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红色文化的乡村景观设计研究-以杏虎村为例_第1页
基于红色文化的乡村景观设计研究-以杏虎村为例_第2页
基于红色文化的乡村景观设计研究-以杏虎村为例_第3页
基于红色文化的乡村景观设计研究-以杏虎村为例_第4页
基于红色文化的乡村景观设计研究-以杏虎村为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VIII1红色文化的相关概念以及在乡村景观设计中的应用1.1红色文化1.1.1红色文化的概念红色文化产生于中国共产党的建党阶段,历经革命战争、社会建设和体制改革的各个阶段,融合中国实际的人民与政党共创文化,把马克思主义根本原理与中国实际情况相融合,积淀了鲜明的革命精神与厚重的文化底蕴,作为革命文化的凝练表达,实现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实体化转换,其外在呈现形式多样,主要体现为革命遗址、烈士住所、纪念建筑及抗战地道等物质文化形态。1.1.2红色乡村景观“红色乡村”的理念既涵盖了农村的基本特征,又将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资源融入其中,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田园风光是一种山水类型,韵味独特,历史底蕴深厚。以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旨在弘扬红色革命的优秀精神,通过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和建设红色主题公园,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乡村风貌。以弘扬爱国主义情怀、缅怀革命先烈为目标,积极传承与发展红色文化,促进乡村旅游和文化振兴,从而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为了传承和发扬红色文化,推动乡村文化的振兴,同时为红色文化的传播、乡村旅游的发展和农村文化建设提供重要支持与推动。1.2乡村景观1.2.1乡村景观的概念乡村风貌既具有审美价值,又具有重要的生态平衡基础,既有文化传承基础,又有乡村地区经济发展基础。在当今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妥善保护和利用乡村景观对于维持乡村地区的生态平衡、促进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及推动乡村旅游业的兴起等方面都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乡村规划和建设中,应注重保护和优化乡村景观,实现乡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1.2.2红色文化在乡村景观中的应用把红色文化元素融入乡村景观设计中,不仅能够弘扬传统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增强人们对红色文化的认识,同时把红色文化融入乡村景观设计中还能有效提升乡村景观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比如:选用具有象征意义的植物,如松树象征坚韧不拔的革命精神,梅花寄托着人们对坚贞高洁品质的赞美,形成彰显红色文化的植物群落,让设计作品承载红色文化意蕴,把五角星和革命标语这类红色元素整合进景观设计,实现红色文化对日常生活的渐进式影响。1.3基于红色文化的乡村景观设计现状1.3.1红色文化乡村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乡村在红色文化景观设计中缺乏创新性和独特性,没有结合乡村自身特点,打造具有独特风格的红色文化景观,造成了严重的景观同质化现象,很难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在设计中过于注重形式上的表现,而忽视了对红色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和展示,使得景观表现缺乏感染力;在开设计开发红色文化景观的过程中,部分乡村忽视了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没有做到红色文化景观与乡村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导致生态环境受到破坏。1.3.2国内研究进展作为国家发展变迁的见证者,乡村以其文化积淀,忠实记录着国家的发展轨迹,我国农村既具有广泛的地理分布,又承载着大量历史源头,可见当前学界正涌现出针对地域文化与乡土景观关联的系统性研究趋势。红色旅游在政策支持下实现快速增长,学术界对红色旅游的探讨呈现上升趋势,学界对红色旅游的探讨主要围绕其概念界定、功能特性及社会意义展开,乡村红色旅游景观的设计探索具有实用借鉴意义,因农村红色旅游本质上与红色旅游密不可分,而高质量的红色旅游景观设计实例尤为关键,国内学者逐步论证了农村地域文化与景观的依存关系,并强调了地域文化在景观规划中的核心意义,并对农村区域文化与景观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具有地域文化符号要素的辅助作用下,在农村文化旅游景观中更好地融入地域文化是有帮助的。1.3.3国外研究进展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国外积极探索和实践红色景观的发展模式,逐步搭建起完整的理论结构,进而把理论运用到实践环节,历经较长时间的实践检验,当前设计师普遍关注到乡土文化的现实意义,且在设计方案中更聚焦乡土文化元素的乡村环境,由此实现乡土文化与景观设计的有机融合,欧美某些景观建筑师在乡村空间设计中,以地方文化为根基,聚焦乡村景观的文化内核,采用抽象表现形式植入景观小品设计.如法国的“诺曼底卡昂和平纪念碑”,美国的“越战纪念碑”(PeaceofNormandyCaron)等。这些场所通过红色元素来强化历史纪念意义,成为乡村景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在国外关于旅游景观的红色元素较少,但针对纪念旅游相关景观设计的研究体系已经较为成熟,相关探索也深入开展。但相关探索在文化保护利用、乡村旅游发展及乡村设计方面的经验,对推动我国红色文化与乡村景观设计研究具有借鉴意义:遗产维护与功能拓展:西方国家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方面投入显著,采取法规约束和政策推动,巩固文化遗产的承继与突破,为红色文化保护工作积累了有益经验。乡村旅游发展:国外乡村旅游发展起步较早,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产品,提升乡村旅游品质,为我国红色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提供了启示。1.4红色文化乡村景观设计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1.4.1以景观小品设计渲染红色文化气息小型景观设计形成视觉中心,依托景观特征展现,伴随现代文明推进,现代景观小品突破了传统装饰范畴,而是反映文化认知的环境艺术构成,从景观小品角度看,需依托密集的微观景观小品达成突出与点缀目的,针对红色主题小品的景观设计,因此成为乡村红色文化的关键节点,打造景观小品构成红色文化氛围营造的核心支撑,基于艺术表现塑造乡村空间意境,以构建景观小品,诠释红色文化的当代活力,借助当地红色文化禀赋,在景观小品创作阶段,可构建展现红色文化内涵的特色景观空间。1.4.2红色文化与绿色农业相结合增强农村吸引力的核心策略是红色元素与农业生态的景观融合,围绕乡村景观设计中的生态农耕、休闲采摘与红色旅游等特色板块展开建设时,实现红色文化景观与农耕风貌的有机融合,既可充实乡村景观设计的构成要素,从而赋予红色乡村景观设计多层次与多面向全方位地展现出来。在设计中注重生态保护和环境友好,采用绿色建材和技术,实现红色文化景观与乡村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强化生态保护意识以及完善运营维护机制等方面的工作,以推动红色文化乡村景观设计的持续发展。2乡村红色文化景观案例研究2.1五峰公园2.1.1项目概况五峰公园位于素有晋江西大门之称的内坑镇,交通四通八达,内坑镇地处晋江西大门之称的五峰公园,以红色文旅为题材,围绕红色文旅主题体验营造,打造一个可穿越、可停留、可休憩、可省思的红色文化主题公园,通过对当前新潮文旅理念的结合,注重整体主题性和游览趣味性,对园内原有革命烈士陵园红色文化特色进行了溯源。(如图2-12-2)图2—1图片来源/p/561717521?utm_id=0图2—2图片来源/v2-7e093cefb88ec4c69245ba75671d3235_r.jpg2.1.2红色文化在五峰公园中的设计五峰公园围绕红色“唤醒、传承、追溯”三大主题,以内坑革命烈士陵园为文化源头,全面把握红色记忆的传承意义,着力培育新时期民族精神,规划红色主题小镇的公园游览体验带,构建红色主题公园城镇新形象。(如图2-5)公园从主入口、到纪念馆、再到纪念碑,将游客慢慢带入一种安静、庄重的氛围中,与地形、植物空间的光影感受,以层层的递进方式将参观者带入到一种静谧、庄重之中;结合功能区域的主题营造,如纪念区、缅怀区、生态休闲区等,公园尾端的红色精神追溯主题体验区,以缅怀先烈、希冀祥和为目的。(如图2-3)作为园区标志性的"文化客厅"空间,中央景观区划分为文化客厅、红星广场、配套服务及运动休闲四大功能区,采用分散式入口配合弧形连接线路,协调地势落差与绿化层级,着重强化各功能区之间的衔接与空间渗透,兼顾柔和惬意的整体空间塑造,着力红色思想与精神内核的薪火相传,着重体现"文化会客厅"主题元素,(如图2-4)图2—4图片来源/p/561717521?utm_id=0图2—5图片来源/p/561717521?utm_id=0图2—3图片来源/p/561717521?utm_id=02.1.3五峰公园对乡村红色景观设计的启示合理整合文化资源,突出文化特色。在进行景观打造时,不仅融入了红色文化资源、绿色文化资源,还结合“纪念区、缅怀区、生态休闲区”等功能区的主题打造,设计了相应的红色人文景观,宣扬红色故事,以此缅怀先烈,寄托祥和之情。有效挖掘特色鲜明的红色文化主题资源,设计中以纪念馆等实体元素承载红色景观的主题表达,采用红色教育主题的景观形式,带动红色旅游研学热潮,是五峰公园围绕抗战红色故事的景观设计。2.2许昌市党建主题公园2.2.1项目概况许昌党建主题公园坐落于天宝路与五一路西北交汇处,紧邻灞陵河,占地面积近50亩,其设计理念定位为"系统展现党的历史、持续传承红色精神",依托雕塑装置、景墙构筑及文字刻印等途径,向群众传播党史文化,园区规划紧扣我党及驻许部队的历史发展轴线,采用战壕、国旗等革命符号,采用石雕与景墙相互配合,为公众呈现红色文化,创建差异化体验空间,打造出兼具思想引领与育人功能的党建主题公园。(如图2-6)图2—6图片来源:https://2/pages/article/article?https://2ly4hg.2.2.2红色文化在许昌市党建主题公园的设计园以中共、人民军队和驻许杨根思部队的发展过程为线索,以雕塑、景墙等形式,运用烽火、五星红旗等红色元素,将党的光辉历程表现得惟妙惟肖之。通过园区党建元素的表达,进一步强化党员群众政治引领、拓展基层党建工作阵地、唤醒红色记忆、引领发展方向,旗帜鲜明地亮出党的旗帜,对党章、党史进行多元化宣传。(如图2-7)入口处集结广场采用钢板材质呈现的"1932"、"1934"、"1938"等年份标记,复现了标志性历史瞬间,通过五处标志性"景门"实现公园主题的连贯展示,涉及南昌起义、抗战时期与解放战争等关键历史阶段。(如图2-8)公园内部分别按1比1的比例复制了一辆八五式坦克和一架歼-5战斗机,成为游客争相合影的热门景点。此外,园内还配有专业解说员,生动形象地为游客进行讲解服务。图2—7图2—8图片来源:https://2/pages/article/article?https://2ly4hg.2.2.3许昌党建主题公园对乡村红色景观设计的启示许昌党建主题公园围绕“讲述党的故事,传承红色精神”这一设计理念,力求将党建活动与市民生活紧密结合。公园采取多样化方式传播党的政策方针与党建文化,设计了整合思想引领、健身娱乐、文化延续、党建科普与形象呈现的党建主题平台。公园内的党建元素以多样化的形式宣传了党的历史,加强了对党员群众的政治引导,拓展了基层党建工作阵地,唤醒红色记忆,引导发展方向。通过对许党建主题公园景观规划的学术探讨,使我切实领悟到,采用规划手段统筹村庄各景观区块设计,实现环环相扣的导览布局后,要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辩证关系,必须兼顾红色革命历史遗迹的保存,二是采用新型的景观设计样式,宜把强化互动的景观组件列入设计内容,以便游客在游览之际,能增加游客的互动体验频次,游园的乐趣也会增加一些。2.3加拿大卡尔加里PoppyPlaza红色纪念广场2.3.1项目概况位于卡尔加里市艾伯塔省的PoppyPlaza景观区,隶属于纪念大道区域振兴规划的核心板块,广场的建造初衷是纪念加拿大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世界和平事业投入的心血与牺牲,作为纪念大道公共空间序列的起点,广场率先建成开放,团队在材质选择上大胆组合两种形态相异却内涵统一的元素,木材结合耐候性钢材,基于这两种材料的改造潜力,设计促成场馆系统升级,同时也有效地增强了场馆的参与性和连接性,使得整个广场的设计既能与周边社区紧密相连,又能起到纪念性景观的效果。2.3.2红色文化在加拿大卡尔加里PoppyPlaza红色纪念广场的设计从1922年起,广场上开始栽植树木,以纪念每一位牺牲的军人。这一传统在广场的复兴计划中得到了延续,新种植的树木与原有的树木共同构成了广场上的绿色景观。同时,广场上的耐候钢字母和雕塑等元素也承载着对历史的纪念和敬意。如同寄托情感记忆的Memorial文字标识,纪念大道NW段文字装置采用钢材拼接工艺,采用开放式镂空架构,便于观众辨识不同虚实区块的渐变过程,虚实交替的效果提升了游客的沉浸式体验,实现这一立体符号的语义传达。(如图2-9)PoppyPlaza红色纪念广场应用树木与灯光相结合的设计方法,营造视觉体验,既突出了广场的纪念主题,又唤起了人们对生命的敬重感。特别是在夜晚,灯光照亮了耐候钢字母和雕塑,使它们成为广场上的焦点,让人们感受到纪念林的沉重感。广场的空间布局充分考虑了周边社区的连接需求,通过阶梯和斜坡等设计元素,实现了道路水平和河岸之间的等级变化,使广场与弓河紧密相连。此外,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场所的座椅、休息区等设施也在广场内设置。(如图2-8)图2—8图片来源/p/574777995图2—9图片来源/p/5747779952.3.3PoppyPlaza红色纪念广场对乡村景观设计的启示基于PoppyPlaza红色广场(加拿大卡尔加里)的案例考察,就园林布局而言,红色文化被赋予创新启示,基础要求是善用植物打造景观空间,利用植物进行空间塑造,成功的景观设计离不开树木的合理运用,以加拿大卡尔加里的PoppyPlaza红色纪念广场为例,树木发挥"叙事载体"作用,以树木作为烈士的实体化隐喻,为烈士的家属提供了一个可以寄托哀思的场所。灯光设计也是非常重要的设计之一,灯光效果能很好的营造氛围,视觉效果对人们的冲击是非常大的,在PoppyPlanning红色纪念广场设计中,设计者还把灯光的效果配置在树周围,使整个场地体现出红色的视觉感觉,从而唤起游客对生命的敬重感,设计者在树周围也配置了灯光,使整体设计效果得到很好的提升,在设计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会一些灯光的设计运用到乡村的红色旅游景观设计中。2.4本章小结本章着重对国内外类似案例进行调研分析,三个研究点都分布着大量红色文化载体,且不同案例对红色文化的景观化处理方式各异,最终达成的景观效果各具风采,参考价值较大。五峰公园和许昌党建主题公园都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因此这两个公园在设计红色旅游景观时,将历史文化充分融合,打造景观设计,传承红色文化,提升市民对历史文化的认知度。其中,致力于打造红色教育基地的五峰公园,具有较强的体验感;许昌市党建主题公园以多种形式宣传党的历史,以党建元素强化党员群众政治引领、基层党建工作阵地拓展、红色记忆唤醒、发展方向指引。对于红色文化景观设计方法十分特有的加拿大卡尔加里PoppyPlagate红纪念广场,将以“记事本”形式,结合灯光设计,巧妙地运用植物将红色文化展现出来,营造出浓郁的红色文化氛围。从总体上看,各国各地区存在着这一不同的历史文化,通过本章对国内外优秀案例的分析研究及得到的启示,取其精华运用到后期设计规划中,并结合国内现状加以运用,在景观上运用历史文化的应用,在设计规划上加以借鉴。3乡村红色景观设计原则及方法3.1红色文化在乡村景观设计中原则3.1.1以人为本地域为先人性化的设计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以人为本的景观设计理念,核心在于将人的需求作为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运用红色文化时需控制艺术化程度,而疏于关注村民生产生活的现实诉求,设计表达应追求物质基础与精神升华的结合,将村民需求、红色基因与乡土风貌三者协同纳入景观设计,把人的感知体验融入景观空间塑造,强化互动体验。每个地区都有其特有的地域文化,而构成区域特色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这些文化要素。在红色景观设计中融入地域文化,可以凸显景观的地域特色,使其在众多红色景点中脱颖而出。例如,利用当地的建筑风格、民俗活动等元素进行景观设计,可以使游客在参观过程中深切体会到当地的文化氛围,从而增强对景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所以,打造红色田园风光,必须把握地域原则。3.1.2传承红色文化在乡村景观设计中,应尊重红色历史事实,准确反映革命时期的真实场景和人物故事,通过景观再现历史瞬间,传承革命精神。对乡村内遗留下来的革命遗址、纪念碑、纪念馆等红色历史遗迹进行保护和修缮,确保历史原貌和纪念意义得以保存,结合乡村的自然环境和地理特征,巧妙地将红色文化元素融入景观设计之中,使红色景观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让游客在参观红色景观、感受革命精神、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的过程中,对革命历史有了深刻的认识观。3.1.3文化与景观相融合红色文化与景观的融合需在保护历史原真性的基础上,通过创新设计、科技赋能和多元功能叠加,实现文化价值的传承与活化。最终目标是让红色景观成为“有故事、有温度、有共鸣”的精神地标,激发公众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红色文化与景观相融合是传承革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方式,也是实现历史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围绕核心红色主题(长征精神、抗战文化等)进行整体规划,形成连贯的叙事逻辑。3.2红色文化在乡村景观设计中的方法3.2.1注重公众参与、考虑景观互动丰富红色文化旅游项目的多样性,突破既往红色文化景观设计框架,参与型红色景观营造,需统筹视觉刺激、听觉信号与触觉接触等多维体验,鼓励多方互动,实现参观者与景观的深度互动,采用参与式设计方法论,精准把握红色文化内涵,使民间文化传统与红色革命历史形成良性互动,开发多层次文化体验空间,依托乡村红色旅游资源的体验式设计,探索地方人文、红色记忆符号及民俗文化特质,从而达到打造乡村红色旅游景观的目的。3.2.2运用红色元素,表达文化内涵红色文化是乡村景观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革命历史和革命精神的底蕴,红色乡村景观设计的实施离不开红色元素的支撑,从视觉维度表达红色文化的核心要义,以不同形式渗透到乡村景观设计中,筛选出蕴含特定价值的设计要素,采用抽象化处理,进而在乡村景观设计中直接或间接表达红色文化的核心内涵,进行抽象整合,以此将红色文化的精髓通过不同途径渗透到乡村景观设计里。将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从视觉层面传达出来,使参观者身临其境。如:革命英雄雕塑设在乡村重要节点或开阔地带,以革命先烈的英勇形象来展示,将革命精神发扬光大。3.2.3红色文化与乡村景观的融合做到创新表达注重红色文化与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和谐共生,在农村景观设计上下足了功夫。可以在乡村道路两旁种植具有红色象征意义的植物,如松树、柏树等,形成具有红色文化特色的绿化景观。同时,还可以在乡村建筑、公共设施等设计中融入红色文化元素,使乡村景观更具历史厚重感,更具人文气息。视觉表达上将代表革命文化的视觉符号,如文字、图像、色彩等,广泛地应用于建筑、景观、雕塑等物质形态中。例如,可以在乡村的标识系统、口号标语、旗帜等设计中融入红色文化元素。叙事化展现通过讲述红色故事、设置红色旅游线路等方式,将红色文化以叙事化的形式展现给游客。这样既能增强参观者的参与感、体验感,又能使红色文化在人们心中更加根深蒂固。4杏虎红色文化景观概念设计总结4.1区位分析杏虎村在司徒镇西北角,为革命英烈许杏虎的故土,紧靠丹西公路一侧,该村境内有沪宁高速公路横贯,该村东北部同丹徒区谷阳镇接壤,西北部紧邻上党镇,相邻范围覆盖两镇下辖的五个行政村,全域面积总计15000亩以上,其中9886亩土地适宜种植水稻。由高甸牵头,联合五龙、北陵、丰洛三村共同组建杏虎村,接连获得"江苏省文明村"、"镇江市文明村"、"江苏省生态村"、"镇江市生态村"及省三星级"康居乡村"创建示范村等称号。(如图4-1)图4—1图片来源:自绘4.2现状分析近年来,杏虎村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取得了显著的变化和发展。村容村貌有了较好改观。杏虎村因地制宜发展果品产业,尤其是水蜜桃种植。此外,还种植了黄桃、蓝莓等其他果品,形成了多样化的果品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杏虎村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依托当地自然资源丰富、生态农业优势。通过打造精品赏花线路和瓜果采摘乐园等旅游项目,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4.2.1地域历史文化杏虎村是革命烈士许杏虎的故乡。1999年第5月8日清晨,许杏虎、妻子朱颖在南联盟中国大使馆制造炸弹袭击事件中,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不幸遇难,并以身殉职,不幸牺牲。为了纪念许杏虎、朱颖烈士,铭记这段历史1999年5月,在许杏虎故居西边建设了许杏虎烈士故土原高甸村,并修建了许杏虎革命烈士纪念馆,占地6000平方米,是许杏虎、朱颖革命烈士纪念。(如图4-2)图片4—2图片来源:自绘4.2.2场地现存在的问题杏虎村的传统参观游览形式相比于不断更新的研学旅行产品,整体游览时间较短,且游览过程显得乏味无趣。为了将杏虎村建设成为红色文化景观旅游目的地,需要解决以下问题:当前对地域性自然与人文资源的挖掘程度不够,当前景观展示形式略显单一,红色文化展示主要集中在许杏虎纪念馆各展厅,聚焦于历史事件的场景还原,但互动体验空间明显不足,经实地考察可见,评估结果显示公共空间存在以下缺陷:未利用面积大、功能界定模糊、交互配置不足,且绿化区域审美效果不理想。(如图4-6)图4—6图片来源:自绘4.3设计理念既要做到保护与传承,又要能够创新设计,促进经济发展,让人们互动参与和地方特色等多个方面。这些理念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红色文化乡村景观设计的内核和灵魂,在设计乡村景观的同时,也形成了红色文化乡村景观的核心和灵魂。结合当地自然风光、人文环境等因素,营造红色乡村人文景观,具有地方特色。这样既能增强景观的感染力和唯一性,又能对传承和发扬本土文化起到促进作用。在景观设计中,可以融入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元素,通过科学规划、精心设计,综合考虑挖掘红色文化资源,营造红色主题和场景提升,生态景观设计、人文景观设计等,为农村振兴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如图4-3)图4—3图片来源:自绘4.4设计策略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红色主题与场景提升、生态性景观设计、人文性景观设计等通过科学规划和精心设计,通过科学规划、精心设计,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通过打造红色主题和场景提升、生态景观设计、人文景观设计等,为农村振兴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如图4-5)图4—4图片来源:自绘图4—5图片来源:自绘4.4.1打造红色主题与场景提升结合乡村的特色资源和文化,打造独特的红色文化主题,打造具有历史感和教育意义的红色文化景观。场景设计中注重景观的层次感和丰富度,通过设置观景平台、雕塑、壁画、纪念碑等设施,提升游客的视觉体验和情感共鸣。红色文化乡村景观设计的重点是注重生态涵养与修复,保护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可采取补植背景林、栽植经济林、观赏林等方式,对绿地景观进行规划,调整绿地结构,丰富物种多样性。同时也可以用植物来营造一些景观,增加场地的趣味性。4.4.2人文性景观设计在景观设计中融入红色文化元素,如设置红色文化展览馆、纪念馆等,展示革命历史文物和资料,让游客在游览中了解红色文化。设立研修基地,增加民众互动,提供参观者身临其境的独立探究式学习场景,也可实现红色文化的高效推广。通过分析当地红色文化内涵,挖掘红色文化元素,让游客在互动体验的同时,获取综合能力的提升,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REF_Ref16183\r\h【15】。围绕杏虎村红色文化基地的景观设计,依托既有文化积淀,开发用户介入式空间。总结优质的乡村景观设计往往依托红色文化资源,采用红色主题元素的自然融合,可赋予乡村显著的文化辨识度,优化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同时,传承革命精神,弘扬爱国情怀,红色人文景观也是重要载体。乡村红色文化景观在传承红色基因、推动乡村振兴、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让乡村红色文化景观成为旅游者接受红色教育、体验乡村风俗、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通过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创新旅游发展模式、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等措施。开展以红色旅游为主题的乡村景观设计时,应重视本土文化与红色资源的有效整合,借助设计技法把文化元素转换为符号植入景观小品,以文化主题为核心的同时,顺应自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