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期中模拟卷(全解全析)(安徽专用)_第1页
八年级历史期中模拟卷(全解全析)(安徽专用)_第2页
八年级历史期中模拟卷(全解全析)(安徽专用)_第3页
八年级历史期中模拟卷(全解全析)(安徽专用)_第4页
八年级历史期中模拟卷(全解全析)(安徽专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52025-2026学年八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模拟卷(安徽专用)全解全析(考试时间:60分钟,分值:7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测试范围:八年级上册第1~10课。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这种现象所引发的问题,严重困扰着道光皇帝。据统计,1820—1840年,清朝外流白银在1亿两左右,这使清朝国库严重空虚,扰乱了清朝货币的流通,使清朝的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于是,道光皇帝召林则徐进京商讨解决的办法。材料中“这种现象”指的是(

)A.外国商品大量涌入 B.清军战斗力的下降 C.鸦片走私贸易猖獗 D.英军骚扰沿海地区【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信息“1820-1840年间,中国外流白银约在1亿两左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鸦片走私贸易猖獗,大量鸦片输入导致白银外流,影响到清政府的统治,C项正确;鸦片战争前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外国工业品难以大量涌入,题干中白银外流现象与“外国商品大量涌入”无关,排除A项;鸦片使清军的战斗力下降,与白银外流无关,排除B项;“英军骚扰沿海地区”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2.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提出:“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中国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进近代的最初一步。”对此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这场战争推翻了封建的君主专制制度C.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D.中国革命进入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陈旭麓先生所说的界碑之战指鸦片战争。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签订《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国家领土、关税等主权开始遭到破坏,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原本独立的封建社会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A项正确;鸦片战争并未触动封建君主专制体制,清政府依然维持封建统治,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虽然开始对列强妥协,但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是在1901年《辛丑条约》(八国联军侵华后)签订后,排除C项;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标志是1919年的五四运动,而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排除D项。故选A项。3.1871年,郑观应说:“今长江二千数百里有奇,洋船往来,实获厚利,喧宾夺主,殊抱杞忧。”这种现象最早出现在哪一条约签订之后?(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虎门条约》 D.《马关条约》【答案】B【详解】据题干“1871年”“今长江二千数百里有奇,洋船往来,实获厚利,喧宾夺主,殊抱杞忧”和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天津条约》明确规定“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直接允许外国商船进入长江流域,B项正确;《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但仅限于沿海及长江口岸,未涉及内河航行权,排除A项;《虎门条约》主要涉及领事裁判权等,与内河航行无关,排除C项;《马关条约》签订于1895年,时间晚于题干所述现象,排除D项。故选B项。4.观察两次鸦片战争示意图。据此可知(

)A.西方经济侵略方式转为了资本输出 B.中国沿海地区完全被西方列强控制C.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西方侵略势力深入长江中下游地区【答案】D【详解】据题干“两次鸦片战争示意图”和所学知识可知,从图中可以看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D项正确;西方经济侵略方式转为资本输出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排除A项;“完全被西方列强控制”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排除C项。故选D项。5.柳亚子在《太平天国战史》中写道:“楚歌声里霸图空,血染胡天烂漫红。煮豆燃萁谁管得,莫将成败论英雄。”其中“煮豆燃萁”的事件及影响是(

)A.金田起义烈火遍地 B.定都天京对峙清廷C.天京事变由盛转衰 D.天京陷落运动失败。【答案】C【详解】根据题干“煮豆燃萁”可知,比喻兄弟相残,暗指太平天国内部自相残杀的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京事变是洪秀全与杨秀清等人因权力争斗引发的内讧,导致杨秀清、韦昌辉被杀,石达开出走,太平天国实力大损,由盛转衰,C项正确;金田起义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开端,标志着运动的兴起,与“煮豆燃萁”所指的内部残杀无关,排除A项;定都天京是太平天国建立政权的标志,此时运动处于上升期,并非内部矛盾爆发的事件,排除B项;天京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最终失败,是该运动的结局,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6.1872年,上海一些富裕家庭为孩子聘请的家庭教师,除教授传统的儒家经典外,还会额外讲授一些西方的算数和地理知识。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全盘西化思潮盛行 B.教育观念有所转变C.西式教育已成主流 D.洋务运动影响广泛【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1872年,上海一些富裕家庭为孩子聘请的家庭教师,除教授传统的儒家经典外,还会额外讲授一些西方的算数和地理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教育观念也随之发展变化,19世纪中后期,一部分家庭开始重视西方知识的教育,使传统的教育观念发生变化,B项正确;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以民主、科学为口号,全盘否定传统文化,全面学习西方文化,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项;19世纪中后期,西式教育仍处于初步接触和探索阶段,尚未形成主流,排除C项;洋务运动时期,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等措施,有利于中国教育的近代化,但材料强调一些大城市的部分富裕家庭在教育方面的改变,未涉及“影响广泛”,排除D项。故选B项。7.邮票是铭记历史的特殊方式之一。右侧邮票上正与法军战斗的是一位70多岁的老将。1885年,中法战争爆发后,他身先士卒,率守军将士冲向敌阵,一举击溃敌人,取得镇南关大捷,并收复谅山等地,扭转了战局。这位老将是(

)A.关天培 B.刘铭传 C.刘永福 D.冯子材【答案】D【详解】根据题干“1885年”“中法战争”“镇南关大捷”“收复谅山”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冯子材在1885年中法战争中,以70多岁高龄率部取得镇南关大捷,收复谅山,扭转战局,D项正确;关天培是鸦片战争中牺牲的清军将领,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刘铭传主要在台湾抗击日本侵略,并非镇南关战役的指挥者,排除B项;刘永福是黑旗军将领,参与抗法但未指挥镇南关大捷,排除C项。故选D项。8.下面是一本书的部分目录,你认为该书书名最有可能是(

)第一章东亚的火药桶:朝鲜第二章西方势力在东亚第三章洋务与维新第四章沉没的“高升”第五章黄海悲歌:不沉的“致远”第六章中国陆军的惨败第七章旅顺屠杀真相第八章威海卫的陷落A.《海国图志》B.《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C.《瓦德西庚子回忆录》D.《甲午:120年前的西方媒体观察》【答案】D【详解】据题干“朝鲜”“高升”“黄海悲歌(黄海海战)”“致远(致远舰)”“旅顺屠杀”“威海卫陷落”等关键词和所学知识可知,朝鲜是甲午战争爆发的导火索地区,黄海海战是甲午战争中的关键海战,旅顺屠杀是日军暴行,威海卫陷落标志北洋水师覆灭。可见,目录中所有事件均围绕甲午战争展开。甲午中日战争于1894年爆发,距现代约120年,D项正确;《海国图志》由魏源所著,核心是“师夷长技以制夷”,介绍西方地理、科技,与甲午战争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的主题是鸦片战争,但目录中无鸦片战争相关事件,排除B项;瓦德西是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庚子回忆录》的主题是八国联军侵华,与甲午战争的时间、事件均不匹配,排除C项。故选D项。9.它力图通过中国社会内部结构的自我调整转变出一个全新的社会类型,将一个封建专制的中国改造成君主立宪制的国家。材料体现此时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层面是(

)A.器物层面 B.制度层面 C.思想层面 D.军事层面【答案】B【详解】根据题干“将一个封建专制的中国改造成君主立宪制的国家”和所学知识可知,1898年,在康有为等维新派推动下,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即戊戌变法,其核心是改革政治制度,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这属于中国近代化探索中的制度层面,B项正确;器物层面主要指学习西方技术(如洋务运动),排除A项;思想层面侧重思想文化变革(如新文化运动),排除C项;军事层面涉及军事改革,排除D项。故选B项。10.1900年底,经过反复谈判,列强向清政府提出正式“议和”条件。慈禧太后对列强没有把她作为“祸首”来惩办,感激涕零,保证今后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慈禧太后的这种态度所反映出的问题的实质是(

)A.慈禧太后与列强结下深厚友谊 B.中国地大物博,慈禧太后慷慨大方C.慈禧太后置国家、民族利益于不顾 D.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答案】D【详解】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慈禧太后表示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反映出其不惜牺牲国家利益也要讨好列强的态度,这意味着清政府逐渐成为“洋人的朝廷”,符合《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D项正确;慈禧与列强并无“友谊”,列强未追究其责任是出于维护在华利益的需要,排除A项;材料中慈禧并非慷慨,而是被迫妥协,排除B项;“慈禧太后置国家、民族利益于不顾”描述了慈禧太后的行为,但未触及本质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11.孙中山期望中国既吸收现代西方文明的“善果”,又避免其“恶果”,消灭贫富悬殊,实现共富、均富,不仅国家富强,而且家给人足。材料反映出孙中山期望的是(

)A.实现平等主义 B.实现民族主义 C.实现民生主义 D.实现民主主义【答案】C【详解】分析题干材料可知,题干强调孙中山主张吸收西方文明的优点,避免其弊端,消除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和国家富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生主义的核心正是通过“平均地权”“节制资本”等政策解决社会问题,改善民生,缩小贫富差距,C项正确;平等主义强调每个人都应该享有相同的权利、机会和尊重,题干未提及相关内容,排除A项;“民族主义”侧重民族独立,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民主主义”强调政治权利,而非经济分配,排除D项。故选C项。12.同盟会在萍浏醴起义的檄文中宣告:“必破除数千年之专制政体,不使君主一人独享特权于上;必建共和民国,与四万万同胞享平等之利益,获自由之幸福。”这反映出同盟会(

)A.提出变法救国主张 B.追求自由民主共和C.促进民族资本发展 D.维护清王朝的统治【答案】B【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檄文中“破专制、建共和、享平等、获自由”,直接体现了对自由、民主、共和制度的追求,符合资产阶级革命派(同盟会)的政治目标,B项正确;变法救国是维新派(如戊戌变法的康有为、梁启超)的主张,核心是“君主立宪”(保留君主,改良政治),而非同盟会“推翻君主专制、建立共和”的革命主张,排除A项;题干材料聚焦政治制度变革(反专制、建共和),未涉及“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内容。因此C与题干主旨无关,排除C项;同盟会的核心目标是推翻清王朝的专制统治,而非维护,排除D项。故选B项。13.孙中山先生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下图呈现的是与他相关的部分史事,图中①、②处应依次填写的是(

)A.发动黄花岗起义;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B.领导护国战争;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C.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筹划广西起义D.成立中国同盟会;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这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两处事件的时间与图中①、②的时间节点完全对应,D项正确;黄花岗起义发动于1911年,并非1905年,排除A项;护国战争始于1915年,与1905年的时间节点不符,排除B项;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1912年的事件,与1905年的时间节点不符;筹划广西起义是1902年-1905年期间的活动,但主要集中在1902-1904年,并非1912年,排除C项。故选D项。14.2025年寒假档电影《唐探1900》热播,剧本讲述20世纪初美国唐人街一桩牵涉华人命案的探案过程。以下对剧情线索的历史背景解读正确的是(

)①外交官奉老佛爷之命缉拿孙文等——辛亥革命的筹划②佛头被联军洗劫,运往西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③清朝大臣送礼给西方使节——清廷修复与西方列强因义和团运动恶化的关系④秦福凭借祖传的中医四诊法和福尔摩斯的推理破案——世界不同文化的交融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剧本讲述20世纪初美国唐人街一桩牵涉华人命案的探案过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慈禧太后掌权,孙中山等革命党人正筹划推翻清朝统治,清廷追捕孙文等符合历史背景;义和团运动后,清廷签订《辛丑条约》,为缓和与列强关系采取妥协政策,送礼修复关系符合史实;中医四诊法与西方福尔摩斯推理的结合,体现中西文化交融,符合20世纪初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互鉴的特点。因此,①③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发生于1860年,属于十九世纪中期,②不符合题意,ABD项都含有②,排除ABD项。故选C项。15.《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这一“时局”出现在(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北洋军阀统治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 D.义和团运动时期【答案】B【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可看出体现的是分裂割据的局面,根据题干“皖直交斗,滇蜀不靖”并结合所学帝制复辟与军阀割据的知识可知,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有以冯国璋和曹锟为首的直系军阀,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和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军阀。其他如滇系军阀唐继尧、桂系军阀陆荣廷。因此这一时局出现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B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是洪秀全领导的农民运动,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辛亥革命是孙中山领导的,推翻清王朝的革命,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义和团运动是1900年前后农民运动,以“扶清灭洋”为口号,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二、辨析改错题(本题共4小题,共8分)16.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正确”;错误的打“错误”,并加以改正。【】(1)洋务运动后期,以“自强”为口号,开办了一批近代民用企业。【】(2)洪秀全领导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3)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有为发表了《变法通议》,宣传变法强国的思想。【】(4)袁世凯复辟后,1915年,蔡锷等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护法运动爆发。【答案】(1)错误;把“自强“改为“求富”。(2)正确(3)错误;将“康有为”改为“梁启超”(4)错误;“护法运动”改为“护国战争”【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开办了一批近代民用企业。故原题错误;把“自强“改为“求富”。(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洪秀全领导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故原题正确。(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车上书失败后,梁启超发表了《变法通议》,宣传变法强国的思想。故原题错误;将“康有为”改为“梁启超”。(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袁世凯复辟后,1915年,蔡锷等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护国战争爆发。故原题错误;“护法运动”改为“护国战争”。三、材料解析题(本题共2小大题,共20分)17.(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与外界完全隔离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离状态通过英国而为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材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材料二

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定。——《南京条约》主要内容(1)材料一中“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这一事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南京条约》中最能体现中国领土主权遭到破坏的内容和最能体现中国关税主权遭到破坏的内容。(4分)(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在这场战争中失败的主要原因。(3分)【答案】(1)历史事件:鸦片战争。影响:中国独立主权的完整性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然经济解体,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3分)(2)领土主权遭到破坏的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关税主权破坏: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协定关税)。(4分)(3)原因:工业薄弱,武器装备陈旧;海防薄弱,缺乏统一指挥;清朝封建统治腐败,统治者昏庸无能。(3分)【详解】(1)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一“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结合所学鸦片战争的知识可知,“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指的是鸦片战争。影响:根据所学鸦片战争的知识可知,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地位,被迫开放通商口岸,领土和关税主权遭到破坏;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由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2)领土主权遭到破坏的内容:根据所学《南京条约》的知识可知,《南京条约》中割让香港岛直接破坏领土完整。关税主权破坏:根据所学《南京条约》的知识可知,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协定关税),税款需“双方协议”剥夺了中国自主制定关税的权利,使英国操控中国关税。(3)原因:根据所学鸦片战争的知识可知,中国失败的原因包括工业薄弱,武器装备陈旧,不如英国工业革命的成果;清军战术僵化,海防薄弱,缺乏统一指挥;清朝封建统治腐败,统治者昏庸无能,战和不定,妥协投降。18.(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世纪60年代,面对“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清朝统治者中的有识之士以一种新眼光观察外部世界,尝试推动中国走向现代化。他们把大规模的机器生产、初具规模的现代工业体系、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引入中国。……同时,针对列强的“船坚炮利”和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曾国藩等人提出发展中国的科学技术的构想。——摘编自董正华《世界现代化历程·东亚卷》等材料二:材料三:洋务运动“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大抵务增其新,而未尝一言变旧”。按照这个原则,其结果“累朝蠹(dù,损害)政,不忍割弃”,腐朽的封建政治既一仍其旧,其他方面的举措也就只能空有其名,无补于实。——摘编自李文海《世纪之交的晚清社会》(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统治者开展洋务运动的背景。(3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洋务派在加强国防建设方面所作的努力。指出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创办民用企业的口号。(3分)(3)根据材料三,指出洋务运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4分)【答案】(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忧外患(或西方列强侵略加剧,太平天国运动冲击清朝统治);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开明官员认识到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重要性。(3分)(2)国防建设努力:创办军事工业(如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建立新式海军(如北洋舰队);口号:求富。(3分)(3)主要问题: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未变革腐朽的封建制度(或“务增其新,未尝一言变旧”);积极作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办了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2分,答出两点即可,4分)。【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一“19世纪60年代,面对‘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针对列强的‘船坚炮利’和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曾国藩等人提出发展中国的科学技术的构想”可知,背景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忧外患(或西方列强侵略加剧,太平天国运动冲击清朝统治);根据材料一“清朝统治者中的有识之士以一种新眼光观察外部世界,尝试推动中国走向现代化”“曾国藩等人提出发展中国的科学技术的构想”可知,背景为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开明官员认识到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重要性。(2)国防建设努力:根据材料二“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炮厂炮房”可知,国防建设努力为创办军事工业(如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根据材料二“北洋舰队‘定远号’铁甲舰”可知,国防建设努力为建立新式海军(如北洋舰队)。口号: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在继续发展军事工业的同时,又提出“求富”的主张,开办一些近代民用企业,以辅助军事工业。故口号为求富。(3)主要问题:根据材料三“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大抵务增其新,而未尝一言变旧”可知,问题为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未变革腐朽的封建制度(或“务增其新,未尝一言变旧”)。积极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经过30多年的建设,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交通运输业等逐渐发展起来,培养了一批实用型人才,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故积极影响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办了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四、综合探究题(本题共1小大题,共12分)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材料

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天足兴,纤足灭;放足鞋兴,菱鞋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律师兴,讼师灭……舞台名词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