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月模拟评估卷(二)一积累运用10分1.按要求填空。(5分)(1)____________,古来万事东流水。(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2)羽扇纶巾,谈笑间,____________。(苏轼《____________·赤壁怀古》(3)《虞美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用比喻、夸张、设问手法写出愁思的多与深广,与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有异曲同工之妙。【答案】世间行乐亦如此樯橹灰飞烟灭念奴娇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重点字有:樯橹、娇、愁、恰。2.按要求选择。(5分)(1)下列是记者采访一位老艺术家的提问语,其中语体最得当的一项是(2分)A.您怎么看待您五十多年的艺术成就?B.您被聘为百花奖评委是不是很激动?C.您这次获得终生成就奖是不是很愉快?D.您对饰演的作品中哪个角色最满意?(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分)对禅宗艺术家来说,为什么摒弃青绿山水而崇尚无色的水墨绘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仅绘画、书法乃至雕塑、建筑都体现为一种线的艺术,而且是以庄禅为内在精神背景,是自然恬淡的审美趣味在意象方面的一种落实。①被认为是由色界向无色界寻求解脱的一种形式②这在艺术哲学上的依据也是有着禅学“色即是空”“一即多”的辩证意味③所以中国山水画以水墨为正宗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③① D.②①③【答案】(1)D(2)A【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由题干可知,采访的对象是一位老艺术家,所提的问题包括其为人和艺术成就,问题要具体,有深度,要让被采访者有话可说。A.“您怎么看待您五十多年的艺术成就”,所提的问题过于笼统,范围太宽泛,让人不知从何谈起,B.既然是老艺术家,那么应该表现得稳重,提问中“激动”的表述不符合老艺术家的身份。C.提问中“愉快”式问题设计没有深度,且与老艺术家大气的品性不吻合。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首先确定首句,四个选项以①或②作为开始,将①作为首句时,结合上句中青山绿水与无色的水墨画相结合,即为“色界”与“无色界”的辩证,符合句意,故排除C、D。然后看后文。后文说“不仅绘画……”,③“所以中国山水画以水墨为正宗”中“山水画”与后文“绘画”衔接,所以③放在最后;同时③“所以”表明与前面内容是因果关系,这就排除B。故选A。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自我”在中国是一个新概念庄晓丹①这几年中国人对待心理学是工具化的,从我的临床经验看,100个人里可能只有1个人是完全为了探索自我而来的,通常多数来访者都是想知道“我该怎么办”。他们不太看重了解自己,对自己也不太有好奇心。②在这种概念模糊的背景下,我们谈论中国的“自我”和“自我探索”,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挑战性的事情。我甚至觉得西方意义上的“自我”,中国过去可能是没有的。③西方的“自我”是一个独立的存在,而中国的“我”是关系性的存在,比如:对于父母来讲,“我”是子女;对于领导来讲,“我”是下属;对于妻子来讲,“我”是丈夫等等。“我”始终在一个家庭、组织、社会、阶层框架里,“我是谁”是一种社会标签,如果没有任何关系,“我”可能就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谁。④如果从西方理论角度去考虑,中国的“我”是一种非常典型的青少年水平的“我”。美国发展心理学家爱利克·埃里克森曾经提出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他把人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不同阶段要发展不同的社会心理能力。在青少年阶段发展的“我”,是根据周围的人和团体来定义的。我们会观察到,人在青少年阶段非常喜欢抱团和比较,因为青少年的“我”完全是根据和同侪比较来发展和定义的。⑤但在这个理论框架下,“我”实际上还需要继续发展到成年人,成为独立的“自我”,然后进入亲密关系。西方有很多理论描述独立的、成熟的“自我”,简单讲,当一个人明确知道,他脱离了所处的家庭、社会群体、社会阶层和定义时,他是谁,这就是一个独立的“自我”了。如果一个人发展出独立的“自我”,处理亲密关系也好,其他问题也好,都会迎刃而解。⑥当下的中国人没有从关系性的“自我”,发展成西方意义上的成年人具备的独立“自我”。我觉得第一是没时间,第二是没榜样,还有就是中国文化本身也不太强调自我,不太支持这种发展。⑦如果按照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青少年时期应该发展基于社会关系的自我。那几年中国学生在准备高考。我的高中班主任说,现在的孩子一门心思学习,除此以外同学之间互相都不怎么说话。功利主义、精英主义,以及家长、学校共同施加的压力,导致青少年没有空间去发展自我。这样的孩子是以小学阶段基于家庭的自我进入大学的,在大学甚至研究生阶段再发展青少年阶段的基于社会关系的自我,然后他们就毕业了,以这样的自我进入了社会。⑧进入社会就更没时间了。现在的某种舆论是,人到了30岁还没有在社会上找到一席之地,人生基本就算失败了,似乎到了35岁就要被职场淘汰了,所以大家每一步都很着急。⑨如果要发展自我,不说特别系统化、复杂化的条件,首先它需要一个人有时间去思考自己,有空间去探索自己。一个人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是需要跟人互动、在实践中试错的。我试一下这个,知道原来我是这样的,然后我再去试一下那个,发现自己其实不喜欢。⑩现在社会快速发展变化,容错区间很小,一步错就可能步步错,前面没赶上车,后面可能就不许你上车了。大家是不太敢有勇气,去做探索自我这样“正事”以外的事情的。⑪家长的自我可能也停留在那个青少年阶段。我们在养育中一个比较常见的情况是,父母的心理年龄大概在什么水平,孩子的生理年龄超过这个岁数就开始出问题。一个心理年龄12岁的家长带一个生理年龄18岁的孩子,他不可能告诉孩子18岁之后怎么办,孩子就只能自己摸索。⑫再者,中国文化本身是不强调也不太支持自我的,这可能跟农耕文明有关系。农耕社会的客观现实是,无论一个人自我的程度怎么样,最终他所在的家族比较好,他也能比较好,并且年复一年生活变化不大。这样的社会形成了完整的规则,一个人什么阶段做什么事情,需要什么,都是差不多的,他只要跟着传统一步一步来,不出现杂音,就能运行良好。⑬现代社会具有全新的生活方式,并且始终在变化,但我们还是会受到传统的影响。人类对陌生的东西都是有警惕性的,传统对它的态度是不确定,甚至是排斥的。在这样的氛围里,大家更没有诉求去寻找一个独立自我。这是不被鼓励的,甚至会遭到负面反馈。⑭“自我”在中国是个新概念,但如果不努力发展独立的自我,我们面对的心理学问题就会越来越多。只有成为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中的成年人,我们才能正确面对纷繁芜杂的社会关系和心理问题。3.第①段中的“工具化”的具体含义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2分)4.文中多次提到“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请分析其作用。(4分)5.请选出下列选项中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2分)A.作者认为中国人不关心自我的原因是因为太功利。B.中国过去有“自我”概念,但和西方的“自我”概念并不相同。C.中国人并没有“自我”概念,我们所说的“自我”,其实只是不同的社会身份。D.作者认为中国人的自我认知现状是一生保持始终青少年阶段的自我。6.请选出一项符合文意的推论(3分)A.在中国社会中探讨“自我”这个概念,是一件很有挑战性的事。B.对与自己有关的各种社会关系的分析越仔细,对自己的认识就会越模糊。C.只有不考虑所有附着于人际关系上的意义和价值,才能真正认识到自我的意义和价值。D.随着农耕文明发展为现代文明,探索自我的文化背景压力会逐步减轻。7.有人认为第⑥段的划线句能概括下文,是很好的总领句。也有人不认同这个观点,请结合原文,说说你的看法。(5分)【答案】3.利用心理学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探索自我。4.第④⑤段中以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分析中国和西方对“自我”理解的不同(即中国的自我是关系性的青少年阶段的自我,西方的自我是独立的成年人阶段的自我。);第⑦段中以此理论分析中国人没有发展除独立自我的原因是青少年以后的时期都没有时间发展自我;最后⑭段总结提出我们今后的发展目标是成年人独立的自我。三处提及同一个理论论据,统一了文章的学术依据,使文章前后呼应,更具整体性。5.B6.D7.同意该观点,划线句概括了作者认为中国人没有发展出独立自我的原因是没时间、没榜样、文化不支持。下文⑦-⑩从个人成长的各个阶段分析了为什么会没时间,⑪段对父母为什么没能成为榜样做了分析,⑫⑬分析了中国农耕文明为什么不强调不支持自我。与划线句内容一一对应,结构清晰,因而划线句有很好的引领作用。不同意该观点,理由主要是⑨⑩段还提出了由于社会快速发展变化容错区间小,大家没有勇气试错的原因,这个并没有包括在划线句的三点原因中。【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词语含义的能力。根据“这几年中国人对待心理学是工具化的……‘我该怎么办’”可知根据“100个人里可能只有1个人是完全为了探索自我而来的”分析可知,人们利用心理学不是为了探索自我。根据“通常多数来访者都是想知道‘我该怎么办’”分析,大部分人利用心理学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4.本考查学生分析语句作用的能力。第四段中“如果从西方理论角度去考虑,中国的‘我’是一种非常典型的青少年水平的‘我’。美国发展心理学家爱利克•埃里克森曾经提出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第五段“但在这个理论框架下,‘我’实际上还需要继续发展到成年人,成为独立的‘自我’,然后进入亲密关系”,以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分析中国和西方对“自我”理解的不同。第七段“如果按照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青少年时期应该发展基于社会关系的自我”“现在的孩子一门心思学习,除此以外同学之间互相都不怎么说话……”,以此理论分析中国人没有发展除独立自我的原因是青少年以后的时期都没有时间发展自我。十四段“只有成为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中的成年人,我们才能正确面对纷繁芜杂的社会关系和心理问题”总结提出我们今后的发展目标是成年人独立的自我。三处提及同一个理论论据,使文章前后呼应,更具整体性。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因为太功利”错误,原文是“我觉得第一是没时间,第二是没榜样,还有就是中国文化本身也不太强调自我,不太支持这种发展”。C.“只是不同的社会身份”错误,原文是“中国的‘我’是关系性的存在”。D.“一生保持始终青少年阶段的自我”错误,文章是说“当下的中国人没有从关系性的‘自我’,发展成西方意义上的成年人具备的独立‘自我’”,并不是一生保持始终青少年阶段的自我。故选B。6.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A.“在中国社会中探讨……是一件很有挑战性的事”错误,原文是说“在这种概念模糊的背景下,我们谈论中国的‘自我’和‘自我探索’,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挑战性的事情”,并不是在中国社会中探讨很有挑战性。B.“对与自己有关的各种社会关系的分析越仔细,对自己的认识就会越模糊”错误,依据“现在的孩子一门心思学习,除此以外同学之间互相都不怎么说话。功利主义、精英主义,以及家长、学校共同施加的压力,导致青少年没有空间去发展自我”可知,现在孩子没有对与自己有关的各种社会关系进行分析,但他们对自己的认识仍然很模糊,可见不能得出这一结论。C.“只有……才能……”说法绝对,“如果一个人发展出独立的‘自我’,处理亲密关系也好,其他问题也好,都会迎刃而解”,应该是成为独立的“自我”,才能真正认识到自我的意义和价值。故选D。7.本题考查学生探究内容,提出见解的能力。同意:该句“我觉得第一是没时间,第二是没榜样,还有就是中国文化本身也不太强调自我,不太支持这种发展”认为中国人没有发展出独立自我的原因是没时间、没榜样、文化不支持。文章第七节“那几年中国学生在准备高考”,第八节“进入社会就更没时间了”,第九节“首先它需要一个人有时间去思考自己,有空间去探索自己”,第十节“现在社会快速发展变化,容错区间很小,一步错就可能步步错,前面没赶上车,后面可能就不许你上车了”,从个人成长的各个阶段分析了为什么会没时间。十一节“家长的自我可能也停留在那个青少年阶段”对父母为什么没能成为榜样做了分析。十二节“再者,中国文化本身是不强调也不太支持自我的,这可能跟农耕文明有关系”,十三节“人类对陌生的东西都是有警惕性的,传统对它的态度是不确定,甚至是排斥的”,分析了中国农耕文明为什么不强调不支持自我。这些段落的内容与划线句内容一一对应,结构清晰,因而划线句有很好的引领作用。不同意:第九节“一个人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是需要跟人互动、在实践中试错的”,第十节“现在社会快速发展变化,容错区间很小”“大家是不太敢有勇气,去做探索自我……”,这两节提出了由于社会快速发展变化容错区间小,大家没有勇气试错的原因,这个并没有包括在划线句的三点原因中。(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5分)等植物的根伸进石头浦歌①等植物的根伸进石头,等它发现自己别无去路,只有面对无尽的石头世界,它一定感到了某种荒唐,为了使自己挤进微微裂开的缝隙里,它不得不将自己的根变形,不得不将自己的根与石头合为一体,不得不顺着纹路形成古怪的直角、锐角,与刀子般的石头棱角相磨砺,它的生长姿势也会因此变成奇怪的模样。一个路人看到石头上的树,可能会惊叹:这是一株多么顽强的植物。但他忽略了植物根部的感受。作为根部,它也许体会到的更多是绝望和荒诞,是存在的忐忑和不安,根部的变形意味着与石头每时每刻的僵持,意味着走投无路时的惶惑,以及偶尔得逞时的悲喜交杂,而那些变形的根,在植物自己眼里看来是可笑的。每一寸都是可笑的,是绝望逼出来的,饱含着狼狈和荒诞。对于这株艰难生长的植物来说,畸形的根部才代表了它真实的存在。②大约八九岁左右,我跟着奶奶第一次走进沟壑,见识了柿子沟,在那里,我体验到的更多的是恐惧。我之所以陪着奶奶去,是因为奶奶从未一个人去过柿子沟,她要找一个人陪她。我有些激动和忐忑地跟着奶奶,奶奶说那里有柿子,虽然我知道这是诱饵,我也很期待见到传说中的沟壑。以前我只是见到用平车拉回来的一堆堆柿子,个别柿子还带着一点枝叶,有些柿子软了半个,已经被挤破,发出香甜的味道。我期望见到这些果子的源头。我跟着奶奶走了很远,终于见到柿子沟的栅栏门,那里有一种静默和孤僻的氛围,有一种故意排斥人类的气氛,丘陵和树木对于我们的到来有些过于漠然,我隐隐有些窃喜。但在冷漠空阔的沟壑里,我居然也感觉自己有些害羞。重要的是,奶奶一向是一个胆小的人,只见她不停地环顾四周,有时定定地看着沟壑深处,似乎那里正有可疑的人或者动物走来,她一副担心和警惕的模样。她的这些表现更加令我惶恐。终于,奶奶安静下来,我也稍稍放心了。我爬上柿子树,柿子树的每次抖动,都发出唯有这棵树才发出的沙沙声,其他树都安静沉稳。沟壑很深,一排排茂密的树木一直延伸到看不见的沟壑底部,一座高大的丘陵从那里威严地壁立出来,有一副森然决然的态度,下面深绿色的树木还微微萦绕着薄雾。我越是虚张声势地利用柿子树发出沙沙声,越是感到孤单和恐惧。一种异于往常的野苍蝇发出巨大的嗡嘤声,树皮上攀爬着一厘米长的大蚂蚁。有一刻,我不敢发出任何声音,我只是静静地看着坐在石头上的奶奶,希望从奶奶那里得到勇气和信心。天色渐渐暗下来,一声一声悠长奇怪的呜呼声从沟壑深处传出来,奶奶站起来,突然朝我害羞地一笑,说:“赶紧回吧,真吓人。”③我赶紧从树上跳下,跳下的瞬间发现自己的腿已经软了,我紧紧跟随着奶奶,奶奶走不快,她的脚步总发出特别的嚓嚓声。这时,呜呼声突然更清晰地传出来,声音几乎可以触到我的脖子,我不敢回头。奶奶说,这是猫头鹰在叫。她急于离开这里,我比她更急于离开这里。④最后一次走进沟壑的时候,我和弟弟拿着相机。那是个春节,我已经彻底离开村庄,我们走在柿子沟里泛白的土路上,就像走在空荡荡的破旧舞台上,这里有着冬天特有的冷清,视线空阔,泛白,就像放陈的黑白照片,有些略略发黄。树木光秃秃的,已经变了模样,就像被人用画笔改写过一样,甚至你会以为这些树都挪移了位置。它们以另一种方式拒斥我们的到来,以一种强烈的陌生感。我们拿着相机,这似乎也显得有些轻佻,为此,沟壑似乎努力掩饰那种我们曾经感觉熟悉的事物。我们只有通过回忆,才能感觉到这里与我们息息相通,慢慢地,我发现这回忆就像一株活生生的植物,它在风中舒展着枝叶。⑤这枝叶摇荡的样子,让我想起那个比喻——那株生长在石头上的植物。那株植物在摇曳中,有一种悠然、闲适、感叹,就像一种回忆,或者像是对回忆的一种品尝。⑥对于变形的根部来说,这是一种抚慰。⑦我想起了沟壑窑洞里常常见到的蝎子,它们像花纹一样静静停在窑洞一角,就像远古的图案一样一动不动,它们以格外的冷静观望着我们这些闯入者的生活。我也想起了四轮拖拉机暴烈的声响怎样震动了沟壑里的柿子树叶,它们怎样簌簌发抖;想起沟壑沙坑里那些五颜六色的石子,它们怎样让我贫困中的父亲产生梦想。当我在沟壑中阅读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阅读大江健三郎的小说时,沟壑有了一种奇妙的回应,就像在空无一人的火星上做弥撒一样。柿子树和各种植物始终漠然观望着我们,裸露在外的远古黄土层给人一种古怪的暗示。那时,我们的生活因为赤贫而变得紧张无比,几乎无法喘息,沟壑似乎放大了这些戏剧效果,释放出一种更为荒诞的紧张性。⑧走在我所居住的城市大街上,我突然发现,我只是一株莫名其妙的植物,我的一部分根部依然在沟壑里,那畸形而怪异的根。8.第②段两个画线句是对柿子沟景物的描写,赏析其表达效果。(4分)9.辨析第②段中两次出现“害羞”在表情达意上的不同。(4分)10.分析第⑥段画线句在文中的含义。(3分)11.文末作者为何会感慨自己是“一株莫名其妙的植物”,其“一部分根部依然在沟壑”里?对此加以探究。(4分)【答案】8.运用比拟的手法生动地表现深邃、陡峭的沟壑整体带给人的压抑;视听结合,通过对野苍蝇、大蚂蚊的具体观察突出自身的孤单与恐惧。9.我的“害羞”是面对广阔自然的拘谨,表达出我初入柿子沟由激动到恐惧的情感变化过程;奶奶的“害羞”既在于刹那间将自身的胆小表现暴露给了孙子,又源于她为自己后面“逃避”的言行感到羞愧。10.枝叶的悠闲源自根部的付出,走过苦难岁月后,回忆过往是对历经生活磨难的心灵的抚慰。11.植物的比喻源于作者对生活苦难的感悟。所谓的“莫名其妙”表达了面对生活变化的迷茫、不知所措。沟壑既是实指柿子沟,说明童年的乡村生活对自己的深远影响;又是喻指如今在城市的生活依旧艰难。【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第一句中“有一副森然决然的态度”运用比拟的修辞,将丘陵赋予人的神态动作,描写树木茂密,沟壑深不见底,丘陵威严壁立,树木上还笼罩着薄雾,这些景物组合成一幅庄严肃穆的途径,给读者带来一种心理上的压抑之感。第二句中,“嗡嘤声”是听觉描写,“攀爬着一厘米长的大蚂蚁”是视觉描写,本句视听结合写出了“我”在这沟壑之中感到孤单和恐惧,因此听到野苍蝇的嗡嗡声,看到大蚂蚁时,内心更加恐惧,更加孤单。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词语含义的能力。我的“害羞”:前文写“虽然我知道这是诱饵,我也很期待见到传说中的沟壑”“我隐隐有些窃喜”,后来看到沟壑的“冷漠空阔”,感到害怕,因此我的“害羞”是面对广阔自然的拘谨,写出“我”情感的变化——激动到恐惧。奶奶的“害羞”:前文写“奶奶一向是一个胆小的人,只见她不停地环顾四周,有时定定地看着沟壑深处,似乎那里正有可疑的人或者动物走来,她一副担心和警惕的模样”,可见,奶奶因为自己的胆小而害羞;后文写“奶奶站起来”“赶紧回吧,真吓人”,可见,她为自己“逃避”的言行感到羞愧。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含义的能力。理解句子含义需要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第⑤段写“这枝叶摇荡的样子,让我想起那个比喻——那株生长在石头上的植物。那株植物在摇曳中,有一种悠然、闲适、感叹”,而变形的根部却因为树叶的悠然、闲适而欣慰,可见枝叶的悠闲源自根部的付出。第⑦段写“我们的生活因为赤贫而变得紧张无比,几乎无法喘息,沟壑似乎放大了这些戏剧效果,释放出一种更为荒诞的紧张性”,可见当初我们曾经非常贫困,“变形的根部”是生活的磨难,如今回忆起过往,“像是对回忆的一种品尝”,受到了心灵的抚慰。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情感和探究问题的能力。作答本题需要结合全文内容和作者的经历、情感进行分析。由“等植物的根伸进石头,等它发现自己别无去路,只有面对无尽的石头世界……不得不顺着纹路形成古怪的直角、锐角,与刀子般的石头棱角相磨砺,它的生长姿势也会因此变成奇怪的模样”可知,这株植物莫名其妙地发现自己的生长环境发生了变化,这带给植物无限的迷茫,周围都是石头,要想生长,就不得不让根部变形,经过重重磨难、考验,将根部扎进石头。因此,所谓的“莫名其妙”表达了面对生活变化的迷茫、不知所措。理解“一部分根部依然在沟壑”需要结合“我”的生平经历,由“那时,我们的生活因为赤贫而变得紧张无比,几乎无法喘息,沟壑似乎放大了这些戏剧效果,释放出一种更为荒诞的紧张性”可知,“我”的童年在柿子沟度过,曾经异常贫困,异常艰难,这写经历让“我”想到了那株莫名其妙的植物,以至于如今回忆起来仍旧感慨颇深;由“走在我所居住的城市大街上,我突然发现,我只是一株莫名其妙的植物,我的一部分根部依然在沟壑里,那畸形而怪异的根”可知,“我”如今生活在城市,改变了生存环境,但是仍然像那株莫名其妙的植物,要想好好生存,“我”的根仍然需要变形。可见“沟壑”表面指柿子沟,其实指如今在城市的生活依旧艰难。(三)阅读下面作品,完成第12-14题。(8分)江楼夕望招客白居易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12.这首诗共有几个字押韵?正确的一项是(1分)A.两个 B.三个 C.四个 D.五个13.对本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从创作看,这是诗人当时招友夜饮的即兴之作。B.从体裁看,这是一首格律工整的七言律诗。C.从内容看,全诗单纯地描绘了江楼周边美丽的景色。D.从构思看,诗人的描写由远及近,由景到人,精妙绝伦。14.有人说本诗尾联紧扣题目,以人的心情作结,使整首诗增加了人情之美,请结合全诗内容,加以赏析。(5分)【答案】12.D13.C14.尾联紧扣标题中的地点和目的,运用直抒胸臆/设问/比较的手法诚挚地邀请朋友来江楼消暑。而前三联描绘了江楼夕望的景色正是为最后的邀请做了铺垫:在炎热的夏天的黄昏,诗人登上望海楼向东远望,天海一片苍茫的景象和钱塘江及两岸的山势;灯火星河,风吹古木,月照平沙,灿烂夺目,而身处夕望中之江楼,能够消暑,故尾联向朋友发出邀请,既表现出诗人对江楼之景的喜爱,也体现出诗人和友人间的深厚情谊。【分析】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押韵的能力。“茫”“长”“央”“霜”“凉”五个字都压“ang”韵。故选D。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全诗单纯地描绘了江楼周边美丽的景色”错误,尾联抒情,以人的心情作结,使整幅画更增加了人情之美。故选C。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结尾表达效果的能力。“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展现出一望无垠的壮阔意境,令人心胸为之一阔;“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写华灯初上的美景,灯火与星河交相辉映,宛如人间仙境;可见诗人以此地的美景招揽友人前来观赏;颈联“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用“古木”“月”等意象,营造出幽森的氛围,“晴天雨”“夏夜霜”又带来凉爽的感受,让人觉得这里正是一个消暑纳凉的好去处,是以气候的凉爽来邀请友人;尾联直接邀请,“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诗句运用设问,以殷切的情谊让人“盛情难却”,是直抒胸臆,以朋友深情来打动友人,招客前来。(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20分)①郭原平字长泰,禀至行,养亲必己力。性闲木功,佣赁以给供养。性谦虚,每为人作匠,取散夫价。主人设食,原平自以家贫,父母不办有肴味,唯餐盐饭而已。若家或无食,则虚中竟日,义不独饱;须日暮作毕,受直归家,于里中买籴,然后举爨。父抱笃疾弥年,原平衣不解带,口不尝盐菜者,跨积寒暑。父丧,每至节岁烝尝,于此数日中,哀思,绝饮粥。父服除后,不复食鱼肉,自此迄终,三十余载。②高阳许瑶之居在永兴,罢建安郡丞还家,以绵一斤遣原平,原平不受,送而复反者前后数十,瑶之乃自往曰:“今岁过寒,而建安绵好,以此奉尊上下耳。”原平乃拜而受之。③每出市卖物,人问几钱,截言其半,如此积时,邑人皆共识悉,辄加本价与之,彼此相让,欲买者稍稍减价,要使微贱,然后取直。④每行来,见人牵埭未过,辄迅楫助之,已自引船,不假旁力。若自船已渡,后人未及,常停住须待,以此为常。⑤太守王僧朗察孝廉,不就。太守蔡兴宗临郡,深加贵异,以私米馈原平,原平固让频烦,誓死不受。人或问曰:“府君嘉君淳行悯君贫老故加此赡也宜必辞。”原平曰:“府君若以吾义行邪,则无一介之善,不可滥荷此赐。若以其贫老邪,耋齿甚多,屡空比室,非吾一人而已。”终不肯纳。(《宋书·郭原平传》有删改)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1)然后举爨(_____)(2)屡空比室(_____)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1)性闲木功()A.清闲B.喜爱C.熟习D.平常(2)要使微贱()A.没有B.卑贱C.偷偷D.稍微17.把第④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6分)每行来,见人牵埭未过,辄迅楫助之,己自引船,不假旁力。18.用“/”为第⑤段画线部分断句。(3分)府君嘉君淳行悯君贫老故加此赡岂宜必辞。19.对第③段郭原平卖物时的情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卖物时常常会有人拦腰砍价。B.卖物花费的时间往往特别长。C.物价为邑人认可,货品特别抢手D.买家总是主动出高于报价的价格。20.综观全文,结合郭原平的性格特点,推断其固不受米的原因。(4分)【答案】15.烧火做饭并列、挨着16.(1)C(2)D17.每次行船来钱塘,看见旁人的船被堵在水坝下还没有牵过去,就迅速操桨过去帮助,自己的船自己牵引,不要旁人的帮助。18.府君嘉君淳行/悯君贫老/故加此赡/岂宜必辞。19.D20.太守赠米既为褒奖其德行,也有怜老惜贫之意。郭原平一方面因谦虚而推让褒奖;另一方面仁厚且自强,念及天下贫老而不愿独享。许瑶之赠绵表的是对郭母的尊敬和挂念,且亲自上门以示重视,故而孝子郭原平郑重接受。【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1)“然后举爨”翻译为:然后烧火做饭。“爨”,烧火做饭。(2)“屡空比室”翻译为:家家户户经常贫困。“比”,并列、挨着。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1)“性闲木功”翻译为:他会做木工。“闲”,通“娴”,熟习。故选C。(2)“要使微贱”翻译为:等价钱稍微低廉。“微”,稍微。故选D。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得分点为:“牵”,引、拉;“辄”,于是、就;“楫”,拿起桨;“假”,借。18.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嘉”的主语为“府君”,宾语为“淳行”,所以在“行”后断开;“悯”的宾语为“贫老”,“故”用在因果复句的句首,所以在“老”后断开;“岂”,为助词,经常放在句首,所以在“岂”前面断开。这句话的翻译为:府君嘉奖你淳厚的德行,怜悯你年老贫穷,所以才有赡养之赠,岂能苦苦推辞呢?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由原文“邑人皆共识悉,辄加本价与之”可知,城里的人都认识他,于是加还本价给他。排除ABC。故选D。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由原文“府君若以吾义行邪,则无一介之善,不可滥荷此赐。若以其贫老邪,耋齿甚多,屡空比室,非吾一人而已”可知,他认为府君如果是因为自己的孝义行为而给以赏赐,则不止我一个人做得好,所以不能随便承受这种赏赐,所以郭原平是因谦虚而推让褒奖;他认为如果因为自己又穷又老而赏赐自己的话,那么老人很多,家家户户经常贫困,又不只自己一个人,所以郭平原不接受是因为仁厚且自强,念及天下贫老而不愿独享。由原文“送而复反者前后数十,瑶之乃自往曰:‘今岁过寒,而建安绵好,以此奉尊上下耳。’原平乃拜而受之”可知,许瑶之赠绵表的是对郭母的尊敬和挂念,且亲自上门以示重视,故而孝子郭原平郑重接受。参考译文:郭原平,字长泰,他生性孝顺,一定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来侍养父母。他会做木工,常靠给人做工供养双亲。他生性谦虚,每次给人做工,只取一般木匠的工钱。雇主招待他吃饭时,郭原平想到自己家中贫穷,父母不曾吃荤菜,所以自己只吃咸菜下饭就算了。家里有时没饭吃,他就整日空腹干活,和家里人一同挨饿,等到傍晚收工;得了工钱回家,在村里买米,然后烧火做饭。父亲得了重病整一年,郭原平衣不解带,口不尝盐渍的蔬菜,这样过了一冬一夏,连觉都没躺下睡过一次。等他父亲丧事办完后,自己盖了两间小屋作为祠堂。逢年过节,常在这里悲哀悼念,只啃几口干粮,不喝汤水。父亲丧服期满后,他再也不吃鱼和肉,从开始到结束,三十多年。高阳许瑶之免去建安郡丞后回乡,派人送他一斤丝绵,原平不要,前前后后送了十多次,瑶之就亲自登门,对他说:“今年冬天太冷,建安的丝绵又好,所以我拿来奉送给您。”原平才拜谢收下。郭原平每次去市场卖东西,别人问多少钱,他总是裁减成市价的一半,这样时间长了,城里的人都认识他,于是加还本价给他,卖者买者彼此总要互相推让,郭原平总想使买的人稍稍减价,等价钱低廉然后才收钱。每次行船来钱塘,看见旁人的船被堵在水坝下还没有牵过去,就迅速操桨过去帮助,自己的船自己牵引,不要旁人的帮助。若是自己的船已经通过了水坝,后面的人还没赶上来,他常常停船等待,似乎这样已成了习惯。太守王僧朗推举他为“孝廉”,郭原平没有接受。太守蔡兴宗来到该郡,对郭原平的为人行事也很钦佩,感到惊异,于是便把自己的米馈赠给郭原平,郭原平坚决地一再推让,誓死不受。有人问他说:“府君嘉奖你淳厚的德行,怜悯你年老贫穷,所以才有赡养之赠,岂能苦苦推辞呢?”郭原平回答说:“府君如果因我的孝义行为而给以赏赐,则不止我一个人做得好,所以不能随便承受这种赏赐。如果因我又穷又老的话,老人很多,家家户户经常贫困,不只是我一个人而已。”他始终不肯接受。(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11分)烟霞岭游记(清)赵坦①烟霞岭,南山之长也。秀气磅礴,苍松蔚然,晨光夕曦,烟浮霞映,彩错斓斒,天成图画。其地多胜迹,而岌嶪①难登,游者罕至。②岁丙午孟春,友人李青湘及其从子映衡,齐志幽探,招余偕往。遂小憩石屋,指烟霞而进影□。③其上石磴陡削,苔华润滑,芒屦不留。彳亍②达平处,得小寺曰清修,荒寒特甚。④独寺后危石一林,秀垒数仞,竹箭摇风,绿逸有致。左则嘉树青藤,深翳萦密,作帷益形。遂乃藉草静对,觉襟怀若涤,神悦心清。起绕寺右,潭得龙泉,峰为象鼻,岩曰佛手,井号上方,莫不沁洁奇幻,克肖其名。而古洞中释像③列镌,又各示我胜。⑤相曲析西上,径忽线微。仰睇岭脊,境益幽异。因相与鼓勇而上。云松竦峙,疏阴凉覆,俯瞰陵峦,环青拱翠,岭耸正中,若受展谒然。他若湖光江影,越山烟渚,远近参差,相为映带。⑥始知山深则景奇,心一则境辟,人不精进,安有得耶?俯仰久之,啸歌而下。时则斜晖欲毕,松色苍茫,烟霞在望矣。注释:①岌嶪(jíyè):高峻的样子。②彳亍(chìchù):慢慢走。③释像:佛像。21.第②段空格处应填入的虚词是(1分)A.哉 B.耳 C.焉 D.乎22.第③段“荒寒特甚”与第④、第⑤段照应的词语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③④⑤段的关系是__________。(3分)23.对第③段画线句“又各示我胜”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又各自显示我的超常B.又各自向我显示奇能C.又各自向我展示美景D.又各自展示自己的佳妙24.作者游烟霞岭悟出了哪些道理?请用自己的话概括。(5分)【答案】21.C22.深翳幽异递进23.D24.(1)要敢于攀登,勇于探究。(2)做任何事情都要执着专一。(3)只有努力上进,才能有所收获。【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哉”表示感叹语气。B.“耳”,是“而已”的合音。一般用在叙述句尾,动词性减弱,可译为“罢了”。C.“焉”一般用于叙述句和描写句尾,表提示性的陈述语气。这里语境是“于是就在石屋小憩,然后朝向烟霞岭进发”是叙述性语句,而且是陈述语气。D.“乎”表示疑问语气。故选C。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第一问:第三段“得小寺曰清修,荒寒特甚”,是描写小寺的环境特别荒凉幽静。这是作者自自然然地摹写直觉,先抑一笔,给读者的欣赏渴求投下了一层阴影。第四段中,写石、竹用“秀”“绿逸有致”,潭、峰、岩用“奇幻”,这些景色让人情趣盎然,与上文荒凉幽静的情景完全不同,只有描写幽深茂密的青藤才与上文“荒寒”照应。第五段,“仰睇岭脊,境益幽异”一句用“幽异”一词总写登山路上幽深奇异的景色,与“荒寒特甚”呼应。第二问:第三段是描写上山途中,虽“石磴陡削,苔华润滑,芒屦不留”,仍到达一平处,发现一小寺,环境荒凉。四段接着写小寺周围的景色,危石竹箭,嘉树青藤,潭、峰、岩、井及释象,无不使人神悦心清。这与上一段波澜陡起,把读者带入幽境。第五段再鼓勇而上岭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力行业风电场运维人员岗面试真题及答案
- 2025年河南普法考试题目及答案
- 2025年大学《口腔医学-口腔组织病理学》考试参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年电力设备销售代表岗位面试试题及答案
- 科研岗位招聘笔试题及解答(某大型国企)2025年
- 2025年大学《药学-药物制剂与分析技术实训》考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大学《光电信息材料与器件-光电检测技术》考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人教版五年级音乐下册(简谱)第一单元《鸿雁》教学设计
- 美术8.纸筒人教案
- 2025年大学《公共关系学-政府公关与企业公关》考试参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安全防护用品采购合同
- 寺禅文化传承发展生态园项目实施方案
- 江苏省综合评标专家库题库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对比阅读6篇(含答案)
- 医保理疗及中医治疗记录单
- 啤酒厂全套安全生产操作规程
- 机电安装监理质量控制要点-机电工程质量控制要点共课件
- 【钢铁冶炼】-锌冶炼中汞的回收利用
- 泌尿科品管圈提高携带双J管患者的健康教育落实率
- 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
- 泥玩具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