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大学《行星科学》专业题库- 行星形成理论与实证验证_第1页
2025年大学《行星科学》专业题库- 行星形成理论与实证验证_第2页
2025年大学《行星科学》专业题库- 行星形成理论与实证验证_第3页
2025年大学《行星科学》专业题库- 行星形成理论与实证验证_第4页
2025年大学《行星科学》专业题库- 行星形成理论与实证验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大学《行星科学》专业题库——行星形成理论与实证验证考试时间:______分钟总分:______分姓名:______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请将正确选项字母填入括号内)1.根据星云假说,太阳系形成的起点是:A.一颗超新星爆发的冲击波B.一颗中年恒星的磁场扰动C.一片弥漫在空间中的分子云云块D.宇宙大爆炸的原始物质云2.在太阳系形成过程中,起到“清洁工”作用,将盘中物质逐渐清除,使中心区域物质密度增高的现象是:A.星子碰撞吸积B.行星盘不稳定性C.恒星风剥离D.共同旋转进动3.与类地行星(岩石行星)形成主要相关的物质是:A.水冰、氨冰和甲烷冰B.硅酸盐和金属C.氢和氦D.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4.导致类地行星与气态巨行星形成区域出现差异的关键因素是:A.恒星年龄B.星云的金属丰度C.星云中的冰线位置D.行星胚胎的初始大小5.核心accretion模型主要描述的是:A.气态巨行星从行星盘中心快速增长的过程B.岩石行星胚胎通过吸积星子形成的过程C.行星盘通过引力不稳定性直接形成巨行星的过程D.行星与卫星系统的角动量交换过程6.通过分析某类陨石中的稀有气体同位素(如氩-40)的组成,可以推断太阳系早期:A.行星的形成时间B.行星盘的化学组成C.行星核幔分异的历史D.系外行星的存在7.“凌日法”探测系外行星的主要原理是:A.直接观测到行星反射的星光B.观测到宿主恒星光度的周期性下降C.测量到宿主恒星径向速度的周期性扰动D.观测到行星发出的射电信号8.观测到年轻恒星周围存在尘埃和气体盘,是支持行星形成理论的:A.主要观测证据B.理论推论C.间接推断D.唯一证据9.行星形成过程中,星子通过引力相互碰撞和吸积,逐渐长大的过程称为:A.恒星形成B.行星盘演化C.星子成核D.行星成长10.对比不同类型系外行星(如超级地球、气态巨行星)的丰度,有助于约束:A.行星形成的具体理论B.宿主恒星的性质C.行星宜居带的位置D.星云的初始组成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请将答案填入横线内)1.行星形成主要发生在原恒星周围的______中。2.根据质量大小,类地行星通常指半径小于______地球的行星。3.气态巨行星主要由______和氦组成,通常形成于冰线以外的区域。4.行星形成过程中,通过高速碰撞将角动量传递给行星盘,导致盘面物质外流的现象称为______。5.通过分析系外行星的光谱,可以探测其大气层的______成分。6.太阳系中最大的类地行星是______,其表面有明显的活动地质现象。7.“引力不稳定性”理论认为,在密度足够高的行星盘中,盘本身会因引力而碎裂形成______。8.冲击实验是研究物质______过程的重要手段,有助于理解陨石的成分和形成机制。9.行星形成理论中,从微小尘埃颗粒通过碰撞聚集成毫米级星子,通常需要______机制来克服重力坍缩。10.韦伯太空望远镜等先进的观测设备,极大地提升了我们在______系外行星及其大气方面的能力。三、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请给出简洁、准确的定义)1.冰线2.行星胚胎3.共同旋转进动4.凌日法5.行星科学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请简要回答下列问题)1.简述气体巨行星形成的核心-吸积模型的两个主要阶段。2.行星形成理论中,星子碰撞吸积需要克服哪些主要的物理障碍?3.简要说明径向速度法探测系外行星的原理及其主要局限性。4.为什么说太阳系小行星和彗星是研究太阳系早期历史的宝贵样品?五、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请结合所学知识,深入阐述下列问题)1.综合说明观测证据(如系外行星、太阳系陨石、年轻恒星盘)如何支持或修正当前的行星形成理论。2.探讨行星形成理论与地球科学(如地壳演化、水资源起源)之间的联系。---试卷答案一、选择题1.C2.C3.B4.C5.B6.C7.B8.A9.D10.A二、填空题1.行星盘2.4倍3.氢4.行星盘风(或恒星风驱动的风)5.组成6.木星7.巨行星(或行星)8.碎裂与聚合9.电磁(或碰撞)10.系外三、名词解释1.冰线:指行星盘中温度低到足以使水冰、氨冰和甲烷冰稳定存在的等温线。它大致对应着今天地球轨道之外的位置,是区分类地行星和气态巨行星形成区域的关键边界。2.行星胚胎:指在行星形成早期,通过不断吸积星子而增长到具有一定质量(通常达到地球质量的十分之一到几倍)的天体,它是形成最终行星的基础。3.共同旋转进动:指在引力作用下,绕中心天体旋转的小天体(如行星、卫星),其轨道平面和自转轴会逐渐稳定地指向一个固定的方向(通常指向中心天体质心),形成一个共面的、近似垂直于中心天体自转轴的系统构型。4.凌日法:一种间接探测系外行星的方法。当系外行星在其宿主恒星前方经过(凌日)时,会挡住部分恒星光线,导致恒星可见光度发生周期性的小幅下降。通过精确测量这种光变曲线,可以推断行星的存在及其一些基本参数。5.行星科学:一个交叉学科领域,主要研究行星的形成、演化和死亡,以及太阳系(或其他恒星系统)中行星的物理、化学、地质和大气特性。它结合了天文学、地质学、物理学、化学和空间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四、简答题1.气态巨行星形成的核心-吸积模型主要包括两个阶段:首先,一个足够大的岩石核心(质量可达地球质量的10倍以上)通过吸积周围的气体和冰粒,迅速增长。当核心质量足够大时(约木星质量的10%),其引力足以吸引行星盘中的大部分氢和氦气体,进入快速吸积阶段,在短时间内(数百年到数千年)质量急剧增加到木星或土星的大小。2.星子碰撞吸积需要克服的主要物理障碍包括:①动能障碍:星子在行星盘中有一定的轨道速度,相互碰撞时通常具有较大的相对动能,需要通过碰撞过程中的能量耗散(如非弹性碰撞、形成角动量)才能将动能转化为引力势能,实现结合。②重力坍缩障碍:吸积初期形成的星子质量较小,自身引力不足以抵抗其膨胀趋势,需要通过持续的吸积或有效的碰撞机制来增加质量,直至达到引力坍缩的临界点。③角动量障碍:星子具有角动量,吸积过程需要有效机制(如气体拖曳、行星盘风)来消耗角动量,使物质能够流向中心区域并稳定吸积。3.径向速度法(或称视向速度法)探测系外行星的原理是:行星围绕其宿主恒星公转时,会因引力作用引起恒星产生微小的、周期性的径向速度扰动。通过高精度的光谱仪测量恒星光谱线的多普勒频移,可以探测到这种周期性的速度变化,从而推断出行星的存在。其主要局限性在于:①观测到的只是行星系统质心的运动,对于致密行星(如类地行星)与低质量恒星组成的系统,行星信号可能被恒星自身的“抖动”(jitter)所淹没。②对于轨道倾角较大的系统,可能探测不到信号。③主要适合探测靠近恒星的巨大行星。4.太阳系小行星和彗星被认为是研究太阳系早期历史的宝贵样品,因为它们形成于太阳系早期(太阳星云阶段),之后经历了相对较少的后期重轰炸和演化改造。它们如同“时间胶囊”,保留了太阳星云原始的化学组成、物理性质以及形成时的温度、压力等历史信息。通过对它们的成分分析(如元素丰度、同位素比值、矿物学特征),科学家可以反推太阳星云的初始状况、行星形成的详细过程(如岩屑、冰屑的来源和混合)、行星胚胎的成分和演化路径,以及太阳系早期环境的性质。五、论述题1.观测证据对行星形成理论的支撑与修正体现在多个方面。支持方面:观测到大量原行星盘(特别是年轻恒星周围),其结构(如光环、喷流、尘埃分布)与理论模型预测的行星形成早期阶段的盘模型一致;系外行星的发现,特别是不同类型行星(类地、超级地球、气态巨行星、冰巨行星)的存在及其分布,为多种形成理论(如核心-吸积、引力不稳定性)提供了检验的机会,例如,冰巨行星的分布支持冰线内外物质组成的差异;太阳系内的小行星、彗星和行星(特别是地球深部取样)提供了行星形成和演化的直接物质证据,其成分和同位素特征与理论模型预测相符。修正方面:系外行星系统的多样性与太阳系的单行星/双行星系统形成鲜明对比,挑战了简单的单一恒星系行星形成理论,促使人们思考系统形成过程中的随机性和复杂性;部分系外行星的异常轨道(高偏心率、高倾角)难以用标准模型解释,可能暗示了行星形成和演化过程中存在未被充分认识的过程(如行星间的引力相互作用、磁盘-行星相互作用);对原行星盘化学成分的精细观测(如特定有机分子、同位素指纹)与理论预测存在差异,可能需要对星云的初始化学组成或化学反应网络进行修正。综合来看,观测证据不断推动行星形成理论走向更精细、更全面的方向。2.行星形成理论与地球科学之间存在密切联系。首先,行星形成过程决定了行星的初始组成和结构,例如,形成于冰线内侧的地球获得了丰富的水冰,这是地球拥有庞大水圈的基础,这与地球科学中的水圈起源、宜居性研究直接相关。其次,行星胚胎和行星之间的巨大碰撞是塑造行星(特别是类地行星)形状、内部结构(如地核、地幔、地壳的形成与分异)和大气层的关键过程。例如,地球形成早期的大型碰撞(常被称为“大碰撞”)被认为是导致地球获得当前质量、触发月球形成以及分异出铁镍地核的重要因素,这对理解地球的地质演化、动力学和早期宜居环境至关重要。再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