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茂名市茂名地区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_第1页
广东省茂名市茂名地区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_第2页
广东省茂名市茂名地区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_第3页
广东省茂名市茂名地区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_第4页
广东省茂名市茂名地区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广东省茂名市茂名地区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本试卷共4页,20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在龙山文化时代的陶寺遗址中发现了规模宏大的都城城址,城址占地面积280余万平方米,有宫殿区、仓储区、公共墓地区、王族墓地区、观象祭祀区、手工业作坊区、普通居住区等明确的功能分区,结构复杂,布局规整。这一考古发现可以用来说明A.社会生产分工明确 B.国家初始形态出现C.奴隶社会经济繁荣 D.都城布局已成定式2.西周金文中的“诸侯大亚”,是对留居畿内的外服诸侯宗室子弟的统称。如姜尚曾为文王、武王时的太师,周初封齐之后,太师一职则由姜氏留守畿内的后裔承袭。“诸侯大亚”的设置A.沿袭了商代的内外服制度B.维系了周王与诸侯的血缘纽带C.加强了周王对地方的控制D.冲击了宗法制运行的政治基础3.据考古发现,河南省宜阳县张坞乡苏羊村发现的苏羊遗址,存续时间从仰韶文化中期至龙山文化晚期。该遗址出土了20余件可复原的长江流域屈家岭文化因素的陶器,如横装宽扁足盆形鼎、罐形鼎、双腹豆、圈足杯、花边捉手器盖、彩陶纺轮等。据此可知,苏羊遗址A.是多元文化交流重要实证 B.见证了中华文明的一脉相承C.再现了原始手工业的繁荣 D.说明河南进入母系氏族社会4.据孔颖达《礼记正义》记载,周代宗庙祭祀制度规定“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大祖之庙而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大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大祖之庙而三”。结合考古发现,某些诸侯国存在越级建庙现象。这种现象反映出A.宗法制度在实践中逐渐瓦解B.诸侯挑战周天子的绝对权威C.祭祀制度随时代发展而变革D.血缘关系对政治的约束弱化5.春秋时期,楚人创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楚式青铜器”,其中浅腹平底鼎成为高等级楚墓的标志。考古发现,这类鼎的使用数目严格遵循“器用有别”的等级规范。这一现象反映了A.楚地阶层流动性相对减弱 B.楚人对礼乐文化的隐性挑战C.华夏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 D.青铜器的功能向实用性转变6.“靴”最初流行于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直到战国赵武灵王时期才出于战争的需要而被引入中原地区,并逐渐成为日常鞋履。这可用于佐证A.少数民族与中原地区往来频繁B.战争是技术传播的主要途径C.族群间的互动促进了文化融合D.中华文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7.周代传统的五等爵制(即公、侯、伯、子、男)在春秋时期已被有些国家突破。战国时期的各国君主先后称“王”,君主常把爵位与招贤纳才视为一体,除了军功赐爵外,还有纳粟赐爵等其他途径。这一变化反映了A.国家的统一趋势 B.等级观念渐趋淡薄C.上层建筑的变革 D.法家尚功观念流行8.春秋时期,周襄王在葵丘会盟期间派宰孔慰问齐桓公,并赐其祭肉以显扬尊宠。宰孔以襄王的口吻直接称作为异姓诸侯的齐桓公为“伯舅”,并特许其不必下拜受赐。据此可知,春秋时期A.周天子仍具有至上权威 B.分封宗法制度得到加强C传统政治秩序遭到破坏 D.贵族政治仍有一定影响9.睡虎地秦简《法律答问》以及龙岗秦简中均有关于侵占阡陌道路和破坏他人田地的处罚规定。这表明当时政府A.保护井田制度 B.规范市场交易秩序 C.维护小农利益 D.抑制社会贫富分化10.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出土的秦律中,有一篇名为《内史杂》,有这样的规定:有事情一定要用文字形式向上级请示,不能口头请示,也不能托人找关系。这一规定A.适应了统一帝国的需要 B.完成了文字风格的统一C.避免了腐败现象的出现 D.缓解了不同地区的矛盾11.史载,汉朝在今云南部分地区建置郡县之后,将文书、职官、户口、赋役、法律制度系统地扩展到当地,同时还逐渐向当地传播儒家典籍及其代表的主流思想。近年考古发现的简牍中还辨认出滇池、俞元、牧靡、谷昌、秦臧等十二个县名和“滇国”“滇相”“滇丞”“滇廷”等记述。这表明汉朝A.在云南地区推行郡国并行制B.注重对少数民族进行分层治理C.将边防的重心转向西南地区D.尝试边疆与内地的一体化管理12.秦汉时期,政府针对商业制定了诸多政策。如秦朝对市场商品有严格的价格规定,还设置专门的市场管理官员;汉朝不仅在城市中设有“市令”等管理市场,还通过均输平准等措施调节物资供应与物价。这些举措A.提高了商人经营的积极性B.旨在保障农业生产的优先地位C.促进了商业长期繁荣发展D.表明商业成为国家经济的主导13.张仲景在其著作《伤寒杂病论》序言中开篇就批评“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呼吁医者应“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这反映出张仲景A.重视辩证施治的思想 B.开启经世致用的先河C.批判豪强势力的膨胀 D.深怀济世救民的情怀14.汉朝时犀、象、香药的来源已不限于本土。汉武帝派遣使者和应募商人“俱入海市明珠、璧流离、奇石、异物,赍黄金杂缯而往”。汉政府还对岭南边郡实行“毋赋税”的经济政策,即当地可定期朝贡方物土产代替赋税,如香药、象牙、犀角、珊瑚等。这些做法A.体现了休养生息政策的延续B.反映了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弛C.刺激了民间对外贸易的发展D.扩大了郡国并行制度的影响15.东汉光武帝挑选尚书的标准是“明习故事,长于吏职”,而不考虑他们处理重大政事的水平,时人称尚书“察察小慧,类无大能”。光武帝时期七任尚书令在史料中的记载也非常少见。这A.导致三公势力的反弹 B.造成“事归台阁”的局面C.凸显决策机制的成熟 D.源于君主权力的集中16.西汉时,太后与皇帝分别居于长乐宫和未央宫,长乐宫亦置卫尉、少府等职,仪同未央;东汉初年,太后与皇帝同在一宫居住,不再拥有独立的宫室。这体现出东汉初年统治者A.孝悌观念逐渐淡化 B.有意抑制外戚势力C注重节俭休养生息 D.试图遏制豪强大族二、材料分析题17.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孔子一生致力于恢复周礼,主张“克己复礼为仁”。他认为礼是社会秩序的基础,人们应该遵循礼的规范。同时,孔子强调仁是最高的道德标准,仁的核心是爱人。在教育方面,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当时贵族对教育的垄断,培养了大批有学识的弟子。孔子的思想和学说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材料二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孟子主张“仁政”,认为统治者应该以民为本,关心人民的疾苦。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强调人民的地位高于君主。此外,孟子还主张人性本善,认为人有“四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通过后天的教育和修养可以扩充人的善性。材料三荀子也是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思想与孟子有所不同。荀子主张人性本恶,需要通过后天的学习和礼仪的规范来改变人性。在政治上,荀子提出了“礼法并用”的观点,既重视礼的规范作用,也强调法的强制作用。他认为,只有通过礼和法的结合,才能治理好国家。——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岂之等《中国思想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比较孟子和荀子思想的不同。(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先秦儒家思想的特点。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商鞅把“田里不鬻”的旧制改为“为田开阡陌封疆”的新制,具体做法是打开地界,重新丈量土地,按亩征税,进而达到“赋税平”。就当时的财政征赋制度而言,这一举措无疑是一种创新,它对打击隐瞒田产逃避纳税的封君、贵族们的利益,增加国家财政的收入,提高秦国综合国力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摘编自叶行昆《论商鞅变法与制度创新》(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推行“新制”的有利条件。(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商鞅推行“新制”的意义。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古者圣王重本抑末,贵农贱商,故赋倍于农。自汉武用弘羊计,置均输官,笼天下之货,贵卖贱买,商贾无所牟其利,而物价悉平,名曰平准。又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仕宦为吏,重赋税以困辱之。自后作业剧而财匮,匈奴数侵边,屯戍者多,边粟不给。于是募民输粟塞上,得拜爵除罪,复弛商贾之律,令佐国家之急。而贾人愈富,国用愈不足。乃用卜式,下缗钱令,用张汤、杜周腹诽法,以税民深者为明吏,自是商贾中人之家大率破产入官,不事畜藏,而贾人亦大困矣。——(明)张瀚(松窗梦语)(1)根据材料,概括汉代管理商业的主要措施。(2)任选上述某项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与之相关的一项制度,并简析其影响。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由于秦的严刑酷法、横征暴敛,引起了天下大乱。“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汉高祖、汉惠帝和吕后时期,为稳定政局、恢复秩序,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社会状况逐步好转。汉文帝、汉景帝在位期间,继续坚持“轻徭薄赋”“约法省禁”的政策,使经济逐渐恢复,国力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