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大学《防灾减灾科学与工程》专业题库- 环境采样与监测技术应用_第1页
2025年大学《防灾减灾科学与工程》专业题库- 环境采样与监测技术应用_第2页
2025年大学《防灾减灾科学与工程》专业题库- 环境采样与监测技术应用_第3页
2025年大学《防灾减灾科学与工程》专业题库- 环境采样与监测技术应用_第4页
2025年大学《防灾减灾科学与工程》专业题库- 环境采样与监测技术应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大学《防灾减灾科学与工程》专业题库——环境采样与监测技术应用考试时间:______分钟总分:______分姓名:______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在进行震后废墟环境空气采样时,优先考虑采用哪种采样方法以快速获取有害气体(如CO、H₂S)的浓度信息?A.固定点连续采样B.主动采样C.批量采样(GrabSampling)D.活性炭滤膜采样2.下列哪项不是影响环境样品(如土壤、水样)采集代表性质量的关键因素?A.采样点的空间分布均匀性B.样品采集量的大小C.采样工具的清洁度D.采样时环境条件的稳定性3.对于需要长期、连续监测低浓度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应用场景,哪种采样技术更为适宜?A.玻璃瓶洗脱采样B.活性炭管被动采样C.注射器采样D.流动注射分析采样4.在进行水体溶解氧(DO)的原位监测时,选择哪种仪器通常更能反映水体表层及近表层的真实溶解氧水平?A.碳酸钙滴定法仪B.氧化还原电位(ORP)仪(未校准)C.顺磁式氧分析仪D.比色法溶解氧测试包5.野外采集的土壤样品在运输回实验室后,通常需要进行预处理,以下哪项预处理步骤主要是为了去除物理干扰?A.过筛B.烘干C.化学消解D.脱水6.在环境监测方案设计中,确定采样频率的主要依据不包括?A.监测目标的性质和变化速率B.相关环境标准限值要求C.采样和分析方法的灵敏度D.项目经费和人力投入预算7.使用活性炭管进行空气采样后,进行VOCs分析前,通常需要进行解吸附处理,其主要目的是?A.去除样品中的水分B.使吸附在活性炭上的VOCs释放出来进入气相色谱分析系统C.烧掉活性炭管,避免干扰D.将样品浓缩8.在评估环境监测数据质量时,“平行样分析”主要目的是?A.检测样品是否存在生物污染B.评估样品采集过程中的损失或污染C.比较不同监测点位的结果差异D.校准监测仪器9.在滑坡灾害应急监测中,对滑坡体表面和后缘水体进行水质快速检测,最关注的水质参数通常是?A.溶解氧(DO)B.总溶解固体(TDS)C.氨氮(NH₃-N)和总磷(TP)D.氯离子(Cl⁻)10.下列哪项措施不属于环境采样过程中的“安全性”原则要求?A.采样人员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PPE)B.选择安全的采样路径,避开危险区域C.使用具有足够强度的采样容器D.优先选择最高检测限的分析方法以减少采样风险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1.环境采样方案设计应遵循科学性、______、可行性、经济性等基本原则。2.对于需要监测大气中颗粒物(PM₂.₅)浓度的场景,选择______采样器通常能获得更全面的时空分布信息。3.在进行水体采样时,为避免阳光直射和温度剧烈变化对某些水质参数(如pH、DO)的影响,应使用______瓶进行采样。4.环境监测中的“质量保证”(QA)主要关注监测活动的正确性,而“质量控制”(QC)则关注监测结果的______。5.利用无人机搭载高光谱相机进行环境监测,属于______监测技术的一种应用。6.在土壤采样前,对采样人员进行的关于特定场地安全注意事项的培训,属于______的一部分。7.环境样品采集后,样品的______和妥善保存对于保证后续分析结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8.对于放射性环境监测,常用的监测仪器包括______和辐射剂量率仪。9.在进行环境监测数据统计分析时,除了描述性统计,还应考虑进行______分析,以识别数据中的异常点和潜在影响因素。10.采样点位的布设应能反映监测区域内环境因子的______特征。三、名词解释题(每题3分,共12分)1.采样代表性2.被动采样3.质量保证/质量控制(QA/QC)4.环境监测方案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简述进行环境采样时,选择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2.列举至少三种不同类型的空气采样器,并简述其基本工作原理或适用场景。3.简述进行土壤样品采集时,为保证样品代表性的主要技术措施。4.在环境采样过程中,现场进行哪些关键的水质参数快速检测项目是常用的?五、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1.结合具体灾害类型(如洪水、地震、火山喷发),论述环境采样与监测技术在灾害应急响应阶段所发挥的关键作用。2.试述环境采样与监测技术在实际防灾减灾风险评估中的应用,并举例说明。---试卷答案一、选择题1.C2.C3.B4.C5.A6.D7.B8.B9.C10.D二、填空题1.合理性2.主动式(或:颗粒物采样)3.聚乙烯(或:棕色)玻璃4.准确性(或:可靠性)5.遥感6.安全防护7.状态(或:物理化学状态)8.放射性剂量率仪(或:剂量计、盖革计数器等具体仪器名称也可)9.假设检验(或:统计检验)10.空间(或:时空)三、名词解释题1.采样代表性:指所采集的样品能够真实、准确地反映其所代表的环境介质整体特征的程度。2.被动采样:指利用某种吸附介质或收集装置,在环境介质(如空气、水体)流动作用下,被动地富集目标污染物的采样方法。3.质量保证/质量控制(QA/QC):质量保证(QA)是指为确信监测活动按照既定要求正确进行所采取的质保措施;质量控制(QC)是指为确定监测结果是否可靠、准确所采取的一系列质控措施,包括空白实验、平行样分析、加标回收等。4.环境监测方案:指为达到特定的监测目的,在明确监测对象、范围、指标的基础上,制定的关于监测点位布设、采样方法与频率、样品保存与运输、分析测试方法、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数据评价与报告等内容的系统性计划。四、简答题1.采样时间和频率的选择需考虑:①监测目标的性质和变化速率(如气象参数变化快,需高频率;持久性污染物可低频率);②相关法规或标准的要求;③灾害事件的发展阶段(应急阶段需高频次动态监测);④可用资源(人力、物力、财力);⑤数据的时效性要求;⑥环境背景值变化规律等。2.①主动式采样器:如抽气式采样器,通过动力(如泵)主动抽取一定体积的空气,使空气通过滤膜或吸收剂,污染物被捕获。适用于需要定量或半定量分析特定污染物浓度的场景。②便携式泵吸式采样器:类似于主动式,但通常更便携,用于现场定点或短期监测。③被动采样器:如使用吸附剂(活性炭)或收集袋,依靠空气自然扩散或水体自然流动被动富集污染物。适用于低浓度、长时间、多点、无人值守的监测。④无人机载采样系统:利用无人机平台搭载采样设备(如气体采样口、水体采样装置)进行大范围、快速、灵活的采样。3.为保证土壤样品代表性,主要技术措施包括:①随机或系统布点,避免主观偏见;②根据调查目的和土壤分布,划分采样单元;③在每个采样单元内,采用多点混合或分层采样法采集子样品;④使用干净、合适的采样工具(如土钻、铲);⑤采集足够量的样品以满足分析需求;⑥样品采集后尽快混合均匀,并按要求密封包装。4.常用的现场快速检测水质参数包括:①pH值(使用pH试纸或简易pH计);②溶解氧(DO)(使用溶解氧仪或试剂盒);③电导率(EC)(使用便携式电导率仪);④浊度(Turbidity)(使用便携式浊度计);⑤氨氮(NH₃-N)(使用纳氏试剂比色法试剂盒);⑥硫化氢(H₂S)或甲醛(使用特定气敏试剂);⑦化学需氧量(COD)或高锰酸盐指数(CODMn)(使用便携式快速测试仪或试剂盒)。五、论述题1.环境采样与监测技术在灾害应急响应阶段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通过快速采样与监测,可以迅速评估灾害(如地震、洪水、化学品泄漏)对环境(空气、水、土壤、放射性物质等)造成的即时影响和污染范围,为应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例如,震后快速检测废墟或饮用水源的放射性物质和有毒气体浓度,洪水期间监测洪水水体和周边土壤的重金属及病原体污染。其次,连续的环境监测能够动态跟踪灾情发展和次生环境污染变化,为预警次生灾害(如污染扩散、有毒气体聚集)提供预警信息。再次,为灾后环境修复和污染治理提供基础数据支持,评估治理效果。最后,监测结果也是向公众发布环境风险信息、指导人员疏散和安置的重要依据。2.环境采样与监测技术在防灾减灾风险评估中应用广泛。在灾害前,通过长期的、系统的环境监测,可以识别区域内的环境脆弱性,评估潜在的自然灾害(如地质灾害引发的环境污染风险、洪水引起的水体污染风险)及其可能的环境后果。例如,对易发生滑坡地区的土壤稳定性、地下水化学特征进行监测,对河流、湖泊进行营养状态和水质长期监测,可以评估洪水、蓝藻爆发等风险。在灾害过程中或灾后,采样监测可以量化灾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