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劳动争议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_第1页
重庆市劳动争议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_第2页
重庆市劳动争议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_第3页
重庆市劳动争议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_第4页
重庆市劳动争议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V重庆市劳动争议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绪论研究背景19世纪70年代末开始,我国逐步从计划经济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社会经济过渡。在此背景下劳动力市场开始形成,劳动关系矛盾开始突出,劳动争议开始形成,它不仅会影响劳动者的工作效率还会影响社会的稳定性。因此,对劳动争议现状和影响因素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让我们从更多的方面去了解劳动争议及其形成原因,为减少劳动争议做准备。从2002年-2017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看出,重庆市劳动争议案件数量基数大,呈增长趋势且劳动争议影响因素多样化。在这种背景下,党和政府逐步出台了一些新的法律法规,也对原有的法律法规进行了更新和完善。近年来,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和谐劳动关系的建立,研究劳动争议的学者人数逐渐增多,对劳动争议解决机制的研究也比较深入,但缺乏系统性的研究。研究的目的及意义深入了解劳动争议的概念。通过对重庆市劳动争议现状的分析,得出重庆市劳动争议的大致情况,明确劳动争议的特征和基本概念、了解引发争议的最主要原因、了解解决争议的方式。通过选取的要素对劳动争议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进一步了解引发劳动争议发生的因素。为处理劳动争议提供理论依据,为减少劳动争议指明方向。对社会来说,研究劳动争议有利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减少劳动争议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人民幸福感,促进和谐社会的形成。对企业来说,研究劳动争议有利于企业知晓劳资关系中的矛盾点,在制定企业制度的时候注意规避风险。对劳动者来说,研究劳动争议有利于劳动者了解工作中的各种风险,提前留好证据,保障自身的权益。

劳动争议相关概述及文献综述劳动争议的相关理论基础劳动争议的概念劳动争议是劳动关系双方之间因实现劳动权利、履行劳动义务而发生的纠纷或者争议。特别注意一下几点:(1)主体是特定的,一方是劳动者或其团体,另一方为用人单位或其团体。(2)内容涉及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3)形式表现为当事人双方提出不同主张或要求的意思表示。劳动争议的分类劳动争议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将劳动争议分为不同的类别。这种分类即有助于认清劳动争议的属性和本质,也有助于认清劳动争议的属性和本质,也有助于选择正确的纠纷解决途径。一般来说,劳动争议可以分为以下几类:按照其标准的不同,可以分为权利争议和利益争议。权利争议是指劳动关系当事人之间约定或法定的权利而产生的纠纷,它是对既定的、现实的权利发生争议;利益争议是指劳动关系当事人就如何确定双方的未来权利义务关系发生的争议。按照其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个体劳动争议和集体劳动争议。个体劳动争议是指单个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发生的争议;集体劳动争议是指用人单位全体职工的代表——工会或职工代表与用人单位或其团体就集体合同、集体劳动权利义务发生的争议。按照其是否可以纳入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处理,可将劳动争议分为纳入仲裁处理的争议和不纳入仲裁处理的争议。根据现有法律,仅劳资双方劳动争议及因履行集体合同争议纳入仲裁范围。劳动争议解决机制我国现有的劳动争议处理方式主要有四种——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调解仲裁法》第四条规定:“发生劳动争议,劳动者可以与用人单位协商,也可以请工会或者第三方共同与用人单位协商,达成和解协议。”调解是通过第三方调解组织来协调劳资双方矛盾,促进劳资双方和解的一种处理方式。争议处理过程都有着调解,既可在企业内进行,也可以向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和基层人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仲裁兼有行政性和准司法性,劳动争议仲裁是相关案件进入司法审理的前提和必经程序。对于仲裁做出的调解书和仲裁书,根据当事人的申请,人民法院应当强制予以执行。诉讼是指劳动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发起诉讼有两个条件:一是该争议已经进行过仲裁并且该仲裁不为终局裁决;二是当事人必须在收到劳动仲裁书15日内向法院提起诉讼。文献综述国外文献综述工业革命后开始出现雇佣关系,由此出现了雇佣关系,早期的劳动争议是指雇主与工人之间,或者不同工人之间发生的与雇佣关系相关的矛盾与争议。19世纪后,西方资产阶级针对这一现象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其中就提到了劳动争议。近代劳动争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劳动争议仲裁和经济发展情况方面。对于劳动争议仲裁的研究又分为三种:一是有关劳动争议“仲裁理论模型”的研究。WilliamFSamuelson使用博弈论分析了最终提案仲裁在不完全信息情况下的效果[1]。得出最终提案方式下的博弈均衡受到劳动争议案件的性质的影响。二是劳动争议“仲裁方式”的研究。JanetCurrie以美国教室的劳动合同争议为研究案例,比较研究了仲裁和调节两种方式下,教师工资争议的处理情况[2]。结果发现调解方式下的工资方差明显高于仲裁方式下的工资方差。DavidDickinson对“最终仲裁”、“传统仲裁”和“组合仲裁”这三种仲裁方式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传统仲裁”方式下劳动发生率低于“最终提案仲裁”,且“组合仲裁”方式下的劳动争议发生率最高,这与人们对劳动争议处理公平和中立的乐观预期保持一致[3]。第三是对劳动争议解决作用的实证研究[4]。OrleyAshenfelter,JanetCurrie,HenryFarber和MatthewSpiegel研究了劳动仲裁生率[5]。研究发现:劳动争议发生率与劳动争议处理成本呈负相关,并且与一些劳动争议中可能会发生的不确定因素呈负相关[6]。国内文献综述针对劳动争议案件数量逐渐增多的现状,国内许多学者在劳动争议发生原因和解决方式做出了不少研究。戴建中认为,劳动争议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利益,劳动者追求收入最大化,而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7]。常廷彬、姚震乾对2003-2008年的劳动争议案件以及调解成功率做出相关分析,调解成功率呈下降趋势时劳动争议案件增多。深入分析后发现劳动争议没有达到应有效果的原因是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缺乏独立性,且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的设计存在缺陷[8]。高宏艳在前人的基础上加入了制度因素对劳动争议的影响,构建了经济发展、经济转型、劳动者教育水平、工会化程度、劳动报酬以及《劳动合同法》对劳动争议影响程度的理论模型,利用SPSS进行了回归分析验证,发现都对劳动争议有正向影响[9]。席猛,赵署明从人的情感角度研究劳动争议,认为劳动者对待工作懒散,企业对待员工冷漠、缺少人性化等都会影响双方的关系[10]。

重庆市劳动争议现状分析重庆市劳动争议案件数据分析数据由2002年-2017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重庆统计年鉴》、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收集而来。针对2002-2017年重庆市劳动争议的数量、当事人数量、结案情况、解决方式以及处理结果做出分析[11]。劳动争议案件当期受理数量分析表3.1和图3.1为2002年-2017年重庆市劳动争议案件受理数量具体情况。2002年重庆市劳动争议受理案件数量为5310件,2017年重庆市劳动争议案件受理数量为28108件,2017年重庆市劳动争议案件受理数量为2002年的5倍。图3.1:2002年-2017年重庆市劳动争议案件受理数量表3.1:2002年-2017年重庆市劳动争议案件受理数量及增长率年份当期劳动争议案件受理数(件)增长率2002年5310-2003年614715.76%2004年785627.80%2005年881212.17%2006年8685-1.44%2007年1083124.71%2008年21749100.80%2009年217620.06%2010年2782127.84%2011年26419-5.04%2012年2960012.04%2013年305663.26%2014年30434-0.43%2015年4007231.67%2016年34402-14.15%2017年28108-18.30%从整体上看2002年-2017年重庆市劳动争议案件受理数量呈波动增长趋势,年均增长1900件,年均增长率为15.67%。劳动争议案件受理数量最多的一年是2015年,高达40072件。年增长率最高的一年则是2008年,高达100.80%,直接翻了一倍。而在2006年、2011年和2014年的案件受理数均有小幅度下降,2016与2017年案件受理数下降幅度较大均超过10%,特别是2017年下降幅度达到18.3%。劳动争议案件当事人数分析从图3.2以及表3.2中我们可以发现,2007年-2017年重庆市劳动争议案件中劳动者当事人数总体呈波动性上升趋势,从2007年的14329人到2017年的28398人,中间有一定幅度的增加然后又有减少,年均增长率为10%。其中2008年与2009年增长速度最快,均超过60%。2010年-2013年劳动者当事人数有一定的下降,而到了2014年又开始有增长,随后2016年开始又有下降,2017年下降幅度较大达到20.33%。图3.2:2007年-2017年重庆市劳动争议案件劳动者当事人数表3.2:2007年-2017年重庆市劳动争议案件劳动者当事人数增长率年份劳动者当事人数增长率2007年14329-2008年2540677.30%2009年4081960.67%2010年35626-12.72%2011年33805-5.11%2012年32537-3.75%2013年31133-4.32%2014年316471.65%2015年4113629.98%2016年35643-13.35%2017年28398-20.33%重庆市劳动争议结案情况分析结案数是指重庆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并且处理完毕的案件数目。上期未结案数是指重庆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但并未处理完毕的案件数目。表3.3为2002年-2017年重庆市劳动争议结案情况表。从中可以发现,重庆市劳动争议案件结案率除2008年以外整体较高,均保持在90以上,并有5年均达到98%。这说明重庆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整体调解和裁决效率高,大多数案件均能在当年完成结案。此外,我们还可以发现2008年的当期案件增长率为100.8%,比2007年案件受理数增长了一倍。由此可以猜测:由于2008年劳动争议案件数剧增,重庆市劳动争议委员会仲裁员不足,无法高效率的处理当年发生的劳动争议案件。表3.3:2002年-2017年重庆市劳动争议案件结案情况年份结案数案件受理数上期未结案数结案率当期案件增长率2002年527753107298.05%-2003年6067614710597.04%15.76%2004年7656785618595.21%27.80%2005年8718881214797.31%12.17%2006年8457868526694.48%-1.44%2007年100431083131090.14%24.71%2008年1785021749138377.17%100.80%2009年2386621762304896.20%0.06%2010年283232782194498.46%27.84%2011年264042641944298.30%-5.04%2012年295882960045798.44%12.04%2013年304573056646998.14%3.26%2014年303203043457897.77%-0.43%2015年396144007269297.18%31.67%2016年3424534402115096.32%-14.15%2017年2834528108130796.36%-18.30%重庆市劳动争议处理方式分析目前仲裁委员会处理劳动争议的最主要方式仲裁调解、仲裁裁决和其他方式。由图3.3和表3.4可知2002-2017年平均占比最高的是仲裁调解,其次是仲裁裁决,最低的是其他处理方式。这说明仲裁委员会解决劳动争议最主要的方式是仲裁调解。且从2002年到2017年重庆市仲裁调解案件占比总体呈增长趋势,特别是2011年占比高达53.82%,2012年-2017年出现小幅度下降。这表明仲裁调解在劳动争议处理方式中重要性变强。图3.3:2002年-2017年重庆市劳动争议不同结案方式平均占比情况表3.4:2002年-2017年重庆市劳动争议不同结案方式情况年份结案数仲裁调解案件数占比仲裁裁决案件数占比其他方式案件数占比2002年5277195136.97%186935.42%145727.61%2003年6067213535.19%179929.65%213335.16%2004年7656298538.99%238331.13%229830.02%2005年8718333638.27%344439.50%193822.23%2006年8457295634.95%327938.77%222226.27%2007年10043359035.75%465846.38%182518.17%200861%807645.24%243413.64%2009年23866776232.52%1038643.52%288512.09%2010年283231291045.58%960133.90%307610.86%2011年264041421153.82%934835.40%284510.77%2012年295881533151.81%1038035.08%387713.10%2013年304571532950.33%1082335.54%430514.13%2014年303201432347.24%1140937.63%458815.13%2015年396141902448.02%1476937.28%582114.69%2016年342451580346.15%1368839.97%475413.88%2017年283451306446.09%1185441.82%342712.09%重庆市劳动争议处理结果分析重庆市劳动争议处理结果是指重庆市劳动争议结案后,处理结果主要为用人单位胜诉、劳动者胜诉和双方部分胜诉及其他。图3.4:2002年-2017年重庆市劳动争议处理结果占比情况表图3.4、表3.5为2002年-2017年重庆市劳动争议处理结果情况分析表。观察图表可以发现用人单位胜诉率均低于劳动者胜诉率。用人单位胜诉案件数在增加但是占比呈下降趋势。劳动者胜诉案件数总体呈上升趋势,在2015年达到最高点后2016年又有所下降;2002年-2007年劳动者胜诉案件占比呈增长趋势,2007年到达最高值60.21%,随后从2008年开始到2017年有所下降。双方部分胜诉及其他案件数在2002年-2017年间增长量大,约增长13倍左右。且其占比也有大幅度上涨,从2002年的24.98%增长到60.32%。表3.5:2002年-2016年重庆市劳动争议处理结果情况分析年份用人单位胜诉案件数占比劳动者胜诉案件数占比双方部分胜诉及其他案件数占比2002年116822.13%279152.89%131824.98%2003年153925.37%258342.57%194532.06%2004年100113.07%429756.13%235830.80%2005年8509.75%513358.88%273531.37%2006年7809.22%501759.32%266031.45%2007年9569.52%604760.21%307030.57%2008年266014.90%820245.95%698839.15%2009年375015.71%889137.25%1122547.03%2010年408414.42%1062537.51%1361448.07%2011年316912.00%881333.38%1442254.62%2012年329911.15%1074036.30%1554952.55%2013年320510.52%1092535.87%1632753.61%2014年357911.80%999832.97%1674355.22%2015年480412.13%1209430.53%2271657.34%2016年376711.00%987528.84%2060360.16%2017年334311.79%790527.89%1709760.32%本章小结劳动者在劳资关系中处于较弱地位,自身权益更容易得不到保障,更需要得到相关的法律法规保护。重庆市劳动争议结案率年均在95%左右。2008年劳动争议案件激增,而重庆市劳动仲裁委员会工作人员未有较大增长,导致当年结案率仅为77.17%。目前重庆市解决劳动争议主要的方式是仲裁调解、其次是仲裁裁决。劳动争议处理的结果由劳动者胜诉为主转变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双方部分胜诉为主。

重庆市劳动争议原因及影响因素研究重庆市劳动争议原因表4.1:2002年-2017年重庆市劳动争议原因类型及其占比年份劳动报酬社会保险解除、终止劳动合同2002年29.44%30.24%31.60%2003年37.25%38.34%16.77%2004年36.42%39.15%18.32%2005年22.91%47.87%16.89%2006年18.99%46.00%22.56%2007年18.99%24.23%19.67%2008年21.96%21.17%-2009年30.70%27.65%-2010年27.50%24.65%-2011年21.99%34.27%19.19%2012年20.28%35.63%19.32%2013年22.76%34.67%18.26%2014年20.86%33.57%20.42%2015年25.59%27.84%26.60%2016年28.40%24.21%27.19%2017年30.97%19.97%25.42%平均值26.06%31.84%21.71%由表4.1可知2002年-2017年引起重庆市劳动争议发生的原因类型中社会保险占到偏高的比重,平均占比为31.84%,其中2006年高达46%。成为引起重庆市劳动争议发生的主要原因。可以发现劳动者对社会保险方面关注度较高,在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社保购买及其他方面没有达成一致的情况下就很容易引起劳动争议。且在2003年-2005年间重庆市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保险的规章制度,这也使原本存在的劳动争议彻底爆发出来。因为劳动报酬而引发的劳动争议案件数量占比16年均值为26.06%,成为引起劳动争议发生的第二大因素。重庆市城镇化率的提高,农村居民大量进入城镇。由于其文化水平不高,导致这部分劳动者工资水平较低。随着经济的发展物价水平越来越高,劳动者薪资却不增长,生活水平相对降低,在这种情况下有可能引发劳动争议。同时若企业拖欠劳动者也很容易发生劳动争议[12]。因为解除、终止劳动合同引起的劳动争议案件数量与其他两大因素相比相对偏少,16年均值为21.71%,且从2002年到2017年总体占比有降低的趋势。可以观察到2011年-2013年因解除、终止劳动关系引发的争议占比减少,可以猜想是《劳动法》颁布以后对企业有了一定的约束作用,进一步规范用工的作用[13]。图4.1为2002年-2017年劳动争议案件数量受理增长率柱状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2003年-2005年,2007年-2008年、2010以及2015年这三个时间案件的增长率偏高,而正好这三个时间中央或者重庆市都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发布,由此可以考虑重庆市劳动争议案件数量的增长率与劳动争议法制化建设有关,发布相关的法律法规,在短时期使劳动争议案件数量有所增长。特别是2018年重庆市劳动争议案件数量增长率达100%,可以考虑是与《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实施有关,让曾未暴露出的劳动争议充分暴露在人们的视角下。图4.1:2002年-2017年重庆市劳动争议案件受理数量增长率同时减少劳动争议的发生也需要劳动争议法制化。通过图4.1我们也可以发现重庆市劳动争议案件受理数量增长率在2006年、2009年、2011年、2016年和2017年呈现负增长,说明不断完善劳动争议法制化建设在长期来看是有利于缓解劳资矛盾的,降低劳动争议的发生率,所以我们要持续地完善劳动关系法制建设,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发展[14]。劳动争议的处理需要的劳动关系法制体系为其提供条件。不完善的劳动关系法制体系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导致劳动争议的出现。然而在劳动关系法治体系的完善过程中,需要打破一部分原有的规章制度,建立新的规章制度[15]。这也会触及到一部分劳动关系主体的利益,导致劳动争议的发生。分析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劳动争议原因的研究分析,并针对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促进和谐劳动关系的建立[16]。重庆市劳动争议影响因素定量分析数据来源与变量的选取研究选取的指标有: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率,抚养比。并运用spss25.0以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与抚养比为解释变量,劳动争议为被解释变量,构建一元线性回归模型Y=ax+b,其中Y为重庆市劳动争议数量,a为影响系数,b为截距。经济发展水平,于桂兰、张秋慧提出经济发展水平与劳动争议呈正相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劳动争议案件数量就越多。地区生产总值是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选取2002年-2017年重庆市地区生产总值进行相关研究[17]。城镇化率,这是研究经济转型的重要指标,在经济转型背景下,劳资双方逐渐从相互合作、互利共赢转移到相互对立上来。郭兴,认为经济转型是引起劳动争议的重要因素,并且他选取了城镇化率为研究指标进行相关研究,发现城镇化率和市场化程度与劳动争议案件的发生数量呈正相关[18]。抚养比,其分为老年人口抚养比与未成年人口抚养比。刘影影认为人口是构成劳动力的基础,劳动力的结构、数量、效率都会影响劳动供给。抚养比的上升导致劳动者的家庭负担过重,有可能会退出劳动力市场去照顾老人或是小孩,也有可能会接受用人单位苛刻的要求[19]。由以上被解释变量可以提出一下假设:H1:重庆市经济发展水平与重庆市劳动争议案件数正相关;H2:重庆市城镇化率与重庆市劳动争议案件数正相关;H3:重庆市抚养比与重庆市劳动争议案件数量正相关。数据分析表4.2:2002年-2017年重庆市劳动争议定量分析数据明细时间GDP(亿元)城镇化率抚养比劳动争议案件受理数2002年2232.8639.9%46.40%53102003年2555.7241.9%47.97%61472004年3048.0343.5%47.27%78562005年3486.2245.2%46.20%88122006年3929.6746.7%46.14%86852007年4704.0148.3%43.89%108312008年5829.2650%43.86%217492009年6576.9651.6%43.76%217622010年7983.7753%39.93%278212011年10087.3455%39.78%264192012年11504.0157%39.37%296002013年12894.2658.3%39.43%305662014年14393.1959.6%39.74%304342015年15872.2360.9%40.17%400722016年17740.5962.6%41.02%344022017年19500.2764.10%43.04%28108由表4.2整理可得表4.3,各个变量描述分析表:表4.3:2002年-2017年重庆市劳动争议各变量描述性分析时间GDP(亿元)城镇化率抚养比劳动争议案件受理数均值8896.1552.35%43.00%21160.88极大值19500.2764.10%47.97%40072极小值2232.8639.90%39.37%5310标准差5588.417.42%3.01%11091由表4.3可得2002年-2017年重庆市地区劳动生产总值均值为8896.15亿元,最少的一年为1232.86亿元,最多的一年为19500.27亿元;2002年-2017年重庆市城镇化率均值为52.35%,最高的一年达到64.1%,最少的一年为39.9%;抚养比均值为43%,最高一年为47.97%,最低一年为39.37%。劳动争议案件受理数平均每年11091件,最多一年受理40072件,最少一年受理5310件。使用spss25.0分析可以得出以下数据:表4.4:重庆市地区生产总值与劳动争议案件数回归分析表模型RR方调整后R方FSig非标准化系数BTSig.1.890.790.7752.41.00常量5476.452.14.50GDP1.767.24.00由表4.4可以看出相关系数R=0.89,判决系数R方=0.79,调整后的R方为0.77,接近1,回归代表性强;F=52.41,Sig<0.001,说明GDP与重庆市劳动争议案件数存在线性关系。并且回归方程检验系数为t=7.24,P<0.001说明该回归方程有意义。由表4.4可知,a=1.76,b=5476.45,所以回归方程为:y=1.76x+5476.45。由此可见,重庆市地区生产总值与重庆市劳动争议案件数呈正相关,即重庆市经济发展水平重庆市劳动争议案件数呈正相关,正向影响重庆市劳动案件数。表4.5:重庆市地区城镇化率与劳动争议案件数回归分析表模型RR方调整后R方FSig非标准化系数BTSig.1.93.87.8696.18.00常量-51930.79-6.90.00城镇化率1396.219.81.00由表4.5可以看出相关系数R=0.93,判决系数R方=0.87,调整后的R方为0.86,比较接近1,回归代表性强;Sig<0.001,说明重庆市地区城镇化率与重庆市劳动争议案件数存在线性关系。并且回归方程检验系数t=9.81,P<0.001所以此回归方程有意义。由表4.5可知,a=1396.21,b=-51930.79,所以回归方程为y=1396.21x-51930.79。由此可见,重庆市地区生产总值与重庆市劳动争议案件数呈正相关,正向影响重庆市劳动案件数。表4.6:重庆市地区抚养比与劳动争议案件数回归分析表模型RR方调整后R方FSig非标准化系数BTSig.1.91.82.8163.51.00常量16456.359.123.00抚养比-3335.18-7.97.00由表4.6可以看出相关系数R=0.91,R方=0.82,调整后R方为0.81,表明回归代表性较强;F=63.51,Sig=0,由此可知抚养比与劳动争议案件数之间具有线性相关性。并且t=-7.97,P<0.001说明此回归方程有意义。由表4.6可知,a=-3335.18,b=16456.35,所以回归方程为:y=-3335.18x+164567.35。由此可见,重庆市地区生产总值与重庆市劳动争议案件数呈负相关,负向影响重庆市劳动案件数。根据以上数据可知:重庆市地区生产总值、重庆市地区城镇化率、均与重庆市劳动争议数量呈正相关,抚养比与其成负相关。假设1和2得到验证,假设3与实际情况相反。本章小结根据本章的数据分析结果可知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率、抚养比均正向影响劳动争议案件数量。城镇化率的提高使重庆市在企业工作的劳动者数量增加,且这部分劳动者大体上法律知识较弱,不会使用法律来提前预防权利的侵害,因此劳动争议的数量也相应增加;地区生产总值的增加代表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使得劳动争议的形式变得多样而复杂,劳动者权益更容易被侵害,劳动争议也相应增加。抚养比上升劳动争议反而减少是考虑劳动者抚养人数上升,需要薪资就越紧迫,为了家人在一定程度上能接受用人单位的一些要求。

对策及建议国家层面完善劳动争议相关法律法规完善的法制基础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基础。首先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是引起劳动争议的主要原因之一,建立良好的社会保障制度能有效的减少劳动争议的发生。其次在,《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基础上制定、更新相关的劳动法法规和条例,规范劳资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再次,继续推进“二孩政策”,2017年重庆市抚养比已达到43.04%,抚养比例高,劳动者压力大,推进“二孩政策”有利于减缓社会抚养压力,保持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为下一个人口红利期做准备。虽然抚养比增加会减少劳动争议发生概率,但是会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所以必须要全力推行“二孩政策”,政府应出台相关规章制度,为女性职工生育提供更好的福利待遇,并鼓励早期幼儿的教育方面的企业发展,为幼儿早期教育提供保障。最后,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只有这样劳动者薪资才有可能上升,生活水平才能得到改善。加强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建设推动基层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设,以最快的速度为面临劳动争议的劳动者进行处理,并帮助劳动者与用人单位进行调解,让双方尽快达到和解。提高仲裁机构的效率,加强仲裁机构的权威性,在“一裁二审”的模式下,许多劳动争议案件流程繁琐,维权的成本高,伤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中的特点就是规定了一定范围的一裁终局制度,提高了劳动争议的处理效率。随着条件的不断成熟,可以不断扩大仲裁委员会一裁终局范围,同时劳动者也可以自主的选择仲裁或者是诉讼。提高仲裁员的能力与素质也非常重要,仲裁机构要按照专业化的方式选择仲裁员,重庆市地方法院要加强对仲裁机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