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开封市等3地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河南省开封市等3地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河南省开封市等3地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河南省开封市等3地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河南省开封市等3地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河南省开封市等3地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时间:7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约9000-7800年)出土有成套的龟甲。龟甲内放有石子,部分龟甲上有刻画符号,具有占卜功能。同时,龟甲被用作响器,在某些仪式活动中为舞蹈伴奏。这反映了()A.灵龟崇拜现象的盛行 B.原始文字的初步形成C.天人沟通观念的萌芽 D.早期先民的创新智慧【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龟甲内放有石子,部分龟甲上有刻画符号,具有占卜功能。同时,龟甲被用作响器,在某些仪式活动中为舞蹈伴奏。”并结合所学可知,在当时生产力水平较为底下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龟甲是兼具盛装器、响器和占卜等功能的原始宗教用品,这体现了早期先民们的聪明才智,D项正确;虽然龟甲在占卜和仪式活动中被使用,但这并不能直接证明灵龟崇拜的盛行,因为龟甲的使用可能更多地与其功能性和象征意义相关,该表述也与龟甲作为乐器无关,排除A项;虽然龟甲上有刻画符号,但这些符号是否构成原始文字,以及它们的具体含义和用途,题目中并未说明,B项是对材料的过度解读,排除B项;占卜功能的确能够体现早期人类通过龟甲与某种超自然力量的沟通,但却与龟甲作为乐器无关,C选项片面,排除C项。故选D项。2.汉代,人们将土木建筑中使用的土坯称为“土墼(jī)”。张骞通西域后,西亚、中亚的土坯制作技术传入内地,中原工匠把借鉴该技术制作出的大土坯称为“胡墼”。在中国北方,许多地方的方言至今仍将这种土坯叫作“胡墼”。这主要体现了中华文化的()A.凝聚性 B.包容性 C.多样性 D.连续性【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原工匠把借鉴该技术制作出的大土坯称为‘胡墼’。在中国北方,许多地方的方言至今仍将这种土坯叫作‘胡墼’。”可知,西亚、中亚的土坯制作技术传入内地后,中原工匠把借鉴该技术制作出的大土坯称为“胡墼”,至今这种名称仍然存在。这体现了中华文明对域外文化的吸收借鉴,这是中华文化包容性的体现,B项正确;中华文化的凝聚力主要体现在历史文明的积淀与传承、共同的文化价值观与道德规范、家国情怀与民族认同等,排除A项;中华文化多样性是指在中华大地上,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具有的多样性特征,这种多样性体现在多个层面,包括宗族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等,排除C项;中华文明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其连续性,即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文明的核心要素和主体民族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排除D项。故选B项。3.唐朝时期,政府在天山南北开展大规模屯垦戍边,高宗时,唐朝在西域的屯田年产粮已近40万石,安史之乱爆发后,西域弧悬塞外,屯垦军民泣血相守,坚守西域近半个世纪之久。这说明唐朝这一戍边政策()A.解决了西域军民的粮食需求 B.维护了丝路的安全C.关注地方的农业生产与发展 D.具有强大治理效能【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在西域实行屯垦戍边政策,既促进了西域地区经济的发展,又巩固了边防,有利于边疆稳定,这说明唐朝屯垦戍边政策在经济和军事上都有利于加强对西域地区的管理,具有强大的社会治理效能,D项正确;材料只是体现唐朝在西域的屯田提高了粮食产量,但并不能得出“解决了西域军民的粮食需求”这一结论,排除A项;材料强调屯戍政策的作用,主要在于促进边疆开发,巩固边防,与丝绸之路无关,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唐朝在边疆治理上更关注地方的农业发展,屯戍政策重点在于巩固边防,排除C项。故选D项。4.临安著名小吃“宋五嫂鱼羹”创始人原是“汴京酒家妇,善作鱼羹”,宋室南渡后,南下寓居杭州,继续卖鱼羹,因手艺很好,“人竞市之,遂成富媪”。宋诗“九市官街新筑成,青裙贩妇步盈盈”“忆昔剪茅长桥滨,朱娘酒店相为邻”。这折射出宋代()A.妇女成为了经商的主体 B.理学对妇女行为影响小C.社会成员身份趋向平等 D.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宽松【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宋朝社会冲破了长期以来“市”、“坊”分离的封闭式坊市制度,出现了住宅与店肆混合的“市坊合一”商业格局,政府不再直接监管商业,女性经商也不少见,说明宋朝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宽松,D项正确;仅凭宋五嫂不能得出妇女成为了经商的主体,排除A项;理学在南宋成为官方哲学,严重束缚人性,女性更是深受其害,排除B项;社会成员身份趋向平等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5.宋太祖建隆三年(962年)规定,凡是选派法官及职官,都要问法书10条,在吏部候选的官员,要试判三道,“只于正律及(律)疏内出判题,定为上、中、下三等”。宋太宗时下诏规定:知州、通判及州县幕职官等,秩满进京,当令于法书内试问,如果全不知晓的,要酌情予以处罚。这些举措()A.有助于吏治的规范清明 B.旨在推动基层社会治理C.注重考察官员德行操守 D.弥补了科举制度的缺失【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宋太祖和宋太宗时期对官员的法律知识进行了严格的考核,这些举措主要目的是为了确保官员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法律,确保他们具备必要的法律素养,能够依法行政,减少滥用职权和贪污腐败的现象,进而提高吏治的规范性和清明度,A项正确;材料强调宋朝重视官员的法律素养,目的是规范官员的行为,基层社会治理强调政府利用户籍制度与基层组织对民众进行管理与监督,两者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强调对官员法律知识的考核,并非对他们个人德行操守的考察,排除C项;材料强调宋朝对现任官员的法律知识进行考核,以确保他们能够依法行政,科举制度是选拔官员的制度,两者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6.晚清时期,徐继畬认识到欧洲的扩张打破了世界各地原来的隔离状态,这是一个人们无法控制的必然趋势。他用“天地之气”的生息演化解释道:“天地之气,忽而旁推交通,混为一体,倘亦运会使然耶?然天下从此多事矣。”这表明徐继畬()A.尚未脱离传统观念的影响 B.认识到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源C.倡导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D.意在论证社会变革的合理性【答案】A【解析】徐继畬用“天地之气”“运会”等传统自然哲学概念(源于阴阳五行、天人感应思想)解释世界变化,表明其认知仍受传统宇宙观束缚,未形成近代科学分析视角,A项正确;题干仅提欧洲扩张打破世界隔离,未涉及鸦片战争失败原因(如制度落后、军事技术差距等),属于过度引申,排除B项;徐继畬在《瀛寰志略》中虽介绍西方制度,但题干未提学习西方技术,且用传统观念解释变化,与“倡导技术”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徐继畬强调变化是“运会使然”的被动趋势,未主张主动推动社会变革,更未论证其合理性,排除D项。故选A项。7.如表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进出口额统计表(单位:百万海关两)。这()A.源于经济大危机的影响B.为民族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C.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D.反映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效显著【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信息,题目涉及20世纪30年代中国进出口额的统计数据,自1931年至1936年,中国进口总额不断下降,自1931年至1934年中国出口总额下降,但1934年至1936年中国出口总额上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开始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推动了1935年和1936年中国出口总额的增加,D项正确;1931年至1934年中国进出口总额都下降,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较大,但A项不能解释1935年和1936年中国出口总额上升,排除A项;仅通过国内进出口总额的变化不能得知此时期经济发展对抗日战争胜利产生的影响,排除B项;民族工业的发展推动了材料现象的发生,C项本末倒置,排除C项。故选D项。8.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宣布免除清朝的厘金、杂捐等不合理旧税。但是,在现实需求面前,1912年2月临时政府又恢复了部分地区的税捐、盐课、盐厘等旧税,同时还向海外华侨和国内民众劝募公债。南京临时政府改变政策意在()A.应对严重财政困难 B.全面完善税收体制C.有效聚拢全国税收 D.筹集资金供给军需【答案】A【解析】南京临时政府在成立后,最初取消了一些旧税以回应社会的不满和建立民国新政权的合法性。然而,由于财政困难,政府发现财源紧缺,因此在1912年2月又恢复了部分旧税,并向海外华侨和国内民众发行公债,这种改变政策主要是为了缓解财政上的压力,A项正确;据材料“免除清朝的厘金、杂捐等不合理旧税”“又恢复了部分地区的税捐、盐课、盐厘等旧税”可知,南京临时政府在宣布免除不合理的旧税后,为缓解财政压力,又恢复了不合理的旧税,这些不合理的旧税不属于税收体制的完善,排除B项;公债不属于国家税收,通过公债募集资金不属于聚拢税收,排除C项;恢复不合理的旧税和向海外华侨、国内民众劝募公债,都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来应对财政困难,与供给军需没有直接关系,且据材料不能得知这些资金的用途,不能体现改变政策是为了供给军需,排除D项。故选A项。9.据不完全统计,1930-1931年,各革命根据地银行发行或计划发行的纸币约为114.9万元。当时一首庆祝闽西工农银行周年的纪念诗歌写道:“工农自己设银行,纸币通行各地方。到处都有兑换处,随时可以换光洋。”这表明根据地银行发行的纸币()A.数量大,促进经济发展 B.可以完善货币体系C.信誉高,流通范围广泛 D.能与银元等额兑换【答案】C【解析】根据地银行发行的纸币能在各地通行,有兑换处可随时兑换光洋,说明其信誉高,流通范围广泛,C项正确;材料提到1930-1931年各革命根据地银行发行或计划发行的纸币约为114.9万元,从当时的经济规模和交易需求等角度看,这个数量不算大,排除A项;材料主要是在描述根据地纸币的流通情况和信誉情况,没有关于完善货币体系的内容,排除B项;诗中只说“随时可以换光洋”,但没有表明是等额兑换,排除D项。故选C项。10.1948年7月,彭真在北岳区城市工作干部会议的报告中指出,“入城以后,要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的社会秩序”。该报告旨在()A.推进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 B.总结城市接管经验C.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D.借鉴土地革命做法【答案】A【解析】据材料“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的社会秩序”可知,彭真通过在城市建立这样的社会秩序,能够有效地打击反动势力,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城市中的胜利创造条件,这完全符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和性质,A项正确;此时城市接管工作尚未大规模开展,这只是对于即将到来的城市接管工作的一种规划和要求,排除B项;这一时期还处于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尚未进入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排除C项;报告内容主要是针对城市工作提出的社会秩序建立的目标,和土地革命的做法关联不大,排除D项。故选A项。11.古代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爱琴海地区、尤卡坦半岛等早期人类文明出现的早晚不同,种植的农作物不同,但基本上都有以神庙为核心的建筑群,早期人类文明具有()A.同一性 B.阶级性 C.多元性 D.全球性【答案】A【解析】材料表明,各个早期人类文明都有以神庙为核心的建筑群,这体现了各文明的发展过程具有同一性,A项正确;材料没有阶级分化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强调不同文明的同一性,并非不同文明的独立发展的多元性,排除C项;早期文明呈现孤立发展得特点,没有表现出全球性,排除D项。故选A项。12.西欧中世纪的政体是政与教二元政治模式,王权与教权这两个重要的政治因素在争夺权力的过程中强调各自的权利。城市也在争取自治的过程中,逐渐成长为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在中世纪西欧举足轻重。由此可见,中世纪西欧()A.城市借助君主的权势崛起 B.政治势力的关系错综复杂C.城市争取自治的过程曲折 D.存在多种竞争性政治力量【答案】D【解析】据题干“王权与教权……争夺权力的过程中强调各自的权利”、“城市……在中世纪西欧举足轻重”可知,中世纪西欧的政教二元模式与城市自治的兴起,共同构成了多种政治力量并存、竞争的动态格局,D项正确;城市兴起主要得益于工商业的逐渐复兴与繁荣,城市自治是通过与君主等封建主谈判或对抗获得,排除A项;据材料“王权与教权……在争夺权力”、“城市……不可忽视的力量”可知,材料突出多种政治势力间存在竞争关系,而非政治势力的关系错综复杂(如既有合作又有对抗,彼此制衡等),排除B项;材料“在争取自治的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反映的是城市自治的影响,不涉及其过程的曲折性,排除C项。故选D项。13.811年,法兰克王国查理大帝立下遗嘱,将财富分为3份。其中的两份即刻分给21座都主教城,由当地的都主教、主教共同处置;剩下一份待他身故后再分给上述都主教城、他的后人、穷人和宫廷仆役。可见,在当时的法兰克王国()A.封君封臣制导致权力分散B.神职人员的等级制度得到巩固C.教会具备抗衡君主的实力D.世俗王权需要宗教神权的支持【答案】D【解析】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查理大帝在遗嘱中即刻将财富的一部分分给21座都主教城的都主教和主教,且在其死后还要将其财富的一部分分给都主教城,这显示了他对宗教权力的重视和依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意味着世俗王权在运作中需要得到宗教机构的支持和认可,以巩固其统治,体现了世俗王权需要宗教神权的支持,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王权与神权的关系,没有涉及封君与封臣之间的关系,不能得知封君封臣制对王权的影响,排除A项;神职人员的等级制度指的是从教皇到各级神职人员的等级制度,材料体现的是王权与神权的关系,没有涉及神职人员的等级制度,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法兰克王国时期,教会与王权之间存在相互依赖和利用的关系,教会需要王权的保护,而国王则需要教会的精神支持‌,教会并不完全具备抗衡君主的实力,排除C项。故选D项。14.从18世纪中期开始,英国的煤矿主、盐场主等企业主积极投资兴建运河。到1830年,英国可通航的内陆水道从1000英里扩展至近4000英里,满足了工农业对低运输成本的需求。英国的运河修建主要是为了()A.扩大资本积累 B.优化产业布局 C.推广机器生产 D.改善交通条件【答案】A【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18世纪中期开始,煤矿主、盐场主等企业主投资兴建运河是为了更好地把煤炭、盐等产品出售,到1830年,英国内陆水道的发展满足的是运输工农业产品的需求,所以英国运河修建是为了更好的运输产品,获取利润,进而扩大资本积累,A项正确;据材料“满足了工农业对低运输成本的需求”可知,运河修建是为了满足降低运输成本的需求以适应经济的发展,与产业布局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第一次工业革命爆发的时间是18世纪60年代,18世纪中期尚未爆发工业革命,此时没有机器生产,排除C项;改善交通条件是扩大资本积累的方式,而非目的,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15.1969年,尼克松在关岛发表谈话时指出,美国将继续发挥自己在亚洲的重要作用,同时鼓励其亚洲盟友自己承担国内安全和军事防务的责任。此次谈话的背景是A.美国发生了经济危机 B.日本军事力量迅速增强C.中美实现关系正常化 D.苏联推行积极进攻战略【答案】D【解析】D正确;美国70年代才发生经济滞胀,时间不符,A错误;依据所学可知,美国采取该政策的原因是由于美苏的对抗,日本军事力量迅速增强不符合材料主旨,B错误;中美关系正常化发生在1972年,C错误。故选D。16.1900年世博会在法国巴黎举行,筹办此次世博会的法国工业部长儒尔·罗什曾感叹道:“世界变得越来越小,距离变得越来越短,邻居也就越来越近,因此了解自己的邻居也就变得越来越重要。如果一个人对周围的邻居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他将面临危险。”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A.当时的法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B.以法国为核心的三国协约已经形成C.世界变小使得国与国之间都成为邻居D.法国可能对德国的迅速崛起存有戒心【答案】D【解析】本题材料提到,1900年法国工业部长儒尔•罗什曾感叹道:“世界变得越来越小,距离变得越来越短,邻居也就越来越近,因此了解自己的邻居也就变得越来越重要。如果一个人对周围的邻居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他将面临危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法国可能对德国的迅速崛起存有戒心,因此选D。ABC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17题16分,18题12分,19题12分,20题12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出现在周代,本着城邑建设为分封政治服务之目的,建城伊始,首先考虑的是城市政治等级所体现的秩序和尊严。《左传》记载,“先王之制,大都不过三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春秋战国时期,每个封国治下有诸多城市,皆成为统治的中坚地带。《墨子·七患》说:“城者,所以自守也。”《礼记·礼运》说:“城郭沟池以为固。”显然,这个时期城市的主要功能在政治与军事方面,经济方面的作用是次要的。早期城市里的人以阶级(阶层)、职业为单位聚集在一起,统治阶级大都集中居住在城市,并形成了与此相适应的文化。“中国城市两大核心之一的官绅区,通常占据着东西轴线北侧的中心部分,名实相符,显示其行政功能中枢性的衙门就配置在这里”。——摘编自肖建乐《唐代城市发展与城乡关系变迁》材料二宋代城市功能日趋走向多样化,它的社会、商业贸易、文化消费等功能日益显露出来。最明显的就是城市生活由原来只为统治集团、贵族官僚服务开始面向下层,面向一般市民生活需求。史载,“今闾阎之卑,倡优之贱,男子服带犀玉,妇人涂饰金珠,尚多僭侈,未合古制”。城市突破了居民区和商业区的区分,中世纪前期的城市管理制度“坊市制”被十分发达的“厢坊制”所取代,到了南宋中叶,不少城市又演变为“隅巷(坊)制”,坊不再是封闭式的居民区,实际上是商业与居住混杂在一起的街区。正是这场宋代的“城市革命”,推动了封建城市规划的变革,中国城市的发展,开始了多元化的道路。——摘编自吴刚《中国古代的城市生活》等(1)根据材料一,归纳先秦时期城市建设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城市革命”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答案】(1)特点:出现城市建设高潮;具有鲜明的等级秩序;以政治和军事功能为主;官绅区占据城市中心地位。(2)表现:城市功能多样化,经济文化等功能日益显露;城市管理由封闭走向开放。意义: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繁荣;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促进市民文化的发展。【解析】【小问1】据材料一“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出现在周代”,可得出出现城市建设高潮;据材料一“本着城邑建设为分封政治服务之目的,建城伊始,首先考虑的是城市政治等级所体现的秩序和尊严”,可得出具有鲜明的等级秩序;据材料一“这个时期城市的主要功能在政治与军事方面,经济方面的作用是次要的”,可得出以政治和军事功能为主;据材料一“中国城市两大核心之一的官绅区,通常占据着东西轴线北侧的中心部分,名实相符,显示其行政功能中枢性的衙门就配置在这里”,可得出官绅区占据城市中心地位。【小问2】据材料二“宋代城市功能日趋走向多样化,它的社会、商业贸易、文化消费等功能日益显露出来”,可得出城市功能多样化,经济文化等功能日益显露;据材料二“城市突破了居民区和商业区的区分,中世纪前期的城市管理制度‘坊市制’被十分发达的‘厢坊制’所取代,到了南宋中叶,不少城市又演变为‘隅巷(坊)制’,坊不再是封闭式的居民区,实际上是商业与居住混杂在一起的街区”,可得出城市管理由封闭走向开放。本题是影响题。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二“正是这场宋代‘城市革命,推动了封建城市规划的变革,中国城市的发展,开始了多元化的道路正是这场宋代的‘城市革命’,推动了封建城市规划的变革,中国城市的发展,开始了多元化的道路”,可得出宋代“城市革命”推动了城市从政治中心向经济文化中心转变,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为城市文化的繁荣和社会结构的多元化奠定了基础,是中国城市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同时促进市民文化的发展;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一五”计划实施前后,全国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城市蔬菜供应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1953年,第三次农业互助合作会议召开。会后,农村工作部强调大城市郊区的农业生产应以生产蔬菜为中心,引导菜农有计划生产。1956年3月,国务院决定,大中城市的蔬菜供应由商业部统一经营管理,商业部下设中国蔬菜公司具体负责经营,从而形成了部分大中城市蔬菜统购包销制的基本形式。——摘编自陈礼军《新中国城市蔬菜供应体系变迁的历史考察(1949-1965年)》等材料二改革开放初期,全国城市几乎都存在蔬菜供应紧张的问题。1984年10月,国务院强调“大的方面管住管好,小的方面放开放活”。1988年4月,上海市开始实行“双轨分流”试点改革,一部分蔬菜由购销站经营,执行规定的价格,亏损由国家承担;另一部分蔬菜由交易市场经营,自负盈亏。1988年5月,全国十城市蔬菜体制改革会议召开,强调要更多地用价值规律来指导蔬菜生产和供应。这些改革措施的顺利实施,不仅满足了城市居民对蔬菜的需求,而且提高了菜农的收入,为蔬菜供销体制改革的持续推进奠定了基础。——摘编自林升宝《改革开放初期上海蔬菜供销问题及其应对》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解决蔬菜供销问题的共通之处。(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蔬菜供销体制的阶段性变化及其影响。【答案】(1)共通之处:采取多种措施以保证城市蔬菜供应,把解决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作为重要任务;对蔬菜供销进行一定程度的管理和调控;都不同程度采取了市场经营的方式。(2)第一阶段:政府通过中央计划经济控制,强调城市郊区蔬菜的生产和由国家统购包销制度保证蔬菜的供应。影响:部分稳定了城市蔬菜供应,但限制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第二阶段:开始放开双轨制改革,允许市场和政府双管齐下,逐步引入市场机制。影响:改善了蔬菜供应;激发生产者积极性,提高了菜农收入,增强了市场活力。【解析】【小问1】据材料“全国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城市蔬菜供应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改革开放初期,全国城市几乎都存在蔬菜供应紧张的问题”可知,采取多种措施以保证城市蔬菜供应,把解决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作为重要任务;据材料“农村工作部强调大城市郊区的农业生产应以生产蔬菜为中心,引导菜农有计划生产”“一部分蔬菜由购销站经营,执行规定的价格,亏损由国家承担”可知,对蔬菜供销进行一定程度的管理和调控;据材料“商业部下设中国蔬菜公司具体负责经营”“另一部分蔬菜由交易市场经营,自负盈亏”可知,都不同程度采取了市场经营的方式。【小问2】第一阶段:据材料“大中城市的蔬菜供应由商业部统一经营管理,商业部下设中国蔬菜公司具体负责经营,从而形成了部分大中城市蔬菜统购包销制的基本形式”可知,这一阶段政府通过中央计划经济控制,强调城市郊区蔬菜的生产和由国家统购包销制度保证蔬菜的供应。影响:据材料“全国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城市蔬菜供应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大中城市的蔬菜供应由商业部统一经营管理”可知,部分稳定了城市蔬菜供应,据材料“农村工作部强调大城市郊区的农业生产应以生产蔬菜为中心,引导菜农有计划生产”可知,限制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第二阶段:据材料“上海市开始实行‘双轨分流’试点改革,一部分蔬菜由购销站经营,执行规定的价格,亏损由国家承担;另一部分蔬菜由交易市场经营”可知,开始放开双轨制改革,允许市场和政府双管齐下,逐步引入市场机制。影响:据材料“不仅满足了城市居民对蔬菜的需求”可知,改善了蔬菜供应;据材料“提高了菜农的收入,为蔬菜供销体制改革的持续推进奠定了基础”可知,激发生产者积极性,提高了菜农收入,增强了市场活力。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近代中国新闻观念的演变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驱魏源强调:“刊印逐日新闻纸,以论国政,如各官宪政事有失,许百姓议。”王韬创办《循环日报》强调“日报立言,纪事载笔,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梁启超更是称《清议报》“一日倡导民权,始终抱定此义,为独一无二之宗旨”。1938年杜绍文在《战时记者》杂志提出“新闻政策的最高造就,是缔成‘一个民族,一个意志,一个舆论’”,它是“新闻政策具体的结晶……被侵略国尤须藉此为武器”。1942年上海记者彭正光在《论“新闻政策”》中指出“新闻政策的决定,除了……对外的宣传,揭破地方的阴谋,暴露敌方的罪行外,对内也有着一个莫大的任务,如激励前方将士的斗志,增强后方人民的信念等等。”——摘编自王军峰《近代中国新闻政策观念的型构与流变(1840-1949)》根据材料,指出近代中国新闻观念的演变,并结合时代背景进行说明。【答案】演变:新闻报刊从时政评论功能到成为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反侵略的武器”。说明:鸦片战争之后,列强侵略日益加深,民族危机不断加剧,晚清知识分子,积极借助报刊这一新载体抒发言论、评议时政,力图挽救民族危亡;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借助报刊宣扬资产阶级政治思想。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侵略战争,抵御外敌侵略、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独立成为中华民族最迫切的历史任务,新闻报刊成为反侵略的“武器”。【解析】演变:据材料“刊印逐日新闻纸,以论国政,如各官宪政事有失,许百姓议”“日报立言,纪事载笔,强中以攘外,谑远以师长”“新闻政策的最高造就,是缔成‘一个民族,一个意志,一个舆论’”“新闻政策的决定,除了……对内也有着一个莫大的任务,如激励前方将士的斗志,增强后方人民的信念等等”可知,新闻报刊从时政评论功能到成为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反侵略的武器”。说明:结合所学近代前期中国的时代背景、20世纪30年代开始的日本侵华战争等内容,可从时代背景、革命任务等方面进行说明。据材料“刊印逐日新闻纸,以论国政,如各官宪政事有失,许百姓议。”及所学可知,鸦片战争之后,列强侵略日益加深,民族危机不断加剧,晚清知识分子,积极借助报刊这一新载体抒发言论、评议时政,力图挽救民族危亡。据材料“梁启超更是称《清议报》”及所学可知,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借助报刊宣扬资产阶级政治思想。据材料“1938年杜绍文在《战时记者》杂志提出”“1942年上海记者彭正光在《论新闻政策》”及所学可知,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侵略战争,抵御外敌侵略、维护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