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由于当今社会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与语文新课改的不断推进,语文学科也逐渐重视跨学科理念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而史传散文自身兼具史学性与文学性的特点,便于落实文史跨学科教学理念。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史传散文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元素,学生可以从史传散文学习中,感受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体会历史人物的爱国情感。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思维品质,促进个人成长;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学生文化认同感,建立文化自信。在史传散文教学中,要落实文史跨学科教学理念,教师要做到以下教学策略:坚持以文为主,以史为辅的原则;在课堂之外要落实终身学习理念,打破常规教学思维;在课堂之内要相机教学,善于把历史知识融入语文学科教学之中,促进语文学习。关键词:文史跨学科、史传散文、教学策略、初中语文、部编版Abstract:Duetothedemandforcomprehensivetalentsintoday'ssocietyandthecontinuouspromotionofthenewlanguagecurriculumreform,thelanguagesubjecthasgraduallyattachedimportancetotheapplicationofinterdisciplinaryconceptsinpracticalteaching.Historicalandbiographicalessaysarecharacterisedbybothhistoriographyandliterature,whichmakesiteasytoimplementtheinterdisciplinaryteachingconceptofliteratureandhistory.Thehistoricalessaysinthejuniormiddleschooltextbookarerichinhistoricalelements,andstudentscanfeelthecharismaofhistoricalfiguresandthepatrioticfeelingsofhistoricalfiguresfromthestudyofhistoricalessays.Ontheonehand,itcanimprovethequalityofstudents'thinkingandpromotepersonalgrowth;ontheotherhand,ithelpstoimprovestudents'culturalidentityandbuildculturalconfidence.Intheteachingofhistoricalprose,inordertoimplementtheconceptofinterdisciplinaryteachingofliteratureandhistory,teachersshoulddothefollowingteachingstrategies:adheretotheprincipleofliteratureasthemainfocus,supplementedbyhistory;outsidetheclassroom,weshouldlearnmoreandmoretopreparefortheimplementationoftheconceptoflifelonglearning;withintheclassroom,weshouldbegoodatthinkingandmakinggooduseoftheknowledgeofhistoryintotheteachingofthelanguagesubject,andpromotelanguagelearning.Keywords:InterdisciplinaryLiteratureandHistory,HistoricalProse,TeachingStrategies,MiddleSchoolLiteratureandLanguage,DepartmentalEdition目录一、引言……………(1)(一)研究缘起……………………(1)(二)研究意义……………………(1)(三)研究方法……………………(1)二、文史跨学科理念与史传散文概述……………(1)(一)文史跨学科理念概述………(1)(二)史传散文概述………………(2)三、文史跨学科理念应用于史传散文的可行性与必要性………(2)(一)文史跨学科理念应用于史传散文的可行性………………(2)1.理论基础…………(2)(1)学习迁移理论…………………(2)(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2)2.史传散文的特殊性………………(2)(1)史学性…………(2)(2)文学性…………(3)(二)文史跨学科理念应用于史传散文的必要性………………(3)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3)2.当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3)四、部编版初中语文史传散文中的历史元素……(4)(一)字词背后的历史元素………(4)1.汉字背后的历史元素……………(4)2.词汇背后的历史元素……………(4)(二)文章背后的历史元素………(4)1.文章相关的历史背景……………(4)2.文章中的历史文化常识…………(5)五、部编版初中语文史传散文文史跨学科教学的策略…………(6)(一)部编版初中语文史传散文文史跨学科教学的基本原则…(6)(二)部编版初中语文史传散文文史跨学科教学的基本策略…(6)1.坚持学习与创新思维双重驱动…………………(6)(1)树立终身学习理念……………(6)(2)创新教学思维…………………(7)2.在合适的教学环节适当使用历史知识…………(7)(1)创设情境………………………(7)(2)发挥教师主导作用……………(7)(3)尊重学生主体地位……………(8)(4)以史为鉴………………………(8)六、部编版初中语文史传散文文史跨学科教学的案例…………(8)七、结语……………(12)参考文献…………(13)致谢………………(14)文史跨学科视角下的史传散文教学研究——以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引言研究缘起当今社会发展迅速,各个学科都在朝着综合化的方向发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跨学科学习作为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指出要注重语文课程内容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1]p1然而在传统的史传散文教学中,语文教师们普遍存在着重言轻文的问题。由于受应试教育的硬性,教师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史传散文中文言知识的学习,从而忽视了史传散文的人文内涵。长此以往,将会使学生思维固化,失去了对史传散文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也难以在学习中感受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与思想情感,不利于学生深入理解中华民族文化,这明显不符合新课标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因此,就需要将文史跨学科理念运用于史传散文教学中,以文为主,以史为辅,促进史传散文的学习。研究意义有利于学生以史为鉴,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选入部编版的史传散文都具有文学性和历史性双重特点,从文史融合的跨学科视角出发学习这类作品,可以打破学科壁垒。学生不仅能从中得到文学上的熏陶,更重要的是,中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还可以通过学习史传散文,引导学生从古人身上汲取人生智慧,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有利于落实新课改理念,为教师进行史传散文教学提供借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跨学科学习作为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指出要注重语文课程内容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本文基于史传散文的文体特征,同时结合新课改跨学科学习理念,探究了史传散文教学的新思路——文史跨学科教学。希望本文能够为一线教师提供借鉴,拓宽关于部编版初中语文史传散文的教学思路,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对于史传散文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学习效率。(三)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将“跨学科”“文史融合”“史传散文教学”等作为关键字,搜集相关的硕博论文、相关期刊、研究专著等。认真阅读后,在学术价值高、参考性强的文献基础之上,通过分类与整理,梳理了国内外研究现状,为本文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在参考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确定了本文研究的重点。2.案例分析法本文分析了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史传类散文中蕴含的历史元素,并结合笔者提出的相关原则与策略,设计教学案例。文史跨学科理念与史传散文概述文史跨学科理念概述目前,学术界还未对“跨学科”一词的定义达成一致的看法。刘仲林认为“跨学科”至少可以包含或引申出三层不同的含义:一是从跨学科概念来说,指打破学科壁垒,把不同学科理论或方法有机地融为一体的研究或教育活动;二是从交叉科学概念来说,指包括众多的跨学科学科(交叉学科)在内的学科群;三是从跨学科学概念来说,指一门以研究跨学科的规律和方法为基本内容的高层次学科。[2]p277-278杜慧洁与舒尔茨则总结了“跨学科教学”在德国的共同解释,即“跨学科教学(FachuebergreifenderUnterricht)是指以一个学科为中心,在这个学科中选择一个中心题目,围绕这个中心题目,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展开对所指向的共同题目进行加工和设计教学。”[3]p28基于上述学者的研究成果,本文中的“跨学科”指的是以某一学科为中心,打破学科壁垒,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辅助中心学科学习。具体到“文史跨学科”理念,则是指以语文学科为中心,打破学科壁垒,适当运用历史学科的知识、方法等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语文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史传散文概述吴周文指出:“散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地说,非韵文即散文……狭义地说,报告文学、文艺通讯、人物传记、杂文、速写、序跋、回忆录、科学小品等,都属于作为文学体裁的散文。”[4]“史传”也有广义狭义之分。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将文体分为骚、诗……史传、诸子……等33类,他认为“史者,使也;执笔左右,使之记也。……传者,转也,转受经旨,以授于后。”[5]p140-141基于此,郭丹等一批学者认为自先秦到魏晋期间兼具文学性与史学性的一批文学作品都可称为“史传”。韩兆琦则认为这种定义过于宽泛,他认为“史传”仅指纪传体史书中文学性突出的人物传记,非纪传体的《国语》《左传》《战国策》等只能称为“历史著作”。[6]p3基于上述学者的研究成果,本文中史传散文的概念主要从广义上来界定,指以历史人物为题材,兼具文学性与史学性的非韵文类文体,具体到选入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篇目而言,则指《孙权劝学》《周亚夫军细柳》《唐雎不辱使命》《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陈涉世家》六篇课文。文史跨学科理念应用于史传散文的可行性与必要性文史跨学科理念应用于史传散文的可行性理论基础学习迁移理论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指“已获得的知识、技能、策略或学习态度对新知识、新技能和解决新问题所产生的一种影响。”[7]p154史传散文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历史知识帮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这就是学习迁移理论应用于实际教学中的体现。学习迁移有多种分类,其中,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积极影响,即为正迁移。教师运用历史知识,对课文进行生动有趣的解读,以此提高学生学习史传散文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正是正迁移的具体运用。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主动认知的过程,主要代表观点有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与奥苏泊尔的有意义接受说。其中,奥苏泊尔的有意义接受理论是指学习者能够在自己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与将要学习的新知识之间建立起一种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如在教学中,先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历史背景,或是引导学生自主回忆历史学科曾学习过的与课文相关的知识,在此基础上进行史传散文的解读,学生便会自主地运用已有的知识来帮助自己理解课文,这便是有意义接受学习。史传散文的特殊性史学性首先,史传散文力求叙述的客观性与真实性,追求实录精神,为后人研究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大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t"/item/%E5%B4%94%E6%9D%BC%E5%BC%91%E5%85%B6%E5%90%9B/_blank"南史氏闻大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8]p1099五位史官前赴后继,宁愿牺牲性命也要捍卫历史的真相。西汉司马迁秉持“不虚美,不隐恶”的精神,客观记录从皇帝到汉武帝期间的历史,不为王者讳、不为尊者讳,善恶必书,保存下了大量真实史料。其次,史传散文寓褒贬,别善恶,以史鉴今。历代史官记史时都会将自己对历史发展进程与历史事件的客观评价融入其中。如孔子的“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司马迁的“不虚美,不隐恶”,史官们通过文字传达自己对历史事件的褒贬倾向的同时,也在警示后世读者要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不要重蹈覆辙。文学性首先,叙事精妙。其一,叙事视角多变。《曹刿论战》中,首句是全知视角,余下皆采用限知视角,使人读来如身临其境。其二,叙事方法多变、详略得当,使叙事波澜起伏、重点突出。人物塑造生动形象。其一,善于通过矛盾冲突写人。其二,善于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细写邹忌见过徐公后内心的所思所想,表现了邹忌善于内省的美好品质。其三,善于通过鲜活的语言来塑造人物。《陈涉世家》中作者只用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便使得陈胜不畏强权,敢于斗争的人物形象仿若呼之欲出一般。史传散文用文学的手法记载历史事件,描绘历史人物,兼具史学性与文学性双重特点,因而也就使文史跨学科理念应用于史传散文的教学上成为可能。文史跨学科理念应用于史传散文的必要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首先,从语文性质看,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1]p1工具性决定了语文是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人文性则体现在语文教学内容饱含思想性、情感性。就史传散文而言,选入部编版语文教材的多是一些饱含家国情怀或是在为人处世上有大智慧的历史人物传记,他们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缩影。而历史学科是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进而弘扬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力量。文史跨学科教学,有利于发挥语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立文化自信、培育时代新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方面不可替代的优势。”[1]p1其次,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1]p4文言文教学中“文言”“文章”“文学”“文化”一体四面,史传散文也属于文言文。[9]在重点字词的教学上,可以引用历史知识,帮助学生梳理字义词义的变化过程,既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加深学生的记忆。在文章的解读上,结合历史背景、人物经历,做到知人论世,既能使学生跨越时空,贴近人物所处的世界,帮助学生深度解读课文,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整合学习资源,开拓视野,使学生思维更加多元。史传散文兼具文学性与史学性,学习史传散文,能培养学生的文本鉴赏能力。每一篇史传散文,其背后都蕴含着大量的历史文化知识,文史跨学科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文化自信。由此观之,史传散文教学中落实文史跨学科理念,是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手段。当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人才。语文又是一个综合性学科,与哲学、历史学关系密切。但以往应试教育下的史传散文教学,关注的是学生能否掌握考纲所要求的重点字、词、语法,仅限于语文学科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而文史跨学科教学,则可以借助历史知识,引导学生以史为鉴,培养正确的三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部编版初中语文史传散文中的历史元素下面将从字词与文章两个角度梳理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史传散文篇目中蕴含的历史元素。字词背后的历史元素汉字背后的历史元素汉字是象形文字,有些文字历经数千年的历史变化,如今的字义与最初的字义已有了不小的差别。如《唐雎不辱使命》中的“跪”字不同于如今理解的两膝着地并把腿部、腰部伸直的动作,而是指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落在脚跟上。“跪”的甲骨文字形便生动形象地将古人的跪姿展现出来,展示了先秦时期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小常识。词汇背后的历史元素词汇中蕴含的历史元素主要体现在专有名词和成语之中。其中,专有名词又主要集中体现在古今异义词上。如《孙权劝学》中的“博士”,如今指一种学位,古义是一种职官名,指负责经学传授的学官。这与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意见,置五经博士传授儒家经典有关。《曹刿论战》中的“牺牲玉帛”中的“牺牲”指祭祀用品,今指为了正义之事献出自己的生命;“小大之狱”的“狱”指诉讼事件,今指监狱。课文中的常见成语梳理如下表:文章常见成语《孙权劝学》吴下阿蒙;刮目相看《唐雎不辱使命》不辱使命;布衣之怒;彗星袭月;白虹贯日;怀怒未发《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衰三竭;彼竭我盈;辙乱旗靡《邹忌讽齐王纳谏》门庭若市;形貌昳丽《陈涉世家》揭竿而起;鸿鹄之志;篝火狐鸣;披坚执锐由上述表格内容我们可以发现,史传散文中蕴含许多成语,其中,一些与历史事件有关,一些与历史人物有关。如“一鼓作气”与“长勺之战”相关,指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现指做事情要鼓起干劲一次性做完;“揭竿而起”是秦末农民起义的缩影;“吴下阿蒙”是指学识尚浅时的吕蒙……文章背后的历史元素文章相关的历史背景每一篇文章都离不开时代土壤的滋养,并反映着特定历史时期的时代特点。由于教材中选入的史传散文距今历史久远,学生理解起来难免存在隔阂,因此适时地为学生呈现课文相关的历史背景,有助于学生更好感受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文章创作背景《孙权劝学》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鼎立。孙权登基称帝后正值用人之际。然而吕蒙身为吴国大将,虽作战勇猛,却才疏学浅,因此便有了“孙权劝学”这一事件的发生。《周亚夫军细柳》周亚夫历经文帝、景帝两朝,曾任河内郡太守、太尉、丞相等职。以善于将兵、直言持正著称。本文记载了他为河内守驻军细柳时的事迹。《唐雎不辱使命》战国末期,秦灭魏后还想用计侵吞魏国的附属国安陵。安陵君不甘束手就擒,于是派遣唐雎出使秦国,展开一场精彩的外交抗争,使得秦国暂时打消“易地”之心。《曹刿论战》齐桓公想要建立霸权,而鲁国是齐国实力较为强大的邻国。于是齐借口鲁国曾帮助公子纠争夺齐国君位,再次兴兵伐鲁,两军战于长勺。《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时期,七雄并立。各国间兼并战争频发,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激烈,统治者争相招揽人才,士阶层兴起。齐威王继位后,懒怠朝政,于是邹忌就用讽谏的方式劝说齐王虚心纳谏,勤理政务,改良政治。《陈涉世家》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等一批老百姓被征派到大泽乡去驻守,路遇大雨,使得他们无法在规定时间内抵达目的地。而按照秦朝律法,误时将会被斩首,于是陈胜、吴广鼓动大家揭竿而起,解开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文章中的历史文化常识教材中的史传散文多选自我国经典史书,与之相关的历史文化常识包括作者及典籍的相关介绍。而史传散文深耕时代,反映着某一历史时期社会礼仪、称谓习惯、天文历法、风土人情等。第一,课文相关的典籍及作者梳理如下:文章典籍、作者《孙权劝学》《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主持修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历史。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周亚夫军细柳》《陈涉世家》《史记》,二十四史之一,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裨阖的斗争。刘向,字子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经学家。《曹刿论战》《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传》,相传作者是春秋时期的左丘明。《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间周王朝及各诸侯国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第二,称谓习惯。自周公制定礼乐始,先人们便非常重视“礼”的作用。这种观念体现在日常称呼上,便有了谦辞与敬辞之分。《孙权劝学》中,孙权对吕蒙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孤”为孙权的自称,是君王自谦的表达;“卿”是古代君对臣的爱称,朋友、夫妇间也可称“卿”,以表亲密。吕蒙对鲁肃说道“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大兄”是他对鲁肃的敬称。《唐雎不辱使命》中,秦王自称“寡人”,这是古代君主的谦称;秦王对唐雎怒道“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这句话中的“公”是对人的敬称。《陈涉世家》中卜者对吴广言“足下事皆成”,’“足下”是古代下称上或同辈间的敬辞。另外,还有一些特殊称谓。《唐雎不辱使命》中“布衣之怒”的“布衣”指平民,古代没有官职的人穿麻布衣服,故称布衣。此外,史传散文中常见的历史文化常识还有:纪年方式,如帝王纪年、年号纪年、干支纪年,如《陈涉世家》中的“二世元年”即是帝王纪年;官职名称,如《周亚夫军细柳》中提到的宗正、守、军门都尉;古代的度量衡单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邹忌修八尺有余”,战国时的一尺约等于现在的23.1厘米。部编版初中语文史传散文文史跨学科教学的策略部编版初中语文史传散文文史跨学科教学的基本原则新课标中,对于在语文学科中运用跨学科理念所应起的作用表述如下:“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1]p34由此可见,运用文史跨学科教学理念的首要原则是要以文为主,以史为辅。即要以语文教学为核心、以语文教材为重心,历史知识的运用只是为了辅助语文学习,不能喧宾夺主。初中史传散文文史跨学科教学要做到以语文教学为核心,因为语文、历史的教学目的不同。语文学科注重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思想情感的熏陶,而历史学科侧重梳理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因而,以语文教学为核心,就必须厘清语文与历史学科在史传散文教学中分别起到什么作用——历史学科是配角,历史知识的运用应以助力语文学习为目的,如借史激趣、随文牵史、以史续情等教法,都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文学习兴趣,走近历史人物,深入理解课文为目的。初中史传散文文史跨学科教学要做到以语文教材为重心,因为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基础。日常教学中,课堂容量是有限的,因此要抓牢语文教材这个重心,适时、适量地运用历史知识,切忌本末倒置,把语文课上成历史课。这就需要教师梳理出课文中所含的历史元素,心中有数,方能灵活运用。部编版初中语文史传散文文史跨学科教学的基本策略史传散文文史跨学科教学的基本策略,主要指如何在史传散文教学中适时、适当地运用历史知识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下文将从课外、课内两个方面提出文史跨学科理念下史传散文教学策略,以期为教师教学史传散文提供参考。坚持学习与创新思维双重驱动备课是教学的基本环节之一,是教好课的前提。常言道“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拥有一桶水”,这个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教师自身知识储备的重要性。想要在史传散文的教学中适时、适当地融入历史知识,就需要教师本身具备良好的历史文化素养,这就要求教师做到以下两点: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如今,我们身处于一个“知识大爆炸”的社会,科技的发展使得知识在不断地更新。新课改中也对教师提出相应要求“语文教师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累,提升自身文化修养。……要注意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联,提高跨学科整合课程资源的意识和能力。”[1]p55因此,教师想要在史传散文教学中运用文史跨学科教学理念,需要在平时多加阅读相关历史书籍,增加自己的历史知识储备量。此外,还需阅读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相关书籍,不断积累通识知识。另一方面,教师也应关注教材,既要深度挖掘教材,又要不断观摩名师名课,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教师一旦停下学习的脚步,必然就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因此,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是职业的需求、时代的需求、更是在实际教学中运用“文史跨学科”教学理念的需求。创新教学思维。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师“要主动将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到语文教学中。”[1]p55在史传散文教学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重言轻文的现象普遍存在,教学更是存在程式化倾向,即许多文言文教学基本有一个固定的模板:首先介绍作者与相关历史背景,其次关注重点字词学习、翻译课文,接着便是总结特殊文言现象,然后便是分析课文写作手法或是人物形象,最后布置课堂作业。这种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对文言文教学缺乏兴趣,谈“文言”色变。因此,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用好文史跨学科教学理念,打破常规教学思维,改变以往史传散文教学中已经基本固定下来的传统模式。以生为本,文史融合,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在合适的教学环节适当使用历史知识充分的课外准备是落实文史跨学科教学理念的前提,而课堂才是主阵地。在语文课堂上,历史知识的运用并不是谁演的,而是要以帮助学生学习、理解文本内容为目的选择合适的教学环节融入历史知识。下面将从三个方面为教师运用文史跨学科教学理念进行史传散文教学提供策略参考:创设情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史传散文教学中,营造历史氛围,创设历史情境,能使学生走近历史事件、走近历史人物,从而学得更轻松。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创设一个历史情境:一是以人物独白导入课文,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如在《唐雎不辱使命》的教学中,可以这样的一段自白导入:“我是魏人唐雎,魏安僖王时,齐楚联军攻打楚国,魏国危在旦夕,我作为魏国使臣出使秦国,说服秦昭襄王出兵援魏。而如今秦王政即位,剑指天下,已灭掉韩、魏两国。如今竟以‘易地’为由,企图不费一兵一卒占领魏的附属国安陵,好在安陵君并不愿束手就擒,还想要与秦王斡旋。那么我唐雎虽只是一介小小策士,也愿再度出使秦国,为国家安危而战!”通过这段人物独白,既交代了当时的历史背景,也介绍了唐雎的立场。以第一人称的角度叙述,减轻了学生由于时代久远产生的陌生感,代入历史人物的视角以调动学习积极性,更好地学习课文。二是从史传散文的特点出发,由于史传散文以历史人物为描写对象,故事性强,且人物语言富有个性,因此可以采用表演历史剧的形式来还原历史场景,既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又能增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以邹忌的“讽谏”艺术为重点,因此可以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演绎课文,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邹忌的语言智慧。三是可以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历史情境。如学习《曹刿论战》时,由于古代战争与学生生活相距甚远,因此,教学时,教师可以用历史剧《东周列国·春秋篇》中的相关片段辅助教学,一方面以画面的形式再现课文,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记忆与理解。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史传散文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但他们大多散落在课文的各个角落。要想利用好这些零散的历史知识来帮助学生学习语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好主导作用,相机教学。史传散文文史跨学科教学应在以文为主,以史为辅的指导下,适时、适量地在语文课堂上融入历史知识,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作用。如借助历史知识梳理汉字发展过程,有利于学生更好掌握字义。如《唐雎不辱使命》中,可以在课堂上向学生适时向学生展示“跪”的甲骨文字形,它生动形象地将古人的跪姿展现出来,有利于学生加深记忆。文言文中要重点掌握的古今异义词,更是饱含历史知识,为学生梳理其词义演变的历史进程,有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记忆。如《孙权劝学》中“博士”一词表示一种官职名。这个词起源于战国时期的秦国,表“掌通古今”的学官,到了秦汉时期,博士一职掌管史书典籍,到汉武帝期间,设立了“五经博士”专门教授五经,此后博士一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指教授儒家经典的一种。如今博士一词表示一种学位,博士一词由古至今都表示一个人学识渊博。还可引导学生课外自主积累文化常识。如教授《孙权劝学》时,可以借助课文后面的积累拓展,总结课文当中的称谓语“卿”、“孤”、“大兄”的用法,同时要求学生课后积累称谓语的相关知识,积累文化常识。(3)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史传散文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有时史料间也会存在一些矛盾之处。利用好这些地方,有助于提高学生思辨能力。如教授《唐雎不辱使命》时,可为学生提供史料中唐雎的人物经历。《史记·魏世家》记载约公元前266年左右,唐雎在九十多岁时自荐出使秦国说秦救魏;《战国策·魏策四》记载,约公元前257年,邯郸保卫战后,唐雎劝信陵君要忘掉自己的功劳,免遭国君忌惮。本文的故事则发生在约公元前225年,如果史记记载真实无误,那么此时的唐雎年龄已有130岁左右。且选文中唐雎在秦王面前“挺剑而起”,也有违秦法。通过梳理以上资料,引导学生发现文本中的不实之处,要使学生认识到,由于时代、作者等多方面原因,历史记载不可尽信,以此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提升学生思维品质。(4)以史鉴今常言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史学家撰写史书时,会通过褒扬明君贤臣,批判暴君奸臣来警示后人。因此,学习史传散文,可以传承民族精神,领略历史智慧。传承民族精神,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如《唐雎不辱使命》中的唐雎,不惧强秦,敢于斗争,维护国家尊严与利益,这种爱国精神正是此时正处于三观形成关键期的初中生所需要学习的。因此,教师教学时,可以联系历史背景,引导学生思考“唐雎为何不惧生死出使秦国”,借此感受当时“士”阶层的精神追求,体会唐雎对于国家的热爱。以史为鉴,领略历史智慧。如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可以引导学生梳理邹忌进谏的起因、经过、结果,感受邹忌以小见大、以家事喻国事的善思精神与善谏的思辨能力。在课堂教学的末尾,可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与“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等古代谋士贤臣以小见大,用类比的方法劝谏君王罢兵休战的案例作为课外拓展阅读资料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学习古人的说话技巧,培养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与思辨能力。如可以布置一个“用类比的方法,劝说你的朋友小明不要沉迷网络游戏”的作业。部编版初中语文史传散文文史跨学科教学的案例下面笔者将结合上文所提及的教学策略,以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文《唐雎不辱使命》为研究对象进行教学设计,希望能为一线教师开展教学实践提供借鉴。《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唐雎不辱使命》选自部编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这篇史传散文讲述了谋士唐雎面对强秦“易地”的骗局,为了维护国家的利益与尊严,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在外交场上与秦王针锋相对,最终以秦王“长跪而谢之”宣告出使任务胜利完成的故事。文中唐雎、安陵君、秦王的形象生动鲜明,具有较高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同时这篇文章本身因为人物和内容都极具争议性,因此,教学本文时,可以结合历史资料,引导学生学会质疑,提高学生思维品质。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学习文言文的初步经验,基本能够借助课文注释与工具书掌握课文大意,但在深入学习理解文本上还存在一定困难。教学目的借助课文与工具书,梳理课文大意,掌握重点字词语句。运用合作探究等方法,感知人物形象,领会史家文学笔法,学会质疑,提升思维品质。通过演读等方法体味人物的情感,感受战国时期“士”的精神追求,传承民族精神。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重点字词语句,感知人物形象。教学难点:学会质疑,提升思维品质;体会“士”的精神追求,传承民族精神。教学方法自读法、合作探究法、演读法等。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我是魏人唐雎,魏安僖王时,齐楚联军攻打楚国,魏国危在旦夕,我作为魏国使臣出使秦国,说服秦昭襄王出兵援魏。而如今秦王政即位,剑指天下,已灭掉韩、魏两国。如今竟以‘易地’为由,企图不费一兵一卒占领魏的附属国安陵,好在安陵君并不愿束手就擒,还想要与秦王斡旋。那么我唐雎虽只是一介小小策士,也愿再度出使秦国,为国家安危而战!教师借人物自白引入课堂教学。历史链接历史背景战国末期,秦国剑指天下,灭魏亡韩后还想用计侵吞魏国的附属国安陵。安陵君不甘束手就擒,于是派遣唐雎出使秦国,展开一场精彩的外交抗争,使得秦国暂时打消“易地”之心。四大刺客专诸、要离、聂政、荆轲。作品简介《战国策》初读课文学生集体朗读课文,教师纠正字音。自读课文,结合课文注释与工具书,疏通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师提问,给予适时的指导,最后出示翻译范文,生齐读。小组合作,梳理重点字词语句。活动结束后,请小组派代表展示梳理成果,互相补充。(1)重点字词通假字秦王不说、故不错意、仓鹰击于殿上、轻寡人与、寡人谕矣古今异义非若是也、岂直五百里哉、休祲降于天、虽然,受地于先王、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以头抢地耳、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词类活用且秦灭韩亡魏、请广于君、轻寡人与、虽千里不敢易也、伏尸百万、天下缟素、亦免冠徒跣、与称而将四矣一词多义以、徒、夫、使、而、之(2)重点语法非若是也;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判断句)受地于先王;请广于君;仓鹰击于殿上(倒装句:状语后置)整体感知学生自主思考本文可分为几个部分?明确: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第二部分(第2、3段):具体叙写唐雎出使秦国,与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其中,唐雎以“布衣之怒”与秦王“天子之怒”针锋相对,并效法“三子”,挺剑而起。这是情节的高潮。第三部分(第4段)通过侧面描写“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以秦王前倨后恭的态度反衬唐雎的不卑不亢,点明了主题。学生同桌讨论本文主旨是什么?明确:本文记叙了小国的谋士唐睢临危出使秦国,在外交上战胜强秦完成使命的故事,歌颂了唐雎为了维护祖国利益和尊严,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爱国精神。课后作业总结本课所学内容。第二课时新课导入师:有同学认为,这篇课文是假的,他提出如下理由:一、情节假,安陵是个小国,秦国用五十里地与安陵君作交换,这是一笔划算的买卖,但安陵君却拒绝了。二是人物假,文中的秦王是日后扫六合、一统天下的秦始皇,他不会如此胆小,被唐雎言语恐吓一番,便对其“长跪而谢之”。三是细节假,因为众所周知,荆轲刺秦王时,是把匕首卷在地图中带进大殿的,且他行刺秦王时,殿上大臣除了秦始皇无人佩带兵器,已致最后是一个医官用随身携带的药箱砸中荆轲这才为秦始皇赢得生机。那么,课文难道真的是假的吗?这节课就让我们化身小侦探,从文中寻找答案吧。“易地”真假之辨师:第一问:“易地”之事是真是假?秦王想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为什么安陵君会不答应呢?(学生阅读第一、二自然段并结合历史链接,思考问题)历史链接:齐楚联盟时期,秦国用六百里地骗取楚、齐断交,最后只给了楚王六里地;秦国谎称用十五座城换取和氏璧。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蛋糕店策划活动方案
- 诚信交友团建活动方案
- 读书双十一活动方案
- 读书贺卡活动方案
- 萌娃主持人活动方案
- 电动系统设备性能评价规定
- 试点签约活动方案
- 蒙语读书分享会活动方案
- 菜品供应链管理制度
- 街道工会猜谜活动方案
- 2025辽宁沈阳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所属公司拟聘用人员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网校专用)
- 2025采编实务考试真题及答案
- 2025党校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培训考试题库含答案
- 2025年高三语文月考作文讲评:于“攀登”中探寻人生真谛
- 2025年度继续教育公需科目(AI工具学习与运用)考试试题及答案
- 钢结构拆除工程施工方案(3篇)
- 小学科学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025秋新版)
- 熟食加工安全知识培训总结
- 2024-2025学年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三年级(下)期末数学试卷
- 苏科版生物八下25.1《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听评课记录1
- 使用权资产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