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包身工习题课件含答案解析-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1页
第7课 包身工习题课件含答案解析-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2页
第7课 包身工习题课件含答案解析-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3页
第7课 包身工习题课件含答案解析-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4页
第7课 包身工习题课件含答案解析-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苦难与新生第7课

包身工题型觉醒

语言文字运用建议用时:18

分钟(2025山东潍坊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8分)

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社会面貌整体发生了A___的变化。报告文学,作为文学战线的“轻骑兵”,最敏睿、最及时地抓住并反映了时代的巨变。此期的作品,普遍注重表现时代主旋律和时代精神,呈现出与现代报告文学不尽相同的主题内容和审美特征,从而形成了一种B____的发展局面。

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同志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与此同时,苏联一大批“干预生活”的特写作品涌入中国,也为中国作家提供了借鉴和参考的对象。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成功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使中国开始走上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繁荣富强之路。这推动着报告文学的崛起和持续繁荣,从而造就了新时期文学创作中一道引人瞩目的美丽风景。

张光年同志在全国第二届优秀报告文学获奖作者座谈会上这样说过:“这一代的报告文学家是立了功的……今后的文学史,应该开辟报告文学专章!这不是哪个人的恩赐!这是你们用自己的笔换来的荣誊!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创造!”用这一段话来评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报告文学,同样恰当。阅读这些作品,读者无疑能够比较完整地了解到共和国发展历程的每个步伐、每个脚印,能够比较清晰地了解新时代的每一次风云变化。在这些层面上,新中国成立以来报告文学具有显著的“史”的价值。有人把这一价值归结为报告文学的史志性。

诚然,报告文学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历史文献,但它的文学性、艺术性特质为其史实性价值披上了艺术的光辉。新中国成立以来报告文学呈现出某种史诗性价值或史诗性特征的原因在于报告文学以形象化的方式来表现现实。#1.51.请在文中A、B处填入恰当的成语。(4分)【答案】

A翻天覆地

B欣欣向荣(朝气蓬勃)(每空2分)【解析】

A处,结合语境可知,这里是用来强调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故可用“翻天覆地”之类的成语。B处,根据前文“此期的作品,普遍注重表现时代主旋律和时代精神,呈现出与现代报告文学不尽相同的主题内容和审美特征”可知,此处是形容报告文学在当时呈现出一种蓬勃向上、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发展局面,故可填“欣欣向荣”或“朝气蓬勃”等成语。成语积累翻天覆地:形容变化巨大而彻底,也形容闹得很凶。欣欣向荣:形容草木长得茂盛,比喻事业蓬勃发展。朝气蓬勃:形容生气勃勃,充满旺盛的活力。2.将下面的句子还原到文中括号处,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①也拓宽了作家观照生活的视野②全面地解放了作家的思想③为报告文学打开了一个新局面A.②①③

B.②③①

C.③②①

D.③①②【解析】

看括号前的内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鼓励不同的创作风格、思想观点相互交流,为文学创作营造了宽松自由的环境,所以其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解放作家的思想,②句应排在首位。作家思想解放后,随之而来的就是看待生活的角度更加多元,根据“也”可知,①句应排在②句之后。再看括号后的内容,括号后说的是苏联的“干预生活”的特写作品涌入中国的局面,结合“与此同时”可知,前面也应是说报告文学出现了新局面,所以③句应排在最后。因此,排序应为②①③。故选A。3.文中两处画横线的部分各有一处错别字,请找出并修改。(2分)【答案】

敏睿——敏锐

荣誊——荣誉

(每处1分)【解析】

敏锐:指(感觉)灵敏;(眼光)尖锐。荣誉:光荣的名誉。4.“轻骑兵”由形容词“轻”和名词“骑兵”组成,指装备轻便的骑兵,常用来比喻行动敏捷、机动灵活、快速反应的人(事、物)。请仿照“轻骑兵”的构词方式,写出一个词组,并解释它的比喻义。(4分)【答案】

示例一

“急先锋”,常用来比喻在行动上积极领头的人。示例二

“铁公鸡”,常用来比喻一毛不拔非常吝啬的人。(写出词组1分,比喻义3分)【解析】

首先,分析“轻骑兵”的构词方式,由“形容词+名词”组成,故可选用“急先锋”“铁公鸡”等词组。题干要求我们写出比喻义,参考题干,可以用“常用来比喻……的……”的句式来写。5.请把文中画波浪线的长句变成几个短句,不得改变句子原意。(5分)【答案】

新中国成立以来,报告文学以形象化的方式来表现现实,因此,它呈现出某种史诗性价值或史诗性特征。(5分,答案不唯一)【解析】

先分析句子,原句是个有因果关系的长句,句子的核心是阐述报告文学呈现特定价值或特征的“原因”。需要把长句的主要意思拆分开,“新中国成立以来报告文学呈现出某种史诗性价值或史诗性特征”这部分点明了描述对象以及其所呈现出的特征,是结果,可单独成句,可把“新中国成立以来”放在句首;“原因在于报告文学以形象化的方式来表现现实”则着重说明引发上述状况的原因,为了表示强调和前后形成清晰的因果逻辑,把原因词拆分出来,可以使用“因此”;然后把“报告文学以形象化的方式来表现现实”这一原因保留,独立成句。最后按照因果顺序调整句序即可得出答案。题型觉醒

现代文阅读Ⅱ建议用时:18

分钟(2024辽宁沈阳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18分)死神又来敲门

一边在创造着成就,一边在接受着磨难,这似乎成了你的宿命。

1997年12月,你腹痛难忍,去医院复查,被告知肿瘤复发。

你不相信这样的结果,趁寒假你又去昆明复诊,得到的是同样的答复。

你拿着诊断书从医院出来,脸上挂满泪水,精神恍惚地走在昆明街头。

诊断书也是一份死亡通知书。你忽然觉得活着好累好累。你想回到丈夫身边,跟他一起躺在地下。

你不是超人,不是伟人,你只是一个平凡的孤独的女人。你在这个世界上已无牵挂,你不想再坚持了。一个人不惧死亡,那是因为活着比死亡更艰难。

回到丈夫身边去!

这个想法忽然无比强烈。你擦干泪水,决定实现这个计划。对生存的妥协亦是一种抵抗。#1.1.8

你看着车来车往的马路,闭着眼睛走向车流。

一声刺耳的刹车声响彻街头,恍惚中,你心里想:死了吗?

你忽然听到一个男人愤怒的咒骂:“你想死去跳滇池啊!你想怎么死都行,别来这里害人!你撞我的出租车,你死了我还要承担责任,我家还有老有小,哪个来养他们?”

咒骂声和随之而来的围观,让你无地自容,落荒而逃。

自己不要活了,怎么可以去害人呢?看来,选择死亡也涉及伦理道德。

你蹒跚地走着,回到住处,栽倒在床上,任泪水打湿枕头,一直躺到天黑。

如台风掠过大海,你内心的狂风骤雨逐渐平息,忽然想找人倾诉,但那时并没有手机,你联系不到朋友。

你从包里找出一个本子,摸出笔,开始疯狂地书写。从幼年、少年、青年,到遇到丈夫,到拥有的那些幸福日子,到丈夫丢下你让你孤独地生活,到你全身心地对学生的付出,到华坪县委、县政府领导对你的关心。你边哭边写,像在写一篇无限长的遗书。你要死了,要让人们知道,你是多么爱你的丈夫,你是多么热爱生活,也那样深切地爱着你的学生。开始你只是想用对学生的付出来忘记对丈夫的思念,但渐渐地,对学生的好,已经成了你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哭了一晚上,写了一晚上,迎着旭日,身心俱疲的你终于放松了下来。

你“审判”了自己!#1.1.18

你睡得很沉,想在梦中见到丈夫,听他的安慰,可是他并没有来。

你的思绪回归现实:你的学生的学习成绩刚有起色,难道你就要离开他们吗?

你怀念起那些来自贫困山区、与你朝夕相处并有了超越血缘之情的孩子们。

那些可爱的孩子们如果不能考出去,他们不可能有机会复读,只能重返大山,重复他们父辈的宿命。

你要用自己生命最后的烛光,照亮他们精彩的明天。你要尽全力抗拒死神对你的绑架。

你毅然回到华坪。领导和同事得知你的病情,劝你住院,你婉言拒绝了。

他们说:“我们需要你坚强地活着,还想同你多共事几年,请你服从安排,住院治疗。”

这份真情使你住进了华坪县中医院。

你成了医院里最不守规则的病人。如果有课,你拔下针头就跑回学校上课;没有课时,你就回医院打针。这样跑来跑去,控制不住肿瘤的生长。为了不浪费国家的钱,你干脆放弃治疗,出院回到学校。

你的学生们哭了。孩子们说:“是我们把老师累病的!听老师讲第一节课时,老师是那么年轻,可现在变成这个样子了……”#1.1.28

你说:“同学们,老师不会死的,也决不会离开你们,请相信老师。”

于是,有的学生就学着你的样子,有了小病也不休息,照样上课。

可爱的孩子们唤回了你的信心,激发出你生命的火花,他们是你的“特效药”。你决心在有生之年,加倍地爱护他们,用生命微弱的烛光去点燃他们的理想。

中考在即,你改变了教学方法:不提“中考”两个字,少批评,多鼓励。

学生们都离家很远,学校只能采取“放大假”的办法,每到月底放四五天假,让他们回家背米。有的学生为了节省路费,一直要到放寒暑假才回去。

星期六的晚上,你领着他们做游戏、看电影,把亲友送给你的营养品分给他们。

这一年,学校刚迁到新址,家底薄,一放假,锅炉房就熄火。

放假不回家的学生没有水喝,你便自己掏钱去附近的一家饭店买开水。一暖水瓶收1元钱,你一次提四个暖水瓶,回来一杯杯倒满,再回去提。学生不喝生水,保障了身体健康。这使学生很感动,他们说:“老师,你身体不好,我们自己去提。”

当饭店的老板知道你每天买水是给学生喝,降到5角钱一瓶,最后干脆不收钱。

学习方面,你从不看重分数多少,只要他们尽力学就行。课间放音乐,讲课前唱一首歌,提倡讲普通话,让他们多读多写,引导他们带着感情放声朗读,把自己的情感糅进课文描绘的画面之中。#1.1.38

因为你从一开始就注意与学生沟通情感,师生已经产生了默契,所以,每当你提出建议,他们都会立刻响应。孩子们不是被老师“逼着学”,而是变成了自觉的“我要学”。

一个苗族学生,看起书来废寝忘食,你就盯着他吃饭,盯着他喝水,盯着他睡觉。天气酷热难当,他还穿着一身厚衣服,经常大汗淋漓,你就提醒他脱掉外衣,并劝他:“孩子,要科学地安排学习时间。”

“我的基础太差,不这样拼搏,我无法挽回两年里丢掉的东西。”

“那也要注意作息时间,失去了健康什么也学不成了。”

“老师,有你做榜样,我精力充沛得很。”

中考结束,全县1

000多名考生,他考了第二名。

你身带疾病站在讲台上,成为学生们崇拜的“旗帜”;你的每一堂课,都是学生们励志的军号声。

(选自李延国、王秀丽的报告文学《张桂梅》,有删改)#1.1.46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A.面对“一边在创造着成就,一边在接受着磨难”的宿命,张桂梅以行动抗争,趁寒假又去昆明复诊。B.“你要尽全力抗拒死神对你的绑架”一句体现了张桂梅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教育事业的执着,鼓舞人心。C.“你不是超人,不是伟人,你只是一个平凡的孤独的女人”一句对张桂梅强烈的敬佩之情喷涌而出。D.文中所提及的教育案例表明,在张桂梅心里,培养学生自信自强的人格,使其健康成长,比分数更紧要。【解析】

“面对……的宿命,张桂梅以行动抗争,趁寒假又去昆明复诊”错误。“去昆明复诊”的内容在原文第3段,根据“你不相信这样的结果,趁寒假你又去昆明复诊”可知,去复诊是因为不相信诊断结果,不属于对宿命抗争的行动。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A.作者十分注重对张桂梅外在形象的把握和描写,赋予作品可视化的艺术效果,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B.饭店老板卖开水由1元降到5角到最后免费,是以周围人态度的变化来侧面烘托张桂梅的奉献精神,感人至深。C.把张桂梅比喻为学生崇拜的“旗帜”,将她的课比喻成学生励志的“军号声”,表达了作者对其个人魅力的赞美。D.文章运用抒情的表达方式,多采用带有浓重感情色彩的判断句、陈述句,直白、热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解析】

“注重对张桂梅外在形象的把握和描写”错误。文本并没有描绘张桂梅的外在形象,通篇使用第二人称来叙述,主要从动作、心理和语言等角度来塑造张桂梅的形象。8.文章采用第二人称来叙述,请简要分析其作用。(6分)【答案】

①有助于读者走进张桂梅的内心,与其进行精神对话,拉近读者和主人公之间的距离,显得更加亲切、感人。②有强烈的抒情性。用“你”便于作者表达对张桂梅的同情和赞美之情,使报告文学叙事充满人情味,充满情感共鸣。③使叙述更有画面感和感染力,人物形象更真实。如张桂梅往车流里走的画面让我们看到了她脆弱的一面,有助于塑造一个立体、多元、接地气的新时代女性楷模形象。(每点2分)【解析】

题干的关键词是“第二人称”“作用”,所以这道题考查的是叙述人称中第二人称的作用。解题时,首先要了解第二人称“你”本身的语法作用和情感意味,然后结合具体语境分析。第二人称的一般作用有:①拉近与读者的距离;②便于情感的抒发;③有时有拟人意味,使语言生动。从文中对张桂梅的描写来看,文中多次用第二人称描写张桂梅的心理,如第6、7段的“你在这个世界上已无牵挂,你不想再坚持了。……回到丈夫身边去”及第8段的“你擦干泪水,决定实现这个计划。对生存的妥协亦是一种抵抗”,由此可知,运用第二人称“你”,有助于读者走进张桂梅的内心,与其进行精神对话,拉近读者和主人公之间的距离,显得更加亲切、感人。文中还多次用第二人称抒发对张桂梅的赞美之情。如第16段的“你是多么爱你的丈夫,你是多么热爱生活,也那样深切地爱着你的学生”和第23段的“你要用自己生命最后的烛光,照亮他们精彩的明天。你要尽全力抗拒死神对你的绑架”,由此可知,第二人称“你”的使用有强烈的抒情性。用“你”便于作者表达对张桂梅的同情和赞美之情,使报告文学叙事充满人情味,充满情感共鸣。除了以上两个方面,文中还用第二人称描写了张桂梅的动作、行为,如第9段的“你看着车来车往的马路,闭着眼睛走向车流”和第14段的“你蹒跚地走着,回到住处,栽倒在床上,任泪水打湿枕头,一直躺到天黑”,这些描写让我们看到了张桂梅脆弱的一面,所以,第二人称可以使叙述更有画面感和感染力,使人物形象更真实。知识链接人称的作用第一人称:叙述较为亲切自然,便于直接、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第二人称:便于直接对话,利于思想情感的交流,能拉近与读者或对话者的感情距离;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使抒情更加强烈感人;使叙述更有画面感和感染力,使叙述的形象更真实;用于外物,有拟人化的效果,使语言生动。第三人称:能够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反映现实较为灵活自如,有利于客观叙述。9.报告文学具有新闻性与文学性相统一的特点,请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6分)[分析报告文学的新闻性与文学性,解题方法见名师大招册P30]【答案】

①报告文学需要长期走访取得大量真实的资料,体现了报告文学的新闻性。如张桂梅曾想放弃生命、给学生们自费买水等事件,都是需要深入调查才可以得到的真实、新鲜的素材。②报告文学在取材、剪裁和表达上也很重要,体现了报告文学的文学性。如张桂梅想要放弃生命前的大段心理描写,细腻感人,文中的直接抒情、议论以及优美生动的语言,使得文本富有感染力。③报告文学是新闻性和文学性的有机统一。新闻性使报告文学真实、新鲜、吸引人,文学性使报告文学细腻、生动、感染人。二者结合才能直接、迅捷、有力量地表现张桂梅这一“时代楷模”的形象及其现实意义。(每点2分)【解析】

根据关键词“新闻性”“文学性”可知,我们要从文中找出能体现“新闻性”和“文学性”的内容。“选文内容”指明了作答范围是整篇文章。先分析“新闻性”。首先,文本塑造的人物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