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拱墅区四校联考2026届物理八上期末复习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1页
浙江省杭州拱墅区四校联考2026届物理八上期末复习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2页
浙江省杭州拱墅区四校联考2026届物理八上期末复习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3页
浙江省杭州拱墅区四校联考2026届物理八上期末复习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4页
浙江省杭州拱墅区四校联考2026届物理八上期末复习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省杭州拱墅区四校联考2026届物理八上期末复习检测模拟试题考生须知: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30题,45分)1.下列现象中,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A.筷子在水中“折断” B.看到物理书C.透过放大镜看指纹 D.看到水中的鱼2.如图,在将液态氮(沸点为-196°C)倒入盛有奶浆的盘中制作冰淇淋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盘中液态氮放热B.盘中液态氮温度不断上升C.盘中液态氮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D.盘中液态氮会沸腾,盘内壁出现白霜3.小明利用最小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三次测量的数据分别为2.35cm、2.36cm、2.36cm,则测量结果应记为A.2.36cm B.2.357cmC.2.35cm D.2.4cm4.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首先需调整烛焰和光屏的中心位于凸透镜的主光轴上,下列照片中的情况属于已经调整好的是()A. B.C. D.5.下面四幅图中由升华形成的自然现象是()A.冰雪消融

B.清晨的露珠C.寒冬冰雕变小 D.树枝上的雾凇6.下列物体中所含物质密度最小的是()A.桶里的水 B.叶子上的露水 C.水底的鹅卵石 D.气球中的氢气7.假期到了,班上的几个同学送小明乘列车回家.如图所示,几个同学看着列车徐徐地开动了,小明坐在窗边,却看到同学们渐渐向后退去,原因是几个同学和小明所选择的参照物分别是:A.地面、列车 B.列车、地面C.列车、列车 D.地面、地面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光速是每秒3×108mB.发生“日食”时,月亮在太阳与地球之间C.在纸上剪一个三角形孔,让太阳光垂直照射到纸上,地面上出现的一定是圆形的光斑D.一个人从远处走近一盏路灯的过程中,影子的长度先变短、后变长9.我们听不到次声波,是因为次声波()A.音调太低 B.响度太小C.音色太差 D.传播速度太慢10.如图是一种沙漠里能收集空气中水分的甲虫.清晨,空气中水蒸气含量高,甲虫从洞穴中走出爬上沙丘,迎着风整个身体呈倒立的姿势,很快空气中的水蒸气在背部凝结成水珠,水珠越聚越多,顺着背部流入甲虫的嘴里.科学家利用该原理制造了沙漠集水器,实现沙漠淡水的补给,能让沙漠变成一块块绿洲.甲虫能收集到空气中的水蒸气,说明它背部的温度比外界气温A.一定高 B.一定低 C.一定相同 D.无法确定11.关于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下列排序正确的是()A.鼓膜振动--听觉神经--听小骨--大脑B.听小骨--鼓膜振动--听觉神经--大脑C.鼓膜振动--听小骨--听觉神经--大脑D.听觉神经--鼓膜振动--听小骨--大脑12.某学习小组对一辆在平直公路上做直线运动的小车进行观测研究。他们记录了小车在某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并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了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像,如图所示。根据图像可以判断()A.2s~5s内,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B.0~5s内,小车的平均速度是0.4m/sC.0~7s内,小车的平均速度是1.5m/sD.5s~7s内,小车以3m/s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13.如图,关于家庭电路及安全用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甲图:两孔插座和三孔插座的作用是完全相同的B.乙图:白炽灯泡的螺丝套(外壳)既可接火线,也可接零线C.丙图:站在绝缘凳上的人一只手接触带电的火线,人不会触电D.丁图:手握紧试电笔的金属杆,接触接火线的插孔,氖管才发光14.小芳在阅读古诗词时,发现很多诗词蕴含着物理知识,下列理解正确的是A.“夜半钟声到客船”——“钟声”是根据音色来辨别的B.“池外轻雷池上雨”——“轻”指音调低C.“谁家玉笛暗飞声”——“声”是由笛子振动产生D.“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高”描述声音频率高15.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为长方形五星红旗,如图是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的场景,根据图片提供的信息估测该国旗的宽度,下列数据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A.1.8m B.3.3m C.4.8m D.5.5m16.下列四个表达式是某班四位同学在学习“长度与时间单位换算”时的演算过程记录,其中正确的是A.0.6m=0.6×100=60cm B.5.8m=5.8×100cm=580cmC.30min=30min×60=1800s D.2h=2×60=120min17.上体育课时,体育老师发现同学们要用的篮球气不足,于是他用打气筒给篮球打气,当篮球变圆后,仍继续给它打气,则在此过程中,球内气体的质量、密度的变化情况是()A.质量增大,密度增大 B.质量减小,密度变小C.质量增大,密度不变 D.质量减小,密度不变18.将重为G的物体挂于测力计下,使它们以大小为v1的速度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后以大小为v1的速度向下做匀速直线运动,且v1>v1.已知前后两次测力计的示数分别为F1、F1,若不计空气阻力,则()A.F1可能大于G B.F1可能小于GC.F1一定大于F1 D.F1一定等于F119.如下图所示,MM′为平面镜,AO为入射光线,ON为法线,入射角∠AON等于60°.已知∠NOB等于30°,∠NOC等于45°,∠NOD等于60°.则入射光线AO的反射光线的方向是A.ON B.OB C.OC D.OD20.若图中猫的头部位置保持不变,把镜子沿MN截成两半,并分别向两侧平移一段距离,则猫的头部通过左、右两半面镜子()A.都不能成像B.各成半个像,合起来成一个完整的像C.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同一位置D.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不同位置21.为了监督司机遵守限速规定,交管部门在公路上设置了固定测速仪.如图所示,汽车向放置在路中的测速仪匀速驶来,测速仪向汽车发出两次短促的(超声波)信号,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5s,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3s,若发出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0.9s,超声波的速度是340m/s.则A.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距测速仪170mB.汽车接收到第二次信号时,距测速仪50mC.汽车的速度是26.2m/sD.汽车的速度是42.5m/s22.刘谢家里用冻豆腐做菜味道鲜美,原因在于内部有许多小孔,关于这些小孔的成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豆腐遇冷收缩形成的B.外界的冰雪扎进豆腐而成的C.豆腐里面的水先凝固膨胀,然后液化形成的D.豆腐里面的水先凝固成冰,再熔化成水形成的23.下列关于误差和错误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误差和错误都是由于操作不正确造成的B.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C.测量过程中误差的产生与测量工具无关D.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将能够完全消除误差24.中国高铁技术世界一流,如图示,几枚硬币立于正在高速行驶的列车窗台上,请判断以下描述正确的是()A.以车窗为参照物,硬币是运动的B.以铁轨为参照物,硬币是静止的C.以列车上的座椅为参照物,硬币是静止的D.以在列车上行走的乘务员为参照物,硬币是静止的25.下列物理现象及其分析中,正确的是()A.在湖面上观察到水中飘动着白云,这是光发生折射的缘故B.人在照镜子时总是靠近镜子去看,说明越靠近时平面镜中所成的像越大C.太阳光穿过树叶,在地面形成圆形光斑,说明树叶间的缝隙是圆形的D.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形成彩色光带,说明白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的26.小明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时,烛焰在光屏上成了一个清晰的像,如图所示,下面给出的生活中常用物品工作时原理与此现象相同的是A.投影仪 B.照相机 C.放大镜 D.望远镜27.甲看到:路旁树木向东运动;乙看到:甲静止不动.若以地面为参照物,应当是()A.甲向西,乙向东运动B.甲向东,乙向西运动C.甲乙都向东运动D.甲乙都向西运动28.如图甲是非接触式红外线测温枪,图乙是它的工作原理图。R0是定值电阻,R是红外线热敏电阻,其阻值随人体温度变化的图象如图丙。对该电路分析正确的是()A.体温越高,R的阻值越大 B.体温越高,电压表示数越大C.体温越高,电压表示数越小 D.体温越低,电压表示数越大29.下列测量工具中,能够测量力的大小的是A.天平 B.弹簧测力计C.停表 D.刻度尺30.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关于眼睛及其视力矫正,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眼睛的晶状体相当于凹透镜B.物体通过晶状体所成的像是虚像C.远视眼看不清近处景物,是因为景物的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D.矫正近视眼所配戴的眼镜镜片是凹透镜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题,20分)31.质量是54g的铝块,体积是20cm3,则铝的密度是_______g/cm3,将这个铝块压成铝片,其质量是_________g,密度为_____________g/cm3。32.如图所示中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木块的长度是______cm.33.甲、乙两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从图中给出的信息,我们可以判断_____物质是晶体,该晶体的熔点是_____℃。34.如图所示为光由空气向玻璃传播的情况,由图可知折射光线是__,入射角是__度。35.日食现象是由于光的_______形成的;站在平静的池塘旁,可看到岸边大树的倒影和水中游的鱼,前者是光的_______现象,后者是光的_______现象,所看到的都是_______(填“实像”或“虚像”)36.(1)如图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cm,所测铅笔的长度为______cm。(2)如图所示是用温度计分别测得的冰和水的温度计示数,那么冰的温度是______℃,水的温度是______℃。37.小华站在挂在墙上的大穿衣镜前,距穿衣镜1.5m的位置通过看自己在镜中的像整理服饰,则她与她的像之间的距离是__________m;若她以0.5m/s的速度沿着与镜子平行的方向行走了2s后,她与她的像之间的距离是__________m。38.白天,门窗紧闭的车里也是明亮的,因为太阳光照射到汽车玻璃后,有一部分太阳光可以穿过汽车玻璃照亮车内。(1)图所示是一块车窗玻璃的截面图,请画出太阳光穿过玻璃进入车内大致的光路图;(____)(2)很多人会选择为自己汽车的车窗贴上太阳膜(即是在汽车玻璃内表面粘贴上一层专用的透明膜),达到阻挡紫外线、阻隔部分热量、降低车内温度、防眩光等作用,下表是某个牌子太阳膜的两种不同型号,根据表格信息回答下列问题;型号名称使用位置可见光穿透率(%)红外线穿透率(%)总太阳能阻隔率(%)紫外线阻隔率(%)A车身16.72964.499B车身24.643.152.699①太阳光中的红外线是造成车内温度升高的主要因素,上表中型号______的太阳膜有更好的隔热效果;②两种型号对比,汽车贴上型号______的太阳膜,车内相对明亮些。39.如图所示,是表示光在物体表面反射的情况,图中______是反射光线,______是法线,______是入射角,______是反射角。40.为了安全,有些轿车装有倒车雷达(如图所示),当轿车倒车时,尾部在非安全距离内遇到人或障碍物,雷达就会发出警报,方便司机判断车尾与后部障碍物间的距离。在倒车雷达工作过程中,应用了_____、_____和_____(选填“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声音可以传递能量”、“回声”、“超声波”)大量的物理知识。三、实验题(每空1分,共2题,15分)41.用天平和量筒测盐水的密度,需要完成下面的任务。(1)在使用天平前要对其进行调节,步骤如下,正确的顺序是______;A.调节天平的平衡螺母,使天平横梁水平平衡。B.把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C.把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度线处。(2)本实验的实验原理(也就是实验依据的所学的公式)是______;(3)实验过程如下:①在玻璃杯中盛入盐水,放在调节好的天平的左盘称量,当天平重新平衡时,记下砝码和游码的总读数为132.2g(已填入表中)。②把玻璃杯中的部分盐水倒入量筒中,如图甲所示,记下量筒中盐水的体积并填入表中。③把玻璃杯和剩余盐水放在左盘中称量,当天平重新平衡时,所用砝码、游码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将读数记下,填入表中。④计算出盐水的质量和密度,填入表中。玻璃杯和盐水的质量m1/g玻璃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m2/g量筒中盐水的质量m/g量筒中盐水的体积V/cm3盐水的密度ρ/(g•cm﹣3)132.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2.爱我育华物理实验小组对声音进行一系列探究:(1)真空罩实验①如图甲,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再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空气的过程中,会听到铃声逐渐变小。②再打开阀门,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又会听到铃声逐渐变大。③推理过程:玻璃罩内空气越少,传出的声音越小;如果玻璃罩内抽成真空后,就______。④结论:______。⑤此实验主要用到的物理实验方法是______(选填“控制变量法、转换法或科学推理法”)。(2)音叉实验①如图乙,敲击右边的音叉,发现左边的乒乓球跳起,这说明______能够传播声音。②若在月球上做同样的的实验,乒乓球______(选填“能或不能”)跳起。(3)敲桌子实验如图丙,用相同的力度敲桌子,第一次在空气中听,第二次耳朵贴在桌子上听;结果第_____(选填“一或二”)次听到的声音更清晰。四、计算题(每题10分,共2题,20分)43.征征到无锡旅游,买了一只宜兴茶壶,如图所示.她听说宜兴茶壶是用宜兴特有的泥土材料制成的,很想知道这种材料的密度.于是她用天平测出壶盖的质量为44.4g,再把壶盖放入装满水的溢水杯中,并测得溢出水的质量是14.8g.(1)请你帮征征算出这种材料的密度是多少g/cm3(保留到整数).(2)若测得整个空茶壶的质量为159g,则该茶壶所用材料的体积为多少cm3?44.把一块金属块放入酒精的烧杯中,从杯中溢出8g酒精,再将该金属块捞出并擦干后放入盛满水的烧杯。(1)金属块的体积:(2)从烧杯中溢出的水的质量;(3)若该金属块的质量为79g则它的密度是多少kg/m3?根据密度表可以初步判断该金属是哪种金属?物质密度(×103kg/m3)物质密度(×103kg/m3)酒精0.8铜8.9铅11.3钢铁7.9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30题,45分)1、B【分析】(1)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有小孔成像、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2)光线传播到两种介质的表面上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例如水面上出现岸上物体的倒影、平面镜成像、玻璃等光滑物体反光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3)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例如水池底变浅、水中筷子变弯、海市蜃楼、凸透镜成像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详解】A.筷子在水中“折断”是由于筷子反射的光从水中射向空气时在水面处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当人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时,看到的是筷子的虚像,比实际位置偏高,所以根据折了,不符合题意;B看到物理书是由于光照射到书上,经书反射进入人眼的缘故,符合题意;C.通过放大镜看到指纹被放大属于光的折射,不符合题意;D.从水中鱼上反射的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当人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时,看到的是鱼的虚像,比实际位置偏高,故与题意不符;故选B.2、C【分析】(1)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汽化,包括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汽化是吸热过程;(2)物质在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3)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凝华过程放出热量。【详解】A.液态氮的在沸腾的过程中会吸收热量,故A错误;BC.液态氮的沸点为-196°C,液态氮在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196°C不变,故B错误,C正确;D.盘外壁上会出现白霜,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的小冰晶,故D错误。故选C。本题考查了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及吸放热情况,是一道联系实际的应用题,难度不大。3、A【详解】根据测量结果应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可知,测量结果的数值应是二位小数,故BD错;测量长度时为了减小误差应是多次测量结果的算术平均值,故应选A.4、C【详解】观察上述四副图可以看出,烛焰、凸透镜的光心以及光屏的中央大致在同一高度的是C图,A图中凸透镜的角度不对,B图中的凸透镜太低,D图中光屏的位置太低,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5、C【详解】A.冰雪消融是熔化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B.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故B不符合题意;C.冰雕变小,冰直接升华为水蒸气,属于升华现象;故C符合题意;D.雾凇是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态的小冰晶;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1)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态变化;(2)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6、D【详解】水的密度为1g/cm3,石头的密度约为2.5g/cm3,氢气的密度为9×10-5g/cm3,故氢气密度最小。故选D。7、A【详解】判断物体情况前应选定参照物,物体相对参照物的位置发生改变是运动的,物体相对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是静止的,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也不同即运动的相对性,故本题选择的正确答案是A.8、B【分析】(1)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2)发生日食,就是太阳被月亮给挡住了,即月亮在地球和太阳的中间.(3)当光沿直线传播经过很小的孔时,就能形成物体的像,即小孔成像,像的形状与物体有关,与小孔的形状无关.(4)影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当光遇到不透明物体时,便会在物体后面形成一个黑暗的区域,即是影子;人由远而近经过路灯时,人的身高和路灯的高度都是不变的,但因为人和路灯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光线与地面的夹角发生变化,夹角越大影子越短,光线与地面夹角变化时,影子的长度也会发生变化.【详解】A.光只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在其他介质中的传播速度较慢,故A错误;B.发生“日食”时,月亮在太阳与地球之间,月亮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光,故B正确;C.当太阳光通过纸上的很小三角形时,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在地面上就会形成太阳的实像,因此光斑的形状与太阳的形状一样,是圆形的,与孔的形状无关,如果三角形孔比较大,则不会成像,地面上会出现三角形的光斑,故C错误;D.一个人沿路走近某一盏路灯,路灯发出的射向人头顶的光线与地面的夹角越来越大,人在地面上留下的影子越来越短,当人到达路灯的下方时,人在地面上的影子变成一个圆点,故D错误.故选B.9、A【详解】人耳听不到次声波,是因为次声波的频率太小,音调太低;故选A。10、B【详解】甲虫能收集到空气中的水蒸气,是因为水蒸气遇到较冷的甲虫背部放热液化形成小水滴,则可知它背部的温度比外界气温低,故ACD错误,B正确.11、C【详解】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故选C。此题考查耳的结构及各部位功能以及听觉的形成过程。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12、B【详解】A.从图中可以看出:在2s~5s内,小车移动的距离不变,小车静止,故不符合题意;B.从图中可以看出:0~5s内,小车的路程为2m,所以小车的平均速度故符合题意;C.从图中可以看出:0~7s内,小车的路程为6m,所以小车的平均速度故不符合题意;D.从图中可以看出:5s~7s内,图像的斜率不变,所以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此过程小车的速度为故不符合题意。故选B。13、C【详解】A.两孔插座直接接火线和零线,当用电器出现漏电时,不能将电流导地,起不到保护作用;三孔插座除了接火线和零线外,还接地,当用电器出现漏电时,能将电流导地,起到保护作用。故A错误;B.为了防止出现触电现象,在家庭电路中白炽灯螺丝套接在零线上。故B错误;C.人一只手接触火线,站在绝缘凳子上,电流不会流过人体,不会出现触电事故。故C正确;D.使用试电笔时,笔尖接触要检测的导线,手指接触笔尾金属体,不能接触笔尖金属体或金属杆,故D错误。故选C。14、A【详解】A.不同物体的音色不同,辨别“钟声”是根据音色来辨别的,故A正确;B.“池外轻雷池上雨”,“轻”指声音响度小,故B错误;C.笛子属于管乐器,笛声是由空气柱振动产生的,故C错误;D.“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高”描述声音响度大,故D错误。15、B【详解】由图中信息可以得出国旗的宽度约为人高的2倍左右,而普通人高在1.7m,故提供数据中3.3m最接近估计值.16、B【分析】物理量的单位换算,只是对后面的单位m进行单位换算,换算到合适的单位,最后整理成最简结果.【详解】A、0.6m=0.6×100cm=60cm,故A错误;B、5.8m=5.8×100cm=580cm,故B正确;C、30min=30×60s=1800s,故C错误;D、2h=2×60min=120min;故D错误.故选B.17、A【详解】因为篮球变圆后,容积不会增大,所以当篮球变圆后,继续给它打气气体的体积不变,但是所含的物质多了,所以气体的质量变大;又因为密度等于质量与体积的比值,而质量变大,体积不变,所以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增大,故气体的密度增大。综上所述: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18、D【详解】由题意可知,物体两次在竖直方向都是做匀速直线运动,可知两次受力都是平衡力;由于不计空气阻力,在竖直方向只受到向下的重力和测力计向上的拉力,而两种情况下,物体的重力是相等的,所以两次的拉力也是相等,故选D。19、D【详解】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解答.入射角AON等于60°,∠NOD等于60°,即∠NOD与∠NOA的角度相同,根据反射定律知,OD为反射光线,则所以入射光线AO的反射光线将沿着OD的方向射出.故选D.牢记光的反射定律,即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20、C【详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的大小相等;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故当MN分开后,猫在两个镜子上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同一位置,故应选C.21、D【解析】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距测速仪的距离s1=vt1/2=340×0.5/2=85m,故A错误;汽车接收到第二次信号时,距测速仪的距离s2=vt2/2=340×0.3/2=51m,故B错误;在两次信号时间间隔内汽车通过的距离s=s1-s2=85m-51m=34m,34m内汽车用时t=△t-t1/2+t2/2=0.9s-0.25s+0.15s=0.8s,所以汽车的速度为v=s/t=34m/0.8s=42.5m/s,故C错误,D正确,故选D.22、D【详解】普通豆腐在冷冻的过程中,含有的水凝固成冰,充斥在豆腐中的空隙当中,在食用前将冻豆腐取出,冰熔化成水后,这些空隙仍然存在,这样就形成了许多小孔,故D正确.23、B【详解】A.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根据其产生的原因可知,它是不可避免的,只能尽量的减小,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工具或设备的使用规则,采用不正确的方法而造成的,错误是可以避免的,故A错误;B.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都可以减小误差,故B正确;C.测量过程中误差的产生与测量工具有关,故C错误;D.不管科学技术如何发达,人们也不能够完全消除误差,故D错误。故选B。24、C【详解】如图所示,几枚硬币立于正在高速行驶的列车窗台上;A.以车窗为参照物,硬币与车窗之间没有位置变化,则硬币是静止的,故A错误;B.以铁轨为参照物,硬币与铁轨之间发生了位置变化,则硬币是运动的。故B错误;C.以列车上的座椅为参照物,硬币与座椅之间没有位置变化,则硬币是静止的。故C正确;D.以在列车上行走的乘务员为参照物,硬币与乘务员之间发生了位置变化,则硬币是运动的。故D错误。故选C。25、D【详解】A.湖面上水中的白云是云在水中的倒影,是光的反射现象,故A错误;B.平面镜成像中像的大小与物体本身的大小相等,只与物体本身的大小有关,故B错误;C.太阳光穿过树叶,在地面形成圆形光斑是小孔成像的原理,地面的圆形斑是太阳的像,与孔的形状无关,故C错误;D.白光是是由多种单色光组合成的,由于每一种单色光在三棱镜中的偏折程度不同,白光通过三棱镜后会分解成彩色光带,故D正确。故选D。26、B【解析】如图,蜡烛在二倍焦距以外,像距在一倍到二倍焦距之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A、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A不符合题意;B、照相机的镜头使物体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故B符合题意;C、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故C不符合题意;D、望远镜的物镜将远处物体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再经过目镜放大成像,过程中经历两次成像,故D不符合题意.选B.27、D【详解】甲同学看到路边树木向东运动,是以他自己为参照物,说明他向西行走;乙看到甲静止不动,是以自己为参照物,他与甲同学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说明他与甲同学以相同的速度,同向行走.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速度的大小与运动的方向和参照物的关系,要抓住“参照物”这个中心,认真分析,灵活处理.28、B【详解】A.由图丙知,热敏电阻R的阻值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故A错误;BCD.由电路图知,定值电阻和热敏电阻串联,电压表测定值电阻的电压。当人的体温升高时,R的阻值减小,即电路的总电阻减小,据欧姆定律知,电路中的电流增大,那么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增大,故B正确,CD错误。故选B。29、B【分析】测量力的工具是测力计,常见的测力计是弹簧测力计,它是根据弹簧在一定弹性限度内,受拉力越大伸长越长的原理制成的.【详解】A、天平是测量物体质量的工具,故A不符合题意;B、弹簧测力计是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故B符合题意;C、停表是测量时间的工具,故C不符合题意;D、刻度尺是测量长度的工具,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30、D【详解】AB.人的眼睛像一架神奇的照相机,晶状体和角膜相当于凸透镜,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AB不符合题;C.近视眼看不清远处景物,是因为景物的像落在视网膜前方;远视眼看不清近处景物,是因为景物的像落在视网膜后方,所以要佩戴凸透镜使光线提前会聚在视网膜上。故C不符合题意,D.矫正近视眼所配戴的眼镜镜片是凹透镜,D符合题意。故选D。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题,20分)31、2.7542.7【详解】[1]由可得铝块的密度[2]因质量是物质本身的属性,不会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温度等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故将这个铝块压成铝片,其质量是54g。[3]密度是物质本身的特性,只与物质的种类和状态有关,故将这个铝块压成铝片,密度为2.7g/cm3。32、1mm【分析】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为相邻的刻度线表示的长度;起始端没从0开始,把处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详解】图示刻度尺1cm又分为10个小刻度,故最小刻度值为1mm;木块起始端对应的刻度值为,末端对应的刻度值为,木块长度为.刻度尺是初中物理中基本的测量工具,使用前要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使用时刻度要紧贴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与刻度垂直,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33、甲232【详解】[1]从图中可知,甲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所以甲是晶体,而乙温度不断上升,所以乙为非晶体。[2]甲在熔化过程中保持232℃不变,所以甲的熔点是232℃。34、OB60【解析】[1][2]由题图可知,,故MN是界面,PQ是法线,所以CO是入射光线,OA是反射光线,OB为折射光线,入射角为:。35、直线传播反射折射虚像【详解】[1]我们平时所看到的日食在物理学中,这是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形成的,[2][3][4]站在平静的池塘旁,可看到岸边大树的倒影和水中游的鱼,根据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可知,看到树的倒影是光的反射现象,看到的鱼是光的折射现象,这些看到的都是虚像.36、0.12.50-2238【详解】(1)[1][2]刻度尺的分度值是将1cm平均分成10等分,每一等分是0.1cm;所测的铅笔的长度一共25格,所以是2.5cm,估读,故读数为2.50cm。(2)[3][4]冰的温度是从下往上,读数越来越小,说明是零下,故从零刻度线往下读,读数为-22℃;第二个水的读数从下往上,示数越变越大,故读数为38℃。37、33【详解】[1]小华距离平面镜1.5m,由于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所以,小华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也是1.5m,即小华和小华的像之间的距离是:1.5m×2=3m;[2]小华以0.5m/s的速度沿着与镜子平行方向行走了2s后,小华和平面镜的距离没有变化,小华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不变,所以,小华和小华的像之间的距离还是3m。38、AB【详解】(1)[1]太阳光进入车内,会发生光的折射,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太阳光穿过玻璃进入车内大致的光路图如下图所示:(2)①[2]太阳光中的红外线是造成车内温度升高的主要因素,分析表中数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