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上学期高二地理人教新版期中必刷常考题之气压带和风带_第1页
2025-2026学年上学期高二地理人教新版期中必刷常考题之气压带和风带_第2页
2025-2026学年上学期高二地理人教新版期中必刷常考题之气压带和风带_第3页
2025-2026学年上学期高二地理人教新版期中必刷常考题之气压带和风带_第4页
2025-2026学年上学期高二地理人教新版期中必刷常考题之气压带和风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9页(共29页)2025-2026学年上学期高二地理人教新版期中必刷常考题之气压带和风带一.选择题(共17小题)下面左图表示澳大利亚不同地区最容易发生火灾的季节,右图是达尔文市的气候统计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某月,达尔文市遭受洪水侵袭,珀斯市倍受高温干旱和山林大火之苦,澳洲处在一片“水深火热”之中,此事件发生的月份及珀斯市的盛行风向最有可能为()A.7西北 B.1西北 C.1东北 D.7东北2022年湖北省入梅时间为5月31日(常年6月15日),出梅时间为7月9日(常年7月11日),梅雨期降水偏少。如图示意2022年5月1日至8月31日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图a)和西伸脊点位置(图b)的变化情况。其中,脊线位置反映副热带高压的南北移动,西伸脊点反映副热带高压的东西扩展。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西太平洋副高西伸脊点位置西伸至湖北省内,导致湖北省()A.梅雨量偏多 B.持续高温 C.台风频发 D.湿度增大3.2022年湖北省入梅偏早的直接原因是西太平洋副高()A.脊线北跳早 B.脊线南移快 C.西伸脊点偏东 D.西伸脊点稳定太平洋年代际震荡(PDO)是描述北太平洋海温变化的重要指数,其指数为正值利于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与维持,导致全球变暖;负值会形成拉尼娜现象,导致全球变冷。相关专家整理得到我国梅雨长期趋势与北太平洋多年代际变化指数的逐年演变图(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1951﹣1961年间,当PDO处于正相位时,我国可能()A.梅雨期较短且强度减弱 B.梅雨带南压且异常干旱 C.梅雨带北移且范围扩大 D.梅雨期较长且降水较多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是指东亚副热带地区对流层上部200hPa附近狭窄的强西风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其季节性北跳是大气环流转换的标志。其位置及强弱的变化对中国东部地区夏季降雨有显著影响。下面两图分别是1951﹣2004年间7~8月东亚副热带高空西风急流中心位置的经度和纬度变化趋势。据此完成5﹣5题。5.推测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一年中北跳的时间最可能开始于()A.1月 B.5月 C.10月 D.12月我国夏季风推进的北边缘位置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具有明显的年际、年代际波动特征,一般将北边缘的这一南北波动范围称为夏季风过渡区。从动力学的角度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导致夏季海陆温差增大,冬季海陆温差减小。如图中阴影部分示意我国夏季风过渡区空间分布情况,黑色实线为夏季风过渡多年平均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6.影响我国夏季风北边缘位置的主要气压中心是()A.亚洲低压 B.亚洲高压 C.夏威夷高压 D.阿留申低压我国夏季风推进的北边缘位置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具有明显的年际、年代际波动特征,一般将北边缘的这一南北波动范围称为夏季风过渡区。从动力学的角度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导致夏季海陆温差增大,冬季海陆温差减小。如图中阴影部分示意我国夏季风过渡区空间分布情况,黑色实线为夏季风过渡多年平均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我国夏季风过渡区东、西段空间范围存在差异,主要原因是西段()A.距海较远 B.地形阻挡 C.远离低压 D.风力强盛8.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我国夏季风()A.挟带水热增加 B.势力有所减弱 C.前锋位置南移 D.登陆日期推迟2025年的夏季,从法国到中国,从巴黎到哈尔滨,一场以“热穹顶”为标志的极端热浪正席卷全球大部分地区,中国的东北至华北、华南不少地方出现了35℃及以上高温天气,且闪热感明显。如图示意“热穹顶”现象的形成原理。据此完成9﹣10题。9.与此次中国东北、华北“热穹顶”现象密切相关的是()A.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 B.极地高气压带 C.亚速尔高压 D.副热带高气压10.“热穹顶”对中国东北地区带来的影响有()①天气晴朗,空气质量较好②导致作物提前成熟,缩短生长周期,影响品质③森林火险等级提高④供电压力减轻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11.(2025春•江苏期末)如图为地球上部分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9~11题。下列气候类型形成原因中,与M气压带、Q风带关联性最密切的是()A. B. C. D.南亚地区受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陆地特征的影响,形成了世界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区。如图为某季节印度洋局部地区季风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2.与该季节南亚盛行风形成相关性最强的是()A.东南信风带位置移动 B.东北信风带位置移动 C.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D.北部高大山地的阻挡13.图示季风盛行时()A.地中海沿岸沙滩游客纷至 B.马六甲海峡风大浪急 C.索马里海域渔业资源丰富 D.印度半岛温暖干燥北大西洋涛动,指北大西洋上两个常年活动的气压中心之间气压差的变化过程,当两者之间气压差变大时,北大西洋涛动增强。北大西洋涛动的强弱显著影响欧洲西部的气候。图为北大西洋海平面气压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4.影响北大西洋两大气压中心形成的主要因素是()A.纬度位置 B.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C.海陆位置 D.海陆热力差异北大西洋涛动,指北大西洋上两个常年活动的气压中心之间气压差的变化过程,当两者之间气压差变大时,北大西洋涛动增强。北大西洋涛动的强弱显著影响欧洲西部的气候和湖泊的水文特征。如图为“北大西洋海平面气压分布示意图及皮海湖位置略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5.若北大西洋涛动减弱时,西欧气候变化趋向()A.暖干 B.暖湿 C.冷干 D.冷湿平流冷却雾是暖气流受海面冷却,其中的水汽凝结而成的雾。纽芬兰岛及附近海域海雾,以平流冷却雾为主要类型,多发且持续时间较长。图为纽芬兰岛位置及洋流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6.纽芬兰岛及附近海域大雾形成期间,海—气相互作用的特点是()①大气热量传递给海洋为主②海洋热量传递给大气为主③海洋水分传递给大气为主④大气水分返还给海洋为主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平流冷却雾是暖气流受海面冷却,其中的水汽凝结而成的雾。纽芬兰岛及附近海域海雾,以平流冷却雾为主要类型,多发且持续时间较长。图为纽芬兰岛位置及洋流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7.连日的大雾笼罩下,纽芬兰岛的气温状况是()A.日最低气温趋于下降 B.日最高气温时刻提前 C.气温日较差不断增大 D.日平均气温不断升高二.解答题(共3小题)18.(2025•牟平区校级开学)读“亚洲季风图”,回答下列问题。(1)此时北半球的季,亚欧大陆上形成气压,它割断了气压带,使其只能保留在海洋里。(2)半年后,A处刮季风,性质是,B处刮季风。(3)东亚季风环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而南亚地区西南季风的成因是南半球的风北移越过赤道,在力的影响下向偏转形成。19.(2025•延边州开学)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气候的形成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在不同的气候因子相互交织和综合作用下,同一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不尽相同,气候特征也不完全相同,从而对其他环境要素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图为世界局部地区不同季节赤道辐合带(赤道低压带)位置及澳大利亚气候分布图,图中丙处南北两侧分别形成森林和荒漠景观。(1)分析图中甲、丙两处热带草原气候的成因有何不同。(2)分析丙处南北两侧景观差异大的原因。(3)说明图中1月、7月赤道辐合带之间地区风向的变化规律。20.(2025•江门开学)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海洋初级生产力是指浮游植物和大型藻类利用光能或化学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的速率。西风带移动能够调控海水垂直交换强度和海冰范围,进而影响威德尔海的初级生产力。左图为威德尔洋流位置,右图为不同时期威德尔海初级生产力(硅酸盐浓度:μmol/kg)垂直分布与各层水体交换关系。(1)从大气环流和海陆轮廓的角度,说明威德尔环流的形成过程。(2)有学者认为,冰期西风带北移会导致威德尔海初级生产力下降,对此做出合理解释。

2025-2026学年上学期高二地理人教新版期中必刷常考题之气压带和风带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17小题)题号1234567891011答案BBADBCBADBD题号121314151617答案CDDCDA一.选择题(共17小题)下面左图表示澳大利亚不同地区最容易发生火灾的季节,右图是达尔文市的气候统计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某月,达尔文市遭受洪水侵袭,珀斯市倍受高温干旱和山林大火之苦,澳洲处在一片“水深火热”之中,此事件发生的月份及珀斯市的盛行风向最有可能为()A.7西北 B.1西北 C.1东北 D.7东北【分析】由于太阳辐射对各纬度加热不均,全球近地面形成七个气压带:即赤道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极地高气压带。在气压带之间形成了六个风带:即南、北半球的低纬信风带,南、北半球的中纬盛行西风带,南、北半球的高纬极地东风带。【解答】解: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1月由于气压带风带南移,达尔文市在夏季受来自海洋的西北季风影响,降水丰富,易遭受洪水侵袭;珀斯市属于地中海气候区,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干旱少雨,因而珀斯夏季(1月)受高温干旱和山林大火之苦,珀斯市地处地中海气候区,其盛行风向是冬季盛行西北风,B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2022年湖北省入梅时间为5月31日(常年6月15日),出梅时间为7月9日(常年7月11日),梅雨期降水偏少。如图示意2022年5月1日至8月31日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图a)和西伸脊点位置(图b)的变化情况。其中,脊线位置反映副热带高压的南北移动,西伸脊点反映副热带高压的东西扩展。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西太平洋副高西伸脊点位置西伸至湖北省内,导致湖北省()A.梅雨量偏多 B.持续高温 C.台风频发 D.湿度增大【分析】从副热带高气压带吹来的暖气团(夏季风)与北方的冷气团相遇形成影响我国的锋面雨带。锋面雨带一般位于副热带高气压带的西北侧5~8个纬度处,与副热带高气压带同进退。【解答】解:副热带高压控制,不会有台风影响,C错误。西太平洋副高西伸脊点位置西伸湖北省以晴朗天气为主,湿度较小,D错误。西太平洋副高西伸脊点位置西伸至湖北省内,说明湖北省受副热带高压控制,以晴朗天气为主,持续高温,B正确,A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以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为载体,考查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对湖北省的影响,从图文中获取信息分析解答地理问题。3.2022年湖北省入梅偏早的直接原因是西太平洋副高()A.脊线北跳早 B.脊线南移快 C.西伸脊点偏东 D.西伸脊点稳定【分析】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在中国简称西太平洋副高),是一个在太平洋上空的永久性高压环流系统,范围一般采用500百帕高度图上西太平洋地区(180°E以西)5880gpm线包围的区域为代表。【解答】解:脊线南移主要影响出梅时间,不是影响入梅偏早的主要因素,B错误。当西伸脊点偏西时,湖北受江淮准静止锋影响的时间开始的早,入梅时间偏早,西伸脊点偏东、西伸脊点稳定都不会导致入梅时间偏早,CD错误。根据图a可知,2022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的实际位置比常年均值北跳的时间更早,导致江淮准静止锋影响湖北省的时间偏早,入梅时间偏早,A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中等,主要是考查西太平洋副高的知识,结合图文信息分析解答。太平洋年代际震荡(PDO)是描述北太平洋海温变化的重要指数,其指数为正值利于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与维持,导致全球变暖;负值会形成拉尼娜现象,导致全球变冷。相关专家整理得到我国梅雨长期趋势与北太平洋多年代际变化指数的逐年演变图(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1951﹣1961年间,当PDO处于正相位时,我国可能()A.梅雨期较短且强度减弱 B.梅雨带南压且异常干旱 C.梅雨带北移且范围扩大 D.梅雨期较长且降水较多【分析】1951﹣1961年间,当PDO处于正相位时,我国可能主要从厄尔尼诺影响、梅雨变化、气候异常、灾害发生等方面分析。【解答】解: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1951﹣1961年间,当PDO处于正相位时,梅雨﹣趋势数值为正,代表这期间降水量高于多年平均值,降水较多,B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PDO指数为正值利于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与维持,当厄尔尼诺发生时,西太平洋地区海温降低,导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势力减弱,副热带高压势力减弱,会使得梅雨带在南方停留时间延长,导致梅雨期较长,综上,1951﹣1961年间,当PDO处于正相位时,我国梅雨期较长且降水较多,D正确,AC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太平洋年代际震荡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是指东亚副热带地区对流层上部200hPa附近狭窄的强西风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其季节性北跳是大气环流转换的标志。其位置及强弱的变化对中国东部地区夏季降雨有显著影响。下面两图分别是1951﹣2004年间7~8月东亚副热带高空西风急流中心位置的经度和纬度变化趋势。据此完成5﹣5题。5.推测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一年中北跳的时间最可能开始于()A.1月 B.5月 C.10月 D.12月【分析】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是北半球副热带地区上空一支强劲的西风气流核心,其位置和强度随季节显著变化。夏季偏北偏强,冬季南移减弱,深刻影响着东亚地区的天气系统与降水分布,是季风进程和暴雨洪涝等极端事件的关键调控因子。【解答】解: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季节性北跳是大气环流转换的标志,一般情况下,5月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副热带高压势力增强并开始北移,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开始北跳,冬夏季风开始转换,B正确。12月和1月是冬季,东亚地区受冬季风控制,西风急流位置偏南且稳定,AD错误。10月是秋季,此时雨带开始南撤,副热带高压南移,西风急流也会随之南移,C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一年中北跳的时间,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我国夏季风推进的北边缘位置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具有明显的年际、年代际波动特征,一般将北边缘的这一南北波动范围称为夏季风过渡区。从动力学的角度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导致夏季海陆温差增大,冬季海陆温差减小。如图中阴影部分示意我国夏季风过渡区空间分布情况,黑色实线为夏季风过渡多年平均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6.影响我国夏季风北边缘位置的主要气压中心是()A.亚洲低压 B.亚洲高压 C.夏威夷高压 D.阿留申低压【分析】我国夏季风主要源于海洋吹向陆地的暖湿气流,其北边缘位置主要受气压系统影响显著。副热带高压带在太平洋上的组成部分——夏威夷高压,其位置和强度变化直接影响夏季风的推进范围和边界位置。【解答】解:A.亚洲低压属于大陆热低压,对夏季风有吸引作用,但并非决定其北边缘位置的主要因素,故A不符合题意。B.亚洲高压属于冬季风的形成因素,与夏季风北边缘位置无关,故B不符合题意。C.夏威夷高压作为副热带高压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势力强弱和位置变化直接控制着夏季风的推进范围,是决定夏季风北边缘位置的关键因素,故C符合题意。D.阿留申低压属于冬季风的形成因素,对夏季风无直接影响,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副热带高压对季风影响的知识内容。题目通过气压系统与季风边界的关系,考查学生对大气环流要素作用机制的理解与辨析能力。我国夏季风推进的北边缘位置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具有明显的年际、年代际波动特征,一般将北边缘的这一南北波动范围称为夏季风过渡区。从动力学的角度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导致夏季海陆温差增大,冬季海陆温差减小。如图中阴影部分示意我国夏季风过渡区空间分布情况,黑色实线为夏季风过渡多年平均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我国夏季风过渡区东、西段空间范围存在差异,主要原因是西段()A.距海较远 B.地形阻挡 C.远离低压 D.风力强盛【分析】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在相同的时间内陆地和海洋的气温变化不同,形成不同的高低压。夏季陆地增温快,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为低压;同纬度海洋增温慢,气温低,空气收缩下沉,近地面为高压;冬季相反,陆地为高压,同纬度海洋为低压。全球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解答】解:A.距海较远属于区域共性特征,东段同样位于内陆区域但过渡区范围更大,说明单纯距离海洋远近并非关键因素,故A不符合题意。B.西段位于青藏高原等高大山脉区域,地形起伏显著,对夏季风形成强烈阻挡作用,导致暖湿气流难以深入,过渡区范围明显缩小;而东段地处地势较平坦的区域,夏季风推进阻力较小,过渡区范围相应扩大,故B符合题意。C.夏季风推进主要受夏威夷高压驱动,与是否靠近低压无直接关联,且东西段低压距离差异并非过渡区范围差异的核心因素,故C不符合题意。D.若西段风力强盛,应导致过渡区范围更大,但实际观测显示西段范围更小,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地形对夏季风影响的知识理解与掌握。8.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我国夏季风()A.挟带水热增加 B.势力有所减弱 C.前锋位置南移 D.登陆日期推迟【分析】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夏季陆地升温速率快于海洋,导致海陆温差增大,增强的温差梯度驱动夏季风势力增强。增强的夏季风在登陆过程中可挟带更多水汽和热量,其前锋推进路径将向北扩展,登陆时间较常年提前。【解答】解:A.夏季风势力增强后,其携带的水汽和热量输送能力提升,故A正确。B.全球变暖导致海陆温差增大,应使夏季风势力增强而非减弱,故B错误。C.夏季风增强会使前锋位置北移,选项描述的南移现象与实际相反,故C错误。D.增强的夏季风会更早登陆,登陆日期应提前而非推迟,故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全球变暖影响季风系统机制的理解与掌握。需要准确把握海陆热力差异与季风强度的关联性,以及季风变化对气候要素的反馈作用。2025年的夏季,从法国到中国,从巴黎到哈尔滨,一场以“热穹顶”为标志的极端热浪正席卷全球大部分地区,中国的东北至华北、华南不少地方出现了35℃及以上高温天气,且闪热感明显。如图示意“热穹顶”现象的形成原理。据此完成9﹣10题。9.与此次中国东北、华北“热穹顶”现象密切相关的是()A.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 B.极地高气压带 C.亚速尔高压 D.副热带高气压【分析】中国东北、华北“热穹顶”现象主要从不同气压系统(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极地高气压带、亚速尔高压、副热带高气压)的分布区域、影响时间及对中国东北、华北地区气候的影响方面分析。【解答】解: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主要出现在北半球冬半年,与材料中的北半球夏季不相符,A错误。极地高气压带气温极低,与“热穹顶”不相符,B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亚速尔高压主要出现在北半球夏季的大西洋上,与题不相符,C错误。中国东北、华北的“热穹顶”现象与副热带高气压北移有关系,气流下沉增温,造成炎热的天气,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中国东北、华北“热穹顶”现象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10.“热穹顶”对中国东北地区带来的影响有()①天气晴朗,空气质量较好②导致作物提前成熟,缩短生长周期,影响品质③森林火险等级提高④供电压力减轻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分析】“热穹顶”对中国东北地区带来的影响主要从“热穹顶”现象对东北地区天气状况、农作物生长、森林火险以及供电压力的影响方面分析。【解答】解: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由于空气下沉,“热穹顶”内部空气流动性弱,污染物不易扩散,从而加剧空气污染,①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由于“热穹顶”内部温度高,导致作物提前成熟,缩短生长周期,影响品质,②正确。高温导致蒸发加剧,森林中的植被、土壤变得更干燥,同时极端高温可能导致某些燃点低的物质自燃,从而引发森林火灾,③正确。生活生产过程中,因空调等制冷设备的大范围、长时间工作,耗电量增大,④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热穹顶”对中国东北地区带来的影响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11.(2025春•江苏期末)如图为地球上部分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9~11题。下列气候类型形成原因中,与M气压带、Q风带关联性最密切的是()A. B. C. D.【分析】全球近地面共有七个气压带,即赤道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极地高气压带。在气压带之间形成六个风带,即南、北半球的低纬信风带,南、北半球的中纬盛行西风带,南、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这些气压带和风带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气候类型的判断采取“以温定球、以温定带、以水定型”的判断方法。【解答】解:根据图中的纬度可知,M为副热带高压带,Q为盛行西风带,受副热带高压带与西风带交替控制的气候类型是地中海气候,该地地球自转方向呈顺时针,说明是南半球,即该图是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图示A是终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B是南半球的亚热带季风气候,C是北半球的温带海洋性气候,D是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气候类型的判断,属于基础题,熟记课本内容即可解答。南亚地区受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陆地特征的影响,形成了世界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区。如图为某季节印度洋局部地区季风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2.与该季节南亚盛行风形成相关性最强的是()A.东南信风带位置移动 B.东北信风带位置移动 C.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D.北部高大山地的阻挡【分析】由于海陆分布的影响,实际的气压带往往不能呈现出明显的带状分布。北半球陆地面积比南半球陆地面积大,且海陆分布,海陆热力差异显著。夏季陆地升温快于海洋,往往形成低气压;冬季陆地降温快于海洋,往往形成高气压。由于海陆分布的影响,全球气压带被分裂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夏季,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所切断,其中亚洲低压(又叫印度低压)最为突出,从而使副热带高气压带仅保留在海洋上。冬季,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所切断,尤以亚洲高压(又称蒙古高压)最为强盛,控制范围最广,这就使副极地低气压带也仅保留在海洋上。【解答】解: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南亚地区盛行东北季风,应为北半球冬季,受海陆热力差异影响,亚欧大陆气温降低,形成高气压,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在南亚形成东北季风,C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与东南信风带位置移动、东北信风带位置移动、北部高大山地的阻挡没有相关性,AB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季风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13.图示季风盛行时()A.地中海沿岸沙滩游客纷至 B.马六甲海峡风大浪急 C.索马里海域渔业资源丰富 D.印度半岛温暖干燥【分析】南亚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受海陆热力差异影响,盛行东北季风,温暖干燥;夏季东南信风带向北移动越过赤道向右偏转形成西南季风,炎热多雨。【解答】解:结合上题分析,此时为北半球冬季,地中海沿岸温和多雨,游客较少,A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马六甲海峡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风浪较小,B错误。索马里海域夏季盛行上升流,渔业资源丰富,C错误。印度半岛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此时为旱季,温暖干燥,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季风气候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北大西洋涛动,指北大西洋上两个常年活动的气压中心之间气压差的变化过程,当两者之间气压差变大时,北大西洋涛动增强。北大西洋涛动的强弱显著影响欧洲西部的气候。图为北大西洋海平面气压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4.影响北大西洋两大气压中心形成的主要因素是()A.纬度位置 B.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C.海陆位置 D.海陆热力差异【分析】由于海陆分布的影响,实际的气压带往往不能呈现出明显的带状分布。北半球陆地面积比南半球陆地面积大,且海陆分布,海陆热力差异显著。夏季陆地升温快于海洋,往往形成低气压;冬季陆地降温快于海洋,往往形成高气压。由于海陆分布的影响,全球气压带被分裂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夏季,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所切断,其中亚洲低压(又叫印度低压)最为突出,从而使副热带高气压带仅保留在海洋上。冬季,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所切断,尤以亚洲高压(又称蒙古高压)最为强盛,控制范围最广,这就使副极地低气压带也仅保留在海洋上【解答】解: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纬度位置主要影响温度带的分布,与气压中心的形成关系不大,A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主要影响的是全球风带和气压带的季节性变化,与北大西洋上这两个特定气压中心的形成关系不大,B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海陆位置虽然对气候有影响,但并不是直接导致这两个气压中心形成的主要因素,C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冰岛低压和亚速尔高压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北大西洋与欧亚大陆之间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季时,海洋温度高于陆地,气流上升,形成低压中心(冰岛低压)。而夏季时,陆地升温较快,海洋升温相对较慢,气流下沉,使得海洋相对于陆地成为高压中心(亚速尔高压)。因此,海陆热力性质是影响这两个气压中心形成的主要因素,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北大西洋涛动,指北大西洋上两个常年活动的气压中心之间气压差的变化过程,当两者之间气压差变大时,北大西洋涛动增强。北大西洋涛动的强弱显著影响欧洲西部的气候和湖泊的水文特征。如图为“北大西洋海平面气压分布示意图及皮海湖位置略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5.若北大西洋涛动减弱时,西欧气候变化趋向()A.暖干 B.暖湿 C.冷干 D.冷湿【分析】海洋通过蒸发作用,向大气提供水汽;海洋与大气间在进行水分交换的同时,也实现了热量的交换;海―气相互作用通过大气环流与大洋环流,驱使水分和热量在不同地区传输,维持地球上水分和热量的平衡。【解答】解:根据材料信息“北大西洋涛动,指北大西洋上两个常年活动的气压中心之间气压差的变化过程,当两者之间气压差变大时,北大西洋涛动增强”及所学知识可知,当两者之间气压差变大时,北大西洋涛动增强。若北大西洋涛动减弱时,说明二者气压差减弱,北大西洋的风力减弱,北大西洋暖流的势力减弱,导致西欧气候偏冷干,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海气相互作用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平流冷却雾是暖气流受海面冷却,其中的水汽凝结而成的雾。纽芬兰岛及附近海域海雾,以平流冷却雾为主要类型,多发且持续时间较长。图为纽芬兰岛位置及洋流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6.纽芬兰岛及附近海域大雾形成期间,海—气相互作用的特点是()①大气热量传递给海洋为主②海洋热量传递给大气为主③海洋水分传递给大气为主④大气水分返还给海洋为主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分析】在相互制约的海﹣气系统中,海洋主要通过向大气输送热量来影响大气运动;大气主要向海洋提供能量,改变洋流及重新分配海洋的热含量。海洋通过蒸发作用向大气提供水汽,大气中的水汽在适当条件下凝结,以降水的形式返回海洋,从而实现了与海洋的水热交换。【解答】解:读图可知,纽芬兰岛附近海域的拉布拉多寒流沿东岸南下,在流动过程中使其上的暖湿空气遇冷凝结,形成海雾。海雾形成期间,拉布拉多寒流吸收了近海面大气热量,使大气降温、水汽凝结,从而形成海雾,①正确,②错误。大雾形成期间,近海面大气凝结的小水滴,在重力作用下,跌落于海洋,大气水分返还给海洋,④正确。在大雾形成过程中,海洋蒸发微弱,传递给大气的水汽较少,③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认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解题信息。平流冷却雾是暖气流受海面冷却,其中的水汽凝结而成的雾。纽芬兰岛及附近海域海雾,以平流冷却雾为主要类型,多发且持续时间较长。图为纽芬兰岛位置及洋流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7.连日的大雾笼罩下,纽芬兰岛的气温状况是()A.日最低气温趋于下降 B.日最高气温时刻提前 C.气温日较差不断增大 D.日平均气温不断升高【分析】影响气温的因素主要有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因素、洋流和人类活动等。【解答】解:连日的大雾笼罩下,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白天地面获取并储存的热量减少,白天和黑夜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减少,白天气温会下降,尽管有大气的保温作用,但连日的大雾会使得黑夜获得地面辐射比前一日减少,从而导致日最低气温趋于下降,日平均气温下降,A正确,D错误。连日的大雾影响下,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保温作用均增强,气温日较差应维持在较低水平,不断增大的可能性小,C错误。因空气湿度大,比热容大,日最高气温时刻延后的可能性大于提前的可能性,B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认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解题信息。二.解答题(共3小题)18.(2025•牟平区校级开学)读“亚洲季风图”,回答下列问题。(1)此时北半球的夏季,亚欧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印度低压)气压,它割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使其只能保留在海洋里。(2)半年后,A处刮西北季风,性质是寒冷干燥,B处刮东北季风。(3)东亚季风环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南亚地区西南季风的成因是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向右偏转形成。【分析】(1)东亚是典型的季风气候区,冬季盛行西北风,夏季盛行东南风。全球近地面共有七个气压带,即赤道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极地高气压带。在气压带之间形成六个风带,即南、北半球的低纬信风带,南、北半球的中纬盛行西风带,南、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这些气压带和风带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2)来自低纬度海洋的风温暖湿润,来自高纬度陆地的风寒冷干燥。(3)亚洲东部和南部是全球季风气候最典型的地区,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东亚冬季盛行西北风,夏季盛行东南风。南亚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冬季盛行东北风;夏季受气压带风带的移动,盛行西南风。【解答】解:(1)图示东亚地区盛行东南季风,可判断为北半球的夏季;由于陆地气温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亚欧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印度低压),该低压中心切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使其只能保留在海洋里。(2)半年后,亚欧大陆气温降低,形成高压中心,A处位于东亚,盛行西北季风;风从高纬度吹向低纬度,性质是寒冷干燥。B处位于南亚,盛行东北季风。(3)东亚位于世界最大大陆——亚欧大陆的东岸,面向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明显,形成了典型的季风环流,因此东亚季风环流的主要成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南亚地区的夏季盛行西南季风,其成因是该季节全球气压带风带向北移动,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转形成西南季风。故答案为:(1)夏;亚洲低压(印度低压);副热带高(2)西北;寒冷干燥;东北(3)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东南信;地转偏向;右【点评】本大题以亚洲季风图为材料,设置3个小题,涉及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东亚季风、南亚季风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19.(2025•延边州开学)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气候的形成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在不同的气候因子相互交织和综合作用下,同一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不尽相同,气候特征也不完全相同,从而对其他环境要素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图为世界局部地区不同季节赤道辐合带(赤道低压带)位置及澳大利亚气候分布图,图中丙处南北两侧分别形成森林和荒漠景观。(1)分析图中甲、丙两处热带草原气候的成因有何不同。(2)分析丙处南北两侧景观差异大的原因。(3)说明图中1月、7月赤道辐合带之间地区风向的变化规律。【分析】(1)影响气候的因素有大气环流、地形、海陆位置、洋流、人类活动等。(2)丙处南北两侧景观差异大的原因从气压带、风带等角度分析。(3)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解答】解:(1)对于澳大利亚北部的甲地,其位于10°S至20°S之间,由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时北半球东北信风南移越过赤道向左偏转成西北季风,带来暖湿气流形成湿季,冬季则受东南信风控制,气流干燥形成干季,符合季风型热带草原气候成因;南部位于30°S至32°S的丙地,受全球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影响,夏季副热带高气压带南移控制该区域,盛行下沉气流导致干旱,冬季西风带北移带来湿润气流,形成干湿季分明的副高型热带草原气候;两者因所处纬度和大气环流影响因素不同,成因存在显著差异。(2)由材料可知,丙处南北两侧分别形成森林和荒漠景观,景观差异大的主要原因在于降水条件不同;北侧纬度较低,1月赤道辐合带南移,该地受东南信风影响,降水较少;7月赤道辐合带北移,该地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降水少,形成荒漠景观。南侧纬度介于30°S—40°S之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的地中海气候,形成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景观。(3)赤道辐合带为低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