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广东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17 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知识梳理+考点)(解析版)_第1页
2026年广东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17 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知识梳理+考点)(解析版)_第2页
2026年广东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17 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知识梳理+考点)(解析版)_第3页
2026年广东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17 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知识梳理+考点)(解析版)_第4页
2026年广东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17 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知识梳理+考点)(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17古代诗歌鉴赏

(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目录

明晰学考要求...................................................................1

基础知识梳理...................................................................2

考点精讲精练...................................................................6

考点一:评价思想内容........................................................6

考点二:评价观点态度.......................................................11

实战能力训练..................................................................13

【学考要求】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

态度;

广东省学考语文试卷古代诗歌鉴赏考题分析

考题类型2020年2021年2022年2023年2024年

诗歌鉴赏6分。诗歌鉴赏11分。诗歌鉴赏11分。

诗歌鉴赏11分。诗歌鉴赏11分。

《客行》《浣溪沙·新年夜《春日京中有怀》

《张谷田舍》《楚州夜泊》

题型:一道主观坐》题型:两道主观

古代诗歌鉴题型:两道主观题型:两道主观

题,尾联的含意题型:两道主观题,考查内容理解

赏题,考查形象及题,考查形象及

及句子表达效题,描写手法及句及尾联的含意及

思想情感。思想情感。

果。子表达效果。句子表达效果。

【规律总结】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是两个考点,一个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另

一则是根据文本内容发表自己的观点,相对而言,后者难度较大。

古代诗歌不同的题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不同,我们可以通过各类题材诗歌的分析,掌握

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提升学习的针对性。

一、不同题材常见思想情感

(一)送别抒怀诗

1.鉴赏要点:

送别抒怀诗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大类。

他们一般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类诗歌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柳永的《雨霖铃》。

这类诗歌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

形象。

2.常见情感:

A.依依不舍的留念。B.情深意长的勉励。C.坦陈心志的告白。

3.常见特征古人送别的习俗:

①折柳送别②饮酒饯别③唱歌送别

(二)羁旅思乡诗

1.鉴赏要点:

①分析人们思乡缘由。

战乱频仍;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漂泊在外;贬官异地雁归故乡;逢年过节

②了解常见思想情感。

A.羁旅愁思:孟浩然《宿建德江》B.思念亲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C.征人思

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③表达思乡之情方式

触景伤情: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王禹偁《村行》)

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

托物传情:月、雁、笛、柳。

因梦寄情: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唐方干《思江南》)

妙喻传情:乡愁(是一张小小的邮票)。

2.常见特征:

常见场景秋季或春季,清晨或傍晚路口、长亭驿站、渡口码头等杨柳、酒等。

(三)思妇闺情诗

1.鉴赏要点:

思妇闺情诗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或者少女怀

春、思念情人的感情。

2.常见情感:

①妇女对丈夫的思念

②对易逝青春的哀怨,对自由自在生活幸福生活的向往,以及歌颂真挚爱情。

③宫怨诗,专写古代宫女嫔妃因其失宠而生怨情的诗歌,表达盼幸承欢、失宠被弃、孤寂善感、

渴望爱情与自由的情感。

④在怨女诗中,一些诗歌中女性意象淡化,政治性较为突出。主要通过男女的恋爱关系比喻君

臣关系。

具体分为两种:一是直接用男女之依恋表达诗人对君王的依恋,希望被君王重用;二是用男女

失恋,女子被抛弃来喻自己不被朝廷重用等。

(四)山水田园诗

1.鉴赏要点:

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

①意象特征:山水草木、鸟语花香、田园风光、农村景物农家,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

②情感特征:或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或表达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或表达自己从容闲适的生

活态度,以及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向往归隐的情怀。

③技巧特征:融情于景,白描,动静结合,远近结合。

④语言特征:清丽洗练,清新自然、质朴。

(五)怀古咏史诗

1.鉴赏要点:

①弄清史实,要体会意图;

②分析写法,领悟感情。后代作家临古迹、思古人、叹古事,因现实的原因或借古讽今、或因

古抒怀、或感慨今昔。

2.常见感情:

①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

②史实和现实扭和在一起,感悟昔盛今衰;

③感慨个人遭遇;

④抨击统治者昏庸和社会时弊;写作技巧写作技技法上:有借古讽今的,有古今对比的,有用典

的。

(六)咏物言志诗

1.鉴赏要点:

咏物言志诗是通过对独特事物的描绘或赞赏,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追求。

①既然咏物,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曲尽其妙]②由

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不滞于物]

③从表现手法看,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的手法。

2.鉴赏方法:

①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②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神似)

③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

3.常见感情:

①表达不愿媚俗、不愿同流合污,坚持个性、保持清白的高尚情操;

②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伤感;

③抒写自己悠闲舒适、不慕富贵的心境。常见意象如松、竹、梅、荷、芳草、精卫等。

(七)边塞征战诗

1.鉴赏方法:

第一,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如盛唐边塞诗风表现出来的是豪迈勇敢、一往无前;中晚唐

国势微弱,边塞诗中于是夹杂了几许悲壮和凄怆,到了南宋,统治者在风雨飘摇中苟且偷安,边

塞诗大多抒发悲愤,哀痛之情。边塞诗最能体现国运兴衰。

第二、分析边塞诗的不同艺术风格。在大量边塞征战诗中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是很不相同的,

有的豪放旷达,有的雄奇壮美,有的豪壮悲慨,有的委婉清丽......只有细细体会,才有可能准

确领会到边塞征战诗这个大主题下的不同艺术风格。

2.主要特点:

(1)内容:边塞风光(奇丽壮阔)、统治者(穷兵黩武)、将士(生活艰苦)。

(2)情感:

①出征远戍的英勇豪迈,建功立业的渴望和保家卫国的豪情;

②报国无门的愤懑和哀痛;

③长年征战的艰辛连年征战的惨烈;

④对家人思念;

⑤对帝王黩武开边和对边将恃宠贪功的讽刺。

(3)常用手法比喻、夸张、用典、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对比衬托、动静结合、虚实相生。

(4)常用词语: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胡、羌、羯、夷、夜郎、长云

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八)人生感慨诗

1.鉴赏要点:

古人写诗,常因事而起,触景生情,抒发心中的感慨。

例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等.

这些诗选作高考鉴赏材料的可能性不小,尤其值得我们注意。

读懂这类诗,要结合生活,注意名物风俗,注意典故,切忌主观臆测,不得义蕴。

2.常见感情:

①怀才不遇,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②爱国情怀不得重用,如陆游《书愤》

③时光流逝、沧海桑田的伤感: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④贬官谪居的怨恨,仕途失意的苦闷:白居易《琵琶行》

⑤告慰平生的喜悦,追求豁达人生境界:杜甫《春夜喜雨》

⑥洁身自好,不与当权者合作: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⑦伤春悲秋。如宋代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3.注意要点:

①意象特征:“风雨”、“阴晴”、“夕阳”、“落花”、“流水”、“闲居”、“衰鬓”等;

②表达技巧: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或是虚实结合,或是对比衬托。

古代哲理诗,意境深远,启迪心扉,为人们所传诵、称引。

两种情况:一是诗人在创作时,便赋予了哲理的内涵。如朱熹《观书有感》。

二是有不少诗,其哲理内涵是读者赋予的,是人们在欣赏诗歌过程中领悟到的。如杨万里的《小

池》。

(九)忧国忧民诗

1.常见情感:

①战乱离散的痛苦:杜甫《春望》

②同情人民的疾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③反映社会黑暗,揭露统治者腐朽: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④表达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林升《题临安邸》“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⑤表达对山河沦落国破家亡的痛楚:陆游《示儿》

在学业水平测试中,评价思想内容是常见考点,有时考查整体情感,有时考查局部(词句)

情感,变化较多,但整体难度不高;而评价观点态度,则需要深入文本,从文本中攫取信息,

发表自己的看法,难度较大。因此,需要同学们明确考点信息,熟练掌握解题步骤并活学活用。

考点一:评价思想内容

(一)整体情感题

考纲要求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感情,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整

体情感类题目是面向整篇的考查,覆盖面广,综合性强。要求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

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价其深层内涵。需要整体把握,结合诗歌的形象、语言、

表达技巧综合分析。

1.基本题型的解答步骤

步骤一:整体感知关注诗歌中的意象,确定诗歌题材,如怀古咏史诗、咏物言志诗、边塞征戍

诗、山水田园诗等。

步骤二:分析诗句具体分析所涉及诗句分别写了什么,概述内容。作答形式是“xx句(联)写

了xx”答题时不要简单罗列意象,也不要以译代析。

步骤三:概括情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表达的主旨或情感。“抒发了什么”或“揭露了什么”

或“寄寓了什么”

2.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题的解答步骤

步骤一:在整体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合理划分诗歌的层次。

步骤二:根据不同层次的内容,体会每一层次(具体到每一句)中诗人微妙的情感。

步骤三:将这些微妙的情感贯穿起来,大致可以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情况,体会出诗人的情感

变化。

(二)词句情感题

词句情感题是对关键词句的考查,诗歌的关键词句大多数情况下决定了诗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调,

需要在第一时间内予以关注。关键词是可以明显看出诗歌情感类型的词语,如包含“愁”“怨”

“愤”“恨”“忧”“凄”“喜”“乐”“思”“怜”“泪”“闲”“怆”“怅”等字眼的词

语,这些词语多为动词或形容词,表意功能明显。关键句是最能表现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

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

概括分析词句情感题步骤:

步骤一:抓人、事、景确定全诗表达的情感通读诗歌,首先关注标题和注释然后抓住诗中人、

事、景等情感的载体,发掘诗歌背后蕴含的情感整体了解诗人大致的情感意图。

步骤二:分析设题的诗句,写出规范答案答案要素一般含有:①诗句的生动翻译;②诗句运用的

表达技巧(无技巧者可不答);③诗句表达的情感。

【典型例题】

(2021高三·广东·学业考试)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哀郢

[宋]陆游

远接商周祚最长,北盟齐晋势争强。

章华歌舞终萧瑟,云梦风烟旧莽苍。

草合故宫惟雁起,盗穿荒冢有狐藏。

离骚未尽灵均恨,志士千秋泪满裳。

从全诗看,尾联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答案】尾联既是屈原在《离骚》中所无法尽情宣泄无穷的家国之恨,也是陆游在这首诗中所

要表达的与屈原共命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情感能力。

题目是“从全诗看,尾联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感情?”本诗题目是“哀郢”,“哀”是哀叹。“郢”指楚

国的国都郢都。意思是哀叹郢都。首联“远接商周祚最长,北盟齐晋势争强”回顾楚国兴起和发

展的历史,说楚国远承商周二代的王业,国统由来久长,在发展鼎盛时期,曾和齐晋结盟,对

抗强秦。颔联“章华歌舞终萧瑟,云梦风烟旧莽苍”写楚国最终由盛而衰,以至为秦所灭。当年

章华台上的歌舞,早已萧索寂寥了,但是楚地著名的云梦泽,气象依旧,风烟迷蒙,阔大苍茫。

诗人以章华歌舞之短暂映照云梦风烟之永恒,产生强烈对比,抒发物是人非之感叹,揭示出历

史发展之无情。颈联“草合故宫惟雁起,盗穿荒冢有狐藏”由历史的回顾转为对眼前景象的描写,

当年郢都宫殿旧址,如今已野草滋蔓,唯见雁群时时飞起;早已被盗掘的荒坟野冢,如今成了

狐兔藏身之所。这景象是多么凄凉败落,它既是诗人眼前所见之景,又是当年楚国衰亡的象征。

诗人通过以上对比,自然而然归结到楚国衰亡原因上,得出尾联“离骚未尽灵均恨,志士千秋

泪满裳”。“离骚未尽灵均恨”指出了导致楚国衰亡的原因,正是屈原在《离骚》中所尖锐指出

的,贵族蒙蔽君王,嫉贤妒能,朋比为奸惑乱国政。而这一历史的教训,使得千秋仁人志士莫

不感到感慨万分,热泪沾裳“志士千秋泪满裳”。“灵均”是屈原的字,“灵均恨”,既是屈原在《离

骚》中所无法尽情宣泄的家国无穷之恨,也是陆游运用屈原的典故在这首诗中所要表达的与屈

原共命之叹。表达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而忧国之心不老之情。诗人与屈原经历相似而产生

强烈共鸣,怎不“志士千秋泪满裳”?尾联是诗人对楚之衰亡所作的结论,也是诗人卒章显志,

借屈原的千古遗恨来抒发自己的爱国之情。

【即时演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八声甘州

辛弃疾

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杨民瞻[注]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山横一骑,

裂石响惊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汉开边、功名万里,

甚当时、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注]晁楚老、杨民瞻:辛弃疾的友人,生平不详。

这首词寄寓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词人借李广劳苦而不得功勋,英勇而反遭罢黜的故事,申诉自己无端落职、赋闲

家居的不平,表达对当权派倾轧忠良的不满。②化用杜诗,回应朋友邀约同居山间的盛情,

赞赏朋友不以穷达异交的高风。③就算是落魄闲居,也要学李广,要风流潇洒,慷慨激昂,

表现了作者宠辱不惊、无所悔恨的坚强自信。④借李广自比,表达了对南宋当局进奸佞而逐

贤良的不满。⑤结句融情于景,抒写了壮志难酬的悲凉,同时抒写自己虽遭打击而意志不衰

的壮士怀抱。(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①“落魄封侯事,岁晚田间”指李广屡立战功却没有被封侯,晚年闲居田园。“故将军饮罢夜归

来,长亭解雕鞍”,典出《史记·李将军列传》:“……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还至霸陵亭。

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李广被罢

免后,以至于连一个小小醉尉都能够侮辱他,足见英雄落魄后的屈辱和无奈。辛弃疾二十三岁

即起兵抗金,南归以后亦所至多有建树。但因为人刚正不阿,敢于抨击邪恶势力,遭到朝中奸

臣的忌恨,不仅未能实现恢复中原的理想,且被诬以种种罪名,在壮盛之年削除了官职。他的

这种遭遇,极似汉时名将李广。这首词即借李广功高反黜的不平遭遇,抒发作者遭谗被废的悲

愤心情。

②“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化用唐代诗人杜甫《曲江三章》第三首“自断此生

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诗句。作者

在题语云“晁楚老、杨民瞻约同居山间”,此处即以杜甫思慕李广之心,隐喻晁、杨亲爱自己之

意,盛赞晁、杨不以穷达异交的高风。

③“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一语,写我要穿上轻便的短衣,骑上一匹马,到南山去学李广

射虎的生活。我要风流潇洒,慷慨激昂、谈笑愉快地过一个幸福的晚年。上应“落魄封侯事,

岁晚田园”句,表现了作者宠辱不惊、无所悔恨的坚强自信。

④“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一句,写汉代开拓边疆,打击侵略者,保卫边

疆的事业是伟大的,不少的人在这个长约万里的国境线上,建功立业。可是,为什么正在非常

需要人材的当时,像李广将军这样有胆略、有才干而且是曾经在边疆建立过奇功伟迹的人,也

落职闲居呢?借李广自比,表达了对南宋当局进奸佞而逐贤良的不满。

⑤作者遭到罢黜,乃因群小谗毁所致,故用“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之景作结,隐喻

此辈之阴险和卑劣,抒写了壮志难酬的悲凉,同时抒写自己虽遭打击而意志不衰的壮士怀抱,

并以点明题语所云“夜读”情事。

考点二:评价观点态度

所谓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对作者诗歌中的景物、人物、事件等的态度进行评价,也包括对

作者在诗中所表现的观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进行评价。另外,还需要对别人的评价进行分析比

较,做出正确的判断。

(一)评价观点态度“3要求”

1.明确自己的观点。提炼观点,一定要通过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外在形式,结合标题、

注释、意象等暗示信息。

2.结合诗(词)句进行细致分析,找到诗(词)中能支持自己观点的地方来阐述理由和原因。

3.分析评价时注意点面结合,既要有面上的整体把握,也要有点上的具体剖析。

(二)规范答题“3步骤”

步骤一:观点——旗帜鲜明表态,不能模棱两可。

步骤二:分析——抓住诗句具体分析。

步骤三:总结——要有一个归纳总结,扣住评价要点。

【典型例题】

(2021高三·广东·学业考试)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各题。

武昌阻风

[宋]方泽

江上春风留客舟,无穷归思满东流。

与君尽日闲临水,贪看飞花忘却愁。

前后两层意思是否相悖?这样写妙在何处?

【答案】并不相悖,反而使诗更显构思精巧,以闲适写哀愁,含蓄委婉或从侧面表达了诗人浓

浓的思乡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和赏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要注意题目中有几

问,此题含有两问,要一一作答,首先应该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分析其妙处。诗歌前两句直接抒

发“无穷归思”,后两句看似是“忘却愁”,但结合“尽日闲临水”,便知,诗人看似闲适,实际上是哀愁。

从构思和情感的表达特点上进行分析。

全诗用了委婉曲折的抒情手法,前后两层意思乍看相反相对,实则相辅相成;尤其是后面故作

解脱流露的却是更深更沉的愁思。前两句从正面入手,写自己的真实感受。以水喻情,形象生

动。后两句曲折委婉,从反面表达自己的情感。恨不得一步便跨入家门却被滞阻在半路的诗人

是没有那种闲情逸致整日间到水边散步的。

【即时演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和贾舍人①早朝大明宫之作

王维

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

朝罢须裁五色诏,珮声归向凤池头。

【注】①贾舍人:贾至,曾任中书舍人,其职责是给皇帝起草诏书文件。②报晓筹:报

晓。筹:指更筹,古时报更用的计时竹签。③衮龙:天子礼服。④珮:玉佩,唐代五品以上官

员的饰物有“珮”。

有人认为此诗对服饰的描写过多,以“冕服为病”。请结合本诗内容,对这一观点进行批驳。

【答案】①本诗的主题是突出大明宫早朝时的庄严华贵和皇帝的尊贵、威严。对服饰的描写,

正是要表现这一主题,不是诗歌的缺点。

②尚衣局进“翠云裘”,写早朝前宫廷井然有序的工作;“万国衣冠”指穿着各种官服的官员、使

臣,写出万人朝拜的气派;“冕旒”“衮龙”写皇帝的衣冠,突出皇帝的庄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本诗标题为“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核心在于描绘早朝的场景,而服饰是身份和地位的象

征,通过对服饰的描绘,能够体现宫廷的庄重和皇室的威严,强化早朝这一特定场景的肃穆氛

围。

诗中“尚衣方进翠云裘”一句,通过对尚衣局送来的华丽朝服的描绘,展现了早朝前宫廷准备工

作的一丝不苟,体现了朝廷的秩序井然。

“万国衣冠拜冕旒”中,“万国衣冠”代表了来自各地的官员、使者,他们身着不同官服,向戴冕

旒的皇帝行礼,既展示出大唐帝国的繁荣昌盛,又突出了早朝时的盛大场面。

“衮龙”一词描绘了皇帝的礼服,象征着皇帝的尊贵与权威,强化了早朝时皇帝作为国家象征的

核心地位。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小题。

马诗(其十)

李贺

催榜渡乌江,神骓泣向风。

①②

君王今解剑,何处逐英雄?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五③

杜甫

南使宜天马,由来万匹强。

浮云连阵没,秋草遍山长。

闻说真龙种,仍残老骕骦。

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

[注]①榜:船桨。②神骓:乌骓马,项羽的坐骑。项羽兵败逃至乌江,他无颜见江东父

老,拒绝渡江,将马赠给乌江亭长。③此诗作于“安史之乱”期间。④南使:唐代掌管陇右养

牧马匹工作的官职名,南使的辖区在秦州北部。⑤浮云、龙种、骕骦都是骏马名。

1.两首诗的结尾两句都写到了马,在写法上有何相似之处?诗人在其中寄寓的思想情感又有

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手法:两首诗都使用了象征(托物言志)的手法,诗人托物言志,借骏马抒发自身的

志向。

思想情感:①李诗借项羽兵败,乌骓再难遇项羽那样的英雄,表达了诗人渴望得遇知音,得到

重用的愿望,以及对项羽的敬仰、同情之情。②杜诗借垂垂老矣的骏马在苍茫天地间发出哀鸣,

抒发了诗人对收复失地、建功立业的渴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1)手法相同点:李诗尾联“君王今解剑,何处逐英雄”用乌骓马的口吻说:“项王已经解剑自

刎,我今后又到何处去追寻这样的英雄之主呢?”诗人托物言志,借乌骓马来表达诗人渴望被

人赏识的志向。

而杜诗尾联“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意为“它悲鸣着渴望去战斗,向苍天挺起坚强的脊梁”,

诗人用“老啸孀”象征年老多病的自己,托物言志,表达了诗人仍渴望建功立业的志向。

(2)思想情感不同点:①李诗尾句“何处逐英雄”借乌骓马叹息兵败后,再难遇项羽那样的英

雄,表达自己渴望如乌骓遇到项羽一样,遇到赏识自己的明主,从而得到重用,实现自己的志

向。同时“神骓泣向风”也表达了诗人对项羽英雄末路的敬仰、同情之情。

②杜诗尾联“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表明军中战马虽老残,但仍想驰骋沙场,为国立功。

诗人借垂垂老矣的骏马在苍茫天地间发出哀鸣,表达了自己对国家战乱的担忧,以及对收复失

地、建功立业的渴望。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守睢阳作

张巡

接战春来苦,孤城日渐危。

合围侔月晕,分守若鱼丽。

②③

屡厌黄尘起,时将白羽挥。

裹疮犹出阵,饮血更登陴。

忠信应难敌,坚贞谅不移。

无人报天子,心计欲何施。

【注】①张巡:唐朝名将,安史之乱时睢阳保卫战主将,后城陷,英勇就义。②侔:等

同。月晕:指月亮周围的晕圈。③鱼丽:即“鱼鳞”。

2.结尾二句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对睢阳这一战略要地日渐危险的担忧。

②对频繁进攻的敌人的刻骨仇恨。

③对自己能从容指挥作战的无比自信。

④对唐军广大将士众志成城、齐心卫国的战斗韧性的赞颂。

⑤对自己(将士们)坚贞不屈、誓死报国的精神的坚信与赞叹。

⑥在孤城将陷、人将殉国之际,为自己振兴国家的建议将“无人报天子”,从而也就无法实施

感到遗憾。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①开头二句“接战春来苦,孤城日渐危”,写出了睢阳保卫战的时日已久和所面临的危机,四

顾无援,睢阳已成为一座空城,日渐艰危。诗人不以漫长的“春来苦”为苦,而以睢阳这战略要

地的“日渐危”为忧,表达了诗人对睢阳这一战略要地日渐危险的担忧。

②“屡厌黄尘起”句,写诗人对叛军的刻骨仇恨。“屡”字表明了敌人进攻的频繁,“厌”字则入木

三分地绘出了诗人对叛军的义愤之情。

③“时将白羽挥”写作者指挥从容自若,五字是一洗战斗的血腥之气,传神地描绘出了诗人那

仿佛诸葛亮羽扇纶巾,“指麾三军,皆从其进止”(《三国志》)般的儒将风度。

④“合围侔月晕,分守若鱼丽”二句,说明敌我双方攻守的阵势。敌人的包围圈步步缩小,如

同“月晕”之箍月一般,水泄不通,这就愈显出了上文中的“孤城”之孤;而唐在城墙上以五人为

伍分兵警戒,如同平地对垒的鱼丽阵容一样严整,抵御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这就透露出唐

军广大将士众志成城,齐心卫国的战斗韧性,也说明了诗人作为统帅临危不惧,治军有方。

“裹疮犹出阵,饮血更登陴”二句,主要是为唐军广大将士雕像。“疮”字表示伤口决非新创,表

明战事的艰苦卓绝,旧创未好又添新伤,“裹”字表明了将士不顾伤痛,带伤苦战。一个“犹”字,

出神入化,成功地体现了将士奋战到底的坚强毅力。“饮血”者是指重伤员,战伤痛得他们流下

眼泪,但听到战斗警报,他们同样拼尽全力爬上城头矮墙,竭尽全力防守。表达了诗人对唐军

广大将士众志成城、齐心卫国的战斗韧性的赞颂。

⑤“忠信应难敌,坚贞谅不移”二句,是说自己誓死报国的意志也永远不会动摇。一个“难敌”,

一个“不移”,表达出诗人对自己(将士们)坚贞不屈、誓死报国的精神的坚信与赞叹。

⑥最后两句“无人报天子,心计欲何施”,是诗人在绝境中的感叹之辞,在孤城将陷、人将殉

国之际,诗人感到自己死而无怨,遗憾的只是自己振兴国家的许多想法、建议将“无人报天子”,

从而也就无法实施“心计”表达了振兴国家的建议“无人报天子”的遗憾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霜天晓角·赤壁

辛弃疾

雪堂迁客,不得文章力。赋写曹刘兴废,千古事,泯陈迹。

望中矶岸赤,直下江涛白。半夜一声长啸,悲天地,为予窄。

【注】①雪堂: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团练副使。苏轼筑室于黄州东坡,取名“雪堂”。

故址在今湖北省黄州市东。

3.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这首词都是赤壁怀古之作,两首词中表达的作者的情感有何

异同?

【答案】(1)相同点:两首词都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情感。

(2)不同点:①苏词中表达出了对周瑜不朽功业的仰慕,辛词中表达了因苏轼怀古词赋而生

千古兴亡之感。

②苏轼在词中实现了由悲到超脱的转变,有超旷脱俗之感;辛弃疾偏重于抒发深沉的悲愤情

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相同点: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作者感叹“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他通过想象去经历(神游)那三

国(故国)的赤壁之战,人们大概会嘲笑他太富于感情,因而过早地有了花白头发,自嘲之余,

更有年华老去但功业难成的慨叹。

《霜天晓角·赤壁》中,“雪堂迁客,不得文章力”句,意思是:雪堂主人未借文章之力而青云直

上,反因诗文致祸贬谪黄州。辛弃疾借写苏轼“不得文章力”来表达对怀才不遇的人生际遇的愤

懑不平。

所以苏轼和辛弃疾面对不被重视的人生际遇时,都有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叹。

不同点:

①苏轼面对被贬,“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

灭”,写周瑜的婚姻,美女衬英雄,侧面衬托其年轻得意,风流倜傥,意气风发,表达出了对

周瑜不朽功业的仰慕;辛词“赋写曹刘兴废,千古事、泯陈迹”,赋写曹刘的兴盛和衰亡,千百

年来已消除得没有踪迹,也是作者对于历史人物和英雄功业的幻灭阴影,表达了因苏轼怀古词

赋而生千古兴亡之感。

②苏词“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我有如此多的怀古柔情,竟如

同鬓发斑白的老人。人生如同一场朦胧的梦似的,举起酒杯祭奠这万古的明月吧。后几句虽表

达了伤感之情,但这种感情其实正是词人不甘沉沦,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表现,仍不失英雄

豪迈本色,由悲到超脱的转变,有超旷脱俗之感;辛弃疾面对被贬,“半夜一声长啸,悲天地,

为予窄”,半夜慨然一声长啸,天地为之生悲,并且变窄,多了几分沉重和悲愤。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南歌子

吕本中【注】

驿路侵斜月,溪桥度晓霜。短篱残菊一枝黄,正是乱山深处过重阳。

旅枕元无梦,寒更每自长。只言江左好风光,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

【注】吕本中(1084-1145),寿州人。宋廷南渡后,诗人流寓江南。

4.本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①羁旅行役,思亲感伤。驿路,旅枕重阳,可见重阳佳节却人在旅途,自然引发思

亲之伤,羁旅之愁。②佳节独处,寂寞无眠。重阳佳节独在异乡,旅枕无梦,寂寞难眠,更

觉寒夜漫长,流露出孤独寂寞的伤感。③家国沦亡,归而不得,忧时伤乱,痛苦深沉。中原

被金兵侵占,诗人流寓江南,思归不得,内心凄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词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①先看注释,“宋廷南渡后,诗人流寓江南”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此时北宋已亡,作者身在江

南旅途,自然会有羁旅之愁和思念中原故里之情。然后看诗歌内容。上阕“驿路侵斜月,溪桥

度晓霜”中“驿路”直接交代词人身在旅途,漫漫“驿路”,淡淡“斜月”,小小“溪桥”,浓浓“晓霜”,

是词人身在旅途所见之景,景象凄清,接着词人以“正是乱山深处过重阳”点明佳节时令,交代

了时间是九月九日这个倍思亲人的重阳佳节,而词人所在地点不是举家登高之地而是在乱山深

处的旅途上,作者此时的心境之苍凉,可想而知,与前面凄清景物的描写相一致,流露羁旅之

愁和思亲之情。

②“旅枕元无梦,寒更每自长”,重阳佳节,词人身在旅店难以入眠,深觉寒夜漫长,流露孤

独寂寞之情。

③“只言江左好风光,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江左”是词人现在所处之地,也是南宋所在之地,

“中原”是词人的故土,也是北宋江山所在之处,此处两者并举,以“只言”“不道”“凄凉”等词语

展现家国沦丧,中原被金兵侵占,诗人流寓江南,思归不得的痛苦。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弈棋二首呈任公渐(其一)

黄庭坚

偶无公事客休时,席上谈兵校两棋。

心似蛛丝游碧落,身如绸甲化枯枝。

湘东一目诚甘死,天下中分尚可持。

谁谓吾徒犹爱日,参横月落不曾知。

【注】①绸甲:用《庄子》佝偻丈人承蜩的典故。丈人一心捕蝉,竟把身子当枯树,手

臂当树枝。②湘东一目:用南朝梁湘东王萧绎一只眼失明的典故,比喻弈者处于不利之局。按

照规则,围棋有两个“眼”才能活,可现在只有一眼,情势危急可知。

5.元代方回认为本诗颔联不如东坡《观棋》的“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

请结合诗歌简述理由。

【答案】同意:

①颔联通过“蛛丝”“枯枝”等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棋手在棋局中用心专注、忘我投入的状态,

求胜心理较为强烈;

②东坡的“胜固欣然,败亦可喜”既欣赏胜利的喜悦,也接受失败的教训,体现出棋手在竞技

中看淡胜败,从容淡定的心态;

③后者是一种更为豁达的人生态度,启示人们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起伏和变化,从中

吸取经验和教训,不断成长和进步。

不同意:

①颔联通过“蛛丝”“枯枝”等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棋手在棋局中用心专注、忘我投入的状态;

②东坡的“胜固欣然,败亦可喜”既欣赏胜利的喜悦,也接受失败的教训,体现出棋手在竞技

中看淡胜败,从容淡定的心态;

③前者侧重写下棋专注的状态,后者侧重写胜败的心态,没有可比性。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同意:首先,黄庭坚的颔联确实运用了生动的比喻来表现棋手的专注状态,“蛛丝”“枯枝”的使

用使读者能够直观感受到棋手在博弈过程中心无旁骛的情境,这种全身心的投入反映出棋手强

烈的胜负欲和对棋艺的热爱。

其次,对比之下,苏轼的“胜固欣然,败亦可喜”则展现出了一种更为超脱的人生哲学态度。它

不仅关注于竞技场上的得失,更强调的是无论结果如何都能保持内心的平和与乐观,这是一种

更高层次的心理素质,体现了诗人对于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旷达情怀。

再次,从人生的视角来看,苏轼的态度似乎更加符合道家的“顺其自然”思想以及佛学中的“随

缘自在”观念,即不论外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