眼前相互残杀的“人”只是现象,其本质(灵魂)在轮回中不断转生,彼此并非真正永恒的敌我。强调不应基于世俗关系和情感来评判行为。*达摩(责任)的优先性:战斗是阿周那作为战士不可推卸的“达摩”。履行责任重于个人情感和亲族情谊,尤其是在维护正义和cosmicorder的时候。*业力(Karma)的必然性:战争是早已注定的业力体现,个人无法避免。理解业力循环有助于减轻心理负担。*神圣与世俗的界限:克里希那揭示自己是黑天(Krishna),是宇宙维护者,其出现在战场有其神圣目的。这为战斗赋予了超越凡俗的意义。*个体解脱与社会责任的统一:通过履行在尘世的责任(战斗),个体可以在行动中实现精神成长,最终导向解脱。放弃责任则意味着沉沦。*核心:该情节象征着通过哲学洞察力超越个人情感和世俗关系,认识到宇宙法则(达摩、业力、梵)的优先性,从而在履行社会责任(战斗)中实现精神净化和责任担当。2.概述迦梨陀娑戏剧《沙恭达罗》中的主要情节及其爱情悲剧色彩。*解析思路:分析需梳理戏剧主线,并突出其悲剧性元素:*主要情节:沙恭达罗是一位天真美丽的女猎户,与凡人诗人云使(Kumāraśambhu)相爱并私订终身。婚后,云使前往王宫求官,途中遇到天神帝释天,帝释天施法使其忘记沙恭达罗。沙恭达罗独自等待,生下私生子肖恩(Śūnaka)。多年后,云使官职得偿,途经沙恭达罗旧居,沙恭达罗以诗歌恳求,云使仍因魔法而无情。后来沙恭达罗被国王豆扇陀(Budhāntara)见到并带回宫中,封为皇后。但国王的正妻修多罗(Śūtōrā)嫉妒,设计陷害,使国王误以为沙恭达罗不贞,将其逐出宫廷,流落森林。最终在朋友和神助下,云使记起过往,找到沙恭达罗,夫妻团聚,沙恭达罗也得到国王赦免,恢复皇后地位。*悲剧色彩:*命运捉弄:云使的健忘(由神施法)是悲剧的直接导火索,象征着命运或外在力量对个体情感的强大干预。*社会偏见与嫉妒:修多罗的嫉妒和陷害,以及宫廷中可能存在的对“非正统”婚姻的歧视,加剧了沙恭达罗的悲剧。*沟通障碍:人类语言在表达深情和解释真相时的局限性,无法克服云使的遗忘和帝释天的傲慢。*身份落差与不适应:沙恭达罗从森林少女到宫廷皇后身份的巨大转变,以及她在宫廷的孤独和困境。*爱情的考验与最终圆满:爱情经历了严峻考验,虽以团聚告终,但过程充满痛苦和波折,过程的悲剧性远超结局的喜剧性。*核心:《沙恭达罗》以浪漫的爱情故事为主线,通过云使的健忘、社会嫉妒、身份冲突等元素,营造了一种温柔而深沉的悲剧氛围,探讨了命运、社会、爱情与个体意志之间的复杂关系。3.比较巴利语《长部》中的“善生经”与《本生经》在题材和目的上的主要异同。*解析思路:比较需明确两经的基本特征,然后从题材内容和核心目的两个维度进行对比:*相同点:*宗教性质:两部都属于巴利语佛教经典(长部为早期佛教教法集,本生经为故事集),都旨在传播佛教教义。*核心教义:都广泛涉及佛教的基本教义,如五蕴无常、四圣谛、八正道、因果业报、轮回转世、慈悲观、中道等。*语言风格:都使用巴利语写成,语言典雅,包含不少寓言和譬喻。*佛陀角色:都提及佛陀及其教诲,本生经更是通过佛陀过去世的菩萨行来印证教义。*不同点:*题材内容:*《长部·善生经》(SuttaNipata):主要内容是佛陀应一位即将出嫁的年轻女子善生(Soma)之请,教导她在夫家如何处理与丈夫、母亲、公公、婆婆等亲属的关系,以及出嫁后的生活规范和道德准则。内容偏重于社会伦理、家庭伦理、个人行为规范和修养。其结构相对连贯,围绕一个核心人物和场景展开。*《本生经》(JatakaTales):内容是包含五百多个故事的集合,讲述佛陀在过去世作为菩萨时,为了积累福德智慧而经历的不同转生。故事形式多样,涉及人、动物、神明等,情节曲折,充满想象力。内容偏重于因果报应、道德教诲、菩萨精神的展现,通过生动的故事吸引听众。*目的侧重:*《善生经》:更侧重于指导社会生活,特别是女性出嫁后的适应和道德行为,强调在家修行的可能性和方式,体现了早期佛教对现实社会问题的关注和伦理教化功能。*《本生经》:更侧重于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阐释佛教核心哲学思想(如业力、轮回、慈悲),展现佛陀作为完美菩萨的往昔功德和品质,激励修行者。其故事性更强,更具文学色彩,是佛教伦理和哲学的生动载体。*核心:《善生经》侧重于具体的社会伦理规范指导,而《本生经》侧重于通过广泛的故事展现佛教哲学和菩萨行,两者都是传播佛教思想的重要途径,但内容和侧重点有所不同,《善生经》更具社会生活指导性,《本生经》更具故事性和哲学寓言性。三、论述题1.分析《罗摩衍那》中罗摩形象所体现的“理想人格”及其在印度文化中的影响。*解析思路:论述需深入分析罗摩形象的各个层面,阐释其“理想人格”的构成,并探讨这种形象如何在印度文化中产生深远影响:*罗摩形象的特征:*完美的达摩罗(Dharmarāja):他是履行“达摩”(法、责任、道德)的典范。无论作为王子、丈夫、儿子还是国王,他都严格遵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尽其职责。*正法之子:出身于重视正法的王族,本身禀赋高尚,言行举止皆合乎正法。*神圣与凡人的结合:虽然拥有凡人的情感和经历,但他拥有超凡的力量和智慧,并且是黑天(Krishna)的化身或与其有密切联系,具有神性光辉。*克制与忍耐:面对放逐等巨大苦难,他能忍受委屈,不失仁爱,体现了精神力量和道德修养。*仁爱与慈悲:对所有生命,包括敌人和仆人,都怀有慈悲之心,即使在最愤怒的情况下,其愤怒也指向破坏“达摩”的行为而非个人。*英勇与智慧:在战斗中英勇无畏,在处理复杂局势时充满智慧。*“理想人格”的体现:罗摩的“理想人格”集中体现了印度文化中多重价值的理想结合:个人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达摩)、对权威的尊重、对道德纯洁的追求、对爱情的忠诚、对苦难的忍耐、对敌人的克制以及对终极实在(梵)的潜在认知(通过黑天联系)。他代表了世俗生活与神圣理想、个人情感与公共责任、凡人本质与神性光辉的完美统一。*在印度文化中的影响:*道德楷模:罗摩成为印度社会衡量男性行为的标准,无数印度男性以“罗摩之子”自居,期望效仿其品德。*家庭伦理典范:他对家庭的责任和对妻子的忠诚,强化了印度社会对家庭价值的重视。*政治与王权象征:历史上,许多统治者自诩为“罗摩王”(Rāmānanda),以罗摩为榜样来治理国家,追求“罗摩时代”的理想政治。*精神信仰寄托:通过对罗摩的崇拜和研读《罗摩衍那》,印度人寻求道德指引和精神慰藉,强化对达摩和解脱的理解。*文化认同:《罗摩衍那》和罗摩形象是印度文化的重要基石,是印度教、佛教、耆那教等多种宗教共享的文化资源,增强了文化认同感。*核心:罗摩是《罗摩衍那》的核心,其形象通过完美的“达摩”实践,展现了印度文化所推崇的理想人格,深刻影响了印度的道德观念、家庭伦理、政治思想、精神信仰和文化认同,成为跨越时空的永恒象征。2.探讨巴利语佛教文学(如《本生经》、《达摩普罗萨》)的叙事特点及其在传播佛教思想方面的作用。*解析思路:论述需结合具体作品类型(如《本生经》故事体、《达摩普罗萨》箴言体),分析其叙事手法,并论证这些特点如何有效地服务于佛教思想的传播:*叙事特点:*故事性与趣味性:《本生经》尤以故事取胜,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即使是动物角色也充满人情味),语言生动,易于吸引听众,特别是普通民众。《达摩普罗萨》虽然主要是格言警句,但也常以简短的故事或场景作为引子。*寓言性与象征性:故事往往蕴含深刻的寓意,通过具体情节影射抽象的佛教教义,如因果报应(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苦谛、无我、慈悲、中道等。动物角色常被赋予象征意义(如象代表力量与虔诚,猴代表愚蠢或贪婪)。*可塑性(AnalogicalReasoning):叙事者常使用“像这样……那样”的类比方式,将复杂的哲学概念或道德原则,通过贴近生活、引人入胜的小故事或情境来解释,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重复与变奏:《本生经》中大量故事主题和结构的重复,有助于强化核心教义。不同版本的相似故事也便于在不同社群中传播和记忆。*普世性与包容性:故事背景跨越不同地理环境,涉及各种生物(人、动物、神),主题贴近人类共同的情感和经历(爱恨、贪嗔痴、合作、背叛等),易于引发广泛共鸣。*简洁有力(如《达摩普罗萨》):《达摩普罗萨》以极其精炼的巴利语格言形式表达核心道德和修行准则,言简意赅,便于记忆和口耳相传,强调直接的道德判断和行为规范。*在传播佛教思想方面的作用:*吸引与覆盖:故事和寓言的形式远比枯燥的教条更能吸引听众,特别是文盲或对哲学思辨不感兴趣的民众,从而扩大了佛教的影响范围。*教化与启发:通过生动的故事,将抽象的教义具体化、形象化,使听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故事中的榜样(善行者)和反面教材(恶行者)具有强烈的警示和激励作用。*记忆与传承:重复的叙事结构和押韵的语言有助于记忆,使得佛教的核心思想能够代代相传。*伦理规范内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