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统练(对比阅读)训练含答案_第1页
2025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统练(对比阅读)训练含答案_第2页
2025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统练(对比阅读)训练含答案_第3页
2025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统练(对比阅读)训练含答案_第4页
2025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统练(对比阅读)训练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九上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统练(对比阅读)20251101(2025·河北沧州·一模)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下面小题。【甲】咸阳城东楼许浑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乙】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①刘长卿古台摇落后,秋日望乡心。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注】①安史之乱爆发后,洛阳落入乱军之手,诗人被迫流亡到扬州,于秋日登吴公台作此诗。吴公台:故址在江都(今江苏扬州)西北,原为南朝沈庆之所筑弩台。1.甲诗围绕“

”字直抒胸臆;乙诗围绕“

”字展开,描绘了登临时所见之景。2.乙诗中“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描绘的景象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3.同为登高之作,说说两首诗表达了哪些相同的情感。【答案】1.愁

眺/望2.破旧,苍凉,寒冷,空寂(萧瑟,幽深,寂静)。3.①思念故乡;②国事衰微的感慨,忧虑国家命运;③王朝更替,江山依旧,历史沧桑的感慨。【导语】甲诗以“愁”字统领全篇,通过“蒹葭杨柳”“山雨欲来”等意象,营造出苍茫萧瑟的意境。诗中时空交错,秦苑汉宫的荒芜与“渭水流”的永恒形成对比,暗含历史兴衰之叹。尾联“行人莫问”的劝诫,更深化了诗人对时代变迁的无力感,语言凝练而气象雄浑。乙诗以“望”字勾连乡愁与历史沉思,“野寺”“云峰”等意象勾勒出孤寂的秋景。“夕阳”“寒磬”二句以声光交映的技法,表现南朝遗迹的冷寂,末句“长江独至今”将个人漂泊与历史沧桑融为一体,在简淡笔墨中寄寓深沉的家国之慨。【解析】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甲诗围绕“愁”字直抒胸臆。以“一上高城万里愁”开篇,奠定全诗苍茫沉郁的基调。“蒹葭杨柳”化用《诗经》意象,暗喻漂泊无依;“山雨欲来风满楼”既是写景,又隐喻晚唐动荡时局。后联以“秦苑夕”“汉宫秋”的荒芜景象,将个人愁绪升华为历史兴亡之叹。尾句“渭水流”以亘古东流的河水,反衬人世沧桑,使“愁”字穿透时空,兼具身世之感与家国之忧。乙诗围绕题目中的“眺”字或“秋日望乡心”中的“望”字展开,描绘了登临时所见之景。以“望乡心”为眼,勾勒出安史之乱后的残破画卷。“野寺”“云峰”写登高所见之寂寥,“夕阳”“寒磬”以声光交织渲染空林寒意。南朝旧事与长江并置,形成历史与自然的宏大对照。一个“望”字既统摄“隔水深”“满空林”的视觉纵深,又暗含“独至今”的孤愤——乱世文人望穿秋水,终只见长江无语东流。2.本题考查词句赏析。乙诗中“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中,“夕阳”的苍凉余晖与“旧垒”的破败荒芜共同组合,勾勒出一幅破败苍凉的画面。残阳斜照在废弃的军事工事上,暗示着往昔的辉煌已逝。“寒磬满空林”中,“寒磬”的冷寂声响和“空林”的幽深寂静,共同强化了环境的空寂。清冷的钟磬声在幽深的树林间回荡,营造出萧瑟寂静的氛围。诗人通过视觉与听觉的双重描写,将历史沧桑与个人孤寂融为一体,展现出典型的晚秋凄凉之景。四种意象共同营造出萧瑟凄清的意境,既体现南朝遗迹的破败,又暗含诗人对时代变迁的深沉慨叹。3.本题考查对比阅读。两首诗均通过登高远眺的视角,表达了以下共同情感:思乡怀远:甲诗“万里愁”暗含羁旅之思,乙诗“秋日望乡心”直抒乡愁。诗人身处异乡,登高时自然触发对故土的深切思念。忧国伤时:甲诗“山雨欲来风满楼”以自然景象隐喻唐末动荡时局;乙诗“惆怅南朝事”借古讽今,暗指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衰微,均流露出对国运的忧虑。历史沧桑感:甲诗“秦苑夕”“汉宫秋”与乙诗“长江独至今”形成古今对比,凸显王朝更迭中自然的永恒,传递物是人非的深沉慨叹。(24-25九年级上·福建福州·阶段练习)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无题(唐)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浣溪沙(南唐)李璟①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峡暮,接天流。【注释】①李璟: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第二位皇帝,后削去帝号,改称国主,史称南唐中主4.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

)A.李商隐诗的首联中出现两个“难”,都表现了离别时的难舍难分和离别后的感情煎熬,更凸显两人的深厚情谊。B.李商隐诗的颔联巧用比喻和双关,表达对于爱情的至死不渝,后人也常用这两句比喻为某种理想而无私奉献。C.李璟的诗中“思悠悠”三字,从风里落花的眼前实景中引发绵长无尽的情思,拓出一片更为悠远的抒情空间。D.两首诗词都借“青鸟”托物寓怀,但两个“青鸟”行为方式不同,李商隐诗中的殷勤传书,李璟词中的却不传信。5.两首诗词都写到了“花”,其中所蕴含的情感相同吗?请结合相关诗句进行分析。【答案】4.A5.李商隐笔下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纷谢,美好的春光即将逝去,产生无穷的无奈与惋惜。李璟写落红飘零,风不仅吹落花朵,更将凋零的残红吹得四处飞扬,无处归宿。可以看到的是人的身世飘零,表达孤独无依之情。【导语】李商隐的《无题》描绘了缠绵悱恻的爱情情景,诗人用春蚕、蜡炬等意象,表达了深切的情感和无尽的思念。李璟的《浣溪沙》则通过失落的花、空结的丁香等意象,表现了伤感和愁绪。两者借助自然景物抒发内心情感,且都隐含追求理想与爱情的执着。【解析】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A.在李商隐《无题》诗的首联“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中,第一个“难”指相见的机会难得,第二个“难”

指离别时的难舍难分。相见机会难得是因为种种客观因素的限制,而离别时的难舍难分则更多地体现了两人之间的深厚感情。“别亦难”重点强调的是离别时的痛苦,离别后的感情煎熬更多地体现在后面的诗句中,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句。所以说首联两个“难”字都表现离别时的难舍难分和离别后的感情煎熬是不准确的;故选A。5.本题考查情感主旨。在李商隐的《无题》中,“东风无力百花残”描绘了暮春时节的景象,东风已经衰弱无力,百花纷纷凋谢残败。这里的“百花残”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象的描写,更是一种情感的象征。诗人用暮春的景象来暗示美好事物的消逝。“相见时难别亦难”,在这种离别的情境下,东风无力护花,百花残败的景象进一步烘托出诗人对美好爱情或事物即将消逝的无奈和惋惜之情。就如同他与爱人相见困难,而分别又不可避免,美好的相聚时光如同即将消逝的春光一样,充满了无奈之感。在李璟的《浣溪沙》中,“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描写了落花在风中飘零的景象。风将花朵吹落,而且这些落花还四处飘荡,没有归宿。这里的“落花”意象与诗人自身的身世有着密切的联系。李璟作为南唐中主,当时南唐的局势可能让他有一种身世飘零之感。他就像这些风中的落花一样,失去了掌控自己命运的力量,孤独无依,不知道自己的归宿在哪里。这种对落花命运的描写,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孤独无依的情感和对自身命运的忧虑。所以,两首诗词虽然都写到了“花”,但由于诗人所处的情境和自身的经历不同,所蕴含的情感是不相同的。(24-25九年级上·云南昆明·期中)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甲】行香子秦观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圆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乙】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6.对甲词的赏析与理解,下列选项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极富动感地描绘了作者乘兴徜徉所见的田园风光,表达了词人对农村春景的喜爱之情。B.词人在村庄中、池塘边,伴着东风,安闲自在地步行。C.词上片侧重描述静态景物,静中有动;下片侧重描绘动态景象,静景动景又互相映衬。D.这首词格调轻快,辞藻华丽,用繁复的修饰将村野风光随着词人的脚步次第展开。7.“意象”是指融合了诗人的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意象不同,诗人表达的情感也不同。请结合诗词作品的上阕内容作简要分析。【答案】6.D7.《行香子》选取了绿树、流水、五彩斑斓的花朵等意象,描绘了作者乘兴徜徉所见的百花争艳、莺歌燕舞的田园风光图,体现了词人对农村自然景色的喜爱之情。《卜算子》选择残缺之月,疏落孤桐,滴漏断尽等一系列寒冷凄清的意象,营造出萧疏凄冷、幽冷寂寞的氛围,反映词人内心的孤独寂寞。【导语】《行香子》描绘了充满生机的田园春景,以鲜明的色彩和动感表现出词人对自然的热爱和闲适心情。《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通过孤月和孤鸿的意象,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孤寂与落寞,体现了苏轼的生活境遇和情感波动。两者风格迥异,一欢快悠然,一孤寂清冷。【解析】6.本题考查诗词赏析。D.本词描绘田园风光,句式多为三、四字句,节奏轻快流畅,格调轻快。词中语言通俗生动,朴素清新、质朴自然,如“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如同口语,写景如“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简单鲜明又显出农家本色,并非“辞藻华丽,用繁复的修饰将村野风光随着词人的脚步次第展开”,该选项错误。故选D。7.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意象与情感。《行香子·树绕村庄》,这首词中上阕描写了春天的很多景物,集中在“水满坡塘”写春水,“倚东风”写春风。“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写了桃花、李花、菜花三种花。“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集中写春天的鸟、蝶等动物。描绘了一幅优美的村野田园风光图。从“豪兴徜徉”“偶然乘兴”等词语可直接看出作者轻快和舒畅的心情,体现了词人对农村自然景色的喜爱之情;《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上阕写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萧疏凄冷、幽冷寂寞的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即指深夜。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物我同一,互为补充,使孤独的形象更具体感人。(23-24九年级上·四川巴中·期末)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下面小题。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辛弃疾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8.下面对诗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辛弃疾,南宋词人,中年后曾长期赋闲隐居江西上饶一带,这两首词均为隐居时所作。B.《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词人不论少年时期还是成年时期都反复品味着同一种“愁滋味”,实在深沉凝重,令人愁绝。C.“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可以看出词人平生为了收复失地、一统国家奔驰于塞北江南,失意归来后已头发花白、容颜苍老,尽抒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D.“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一句表现词人虽然处境悲凉,但是雄心不减。9.请从修辞角度赏析词句“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答案】8.B9.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景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屋外狂风急雨,风吹纸响的情景,渲染了凄凉破败的氛围,衬托了诗人独宿博山的孤寂与凄凉之情。【解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