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阅读(72分)(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孟姜女即《左传》上的“杞梁之妻”,这是容易知道的。因为杞梁之妻哭夫崩城屡见于汉人的记载,而孟姜之夫“范希郎”的一个名字还保存着“杞梁”二字的声音。这个考定可说是没有疑义。杞梁之妻的故事始见于《左传》,到了西汉的后期,刘向在《列女传》中叙述了这个故事,他把《左传》做上半篇,把当时的传说做下半篇,说她“就其夫之尸于城下而哭”,一哭哭了十天,以致城崩身死。这时,杞梁之妻的故事出现了城崩的说法。东汉初年的王充是一个大怀疑家,他欢喜用理智去打破神话。他根本不信有崩城的事,所以他在《论衡·感虚》说“城为之崩”是虚,至于“城适自崩,杞梁妻适哭下”,欲为理性的解释,反而见其多余。但我们在这些资料里,也可以知道当时的传说流行和大家倾信的状况。但杞梁之妻所哭倒的城,总是在中国的中部,不离乎齐国的附近。杞梁夫妇的事实,无论如何改变,他们也总是春秋时的人、齐国的臣民。谁知到了唐朝,这个故事竟大变了!最早见的,是唐末诗僧贯休的《杞梁妻》:秦之无道兮四海枯,筑长城兮遮北胡。筑人筑土一万里,杞梁贞妇啼呜呜。上无父兮中无夫,下无子兮孤复孤。一号城崩塞色苦,再号杞梁骨出土。疲魂饥魄相逐归,陌上少年莫相非!这诗有三点可以惊人的:(一)杞梁是秦朝人。(二)秦筑长城,连人筑在里头,杞梁也是被筑的一个。(三)杞梁之妻一号而城崩,再号而其夫的骸骨出土。这首诗是这件故事的一个大关键。它是总结“春秋时死于战事的杞梁”的种种传说,而另开“秦时死于筑城的范希郎”的种种传说的。从此以后,长城与他们夫妇就结成了不解之缘了。这段故事所以会如此转变,当然有很复杂的原因在内。就我所推测得到的而言,它的原因至少有两种:一是乐府中《饮马长城窟行》与《杞梁妻歌》的合流;一是唐代的时势的反映。《饮马长城窟行》的曲调是三国、六朝以至唐代一直流行的。他们所咏的大概分两派,雄壮的是杀敌凯还,悲苦的是筑城惨死。三国时陈琳所作,即属于悲苦的方面。诗云: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结发行事君,慊慊心意关。明知边地苦,贱妾何能久自全!这说的是夫妇的惨别之情,虽没有说出人名,但颇有成为故事的趋势。唐代王翰作此曲,其下半篇云:回来饮马长城窟,长城道旁多白骨。问之耆老何代人,云是秦王筑城卒。黄昏塞北无人烟,鬼哭啾啾声沸天。无罪见诛功不赏,孤魂流落此城边。这把长城下的白骨,指明是秦王的筑城卒了。拿这几篇与贯休的《杞梁妻》合看,真分不出是两件事了。它们为什么会得这般的接近?只因古时的乐府,原即现在的歌剧,流传既广,自然容易变迁。《饮马长城窟行》本无指实的人,恰好杞梁之妻有崩城的传说,所以就使她做了“贱妾何能久自全”的寡妇,来一吐“鬼哭啾啾声沸天”的怨气。于是这两种歌曲中的故事就合流而成为一系了。唐代的时势怎样呢?那时的武功是号为极盛的,太宗、高宗、玄宗三朝,东伐高丽、新罗,西征吐蕃、突厥,又在边境设置十节度使,带了重兵,垦种荒田,防御外蕃。兵士终年劬劳于外,他们的悲伤,看杜甫的《兵车行》《新婚别》诸诗均可见。他们离家之后,他们的妻子所度的岁月,自然更是难受。她们魂梦中系恋着的,或是在“玉门关”,或是在“辽阳”,或是在“渔阳”,反正都是在这延亘数千里的长城一带。从种族和国家看来,长城固然是一个重镇,但闺中少妇的怨毒所归,她们看着便与妖孽无殊。谁人是逞了自己的野心而造长城的?大家知道是秦始皇。谁人是为了丈夫惨死的悲哀而哭倒城的?大家知道是杞梁之妻。这两件故事由联想而并合,就成为“杞梁妻哭倒秦始皇的长城”,于是杞梁遂非做了秦朝人而去造长城不可了!她们再想,杞梁妻何以要在长城下哭呢?长城何以为她倒掉呢?这一定是杞梁被秦始皇筑在长城之下,必须由她哭倒了城,白骨才能出土,于是遂有“筑人筑土一万里”,“再号杞梁骨出土”的话流传出来了!她们大家有一口哭倒长城的怨气,大家想借着杞梁之妻的故事来消自己的块垒,所以杞梁之妻就成为一个“丈夫远征不归的悲哀”的结晶体!北宋一代,她的故事的样式如何,现在尚没有发现材料,无从知道。南宋初,《孟子疏》中曾经论到这事。《孟子疏》署着北宋孙奭的名字,但经朱熹的证明,这是一个邵武士人所作而假托于孙奭的,这人正和朱熹同时。他的书非常浅陋,有许多通常的典故也都未能解出,却敢把流行的传说写在里面,冒称出于《史记》。他说:或云,齐庄公袭莒,逐而死。其妻孟姜向城而哭,城为之崩。杞梁之妻的大名到这时方才出现了,她是名孟姜!这是以前的许多书上完全没有提起过的。自此以后,这二字就为知识分子所承认,大家不称她为“杞梁之妻”而称她为“孟姜”了。孟姜二字是怎么来的,这也是值得去研究的。周代时妇人的名字,大家都把姓放在底下,把排行或谥号放在上面。“孟姜”二字,“孟”是排行,“姜”是齐女的姓;译作现在的白话,便是“姜大姑娘”。这确是周代人当时惯用的名字,为什么到了南宋才从民众的传说中发见出来?在《诗经》的《鄘风·桑中》篇,有以下的一章:爰采唐矣,沬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姚际恒在《诗经通论》(卷五)里解释道:是必当时齐国有长女美而贤,故诗人多以孟姜称之耳。这话也许可信。依他的解释,当时齐国必有一女子,名唤孟姜,生得十分美貌。因为她的美的名望大了,所以私名变成了通名,凡是美女都被称为“孟姜”。孟姜本为齐女之名,但《鄘风》也有,《郑风》也有,可见此名在春秋时已传播得很远。孟姜二字在秦汉以后民众社会的歌谣与故事中继续行用,亦事之常。杞梁是齐人,他的妻又是一个有名的女子(有名的女子必有被想象为美女的可能性),后人用了“孟姜”一名来称杞梁之妻,也很是近情。这个名字,周以后潜匿在民众社会中若干年;直到宋代,才被知识分子承认而重见于经典。孟姜成了杞梁之妻的姓名,于是通名又回复到私名了。(选编自顾劼刚《孟姜女故事的转变》)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西汉后期流行的传说中,杞梁之妻在齐国城下哭了十天,哭塌了城墙。B.唐末诗僧贯休《杞梁妻》,将“春秋时的杞梁”改成“秦时的范希郎”。C.南宋初的《孟子疏》中,杞梁之妻的故事首次出现了“孟姜”的名字。D.杞梁之妻传说的流变,与百姓、文人的传播有关,与时代特点也有关系。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对孟姜女即杞梁之妻的考定“没有疑义”,对北宋时杞梁之妻的传说则“无从知道”,体现严谨循证的学术态度。B.作者在论证具体问题的过程中,通常会先以问句的形式提出问题,再分析得出结论,目的是教给读者规范的思考路径。C.文章在分析唐代杞梁之妻传说的变化时,揣摩“闺中少妇”的想法,意在说明学术文章应该借助生活经验和文学想象。D.文章在评价姚际恒《诗经通论》的解释时,使用了“也许可信”的说法,体现了作者写作语言的分寸感和谦虚的心态。3.根据阅读Ⅰ和阅读Ⅲ的内容,在原文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5个字。(3分)杞梁之妻的故事中心,在战国以前是①,在西汉以前是悲歌哀哭。在西汉的后期,这个故事的中心又从悲歌而变为②了。到了唐代之后,在征战和徭役不息的时势之中,所有的故事,经着那时人的感情的渲染和涂饰,都容易倾向到“边思闺怨”这一方面。比如还有一个卢莫愁,在六朝人诗中是一个欢乐且富贵的女子,但在唐代沈侄期的《古意》中就成了“谁为含愁独不见”。“莫愁”尚可变成“多愁”,何况久已负了悲哭盛名的杞梁之妻呢!所以从此以后,杞梁妻的故事的中心就一变而为③。4.“孟姜”成为“杞梁之妻”的名字,经过了哪些阶段?请简要说明。(4分)5.作为一篇学术论著,本文引用了大量古诗文,这些古诗文的作用是什么?(6分)(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三走严庄(节选)茹志鹃文本一:去年,一九四七年,正是高粱红的时候,我和军区民运部的老马同志,第一次来到了严庄。严庄不算是个新区,但这地区地方武装力量不够强,还残留了一部分政治土匪,他们勾结地主,经常有活动,甚至半夜里抬了铡刀进村,找我们的村干部。我和老马去严庄的任务,就是协助政府,在那里搞土改试点工作,要发动群众,要进行土改,同时要组织农民自己的看家队。严庄是个好地方,庄前庄后一抹平地,只在地平线上,淡淡地勾出一些高山的轮廓。我们由区队员带领进庄的时候,虽然是大白天,可是庄里肃静无声,静得叫人不安。我们首先来到农会长严来全的家里。来全是个三十多岁的愣汉子,正和他的爹在砌院墙,一见我们两个穿军装的进去,他呆了呆,神色有些紧张,接着就把我们引到屋里,“乒乓”把大门关上,然后才招呼道:“来了,同志!”村里那种出奇的静寂,来全的关大门,这一切使我立即在心里作了一个决定,明天一定要争取文工团来一个小队,在这里演出一下,那时候叫做“轰”一下,大锣大鼓,唱唱跳跳,要把这种令人不快的寂静赶跑,要让人们敞开大门跟我们说话。来全把大门一关,屋里顿时黑洞洞的,看不清人面,只听见老马开门见山地在问来全庄里的情况。坐久以后,我才发现这屋里还有一点光源,这是从我背后的一个窗户里照进来的。在窗前的炕头上,端端正正坐着一个妇女,有二十多岁,这大概是来全嫂了。她全身坐在亮处,低眉垂眼地在做针线,好像根本没看见她家来了两个陌生的客人。我当时想,这个来全嫂,恐怕是属于那种不问外事、安分淑静的妇道人。老马和来全谈着如何串联群众,培养积极分子,怎么开齐心会搞土改,来全都全神贯注地听着。可忽然,我见他冲我后面直皱眉头,我回头一看,见那位宁静的妇女,不知什么时候已悄悄地下了炕,靠在房门框上听我们谈话。尽管来全对她又皱眉又瞪眼,她却只当没看见,依然倚在那里听老马说话。我一回头看她,她还大大方方地朝我笑了笑,然后才悄悄地走了开去。区里来人联系,说是这几天区武装就在这一带活动,要我们放心工作,于是老马就决定,先做三天培养积极分子的工作,然后召开贫雇农外加中农的齐心大会。当晚,老马睡到另一个积极分子家里去,我就睡在来全家,和来全嫂通铺。我问:“大嫂子,你叫什么名字?”她没回答,在被子里轻轻地笑了,一会儿,说:“咱没念过书,没名字。我在家顶小,我娘就叫我个收黎子。”收黎子,收黎子,这天晚上,我念着这极动听的名字睡着了。第二天日近正中的时候,我到底把文工团拉了过来,并在村中一块谷场上拉开了场子。锣敲起来,鼓打起来,弦子一响,歌声飞扬,孩子们跑来了,爷们娘们走出来了,人们笑起来,拍起巴掌来,村里那种死水样的寂静,被冲得干干净净。“收黎子,你怎么不去看戏?”我说。她没回答,只抬头朝我笑笑。我坐到炕沿上,一定要她说出道理,她才含笑说道:“那合适吗?”“有什么不合适?……”我正要给她大讲一通,她却笑眯眯地拉住我膀子问了;“你说,我们分地主的地,那红契呢?”这可能是她考虑了好久的一个问题,我连忙跟她说,原来的地契是反动政府搞的,都不能算数,拿来一把火烧掉,人民政府重新另发土地证。“要是地主把它藏了呢?”我忽然觉到,这位淑静而又有点封建的收黎子是多么关心土改,她关心红契,关心浮财,更可贵的是,她在言语之间,对反动势力没有丝毫的畏怯。这才是土改中真正的骨干分子。一会儿,她又在我耳边轻轻地说话了:“我说,地主把地契藏起来也不要紧,要是咱的政府站住这里,他拿着也是白拿;要是反动派过来了,反正没咱的日子过,他有没有地契总是个财主,你说是不是?”“是,你说得很是。”我十分赞扬她。的确,她想得非常透彻,可她就是把这些道理收在肚里,不敢开口,不敢往外拿。唉!收黎子,收黎子……睡梦中,我忽然给一个大嗓门吵醒了,“你懂个啥!”这是来全的粗喉咙。我翻身坐起,朝外屋一看,见收黎子低了头在灶上捣蒜,来全拿了一根烧火棍,在她身边挥舞着,喊着,天已大亮了。“一个娘们,也学得咋咋呼呼,分地,分地,这是你们说的话吗?”来全仍对她发着威。“有啥说不得,顶多像我娘那样。”收黎子开口了!当天,我把这情况告诉了老马.老马沉默了半晌,才慨叹似的说:“所以说,土地改革是挖封建势力的老根,老根动了,别的也就得动动。”贫雇农齐心大会,第二天就在来全家的堂屋里召开了。收黎子出来给灯里添了油,加了两根灯草,就走进里屋,一直没露脸,而且连房门帘子也放下了。会议一开始,来全简单地说了几句团结起来斗争地主的话。说完了,大家都没开口。他等了一会儿,看看大家只是抽烟咳嗽,不知怎么就来了火,红了脖子,猛地一拍桌子,粗了喉咙喊道:“要地的留下,豁出来干,不要地的出去!”他这一拍桌子一喊,不但把来开会的人都吓得怔住了,就连老马和我也都愣了。有个别胆小的,当时就抖抖索索地站起来想走了。随着又有几个人站了起来。眼看一个准备了四天的会议要给他喊垮了。老马连忙站起来,但还没开口,我身边的房门帘子一动,收黎子垂着眼皮,站在房门里,怯怯地说道:“老少爷们,我说,咱们还是要地。”她这轻声细语的一句话,竟比刚才来全拍桌子大喊更出人的意外,那些站起的,要走的,都一齐停了下来。收黎子的嘴唇虽然微微有点哆嗦,但是话却说得很稳很清楚:“咱们祖祖辈辈从没说要分地主的地,结果也没个好日子。像我娘,本庄的爷们都知道的,她给地主害死了,还给地主的狗拖。我说,倒不如分,闯个活路。”收黎子说完了,屋子里肃静无声,也没任何的动作。来全张开嘴巴,似乎也给自己媳妇的这番话镇住了。过了一会儿,只见他猛地往起一站,腰带一勒,哑了喉咙喊道:“老少爷们,不分没咱的活路了,今天咱们抱成一团来赌个咒,准定分他们的土地。”小屋里给他这几句热血沸腾的话一喊,气氛立刻激烈起来,当即有两个青年热气腾腾地站起来说话。会一散,我们就连夜组织了看家队,并立刻派出岗哨,监视恶霸地主“独眼狼”。严庄苏醒了,严庄的人民,再也不贴着墙根走路,而且有了笑语,有了歌声,他们双手举起压了他们几千年的大山,把它摔得粉碎。1960年12月16日零点整文本二:“我追求像那些前辈作家那样,能在一个短短的作品里,在一个简单、平易的事件、人物身上,却使人看到整个时代脉搏的跳动;一个普通人物的遭遇,却能反映出整个国家社会的命运。”(茹志鹃:《追求更高的境界》,《文汇报》1962年5月24日)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A.“庄前庄后一抹平地”与“高山轮廓”的描写,以地理屏障暗示阶级对立,为土改斗争埋下伏笔。B.庄内“肃静无声”的氛围,既反映土匪威胁下的恐怖现实,又体现出农民对土改工作的观望态度。C.村民“走出来了”“笑起来,拍起巴掌来”,这些细节表明文艺活动打破了思想禁锢、凝聚了民心。D.村民们“双手举起压了他们几千年的大山,把它摔得粉碎”,运用双关手法,含蓄地揭示文章主题。7.关于文中收黎子这一人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收黎子没有名字,仅以“收黎子”称呼,说明旧时代农村女性地位低下。B.收黎子详细询问“红契”,她对土改政策理解深刻,是真正的积极分子。C.面对来全的呵斥,她以“顶多像我娘那样”回应,表现她对土改的坚定。D.齐心大会上,她因为很少当众说话而“嘴唇微微哆嗦”,内心十分紧张。8.文中老马为什么说“土地改革是挖封建势力的老根,老根动了,别的也就得动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9.文本二中提出,希望通过“简单、平易的事件、人物”反映“整个时代脉搏”。请结合文本一谈谈是如何体现这一创作理念的。(6分)(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齐侯还自晋,不入。遂袭莒,门于且于,伤股而退。明日,将复战,期于寿舒。杞殖、华还载甲,夜入且于之隧,宿于莒郊。明日,先遇莒子于蒲侯氏。莒子重赂之,使无死,曰:“请有盟。”华周对曰:“贪货弃命,亦君所恶也。昏而受命,日未中而弃之,何以事君?”莒子亲鼓之,从而伐之,获杞梁。莒人行成。齐侯归,遇杞梁之妻于郊,使吊之。辞曰:“殖之有罪,何辱命焉?若免于罪,犹有先人之敝庐在,下妾不得与郊吊。”齐侯吊诸其室。(节选自《左传·襄公二十三年》)材料二:杞梁妻者,齐杞梁殖之妻也。杞梁妻无子,内外无五属之亲。既无所归乃枕其夫之尸于城下而哭内诚动人道路过者莫不为之挥涕。十日,而城为之崩。既葬,曰:“吾何归矣!夫妇人必有所倚者也:父在则倚父,夫在则倚夫,子在则倚子。今吾上则无父,中则无夫,下则无子,内无所依以见吾诚,外无所依以立吾节,吾岂能更二哉!亦死而已!”遂赴淄水而死。君子谓杞梁之妻贞而知礼。诗云:“我心伤悲,聊与子同归。”(节选自《列女传·卷五》)材料三:传书言杞梁氏之妻向城而哭,城为之崩。此言杞梁从军不还,其妻痛之,向城而哭,至诚悲痛,精气动城,故城为之崩也。夫言向城而哭者,实也;城为之崩者,虚也。夫人哭悲莫过雍门子,雍门子哭对孟尝君,孟尝君为之于邑。盖哭之精诚,故对向之者凄怆感动也。夫雍门子能动孟尝之心,不能感孟尝衣者,衣不知恻怛,不以人心相关通也。今城,土也,土犹衣也,无心腹之藏,安能为悲哭感恸而崩!使至诚之声能动城土,则其对林木哭能折草破木乎?向水火而泣能涌水灭火乎?夫草木水火与土无异,然杞梁之妻不能崩城明矣。或时城适自崩,杞梁之妻适哭下,世好虚,不原其实,故崩城之名至今不灭。传书言杞梁氏之妻向城而哭,城为之崩。此虚言也。(节选自王充《论衡·书虚篇》)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既无所A归B乃枕其夫之尸C于城下D而哭E内诚动人F道路过者G莫不H为之挥涕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门,动词,指攻打城门,与《烛之武退秦师》“晋军函陵”的“军”活用方式相同。B.既,既然,与《归去来兮辞》“既自以心为形役”的“既”意义相同。C.恻怛,同义复词,与《谏太宗十思疏》“可以尽豫游之乐”的“豫游”构词方式相同。D.使,假使,与《阿房宫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的“使”意义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莒子在蒲侯氏碰到率军偷袭的杞殖和华周,他用重金收买二人,但没有成功。B.杞殖战死,齐侯打算在路边吊唁,被杞梁妻拒绝,齐侯只好在杞殖家中吊唁。C.刘向在《列女传》中记述杞梁之妻的故事,重点突出了杞梁妻投淄水的结果。D.王充以雍门子哭对孟尝君的故事作比,说明杞梁妻哭崩城墙的情节是虚构的。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昏而受命,日未中而弃之,何以事君?(2)吾何归矣!夫妇人必有所倚者也。14.本试卷的阅读I中,顾劼刚认为王充说“‘城适自崩,杞梁妻适哭下’,欲为理性的解释,反而多余”。你同意顾劼刚的说法吗?请结合材料三,从论证的角度谈谈你的看法。(5分)(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自嘲陆游〔宋代〕少读诗书陋汉唐,莫年身世寄农桑。骑驴两脚欲到地,爱酒一樽常在旁。老去形容虽变改,醉来意气尚轩昂。太行王屋何由动,堪笑愚公不自量。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通过写少年“陋汉唐”与晚年“寄农桑”,展现诗人人生轨迹的变化。B.颔联“骑驴”、“爱酒”等词以日常生活情景,勾勒出诗人晚年生活状态。C.颈联“虽变改”与“尚轩昂”形成转折,突出诗人形衰志不衰的精神风貌。D.尾联以反诘和用典收束全诗,体现了诗人对愚公不自量力的理性批判态度。16.有人认为此诗中有“自嘲”,也有“自勉”,还有“自嘲实为自勉”,请结合全诗分析。(6分)(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论语》云:“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荀子《劝学》中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也提到了自我反思。(2)入秋后,气温起伏不定,柳老师挂念在军校的儿子,给他发微信时用了李清照《声声慢》中的词句“__________,__________”,叮嘱他及时增减衣物,照顾好自己。(3)与右上图内容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对于报告文学来说,读者关心的是事实和真相。作者应该表达自己鲜明的倾向和爱憎,但是必须将其寓于事实之中。作者不能把他的哭泣或欢笑照直地倾吐出来,而是要渗透在、凝结在那使人哭泣或欢笑的形象里。要令读者在字面上看不见他的哭泣或欢笑,但形象本身使读者不能不哭泣,不能不欢笑。只有这样,作品才能充分显示出它的力量。报告文学要求真实,却又不同于新闻报道。________________。和其他文学形式一样,报告文学同样需要展开想象的翅膀,运用适当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从《包身工》可以看出,夏衍并不因为报告文学强调新闻性而在写作手法上显得拘谨。①他能放开手笔,②灵活地通过具体形象的描写、精辟有力的议论、细腻感人的抒情等表达方式,③借助比喻、借代等修辞手法,④生动地描绘包身工的生活,⑤使人们读来,⑥虽感到真实可信,却牵动神魄。我国的报告文学是在三十年代左翼文艺运动中发展起来的。此后其数量虽然逐渐增多。但多数作品是新闻的成分多,文学的意味少;直观的报道多,睿智的探究少。直到《包身工》发表后,才让报告文学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包身工》在题材与主题方面都有新的开拓,艺术水平也达到当时报告文学前所未有的高度,因而标志着报告文学这一新兴文体在我国已发展到成熟的程度。周立波当时曾热情赞扬道:“夏衍的《包身工》是今年关于产业工人的一篇材料丰富、情真意挚的报告文学,在报告文学刚刚萌芽、工人文学非常缺乏的现在,它有双重的巨大的意义。”作为我国报告文学的第一块基石,《包身工》是()的。18.下列填入文中二段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作为文学的一种,它除了要将人物形象和事件表现得鲜明而生动外,还要具有新闻的真实性。B.它除了要将人物形象和事件表现得鲜明而生动外,作为文学的一种,还要具有新闻的真实性。C.作为文学的一种,它除了要具有新闻的真实性外,还要将人物形象和事件表现得鲜明而生动。D.它除了要具有新闻的真实性外,作为文学的一种,还要将人物形象和事件表现得鲜明而生动。19.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20.填入文中第三段括号内的词语,最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实至名归B.名不虚传C.当之无愧D.众望所归21.文中第三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何作用?请做简要分析。(4分)22.作者“要令读者在字面上看不见他的哭泣或欢笑,但形象本身使读者不能不哭泣,不能不欢笑”。请结合《包身工》中的选段,做简要分析。(4分)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被骂做“猪猡”的人。跟着这种有威势的喊声,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很快地就像被搅动了的蜂窝一般骚动起来。打呵欠,叹气,叫喊,找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女性所有的那种害羞的感觉,在这些被叫作“猪猡”的人们中间,似乎已经很迟钝了。她们会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将身体稍稍背转一下就公然在男人面前换衣服。那男子虎虎地向起身慢一点的人的身上踢了几脚,回转身来站在不满二尺闲的楼梯上,向楼上的另一群人呼喊:“揍你的!再不起来?懒虫!等太阳上山吗?”三、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痕,是事物留下的印记。它可以是地质变迁后的沧海桑田,历史长河中的金石铭文,也可以是记录生命成长的一卷胶片。有的“痕”历久弥断,有的“痕”随风而逝……如果可以选择,你想留下什么痕迹?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6届广州市天河区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一)语文参考答案及解析1.B(贯休的《杞梁妻》写的还是杞梁)2.A(B目的不是教读者思考路径;C不能说明学术文章借助文学想象;D没有体现谦虚的心态)3.①不受郊吊②崩城③旷妇怀征夫(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4.两个阶段:一是私名变成了通名,“孟姜”本是齐国齐国一个美女的名字,后来变成了美女的“通名”;二是通名变成私名,杞梁之妻是齐国人又有名,后人就把“孟姜”当成了杞梁之妻的姓名。(每个阶段2分,概括1分,说明1分,意思对即可)5.①文中所引用的古诗文,是论述的佐证,使论证更严谨;②也是分析的材料,让结论更有说服力;③还是所探究问题的源头,令问题的提出更精准;④能展现故事变化的脉络,为研究提供了不同的维度。(一点2分,答出三点给满分,意思对即可)6.B(A项“以地理屏障暗示阶级对立,”理解有误。C项“打破了思想禁锢、凝聚了民心”过度解读。D项“运用双关”理解有误。)7.B(收黎子的这一行为并不能说明她对土改政策理解深刻。)8.当土改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打破了经济剥削得根基后,还需进一步促使人民的思想觉醒。(能正确理解“老根动了,别的也就得动动”两者的关系,得2分;对“老根”的理解1分,对“别的”理解1分。“别的”可以指“家庭权力结构的变化,由传统的男权秩序到共同参与公共事务”;“女性意识的觉醒,从被动服从到主动参与社会变革”;群众观念的转变,从畏惧封建势力到主动反抗”等。9.(1)通过在严庄召开动员会议这一小事件来展现土改改革的时代洪流。(2)小人物承载大主题:严来全、收黎子等人从沉默到抗争,来表现农民阶级觉醒这一宏大主题。10.BEF11.B(“既”为“已经”之意。)12.C(“重点突出了杞梁妻投淄水的结果”表述有误。)13.(1)昨夜接受命令(出战),未到中午就背弃,凭什么来侍奉君主呢?(关键词“弃”“事”各1分,句意2分)我回哪里去啊!妇女一定要有依靠的人啊。(关键词“何归”“倚”各1分,句意2分)14.答案示例:同意顾劼刚的说法。①王充先提出观点,再通过分析得出杞梁妻哭倒城墙是不真实的结论,论证过程已经很完整。②而“城适自崩,杞梁妻适哭下”这句话“欲为理性的解释”,去推测崩城的说法一直流传的原因,③与论证的观点关系不大,可以不要,是多余的。不同意顾劼刚的说法。①王充先提出观点,再分析杞梁妻哭倒城墙为什么不可能。②而“城适自崩,杞梁妻适哭下”这句话,“理性的解释”了人们是喜欢虚构情节的,③进一步证明了杞梁妻哭倒城墙是不真实的结论,是必要的。(①能结合作者的论证目的讲到材料的论证结构或层次,②能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城适自崩,杞梁妻适哭下”在论证中的作用,③点能讨论这句话与论证之间的关系。①②两点每点2分,③点1分,意思对即可)15.D(尾联并非批判愚公。)16.(1)首联少时的意气风发到了晚年已经不复存在,含自嘲之意。(2)颈联写自己暮年之时虽容颜改变,但依然豪情未灭。(3)尾联表面嘲笑自己像愚公一般自不量力,实则以愚公精神自励。每点2分。17.(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3)示例一: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示例二: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示例三: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示例四: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每句1分,多字、错字、漏字不给分。第3小题填写的古诗文名句符合图片意境即可。)18.C(“作为文学的一种”呼应后文的“和其他文学形式一样”,总领全句,应放在句首;按逻辑顺序应先“真实性”后“生动性”。)19.②修改:“通过”改为“运用”,此处“通过”为介词;或去掉“灵活地”。⑥修改:改为“既感到真实可信,又牵动神魄”。20.D(“众望所归”之意为“深得众人拥护、爱戴。”其主语应为人。)21.通过两组“多”与“少”的对比,突出了当时的报考文学所存在的诸多问题,表现了《包身工》在中国报告文学中的突破性成就和深远影响。22.(1)作者并未直接抒情,仅通过客观描写包身工起居的生活状态来表现包身工所处的恶劣环境,从而引起读者对他们的同情。(2)通过客观描写监工对包身工的恶劣态度引发读者对资本家的憎恶和对包身工的同情。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痕,是事物留下的印记。它可以是地质变迁后的沧海桑田,历史长河中的金石铭文,也可以是记录生命成长的一卷胶片。有的“痕”历久弥断,有的“痕”随风而逝……如果可以选择,你想留下什么痕迹?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留痕地质层中沉积着亿万年变迁,历史古籍里镌刻着不朽篇章,而我们每个人的生命胶片上,也都在时光中显现着独特印记。面对“想留下什么痕迹”的追问,我选择让每一个脚印都在走过的土地上闪光,让生命在成长中熠熠生辉。“痕”,是存在的证明,是价值的刻度。它可以是地质变迁后的沧海桑田,记录着自然的变迁;也可以是历史长河中的金石铭文,承载着人类的智慧与文明;还可以是记录生命成长的一卷胶片,定格着我们生活的点滴瞬间。不同的“痕”有着不同的价值和意义,有的历久弥新,有的随风而逝。但无论哪种“痕”,都在诉说着一个朴素的真理:存在过,必留痕迹。留下成长的脚印,让其成为生命的坐标。成长之痕的本质,是灵魂在时间中的雕塑过程。每一个成长印记都是我们在存在之流中确立的坐标。那些挑灯夜读时在稿纸上留下的墨痕,那些跌倒后又站起时在心灵刻下的坚韧,都是当代青年成长的见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建筑材料采购合同范本简约版
- 2025年短视频合作协议(跨平台)
- 2025年建设项目融资借款合同模板
- 2025典当借款住宅合同范本
- 2025建筑工程材料采购销售合同范本
- 2025润滑油采购合同样本
- 2025电子产品购销合同书样本
-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题库及答案(八)
- 2025年跨文化交际与国际合作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村集体“三资”清理年终总结
- 美容美发场所卫生管理制度
- 成人脓毒症患者医学营养治疗要点指南解读(2025年)解读课件
- HSE管理体系管理手册
- 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教学
- 《服务替代营销》课件
- 2024版合同归档与档案数字化处理合作协议3篇
- 《煤炭资源绿色开采》课件
- 商铺委托经营合同(2篇)
- 江苏省扬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 数学 含答案
- 抽象函数的赋值计算及其性质7类题型压轴专练(老师版)
- GB/T 18385-2024纯电动汽车动力性能试验方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