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丽营第二中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难题考试试卷及答案_第1页
北京高丽营第二中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难题考试试卷及答案_第2页
北京高丽营第二中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难题考试试卷及答案_第3页
北京高丽营第二中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难题考试试卷及答案_第4页
北京高丽营第二中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难题考试试卷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高丽营第二中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难题考试试卷及答案一、初中文言文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

余忆年少时,住西湖。每至夏日,临湖赏荷,便欣然忘食。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兴正浓,忽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少时,雨过天晴,波澜不惊,湖天一色。荷花为雨所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为花中仙子也。李太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余以为妙绝。(1)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①可爱者甚蕃(________)②濯清涟而不妖(________)③亭亭净植

(________)④陶后鲜有闻(________)(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②牡丹之爱,宜乎众矣。(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错的一项是(

)A.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也称杂说。这种文体一般可以说明事理,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给人某种启示或给自己明志。B.

作者从生长环境、风度气质、体态香气等方面描写莲花,赋予莲君子般的美好品格。C.

这篇短文,采用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正面衬托莲花,含蓄而深刻地表达了文章主旨及作者的思想感情。D.

短文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4)读文赏荷:赏荷,不但观其形美,更可品其神美。[甲]段称莲为“花之君子”,[乙]段赞荷为“花中仙子”。你更喜欢哪一种赞誉之辞?请联系文段内容谈谈你的看法。答案:C解析:(1)多;洗;竖立;少(2)①我只喜爱莲花,它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在清水里洗过却不显得妖媚。②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该很多了。(3)C(4)【示例1】我喜欢称莲为“花之君子”。因为莲具有“出淤泥而不染”的特点,这与君子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是相通的……【示例2】我喜欢称莲为“花之君子”。因为莲具有“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特点,这与君子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的品质是相通的……【示例3】我喜欢称荷为“花中仙子”。因为被雨洗涤过的荷花,“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更清新脱俗,如仙子般美丽动人……2.阅读《爱莲说》,回答下列小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解释文中加下划线的词语。蕃:________

鲜:________(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莲之爱,同予者何人?(3)从作者对莲花的赞美来看,君子应该是怎样的人?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回答。解析:(1)多;很少(2)①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②(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3)具有不慕富贵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品德的人3.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刘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①,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绘图列干②州官。州官也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洫③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

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注释】①经年:一年左右。②干:求见。③沟恤:沟渠。(1)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字①尔辈不能究物理________

②自谓可将十万________③竟不可得________

④恒独步庭阶________(2)下列加下划线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惟此六字

惟手熟尔B.一老河兵闻之

何陋之有C.几为所擒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D.古人岂欺我哉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3)翻译下列句子①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②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4)(乙)文中刘羽冲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从讲学家和刘羽冲失败的经历中,你明白了什么?答案:B解析:(1)事物的道理、规律;率领;终了,最后;经常(2)B(3)①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况有很多,怎么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②(刘羽冲)又找到一部古代有关水利建设的书,伏案读了整整一年,自认为可以使千里之地变成沃土。(4)刘羽冲失败的原因是他只会从书中照搬一些知识,不懂得灵活运用于实际之中,只会纸上谈兵。从他们失败的经历中,我明白了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不能主观臆断,应该根据情况的变化,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4.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周敦颐《爱莲说》)【乙】

周敦颐,字茂叔,为分宁主簿①。有狱②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手版③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选自《宋史·周敦颐传》)【注】①主簿:官名。②狱:案件。③手版:笏板,是古时大臣上朝时手中所持的狭长板子,用以列出上奏的事项。(1)《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是________时期的________家。(2)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语。①可爱者甚蕃________②陶后鲜有闻________③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________④将弃官去________(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②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4)【甲】文中作者独爱莲花,认为莲才是花中君子。请结合对莲的描写体会莲具有哪些君子品性?(5)黄庭坚称周敦颐“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阅读【乙】文,说说文中的周敦颐是个怎样的人?解析:(1)北宋;哲学家(2)多;少;想要;离开(3)①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没有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娇艳。②王逵是凶悍、残酷的官吏,众人不敢和他争辩。(4)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以看出莲的高洁傲岸、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的品性;从“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以看出莲的豁达、正直不苟的品性;从“香远益清”可以看见莲的美名远播的品性;从“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以看出莲的清高风度,仪态端庄,令人敬重。(5)周敦颐一方面他才能过人,处理案件,快速准确,另一方面他刚直不阿,敢于据理力争,不阿谀权贵。5.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少习骑,长而益精。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

长而益精/香远益清

B.

木兰乃易男装/移风易俗C.

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愿驰千里足

D.

数建奇功/棹数小舟(2)请用三条“/”给画线句断句。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其父以老病不能行。(3)文中表明作者观点的是哪一句话?答案:D解析:(1)D(2)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其父以老病不能行。(3)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6.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①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

②即更刮目相待________

③大兄何见事之晚乎_______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蒙辞以军中多务。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孙权劝学,既指出了学习的必要性,又现身说法地指出学习的可能性,易于让人接受。B.

从鲁肃的由衷赞叹和结友举动,可见他坦诚、率直、敬才爱才。C.

写鲁肃与吕蒙的对话,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正面表现吕蒙学有所成。D.

孙权劝学的成功告诉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别人;劝说别人要讲究方式方法。答案:C解析:(1)经过;擦拭;对朋友辈的敬称(2)①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推托。②只是应该广泛(粗略)阅读,了解历史罢了。(3)C7.阅读以下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甲)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乙)

刘羽冲,沧州人。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①,谓可将十万。会有土寇,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绘图列说②于州官。州官也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洫③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何文勤公尝教昀曰:“满腹皆书能害事。”(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有删节)【注释】①[经年]一年左右。②[列说]到处劝说。③[沟洫(xù)]沟渠。(1)根据文段意思填空。①《说文解字》中“竟”是会意字,意思是“乐曲终尽”。由此推断,甲文“竟不可得”一句中“竟”的意思应为________②《说文解字》中“角”是象形字,本义是“兽角也,与刀相似”。由本义引申出以下义项:①像角一样的古代量器和盛酒器具;②较量,竞争;③演员,或指演员在戏剧中所扮演的的人物。乙文中“练乡兵与之角”中“角”的义项应为________。(填序号)(2)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尔辈不能究物理。翻译: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理解:这句话表现出了讲学家因能正确探究事物的道理而拥有的谦虚和自信,所以被人们所信服。B.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翻译:(石头)不停地翻转,于是反而逆流而上了。理解:河中石兽最后被打捞成功的事实证明老河兵的实践经验是极其丰富的。石头在水流的反冲击力下,终会被冲到河的上游。C.

古人岂欺我哉!翻译:古人怎么会欺骗我呢!理解:刘翀只会死读书,不能结合实际进行变通,种种实践都失败了。他却一直不悟,认为自己的失败都是写书的古人在欺骗他。(3)从甲文中,我们可得出这样的结论:遇事不可“________”,老河兵依靠自己丰富的实际经验方才判断出沉石的正确打捞地点;乙文告诉我们“________”的道理,刘羽冲死读古兵书和古水利书,屡次失败。甲乙两文给我们的共同启示是:________。(①②空用原文问答,③空用自己的话回答。)答案:A解析:(1)终了,最后;②(2)A(3)据理臆断(但知其一,不知其二);满腹皆书能害事;不能纸上谈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理论必须和实践进行结合才能成功……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甲】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丰,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纪昀《河中石兽》)【乙】

黔无驴,有好①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②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柳宗元《黔之驴》)【注】①好:喜欢。②慭慭:小心谨慎。(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①阅十余岁________②棹数小舟________③庞然大物也________④尽其肉,乃去________(2)下列划线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然则天下之事

慭慭然,莫相知

B.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庞然大物也,以为神C.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以为顺流下矣

D.

当求之于上流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①沿河求之,不亦颠乎?②驴不胜怒,蹄之。(4)【甲】【乙】两文讲了一个相同的道理,试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答案:D解析:(1)经过,经历;划(船);巨大的样子;离开(2)D(3)①顺流而下寻找它们,难道不荒唐吗?②驴禁不住发怒,用蹄子踢老虎。(4)【甲】文说明了遇事不能主观推论,片面认识事物,要实事求是,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乙】文从老虎的角度,说明了面对突如其来的敌人不能贸然斗争,要深入调查,掌握敌人的详细资料后再攻其要害,方能胜券在握。二者联系起来看,揭示了遇到事情不能主观臆断,要深入调查,实事求是,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9.阅读《卖油翁》前后两个不同的版本,完成下列小题。(甲)卖油翁

往时陈尧咨以射艺自高。尝射于家圃,有一卖油翁释担而看,射多中。陈问:“尔知射乎?吾射精乎?”翁对曰:“无他能,但手熟尔。”陈忿然说:“汝何敢轻吾射!”翁曰:“不然,以吾酌油可知也。”①乃取一葫芦设于地上置一钱以勺酌油沥钱眼中入葫芦钱不湿。曰:“此无它,亦熟耳。”陈笑而释之。(选自欧阳修《笔说》)(乙)卖油翁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②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线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选自欧阳修《归田录》有删节)(1)下列成语中与“陈笑而释之”的“释”意思相同的是(

)。A.

涣然冰释

B.

如释重负

C.

团疑莫释(2)用“/”给文中画线句①断句。(限断四处)乃取一葫芦设于地上置一钱以勺酌油沥钱眼中入葫芦钱不湿。(3)细读(甲)(乙)两文,你会发现欧阳修在《归田录》中对这个故事做了不少改动,请你根据要求完成解析。①他将“________”这一动词改为“________”,然后增加了“________”“________”这两个表情动作描写,塑造了一个不愠不火、不卑不亢、以技能立世的劳动者形象,还包含了对陈尧咨“自矜”的不以为然。用语生动细致,文学色彩陡然增加。②追求“简洁准确”也是他的主要文风,在对“陈尧咨酌油”这一情节修改时,表现得尤为突出。请就画线的①②句加以解析说明。________答案:B解析:(1)B(2)乃取一葫芦设于地/上置一钱/以勺酌油/沥钱眼中入葫芦/钱不湿。(3)看;立;睨之;微颔;将“设于地”改为“置于地”,动作更准确,因为娴熟而更随意;将“上置一钱”改为“以钱覆其口”,明确点出铜钱的位置,更准确;酌油时,作者在“以勺酌油”前加“徐”,这样不但多了个酌油过程和时间感,也表现了卖油翁酌油时的从容之态,更准确地表现了人物形象;将“沥钱眼中入葫芦,钱不湿”,改为“自钱孔入,而钱不湿”,简洁之中更显精当,因为前面已说钱是放在葫芦口上,油从钱孔入,自然是进入葫芦中了,不必在赘述“入葫芦”。10.文言文阅读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黄杨每岁长一寸,不溢分毫,至闰年反缩一寸,是天限之木也。植此宜生怜悯之心。予新授一名曰“知命树”。天不使高强争无益故守困厄为当然。冬不改柯,夏不易叶,其素行原如是也。……困于天而能自全于天,非知命君子能若是哉?最可悯者,岁长一寸是已。至闰年反缩一寸,其义何居?岁闰而我不闰,人闰而己不闰,已见天地之私;乃非止不闰,又复从而刻之。是天地之待黄杨,可谓不仁之至,不义之甚者矣。乃黄杨不憾天地,枝叶较他木加荣,反似德之者,是知命之中又知命焉。莲为花之君子,此树当为木之君子。莲为花之君子,茂叔知之;黄杨为木之君子,非稍能格物①之笠翁②孰知之哉?(选自李渔《闲情偶寄》)【注释】①格物:穷究事物的道理。②笠翁:李渔,字谪凡,号笠翁。(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天不使高强争无益故守困厄为当然。(2)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提供的部分义项,为下列加下划线字选择恰当的解释。①其素行原如是也(________)A.朴素,质朴B.向来,平素②乃黄杨不憾天地(________)A.遗憾,心感不足,不满意B.怨恨(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①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②是天地之待黄杨,可谓不仁之至,不义之甚者矣。(4)(甲)(乙)两文都提到了“君子”,但各有所侧重。请结合两文内容,写出你对“君子”形象的理解。答案:B解析:(1)天不使高/强争无益/故守困厄为当然。(2)B;B(3)①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当很多了。②这样(看来)天地对待黄杨,可以说是不仁不义到了极点。(4)莲花虽生长在淤泥中却不沾染污秽,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气远播,洁净挺立,可见君子洁身自好、正直不阿、庄重质朴的坚贞品质;黄杨虽每年只能生长一寸,闰年不长反缩,是受到天命限制的树,但它的枝叶却比别的树更茂盛,可见君子不争不显不露、安守困境、低调知命、宽容大度的美好精神。11.文言文阅读。甲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魏学洢《核舟记》)乙

一乐工能刻木为舟。大可二寸,篷桅橹舵咸具。二人对酌于中,壶觞①饾饤②满案,一人挽篷索,一人握橹,一人运舵,皆有机能动,放在水中,能随风而行,略无欹③侧。一舟必需白金一两,好事者竞趋焉。(周辉《刻木巧匠》)【注释】①壶觞:酒器。②饾饤:dòudìnɡ,供陈设的食品。③欹:qī,斜。(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①绝类弥勒________②诎右臂支船________③二人对酌于中________④皆有机能动________(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①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②一舟必需白金一两,好事者竞趋焉。(3)两文在表现雕刻家精湛技艺时写法上有何不同?从技艺的角度比较,你觉得是木舟精巧,还是核舟精巧?说说你的理由。解析:(1)像;同“屈”弯曲;相对饮酒;机关(2)①都能就着(根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②一个(这样的)船必须要一两白金,喜欢多事的人竞相争着买木舟。(3)①《核舟记》通篇是对核舟的正面描写且描写详细、生动、可感;《刻木巧匠》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描写,但描写较概括、简略。②开放性试题。如果认为核舟精巧,理由如下:桃核体积小,所刻事物繁多,刻物情态毕备。如认为木舟精巧,可抓住木料体积较小,所刻事物较多,且活动自如。12.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回答问题。【甲】卖油翁欧阳修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唯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选自《归田录》卷一)【乙】三上欧阳修

钱思公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在西洛时尝语僚属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谢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亦笃学如此。”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欧阳文忠公文集》)(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①亦笃学如此________②康肃忿然曰________③徐以杓酌油沥之________④以我酌油知之________(2)下列各项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尔安敢轻吾射

B.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之/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C.

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每走厕必挟书以往

D.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自钱孔入,而钱不湿(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②钱思公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噬好。(4)阅读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①【甲】文中通过卖油翁的言行,作者旨在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②【乙】文中作者与其他二人的事例,给我们有什么启发?答案:B解析:(1)认真的;生气的样子;勺子;斟酒,这里指倒油(2)B(3)①看见他射箭十次中了九次,只是微微点了点头。②钱思公虽然生长在富贵之家,却没有特别的嗜好。(4)①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②好学勤奋,利用闲余时间充实自己。13.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①谈笑有鸿儒(________)

②阅金经(________)

③有仙则名(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②孔子云:何陋之有?(3)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是前后矛盾的。B.

本文以陋室为喻,将作者的志向和情操写得比较含蓄,这种写法叫作“托物言志”。C.

文章举诸葛庐、子云亭的例子,是为了说明“陋室”不陋的道理。D.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从交往对象的角度来写“陋室不陋”的。答案:A解析:(1)大;读;出名、有名(2)①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②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3)A14.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①世隶耕________②日扳仲永________③称前时之闻________④受之天________(2)下面各组划线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借旁近与之

夸父与日逐走

B.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不能名其一处也C.

又七年,还自扬州

屠自后断其股

D.

于舅家见之

但当涉猪,见往事耳(3)翻译下列句子。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②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4)方仲永作诗由“________”到“________”,充分说明了________。答案:C解析:(1)属于;通“攀”,牵,引;相当;承受(2)C(3)①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②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泯然众人(矣);后天受教育的重要(或:后天教育对一个讲人是否成材是至关重要的。再或:后天教育对成材的重要性)15.文言文阅读窃符救赵

初魏公子无忌仁而下士致食客三千人。魏有隐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公子置酒大会宾客,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侯生。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公子执辔愈恭。侯生又谓公子曰:“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公子引车入市,侯生下见其客朱亥,睥睨,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公子色愈和;乃谢客就车,至公子家。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宾客皆惊。

——《资治通鉴·周纪·窃符救赵》(1)请用“/”给文中画线句断句。(限断两处)初魏公子无忌仁而下士致食客三千人。(2)解释下列各项加下划线字的意思。①臣有客在市屠中________②睥睨,故久立________③公子色愈和________④宾客皆惊________(3)阅读下面的小百科卡片,尝试用现代汉语翻译以下句子。公子置酒大会宾客,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侯生”(4)人物品格往往在其言行中得以显现,请结合文章评析公子无忌这一人物形象。解析:(1)初/魏公子无忌仁而下士/致食客三千人。(2)朋友;斜着眼看;神态;(对……)感到惊讶(吃惊)(3)公子魏无忌召开盛大酒宴,宴请宾客,来客都已坐好,公子却驾着马车,空着左边的上位,亲自去接侯嬴。(4)公子待宾客坐定亲自驾车并空出左上位接侯嬴;面对侯嬴坐车时的衣着及态度,公子愈加恭敬;在集市长时间等候侯嬴与屠夫闲聊而神色平和。以上言行可以看出公子无忌礼贤下士,宽厚爱人。16.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黄琬巧对

黄琬①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②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③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④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选自《后汉书·黄琬传》)【注释】①黄琬:东汉人。②建和元年: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③诏:皇帝的命令。④对:回答。(1)解释文中加下划线词的含义。①为魏郡太守

为:________②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未:________(2)请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3)幼时黄琬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请举例说明。解析:(1)担任;不(2)为什么不说日食剩下的就像初升时的月亮呢?(3)幼时黄琬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他思路开阔,思考问题另辟角度,如在回答太后诏问时,他用月亮初升时的样子来描述日食的状态。17.阅读《河中石兽》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下面各句中加下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阅十余岁

阅:经过,经历B.竟不可得

竟:竟然C.转转不已

已:停止D.遂反溯流逆上矣

遂:于是(2)对“尔辈不能究物理”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B.我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C.你们这些人不能研究物理学这门学科。D.我们这些人不能研究物理学这门学科。(3)下面对选文写作特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条理清晰,是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来写的。B.本文语言平易,风格简淡,叙述精到明快,没有多余的修饰。C.本文作者善于在叙述中制造节奏波澜,平而不板。D.本文寓意于事,立意高远,作者兴趣所在是渲染寻找石兽的神奇过程。答案:B解析:(1)B(2)A(3)D18.阅读《短文两篇》,回答下列小题。陋室铭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爱莲说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社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下面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仙则名

名:出名,有名B.谈笑有鸿儒

鸿儒:博学的人C.亭亭净植

植:种植D.宜乎众矣

宜:应当(2)下面句子中,是判断句的一项是(

)A.无丝竹之乱耳B.何陋之有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D.莲,花之君子者也(3)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陋室铭》一文,作者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开篇,引出本文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B.《陋室铭》一文,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C.《爱莲说》以“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统领全篇,引出下文对“菊之爱”“牡丹之爱”“莲之爱”的阐发,为表达主题作准备。D.《爱莲说》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助对菊花、牡丹、莲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羡慕陶渊明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以及对世人追逐名利的厌恶态度。答案:C解析:(1)C(2)D(3)D19.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1)《资治通鉴》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时期)政治家、史学家。(2)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①但当涉猎________②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③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________④自以为大有所益________(3)文章是怎样表现吕蒙学习进步的?(4)孙权在劝说吕蒙时说:“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请你谈谈孙权这样劝说的好处。解析:(1)司马光;北宋(2)只,只是;到,等到;擦拭;收益,好处(3)通过鲁肃的“惊”或他与吕蒙的对话或“拜母”、“结友”的行为,以此侧面表现(侧面烘托)出吕蒙学习进步。(4)“现身说法”、“语重心长、言辞恳切”、“利于接受”。2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甲】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河中石兽》)【乙】

蜀中有杜处士①,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②《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牧童见之,拊③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④入两股间,今乃掉⑤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杜处士好画》)【注】①杜处士:姓杜的读书人。②戴嵩:唐代画家。③拊:拍。④搐(chù):收缩。此指“夹”。⑤掉:摆动。(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①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阅:________②尔辈不能究物理

物理:________③一日曝书画

曝:________④尾搐入两股间

股:________(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B.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C.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D.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沿河求之,不亦颠乎?②处士笑而然之。(4)我们可以分别从【甲】【乙】两文中悟出什么道理?答案:C解析:(1)经历;事物的道理、规律;晒;大腿(2)C(3)①顺流而下寻找它们,难道不荒唐吗?②杜处士笑了,认为牧童说得对。(4)【甲】文能围绕“不可凭主观臆断”来说明道理。【乙】文围绕“留心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来说明道理。2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翠鸟移巢

翠鸟①先高作巢以避患②。及生子,爱之,恐坠,稍下③作巢。子长羽毛,复益爱之,又更下巢,而人遂得而取之矣。(选自冯梦龙《古今谭概》)【注】①翠鸟;即翡翠鸟,雄的叫翡,雌的叫翠,经常栖息在水边的树洞内,捕食昆虫、小鱼。②避患:避免灾祸。患:灾祸。③稍下:稍微低一点。(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

及生子

及鲁肃过寻阳

B.

爱之,恐坠

恐前后受其敌C.

复益爱之

水陆草木之花

D.

而人遂得而取之矣

遂反溯流逆上矣(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等幼子长出羽毛“又更下巢”,是为了让幼子学习飞翔。B.

“稍下作巢”是怕幼子掉下来摔伤。C.

“翠鸟先高作巢”是为了躲避祸患。D.

这则故事的寓意说明如果父母对子女过分溺爱、娇惯,到头来反而会害了他们。答案:C解析:(1)C(2)A2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日:“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擦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

本文作者是________代学者、文学家________(人名)。(2)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①阅十余岁________②湮于沙上________(3)讲学家与老河兵推理的前提都是“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为什么得出的结论却不一样呢?(4)文中的讲学家代表了哪一类人?(5)本文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解析:(1)清;纪昀(2)经过,经历;埋没(3)因为老河兵不仅考虑到石和沙的质地性质,还考虑到了水冲击石头的反击之力会形成坑洞,因而得出不同的结论。(意对即可)(4)讲学家代表了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只会据理臆断的人。(5)许多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而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判断。23.阅读文言文,完成题目。郑板桥开仓济民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①,我任②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③之日,父老沿途送之。【注】①谴:谴责,责备。②任:承担责任。③任:职位。(1)下列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室无贿赂,案无留牍(牍:写字用的木片)

B.

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辄:就)C.

值岁荒,人相食(值:遇到)

D.

或阻之(或:有的人)(2)翻译句子。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3)从文中可以看出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答案:A解析:(1)A(2)(郑板桥)离任的时候,当地百姓沿路送他。(3)郑板桥是一个有才、清廉、勤政、爱民的好官。24.文言文阅读,回答下列小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周敦颐《爱莲说》(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字。①惟吾德馨

________②无案牍之劳形________③可爱者甚蕃

________④濯清涟而不妖________(2)翻译下面句子。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②无案牍之劳形。(3)简要分析(乙)文菊、牡丹、莲的象征手法以及衬托手法。(4)(甲)文与(乙)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解析:(1)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劳:使……劳累;蕃:多;涟:水波。(2)①可以远处观看,不可以靠近赏玩。②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3)菊是隐士的象征,牡丹是富贵的象征,莲是君子的象征。作者以菊花正衬,突出莲的脱俗高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用牡丹反衬莲的洁身自好,不贪图荣华富贵。(4)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2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给下列划线的词语注音。________________山门圮于河棹数小舟(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众服为确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B.

当求之于上流/生于忧患C.

其反激之力/然则天下之事

D.

如是在啮/如其言(3)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A.

沿河求之。(顺着河流寻找石兽)B.

石必倒掷坎穴中。(用石头把坑洞填满)C.

寻十余里无迹。(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D.

竟不可得。(最终没找到)(4)请谈谈你对下面句子的理解,并说说它在文中的作用。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5)寺僧们、讲学家和老河兵分别代表了哪三种生活态度?答案:C解析:(1)pǐ;zhào(2)C(3)B(4)这句话既是对讲学家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的辛辣嘲讽,又以反问的方式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不能片面的里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以议论的表达方式点明主题。(5)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们显得考虑不周,忽而原地打捞,都而沿河而下,代表的是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讲学家自恃博才,空谈事理,不切实际,代表的正是“据理整断”的态度。唯有老河兵能织合考虑各种因素,自信满满,提出符合实际的结论,代表的是实事求是的态度。26.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周敦颐为官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为分宁①主簿②。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③手版④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注】①分宁:地名。②主簿:官名。③委:抛弃,扔弃。④手版:即笏(hù)板,是古代大臣上朝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用以列出上奏的事项。(1)下列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有狱久不决/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B.

囚得免/获五人,囚于狱中C.

将弃官去/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D.

王逵欲深治之/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2)用三条“/”线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3)联系全文,说一说“王逵悟”一句中王逵最终明白了什么道理?答案:A解析:(1)A(2)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3)做事不能一意孤行,要根据实情来断案。【解析】【分析】(1)A案件。B名词,囚犯;动词,囚禁。C离开;距离。D重判;研究。故选A。(2)这句话的意思是: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僚,大家没人敢和他争,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根据句意及语法结构,这句话的断句方法是: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这个囚犯根据法律本不应当判处死刑,但王逵想重判他。审判时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王逵不听,敦颐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辞官而去。周敦颐的意思是说我既然不能说法王逵,还犯人以公道,我还做这个官干什么呢?由此,王逵明白做事不能一意孤行,要根据实情来断案。故答案为:⑴A;⑵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⑶做事不能一意孤行,要根据实情来断案。【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文言词语的解释要放在具体的语句中识记更事半功倍。另外,在积累的基础上积累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比如: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结构推断法等。另外还要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⑵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方法:①通读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一步一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②抓住“曰”“云”“言”等表示对话的词语进行断句;③根据虚词进行断句;④根据固定句式进行断句;⑤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进行断句。⑶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启示或道理的能力。答这样的题,一定要在理解文章内容之后,在结合有关内容并联系实际生活进行分析概括。【附参考译文】

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道州营道县人。由于舅舅龙图阁学士郑向的推荐,做了分宁县的主簿。有一件案子拖了好久不能判决,周敦颐到任后,只审讯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县里的人吃惊地说:“老狱吏也比不上啊!”部使者推荐他,调任他到南安担任军司理曹参军。有个囚犯根据法律不应当判处死刑,转运使王逵想重判他。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僚,大家没人敢和他争,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王逵不听,敦颐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辞官而去,说:“像这样还能做官吗,用杀人的做法来取悦于上级,我不做。”王逵明白过来了,这个囚犯才免于一死。2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周敦颐《爱莲说》)【乙】

竹似贤,何哉?竹本①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②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③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④焉。(节选自白居易《养竹记》)【注】①本:根。②体:体悟。③虚受:虚心接受。④实:充实,充满。(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①不蔓不枝________②亭亭净植________③夫如是________④人多树之________(2)用“/”为下面句子标出两处停顿。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3)翻译下列句子。①牡丹之爱,宜乎众矣!②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4)【甲】【乙】两文表面上写莲花、竹子,实际上都是在写君子。请说说两文所赞美的君子有哪些共同点。解析:(1)横生藤蔓;耸立的样子;这,这样;种植(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3)①对于牡丹的喜爱,应当人很多了!②君子(品德高尚的人)看见它的根,就会想到善于建树德操坚贞不拔的人。(4)品德高尚、坚贞自守;正直不屈、不偏不倚;虚怀若谷、立志高远、砥砺前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受外物荣辱影响。【解析】【分析】(1)此题都古今异义词,如“蔓”:横生藤蔓。“树”:种植。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2)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此题要注意把主语部分与谓语部分,谓语部分与宾语部分划开。注意“之”是取独作用,放在主语谓语之间起连接作用,因此“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是一个整体,做“爱”的宾语。前面部分的主谓之间要划开。(3)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宜”:应该,应当。“众”:多。“本”:根。“善建”:善于建树(德操)。(4)【甲】文很好理解,特别要抓住【乙】文中“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等标志品质的句子进行分析,即可更加完整地概括出答案。故答案为:⑴横生藤蔓;耸立的样子;这,这样;种植⑵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⑶①对于牡丹的喜爱,应当人很多了!②君子(品德高尚的人)看见它的根,就会想到善于建树德操坚贞不拔的人。⑷品德高尚、坚贞自守;正直不屈、不偏不倚;虚怀若谷、立志高远、砥砺前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受外物荣辱影响。【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考生要注意平时学习文言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以及知识的迁移,要结合句子的整体理解进行分析。⑵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断句,做此题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推断句子的停顿。⑶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考生在平时要加强训练,遵循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掌握基本的方法,在翻译时要正确理解重点词语,注意句意的顺畅。⑷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和主题的理解和分析。考生要抓住关键的句子进行理解,就可以概括出完整的答案。【附参考译文】

【甲】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啊!(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乙】竹子像贤人,这是为什么呢?竹子的根稳固,稳固是为了确立竹子的本性,君子看见它的根,就想到要培植好坚定不移的品格(想到意志坚定不移的人)。竹子的秉性直,直是为了站住身体,君子看见它这种秉性,就想到要正直无私,不趋炎附势(想到正直、不偏不倚的人)。竹子的心空,空是为了虚心接受道,君子看见它的心,就想到要虚心接受一切有用的东西(想到虚心求道者)。竹子的节坚定,坚定是为了立志,君子看见它的节,就想到要磨炼自己的品行,不管一帆风顺还是遇到危险时,都始终如一(想到砥砺名节、无论穷通祸福,始终如一的人)。正因为如此,君子都喜欢种竹,把它作为庭院中存在价值的东西。28.阅读下面甲乙两篇短文,完成下面小题。[甲]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选自纪昀《河中石兽》

[乙]

余奉使河北边太行而北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此乃昔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所谓大陆者,皆浊泥所湮耳。尧殛鲧于羽山①,旧说在东海中,今乃在平陆。凡大河、漳水、滹沱②、涿水、桑乾之类,悉是浊流。今关、陕以西,水行地中,不减百余尺,其泥岁东流,皆为大陆之土,此理必然。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杂志一》【注释】①尧殛(jí)鲧(gǔn)于羽山:传说鲧因治水不力而被尧帝处死。②滹沱(hūtuó):一条大的河流,在河北省西部。该河出山西省繁峙县东之泰戏山,穿割太行山,东流入河北平原。(1)对乙文中画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余奉使河北边/太行而北/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B.

余奉使河北/边太行而北/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C.

余奉使河北边/太行而北/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D.

余奉使河北/边太行而北/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2)下列语句中加下划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山门圮于河

圮:倒塌

B.

棹数小舟

棹:划船C.

其泥岁东流

岁:年

D.

此理必然

然:这样(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①尔辈不能究物理。②所谓大陆者,皆浊泥所湮耳。(4)甲乙两文虽然所写的内容不同,但都揭示了一个相同的道理。请用自己的语言概述。答案:D解析:(1)D(2)C(3)①你们这些人不能够探究事物的道理。②所谓大陆,看来都是由浑浊的泥沙积淀而成的。(4)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解析】【分析】(1)语句“余奉使河北边太行而北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的句意是:我奉命出使河北察访,沿着太行山北行,山崖的岩石间,往往夹杂着螺蚌壳及像鸟卵的石子,像带子一样横亘在石壁上。据此,正确的句读是:余奉使河北/边太行而北/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故答案为D。(2)C.“其泥岁东流”的意思是:所携带的泥沙每年向东流。“岁”是“每年”。故答案为C。(3)本题①句中的“尔(你)、究(探究)、物理(事物的道理)”几个词是赋分点;②句中的“谓(说)、皆(全,都)、湮(堵塞)”几个词是赋分点。(4)《河中石兽》讲述了一则非常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学者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之人的嘲讽,亦告诉了人物认识事物需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这一道理。沈括《梦溪笔谈》中,从古书上的记载和作者实地考察,了解了陆地形成的原因。从中可以看出:“实践出真知”的道理。据此理解分析作答。故答案为:⑴D;⑵C;⑶①你们这些人不能够探究事物的道理。②所谓大陆,看来都是由浑浊的泥沙积淀而成的。⑷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结合语句的内容来划分即可。划分节奏主要依据句子的结构,一般是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之间、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要停顿。⑵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⑶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⑷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参考译文】

[甲]沧州南部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河中。过了十多年,寺僧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寺僧们认为石兽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是石头的特点应该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寻找它们,不是很荒唐吗?"大家都很信服,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之后,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上游寻找它。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为坑洞,越冲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里。照这样多次冲刷,石头又会多次向前翻转,不停地转动,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荒唐了;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

寺僧们依照老河兵的话去做,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流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乙]我奉命出使河北察访,沿着太行山北行,山崖的岩石间往往夹杂着螺蚌壳及像鸟卵的石子,像带子一样横亘在石壁上。这里应是昔日的海滨,而现在东距大海已有近千里。所谓大陆,看来都是由浑浊的泥沙积淀而成的。古史记载尧杀鲧于羽山,旧说羽山在东海中,而现在却在陆地上。凡黄河、漳水、滹沱、涿水、桑干等河流,全都是混浊的水流。现在关、陕以西之地,水在低于地面的峡谷中流动,最深处不下百余尺,所携带的泥沙每年向东流,都成为形成大陆的泥土,大陆由此而造成,其道理就是这样。29.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兄弟争雁

昔①人有睹雁翔者,将援弓射之,曰“获则烹②”。”其弟争曰:“宜燔③。”讼④于社伯⑤。社伯请剖雁,烹燔半焉。已而⑥索雁,则凌空远矣。【注】①昔:以前,昔日。②烹:烧煮。③燔(fán):烤。④讼(sòng):裁决。⑤社伯:古代二十五家为一社。社伯是一社之长。⑥已而:后来,不久(1)试着翻译下面句子。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2)读了这则寓言,你受到了什么启示?请简要阐述。解析:(1)后来再去找雁,雁已在空中飞得很远了。(2)要想成功或实现理想,就要学会把握时机。不把握时机,即使条件具备了,同样无法达到目的。【解析】【分析】(1)本题中应落实“索(寻找)”的翻译。(2)阅读文章,本文记叙了兄弟二人看见大雁,不能抓住时机射雁,却争论怎样吃雁,结果大雁飞走了。说明做事情要抓住时机,不能为无为的争论而贻误战。或告诉我们事情要分清本末主次和轻重缓急,否则一事无成。故答案为:⑴后来再去找雁,雁已在空中飞得很远了。⑵要想成功或实现理想,就要学会把握时机。不把握时机,即使条件具备了,同样无法达到目的。【点评】⑴此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本题重点字是“索(寻找)”的翻译。⑵解题时首先应浏览阅读理解的全文,了解阅读理解全文的概貌,把握文章的要点。解答启示类试题时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本文给人的启示:要想成功或实现理想,就要学会把握时机。不把握时机,即使条件具备了,同样无法达到目的。【附参考译文】

从前有一对兄弟看见大雁,准备拉弓射他,说:“雁要煮着吃。”他的弟弟争说:“鹅适合煮,飞的雁应该烤。”最后长者出了主意。长者让两个人各分一半,一半煮,一半烤。结果,当兄弟两准备射大雁时,大雁早就飞走了。30.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王欢守志

王欢①字君厚,乐陵②人也。安贫乐道,专精耽学③,不营④产业,常丐食诵《诗》⑤,虽家无斗储⑥,意怡如⑦也。其妻患之,或⑧焚毁其书而求改嫁,欢笑而谓之曰:“卿不闻朱买臣妻邪?”时闻者多哂⑨之。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⑩。【注】①王欢:晋朝人。②乐陵:地名。③专精耽学:专心研究学问。④营:谋求。⑤《诗》:《诗经》。⑥斗储:一斗粮的贮存。⑦如:用于形容词后,表示“……的样子”。⑧或:有一次。⑨哂(shěn):讥笑。⑩通儒:通晓古今、学识渊博的儒者。(1)下列划线字词的用法相近的一项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