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模拟评估卷(天津专用)(五)_第1页
2022届高考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模拟评估卷(天津专用)(五)_第2页
2022届高考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模拟评估卷(天津专用)(五)_第3页
2022届高考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模拟评估卷(天津专用)(五)_第4页
2022届高考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模拟评估卷(天津专用)(五)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上学期高三语文第三月模拟评估卷(五)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I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用条形码。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第I卷注意事项: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2.本卷共11小题,每小题3分,共3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9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中国人热爱喝开水,这一传统很可能与茶有关。中国是茶的原生地。全世界关于“茶”的发音,包括古英语中的chaa以及现代英语中的tea,分别源于中国的北方语和闽南语。《诗经·邶风》中已有“荼(茶)”的记载,汉代典籍中多见“烹茶”,可见饮茶必烹,必烧开水,此()的形成至少不会晚于汉代。喝开水的传统又很可能与锅有关。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里说“中国化铁为水的浇铸技术比欧洲的早发明10个世纪”。《史记》中有“汤鼎”一词,《孟子》中有“釜瓯”一词,都表明那时已()运用金属容器。相比之下,游牧人还处于烧烤饮食的时代,到喝水的时候,不一定能找到合用的加温设备。中国古人有农耕民族丰富的草木知识,进而还有发达的中医药知识。宋代理学家程颐强调“事亲者不可不知医”。。在先秦和西汉,中国就有扁鹊和仓公这样的名医。成于汉代的《黄帝内经》《诊籍》《伤寒论》《金匮要略》等著作,更使中国医学()。事情到了这一步,技术条件有了(如锅),资源条件有了(如茶),更重要的文化条件也有了(如巫医分离、以孝促医等),喝开水保健康当然就成了一件再正常不过的小事。1.依次填入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A.习俗逐步高潮迭起B.习俗广泛高峰迭起C.习好广泛高潮迭起D.习好逐步高峰迭起2.在选文中横线处填入句子,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如果要孝悌亲人,就必须知医识药,甚至必须求医问药,医学发展的人文动力也就这样形成了。B.如果要孝悌亲人,就必须求医问药,甚至必须知医识药,医学发展的人文动力也就这样形成了。C.因为要孝悌亲人,就必须求医问药,甚至必须知医识药,医学发展的人文动力也就这样形成了。D.因为要孝悌亲人,就必须知医识药,甚至必须求医问药,医学发展的人文动力也就这样形成了。3.下列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从内容分为《风》《雅》《颂》,《风》是采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B.《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二十四史”采用的也都是纪传体体例。这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荣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C.《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书中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D.“孝悌”在古代为孝敬之意,孔子、孟子都认为孝悌是做人的根本,在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中就提到了建设理想社会要“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答案】1.B2.C3.D二、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在一些地方,野生动物仍然被奉为餐桌美味。一些食客或是为了尝鲜,或是为了所谓滋补,不惜花大价钱购买野生动物食用。然而舌尖的一时“任性”,却潜藏巨大风险。从SARS病毒到鼠疫、H7N9禽流感,再到埃博拉病毒、MERS病毒,都与野生动物有关。专家学者早已证实,很多要命的急病、怪病都是人在吃野生动物时传染到人身上的,许多疑难杂症的元凶就是寄生在野生动物体内的细菌和病毒。面对这些血与泪的教训,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决不能忽视其严重危害。倡导科学健康的饮食习惯刻不容缓。饮食习惯以及由此形成的饮食文化,并不简单是私人的事情,而是关系大众健康的公共问题。一些地方长期以来形成了食用野生动物的饮食文化,有的人认为吃什么是自己的事情,别人管不着。但必须看到,在现代社会中,一旦有一个人或者一小部分人因为食用不安全、不卫生的食物而致病,就可能迅速在人群中传播,引起更大范围的危害。这警示我们必须把区域乃至个人的卫生和健康问题,放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审视。从公共利益角度出发,每个人管住自己的嘴,不仅是对自身健康负责,也是对他人和整个社会负责。我们尊重、鼓励不同地区形成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美食文化,但任何一种文化都应建立在对公共卫生和生命健康权利负责任的基础上。拒绝食用野生动物,在更深层次上体现着敬畏自然、尊重自然规律的价值和态度。如何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我们一直以来思考和实践的课题。在证实蝙蝠是SARS病毒的自然宿主时,研究团队也发现蝙蝠身上携带一系列对人类有害的病毒。但即使如此,在研究者看来,一方面这些病毒传染给人类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另一方面,蝙蝠在生态系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生态平衡的维护功不可没,决不能因为携带病毒就消灭它们。因此,研究团队在研究过程中对蝙蝠进行无侵害采样,采样完成后将蝙蝠放归自然。这样的例子生动说明,与大自然相处的最好方式就是顺应自然规律,不能肆意破坏自然,更不应把野生动物轻易端上餐桌,否则最终受惩罚的还是人类自己。避免野生动物带来的社会风险,最有效的方式是对活体动物的交易市场进行更加严格的规范和管理,对于非法野生动物市场和贸易必须严厉打击、坚决取缔。当年因非典疫情,广东省宣布取缔野生动物交易,关闭野生动物市场,对于后续疫情的控制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近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三部门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加强隐患排查,严厉打击野生动物违法违规交易,涉嫌犯罪的,及时移送司法机关。相信这样的举措会进一步降低潜在的疫病风险。大家要形成这样的共识,加强市场的规范和管理要形成长效机制,从源头上堵住漏洞,防范病从口入,守护全社会的健康与安全。(摘编自彭飞《舌尖之“鲜”别成社会之“险”》,《人民日报》2020年2月7日)材料二在我国,有着保护野生动物的优良传统。在“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的美丽诗句中,在“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泛爱万物,天地一体”的兼爱动物的主张里,都体现出这种传统文化理念。同时长期以来,也存在着在“野味”名义下捕捉、饲养、销售、食用野生动物等顽固陋习。科学研究表明,加工食用野生动物并没有神奇养生功效,反而会带来病毒、寄生虫、重金属等健康安全风险,甚至严重威胁公共卫生安全。因此,保护野生动物,不仅要有集体认同,更要见诸持久的人人行动。这就需要,在加强保护野生动物的宣教之外,以更加完善、更大力度的法律来强力加持。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从立法到执法、司法,各方面各环节齐发力,依法保护野生动物,声音响亮,行动严厉。国家层面,立法上,修改野生动物保护法火线列入今年立法计划;执法上,疫情防控期间非法交易野生动物将严格处罚;司法上,严惩破坏野生动物资源违法犯罪行为。战疫中这些保护野生动物的系列举措,迅速显著地彰显了法治的力量。“徒法不足以自行。”保护野生动物,是一场全民法治课,也是一场人与文化陋习的持久战。保护野生动物,是每一位公民的义务和责任。人人积极主动走在依法保护野生动物的前端,就会缓冲末端惩戒治理的压力,减小末端惩戒倒逼的成本。为此,不仅要学法,更要守法用法,不做清谈客,争当行动派。(摘编自茅亩《依法保护野生动物,人人当做“行动派”》,“南方网”2020年3月12日)材料三在卫生健康领域,有研究表明超过70%的新发传染病来源于动物。尽管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源头尚未确定,但源于野生动物的致病风险始终威胁人类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确凿无疑的。在实践中,对一些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进行人工繁育、人工饲养,原本目的是挽救珍贵、濒危物种,其中一些却进饭馆上餐桌成为“野味”。有些动物制品难以辨别是来自野外生长还是人工驯养的动物,这就为市场上鱼目混珠、欺骗牟利的现象提供了条件,甚至出现将偷猎的野生动物拿到饲养场“洗白”后高价出售的情况。这些乱象不仅危害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安全,而且存在重大公共卫生安全风险,听之任之后患无穷,确实已经到了不能置之不理的时候了。新冠肺炎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暴露出我国在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体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短板。为有效维护公共卫生安全,回应社会重大关切,必须发挥法律制度防范化解安全风险“保护闸”“安全阀”的作用,坚持以法治手段管源治本,紧紧抓住“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这个突破口,切断威胁人民生命健康的传染源,把公共卫生安全的这一道至关重要的闸门筑牢守好。(摘编自王晨《依法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人民日报》2020年3月19日)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食用野生动物不仅会让个人遭遇病毒、寄生虫入侵等健康风险,更可能会引发超过70%的新发传染病,威胁整个人类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B.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饮食文化应当得到足够的尊重与鼓励,但必须以不对公共卫生和生命健康安全构成威胁为基本前提。C.如果人人都依法保护野生动物,不仅有利于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还会缓冲法律末端惩戒治理的压力,从而在根本上解决人类健康与安全问题。D.保护野生动物的安全是关乎人类公共卫生安全的要事,只要“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就能切断威胁人民生命健康的传染源。5.下列对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第一段由食用野生动物现象入手,接着指出潜在风险,然后指出专家学者的权威论断,具有很强的说服力。B.材料一第二段指出了食用野生动物的饮食文化的存在,但更主要的是指出其存在的巨大隐患,体现出客观、理性的态度。C.材料一第三段以对SARS病毒自然宿主蝙蝠无侵害采样后放归自然为例,证明人类不应利用自然,而应学会顺应、敬畏自然。D.材料三立足于保障全民生命健康安全,以新冠肺炎的防疫为依托,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6.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证明我国自古就有保护野生动物的优良传统的一项是(3分)A.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吕氏春秋》B.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诗经·伐檀》C.鼋鼍、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荀子·王制》D.毋覆巢,毋杀孩虫、胎夭、飞鸟,毋麛毋卵。——《礼记·月令》【答案】4.B5.C6.B三、15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1题。永明十一年五月,魏主(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以平城地寒,六月雨雪,风沙常起,将迁都洛阳;恐群臣不从,乃议大举伐齐,欲以协众。使太常卿王谌筮之,遇“革”①,帝曰:“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吉孰大焉!”群臣莫敢言。尚书任城王澄曰:“陛下奕叶重光,帝有中土;令出师以征未服,而得汤、武革命之象,未为全吉也。”帝厉声曰:“卜辞云:‘大人虎变②’,何言不吉!”澄曰:“陛下龙兴已久,何得令乃虎变!”帝作色曰:“社稷我之社稷,任城欲沮众邪!”澄曰:“社稷虽为陛下之有,臣为社稷之臣,安可知危而不言!”帝久之乃解,曰:“各言其志,夫亦何伤!”既还宫,召澄入见,逆谓之曰:“向者‘革卦’,今当更与卿论之。明堂之忿,恐人人竞言,沮我大计,故以声色怖文武耳。想识朕意。”因屏人谓澄曰:“今日之举,诚为不易。但国家兴自朔土,徙居平城;此乃用武之地,非可文治。今将移风易俗,其道诚难,朕欲因此迁宅中原,卿以为何如?”澄曰:“陛下欲宅中土,以经略四海,此周、汉所以兴隆也。”帝曰:“北人习常恋故,必将惊扰,奈何?”澄曰:“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陛下断自圣心,彼亦何所能为!”帝曰:“任城,吾之子房也!”六月,丙戌,命作河桥,欲以济师。(九月)戊辰,魏主济河;庚午,至洛阳。魏主自发平城至洛阳,霖雨不止。丙子,诏诸军前发。丁丑,帝戎服,执鞭乘马而出。群臣稽颡③于马前。帝曰:“庙算已定,大军将进,诸公更欲何云?”尚书李冲等曰:“今者之举,天下所不愿,唯陛下欲之。臣不知陛下独行,竞何之也!臣等有其意而无其辞,敢以死请!”帝大怒曰:“吾方经营天下,期于混壹,而卿等儒生,屡疑大计;斧钺有常,卿勿复言!”策马将出,于是安定王休等并殷勤泣谏。帝乃谕群臣曰:“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安定王休等相帅如右。南安王桢进曰:“成大功者不谋于众。今陛下苟辍南伐之谋,迁都洛邑,此臣等之愿,苍生之幸也。”群臣皆呼万岁。时旧人虽不愿内徙,而惮于南伐,无敢言者;遂定迁都之计。(《资治通鉴》138卷)(注解)①革,革卦,变卦是万物运转的规律。②虎变:如虎身上的花纹斑斓多变,比喻因时制宜,革新创制,斐然可观。③稽颡,古代一种跪拜礼,屈膝下拜,以额触地,表示极度的虔诚。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使太常卿王谌筮之筮:占卜B.弊卒一万弊:疲惫C.夫亦何伤伤:伤害D.逆谓之曰逆:迎接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魏主以平城地寒申之以孝悌之义B.顺乎天而应乎人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C.朕欲因此迁宅中原不如因而善遇之D.今当更与卿论之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9.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部表明魏主迁都洛阳决心和策略的一组是(3分)A.①此乃用武之地,非可文治②乃议大举伐齐,欲以协众B.①群臣莫敢言②斧钺有常,卿勿复言C.①各言其志,夫亦何伤②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D.①社稷我之社稷,任城欲沮众邪②使太常卿王谌筮之10.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B.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C.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D.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孝文王足智多谋,煞费苦心。为了迁都洛阳,他先让太常卿占卜,为军事行动造势;再率众离开故都平城来到洛阳,后来甚至实施斧钺之刑来镇压群臣。B.尚书李冲等人认为孝文帝迁都洛阳,天下人都不愿意,此举只是孝文帝独断专行,但不知道该说什么来阻止,只有以死相劝。C.孝文帝恩威并济,循循善诱。一方面,在朝堂上疾言厉色斥责任城王拓跋澄,另一方面他又私下里推心置腹讲道理进行安抚,终于获得任城王拓跋澄的理解与支持。D.本文通过语言、神态描写,塑造了一位锐意改革、深谋远虑的君王形象。在同群臣的争辩中,也体现了魏主富有心计、善用谋略的特点。第Ⅱ卷注意事项:1.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2.本卷共12小题,共117分。四、(25分)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澄曰:“陛下欲宅中土,以经略四海,此周、汉所以兴隆也。”(2)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陛下断自圣心,彼亦何所能为!13.孝文帝为什么迁都?采用的方法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述。(3分)【答案】7.C8.C9.D10.B11.A12.(1)拓跋澄说:“陛下想迁都中原,来经营治理天下,这就是周、汉两朝能够兴盛的原因。”(2)“不平凡的事,本来就不是平凡的人所能做得了的。陛下的决断,是出自您圣明的内心,他们又能有什么办法呢?”13.原因:平城气候恶劣;便于推行教化,进行改革;便于治理天下。方法:借斥责朝中老臣威慑其他官员;假意南征,让臣子在南征和迁都做出选择。参考译文:魏孝文帝因为平城气候寒冷,(夏季)六月时还在下雪,而且经常狂风大作,飞沙漫天,所以准备把京都迁到洛阳。他担心文武百官不听从,于是提议大规模进攻南齐,打算以这种名义胁迫大家。让太常卿王谌占卜,得出“革”卦,孝文帝说:“商汤王和周武王进行变革,是适应上天之命,顺应百姓之心的。没有比这更吉祥的了!”群臣不敢说话。尚书任城王拓跋澄说:“陛下继承了先世的光辉基业,在中原称帝;如今出兵征伐还未臣服的敌寇,就得到表示汤、武革命的卦,这不算是全吉。”皇帝厉声说:“卜辞说:‘王者出处行动变化莫测,就如同虎身上的花纹一样。’怎么不吉利啦?”拓跋澄答道:“陛下作为飞龙兴起已经很久了,怎么现在又出来虎变呢?”孝文帝怒道:“社稷是我的社稷,任城王是想阻止我发兵吗?”拓跋澄说:“社稷虽为陛下所有,但臣作为社稷之臣,怎么能明知危险却不说话呢。”过了很久,皇帝才平息怒气,说:“不过是各自表明心意而已,这有什么妨害呢!”孝文帝回宫后召拓跋澄入见,迎上前去对他说:“先前说的‘革卦’,我现在和你再重新讨论一下。朝堂上我发怒,是担心大家争着发言,阻挠我的大计,所以我用严厉的声色吓唬那些文武官员罢了。想必你能了解我的心意。”于是就让随从退下,对拓跋澄说:“今天我所要做的这件事,确实是很不容易的。但我们国家是在北方疆土上建立起来的,后来又迁都到平城;而平城只是用武力开疆拓土的地方,而不宜进行治理教化。现在,我打算进行改变风俗习惯的重大变革,这条路走起来确实困难,我只是想趁机利用大军南下征伐的声势,将京都迁到中原,你认为怎么样?”拓跋澄说:“陛下想迁都中原,来经营治理天下,这就是周、汉两朝能够兴盛的原因。”孝文帝说:“北方人习惯留恋于旧有的生活方式,那时,他们一定会惊恐骚动起来,怎么办?”拓跋澄回答说:“不平凡的事,本来就不是平凡的人所能做得了的。陛下的决断,是出自您圣明的内心,他们又能有什么办法呢?”孝文帝说:“任城王真是我的张子房呀!”六月丙戌,魏孝文帝下令在黄河上修筑大桥,准备让南下大军由桥上渡过黄河。(九月)戊辰,魏主渡过黄河;庚午,到达洛阳。孝文帝自平城出发到洛阳,雨一直连绵不止。丙子,下诏命令诸军出发。丁丑,孝文帝穿着战袍,执鞭乘马出来。群臣聚集在他的马前磕头拦阻。皇帝说:“朝廷(南征)的大计已定,大军就要出发,诸公还想说什么?”尚书李冲等人说:“陛下现在的征伐,天下人都不愿意,只合陛下自己的心意。臣不知陛下如此独断专行,究竟要走向哪里!臣等不愿陛下出征,但不知道该说什么来阻止陛下,只有以死相劝。”孝文帝大怒说:“我正在治理天下,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完成统一大业,而你们这些儒生,屡屡怀疑我的大计;斧钺不饶人,你们就不必再说了。”策马将行,这时安定王拓跋休等都恳切地哭谏皇帝放弃出征。孝文帝于是对群臣说:“现在兴兵出发,(场面)不小,最后如果出兵了却没有什么结果,拿什么给后人看呢(做后人的榜样呢)?我世代居住在遥远的北方,想要南迁到中原;如果不南征,就迁都于此,各位王公认为怎样呢?同意迁都的站在左面,不愿意的站到右面。”安定王拓跋休等人一起站到了右面。南安王拓跋桢上奏说:“建立大功勋的人不征求大家的意见。如今陛下如果能停止南征,迁都洛阳,这是臣等的心愿,也是百姓之幸啊。”群臣高呼万岁。当时虽然老一辈人都不愿迁都,但相比之下更害怕南征,所以没有敢出来反对的;于是孝文帝就定下迁都之策。14.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长安晚秋赵嘏云雾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注:南冠:楚冠。因为楚国在南方,所以称楚冠为南冠。春秋时楚国攻打郑国失败,楚人钟仪被俘,但他依然戴着南冠以示不忘家乡故国。(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一二句总写长安全景。登高远望,眼前凄清的云雾慢慢飘荡,长安的楼阁都似在脚下浮动。B.本诗炼字灵活而不着痕迹。例如一二句中“流”“动”二字暗藏秋风渐起之意,景色迷蒙而壮阔。C.五六句写夜色褪尽,眼前景色已经历历可辨。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情感。D.尾联用典,借用西晋张翰的莼鲈之思和钟仪被俘犹戴南冠这两个典故,揭示出诗人内心的想法。(2)杜牧对此诗的颔联赞赏有加,因此称赵嘏为“赵倚楼”。请赏析颔联的妙处?(2分)(3)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3分)【答案】(1)C(2)①动静结合,雁南飞是动景,人倚楼是静景;②调动多种感官,视听结合;③借景抒情,通过星辰寥落、雁南飞、笛声悠远等景象,抒发内心的思乡之情。(3)①表达诗人的故园之思。前六句描写秋日凄清之景,雁阵南飞,引发作者思乡之情;②表达归隐之意。最后两句借典故抒发归隐之情,说明要像张翰那样辞官归乡。15.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6分)(1)同是天涯沦落人,_____________________。(2)天下云集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岩扉松径长寂寥,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愿乞终养。(5)在“学习党史,传承红色基因”的班会上我们可以引用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无数投身我们美丽祖国革命事业的先辈们的写照。【答案】相逢何必曾相识赢粮而景从惟有幽人自来去乌鸟私情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五、(22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6-20题。捡剩黄荣才捡剩是我童年的主要农活之一。捡剩虽然让我们增添了许多游玩的成分,让我们简单的童年在充满汗水的时候也充满欢乐和笑声,但对于大人来说,捡剩绝对不是可有可无的游戏,而是正儿八经的农活,甚至有很明显的指标考核。捡多了大人自然高兴,检少了不仅仅是劳动果实的不够丰厚,还很容易催生大人们“一样养小狗却咬熟人”的挫折感,这对于讲究“输人不输阵”的大人来说足以很生气,生气的后果要么孩子挨骂甚至挨打。在稻田或者麦地捡稻穗或者麦穗是我们开始的捡剩劳作。收割之后的土地承载了我们热烈的搜寻目光。空旷的土地喜怒哀乐取决于我们目光之内的收获,看到等待捡拾的稻穗,我们奔跑的脚步绝不拖泥带水。在稻草堆里,我们的翻找急促而且有规则,稻草是要照样码整齐的,否则大人的骂声肯定在屁股后面响起,甚至会劈头盖脑扔过来一束稻草,虽不至于伤筋动骨,但那份恐吓已经足够让我们惊怵地遵守“游戏规则”。我们知道我们的捡剩劳动不能影响大人的劳作,也不能增加大人的工作量。繁重的体力劳动让大人没有太多的耐性和包容之心,生活让他们急躁,让他们无法心平气和。在捡剩的过程中,很容易催生划地为营的思维或者说自私的细想,谁发现稻穗比较多的稻草堆是不吭声的,默默而迅速地收拢稻穗。容易为发现一个稻穗欣喜不已,也容易为一个稻穗争夺、翻脸甚至动手。往往是两双小手同时伸向一个稻穗,争执之下或者各得半穗或者某人独得。曾经我和另一个伙伴争一个稻穗,一个执住稻穗不撒手,另一个用力抽夺,你拉,我拽,你龇牙,我咧嘴,小脸红扑扑的,像不远处熟透的高粱,结果是抽夺的人赢了稻草,不撒手的人却把所有的稻粒撸下来了。得到稻粒的人很有成就感地把稻粒放进自己的小娄子,另一个人却恼羞成怒,冲过去把他摔倒在地,架由此打开,最后两个人浑身都是泥巴。不过这样的打架却不会让仇怨结得太久,经常是几天不说话或者互不理睬之后,慢慢地重归于好。童年是比较容易消解仇恨和怨气的年龄。捡稻穗或者麦穗是捡剩里比较轻松地活,毕竟那只需要目光锐利,勤跑动。如果是在地瓜地里捡剩,那可是需要力气的活。带一把小锄头,在挖过的地瓜地翻刨土地,期待能找到一些漏挖的地瓜。要么是小地瓜,要么是被锄头截断的残块,要挖出完整的大地瓜是有相当难度的。有经验的捡剩人总是带着工具,在地上逡巡一遍,发现哪里土块相对集中或者隆起,赶快开挖,或者是找地头地角、沟沿等边边角角,比较有希望获得丰硕的果实。国画中大写意地找过之后,就选择一块地,老老实实地从头翻刨,渴望有被漏掉的地瓜或者吃了锄头的残块。毕竟是挥锄劳作,在地瓜地里捡剩不可能像捡稻穗一般密集,大多是各自一块地忙活着,一人一头,有多少收获各自听凭运气。这样的翻刨土地是很累人的,手上起血泡是很正常的事情,满头大汗基本上是每次劳动必然出现的情景了。捡剩获得的成果稻穗或者麦穗要么手搓要么摔打之后融进家里的谷堆或者麦堆。地瓜则大多是水煮之后填进辘辘饥肠,作为物质匮乏年代的补充。后来物质相对丰盛了,捡剩依然存在,但大多是一种惯性或者说培养劳动习惯的延续,色彩消淡了许多。对我而言,捡剩的意义已经不复存在了。捡剩完全退出生活是以后的事情了,不仅仅是长大。捡剩跟年龄无关,而跟我们日益丰盈充实的物质密切相随,当年长起血泡长手茧的地方已经重新长成细皮嫩肉,捡剩自然成为蛰伏的记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当我们不再为一个稻穗争执的时候,“粒粒皆辛苦”也就成为书面语言,没有汗水和艰辛,没有深入骨髓的体验,朗诵起来给人的感觉就是一组汉字的排列,轻飘飘地在教室上空飘荡。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A.本文描写场面细致而生动,孩子们参与捡剩劳动,虽然有着汗水的付出,但也有快乐的因素,有童年的趣味。B.大人们对捡剩态度与孩子们截然不同,他们更在意孩子们捡拾粮食的数量,这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物质的不足。C.文章的叙事与抒情自然真切,又融入了作者深刻的人生感受,字字句句都拨动着读者的心弦。D.作者借事抒怀,以“捡剩”为中心事件,通过回忆童年真实而痛苦的经历,抒发对逝去时光的深切怀念之情。E.文章开篇引用俗语“一样养小狗却咬熟人”,将小孩子说成小狗,说明过去的时代小孩子没有地位和尊严,暗含了作者的些许不满。17.作者在文中描写了童年从事过的两种捡剩劳动,请从多角度分析两者有何不同。(5分)18.赏析文中画线句子。(4分)19.文章引用《锄禾》这首诗,有何效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