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大学《地球化学》专业题库- 地球化学元素在地壳演化中的作用_第1页
2025年大学《地球化学》专业题库- 地球化学元素在地壳演化中的作用_第2页
2025年大学《地球化学》专业题库- 地球化学元素在地壳演化中的作用_第3页
2025年大学《地球化学》专业题库- 地球化学元素在地壳演化中的作用_第4页
2025年大学《地球化学》专业题库- 地球化学元素在地壳演化中的作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大学《地球化学》专业题库——地球化学元素在地壳演化中的作用考试时间:______分钟总分:______分姓名:______一、简要说明地壳中主要元素(O,Si,Al,Fe,Mg,Ca,Na,K,Ti)的丰度排序,并简述这种丰度特征与地壳主要矿物(如硅酸盐矿物)的组成有何关系。二、解释什么是元素的地球化学丰度?它与元素在地壳中的实际存在形式有何区别?举例说明亲石元素和亲铁元素在地壳中的典型赋存状态。三、比较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沉积作用这三种地质过程中,元素迁移能力和行为的主要差异。举例说明某种元素(如K,Mg,Si)在这三种作用中可能发生的行为变化。四、水溶液是地壳中重要的元素迁移介质。简述影响水溶液中元素迁移能力的因素有哪些?并说明水溶液如何影响矿物相的溶解与沉淀。五、什么是地球化学障?举例说明地壳演化过程中(如板块俯冲、火山活动)地球化学障的形成及其对元素分异和富集的意义。六、同位素分馏是地球化学研究中的重要工具。简述同位素分馏的基本原理。利用ε值讨论某两种轻、重稳定同位素(如¹⁸O/¹⁶O,¹³C/¹²C)在不同地质体系(如岩浆水、沉积物)中分馏的机制及其应用潜力。七、论述板块构造运动对地壳元素分布和演化产生的主要控制作用。可以结合具体地质现象(如造山带元素富集、大洋中脊元素亏损)进行分析。八、成矿作用是地壳元素聚集形成矿床的过程。简述成矿元素进入成矿溶液的主要途径。并选择一种具体的成矿作用类型(如斑岩铜矿成矿、矿铁矿成矿),分析其成矿元素富集成矿的关键地球化学条件。九、生物活动在地壳元素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举例说明生物过程如何影响某种元素(如碳、磷、硫)的地球化学行为和地球化学循环。十、设想一个经历了大洋板块俯冲-造山作用的典型造山带,预测该造山带中地壳物质组成可能发生的主要变化,并说明这些变化与哪些关键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密切相关。试卷答案一、地壳中主要元素丰度排序(由高到低)大致为:O>Si>Al>Fe>Ca>Na>K>Mg>Ti。这种丰度特征主要反映了地壳岩石以硅酸盐矿物(特别是长石、辉石、角闪石等)为主,其中氧和硅是构成硅酸盐骨架的基本元素,铝是常见的网络形成元素,而铁、镁、钙、钠、钾、钛等则主要以类质同象或独立矿物形式存在于硅酸盐结构中或作为副矿物存在。二、元素的地球化学丰度是指元素在地壳整体(或某个特定圈层/矿物)中的平均含量,通常用重量百分比或ppm(百万分率)、ppb(十亿分率)表示,反映的是一种统计上的、宏观的分布特征。元素在地壳中的实际存在形式则指元素以何种化学键合状态、何种矿物相、何种赋存环境(如自由离子、结构阳离子、络合离子、吸附态等)存在于地壳物质中。丰度决定了元素存在的总量和潜在范围,而实际存在形式则决定了元素的行为活性、迁移能力和可利用性。例如,虽然Fe在地壳中总量丰富,但大部分以氧化物(如赤铁矿)或硅酸盐(如辉石、角闪石)中的Fe²⁺/Fe³⁺形式稳定存在,而可被植物吸收的Fe通常以Fe²⁺的络合态形式存在于土壤溶液中。三、岩浆活动:元素迁移主要在高温熔融状态下进行。活泼的亲石元素(如K,Na,Ca,Mg,Al,Si,F,Cl,S)易溶于岩浆,并在岩浆分异过程中发生富集或亏损,形成不同类型的岩浆岩。亲铁元素(如Fe,Mn)也部分进入岩浆,但迁移能力相对较弱,常形成铁钛氧化物或硫化物。难熔的亲石元素(如Ti,W,Sn,U)和亲铁元素(如REE,Sc,V)则倾向于留在残余岩浆或结晶为特定矿物。变质作用:元素迁移主要在固态矿物间的流体相(如水溶液、熔体)和晶格重组过程中进行。温度、压力和流体是主要驱动力。元素可发生交换、置换、沉淀或溶解。例如,在区域变质中,硅铝酸盐矿物中的元素(如Al,Si,Fe,Mg,Ca)可因脱水作用进入流体,导致原岩矿物发生蚀变(如变成片麻岩);在接触变质中,热液流体可从热源岩中萃取元素(如W,Mo,F,U)并带入围岩,形成矿脉。沉积作用:元素迁移主要在水中进行,涉及风化产物、地表水、地下水、海洋水等。元素的迁移能力和赋存状态受水化学条件(pH,Eh,盐度,络合剂)控制。例如,在河流沉积中,溶解态的Ca²⁺,Mg²⁺易被河水搬运,而Fe,Mn,Al则易在特定条件下(如还原环境、pH升高)发生沉淀形成氢氧化物或氧化物沉积。在海洋沉积中,生物活动对元素的富集和沉积有重要影响,如生物碳酸盐沉积了大量的Ca和Mg,生物磷灰石沉积了P和Ca。四、影响水溶液中元素迁移能力的因素主要包括:1.元素的化学性质:如离子电荷、离子半径、电子层结构、水合能等。通常,电荷越高、半径越小、水合能越大的阳离子迁移能力越强。2.溶液的化学性质:如pH值(影响元素氧化态和形成氢氧化物/络合物的能力)、Eh值(影响元素氧化还原状态)、离子强度(影响离子活度系数和吸附)、络合剂浓度(如有机酸、Cl⁻,F⁻等,能显著增强元素的迁移能力)。3.温度:通常温度升高有利于元素离子的迁移。4.地质环境:如水流速度、岩石/矿物类型(提供反应表面积和吸附位点)、生物活动等。水溶液通过以下方式影响矿物相的溶解与沉淀:1.溶解作用:水溶液中的离子或分子与矿物发生化学反应,将矿物成分带入溶液。例如,酸性水溶液溶解碳酸盐矿物(CaCO₃)。2.沉淀作用:水溶液中的离子在达到饱和或条件变化(如pH,Eh改变)时,与溶液中其他离子或与矿物表面相互作用,形成新的矿物沉淀。例如,在还原环境下,水溶液中的Fe³⁺还原为Fe²⁺并水解沉淀为Fe(OH)₂。3.吸附-解吸:元素离子可在矿物表面发生吸附或解吸,影响其在溶液中的浓度和迁移路径。例如,黏土矿物对阳离子的吸附作用。五、地球化学障是指能够显著阻碍某些元素或元素特定价态/形态在地球化学体系(如岩浆、流体、沉积物)中自由迁移的界面或区域。这些障可阻止元素的扩散、分馏或沉淀。地球化学障的形成机制多样,主要包括:1.相界面:不同矿物相、固-液、液-气界面。元素在跨越界面时可能因分配系数差异而受阻。2.结构限制:密闭的矿物结构(如某些硅酸盐晶格)可能限制元素离子的迁移。3.化学惰性:某些元素或矿物化学性质极其稳定,不易发生反应而迁移。4.物理屏障:如致密岩层的阻挡、低温环境对扩散的抑制。地壳演化过程中,地球化学障对元素分异和富集具有重要意义。例如:1.板块俯冲带:海洋沉积物和玄武岩在俯冲过程中,其中的水、流体和部分元素被带入地幔,形成特殊的流体相,将元素(如U,Th,K,P,H,volatileelements)从地壳/地幔深处带到上地幔,并在特定条件下(如脱水、熔融)导致元素在俯冲板片、地幔楔和上地壳中的分异与富集,甚至引发岩浆活动。2.造山带:在碰撞造山过程中,大规模的变质作用和岩浆作用形成了多个地球化学障(如残余熔体相、片理/片麻理界面、脱水矿物组合),导致元素在不同岩石单元间发生有效分异和富集,形成多种金属矿床(如W,Mo,Sn,Be,Fe,Cu等)。六、同位素分馏是指在不改变同位素原子核的条件下,由于元素同位素间质量差异,导致它们在两种或多种物相之间发生相对富集或亏损的现象。其基本原理源于不同质量的同位素在物理化学性质(如扩散速率、反应速率、键合能)上存在的微小差异,这种差异在特定动力学条件下(如气体扩散、溶液反应、结晶分异)会转化为宏观的同位素组成差异。利用ε值讨论同位素分馏时,ε值是一个相对表示分馏程度的度量,通常定义为某物相的同位素比率与标准物相同位素比率的自然对数乘以一个因子(如1000‰)。例如,讨论¹⁸O/¹⁶O分馏:1.在岩浆水与岩浆体系中,水的¹⁸O/¹⁶O比值通常高于岩浆。分馏机制与水在矿物表面的吸附/解吸、水-岩反应中的氧同位素交换有关。高温、低水/岩比条件下分馏较弱,反之则较强。ε值可用于定量评估分馏程度,并可结合岩浆演化模型反演岩浆的性质和演化路径。2.在沉积物体系中,生物作用(如光合作用、生物骨骼形成)和沉积物-水界面过程是主要的¹⁸O/¹⁶O分馏场所。例如,海洋中浮游生物形成钙质骨骼(如珊瑚、贝类)时,倾向于选择富集¹⁶O,导致沉积物中的钙质组分¹⁸O/¹⁶O降低。ε值可用于示踪沉积物的来源、水体的同位素组成以及生物过程的贡献。利用ε值讨论¹³C/¹²C分馏类似,可应用于有机质演化、生物光合作用、碳酸盐沉积等过程的研究,通过分析不同物相(如有机质、碳酸盐、水溶液)的ε₁³C值变化,揭示碳循环的地球化学过程。七、板块构造运动对地壳元素分布和演化产生着根本性的控制作用,主要体现在:1.板块汇聚(俯冲):海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将富含水、挥发份和地幔物质的海洋沉积物、玄武岩带入地幔楔。这个过程不仅将大量的亲石元素(K,Rb,Ba,Sr,Pb,U,Th,P,Ti等)以及一些轻稀土元素带入上地幔,导致地幔成分变化,形成富集地幔;同时,俯冲过程伴随着脱水作用,形成富含元素(如K,Rb,Ba,U,Th,H₂O,CO₂)的流体,这些流体在俯冲板片、地幔楔与上地壳的相互作用区(如俯冲带后缘、弧后裂谷)释放,是引发造山带岩浆活动、成矿作用(特别是斑岩铜矿、W,Mo,Au矿床)的重要驱动力。俯冲作用还导致部分元素(如Si,Al,Fe,Mg)被“埋藏”或“隔离”在深部地壳或地幔中。2.板块离散(裂谷与洋中脊):板块分离导致地幔上涌,部分熔融形成洋中脊玄武岩(MORB)。MORB具有相对均一且亏损的元素组成,反映了地幔源区的元素特征,特别是亏损了俯冲带输入的元素(如K,Rb,Ba,Pb,U,Th)。在裂谷和被动大陆边缘,地壳加厚和伸展作用导致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形成的岩浆通常具有更高的硅酸度和元素富集特征(如碱性玄武岩、钙碱性系列岩浆),将地壳中的某些元素(如Si,Al,K,Na,Ca,Rb,Sr)带到地表,并形成相应的火山-侵入岩浆活动及矿化。3.板块碰撞(造山带):两个大陆板块碰撞导致地壳急剧缩短、增厚,发生强烈的变质作用和岩浆作用。碰撞过程将不同来源、不同时代的地壳物质挤压、混合,并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元素重新分配和分异。元素的富集和亏损与特定的变质相系、岩浆演化阶段密切相关。例如,陆壳物质的俯冲、熔融、脱水作用以及来自地幔的岩浆注入,共同控制了造山带中造山带元素(LILE,HFSE,Li,Be,B,P等)的富集和成矿。总体而言,板块构造通过控制地幔-地壳的相互作用、地壳的增生与消减、以及不同地壳块体的汇聚与离散,深刻地塑造了地壳的化学组成、元素空间分布格局以及元素的循环演化历史。八、成矿元素进入成矿溶液的主要途径包括:1.岩浆分异作用:在岩浆冷却结晶过程中,某些元素由于溶解度低或结晶分数较低,会富集在残余岩浆中,形成富含这些元素的成矿热液。例如,斑岩铜矿化中,铜主要富集在斑岩阶段的晚期热液中。2.变质作用:在区域变质或接触变质过程中,尤其是在脱水、脱碳作用时,原岩矿物中的成矿元素(如W,Mo,Sn,U,Be,F,Cl)会释放到变质流体中。例如,区域变质作用形成的矽卡岩矿床,其成矿元素来源于深部岩浆热液或变质流体的交代作用。3.风化作用:地表岩石的风化是成矿元素释放到地表水或地下水中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对于活动性强的元素(如K,Na,Ca,Mg,P,Cl,S),它们在风化过程中更容易进入溶液。例如,磷灰石的风化释放磷元素。4.岩溶作用:在碳酸盐岩分布区,地表水和地下水与碳酸盐岩发生溶蚀作用,可以溶解并搬运其中的成矿元素(如Ca,Mg,F,Sr,以及伴生的W,Mo,Ba等)。5.火山活动:火山喷发和喷气活动可以释放大量的成矿元素(如卤素、F,Cl,S,As,Hg等)到地表水中或形成富含这些元素的成矿流体。以斑岩铜矿成矿为例,其成矿元素(主要是Cu,以及伴生的Mo,W,Zn,Co,Ni,Be,F,Cl等)的富集成矿关键地球化学条件通常包括:1.充足的成矿热液:需要有大规模、持续时间较长的中酸性斑岩浆的晚期分异作用,形成富含成矿元素的斑岩热液。2.适宜的成矿环境:矿床通常形成于造山带边缘的浅成相或中深成相,围岩为中性到酸性的陆壳碎屑岩(如砂岩、粉砂岩),这些岩石提供了成矿空间和一定的矿质来源。3.有利的流体化学条件:热液需要具有足够的温度(通常200-350°C)、压力、pH值(酸性)、Eh值(氧化条件)以及较高的离子强度。同时,热液中需要含有足够的络合剂(如Cl⁻,F⁻,S²⁻,有机酸等)来溶解和搬运铜离子,并存在足够的金属阳离子(如H⁺,Fe³⁺,Mg²⁺)来平衡电荷。4.有效的沉淀空间和机制:斑岩铜矿化通常与构造活动(如张裂隙、断层、背斜轴部)有关,这些构造为热液的运移、混合和沉淀提供了有利场所。沉淀机制主要是成矿热液与大气降水或地下水的混合导致成矿元素(特别是Cu)的沉淀(如氧化还原沉淀、pH变化沉淀、络合能力降低沉淀),并在斑岩中形成细脉、浸染状或交代结构。5.封闭-开放体系转换:成矿过程往往经历从相对封闭到开放的体系转换,如岩浆期后热液从深部向上运移过程中,与围岩发生交代反应,逐渐形成富铜的热液体系,最终在开放环境下与大气降水混合而沉淀。九、生物活动在地壳元素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多种方式影响元素的行为和循环速率。例如:1.碳(C)循环:生物(特别是光合作用细菌和植物)利用大气中的CO₂,将其固定在生物体内,形成有机碳。生物死亡后,有机碳通过沉积作用进入沉积物,形成煤、石油、天然气等。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或厌氧条件下的分解作用(硫酸盐还原菌等)会将有机碳氧化为CO₂释放回大气,或转化为无机碳酸盐沉淀。生物活动极大地加速了碳在生物圈、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之间的循环速率,并控制着大气CO₂浓度和全球气候。2.磷(P)循环:生物(如蓝细菌、植物、微生物)吸收溶解在水中的磷酸盐(H₂PO₄⁻,HPO₄²⁻),将其富集在生物体内。生物死亡后,含磷有机质沉降到水底,部分被氧化形成磷酸盐矿物(如磷灰石)沉淀,部分被微生物分解。风化作用将磷灰石等含磷矿物中的磷释放到水中,形成可被生物利用的磷酸盐。生物活动控制着磷在水生和陆生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并影响土壤肥力和沉积物中磷的积累。3.硫(S)循环:生物活动在硫循环中至关重要。硫酸盐还原菌等厌氧微生物将硫酸盐(SO₄²⁻)还原为硫化氢(H₂S)。产甲烷菌等在厌氧环境下将硫化物氧化为单质硫或硫酸盐。硫化物氧化过程是形成硫酸盐矿物的关键,也影响沉积物的Eh条件。海洋浮游生物(如硅藻)的生物沉积作用(硅藻壳)也会固定一部分硫。生物过程显著影响着硫的氧化还原状态转换和地质储存。4.其他元素:生物活动也影响其他元素如氮(N)、铁(Fe)、锰(Mn)、锌(Zn)、铜(Cu)、钼(Mo)等的循环。例如,固氮细菌将大气N₂转化为可被植物利用的含氮化合物;植物根系分泌物影响土壤中Al,Fe,Mn的溶解和活化;海洋生物对微量金属元素(如Fe,Mn,Zn,Cu,Mo)的富集和沉积也具有重要作用。生物活动通过改变元素的化学形态、迁移能力和沉淀/溶解条件,深刻影响着地壳元素的整体循环速率和地球化学平衡。十、设想一个经历了大洋板块俯冲-造山作用的典型造山带,其地壳物质组成和元素分布将发生显著变化,并与多种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密切相关:1.地壳厚度增加与成分改造:碰撞导致地壳物质强烈压缩、叠覆和增生,地壳厚度显著增加。同时,俯冲带来的地幔物质、流体以及原始地壳成分在高温高压下发生复杂的变质作用和部分熔融。这导致地壳成分由原始的大洋板块基底(富MORB成分)和大陆边缘沉积物(可能为陆壳成分)向更硅铝质、更富集(LILE,HFSE,Li,Be,B,P,K,Rb,Cs等)的方向演化。2.元素分异与富集:*LILE(大离子亲石元素,如K,Rb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