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广东省江门市高一上学期期中自编历史模拟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测试范围: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课-第14课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三星堆遗址出土了大量青铜器,其中的青铜尊、罍与湖南华容、安徽六安、陕西城固等地出土的青铜尊、罍从形态到纹饰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表明A.中华文明早期各地区之间已有交流B.早期国家政权充满神权色彩C.商朝时对长江流域实现了有效管理D.长江流域文明发展水平较高【答案】A【详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题干提到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尊、罍,与湖南华容、安徽六安、陕西城固等地出土的同类型器物在“形态到纹饰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种文化器物的跨区域相似性,能够说明中华文明早期不同地区之间存在工艺、审美乃至文化交流互动,A项正确;“早期国家政权充满神权色彩”通常需要诸如“祭祀仪式、占卜刻辞、神像崇拜”等直接体现神权与政权结合的证据,排除B项;商朝对长江流域“实现有效管理”需要有行政建置(如派驻官员)、赋税制度、军事控制等明确史料支撑,排除C项;题干重点是“不同地区器物相似”,而非单独强调长江流域文明发展水平“高”,排除D项。故选A项。2.《孟子·滕文公上》载:“古者公田为井,方一里,九夫耕之,各授私田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先耕种公田,然后耕种私田)……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据此可知,井田制A.可以自由买卖土地 B.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C.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D.使血缘色彩逐渐浓厚【答案】B【详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表明井田制下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形成了一种互助友好的关系,这种和谐稳定的基层社会关系有助于整个社会秩序的维护;同时“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体现了一种劳作秩序的安排,大家按照规定先完成公田事务再处理私田事务,整体上有一定的规范和秩序,这些都有利于维护社会统治秩序,B项正确;井田制规定土地并不能自由买卖,排除A项;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关于血缘关系在井田制中体现的描述,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3.三代时期鬼神崇拜盛行,神祇高居于民众之上。春秋时期“民神并举”“重民轻神”等观念勃兴,精英阶层借助“民主神从”的形式、“民先神后”的次序,间接确立了民众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本体地位。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经济的发展 B.儒家学派的倡导C.民众力量的成长 D.士阶层逐步崛起【答案】A【详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夏商西周至春秋时期中国。春秋时期,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高,社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经济基础的变革导致了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的变化,使得国家治理中神权思想日益淡化,民本思想勃兴,A项正确;儒家学派在春秋时期逐渐兴起,孔子等思想家强调“仁政”“民本”等理念,提倡“敬鬼神而远之”,主张关注民生和社会秩序。儒家思想的传播确实对“重民轻神”观念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思想上的发展根源还在于经济社会发展,因此不是最主要原因,排除B项;民众力量的成长和士阶层的崛起都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因此都不是最主要原因,排除C项、D项。故选A项。4.秦王政刚即位时,李斯上书指出:“今诸侯服秦,譬若郡县。夫以秦之强,大王之贤,由灶上骚除,足以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此万世之一时也。”这说明当时A.郡县制在全国的推广 B.统一成为人们的共识C.秦国具备统一的条件 D.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答案】C【详析】根据设问用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战国时期的中国。李斯在奏书中指出当时秦国处于绝对优势,既有强大的国力,也有贤明的君主,因此当前是千载难逢的统一良机,即秦国具备统一的条件,C项正确;秦统一全国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及其他群体对于统一的态度,因此无法得出统一成为共识的结论,排除B项;秦统一全国后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排除D项。故选C项。5.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爆发后的数十年间,统治者与道教完全处于敌对关系。到了三国时期统治者不再仇视道教,开始改善双方关系,并有目的有限度地利用道教力量。两晋时期,道教精英参与到统治者的核心政治决策中。这一变化说明A.道教的社会地位逐渐下降B.道教逐渐符合统治者的需求C.儒学逐渐丧失了正统地位D.外来文化发展实现了本土化【答案】B【详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东汉末年统治者与道教敌对,之后关系转变,三国时利用道教力量,两晋时道教精英参与核心决策。这种变化的背后是随着时间推移和社会形势发展,道教在教义阐释、组织功能等方面逐渐调整,变得符合统治者在巩固统治、稳定社会秩序等方面的需求,B项正确;从东汉末年到两晋时期,道教从被敌对到能参与核心政治决策,这明显表明其社会地位是逐渐上升的,而不是逐渐下降,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此后虽然在不同时期受到其他思想的冲击,但并未丧失正统地位,排除C项;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并不是外来文化,不存在外来文化本土化的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6.十六国时期,慕容鲜卑族建立的前燕政权将大量中原地区的汉族百姓迁至其统治的辽东地区。此后,原本在中原地区流行的以面食为主的饮食习俗,逐渐在辽东地区的鲜卑族中传播开来,成为当地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现象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鲜卑族完全放弃了本民族习俗 B.中原文化占据主导地位C.人口迁徙推动了习俗的传播 D.辽东地区经济水平超越中原【答案】C【详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十六国时期(中国)。根据题干可知,前燕政权将中原汉族百姓迁至辽东,使得中原的面食饮食习俗在辽东鲜卑族中传播,这清晰地体现出人口迁徙这一行为对习俗传播所起到的推动作用,体现文化交融的过程,C项正确;“完全放弃”说法过于绝对,鲜卑族在接受中原习俗的同时,可能仍保留部分本民族习俗,排除A项;材料仅体现中原饮食习俗在辽东鲜卑族中传播,不能说明中原文化占据主导地位,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辽东地区与中原地区经济水平的比较,且从史实来看,当时中原地区经济仍较为发达,排除D项。故选C项。7.唐后期,河朔藩镇对中央政府的宣索要求做出积极回应,履行一定的进奉义务。进奉虽然会削弱自身的经济实力,但能获得中央的“官爵威命”。中央政府以此来体现其统治权力。从某种意义上讲,“宣索”和“进奉”A.维系了唐朝统治 B.强化了朝贡体系C.激化了社会矛盾 D.加剧了藩镇割据【答案】A【详析】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唐后期,河朔藩镇对中央的“宣索”做出“进奉”回应,藩镇通过进奉获得“官爵威命”,中央借此体现统治权。这一互动在一定程度上让中央和藩镇之间保持了联系,维系了唐朝统治,A项正确;这是唐朝内部中央与藩镇的关系,并非朝贡体系,排除B项;题干未涉及社会矛盾,排除C项;题干体现的是藩镇对中央有一定回应,并非加剧割据,排除D项。故选A项。8.白居易在《重赋》中写道:“国家定两税,本意在爱人……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织绢未成匹,缫丝未盈斤。里胥迫我纳,不许暂逡巡……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这说明A.实物税的征收加重了农民的负担B.安史之乱严重破坏了唐朝的经济C.商品经济发展引发了新社会矛盾D.两税法一定程度上加重人民负担【答案】D【详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白居易诗歌的大意是:国家制定了两税法,本意是爱护百姓。怎奈时间久了,贪官得以因循舞弊,搜刮百姓来邀宠,征收赋税不分冬春。绢还没织成一匹,丝还没满一斤,里长就逼我缴纳,不许我稍有迟疑。夺走我身上的温暖,买你们眼前的恩宠。诗中指出,两税法的初衷是减轻百姓的负担,但实际执行中却出现了严重的偏差,百姓的负担反而加重了,D项正确;诗歌认为是官员的强取豪夺、税收负担重加重了百姓负担,而非因为征收实物,排除A项;材料所述为两税法的弊端,而非安史之乱的破坏,排除B项;材料所述为两税法引发的矛盾,一般认为商品经济发展有其积极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9.下图为风靡唐朝的柘枝舞,它与胡旋舞、胡腾舞并称为三大西域乐舞。柘枝舞的特点是节奏多变,舞者随着鼓声起舞,舞姿富于变化,既刚健明快,又婀娜俏丽。柘枝舞的风靡反映了唐朝时A.国内密切的文化交流 B.女性社会地位显著提高C.市民文化的繁荣兴盛 D.音乐舞蹈体系走向成熟【答案】A【详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柘枝舞是西域乐舞,西域乐舞在唐朝流行,这体现了唐朝与西域之间存在密切的文化交流,A项正确;柘枝舞的风靡主要是文化交流方面的体现,和女性社会地位是否显著提高没有直接关联,排除B项;市民文化繁荣兴盛是在宋朝及以后,唐朝时期市民文化还没有到繁荣兴盛的程度,排除C项;仅从柘枝舞这一个西域乐舞的风靡,不能得出唐朝音乐舞蹈体系走向成熟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10.《宋人轶事汇编》记载,北宋名将狄青担任河北真定路副帅时,举行酒宴,一个名叫刘易的低级文臣也在座。酒宴中有伎人以儒者为戏,刘易大怒,指着狄青骂道“黥卒竟敢如此”,把酒杯摔在地上不辞而去。而狄青“笑语益温”,第二天亲自登门向刘易赔罪。这一记载从侧面反映了宋朝A.崇文抑武的治国理念 B.文武兼备的人才标准C.秉笔直书的史学精神 D.忠君勇猛的武将形象【答案】A【详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宋朝实行崇文抑武的政策,即重视文官而抑制武将。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刘易作为一个低级文臣,竟然敢当众冲撞狄青这样的高级武官,而狄青反而主动赔罪,这反映了当时文官和武将地位的差异,A项正确;材料中狄青主要是以武功而受到重用,而另有一部分文官以文治方面的能力见长,他们都在朝廷任职,而非文武兼备,排除B项;材料中故事的不寻常之处在于高级武官与低级文官之间的冲突,材料未提及有人向史家施加压力、不允许如实记录相关故事,无法体现秉笔直书,排除C项;材料未强调狄青的军功和对朝廷的忠诚,“忠君勇猛”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11.不论以魏为正统,或以蜀为正统,从来没有人把另外两国排斥在中国之外;当宋、辽、西夏或宋、金、西夏并存时,虽互为敌国,但也并不把对方排除在中国之外。这一观点意在强调A.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B.中央集权不断强化C.儒家思想的正统性 D.民族隔阂完全消失【答案】A【详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题干“不论以魏为正统,或以蜀为正统,从来没有人把另外两国排斥在中国之外;当宋、辽、西夏或宋、金、西夏并存时,虽互为敌国,但也并不把对方排除在中国之外。”可知,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政权并立时代,各政权之间并未将对方排除在中国之外,体现了各政权之间中华民族的认同感,A项正确;题干反映不同政权并存和国家分裂,无法体现中央集权,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各并立政权都支持儒学,无法体现儒家思想正统性,排除C项;民族隔阂完全消失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12.据《燕翼诒谋录》记载,王安石变法时,“官榷酒酤,其来久矣……上散青苗钱于设厅,而置酒肆于谯门,民持钱而出者,诱之使饮,十费其二三矣。”由此,城乡酒肆林立,酒楼夜市通宵达旦,人人畅饮不息。该措施A.源于经济作物广泛种植与改良B.违背了礼、法结合的治国理念C.表明集镇出现细致的专业分工D.一定程度增加王朝的财政收入【答案】D【详析】据本题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背景题、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榷酒,又称榷酤,是一种由政府实施的酒类专营制度。宋朝实行榷酒政策,由官府控制酒的生产销售,以增加财政收入。史料记载,宋朝政府在官衙发放“青苗钱”贷款,同时又在城门处设立酒肆,看到老百姓贷款后走出来,吸引他们进去饮酒。此类促销措施,有利于扩大酒类消费,一定程度增加王朝的财政收入,D项正确;《燕翼诒谋录》的记载主要强调的是政府通过设置酒肆来增加财政收入。且材料未提及宋朝酿酒原料主要是经济作物,排除A项;面对统治需要,谋求增加财政收入是封建政府的共同政策,增加财政收入与注重道德教化和利用法律治国可以并行不悖,无法断定违背礼、法结合的治国理念,排除B项;材料主要讲酒的销售,未提及某些市镇专门从事酒的生产,无法得出集镇专业分工,排除C项。故选D项。13.明代《闽部疏》记载:“凡福之䌷(绸)丝……福漳之桔,福兴之荔枝,泉漳之糖,顺昌之纸,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皆衣被天下。”但同期西班牙传教士记载,福建沿海常有“倭寇”劫掠商船。这种矛盾现象说明明代A.商品经济发展与海禁政策的冲突B.地方经济繁荣与社会治安的矛盾C.中外贸易活跃与海防力量的薄弱D.区域经济互补与国际贸易的矛盾【答案】A【详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据材料可知,福建各类商品大量外流贸易繁荣,但又有“倭寇”劫掠商船,明代实行海禁政策,限制对外贸易,这阻碍了商品经济正常发展,两者之间存在冲突,A项正确;经济繁荣与治安问题虽并存,但倭寇劫掠是海禁政策衍生的特定现象,非一般性社会治安矛盾,排除B项;中外贸易活跃确实存在,但倭寇问题主因是海禁政策而非海防薄弱,明代嘉靖时期戚继光等曾强化海防,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国际贸易间区域经济互补的特征,矛盾主要在商品经济发展与海禁,排除D项。故选A项。14.乾隆年间,对外省官员考课除大计之外,还增设了密考制度,即每年年底各省督抚将“藩道府各员贤否,加注考语,例不咨部”,径送皇帝。材料表明密考制度云南广西贵州全国(各省)雍正二年(1724)1452402027112138825284818乾隆十四年(1749)194617336877253075111177495039乾隆三十二年(1767)214859747061763441656209839546A.造成督抚权力膨胀 B.完善基层官员选拔流程C.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D.强化对官僚机构的控制【答案】D【详析】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密考制度规定各省督抚每年底将下属官员表现秘密加注考语直接呈送皇帝,不经过吏部,这使乾隆皇帝能绕过官僚层级直接监控地方官员,强化中央集权和对官僚机构的监督控制,体现了清代加强皇权的措施,D项正确;督抚在密考中仅是执行皇帝命令的代理人,其考核行为受皇帝直接审查,未导致权力膨胀,反而加强了皇权约束,排除A项;密考针对藩道府等在职官员的考课即考核,属于官员管理环节,而非选拔新官员的流程,基层官员选拔主要通过科举等制度,排除B项;材料强调“径送皇帝”以保密和直接控制,核心目的是强化监督,而非提升行政效率,且密考增加秘密报告程序可能延缓常规行政,排除C项。故选D项。15.明末清初思想家们提出这些主张的背景是思想家主张黄宗羲“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顾炎武“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王夫之“循天下之公”A.商品经济发展,封建专制制度的空前强化B.农耕经济发达,白银成为流通的主要货币C.实行闭关政策,中国开始遭到西方的侵略D.西学东渐影响,西方启蒙思想在中国传播【答案】A【详析】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背景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末清初(中国)。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明末清初,商品经济发展,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得到进一步加强,封建专制制度日益走向腐朽,所以出现了“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循天下之公”等批判君主专制的思想主张,A项正确;“农耕经济发达”不合题意,与材料思想的主要背景是商品经济的发展相悖,白银成为流通的主要货币只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之一,排除B项;闭关政策是清代的国策,正式确立于1757年,而三大思想家黄宗羲也于1695年最后逝世了,且思想家的主张聚焦于国内专制制度,而非外来侵略,排除C项;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主要传播西方科技,西方启蒙思想大规模传入中国是在近代,与明末清初思想家的主张无直接关联,他们的思想仍是对中国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排除D项。故选A项。16.大航海时代,中国通过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的大量出口,形成了持续的贸易顺差,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政府收支使用白银结算,民间商品也用白银计价,西班牙银元在中国民间广泛流通。据此可知,当时A.西班牙银元成为中国主要货币 B.中国完全融入全球贸易体系C.白银成为主要流通和结算工具 D.中国工业制居世界领先地位【答案】C【详析】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大航海时代(中国)。据材料“政府收支使用白银结算,民间商品也用白银计价”和所学知识可知,白银已成为中国主要流通货币和结算工具,C项正确;据材料“西班牙银元在中国民间广泛流通”可知,西班牙银元虽流通但未成为主要货币,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国仍以朝贡贸易为主,未完全融入全球贸易体系,排除B项;据材料“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可知,这些属于传统手工业产品而非工业制成品,排除D项。故选C项。第Ⅱ卷二、非选择题(4小题,共52分)17.(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二是成立中央政府,以协助皇帝处理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材料二
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得以确立并不断完善。中书省是受命于皇帝的决策机构,门下省是审议封驳朝廷政令的机构,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三省长官并称宰相,分掌宰相职权。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三
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摘自《皇明祖训》(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在政治上巩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3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6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太祖罢相的根本原因。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变革的主要趋势。(4分)【答案】(1)措施: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每个1分,共3分)(2)特点:分工明确;相互制衡(2分)。作用:有利于降低政府决策失误,提高行政效率;有利于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每点2分,任答2点即可,共4分)(3)根本原因:宰相制度妨碍了皇权集中(2分)。主要趋势:相权不断被削弱直至废除宰相制度;君权不断强化。(2分)18.(15分)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材料一
刘邦平定中原,欲建都洛阳。娄敬反对说:“都雒阳,不便,不如入关,据秦之固。夫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具;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者也。”……张良则劝说:“关中左郩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輓(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摘编自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材料二
从西汉建国到唐代末年,长安作为国都先后达580年。从后汉建国到后唐灭亡,有五个朝代合计477年建都洛阳。从五代后梁到北宋,有五个朝代合计205年建都开封。蒙古兴起,攻灭金朝,将中都改建为大都,北京才正式成为全国性的都城。从元初直到现在,除了两个短暂的时期外,七百年来北京一直是全国性的首都。——摘编自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西汉定都关中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京由元代开始成为全国性都城的原因;综合两则材料,指出中国古代都城变迁在空间方面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影响中国古代都城选址的因素。(9分)【答案】(1)原因:①(地理优势)四面环山,易守难攻;②(经济优势)关中土地肥沃,农业发达,利于耕战;③(地理或政治优势)处于黄河中上游,东方诸侯有叛乱,可以顺流而下控制东方诸侯;④(地理或经济优势)东方诸侯服从统治,可以从东方得到物资补给京师;⑤(军事优势)汉初外患在西北方向,有利于抵御匈奴的进攻,维护国家统一。(每点2分,任答3点即可,共6分)(2)原因:经济上,可以依赖大运河和海运,将东南财赋输往北方,供给京师。地理上,北京处于中原与塞外的中间,有利于中原与塞外的联系和交流,便利王朝的统治。军事上,元(清)朝入主中原后,其军事上的潜在威胁存在于南方,作为游牧民族,其根基在塞外,如果形势不利,还可以退回塞外(若举例为明朝,则可回答:北京易守难攻,有长城作为屏障,有利于抵御北方少数民族)。历史上,金代后期的统治中心在北京,对北京地区已经有所经营,有一定的定都基础。(每个角度2分,任答3个角度即可,共6分)趋势:自西向东,由南向北移。(1分)因素:经济、地理、军事、政治、历史、交通等。(每点1分,任答2点即可,共2分)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两汉,江南的农作物主要是水稻,南朝时有稻、麦、黍、粟、菽、麻以及其他各种杂谷,它们与水稻交错播植。这一时期形成了江南稻作区、荆湘南川稻作区、汉中巴蜀稻作区、南阳盆地稻作区、淮南稻作区、交广和闽广稻作区。南朝时地方官多能注意兴修水利工程灌溉农田,水利工程星罗棋布。江南水田耕作,广泛使用铁犁和牛耕,通过深耕细作,宋时豫章郡的良田可达“一亩十斛”。——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材料二
自晋氏流迁,迄于太元之世,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如也。……自此以至大明之际,年逾六纪,民户繁育,将曩时一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