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大学之道》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1页
2《大学之道》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2页
2《大学之道》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3页
2《大学之道》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4页
2《大学之道》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大学之道》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大学之道》教学设计

一、教学基本信息

1.授课课题:大学之道——儒家理想人格路线图

2.授课年级:高中(对应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3.授课时长:1课时(45分钟)

4.教材分析:本课题隶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是在必修下册第一单元介绍孔孟庄理想社会与生活方式基础上的延伸。单元以“百家争鸣与人格理想”为主题,选取儒道墨等先秦诸子经典论说,聚焦“乱世何以救、人格何以立"的千年之问。《大学之道》作为儒家“内圣外王”思想的核心文本,为学生理解先秦思想、建构精神世界提供了清晰的人格修养路径,同时其严谨的论说结构也能帮助学生提升文言文阅读与思辨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借助工具书疏通《大学之道》文意,掌握“明"亲”“止"格”等常见文言词语的重要意义,准确翻译课文核心语句。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梳理“三纲八目"的逻辑层次,能以思维导图或示意图形式呈现其内在关系,理解儒家修养路径的系统性与递进性。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欣赏《大学之道》“开篇点题、层层推进”的论说艺术,体会文本简洁凝练却意蕴深远的语言风格。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儒家“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追求,思考“修齐治平”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内涵及关系;掌握“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递进顺序,明确“修身"的中枢地位。

2.教学难点:结合当代社会现实,辩证分析“修齐治平”思想的价值与局限,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古今对话"。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孔子周游列国”画面的短视频,提问学生:“如果说孔子给了我们理想人格的目标,那么,如何才能成为这样的人?古代先贤是否给我们指明了路径?儒家经典《大学》中的“大学之道"就为我们绘制了一幅理想地图,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大学之道》,探寻儒家为中国人绘制的“理想人格路线图”。

(二)文化常识铺垫

1.《礼记》又名《小戴礼记》,成书于汉代,由西汉礼学家戴圣编撰,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蕴含先秦儒家的哲学、教育、政治、美学思想,对当代文化教育与德性教养仍有重要影响。

2.《大学》过渡提问:“在《礼记》众多篇章中,《大学》为何能成为‘四书’之首?"

明确:《大学》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儒家作品),经北宋程颢、程颐尊崇,南宋朱熹作《大学章句》后,与《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成为宋元后学校官定教科书与科举必读书,是“初学入德之门"的要籍。

3.标题解读:“大学之道”——即“大人之学、成人之学的基本原理”,《大学》只有两千一百多字,课文节选的两段是开篇部分,只占全文篇幅十分之一左右,但是是《大学》的总纲,后世学者常用“三纲八目”来概括。

“大学"与“小学”的区分:“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朱熹《大学章句序》

(三)文言落实

1.自主疏通文意:发放文言字词梳理表,让学生结合工具书(如《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自主翻译课文节选的两段文字,标注疑难字词(如“明明德”“亲民"格物致知”等),时间5分钟。

2.师生合作解疑:

指名学生逐句翻译课文,教师针对重点字词进行点拨:“明"(使……彰明)、“亲”(亲近爱抚,此处指“新民")、“止”(达到)、“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壹是”(一概、一律)。

结合PPT中的文言落实内容,补充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如“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引导学生理解“止-定-静-安-虑-得”的递进关系,是实现“三纲"的基础步骤。

齐读巩固:全班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在诵读中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四)文本精读

1.探究“三纲”的内涵与关系

提问引导:“《大学之道》开篇就提出了‘三纲’,它是儒家理想人格的终极目标,大家能找出‘三纲’的具体内容吗?"(学生回答: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提问引导:“这三者之间是什么关系?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一项的内涵,并分析其逻辑层次。”

成果展示与总结: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结果,结合PPT梳理:

“明明德"是对己层面,指发挥人天生的善性,激发自我完善的自觉性,是“内圣”的起点;

“亲民"是对人层面,指帮助他人去除心灵污染,提升全民道德品质,是“外王”的基础;

“止于至善"是最终追求,指将个人道德与社会治理提升到最完美的境界,是一个无限完善的过程。

三者构成“由低级到高级、由个体到群体”的完整体系,体现儒家“以教化为手段、以德政为目的"的主张。

2.探究“八目”的逻辑与“修身"的地位

过渡提问:“有了‘三纲’这个终极目标,儒家又给出了怎样的实现路径?这就是‘八目’的内容。请大家找出‘八目’,并思考它们之间的顺序能否打乱?”

学生自主梳理:“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尝试分析顺序逻辑。

教师点拨总结:

“八目”是层层递进的关系:“格物致知"是认知基础(推究事物原理、获得知识),“诚意正心”是内心修养(诚实不自欺、防止情感偏向),“修身"是中枢核心(承上启下,连接个人修养与社会治理),“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实践延伸(将家庭治理扩大到国家与天下)。

强调“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明确“修身”是所有人的根本,没有良好的个人修养,后续的“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无从谈起。

3.情境活动:绘制“人生大厦建造图”(3分钟)

情境创设:“如果把‘大学之道’看作一座‘人生大厦’,我们都是建筑师。请结合刚才对‘三纲八目’的理解,小组合作绘制‘人生大厦建造图’,思考:‘三纲’是大厦的什么?‘八目’中哪目是枢纽?‘格物致知到修身’‘齐家到平天下’分别是建造的哪个阶段?"

成果展示:选取1-2组小组代表展示图纸。

明确:“三纲”是顶层设计/总目标,“修身"是枢纽,“格物致知到修身”是基础工程(内圣),“齐家到平天下"是上层建筑(外王)。

(五)课堂总结

《大学之道》用“三纲八目”为我们勾勒了清晰的理想人格路线图,它告诉我们,伟大的“兼济天下"理想,始于“明明德”的平凡修炼。希望同学们在学习这篇文章后,既能做到“独善其身”,修养自身品德;又能胸怀“兼济天下”的理想,在当代社会中走好属于自己的“大学之道"。

(六)作业布置

1.基础作业:背诵《大学之道》课文节选部分,整理“三纲八目”的文言字词及含义,形成个人笔记。

2.思辨作业:开展“《大学之道》当代价值"微型辩论会,学生自行组队分为正反方:

正方:“修齐治平”是当代青年实现人生价值的宝贵指南;

反方:“修齐治平"过于理想化,在当代社会难以践行。

要求:各小组课后收集论据(如现实案例、名人观点等),下节课进行10分钟辩论展示。

六、板书设计

大学之道——儒家理想人格路线图

1.文化常识:《礼记》(戴圣编)→《大学》(“四书”之首,初学入德之门)

2.核心思想:

三纲(目标):明明德(内圣起点)→亲民(外王基础)→止于至善(终极追求)

八目(路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枢纽)→齐家→治国→平天下

3.核心逻辑:内圣(个人修养)→外王(社会治理),以修身为本

4.当代启示:独善其身→兼济天下

七、教学反思

1.需关注学生对“格物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