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2025-2026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1页
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2025-2026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2页
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2025-2026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3页
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2025-2026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4页
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2025-2026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6届高三年级教学质量监测语文本试卷共10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试室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作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或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阅读部分(72分)(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在将中文“纳入欧洲活版印刷范畴”这一愿望的驱使下,因翻译《道德经》而名声大振的汉学家、法国学者包铁设计了一种新的中文字体,其中不仅有汉字,还有汉字的部件或模块,可以通过拼合的方式构成汉字。拼合活字看起来很简单,但这只是表象。其核心理念是,将汉字的结构部件或“部首”类比于拉丁字母来使用。如果这种设计取得成功,实现了字母与“部首”的对应,那么人们就可以像拼写单词那样“拼写”汉字。不过,当我们将拼合活字的拼合原则与历史悠久的中文书法美学的组合原则相比较时会发现,一直以来被视为汉字的基本构字元素的是笔画,而不是“部首”。虽然“部首”本身确实与汉字在结构上的划分一致,但人们从来不把部首视为汉字产生的“字根”或“字基”。然而,拼合活字印刷术恰恰是要将部首视为汉字的字根或字基,通过它来发展和产生各种语义变化和变体。如此,部首作为一种生产工具,就可以被利用:就像一片人工林,人们可以合理有效地利用,而不是任意开采。此外,拼合活字还在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偏离了中文书法实践。通过将“部首”镌刻在固定的金属构件上,然后用它们拼合汉字,这就将中文书写中“部分”与“整体”的传统关系彻底颠倒了过来。在中文的其他各种书写方式上,不论是手书、活版、雕版还是其他,人们都是根据整个汉字的连贯性、整体性和美来组织、评判或鉴赏汉字的组成部分的。但对于包铁来说,拼合活字的物质条件恰恰建立在另一种截然相反的部分与整体关系之上。凝固在金属活字上的这种拼合活字部件是僵化和呆板的,丝毫体现不出手写体的游刃有余,它违背了汉字的动态性,使汉字整体的逻辑从属于汉字部件的逻辑。因此,他从一开始就为自己制定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可以说是不可能达成的目标,即根据一种同中文书法美学标准相违背的,或者至少是与之严重偏离的标准来生产一种符合中文书法标准的汉字。这种中文字体,体现了模块理性与美学结构之间的对立。起初,他并未将所有能拆分的,甚至是应当拆分的汉字拆分。相反,他们把汉字划分为两大类目,即当时所称的“可拆分汉字”和“不可拆分汉字”。最终研制了一套包含将近3000个构件的字体,其中有些是作为可拆分字体的部件,除此之外,有很大一部分是我们习见的完整的汉字。为什么要手下留情呢?当汉字一动不动地躺在手术台上时,是什么力量或什么东西让我们的外科医生产生迟疑?所谓的“可拆分汉字”和“不可拆分汉字”,究竟是由谁来决定的?通过“流”“海”和“蕩”(荡)三个汉字我们可以看出,可拆分的汉字(例如“流”和“海”)和不可拆分的汉字(例如“蕩”)是根据三个标准决定的。第一,可拆分汉字的字形必须能用横轴或竖轴利落地分解成两个部分。虽然理论上可以按照三个或更多部分拼合汉字,但这是力求避免的,因为这样会增加工作的复杂性。对于前两个汉字来说,这种二分法是可行的,将“氵”分别与“㐬”和“每”分开即可。但是“蕩”字却无法做到,至少对于“氵”来说是不可能的。第二个标准关乎每个组件的相对频率。还是以“蕩”字为例,从竖直方向将“氵”从中分离出来显然很麻烦,但我们可以从水平方向将最上面的“艹”分离出来。这样就会把这个汉字分解为两个部分:“艹”和剩余部分的“湯(汤)”。然而事实上并没有这样拆分,究其原因,就是这样做没有任何益处。“充”和“每”这两个部件都会以同样的位置和相对大小出现在其他许多汉字里,相对而言,“湯”这个部件的用处就没那么大了。实际上,同样大小和比例的“湯”这个部件在其他任何汉字里都是用不到的。因此,最好让“蕩”保持整字。最重要的一条规则是汉字的“骨”绝不能断,将一个笔画砍成两段,然后将这两段分别安置在不同的金属模块上,这种做法是不被包铁容许的。就像《庄子》“庖丁解牛》中庖丁对文惠君所说的一样,包铁努力遵循汉字的“自然形制”,做到“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与庖丁用刀一样,当汉字的解剖刀游走在笔画之间的空隙中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乎”!通过将字体分为“可拆分”和“不可拆分”两大类,分别制作成拼合活字和整字字体,这就是继“常用字”模式后的第二种19世纪的外国人将中文解谜的方式。这种方式同小斯当东、姜别利等人所提出的常用字方式有显著差别。通过将“偏旁”论元素,使中文字体的规模有望缩减为原来的1/40,从数万个缩减到2000个左右。此外,拼合法还提供了一整套中文的机械书写技术。在常用字模式中,那些不常用的字体会被从印刷设备上的字表中排除,而拼合活字技术则为将所有汉字纳入同一个文本排印系统提供了可能——虽然有些汉字需要遭受分解。中文技术语言中的这种拼合法一直延续到了20世纪,成为对更占优势的常用字法的一个有力反驳。——(摘编自[美]墨磊宁《中文打印机:一个世纪的汉字突围》,张朋亮译)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拼合活字的设计者试图构建一种“部首——整字”的生成逻辑,这与拉丁字母拼写单词的逻辑有内在相似性,但其结果却与中国书法的美学传统产生了龃龉。B.决定一个汉字是否“可拆分”,并非基于其固有的书写结构,而是更多地取决于技术实现的难度、部件的复用率,以及是否触犯“断骨”这一美学禁忌。C.文中以“流”“海”为“可拆分”范例,以“蕩”为“不可拆分”范例,意在说明拼合活字技术在处理笔画穿插交融、结构复杂的汉字时面临一定困境。D.文中结尾将拼合活字称为“第二种将中文解谜的方式”,暗示了其相较于“常用字法”更具先进性,意味着中文打字机的处理方式正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拼合活字其实并没有看起来这么简单,不能将汉字的结构部件类比于拉丁字母,例如“明”中的“日”字与“旱”“昔”中的“目”字就不相同。B.学习书法要掌握的汉字基本元素是笔画而非部首,如古代书法理论“永字八法”认为,书法讲究的是气韵,要使笔画和汉字实现浑然天成的融合。C.文中将拼合活字的发明者比作“外科医生”,把刻制活字用的金属构件比作“手术台”,把汉字比作“病人”,形象地呈现了拼合活字工艺的特点。D.“不可拆分汉字”的存在,是因为这些汉字的笔画结构过于复杂,超出了当时工艺的技术限制,将其拆分会极大地增加工作的复杂性,因而力求避免。3.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0个字。(3分)通过将字体分为“可拆分”和“不可拆分”两大类,可以分别制作成拼合活字和整字字体,就如上文“流”“海”和“蕩”的例子所示。在“流”中,左侧的“氵”与右侧部件“㐬”①,“氵”被跸桓离在一个完全独立的区域。“海”字亦如是。由于这种人为造成的空隙,每个汉字都显得离散。不过,在“荡”字中我们可以看到,“氵”的第三笔向上直接延伸到了相邻区域,使该字体具有了②。因此,凡是需要制作整字字体时,就应该按照中国的审美习惯来铸造,而在制作拼合活字时,就必然要求相关部件③。4.结合全文,给“拼合活字印刷术”下一个定义。(4分)5.文中为什么要引用《庄子》“庖丁解牛”的典故?请结合原文简要概括。(6分)(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粮秣【注】主任丁玲我从河西图书馆走出来的时候,已经不再感到秋天太阳的燥热。我们回河东去?快开晚饭了。”司机老罗这样问我。“不,”我说,“老罗,你认识李洛英的住处么?我昨天和他约好要去他那里。”我摸了摸口袋,只有两包烟,便买了十几个烧饼。于是我和老罗又在这条陡的、弯曲的、飞舞着尘土的山路上颠簸了。不时从对面开来一些十轮卡车,也有装木头、石块的,也有空车,有的车是铁道部的,有的车是官厅水库工程局的,横竖是吼着,车轮子轧轧地响,喇叭不断地叫,那些像水沫、像雾似的黄尘,从对面的车身后边扑到我们脸上、身上。车子绕过了一座山,看见了河,又靠着山,沿着河边往下游走。山很陡,路很窄,石子很多。我们走过了吊桥不多远,老罗就把车子停在路旁一个小屋旁边。这屋就像一个小岗亭,门临河峡,背后就是路,来往的车子就紧贴着屋子的后墙轧轧地滚去滚来,屋的两边都只能勉强斜放一辆卡车。老罗引我转到屋前,并且高声叫:“李洛英!”屋门是大敞开的,李洛英正坐在床铺边,伏在桌子上写字呢。他好像很用心,把全部心神都贯注在他填写的本子上。“哈,老李,咱们来了,你倒好安静!”他取下了老花眼镜,歪着头,细眯着眼,对我审查地看了一下,才微微一笑。“嗯!真来了!”接着又答应我:“对,这里就是个静,一天到晚连耳朵都震聋了!”他站起来张罗了一下,提了一把壶从门前的陡坡上像个年轻人似的直冲下去了我凭着这小屋的窗洞望了出去。太阳快下山了,对面高山上只留下一抹山脊梁还涂着淡黄。峡谷里流着永定河的水流。更远的地方不断地传来轰隆声,屋后的车轮声与流水声混成一片杂音,我凝视着这熟悉的荒山和听着这陌生的喧闹出神了!李洛英回来了,我们围着炉子烧开水。李洛英笑道:“中意了咱们这山沟沟么?”我望着这瘦骨嶙峋的老汉,他不多说话,静静地望着我,嘴角上似乎挂着一点似笑非笑的神气,细小的,微微有些发红的眼睛,常常闪着探索和机警的眼光。我问道:“老李,你们这里有过土改么?是哪一年土改的?”“土改?搞过,是一九四六年呀?"“一九四六年土改过?咱那年就在这一带,我就差不多到了这里。”他又笑了,可是那种探索的眼光也看得更清楚了。我就把这一带的一些村名和出产说了很多,并且肯定地说他一定看过羊,做过羊信。像他们这地方,地不好,山又多,不正好放羊么。我对于这山凹的感情,立刻在他那里得到浓烈的反映。他不再眯着眼睛看我了他也靠近窗洞,把眼光横扫着对面的大山。他轻轻地说,就像是自语似的:“我不只是个羊倌,而且我还是个粮秣。老丁同志!你看吧,这山上的一草一木,一块石头,我都清清楚楚。我打七八岁就在这山上割草,被狼吓唬过;我的父母就埋在这山上。我十几岁就放羊,走破了多少双鞋子,可也流了多少血在上面,唉!再后来,入了党,做了粮秣。多少年了,我现在还一个人留在这里,守护着山,睡在上面,看着它。如今这山上住的人可多了,热闹的时候几万人在这里工作,可是只有我,只有我才真真懂得这山……如今,山和我一样翻身了!"老粮秣主任搓着手,歪着头,意味深长地望着我,我不觉的把眼光落在桌子上他填写的单上面——那是一张水位记录表。山色已经变成暗紫色了,可是铿铿的石头被敲打的响声,运输的大板车轧轧的在屋后一辆跟着一辆过去的声音,仍旧不断地传来。我落在沉思中去了。这时从门外走进来一个年轻人,跑出来边拿着水位记录表就翻。突然,年轻人好像发现了我们,呆住了,跟着问:“李伯伯,你还没有吃饭吧?”这才把我和老罗提醒了,我们赶快打开烧饼包。李洛英又介绍了:“水文站上有三四个年轻人,他们轮流来和我搭伴,我看他们年纪轻,瞌睡大,让他们上半夜值班,我管下半夜,白天也是这样,叫他们少管些,好加紧学习。”年轻人说话了:“李伯伯就睡得少,上半夜他也很少睡着,我要和他换,他不干,他怎么说就得怎么做,咱们全得依他,他个性太强了!”他的批评使我们都笑了。年轻猹矍跑到崖下边,河边上看水位去了。李洛英从床准底下抽出一个瓶子,倒了满满一茶杯,像碧玉一样绿的酒立刻泛出诱人的香气。我觉得他的细细的眼睛里更放射出一道温柔的光。我举着茶杯说:“老李!为我全们新的生活干杯吧。”李洛英把他自己碗里的酒喝干了。他的话匣子开了,就像永定河的水似的阻拦不住。远处传来一声最大的震响,我们好像又回到现实世界。我走到门口去看,下游修坝的那方,探照灯、水银灯,照得像白天一样,一片雪亮的光。天太晚了,我向他告辞。我们的车又沿着山,在窄窄的路上往回开。车慢慢朝着最热闹的地方,最亮的地方走。年轻的小伙子们,在夜的景色中,在电灯繁密得像星旅的夜景中,在强烈的水银灯光下,在千万种喧闹声融合在一起的声音中,他们迈着大步,一行去一行来,穿梭似的运着土、沙…我一点也不想回去,我望得远远的,望到远远的朦朦茫茫的一片地方,我想:“是的,旧的官厅村,穷苦的,经过了多年斗争的官厅村没有了,压根儿没有了这里有的是更广阔的,新的,幸福的世界。”什么时候我回到了自己的住处,我不知道。一九五三年十一月九日(有删改)[注]粮秣:军队中人吃的粮食和马吃的草料,后专指军事后勤中的基础物资。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篇直陈“我”的感受,以“秋天太阳的燥热”暗示旧时代的喧嚣,为后文情节蓄势。B.文中多次出现的车轮声、流水声、喇叭声打破了山沟的宁静,对李洛英而言需要重新适应。C.李洛英对来访者的态度由最初的审慎含蓄到后来的敞开心扉,是被“我”的真诚打动。D.文中对司机老罗虽然着墨不多,但他作为“我”的同行者和向导,见证了故事的发展。7.关于文中“围炉烧水”的对话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部分对话中断了此前对窗外景色的描写,使故事的节奏发生变化,避免了叙述的单调。B.“我”向李洛英询问当地的土改情况,体现了“我”故地重游时对革命历程的自然关切。C.主洛荟策用“咱们”这一口语化称谓,是为了缩短了与“我”的心理距离。D.“山和我一样翻身了”一句是对话的点睛之笔,将个人命运与时代巨变紧密联系在一起。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4分)9.本文初刊于《人民文学》,并有副标题“官厅水库散记之一”;但后被收录于《丁玲小说选》,且删去了副标题。这一变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昭烈以帝室之胄,拥益州之众,三顾孔明于草庐之中,遂定君臣之分。相与披荆棘,犯霜露,同死生,共甘苦者十有七年,鞠躬尽力,死而不已者,皆为兴复刘氏也。今刘禅昏愚暗弱,纵使伊尹阿衡,周公辅相,亦必危亡而后已,虽百孔明,如之何哉!惜乎昭烈之识不足以及此,而乃言曰:“如不可辅,卿可自取。”置孔明于嫌疑之地。古人谓“出师未捷身先死”,非但天不假孔明以年,不克终大事,实由昭烈顾命失言,后嗣非人,遂亡其国。(节选自郑玉《师山集》)材料二:昔成汤之世,伐夏救民,皆伊尹主之,而汤若无所事也。盖大有为之君,得其人,常以国事推之而已不与,故无牵制之患,而功可成。大有为之臣,必度其君之能事,而后以身任焉。亡国之君若刘后主者其为世诟厉也久矣而有合于圣人之道一焉则任贤勿贰是也。其奉先主之遗命也,一以国事推之孔明而已不与,世犹曰以师保受寄托,威望信于国人,故不敢贰也。然孔明既殁,而奉其遗言以任蒋琬、董允者,一如受命于先主。夫孔明之殁,其年乃五十有四耳,使天假之年,而得乘司马氏君臣之瑕衅,虽北定中原可也。即琬与允不相继以殁,亦长保蜀汉可也。然则蜀之亡,会汉祚之当终耳,岂后主有必亡之道哉?此河间王君振声之说也。君子表微。观管子将死之言,桓公犹背焉,则信乎后主为不可及也。自记。(节选自方苞《望溪集》)材料三:尝观蜀先主临终谓诸葛孔明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兴复汉室。嗣子可辅则辅之,如不可,公宜自取。”先主既没,国事一听孔明总裁。然而君臣体统,朝廷法制,不敢有毫发僭逾。汉业之兴,得尺得寸,皆归之君,孔明何私焉?窃意太甲、成王时,伊尹、周公行事亦是如此。又若刘备,亦不过一时之雄耳,临终尚能戒其子,况武王圣人,为后世虑至深远,岂无一言戒成王,使之服周公之训乎?盖必有之,而纪传不及载耳。故论周公东征请命,成王未必见从之说,与当时事理不合也。书之为经,大要讲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相传之道,大要论二帝三王之心。此虽一字之义,系周公之心,固不得不详辩。(节选自蒋悌生《五经蠡测》)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亡国之君若A刘后主者B其为世诟厉C也久矣D而有合E于圣人之道F一焉G则任贤勿贰H是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乃,却、竟然,与《师说》“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的“乃”意义不同。B.寄托,与《劝学》“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的“寄托”一样,词义与现代不同。C.乘,音chéng,趁着,与《过秦论》“致万乘之势”的“乘”读音、意义均不相同。D.训,名词,教导,与成语“不足为训”的“训”的词性相同,意义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作者认为,刘备与孔明二人君臣情分深厚,孔明一心为君,但二人还是有了嫌隙。B.材料二作者认为,蜀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汉室气数已尽,刘禅对此不应背负全部的责任。C.材料三将孔明、后主与伊尹、周公类比,赞美孔明谨守君臣礼法,将所有功绩归于君主。D.材料三中提到,对前人的说法要加以判断,尤其是对周公这样的臣子,更要辨析其本心。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非但天不假孔明以年,不克终大事,实由昭烈顾命失言,后嗣非人,遂亡其国。(2)然则蜀之亡,会汉祚之当终耳,岂后主有必亡之道哉?14.三则材料都提及“刘后主临终托孤”一事,但各自有不同的看法。他们的看法有何不同?请分别加以概括。对以上情况,请谈谈你的认识。(5分)(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谢端夫惠梁因求馀材【宋】邹浩①破竹诛茆②屋数椽,尔来风雨荡朝昏。岂知东阁③犹堪厩,若比胶庠④不可园。蓬荜已甘聊卒岁,栋梁谁谓入衡门。因公起我高堂意,更乞馀材千万根。[注]①邹浩,历任右正言、兵部侍郎,因谏阻立刘后两度遭贬谪。②诛茆:清除茅草。③东阁:汉代公孙弘延贤之所,后泛指招纳贤才之地。④胶庠:周代学校名。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标题概括了作诗的缘由,点明了主要事件和作诗对象,平实之中蕴含着深意。B.第二句既是对现实处境的描摹,也暗示了诗人身处于时代与人生的风雨之中。C.颔联巧妙用典,又以马厩、园圃为喻,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处境的感慨与同情。D.尾联的“乞馀材”一语双关,表面指求剩余木材,实则暗含诗人的抱负与志向。16.本诗颈联与尾联看似冲突,实则紧密承接。请简要分析。(6分)(五)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语文老师点评作文时引用孔子《论语》中两句强调:,。真情实感与语言表达要相得益彰,如果二者失衡,则文章要么流于粗俗,要么失之浮夸(2)小荔在整理老照片时,被泛黄的影像勾起了深藏的乡愁,这份情感挥之不去,“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正如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借“月”描写妇人的相思时所写:,。(3)与左图内容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文章必须修改,谁也不能一下子就写成一大篇,又快又好。怎么修改呢?我们应当先把不必要的话,不必要的字,狠狠地删去,像农人锄草那样。文章正像一个活东西,全体都匀称调谐就美,孤苦伶仃的只有一处美,可是跟全体不调谐,就不美。比方说,一个人长得并不俊,服装也不整齐,可是戴了一顶极漂亮的帽子,哪能教他变成美人吗?不能!文章也是这样。文章必须简练经济,不要以多为胜。一句话说到家,比十句八句还更顶事。不着边际的话一概要删去。这样“锄”一两遍,看一看全篇已经都连贯清楚了,再细细修改字句。首先,要把不现成的字,换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