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职业技能鉴定《机修钳工(高级工)》技术实操等级考核题库及答案_第1页
2024年职业技能鉴定《机修钳工(高级工)》技术实操等级考核题库及答案_第2页
2024年职业技能鉴定《机修钳工(高级工)》技术实操等级考核题库及答案_第3页
2024年职业技能鉴定《机修钳工(高级工)》技术实操等级考核题库及答案_第4页
2024年职业技能鉴定《机修钳工(高级工)》技术实操等级考核题库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职业技能鉴定《机修钳工(高级工)》技术实操等级考核题库及答案一、精密设备安装与调试(考核时长:120分钟)题目1:数控龙门铣床床身导轨的安装与精度调整考核内容:完成床身导轨的吊装定位、水平调整、直线度检测及刮研修复,最终达到导轨纵向直线度0.02mm/1000mm,横向水平度0.01mm/1000mm的精度要求。工具与材料:桥式起重机(5t)、框式水平仪(0.02mm/m)、光学准直仪、长平尺(2000mm)、刮削平板、显示剂(红丹粉)、钳工刮刀(精刮)、调整垫铁(M20×100)、液压千斤顶(10t)、塞尺(0.021mm)。操作步骤与评分标准:|操作环节|操作要求|分值|评分细则|||||||1.基础检查与预处理|检查混凝土基础表面无裂纹、油污,测量预埋地脚螺栓孔深度(≥150mm),清理孔内杂物|10|未检查基础扣3分;螺栓孔深度不足扣2分;未清理杂物扣2分||2.床身吊装与初定位|使用起重机平稳吊装床身,通过调整千斤顶使导轨面高出基础表面58mm,初步对齐安装基准线(偏差≤1mm)|15|吊装倾斜扣5分;基准线偏差超1mm扣5分;未预留调整间隙扣3分||3.水平粗调|采用框式水平仪在导轨跨距1/3处测量,调整垫铁高度使纵向水平度≤0.05mm/1000mm,横向水平度≤0.03mm/1000mm|15|纵向超差扣8分;横向超差扣7分||4.直线度精测与刮研|使用光学准直仪检测导轨纵向直线度,标记高点(每25×25mm²显示点数<12点);采用精刮刀刮削高点,每次刮削量≤0.01mm,直至显示点数≥16点/25×25mm²|25|未正确使用光学准直仪扣5分;刮削量过大扣8分;显示点数不足扣10分;刮刀角度不符合(75°80°)扣2分||5.最终精度验证|用长平尺配合塞尺检测导轨局部间隙(塞尺插入深度≤15mm),复查水平度与直线度|20|间隙超差扣10分;水平度超差扣5分;直线度超差扣5分||6.安全规范|工具摆放整齐,吊装时设警戒区,无违规操作|5|工具杂乱扣2分;未设警戒区扣3分|答案要点:基础预处理时需用角磨机打磨基础表面至粗糙度Ra12.5μm;吊装时需使用4点吊具,钢丝绳与床身接触处加护垫;刮研过程中每刮削10min需用酒精清洗导轨面,避免红丹粉结块;最终调整垫铁应均匀受力,每组垫铁不超过3块,总高度3050mm。二、复杂机械故障诊断与修复(考核时长:90分钟)题目2:卧式加工中心主轴系统异响故障排查与修复考核内容:分析主轴高速旋转(2000r/min)时发出“嗡嗡”异响的原因,完成轴承更换、预紧力调整及精度恢复,最终主轴径向跳动≤0.005mm,轴向窜动≤0.003mm。工具与材料:主轴拆卸专用拉马、千分表(01mm,精度0.001mm)、力矩扳手(0300N·m)、轴承加热器(200℃)、润滑脂(KLUBERISOFLEXNBU15)、新轴承(SKF7018AC/DT,成对安装)、清洁煤油、无纺布。操作步骤与评分标准:|操作环节|操作要求|分值|评分细则|||||||1.故障现象确认|记录异响频率(与转速同步),测量主轴温度(≤60℃),检查润滑系统压力(0.30.4MPa)|10|未记录频率扣3分;未测温度扣3分;未查油压扣4分||2.初步原因分析|排除传动带松动(张紧力≥150N)、齿轮啮合不良(侧隙0.150.2mm),锁定轴承故障|15|未排查传动带扣5分;未查齿轮侧隙扣5分;误判故障源扣5分||3.轴承拆卸|关闭电源,松开主轴后端锁紧螺母(力矩≤200N·m),使用液压拉马均匀施力拆卸轴承,避免损伤轴颈|20|未断电操作扣5分;拉马偏斜扣8分;轴颈划伤(深度>0.02mm)扣7分||4.轴承检测与更换|旧轴承检查:滚动体表面无剥落(面积>0.5mm²判废),游隙>0.015mm(原0.0050.01mm);新轴承加热至100℃热装,内圈与轴颈过盈量0.010.02mm|25|未检测旧轴承扣5分;加热温度超120℃扣5分;过盈量不足扣8分;装反轴承(背对背安装)扣7分||5.预紧力调整与精度测试|调整后端螺母预紧力矩至180N·m,用千分表检测主轴径向跳动(测点距端面100mm)和轴向窜动(压表于端面中心)|20|预紧力过大(>200N·m)扣8分;径向跳动超0.005mm扣7分;轴向窜动超0.003mm扣5分||6.清洁与试运行|清理主轴箱内铁屑,加注润滑脂至轴承腔2/3体积,低速(500r/min)运行10min无异响|10|未清洁扣5分;润滑脂过量(>3/4)扣3分;试运行异响未排除扣2分|答案要点:异响主因是轴承滚动体疲劳剥落,导致运转时接触应力集中;热装轴承时需用测温枪监控温度,避免内圈膨胀不均;预紧力调整应遵循“先轻后重”原则,分3次逐步拧紧螺母;千分表测量时需固定表座于机床大件(如立柱),避免振动干扰。三、液压与气动系统维修(考核时长:90分钟)题目3:四柱液压机液压系统压力不足故障处理考核内容:某Y32100型液压机压制时系统压力仅能达到15MPa(额定25MPa),完成故障诊断、元件修复及系统调试,最终压力稳定在25±0.5MPa,保压5min压降≤0.5MPa。工具与材料:液压油分析仪(检测污染度ISO440618/16/13)、压力传感器(040MPa)、万用表(测电磁铁电压DC24V)、内六角扳手(8mm)、O型密封圈(φ16×2.4)、液压油(LHM46)、滤油器(精度10μm)。操作步骤与评分标准:|操作环节|操作要求|分值|评分细则|||||||1.系统原理分析|绘制液压系统简化图(包含变量泵、溢流阀、换向阀、液压缸),明确压力油路走向|10|未绘制原理图扣5分;遗漏关键元件扣3分;油路走向错误扣2分||2.压力检测与分段排查|①测泵出口压力(≤18MPa);②短接溢流阀(压力升至20MPa);③测换向阀进油口压力(19MPa);④测液压缸无杆腔压力(15MPa)|20|未分段检测扣8分;未记录各点压力值扣7分;检测顺序错误扣5分||3.故障点定位|确认液压缸活塞密封失效(内泄漏),拆解后检查密封圈(磨损量>0.3mm)、缸筒内壁划伤(深度>0.05mm)|15|误判泵/阀故障扣10分;未检测密封圈磨损扣3分;未查缸筒划伤扣2分||4.元件修复与更换|①缸筒划伤处用细油石(W10)修磨至Ra0.8μm;②更换O型圈(预压缩量1520%);③清洗液压油箱(杂质颗粒>50μm≤3个/100mL)|25|缸筒修磨粗糙度超差扣8分;密封圈压缩量不足扣7分;油箱清洗不达标扣10分||5.系统调试与验证|①排气(点动换向阀至液压缸全行程动作3次);②调整溢流阀压力至25MPa(压力表误差≤1%);③保压测试(5min压降0.4MPa)|20|未排气导致爬行扣5分;溢流阀调整超差扣7分;保压压降超0.5MPa扣8分||6.油液污染控制|加油时使用10μm滤油车,检测油液污染度(ISO440617/15/12)|10|未用滤油车扣5分;污染度超标扣5分|答案要点:压力不足主因是液压缸活塞O型圈磨损,导致高压油向低压腔泄漏;缸筒修磨时需沿轴向单向操作,避免圆周划痕;密封圈安装前需涂抹液压油润滑,防止翻边;溢流阀调整时应缓慢升压,每升5MPa停留2min观察系统稳定性。四、高精度零件修复与装配(考核时长:120分钟)题目4:C6140车床尾座套筒锥孔磨损修复(莫氏4号锥,锥度1:19.254)考核内容:尾座套筒锥孔与顶尖配合不良(接触面积<60%),完成锥孔研磨修复,最终接触面积≥85%(大端接触略重),锥孔径向圆跳动≤0.01mm(距端面100mm处)。工具与材料:莫氏4号研磨棒(粗、精磨各1根)、研磨膏(W20粗磨,W5精磨)、红丹粉、百分表(01mm)、V型块(90°)、汽油、无纺布、游标卡尺(0300mm)。操作步骤与评分标准:|操作环节|操作要求|分值|评分细则|||||||1.磨损检测|用标准莫氏4号量规涂色检查(接触点集中于小端),测量锥孔大端直径(标准φ44.399mm,实测φ44.55mm,磨损量0.151mm)|10|未用标准量规扣5分;未测量磨损量扣3分;接触点位置判断错误扣2分||2.研磨前准备|清洗套筒内孔(无油污、铁屑),安装研磨棒(与套筒间隙0.030.05mm),涂抹粗研磨膏(均匀薄涂)|15|未清洗扣5分;研磨棒间隙超0.05mm扣5分;研磨膏过厚扣5分||3.粗研磨操作|双手均匀握持套筒,沿研磨棒做3/4圆周旋转+轴向往复运动(行程≥研磨棒长度2/3),每2min检查接触点(逐步向大端扩展)|20|旋转角度不足扣8分;行程过短扣7分;未及时检查扣5分||4.精研磨与修正|更换精研磨棒,使用W5研磨膏,重点研磨大端接触薄弱区,直至接触点均匀分布(25×25mm²≥12点)|25|未换精磨棒扣8分;大端接触不足扣10分;接触点密度不足扣7分||5.精度验证|①用百分表测锥孔径向圆跳动(套筒安装于V型块,旋转一周读数差≤0.01mm);②标准量规涂色检查(接触面积≥85%)|20|径向跳动超差扣10分;接触面积不足扣8分;接触位置错误(小端重)扣2分||6.清洁与防锈|清除残留研磨膏,内孔涂防锈油(N32机械油+3%石油磺酸钡)|10|未清洁扣5分;未防锈扣5分|答案要点:锥孔磨损主因是长期使用后顶尖与锥孔接触应力集中,导致小端磨损;研磨时需控制压力(双手推力5080N),避免研磨棒偏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