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认知行为模式下青少年网瘾行为的社会工作干预研究[摘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互联网与电子产品的使用也不断地进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娱乐生活当中。青少年在复杂的环境下成长,身心发展容易受到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例如人际交往关系、自媒体传播、家庭环境以及学校教育;因此容易产生情绪问题。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在帮助人们更容易获取信息的同时,也容易让人们沉迷。本文在认知行为模式下,针对青少年的网瘾问题展开研究,通过个案研究法就服务对象,针对服务对象的认知、行为以及情绪方面问题进行分析,并且制定出合理的戒除网瘾的计划。在服务过程中,采取四个阶段的介入活动,随着服务的逐步进行,调整服务对象的错误认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关键词]认知行为模式;网瘾行为;青少年
ASocialWorkInterventionStudyonInternetAddictionBehaviorinAdolescentsunderCognitiveBehavioralPatterns[Abstract]Withthecontinuousdevelopmentofthetimes,theuseoftheInternetandelectronicproductshasconstantlyenteredpeople'sdailylifeandentertainmentlife.Teenagersgrowupincomplexenvironments,andtheirphysicalandmentaldevelopmentiseasilyinfluencedbymanycomplexfactors,suchas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s,selfmediacommunication,familyenvironment,andschooleducation;Therefore,itiseasytodevelopemotionalproblems.TheInternetisadouble-edgedsword.Whilehelpingpeopletoobtaininformationmoreeasily,itisalsoeasyforpeopletoindulge.Thisarticlefocusesontheproblemofinternetaddictioninadolescentsunderthecognitivebehavioralmodel,analyzesthecognitive,behavioral,andemotionalissuesofservicerecipientsthroughcasestudymethod,andformulatesareasonableplantoquitinternetaddiction.Duringtheserviceprocess,fourstagesofinterventionactivitiesareadopted.Astheserviceprogresses,thewrongcognitionoftheservicerecipientsisadjusted,correctvaluesareestablished,agoodfamilyatmosphereiscreated,andgoodbehavioralhabitsaredeveloped[Keywords]Cognitivebehavioralpatterns;Adolescentinternetaddictionbehavior;adolescent
认知行为模式下青少年网瘾行为的社会工作干预研究目录TOC\o"1-3"\h\u19655一.引言 617625(一)研究背景 628231(二)研究意义 837861.理论意义 8319632.现实意义 84552(三)文献综述 830251.关于青少年网瘾行为的研究现状 8124702.关于认知行为模式介入青少年服务的研究现状 94285(四)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0116391.研究思路 10261212.研究方法 10129二.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1121317(一)相关概念 11267221.认知行为模式 11258502.网瘾行为 11201833.青少年 1130721(二)理论基础 1230518(1)认知行为理论 1215534三.认知行为模式介入青少年偏差行为的实务过程 1218800(一)案主基本状况 1222617(二)问题与需求 1326117(三)成因预估 14163803.3.1个人原因 14211383.3.2家庭环境因素 14320093.3.3学校环境因素 1519435(四)服务目标与策划 15219223.4.1总目标 15291443.4.2具体目标 15235093.4.3服务计划 1625074(五)介入过程 167155(六)介入成效 2047613.6.1过程评估 20316093.6.2介入效果评估 20261953.6.3服务介入结案 2120872四.个案分析与策略建议 2130734(一)个案分析 2118880(二)策略建议 2227924五.总结、反思与建议 2319310(一)总结 2312018(二)反思 242593结语 25一.引言(一)研究背景1.青少年工作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战略性工作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这一点在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他们是十四五规划实施过程中的重要主力军和后备力量,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关心和培养下一代的工作在新形势下显得尤为重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十四五”时期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其中党中央对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做出了全面部署。教育部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建议》精神和《纲要》部署,坚持以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为统领,谋划和推动“十四五”时期教育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摆在突出位置,重点强调未成年网络保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开展网络环境治理,实行“清朗行动”,要“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指示,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并将其放在突出位置。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已成为青少年生活和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高质量教育的发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旨在提升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加强网络信息整顿,清理网络空间中的不良信息,为青少年营造一个清朗的网络环境;关注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提升他们识别信息真伪、防范网络风险的能力。2.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尤其突出,引发心理问题和损害社会功能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具有差异性和不平衡性的特点,青少年仍处于发展阶段,自我概念并不清晰,尽管人的发展经历着共同的基本经历,但都由于周边的环境、教育,以及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影响,青少年的行为也会产生不同的差异。严重的偏差行为容易诱发未成年人犯罪,不仅危害青少年自身的成长,更容易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影响社会治安,阻碍社会发展。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揭示了我国网民规模庞大的现状,特别是青少年群体在其中的占比,确实值得我们深思。青少年作为社会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至关重要。网络作为一把双刃剑,在为青少年提供学习、交流、娱乐等多重便利的同时,也确实存在一些消极影响。一方面,网络的匿名性、虚拟性等特点容易让青少年陷入网络成瘾、网络欺凌、网络诈骗等问题中。长时间沉迷于网络可能导致青少年忽视学业和身体健康,网络欺凌则可能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伤害。另一方面,青少年在网络的影响下,可能会出现不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如网络偏差行为,这既影响了他们自身的成长,也可能对社会秩序和治安带来不良影响。然而当下青少年问题,特别是网瘾问题正在影响着青年一代的成长,使新一代青年在意识、行为上产生偏差。为了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我们更应该关注青年问题,解决青年问题。因此,就青少年行为偏差的问题,针对网瘾问题综合运用认知行为模式下的生态系统理论对青年问题进行分析,主要从个体、社会、家庭、学校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得出青少年产生网瘾问题的归因,最终有针对性地制定出解决方案,帮助青少年解决网瘾问题,重新建构认知观念,树立自信心与构建人际交往网络。(二)研究意义1.理论意义社会工作在介入“网瘾”青少年的行为模式研究时,可以运用认知行为模式作为理论支撑,结合个案工作方案进行实务操作。不仅具有显著的优势和潜力,还能为丰富社会工作理论、提升实务效果以及探索新的工作模式和方法做出重要贡献。2.现实意义网络的快速发展确实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但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问题,尤其是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日益凸显。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往往更容易受到网络的不良影响,如过度沉迷于网络游戏、社交媒体等,导致学业受损、社交障碍、身心健康问题等。因此,社会工作专业在这一领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社会工作专业人士,我们应该积极应对这一社会问题,利用专业知识和技巧,整合各方资源,为“网瘾”青少年提供有效的介入和帮助。(三)文献综述1.关于青少年网瘾行为的研究现状格登伯格最早提出网络成瘾综合症,又在1997年建议将网络成瘾依次改为病理性网络使用将其定义为:因网络过度使用而造成沮丧,或是身体、心理、人际、婚姻、经济或社会功能的损害。金伯利杨提出“网络成瘾”是一种在冲动下的控制障碍,因为难以控制对网络的以来,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进而丧失对现实生活的兴趣,最终导致心理障碍。周蓉和周倩在1997年对网络成瘾的定义确实非常具有前瞻性和深度。他们准确地把握了网络成瘾的核心特征,强调了过度使用、周期性或慢性着迷、难以抗拒的再次使用欲望以及心理和生理依赖等多个关键要素。这种定义不仅揭示了网络成瘾的行为特征,即反复过度使用网络,还深入探讨了其心理机制。网络成瘾者会陷入一种强烈的、难以自拔的欲望,这种欲望驱使他们不断寻求更多的网络使用时间,从而导致心理和生理上对网络的依赖。金璞、傅先明、钱若兵、牛朝诗和韩晓鹏运用语言流畅性实验的研究结果表明:网络成瘾者的短时记忆功能受损,因此这些研究证实网络成瘾者的一般认知加工能力下降。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深入人们的生活,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逐渐凸显,引起了广泛关注。为了科学、准确地评估和判断青少年的网络成瘾情况,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在2005年参考国内外相关标准,制定了网瘾的判断标准。这些标准分为必要条件和补充条件两部分,这些补充条件进一步细化了网瘾的判定依据,有助于更全面、准确地评估青少年的网络使用状况。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标准并非一成不变,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可能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同时,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结合个案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综上所述,长期的过度使用网络确实可能对青少年的身心造成严重的危害。网络成瘾不仅会影响青少年的学习、工作和人际交往,还可能导致身心受损、认知功能障碍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无疑会对青少年的正常现实生活产生深远影响。2.关于认知行为模式介入青少年服务的研究现状美国学者贝克创立认知行为疗法,包括认知与行为的成分。主要是帮助服务对象在不同的环境当中,挑战不适应的认知,帮助其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从而帮助服务对象调整观念与改善行为,建立起积极认知与行为。苏珊·奈尔与摩尔提出认知行为游戏治疗模式,他们将认知理论、行为理论与游戏治疗进行了整合,其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游戏治疗,并着重研究其在心理学领域的应用。在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儿童青少年领域,认知行为游戏治疗被广泛应用。深刻影响着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扮演者相当重要的角色。荷兰学者穆里斯的研究为认知行为疗法在青少年焦虑症治疗中的有效性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同时,他还深入探讨了负向性自动想法和焦虑控制这两个中介变量在治疗过程中的作用,为我们更全面地理解青少年焦虑症及其治疗方法提供了新的视角。这些发现对于指导临床实践、优化治疗方案以及推动相关领域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认知行为模式还被广泛应用于年幼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当中。研究证明,认知行为模式在减轻儿童和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方面比其他心理疗法更加有效。综上所述,认知行为模式在青少年领域的应用广泛而深入,对于介入青少年的研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通过改变青少年的认知与行为,我们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正确的认知,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不仅有助于青少年的个人成长和发展,也为社会和教育领域提供了更加科学和有效的介入方法和手段。因此,我们应该进一步推广和应用认知行为模式,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1.研究思路首先,查找阅读关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相关文献,了解青少年网瘾现状、成因、危害以及社会工作在介入青少年网瘾方面的研究,整理相关文献资料确定论文提纲。其次,查找阅读文献熟悉理解认知行为模式,掌握认知行为模式以及具体的介入流程,为后续的实务操作介入个案做准备。用个案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收集受网瘾青少年的基本资料并进行分析,评估网瘾青年的状态,并制定具体的介入方案。探究在青少年产生网瘾问题的成瘾进行干预,为其提供个性化的干预服务,帮助其解决因网瘾问题带来的问题,解决其危机,帮助网瘾青年回归正常的生活状态,树立青少年自信心,并建构网瘾青年的人际关系网。最后结合认知行为模式对产生网瘾问题的青少年进行干预服务提出专业的建议,并总结反思认知行为模式对青少年网瘾行为干预的可行性,为以后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网瘾行为提供参考。2.研究方法(1)个案研究法通过对青少年网瘾问题分析研究与探讨,发现在认知行为理论下,探究青少年网瘾问题的产生,从对个案问题的分析了解产生问题的原因。研究在认知行为理论的指导下,构成青少年网瘾的产生因素,反思在运用认知行为模式解决青少年网瘾问题中是否存在可以优化的地方,为后续解决青少年网瘾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二.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相关概念1.认知行为模式认知行为模式最早是由亚伦·贝克在抑郁症研究时提出了此观点。认知行为模式包括认知主义理论和行为主义理论。认知行为模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和处理人的情绪和行为问题。它强调了认知、情绪和行为三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综合的框架来探讨和解决这些问题。此外,认知行为模式在处理问题时,将问题归因于认知、行为和情绪三方面的影响。本文主要根据认知行为模式,通过改变服务对象的错误认知,从而使其戒除网瘾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再通过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2.网瘾行为网瘾一词全程又称网络成瘾症,最早是由美国医生戈登伯格于1996年提出,主要是指个体过度使用网络的一种精神障碍疾病。网瘾的主要表现为对网络的产生过度的欲望,无法控制,出现强烈的依赖性、意志力变弱、由于沉迷于网络而使得关系关系变窄。3.青少年青少年,通常指的是从儿童期过渡到成年期的这一阶段。具体年龄因文化和社会背景而异,但普遍来说,青少年期大约开始于10岁或11岁,结束于19岁或20岁。这是一个充满变化和挑战的时期,青少年在这一阶段会经历许多身心上的变化。在本文当中所研究的青少年是根据我国对青少年年龄的界定主要是指12周岁至18周岁。理论基础认知行为理论认知行为模式结合了认知主义理论和行为主义理论,它强调认知对人的情绪和行为有着重要影响,同时人的行为也能反过来影响思维和情绪。在处理问题时,认知行为模式着重分析认知、行为和情绪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青少年网瘾问题,采用认知行为模式进行干预,可以有效地帮助青少年认识到自身行为的根源,并学会用更健康的方式应对生活中的挑战。认知行为模式在解决青少年网瘾问题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通过个案概念化、建立合作的治疗关系、苏格拉底式的提问、结构化和心理教育以及认知重塑等措施,我们可以有效地帮助青少年摆脱网络成瘾的困扰,重新找回健康、快乐的生活。三.认知行为模式介入青少年偏差行为的实务过程(一)案主基本状况案主小麦,男,广东省F市人,高一年级。案主是家中长子,家庭情况一般,父亲因欠赌债无法偿还而服毒自杀,母亲离开广东回到湖南生活。案主常年与奶奶居住在一起,奶奶平时下地耕种,其收获物则到市场进行售卖。家中日常的收入则为奶奶的农产品收入,收入极其不稳定。母亲起初会偶尔回广东了解案主的生活情况,但是后面则了无音讯。案主小麦在学校学习一直都不理想,最初案主被选中进入体校学习,但由于懒惰,无法坚持锻炼,最终从体校返校普通学校念书。但在校期间始终无心向学,经常跟班里的同学一起讨论网络游戏。但由于案主家中情况问题一直没有配置电脑,因此案主平时会去附近的网吧里打游戏。可是自从案主附近新搬来了邻居,案主与邻居的儿子交好后,便天天前往邻居家打游戏,邻居颇有怨言甚至还暗示过案主不要再来了,可是案主却趁着邻居不注意偷了邻居家的钥匙,进入邻居家打起了游戏。直到邻居回家发现家门没关,进入家中查看才发现案主正在电脑房打游戏,邻居气得警告案主及家人不准再进入。自从此次事件之后,案主便开始勾搭起外面的社会人员整天混网吧,不再上学,放弃了学业。奶奶对案主始终苦口婆心的教导,但案主始终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认为奶奶并不疼爱自己,对奶奶存在敌视情绪,不愿意与奶奶沟通。(二)问题与需求在进行个案研究法前,先根据案主小麦的基本情况通过理论分析,并且采用了观察法的方式对小麦的家庭生活、校园生活进行观察,对其生活环境以及学习态度得到了充分的了解,发现小麦对网络缺乏正确的认识与理解,小麦一直把网络当作是寻找的“刺激”以及“快感”的途径。由于家庭的原因,家庭生活的矛盾,一直缺乏父母的关爱,对小麦的身心发展的引导较少。而且因为与奶奶年龄相差较大,老一辈的观念比较固执,所以使得他对于网络的正确使用缺乏正确的指导。在学校方面,教师仅对学生的学业方面进行关注,过分地关注优劣生划分,而且小麦基本处于屡教不改的状态,由此班主任本质上已对小麦采取放任管理。由上所述,案主小麦要解决的问题是:在家庭方面,要缓解与奶奶的关系,降低对奶奶的敌视心理。在学校方面,调整小麦的学习态度,提高小麦的学习动机,以及小麦的网瘾问题。编号问题需求1对互联网的正确产生错误的认知,导致过度沉迷网络在认知方面:调整小麦错误的认知,认识到过度使用网络的危害在行为方面:通过社工的引导下,逐步戒除网瘾,并且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2家庭关系紧张,与奶奶之间误解大,双方之间形成隔阂缓解双方之间紧张的关系,营造积极的家庭氛围,为小麦戒除形成支持网络(三)成因预估3.3.1个人原因个人不能被看作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是与周围环境紧密相连的一部分。这种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关系,使得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个人,而需要考虑他所处的环境,以及这个环境与其他环境之间的关系。案主网络成瘾的个人因素,主要是指案主本身就无心向学,整日混迹社会,勾搭上社会青年。一方面,是青少年时期心智发育不成熟,暂时未熟悉读书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青春期的叛逆心理严重,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缺乏自控力。案主社会、学校、家庭给予的三重压力,由此产生了叛逆心理,想要与老师、家长进行对抗。3.3.2家庭环境因素青少年最常活动的场所就是家庭,家庭式教育给予青少年的个人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重要。家庭的教养对于青少年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要明确家长是第一任教师的责任,以身作则,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在案例中,案主小麦家庭关系复杂,父亲及早去世,母亲离开案主返回湖南老家,缺乏父母的照顾。在协同教育中,家长承担着第一任教师的责任,而案主却缺乏父母的家庭养护,难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在案主的幼年生活中,长期与奶奶生活在一起,但由于奶奶与案主年龄差距较大存在代沟,案主对奶奶存在误解,不愿意与奶奶进行沟通,因此案主在家庭方面难以得到家人的支持与满足,只能借助网络满足自身的需求,久而久之,便沉浸于网络当中。3.3.3学校环境因素学校是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场所,青少年在学校接触的朋辈群体会对青少年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学校是青少年从家庭中走出接触的第二个场所,学校是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场所。在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当中,儿童在6-12岁时,接触到家庭、学校、社会的三重环境,儿童希望能够在这种环境中寻求一种平衡,而产生压力。儿童在12-18岁青年期时,会产生同一性或同一性混乱,时常会思考“我是谁”的问题,自我概念薄弱。此时案主小麦正处于青春期,自我概念薄弱,产生同一性混乱的问题。在学校所接触的群体多为成绩不理想,且没有学习心向,与案主同样具有网瘾的青少年。学校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起到主导作用,能够促进青少年的社会化。但在学校当中,教师并没有对案主的行为进行纠正,学校的教学方式区分优差生的方式,使得案主的偏差行为更加严重。由于在现实生活中被贴上了“差生”的标签,那么案主则想通过网络生活获得成就感,影响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四)服务目标与策划3.4.1总目标帮助案主小麦首先帮助小麦调整错误的认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其次建立起积极的支持网络,改善家庭关系,降低对奶奶的敌视心理,缓解紧张的家庭关系;最后促使案主小麦走出网瘾困境,帮助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回归正常的生活状态。3.4.2具体目标根据案主小麦的状况,为了准确分析其产生网瘾的原因,本次的介入目标主要是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前、中、后三个阶段,分别为:前期资料收集、中期服务计划的实施、以及后期个案的评估。短期目标引导小麦正确了解自身问题,了解网瘾的危害,并树立解决网瘾的目标,逐步减少使用网络的时间与次数。中期目标通过前期的活动干预,上网时间以及次数得到改善,转变自身观念,提高自我效能感。案主愿与他人沟通,社会能力提高。开始引导努力改变案主对家人的态度,改善家庭关系,使家庭生活更加融洽。长期目标案主通过社工前期的引导,改善了错误的认知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并且得到家人的理解与支持;在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下,案主的上网时间逐步减少,使用网络的频率降低。通过长期的坚持,戒除网瘾行为,并且不再复发。3.4.3服务计划1.根据认知行为模式,在认知方面调整其错误认知,了解沉迷网络的危害,从而形成戒除网瘾的决心。2.根据认知行为模式,在行为方面降低小麦使用网络的频率,通过戒除网瘾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降低其网瘾复发的风险。3.根据认知行为模式,在情感方面,树立小麦正确的价值观念,互联网仅是日常生活的工具,应该合理使用互联网;并且明白学习的重要性,树立自信心,增强自我效能感。介入过程第一阶段:建立关系,了解基本情况(1)目标前期主要是为了收集小麦的个人信息,根据信息分析小麦的基本情况,了解其产生网瘾的原因。(2)社会工作实践介入开始之初,让案主先完成前测表,了解案主的网瘾情况。再与案主的初次交谈后,收集家庭、学习基本情况,得出其产生网瘾的原因,并且根据其情况制定初步的服务计划。(3)阶段分析与评估通过这次的了解,社工通过让小麦填写《网瘾测量表》的方式,了解小麦的真实情况,也为了后期与小麦情况的变化进行对比。在本阶段中,社工与服务对象小麦主要通过问答法,观察法,以及填写问卷的方式来了解服务对象的情况。同时,也与服务对象的家长进行初步的沟通,了解家长对服务对象的情况是很关心,也希望能够借此方式能够降低其上网的频率。第二阶段:加强沟通,积极引导,制定计划阶段目标在第二阶段中,对服务对象进行深入的面谈,通过社工的引导,服务对象能够在改变错误的认知,改善网瘾行为,提高其辨别是非的能力,重新了解自己。社会工作介入实践社工根据服务对象在前期填写的《网瘾测量表》中,了解到服务对象对自身的认知。对服务对象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提问。首先,社工先让服务对象了解自身问题——网瘾,进一步询问其是否有意向改变网瘾的问题。小麦表示清楚自己的行为,但是自身难以改变,也表明希望可以改变。社工肯定小麦的决心,并且鼓励小麦树立自信心,通过成功案例给予小麦替代强化,根据小麦的自身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服务计划。小麦在社工的引导下,为自己制定了短期目标。首先,逐步降低上网的时间,有意识地控制自己减少使用网络。其次,减少上网的频率,每周上网的次数最多三次。最后,每次上网时间最晚不得超过十点半。制定计划后,社工要求小麦要严格按照计划执行一周,一周后再对小麦的情况了解。阶段分析与评估社工与小麦共同制定计划,并且要求其严格执行一周。一周后社工再去访谈时,让社工感到惊喜的是,小麦竟有严格按照计划进行,展示了其想要戒除网瘾的决心。小麦也十分主动地讲述这一周内自身的变化,自信心也通过此次的计划得到强化。社工在此后活动中主要通过计划、访谈的方式调整服务对象小麦的认知,树立自信心,提高自我控制力。第三阶段:改善家庭关系,消除误解(1)阶段目标此阶段主要是改善服务对象与奶奶的关系,开展针对性的活动。首先,在活动的前期,社工先向奶奶说明了小麦的近期变化。奶奶也讲述了自己近期看到小麦的改变,自己感到十分的高兴。奶奶表示希望小麦能够坚持下去,奶奶也表明由于年龄隔阂较大,不懂当代年轻人的表达方式,所以小麦对自己也存在误解,希望能够改善双方的关系。(2)社会工作实践介入通过与小麦奶奶的交谈,社工为小麦和奶奶开展一场活动,希望通过活动能够消除双方之间的误解。首先,社工让双方进行角色互换,体验双方的感受,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同时,社工开展亲子活动,逐步拉进了双方的距离。通过双方的坦白,双方都逐渐理解了对方的做法,小麦理解了奶奶的年迈,独自照顾家庭的不容易,并且表示以后不再惹奶奶生气。奶奶也表示理解小麦尚年轻,在思想与行动上思考并不成熟,对于事物的思考尚未成熟。双方都表示了歉意,家庭关系得到改善,误解得到消除。在活动当中,社工充当旁观者的角色观察小麦与奶奶的沟通。活动结束后,小麦与奶奶以及小麦分别进行了沟通,了解双方的真实想法。社工:小麦奶奶,这次活动我看到你们进行得还可以啊。刚开始双方都有点拘谨,不过后面聊开了大家都放松下来了。小麦奶奶:是啊,平时我们讲话一开始就在吵,好久没有静下来好好聊天了。社工:奶奶好像这次的体验还不错,那你对这次的对话有什么深刻的看法吗?小麦奶奶:我也知道我年纪大了,肯定对他有很多不理解的地方。前面社工也跟我讲了他的努力,这段时间他的变化我也是看在眼里,看到他这样我也很开心。社工:小麦,那你对这次的活动有什么看法吗?小麦:我也好久没有跟奶奶静下来聊天,平时我们讲话好像就不超过三句,一开口就在吵。我也没有真正了解奶奶的看法社工:那么,能谈谈通过这次活动,你对奶奶的看法有什么改变吗?小麦:我也了解了奶奶的辛苦,爸爸不在了,妈妈也离开不在身边,还好还有奶奶养我。奶奶年级这么大了,还要把菜担去集市去卖,实在是太辛苦了。小麦奶奶:我这么辛苦也是应该的,既然你爸妈都不在了,我就该照顾你。看到你的变化我很开心。社工:其实我认为小麦跟奶奶之间能够戒除隔阂,能够理解双方的想法,那就是这次活动最好的反馈了。一家人之间最重要就是相互理解,只要大家都静下心来,肯沟通好。一定能够建立起良好的关系的!小麦,这次得到奶奶的理解和支持,更加要坚持戒除网瘾的决心。小麦:是啊!(3)活动分析与评估在本次阶段结束后,服务对象小麦能够积极主动地分析自己的感受,进一步改善了与家庭的关系,家庭的紧张氛围得到缓和。小麦也表示得到家人的支持,自己更有信息能够成功戒除网瘾。第四阶段:促进全方面发展,培养爱好阶段目标本阶段目标是为了培养小麦的兴趣爱好,引导小麦在戒除网瘾的同时,能够培养新的兴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转移对互联网的过分注意力。同时帮助小麦健康生活,改善人际关系。社会工作实践介入为了让服务对象能够顺利步入社会,加强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更好的发展。社工了解到了服务对象的业余爱好。通过询问了解到服务对象平时热爱打羽毛球,社工陪同服务对象一同打羽毛球。并且社工为小麦制定了每周末打羽毛球的计划,帮助其培养良好的习惯。阶段分析与评估本阶段是此次介入服务的最后一阶段,主要针对小麦在戒除网瘾的同时,也能顺利步入社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最后社工拿出《网瘾测量表》让服务对象小麦进行最后一次测试。前测与后测成绩对比明显,从得分情况来看,服务对象得到极大的改善,基本戒除了网瘾,小麦与奶奶的关系也得到的缓和。介入成效3.6.1过程评估在开展实务过程中,社工分析服务对象的情况,从服务对象的实际情况分析,帮助服务对象逐步戒除网瘾。服务对象刚开始表现出明显的抗拒情绪,到后面的配合活动的开展。在服务对象的积极配合下,各项计划基本顺利完成。第一阶段,了解服务对象的基本信息,通过给予其填写《网瘾测量表》,了解服务对象产生网瘾问题的原因,方才进行下一步的计划,为介入服务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二阶段,主要是改变服务对象的认知,让小麦了解什么年龄阶段应该干什么事,首先通过让小麦了解过度使用网络的危害性,从而在认知上下定决心戒除网瘾,自觉采取行动。并且针对小麦的状况,制定戒除网瘾的计划,引导小麦采取争取戒除网瘾的方法。第三阶段,了解到服务对象小麦与家人紧张的家庭关系,于是社工让双方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里想问题。社工也向小麦讲述奶奶的不易,双方互相袒露心扉,破除隔阂,使得家庭氛围得到缓和。第四阶段,社工考虑到服务对象后续的发展,了解其相关的兴趣爱好,并为其制定计划。引导小麦坚持下去,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未来的良好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3.6.2介入效果评估为了更好了解服务对象的变化,社工在活动的前后都会服务对象进行测量。于是,社工对服务对象进行前测与后测的对比。通过对比发现,社工发现服务对象产生了良好的改变,网瘾行为得到改善,过度使用网络的行为减少,频率也得到下降。网瘾测量表问题前测后测1.你是否对网络过于关注522.是否感觉需要不断增加上网时间才能感到满足533.是否难以减少或控制自己对网络的使用414.是否对家人或朋友遮掩自己对网络的着迷程度515.是否将上网作为摆脱烦恼和环节不良情绪的方法436.当你准备下线或停止使用网络的时候,你是否感觉到烦躁不安,无所适从427.是否由于上网影响了自己的学习状态318.是否因为上网花了很多钱539.上网时间是否经常比预期长2110.是否下网时觉得心情不好,已上网就会来劲头51总分4218结果重度正常注:完全不符合1;不太符合2;一般3;比较符合4;完全符合53.6.3服务介入结案经过一个多月的介入服务,服务对象产生了明显的变化,为其制定的计划基本能够完成。服务对象变化的关键,在于其主观能动性,以及家庭与社会的帮助。社工在过程中,运用专业的理论知识,调整小麦错误的认知,鼓励其努力戒除网瘾,对小麦的认知行为的偏差方面进行了调整。同时,帮助小麦认识到网瘾的危害,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为其制定合适的计划,帮助其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最后,协调小麦与家人之间的关系,缓解紧张的家庭氛围。个案分析与策略建议个案分析认知行为模式在个案方面的介入,主要就以下三方面:认知、行为以及情感方面。以下就这三方面对案例进行分析:1.认知方面:案例当中小麦由于父亲的离世以及母亲的离开,家庭支持网络缺乏。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因为父母在小麦成长过程中缺乏引导,无法理解网络仅是日常生活的工具,忽视学习的重要性,导致小麦在成长过程产生偏差行为,小麦过度沉迷网络,染上网瘾行为。2.行为方面:在案例当中,小麦虽然被体校选中成为体育特长生,但因为缺乏决心无法坚持锻炼。在学校学习期间更是因为染上网瘾,终日与同学研究网络游戏,放学后还去周边网吧上网而导致荒废学业,甚至还偷窃还为了上网方便,偷取邻居钥匙到其家中上网。由此可见,小麦已对网络产生依赖性,过度沉迷网络,使用网络的频率高。3.情感方面:在案例当中,小麦进入体校而因为懒惰而无法坚持下次,在正常的校园生活当中,多次扰乱课堂。可以看出小麦性格懒惰,没有端正学习态度,不尊重课堂纪律。并且为了能够上网,偷取邻居的钥匙,进入其家中上网。小麦偷窃行为的出现,是因为他没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无法正视网瘾的危害,缺乏法律意识。(二)策略建议1.引导青少年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青年期正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动荡时期,价值观念尚未完全形成。青少年容易陷入同一性混乱,自我概念低。他们在此时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以及诱惑,社会上许多负面因素或许会成为他们模仿的对象。因此,家庭、校园、社会都应该肩负起引导青少年确立正确价值观的责任。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会绽放出青春之花。理想是信念指向的对象,信念是实现理想的支撑。家长要明确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大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的责任,以身作则,为青少年树立典范。学校开展相关的班级活动,加强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社会上对青少年开放公益性的爱国主题活动,提高青少年的爱国意识。通过家庭、校园、社会三方面,形成社会支持网络,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2.健全网络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青少年网络体系建设首先,相关部门加强互联网立法,增强针对性和指导性。其次,向青少年普及相关法律常识,明确其网络的权利、义务观念。最后,加大网络执法力度,定期清理网络环境,与此同时,对学校周边的“黑网吧”进行清理,为青少年营造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3.开展青少年网络素质教育,提升网络素养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深入发展,网络已经成为青少年生活与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网络世界中的信息纷繁复杂,青少年由于经验不足、判断力有限,往往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诱惑和影响,进而产生网瘾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政府、学校与家庭需要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推进青少年网络素质教育,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网络使用观念。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需要政府、学校与家庭三方共同努力,形成完善的青少年网络素质服务体系。通过资源整合、协同推进,我们可以帮助青少年建立正确的网络观念,提高他们的网络素养,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保障。五.总结、反思(一)总结个案服务基本到告一段落,社工就本次的服务进行一个总结与反思,以此为后续的工作奠定基础以及总结经验。一、对服务对象:本次活动计划是综合考虑服务对象的多方面因素以及个人的表现,并且采用认知行为模式介入服务。服务目标是首先是调整案主的错误认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增强案主辨别是非的能力,逐步降低使用网络的频率,提高其自我效能感。二是帮助案主改善与家人的关系,使其后续的行为能够获得家人的支持。三是通过改善案主的错误认知,戒除网瘾行为,达到科学上网,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社工通过四次的服务活动,案主小麦从认知和行为中也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小麦能够深刻认识到自己过往的错误,并且接受社工的介入。改善了家人的关系,加强了双方之间的沟通,也获得了家人的支持与谅解。更加惊喜的是,在后续的几次活动中,社工发现案主开始积极地看待问题,愿意把与周边的人沟通,久而久之,网瘾的问题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二、对社工而言:在活动当中,社工通过四个活动服务介入,且在每个阶段都制定了针对性的目标。在活动的开始案主对社工的到来虽然是表现出排斥,但是在后续社工的耐心介入中,案主逐渐接受社工。在服务当中,社工运用了尊重、鼓励、支持的技巧,通过观察案主的表现来调整服务计划,也有利于活动的顺利进行。三、对于个案过程而言:个案活动经历了四个阶段。在服务活动的前期,对案主的抵抗,社工尽可能稳定案主的情绪,通过与案主的交流,增强二者之间的了解。在活动的中间过程,社工针对案主的问题,制定了针对性的方案,帮助案主构建了支持网络,调动其积极性,并且鼓励其充分正视问题,对于案主的变化给予及时的鼓励,提高其自我效能感,让其相信自己是有能力解决问题的。在活动的后半阶段,案主能够积极配合活动的进行,也对生活充满的信心。(二)反思一、时间准备不够充分。本次活动仅开展了四次活动,而且介入的时间也较短。由于社工前期存在对技能的不熟练,以及各种问题,活动的制定计划缺乏针对性。由此,前期让案主误以为仅是简单的活动,并没有对要解决问题产生过多的想法,由此活动的成效也不够明显。二、服务过程中社工存在主观臆断现象。前期的活动当中,社工也存在不专业的方面。主观臆断地认为“网瘾青少年”都是社会上的不良青年,认为案主生性顽固。因此在前期的介入过程中,在想法上还是会有负面情绪,认为案主难以改变。因此,根据上述原因,社工应该坚持助人自助的专业理念,平等地看待每一位服务对象,秉持尊重的服务态度,接纳、相信服务对象,不代入个人想法。三、未能完整连接到小麦身边的支持网络。在社工介入过程当中,由于社工的能力不足,未能综合多方面考虑小麦的学校、社会方面。因此,没有进入到校园当中帮助小麦解决就学问题,没有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支持网络。结语本文采取认知行为模式分析青少年网瘾问题,通过对服务对象的材料进行分析,采取个案分析法针对性对服务对象提出相应的干预方法。本文分析了服务对象的网瘾的成因,着眼于服务对象的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以及社会因素。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矫正服务对象的认知问题,为其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服务对象科学上网。但是,本案例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在改变服务对象对学校老师认知方面,社工仅是对服务对象进行单方面的介入,并未与学校形成联合,学校介入方面缺失。社工也为能与学校建立起联系,因此在“三位一体”的联系当中,缺少了一环。我们同时也要认识到,社会工作方法解决网络成瘾问题,是具有一定的积极性的。通过社工针对性地制定服务方案,能够有效的解决服务对象的网瘾,而且通过社工的积极鼓励与引导,让服务对象回归正常的社会生活与学习,增强服务对象的自我效能感。
参考文献: 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王竹换,庞鑫.浅析认知行为理论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运用[J].法制与社会.2009.02.140费梅苹,韩晓燕.青少年社会工作案例评析[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陈世海.刘庆.青少年偏差行为社区工作介入[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10,(01),31-34王莉,邹泓,任磊,么娆.青少年网络成瘾、网络偏差行为与一般问题行为的关系[J].中国特殊教育2010(08),B844.2闫磊.浅析问题青年行为矫治与社会工作者的介入.[J].社会工作(下半月).2010(04)王思斌.社会学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4崔慕岳.乔卫.李霄锋.试论青少年偏差行为的发生及干预[J].开封大学学报,2011,2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生产施工安全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数据监控技能测试题及答案
- 2025【合同范本】设备租赁合同范本
- 2025深圳市房屋租赁合同书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利工程质量检测员考试题库及答案(2025年)
- 2025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题A类及答案解析
- 猪场技术员工作
- 特种作业人员安全培训课件
- 管理学基础自测题及答案
- 2025年化工企业自控工程师安全生产知识考试试题及答案
- 电梯施工方案对重反绳轮
- 2025版校园食堂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记录表
- 消防安装工程重点难点分析及应对措施
- 2025年中山中考物理试题及答案
- 《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系列讲座课件-建设项目规划与审批》
- 国际关系分析知到智慧树章节测试课后答案2024年秋西安交通大学
- 初中英语语法全解全练:中考英语语法专项复习冠词
- 2025年中远海运集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尿微量白蛋白mAbl》课件
- 八年级英语下册语法填空真题
- 出租车驾驶员从业资格证考试题库500道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