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阳江市2026届物理八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1页
广东省阳江市2026届物理八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2页
广东省阳江市2026届物理八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广东省阳江市2026届物理八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4页
广东省阳江市2026届物理八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东省阳江市2026届物理八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检测模拟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30题,45分)1.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装置,其中A为玻璃板前点燃的蜡烛,B为玻璃板后未点燃的蜡烛,外形与A完全相同.有关本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A.玻璃板应该与桌面垂直B.眼睛应从A一侧观察成像情况C.蜡烛A燃烧较长时间后像仍与蜡烛B完全重合D.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的同时像也会逐渐远离玻璃板2.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升华的是A.洒在地上的水很快变干 B.江面上形成雾C.水正在慢慢地结冰 D.灯泡用久了,灯丝会变细3.如图是相向而行的甲、乙两物体的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相遇时两物体通过的路程均为100mB.内甲、乙均做匀速直线运动C.甲的运动速度为D.甲、乙是同时出发的4.冬天,人们常把室外的自来水管包上一层保温材料,防止水管冻裂,水管被冻裂的主要原因是()A.水管本身耐寒冷程度不够易破裂 B.水管里的水结成冰后,质量变大C.水管里的水结成冰后,密度变大 D.水管里的水结成冰后,体积变大5.以下长度的估测中最接近3m的是A.教室的高度 B.课桌的高度C.物理课本的宽度 D.中学生的身高6.如图所示,是我国建国70年大庆阅兵时,飞机编队飞过天安门广场所排列出“70”图案的震撼画面。飞机编队在飞行过程中,如果说每架飞机之间是静止的,那么此时选择的参照物是()A.天安门城楼 B.广场上欢呼的观众C.编队中的每一架飞机 D.广场上人民英雄纪念碑7.某天文爱好者为了研究“超级月亮”这一现象,于是架设一台天文望远镜做进一步观察。如图所示,关于该望远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镜和目镜都是凹透镜 B.物镜使远处的物体成放大的实像C.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放大的实像 D.物镜越大,成像越明亮8.下列关于长度、时间和质量的估测正确的是A.一元硬币的质量约为60克 B.初中男生跑完1000米只需要2分钟C.教室内日光灯管的长为2.5米 D.完整的做一遍眼保健操的时间为5分钟9.寒冬里,小新同学把烧杯中的水放在室外,绘制出了如图所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BC段放出热量,温度不变 B.BC段物质的温度保持不变,没有放热C.AB、CD段物质在放热且温度保持不变 D.整个AD段都是液态10.据报道,科学家利用高速摄像机捕捉到激光在空气中飞行的画面。已知激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高速摄像机每秒可拍摄帧画面。在高速摄像机拍摄24帧画面的过程中,激光在空气中传播的距离约为()A.0.16米 B.0.36米 C.1.6米 D.3.6米11.图为观察微小形变的装置.平面镜M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光源S发出一束激光射到镜面上,经反射后在标尺上形成光斑P.若在图示位置用力F向下挤压桌面,则A.激光束的入射角增大反射角减小B.激光束的入射角减小反射角增大C.标尺上的光斑右移D.标尺上的光斑左移12.在欣赏音乐时,我们很容易分辨出笛子和二胡的声音,判断的依据是()A.音色B.响度C.音调D.频率13.如图是“探究影响音调高低因素”的实验装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通过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来改变钢尺振动的频率B.多次实验中,保持钢尺振动的振幅相同,运用了控制变量法C.钢尺伸出桌面越长,振动越快D.物体振动得快、频率高,发出声音的音调高14.导游利用扩音器讲解莆田人民在“变害为利,造福人民”的木兰溪治理中取得的伟大成就,使用扩音器的主要目的是A.改变声音的音色 B.增大声音的响度C.提高声音的音调 D.改变声音的传播速度15.如图所示为同一示波器上显示的声波的波形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甲、乙的音调相同,音色不同 B.乙、丙的音调相同C.丙、丁的响度和频率都不相同 D.乙、丙的响度相同16.根据密度概念及公式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的质量越大,其密度越大B.物体的体积越小,其密度越大C.物体的密度跟其质量成正比,跟其体积成反比D.由于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某种固体的密度跟质量、体积无关17.某同学在上学去的路上,用0.8m/s的速度走完前一半路程,又用1.2m/s的速度走完后一半路程,则他在整个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A.0.8m/s B.1.0m/s C.0.96m/s D.1.2m/s18.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的是A.山的“倒影” B.日食C.汽车观后镜 D.水中“折”笔19.脱水蔬菜易于保存,真空干制是蔬菜人工脱水先进技术之一,主要程序为:先将预处理过的蔬菜冷冻至﹣30℃以下,然后将冷冻的蔬菜放入真空容器中,蔬菜中固态水迅速流失,上述过程中涉及到的物态变化是()A.凝固和汽化 B.凝华和升华C.升华和凝华 D.凝固和升华20.下列关于光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立竿见影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B.“潭清疑水浅”与“池水映明月”的形成原因是一样的C.八年级学生李凡平时照镜子所成的像是实像D.“海市蜃楼”是由于光的折射而形成的21.如图是小明用凸透镜观察课本上的鹦鹉图片的情景,左图是书上鹦鹉图片,右边四个图是他看到的鹦鹉的像.开始将凸透镜紧靠课本观察,然后逐渐增大凸透镜到课本的距离,则他先后看到的像应是A.②④③① B.②③①④ C.④②③① D.④③②①22.关于质量和密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摔碎后的玻璃质量不变,但密度变小B.同种物质的状态发生变化,质量和密度均不变C.固体的密度肯定大于液体的密度D.氧气罐中的氧气用去一半,密度减小一半23.水平桌面上的大烧杯内装有水,轻轻放入一个小球后,从烧杯中溢出200g的水,则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A.小球所受浮力可能等于B.小球的质量可能小于200gC.小球的体积一定等于D.水对烧杯底的压强一定增大24.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当蜡烛和凸透镜之间的距离为24cm时,光屏位于如图所示的位置,得到一个清晰的实像(未画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此时光屏上得到的是一个缩小的像B.将蜡烛左移,为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右移C.将凸透镜右移,移动光屏,直至得到清晰的像,像会变大D.将蜡烛移至距离凸透镜18cm处,移动光屏,在光屏上仍可能得到清晰放大的像25.如图所示,对于工艺师把熔融的玻璃吹拉成漂亮的工艺品的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玻璃熔化中要吸热,但温度不变 B.玻璃的形状改变了,质量也改变了C.玻璃属于晶体,它有固定的熔点 D.玻璃的温度改变了,但质量没变26.人民币中一元硬币的直径约为()A. B.3mm C.3cm D.3dm27.中国海上巨型风机﹣巨无霸SL5000是史上最大的单体风力发电机,如图所示,它的每个叶片长62m,它转动起来能够扫过将近两个足球场大的面积.为了让风更易带动起扇叶,制成叶片的材料应该具有A.较大的质量 B.较低的熔点C.尽量小的密度 D.较好的吸热性28.下列关于热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冬天,从嘴里呼出的“白气”,这是汽化现象,要吸热B.在寒冷的南极地区,要用酒精温度计,而不是水银温度计,是因为酒精的凝固点更低C.夏天,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啤酒瓶,一会儿后,瓶壁上有水珠,这是凝华现象,要放热D.春天冰雪消融,这是液化现象,要放热29.如图所示是地面上的“倩影”,其形成主要是由于()A.光的色散 B.光的反射 C.光的折射 D.光的直线传播30.学习完声音这一章后,物理兴趣小组自制了一个橡皮筋吉他,如图,小明拨动这根最细的橡皮筋,用相同力度拨动其它橡皮筋发出声音不同的是()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声速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题,20分)31.校园内安装了许多监控探头,监控探头中的镜头相当于一个______透镜,它能成倒立、缩小的_____像.32.写出下列现象中物态变化的名称(1)霜的形成_____;(2)露的形成_____;(3)河水干涸_____;(4)雾凇的形成_____;(5)冰雪消融_____;(6)擦玻璃时,往玻璃上呵气,玻璃表面会变潮_____;(7)放在烧杯中的碘,一加热便出现紫色的碘蒸气,这是_____现象;停止加热后,在冷却的烧杯壁上出现亮晶晶的碘,这又是_____现象;(8)冬天,晾在室外的湿衣服会结成冰,这是_____现象。但在0℃以下冻冰的衣服也会干,这是因为冰_____为水蒸气。33.张鹏家买了一桶食用油,用去一半后,剩下的食用油的密度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食用油的密度为是0.8×101kg/m1.表示的物理意义是_____.34.严冬早晨,停在户外的汽车玻璃上会有霜,这是由于水蒸气遇冷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要_______(选填“吸热”或“放热”);开启汽车空调对玻璃吹热风,玻璃上的霜先_______再_______(以上两空均填物态变化的名称),从而达到除霜的目的。35.如图所示,该物体的长度是_______cm。36.测量某液体密度时,小明用的方法是:先称出空烧杯的质量m1,再向烧杯内倒入适量的液体,称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m2,再将烧杯中的液体倒入量筒中测出液体的体积V;小华用的方法是:先测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m1,再向量筒内倒入适量的液体后,称出烧杯和杯内剩余液体的质量m2,读出量筒内液体的体积V。小明测出的该液体的密度是ρ=__________,小华测出的该液体的密度是ρ=_________。你认为__________(选填“小明”或“小华”)用的方法测出的液体密度有误差,理由是__________。37.如图所示,小勇利用焦距为10cm的放大镜看自己的手指纹时,应将手指放在距放大镜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0cm的位置.当他将手臂伸直,这个放大镜看窗外远处的物体时,他所看到的是倒立的、_______(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38.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图中a、b、c三人同时从同一起跑线开始运动,则甲图中运动最快的是________,其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是________;乙图中运动最快的是________,其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________​39.小华利用图示装置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调整器材时应使烛焰和光屏的中心位于凸透镜的______上,图中在屏上成清晰实像的场景的实际应用是______(放大镜/投影仪/照相机);保持蜡烛和光屏在10cm处和55cm处不动,要再次在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应将凸透镜移到______cm刻度处。40.自制一个铅锤线来检查像框是否挂正,这是利用了重力的方向总是______的.吊起重锤的细线对重锤有拉力,拉力属于弹力,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_________而产生的力.三、实验题(每空1分,共2题,15分)41.小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如图所示。(1)如图甲所示,把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使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其目的是使像成在_____;(2)如图乙所示,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cm;(3)如丙图,所成的像的特点与_____相同(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4)如丙图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蜡烛向左调节一段距离,要想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_____(填“左”或“右”)调节,此时像的大小比刚才的像要变_____些;(5)若步骤(4)中未调整光屏的位置,则需在凸透镜前加一个_____(填“凸”或“凹”)透镜,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倒立的像;(6)接着小明用不透光的纸板遮挡住凸透镜的上半边,然后移动光屏,他_____(填“能”或“不能”)在光屏上看到完整的像。42.小明和小红同学在“测石块的密度”的实验中:(1)首先取来托盘天平,小明把它放在水平桌面上,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小红认为此操作有误,错误是_____;小明虚心地听取了小红的建议,纠正错误后,发现天平的指针静止在图1所示的位置,则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选填“左”或“右”)调节,使天平横梁在水平位置平衡;(2)小明随后在称量石块的质量过程中,又出现了图1所示的情况,他应该_____;(3)天平恢复平衡时,右盘中的砝码和标尺上的游码如图2所示,则石块的质量为_____g;(4)实验中由于没有量筒,他们为了测出石块体积进行了如图3所示的实验操作:a.先将烧杯中装有适量的水,标记好水面的位置,测得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m1;b.再将石块放入装水的烧杯中,倒出超过标记处的水,并用胶头滴管调节使水面恰好在标记处,测出此时烧杯、水、石块全部的质量为m2;c.通过a、b两步得出石块的体积是_____,计算出石块的密度为_____(水的密度用ρ水表示)。四、计算题(每题10分,共2题,20分)43.如图所示,电源电压恒定,电阻,闭合开关S,电流表A1、A2的示数分别为0.9A和0.6A。求:(1)通过的电流;(2)电源电压;(3)通电10s电阻消耗的电能。44.甲、乙两物体分别从P、Q两点同时往相同的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像分别如图(a)、(b)所示,经过6s乙物体刚好追上甲物体。求:(1)乙物体通过的路程是8m时,所需的时间是_______s;乙物体的速度是________m/s。(2)甲物体匀速运动15s通过的路程s是多少______?(3)P、Q间的距离为多少_______?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30题,45分)1、C【详解】A.实验时玻璃板如果不与桌面垂直,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就无法验证像的位置和大小,所以玻璃板应与水平桌面垂直放置.故A项正确;故A项不符合题意;B.寻找蜡烛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在蜡烛A一侧观察,在蜡烛B的一侧不能看到蜡烛A的像;故B项正确;故B项不符合题意;C.平面镜所成的像,物像等大,蜡烛燃烧较长时间后变短,所以此时像不能与蜡烛B完全重合,故C项错误;故C项符合题意;D.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所以将蜡烛远离玻璃板的同时像也远离玻璃板,故D项正确.故D项不符合题意;2、D【详解】A.洒在地上的水很快干了,这是水汽化所致,故A不符合题意;B.江面上形成大雾,这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C.水正在慢慢地结成冰,这是液态变成固态,属于凝固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D.灯泡用了一段时间后,灯丝会变细,这是钨直接变成了钨的气体所造成的,是升华现象。故D符合题意。3、C【详解】A.在路程时间图像中,图像的交点代表相遇,所以由图可知在30s时相遇,所以相遇时乙的路程为100m,甲的路程为故A错误;B.由图可知0到10s内乙路程为零,说明乙静止,故B错误;C.甲的速度为故C正确;D.由图可知0到10s内乙静止,从第10s开始以才运动,而甲从第0s开始运动,故D错误。故选C。4、D【详解】寒冷的冬天温度较低,低于水的凝固点,水会从液态凝固成固态的冰,凝固前后质量不变,而冰的密度比水小,所以结冰后体积会变大,能够把水管胀裂.故D符合题意.5、A【详解】A.一层楼的高度约3m,教室的高度与此差不多,在3m左右.故A符合题意;B.中学生的身高在160cm左右,课桌的高度大约是中学生身高的一半,在80cm=0.8m左右.故B不符合题意;C.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大约18cm,物理课本的宽度与此差不多,在17cm=0.17m左右.故C不符合题意;D.成年人的身高在170cm左右,中学生的身高略小于成年人,在160cm=1.6m左右.故D不符合题意.6、C【详解】ABD.飞机编队在空中飞过时,相对于天安门城楼、广场上欢呼的观众、广场上人民英雄纪念碑,位置不断发生变化,所以是运动的,故ABD不符合题意;C.飞机编队在空中飞过时,相对于编队中的任一架飞机,位置都没有变化,所以是静止的,故C符合题意。故选C。7、D【详解】A.望远镜的目镜和物镜都是凸透镜,故A错误;B.物镜相当于照相机,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故B错误;C.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所成的像是正立、放大的虚像,故C错误;D.物镜口径越大,进入望远镜的光越多,所成的像越亮,故D正确。故选D。8、D【详解】A.一元硬币的质量约6g,故A错误;B.初中男生跑完1000米约需要3.5分钟左右,故B错误;C.日光灯管的长约为0.8m,故C错误;D.完整做一遍眼保健操的时间为5分钟,故D正确。故选D。9、A【详解】A.从图象上可以看出,水凝固时温度一直保持在0℃,BC段是凝固过程,温度保持不变,A正确;B.BC段物质的温度保持不变,是凝固过程,仍然放热,B错误;C.AB段表示水放热降温,CD段是冰放热降温,C错误;D.AB段是液态,BC段是固液共存态,CD是固态,D错误。故选A。10、B【详解】高速摄像机拍摄1帧画面所用的时间激光在空气中传播的距离约为故选B。11、C【详解】光源S发出一束激光射到镜面上,当用力压桌面时,平面镜向中间倾斜(如下图所示),造成入射角增大,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反射光线远离法线,导致了标尺上的光斑右移.12、A【分析】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和特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详解】不同乐器、不同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不同,产生的音色会不同,我们能分辨出笛子、二胡的声音,是根据音色来区分的.故选A.注意区别音调和响度,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13、C【详解】A.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质量越大,体积越大,越难振动。因此通过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可以改变钢尺振动的频率,故A正确,A不符合题意;B.探究音调跟频率的关系时,需控制其他因素都不变,多次实验中,保持钢尺振动的振幅相同是运用了控制变量法,故B正确,B不符合题意;C.钢尺伸出桌面越长,振动越慢,频率越低,故C错误,C符合题意;D.物体振动得越快,频率越高,发出的声音的音调越高,故D正确,D不符合题意。故选C。14、B【详解】声音经过扩音器后响度变大,所以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大声音的响度,故B正确。15、B【详解】A.由图可知,甲乙的振动频率相同,音调相同;波形的整体形状特点不同,音色不同;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乙丙的振动的频率不同,音调不同,故B错误,符合题意;C.丙丁的振动幅度不同,响度不同;振动频率不同,音调不同,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乙丙的振幅相同,响度相同,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16、D【详解】密度是物质本身所固有的性质,与种类和物质的状态有关,与质量和体积无关,即物质的密度不随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变化。故选D。17、C【详解】设总路程为2S,根据速度公式前半程的时间为同理后半程的时间为那么全程所用的时间为全程的平均速度为18、B【详解】A.水中倒影,是利用了光的反射,不符合题意;B.日食的形成,是利用光沿直线播形成的现象,符合题意;C.汽车观后镜,是利用了光的反射,不符合题意;D.水中“折”笔,是利用了光的折射,不符合题意.故选B.19、D【详解】蔬菜人工脱水时,将新鲜蔬菜放入冷冻柜内,使蔬菜中的水分凝固成冰,蔬菜冷冻后放入低压环境中,冰直接由固态升华为气态的水蒸气,使水果中的水分脱去,故ABC错误、D正确;故选D。20、D【详解】A.立竿见影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错误;B.“潭清疑水浅”的形成原因是由于光的折射,“池水映明月”的形成原因是光的反射,故二者的形成原因不同。故B错误;C.八年级学生李凡平时照镜子所成的像是正立等大的虚像。故C错误;D.海市蜃楼是由于光在经过密度不均匀的空气时发生折射形成的。故D正确。故选D。21、A【解析】开竖紧贴透镜时,物体在焦点以内,成的像是正立放大的虚像,此时物体离透镜越近所成的像越小,故最先的像应是②,随着距离的增大,当物体刚处于大于焦距时,所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随着距离的增大,所成的实像是越来越小的,故最后看到的应是①,故应选A.22、D【详解】A.摔碎后的玻璃所含的物质多少没有变化,质量不变,它还是玻璃,物质的性质没有变化,密度不变,A错误;B.同种物质的状态发生变化,比如所水变成冰,质量是不变的,但密度发生变化,B错误;C.常温下的液态水银它的密度大于很多固体的密度,C错误;D.氧气罐中的氧气用去一半,即质量变成一半,但氧气罐的体积是不变的,罐中的氧气会均匀分布,即体积不变,那么根据可知,密度也变成一半,D正确。23、A【详解】假设大烧杯原来装满水,小球漂浮在水面上,小球所受浮力为:;因为,小球的质量:,排开水的体积:。放入小球后水深不变,对容器底的压强不变。假设大烧杯原来装满水,小球沉入水底,小球所受浮力:,因为,故小球的质量:,排开水的体积:。放入小球后水深不变,对容器底的压强不变。假设大烧杯原来没有装满水,排开水的质量比200g大,小球受到的浮力、小球的质量和体积、容器底受到的压强都要变大。由以上分析知A正确,BCD错误。故选A。24、D【详解】A.由图像可知此时物距小于像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错误;B.由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像近像变小可知,将蜡烛左移,物距增大,此时像距减小,因此应将光屏左移,故错误;C.由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像近像变小可知,将凸透镜右移,物距变大,像距变小,像变小,故错误;D.由图像可知此时物距小于像距,因此可得f<24cm<2f即12cm<f<24cm因此将蜡烛移至距离凸透镜18cm处,物距仍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在光屏上仍可能得到清晰放大的像,故正确。25、D【详解】AC.玻璃在熔化过程中有逐渐变软变稠的特性,说明没有具体的熔点,所以是非晶体,非晶体熔化过程吸收的热量,温度升高,故AC错误;BD.工艺师把熔融的玻璃吹拉成漂亮的工艺品的过程中,玻璃的形状和温度改变了,但所含玻璃的多少没有改变,所以质量没变,故B错误,D正确。故选D。26、C【详解】中学生的拇指宽度在2cm左右,一元硬币的直径比手指宽度宽一些,在左右。故选C。27、C【详解】物体质量越小,惯性越小,运动状态越容易改变,为了让风更易带动起扇叶,扇叶体积一定,制成叶片的材料应该具有尽量小的密度,故C正确.28、B【详解】A.冬天气温很低,“白气”是口中呼出气流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液化放热,故A错误;B.在寒冷的南极地区,要用酒精温度计,是因为酒精的凝固点为−117℃,低于南极的最低温度,故B正确;C.瓶壁上的小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此过程放出热量,故C错误;D.春天冰雪消融,是固态的冰变为液态的水,是熔化现象,此过程吸收热量,故D错误。故选B。29、D【详解】光在沿直线传播过程中被不透明的人体挡住,在其后面形成影子,所以地面上的“倩影”,其形成主要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故选D。30、A【详解】当用相同的力拨动这些粗细不同的橡皮筋,由于橡皮筋的振动频率不同,所发出声音的音调也不同;在其它因素一定的条件下,橡皮筋越粗,振动越慢,音调越低。故选A。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题,20分)31、凸实【详解】监控探头中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记录校园内的情况,物距远大于2倍焦距,所以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32、凝华液化汽化凝华熔化液化升华凝华凝固升华【详解】(1)[1]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而形成的。(2)[2]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形成的。(3)[3]河水干涸,是水气化现象,由液体变成了气体。(4)[4]雾淞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而形成的。(5)[5]冰雪消融是冰雪由固体变成液体,是熔化现象。(6)[6]擦玻璃时,往玻璃上呵气,玻璃表面会变潮是因为呼出气体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形成的。(7)[7][8]放在烧杯中的碘,一加热便出现紫色的碘蒸气,这是升华现象;停止加热后,在冷却的烧杯壁上出现亮晶晶的碘,这又是凝华现象。(8)[9][10]冬天,晾在室外的湿衣服会结成冰,这是凝固现象。但在0℃以下冻冰的衣服也会干,这是因为冰升华为水蒸气。33、不变1m1的食用油的质量为0.8×101kg【详解】密度是物质的特性,由物质的种类和状态决定,与质量体积无关,所以油用掉一半后,密度不变;0.8×101kg/m1的物理意义是:体积是1m1的食用油的质量为0.8×101kg.34、凝华放热熔化汽化【详解】[1][2]霜是水蒸气遇冷放热凝华而造成的小冰晶;[3][4]霜遇到热风会吸热熔化成水,水遇到热风会吸热汽化,变成水蒸气;所以开启汽车空调对玻璃吹热风可以除霜的目的。35、2.42~2.48【详解】由图可知,尺的分度值为1mm,物体左端和刻度尺1.00cm处对齐,右端对应示数3.45cm,所以物体的长度为2.45cm。用刻度尺测量长度,记录数据时应包括准确值、估计值、并注明单位,图中物体长度为2.42cm~2.48cm均可。36、小明烧杯中的液体不能全部倒入量筒中,测得的体积会偏小,密度会偏大【详解】[1]由密度公式可得,小明测出液体的密度为[2]小华测出液体的密度为[3][4]小明的测量方式误差会更大,因为小明将液体从烧杯中倒入量筒中时,会有部分液体残留在烧杯中,所测量液体的体积会偏小,导致密度值偏大。37、小于缩小【详解】利用凸透镜成放大的虚像时,应把物体放在一倍焦距之内,所以应小于10cm;远处的物体放在了二倍焦距之外,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是照相机.38、a相同时间内,运动路程越长,跑得越快a相同路程,所需时间越短,运动越快【解析】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相同时间比较物体经过的路程,经过路程长的物体运动得快,如图甲,a跑得最快.另一种是经过相同路程比较他们所用的时间,所用的时间少的物体运动得快,如图乙,也是a跑的最快.39、主光轴投影仪40【详解】[1]实验前要调整蜡烛、凸透镜、光屏的高度,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即在凸透镜的主光轴上,这样才能使像成在光屏中央。[2]由图示位置可知,物距u=15cm,像距v=30cm,即u<v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投影仪。[3]保持蜡烛和光屏在10cm处和55cm处不动,要再次在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根据光的可逆性,此时物距等于原来的像距,应将凸透镜移到10cm+30cm=40cm刻度处。40、竖直向下弹性形变【解析】自制一个铅锤线来检查像框是否挂正,这是利用了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吊起重锤的细线对重锤有拉力,拉力属于弹力,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三、实验题(每空1分,共2题,15分)41、光屏的中央15.0照相机左小凹能【详解】(1)[1]探究凸透镜成像实验中,在光具座上依次放置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且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像才能呈在光屏的中心。(2)[2]平行光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于一点,此点为焦点,焦点到透镜光心的距离为焦距,如图甲所示,该凸透镜的焦距为15.0cm。(3)[3]如图丙所示,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