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屈原列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1页
9《屈原列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2页
9《屈原列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3页
9《屈原列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4页
9《屈原列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9《屈原列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9.《屈原列传》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设计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结合高二学生认知特点,聚焦屈原精神与《史记》“史家之绝唱”的文学价值。通过文本细读、对比探究,引导学生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与人格魅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提升文言文阅读与思辨能力,实现文化熏陶与语文素养的协同发展。

二、核心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属"迁”“嫉"等重点实词及“被动句”等特殊句式,提升文言文语感与翻译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屈原的遭遇与精神,培养辩证思维;对比屈原与渔父,深化对人格选择的思考。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史记》叙事与抒情结合的写法,感受屈原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与悲剧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屈原爱国精神的当代意义,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理解屈原的政治理想、爱国情怀与高尚人格。

难点:体会《史记》“寓论断于叙事"的写作特色;探究屈原精神的现实价值,建立个人与家国的联结。

四、教学方法及准备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诵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对比阅读法。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含屈原生平、《离骚》节选、相关历史背景图片及视频);学生提前预习,梳理文中生字词及不懂之处,搜集屈原相关故事。

五、教学过程(2课时)

(一)情景导入

播放纪录片《中国》中“屈原投江”的片段,画面定格在汨罗江滚滚波涛与百姓划船竞渡、抛投粽子的场景。教师提问:“两千多年来,人们为何始终纪念屈原?他的一生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波折,能让其精神跨越时空,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今天,我们走进《屈原列传》,探寻这位伟大诗人的精神密码。"

通过视觉冲击与问题引导,激发学生好奇心,快速将注意力集中到课文主题上,为后续学习奠定情感基础。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诵读,正音辨形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不认识的字词或读不准的句子。教师巡视,收集学生疑问,随后集中讲解重点字词读音与字形:如“谗谄(chánchǎn)”“属(zhǔ)草稿未定"屈平既绌(chù)”“滋垢(gòu)"濯淖(zhuónào)”等,结合字形结构(如“绌"与“黜”相通,均有“罢免"之意)帮助学生记忆,避免读错、写错。

教师范读课文,强调节奏与情感:读叙事部分(如屈平“博闻强志,明于治乱”)时,语气平稳庄重;读屈原被谗遭贬的段落(如“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时,语气略带愤懑;读“悲回风”“哀郢都"相关内容时,语调低沉,传递屈原的悲痛。学生跟读,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与文本情感。

(2)梳理脉络,把握大意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下注释,梳理课文段落层次,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各部分内容。教师提示梳理角度:屈原的生平经历(出身、才华、任职、遭贬、投江)、屈原的作品(《离骚》《天问》等)、作者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并板书课文脉络:才华出众,任左徒→遭谗被疏,作《离骚》→流放江南,守志不移→投江明志,后世缅怀→太史公评价。同时,引导学生标记文中关键时间节点与事件(如“王怒而疏屈平”“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顷襄王怒而迁之”),明确屈原命运与楚国兴衰的关联,初步感知文本叙事逻辑。

(3)积累字词,夯实基础

针对“初读"中发现的高频疑难字词,开展“字词闯关”活动:教师在课件上呈现句子,如“屈平属草稿未定"其文约,其辞微”“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让学生解释加点字含义,并说出依据(课下注释、字形推断、语境分析等)。

重点讲解多义词与虚词:如“属”,在“属草稿未定"中是“撰写”,在“神情与苏、黄不属"(《核舟记》)中是“类似”,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掌握一词多义的辨析方法;“以"字,在“以事其君”中是“用来”,在“以刺世事”中是“来”,帮助学生总结“以”作连词表目的的用法。

梳理特殊句式:如被动句“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见”“被"表被动)、“方正之不容也”(意念被动);判断句“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者,……也”表判断)。学生找出文中其他同类句式,进行翻译练习,如“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翻译时需补充主语“楚国”,并体现被动含义(军队被打败,土地被割占),提升文言文翻译能力。

(三)品读文章,赏析意境

(1)聚焦人物,探究精神

提问:“文中哪些语句直接或间接体现了屈原的品格?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学生自主阅读,圈点勾画,小组讨论后分享。

示例1:“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通过“正道直行"竭忠尽智”直接点明屈原的忠诚与正直;“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则以对比,突出其遭遇的不公,暗含对屈原的同情。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屈原的‘怨’是个人的怨恨,还是对国家命运的忧虑?”结合后文“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明确屈原的“怨”源于对楚国政治黑暗、君王昏庸的痛心,是“忧国忧民"的体现,而非个人私利的抱怨。

示例2:“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通过屈原与渔父的对话,用“皓皓之白"比喻高洁的人格,“温蠖”比喻世俗的污垢,展现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坚定气节。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场景:汨罗江边,渔父劝屈原“与世推移”,屈原却以铿锵有力的话语表明心志,体会其在绝境中坚守人格底线的悲壮,感受人物形象的立体感。

(2)赏析语言,体会笔法

分析《离骚》的特点:文中司马迁评价《离骚》“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及《离骚》节选(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讨论“文约辞微”的含义——语言简练,意蕴深远,用香草、美人等象征手法,表达政治理想与人格追求。教师补充:这种写法既体现了屈原的文学才华,也因“辞微"而让其思想更具含蓄美与感染力,成为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体会“寓论断于叙事”的特色:司马迁未直接评价屈原的“忠"与“贤”,而是通过叙述事件展现——如写屈原“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通过屈原的劝谏与怀王的后悔,侧面体现屈原的远见卓识;写“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将怀王的昏庸与屈原的被疏联系起来,暗含“楚之衰亡,源于不用屈原"的论断。学生通过找类似段落,理解这种写法的妙处:不直白说教,却让读者在叙事中自然体会作者观点,更具说服力。

(3)品味情感,共鸣共情

播放古琴曲《离骚》片段,营造悲凉、深沉的氛围。学生默读“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思考:“屈原被流放,为何仍‘眷顾楚国’‘系心怀王’?这种情感背后,是怎样的家国情怀?"

学生发言后,教师总结:屈原的爱国,不是对君王的盲目忠诚,而是对楚国山河、百姓的深切热爱,对“美政”理想(修明法度、举贤授能)的执着追求。即使被排挤、被流放,他始终“心与楚同”,这种“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坚守,正是中华民族爱国精神的源头之一。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在当代,我们如何像屈原一样,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结合?(如努力学习,为国家科技进步、文化传承贡献力量),实现情感共鸣与价值引领。

(四)对比阅读,深化理解

对比屈原与渔父

学生找出文中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分角色朗读,体会两人不同的人生态度:

渔父:“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主张顺应世俗,随波逐流,体现“明哲保身”的人生态度。

屈原:“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坚守人格高洁,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体现“宁为玉碎”的人生选择。

小组讨论:“你更认同哪种人生态度?为什么?"教师引导学生辩证看待:渔父的态度并非“消极”,而是一种在乱世中保全自身的生存智慧;但屈原的坚守,更凸显了人格的伟大与精神的崇高——在价值观多元化的今天,我们既要学会适应环境,也要守住道德与理想的底线,不能为了利益而放弃原则。

对比《屈原列传》与《史记项羽本纪》(节选)

教师印发《项羽本纪》中“垓下之围"片段(“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学生对比阅读,思考:“司马迁在塑造屈原与项羽这两位悲剧人物时,写法上有何异同?"

相同点:均通过语言、动作描写展现人物性格(如屈原的对话显气节,项羽的悲歌显悲壮);均融入作者的情感,暗含同情与评价。

不同点:《屈原列传》更侧重通过评价屈原的作品(《离骚》)来凸显其精神,叙事与议论、抒情结合更紧密;《项羽本纪》则以叙事为主,通过“垓下之围”“乌江自刎"等场景,展现项羽的英雄气概与悲剧命运,“寓论断于叙事”的特点更突出。

总结:司马迁善于根据人物的身份与经历,采用不同的写作手法,既展现人物的独特性,又体现《史记》“以人为本"的史学思想。通过对比,学生进一步理解《史记》的文学价值,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拓展延伸:屈原精神的当代回响

教师展示图片:屈原祠的香火、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学生诵读《离骚》的场景,以及“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愿做一粒好种子"的誓言、“抗疫英雄”钟南山逆行武汉的身影。提问:“屈原的‘爱国’‘坚守’‘求索’精神,在当代人身上有哪些体现?"

学生自由发言,如袁隆平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体现“上下而求索”的执着;钟南山在疫情面前挺身而出,体现“正道直行"的担当。教师总结:屈原精神不是尘封的历史,而是融入中华民族血脉的文化基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国家、为人民奉献。引导学生树立“以先贤为榜样,以理想为灯塔”的人生追求,深化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五)课堂小结

教师梳理本节课内容:“通过学习《屈原列传》,我们不仅积累了文言文知识,更认识了一位‘正道直行、竭忠尽智’的屈原——他用《离骚》书写理想,用生命坚守气节。他的爱国情怀、高洁人格,历经两千多年风雨,依然闪耀着光芒。希望同学们能从屈原身上汲取力量,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坚守初心,勇担使命,做有理想、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

六、板书设计

9.屈原列传(司马迁)

一、生平脉络

出身才华(博闻强志,明于治乱)→遭谗被疏(上官大夫谗害,怀王疏之)→作《离骚》(忧国忧民,述政治理想)→流放江南(顷襄王迁之,坚守气节)→投江明志(汨罗江,宁死不屈)

二、人物品格

忠诚爱国(眷顾楚国,系心怀王)、正直高洁(正道直行,皓皓之白)、执着求索(上下求索,九死不悔)

三、写作特色

叙事+议论+抒情(评价《离骚》,抒赞美之情)

寓论断于叙事(楚之衰亡与屈原被疏)

象征手法(《离骚》:香草美人喻理想)

四、精神传承

爱国→袁隆平、钟南山;坚守→不为世俗所困;求索→追求理想永不停

七、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整理文中重要实词(属、迁、嫉、信等)的含义及例句,完成3个被动句的翻译,巩固文言文知识。

拓展作业:结合《离骚》节选(“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等),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分析屈原的“民生情怀”,体会其精神的现实意义。

实践作业:以“屈原精神伴我行”为主题,制作一张手抄报(可包含屈原故事、名言、当代人物事例等),下节课分享交流。

八、教学评价及反思

(1)教学评价

过程性评价:通过课堂诵读、小组讨论、发言分享,观察学生对文言文字词的掌握程度、对屈原精神的理解深度,及时给予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