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南省2026届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2023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再次对华容七星墩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先后共清理了瓮棺葬26座,其中有8座出土玉器,包括玉人、玉凤、玉蝉、玉钺、玉璧、玉锥形器、玉珠管等(见下图)。这些分层埋置的玉器材质多样、造型精巧、种类丰富,几乎没有完整的器件。七星墩遗址()A.属于旧石器时代遗址 B.已呈现贫富分化趋势C.说明南北方葬制相同 D.是中原文化重要类型2.《史记》《汉书》所塑造的汉武帝形象存在巨大差异。《史记·封禅书》刻画出一个迷信神仙方术、劳民伤财的昏君形象,而《汉书·武帝纪》塑造的汉武帝则是一个勤政爱民、好施仁政、开拓有为的明君、贤君形象。对此,解释合理的是()A.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 B.史家所处政治环境与史书官私性质差异C.史实因年代久远无法辨别 D.历史解释准确性取决于史家的学术修养西晋永嘉之乱后,出现了空前规模的民族大迁徙浪潮,北方汉族人民为逃避战乱和民族冲突,纷纷举族南迁,大量人口从中原迁往长江中下游地区。但史籍记载中,东晋及后来南朝的户口却没有多少增加。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南朝社会基层治理效率不足 B.沉重的赋役导致人民流亡C.江南社会经济遭受空前浩劫 D.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4.唐朝初年,尚书仆射官居从二品,高于中书令、门下侍中,在政事堂议事时,尚书仆射的意见往往会成为主流意见。唐高宗时,尚书仆射如不加“同中书门下三品”衔,则不得参与议政。从此政事堂内三省长官平列,无高低之分。上述调整()A.带来中央行政决策的民主化 B.导致朝廷冗官问题出现C.有助于封建官僚政治的完善 D.意在提高政府行政效率5.北宋熙宁年间,民间崇拜清官包拯,吐蕃青唐部首领率部臣服时,也特请宋帝为其赐名“包顺”,为其兄弟赐名“包诚”“包约”。这反映出当时()A.吐蕃社会不公现象严重 B.改汉姓成为吐蕃新风尚C.宋朝已将吐蕃纳入版图 D.汉藏民族交融日益深入6.清初在地方基层实行里甲制,为维护地方治安,又推行保甲制。雍正以后,里甲制逐渐融入保甲制之中,二者合一。这一变化()A.缘于人口的增长 B.加强了中央集权C.受赋税制度变革的影响 D.反映出基层管理的松弛7.下表描述地区史料广州自海舶集于岛(香港),五口分设商埠,非粤货不到广州福建除海道可以四通八达外,其余各处非系崎岖之峻岭,即属湍急之险滩宁波虽系海口,一入内河,须盘坝三四次方可抵省城,商贩不甚流通上海苏郡濒海诸邑镇,聚贾舶,通海市……乃总汇于上海。西人既来通商,南北转输,利溥中外上述史料可用于()A.探究晚清中国融入世界的历史进程B.分析通商口岸区位因素的共同特点C.解释近代对外贸易中心转移的原因D.理解列强急于扩大在华市场的根源8.19世纪后半期,大豆、蚕桑、烟草、桐油等产品的出口量大幅增长,而一向远销海外的蔗糖、蓝靛等产品却销量锐减,一蹶不振。这主要是因为()A.中国在世界市场的地位 B.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列强侵华方式的转变 D.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9.如图为辽宁省某一时期的工农业总产值变化情况,这最能反映()A.政府践行新民主主义政策 B.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C.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D.生产力水平有较大提高10据图可知,该区域()A.深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B.着力城市间的协同发展C.城市化助力经济的发展 D.思想解放推动体制改革11.孔子认为“中庸之为德也”,应“吾日三省吾身”。亚里士多德认为“德行就中道,居于恶之过度与恶之匮乏之间”,他还认为德行并非天生,可以后来习得。二者()A.强调伦理道德的重要性 B.都注重个人的自我反思C.追求动态平衡中的理性 D.都体现统治阶级的需要12.16世纪末,日本开始流行“南蛮屏风画”,它以圣经故事为主要题材,采用西方透视、光影等技法,并与本土屏风、漆器艺术相结合。西欧传教士凭借这些圣像画弥补了语言障碍的缺陷,大力开展传教活动。这主要反映出()A.文化传播的多样化 B.殖民活动的隐蔽化C.宗教信仰的广泛性 D.绘画艺术的包容性13.马丁·路德提倡“唯独圣经”,认为圣经是信仰和实践的唯一权威,还提出“普及祭司”的概念,认为每个信徒都是祭司,都可以直接向上帝祷告。据此可知,马丁·路德()A.宣扬因行称义 B.反对宗教信仰 C.主张社会平等 D.否定教皇权威14.1930年3月,甘地发起“食盐进军”号召。起初,甘地只带了78名志愿人员前往丹迪海滩淘盐,但沿途有成千上万人加入甘地的队伍中来;最后演变为全国性的广泛的运动。由此可以看出“食盐进军”()A.意在恢复传统手工业 B.助推民族独立意识增长C.超出非暴力斗争范围 D.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15.按1980年可比价格计算,民主德国1970年国民收入为1174亿马克,1984年增加为2225亿马克,年平均增长速度为4.6%,发展速度高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高于东欧其他国家。这显示民主德国()A.逐步摆脱经济“滞胀”的困境 B.社会主义改革取得显著成效C.市场经济体制优越性凸显 D.经济建设出现急躁冒进倾向16.1959年,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在美国纽约、华盛顿、洛杉矶和旧金山等主要城市巡演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突出表达了主人公克服自私冲动和摆脱旧社会束缚的能力。剧中群众的选择和倾向也表明了他们对摆脱封建社会、追求进步的渴望。这反映出()A.苏联文化广受美国民众的欢迎 B.美苏两国从对抗走向合作C.文化交流成为美苏外交的工具 D.苏联对美国进行文化渗透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清末时,华北农村多设有数名会首(或会头、首事)管理村务。会首是村庄自然生成的领导,是传统村落文化的产物。但是当时有功名的人很少愿意留在村里,所以会首很少有所谓的乡绅,而是以庶民居多。会首的主要工作是村庄的内部管理。一般来说,担任会首的先决条件是人品好,并且以拥有相当土地的人居多。因为土地多而有闲的人才会当会首,经商或土地少以致没时间的人就不会当会首。——摘编自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材料二民国初年,为了应对国家的要求,农村中开始设立村公会,村长变为较为正式的职务。抗日战争后,国民政府在华北推行保甲制。民国以后村长乃至于保长的出现,反映了村庄领导逐渐国家化的改变。农村的许多职务根据上级的命令,由选举产生。村务也逐渐被置于国家支配之下。而村的领导成为一种为了国家与自身利益而牺牲村民权益的“盈利型国家经纪”。这一时期,村民对于村长的选择有道德和能力的双重要求,同时要求村长拥有一定财富,作为应付国家需求的保证。村长要为国家征收地方资源传达政策,协调国家与村庄的关系。所以,民国后的村庄都要求具备处理国家行政事务的能力。一方面,这些村庄领导协助国家和各派政治势力征收地方资源,另一方面,又竭力保护自己与地方群众的利益与安危。——摘编自陈耀煌《二十世纪中国华北农村基层领导特质的演变》(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末华北农村治理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时期华北农村基层领导转变的背景,并指出其与清末农村领导的不同。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新中国成立后不久,第一个女火车班组、第一个女拖拉机队、第一批女航空人员、第一批女摩托车运动员、第一批女坦克车手、第一个轮船女驾驶员、第一个女推土机手等纷纷涌现,女司机以群体姿态出现,其形象成为现代媒体和文学艺术广泛宣传、大力塑造的对象。新中国第一个女拖拉机手梁军在观看了苏联电影《巾帼英雄》后,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当一个拖拉机手那是多么光荣。”第一个火车女司机田桂英偶然看到了苏联火车女司机的照片,燃起了她做新中国火车女司机的愿望。在苏联专家亲自培训与指导下,田桂英等从普通工厂女工成长为新中国第一批火车女司机。他们的事迹被改编成电影。《女司机》《马兰花开》书写了来自社会底层的劳动妇女走出家庭,在社会主义交通工业建设中,克服体力、文化、技术上的重重困难,尤其是来自家庭、社会等方面的性别偏见,一步步锻炼成为能够熟练地驾驭现代化大机器的女司机的故事。国家不仅扶持与培养这些勇敢踏入男性垄断行业的妇女,而且给予她们很高的荣誉。田桂英、梁军等都被推举为全国劳动模范,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被安排到专门学校进一步学习深造,逐步成长为所在行业的领导干部。她们的事迹不仅被《人民日报》《人民画报》《中国妇女》《群众日报》等媒体做了专题报道,有的还进入教科书,画成连环画,拍成电影,印上了人民币。当然,需要指出的是,20世纪50—70年代女司机形象长廊里,最大的群体是女拖拉机手。驰骋在丰收大地上的女拖拉机手,在深层意义上接续传统性别观,潜在地满足人们对“女性气质”“女性特征”的理解与认知。——改编自刘传霞《新中国初期女司机形象的生成与多重文化意义》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女司机形象。(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有历史学者在著作中使用了标题“历史从无正义”,也有学者认为“历史即正义”。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只要与生产方式相适应,相一致,就是正义的;只要与生产方式相矛盾,就是非正又的。”结合所学的世界史知识,紧扣材料提出一个关于“历史正义”的话题,并围绕该话题展开论述。(要求:明确提出话题;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述清晰)
湖南省2026届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全解全析(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2023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再次对华容七星墩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先后共清理了瓮棺葬26座,其中有8座出土玉器,包括玉人、玉凤、玉蝉、玉钺、玉璧、玉锥形器、玉珠管等(见下图)。这些分层埋置的玉器材质多样、造型精巧、种类丰富,几乎没有完整的器件。七星墩遗址()A.属于旧石器时代遗址 B.已呈现贫富分化趋势C.说明南北方葬制相同 D.是中原文化重要类型【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先后共清理了瓮棺葬26座,其中有8座出土玉器,包括玉人、玉凤、玉蝉、玉钺、玉壁、玉锥形器、玉珠管等(见如图)。这些分层埋置的工要封居多学注剩精巧、种类丰富,几乎没有完整的器件。”得出此时七星墩遗址出土的文物已经呈现出贫富分化的趋势,B项正确,七星墩遗址出土的文物已经呈现出贫富分化的趋势,说明是新石器时代晚期,排除A项;材料没有对比,无法得知南北方葬制相同,排除C项;湖南当时并非中原地区,不属于中原文化,排除D项。故选B项。2.《史记》《汉书》所塑造的汉武帝形象存在巨大差异。《史记·封禅书》刻画出一个迷信神仙方术、劳民伤财的昏君形象,而《汉书·武帝纪》塑造的汉武帝则是一个勤政爱民、好施仁政、开拓有为的明君、贤君形象。对此,解释合理的是()A.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 B.史家所处政治环境与史书官私性质差异C.史实因年代久远无法辨别 D.历史解释准确性取决于史家的学术修养【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正向题。时空是汉武帝时期。据材料可知,《史记·封禅书》刻画出一个迷信神仙方术、劳民伤财的昏君形象,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因为汉武帝统治时期连年征战、劳民伤财等消极影响;而东汉班固的《汉书·武帝纪》,塑造的汉武帝则是一个勤政爱民、好施仁政、开拓有为的明君、贤君形象,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在位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颁布“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据上分析可知,史家所处政治环境与史书官私性质差异对史学家的观点有影响,B项正确;汉武帝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确立儒家思想正统地位,这对后世影响深远,这应该是其开拓有为的明君、贤君形象的例证,A项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史记》、《汉书》均是官方史书,C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历史解释准确性取决于历史史实,而非史家的学术修养,排除D项。故选B项。西晋永嘉之乱后,出现了空前规模的民族大迁徙浪潮,北方汉族人民为逃避战乱和民族冲突,纷纷举族南迁,大量人口从中原迁往长江中下游地区。但史籍记载中,东晋及后来南朝的户口却没有多少增加。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南朝社会基层治理效率不足 B.沉重的赋役导致人民流亡C.江南社会经济遭受空前浩劫 D.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两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土地兼并严重,门阀士族拥有大量土地,需要大批劳动力,于是他们经营的田庄招徕并隐瞒了大量南迁农户,因而史籍记载中东晋及南朝的户口数增加甚少,这是封建大土地所有制发展所致,D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户口增加甚少而不是基层治理,也没有体现“效率不足”,排除A项;题干没有体现沉重的赋役,更没有涉及人民流亡,排除B项;东晋、南朝时社会相对安定,而且,北民南迁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空前浩劫”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4.唐朝初年,尚书仆射官居从二品,高于中书令、门下侍中,在政事堂议事时,尚书仆射的意见往往会成为主流意见。唐高宗时,尚书仆射如不加“同中书门下三品”衔,则不得参与议政。从此政事堂内三省长官平列,无高低之分。上述调整()A.带来中央行政决策的民主化 B.导致朝廷冗官问题出现C.有助于封建官僚政治的完善 D.意在提高政府行政效率【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唐朝初年,尚书仆射官居从二品,高于中书令、门下侍中,尚书仆射的意见往往会成为主流意见”“唐高宗时,尚书仆射如不加‘同中书门下三品’的衔,不得参与议政,三省长官平列无高低之分”可知,相较于唐初,唐高宗时尚书仆射的地位与权力遭到削弱,这有利于尚书、中书、门下三省相互制衡,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加强皇权,C项正确;三省六部制是程序上的民主而非决策上的民主,其本质仍是君主专制,排除A项;材料信息强调的是尚书仆射的地位与权力遭到削弱,三省相互制衡,无法得出出现了冗官问题,排除B项;材料中的调整其目的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提高行政效率并非最主要的目的,排除D项,故选C项。5.北宋熙宁年间,民间崇拜清官包拯,吐蕃青唐部首领率部臣服时,也特请宋帝为其赐名“包顺”,为其兄弟赐名“包诚”“包约”。这反映出当时()A.吐蕃社会不公现象严重 B.改汉姓成为吐蕃新风尚C宋朝已将吐蕃纳入版图 D.汉藏民族交融日益深入【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熙宁年间(中国)。根据材料“北宋熙宁年间,民间崇拜清官包拯,吐蕃青唐部首领率部臣服时,也特请宋帝为其赐名‘包顺’”结合所学可知,吐蕃首领请求宋帝赐汉族名字,这一行为体现了吐蕃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与接受,反映出汉藏民族之间的交融日益深入,D项正确;题干未提及吐蕃社会内部的不公问题,而是聚焦于吐蕃首领主动请求汉名(包姓)的行为。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仅从个别首领及兄弟赐名不能得出改汉姓成为吐蕃新风尚,这种说法过于片面,排除B项;材料只是说吐蕃部首领臣服及赐名,不能表明宋朝已将吐蕃纳入版图,排除C项。故选D项。6.清初在地方基层实行里甲制,为维护地方治安,又推行保甲制。雍正以后,里甲制逐渐融入保甲制之中,二者合一。这一变化()A.缘于人口的增长 B.加强了中央集权C.受赋税制度变革的影响 D.反映出基层管理的松弛【答案】C【解析】【详解】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原因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里甲的重要职能包括户籍管理、征派赋役,雍正年间实行摊丁入亩,废除人头税,户籍编审职能的重要性弱化,里甲制融入保甲制,C项正确;人口增长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雍正以后只是将里甲制融入保甲制,体现不出中央集权的加强,排除B项;里甲制与保甲制融合,职能逐渐合并,不能体现基层管理的松弛,排除D项。故选C项。7.下表描述地区史料广州自是海舶集于岛(香港),五口分设商埠,非粤货不到广州福建除海道可以四通八达外,其余各处非系崎岖之峻岭,即属湍急之险滩宁波虽系海口,一入内河,须盘坝三四次方可抵省城,商贩不甚流通上海苏郡濒海诸邑镇,聚贾舶,通海市……乃总汇于上海。西人既来通商,南北转输,利溥中外上述史料可用于()A.探究晚清中国融入世界历史进程 B.分析通商口岸区位因素的共同特点C.解释近代对外贸易中心转移的原因 D.理解列强急于扩大在华市场的根源【答案】C【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广州因香港分设商埠导致粤货分流”“福建、宁波受限于崎岖地形或内河运输困难”“上海因地理优势成为南北转输总汇”分别阐述了鸦片战争后五处通商口岸的区位因素,从中可以看出,广州地位下降,福建两埠和宁波受自然环境的限制发展缓慢,上海则迅速发展,这解释了近代对外贸易中心的转移原因,C项正确;材料聚焦通商口岸自身条件差异,而非中国整体融入世界的宏观进程,排除A项;各口岸区位特点差异显著,无法归纳共同特点,排除B项;列强扩大市场的根源需结合不平等条约、资本扩张等外部因素,材料仅描述口岸内部状况,排除D项。故选C项。8.19世纪后半期,大豆、蚕桑、烟草、桐油等产品的出口量大幅增长,而一向远销海外的蔗糖、蓝靛等产品却销量锐减,一蹶不振。这主要是因为()A.中国在世界市场的地位 B.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列强侵华方式的转变 D.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后半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随着西方国家工业革命的深入开展,对工业原料的需求日益增加。中国的大豆、蚕桑、烟草、桐油等产品作为重要的工业原料,符合西方工业生产的需求,因此出口量大幅增长。由此可见,中国的出口根据世界市场的需求,主要提供原料,这反映了中国在世界市场的地位,A项正确;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主要影响的是中国国内的工业生产和经济结构,与农产品的出口变化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排除B项;列强侵华方式在甲午战争后发生了转变,由商品输出为主逐渐转向资本输出为主,但这主要影响的是中国的近代工业发展和经济主权等方面,排除C项;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对农产品的商品化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并不是该现象反映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9.如图为辽宁省某一时期工农业总产值变化情况,这最能反映()A.政府践行新民主主义政策 B.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C.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D.生产力水平有较大提高【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过渡时期(中国)。根据图表可知在8年中工业总产值所占比重不断提高,农业总产值总占比下降。说明工业超规模快速发展,最有可能的时期是新中国过渡时期。该时期推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生产力水平有较大提高,D项正确;新民主主义政策重在强调经济的私有制与公有制并存,题中缺乏相关数据,排除A项;国民经济的到恢复是在1952年,图中缺乏相应数据,排除B项;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属于生产关系变革,与题中数据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0.据图可知,该区域()A.深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B.着力城市间的协同发展C.城市化助力经济的发展 D.思想解放推动体制改革【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16年的中国。根据图片信息可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是由核心城市向外辐射,以都市圈的形式规划区域内各城市间的产业分工协作、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等协同发展内容,体现了城市间的协同发展,B项正确;材料没有足够信息得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是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排除A项;城市化助力经济发展,通常要说明城市规模扩大、人口集聚等如何带动产业发展、市场扩张等,题干没有相关信息,排除C项;城市群的规划是城市发展的创新思路,并未推动体制改革,排除D项。故选B项。11.孔子认为“中庸之为德也”,应“吾日三省吾身”。亚里士多德认为“德行就是中道,居于恶之过度与恶之匮乏之间”,他还认为德行并非天生,可以后来习得。二者()A.强调伦理道德的重要性 B.都注重个人的自我反思C.追求动态平衡中的理性 D.都体现统治阶级的需要【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和古希腊时期。根据材料“中庸之为德也”“德行就是中道,居于恶之过度与恶之匮乏之间”可知,孔子和亚里士多德都强调“中庸”,即追求一种在过度与不足之间的动态平衡,这体现了理性,C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中庸”这一道德标准,而不是伦理道德的重要性,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吾日三省吾身”体现了孔子注重个人的自我反思,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中没有明确体现这一点,B项不能全面概括二者的共同点,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信息表明二者的思想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属于无中生有,排除C项。故选C项。12.16世纪末,日本开始流行“南蛮屏风画”,它以圣经故事为主要题材,采用西方透视、光影等技法,并与本土屏风、漆器艺术相结合。西欧传教士凭借这些圣像画弥补了语言障碍的缺陷,大力开展传教活动。这主要反映出()A.文化传播的多样化 B.殖民活动的隐蔽化C.宗教信仰的广泛性 D.绘画艺术的包容性【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世纪末的日本及西方。16世纪末处于西方殖民扩张时期,西欧传教士通过“南蛮屏风画”这种艺术形式,将西方宗教文化与日本本土艺术相结合,以此为手段大力开展传教活动。而传教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是殖民扩张的一部分,通过文化渗透来达到殖民目的,所以这反映出殖民活动的隐蔽化,B项正确;材料重点强调的是西欧传教士利用“南蛮屏风画”进行传教这一行为背后的殖民活动本质,虽然“南蛮屏风画”体现了文化的融合,但文化传播的多样化并非材料主要反映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只是围绕西欧传教士在日本借助“南蛮屏风画”传教展开,主要体现的是传教的手段和方式,排除C项;“南蛮屏风画”确实体现了绘画艺术在融合西方技法与本土艺术方面的包容性,但这只是对绘画艺术特点的描述,没有深入到材料所反映的本质,排除D项。故选B项。13.马丁·路德提倡“唯独圣经”,认为圣经是信仰和实践的唯一权威,还提出“普及祭司”的概念,认为每个信徒都是祭司,都可以直接向上帝祷告。据此可知,马丁·路德()A.宣扬因行称义 B.反对宗教信仰 C.主张社会平等 D.否定教皇权威【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为推断题。根据题目具体时空信息可知准确时空为:16世纪的德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马丁·路德提出“唯独圣经”,强调圣经是唯一权威,否定了天主教会和教皇对教义解释的垄断权;“普及祭司”主张信徒可直接与上帝沟通,无需通过神职人员或教皇作为中介。这两点直接挑战了教皇和教会的权威,体现了宗教改革的核心目标,D项正确;路德主张“因信称义”,反对“因行称义”,排除A项;路德并没有反对宗教本身,而是希望改革教会,回归更纯粹的信仰形式,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每个信徒都能直接与上帝沟通,不需要通过神职人员中介。但这并不直接等同于主张社会政治上的平等,题干更侧重对教会权威的否定,排除C项。故选D项。14.1930年3月,甘地发起“食盐进军”号召。起初,甘地只带了78名志愿人员前往丹迪海滩淘盐,但沿途有成千上万人加入甘地的队伍中来;最后演变为全国性的广泛的运动。由此可以看出“食盐进军”()A.意在恢复传统手工业 B.助推民族独立意识增长C.超出非暴力斗争范围 D.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0年(印度)。“食盐进军”从甘地带领少数人开始,沿途有成千上万人加入,最后演变为全国性运动,这一过程激发了印度民众的民族意识,助推了民族独立意识增长,B项正确;“食盐进军”主要是针对英国殖民当局的食盐专卖法发起的抗争,并非意在恢复传统手工业,排除A项;“食盐进军”是甘地非暴力抵抗运动的典型行动,并未超出非暴力斗争范围,排除C项;“食盐进军”主要是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突出反帝性质,材料未体现反封建相关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15.按1980年可比价格计算,民主德国1970年国民收入为1174亿马克,1984年增加为2225亿马克,年平均增长速度为4.6%,发展速度高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高于东欧其他国家。这显示民主德国()A.逐步摆脱经济“滞胀”的困境 B.社会主义改革取得显著成效C.市场经济体制优越性凸显 D.经济建设出现急躁冒进倾向【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0-1984年(德国)。1970-1984年民主德国国民收入增长,发展速度高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东欧其他国家,这是民主德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通过改革等举措取得显著成效的体现,B项正确;“滞胀”主要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的资本主义国家,民主德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不存在资本主义经济“滞胀”问题,排除A项;民主德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而非市场经济体制,排除C项;从材料仅能看出国民收入增长及发展速度情况,不能得出经济建设出现急躁冒进倾向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16.1959年,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在美国纽约、华盛顿、洛杉矶和旧金山等主要城市巡演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突出表达了主人公克服自私冲动和摆脱旧社会束缚的能力。剧中群众的选择和倾向也表明了他们对摆脱封建社会、追求进步的渴望。这反映出()A.苏联文化广受美国民众的欢迎 B.美苏两国从对抗走向合作C.文化交流成为美苏外交的工具 D.苏联对美国进行文化渗透【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为本质题。根据题目具体时空信息可知准确时空为:1959年的苏联和美国。由题干中“克服自私冲动和摆脱旧社会束缚”“摆脱封建社会、追求进步”等信息可知,苏联利用芭蕾舞剧在美国宣传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体现了苏联对美国进行文化渗透,D项正确;题干中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近代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的代表作,“苏联文化”表述错误,排除A项;题干中未提及美苏两国关系的变化,排除B项;题干中仅提及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赴美巡演,“美苏外交”的表述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清末时,华北农村多设有数名会首(或会头、首事)管理村务。会首是村庄自然生成的领导,是传统村落文化的产物。但是当时有功名的人很少愿意留在村里,所以会首很少有所谓的乡绅,而是以庶民居多。会首的主要工作是村庄的内部管理。一般来说,担任会首的先决条件是人品好,并且以拥有相当土地的人居多。因为土地多而有闲的人才会当会首,经商或土地少以致没时间的人就不会当会首。——摘编自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材料二民国初年,为了应对国家的要求,农村中开始设立村公会,村长变为较为正式的职务。抗日战争后,国民政府在华北推行保甲制。民国以后村长乃至于保长的出现,反映了村庄领导逐渐国家化的改变。农村的许多职务根据上级的命令,由选举产生。村务也逐渐被置于国家支配之下。而村的领导成为一种为了国家与自身利益而牺牲村民权益的“盈利型国家经纪”。这一时期,村民对于村长的选择有道德和能力的双重要求,同时要求村长拥有一定财富,作为应付国家需求的保证。村长要为国家征收地方资源传达政策,协调国家与村庄的关系。所以,民国后的村庄都要求具备处理国家行政事务的能力。一方面,这些村庄领导协助国家和各派政治势力征收地方资源,另一方面,又竭力保护自己与地方群众的利益与安危。——摘编自陈耀煌《二十世纪中国华北农村基层领导特质的演变》(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末华北农村治理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时期华北农村基层领导转变的背景,并指出其与清末农村领导的不同。【答案】(1)特点:适应传统村落文化的发展;设置领导职务管理村务;沿袭传统农村治理方式;具有自治性;重视领导人物的品质;领导的工作具有义务性。(2)背景:政治环境的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适应现实的需要;处理国家政务的要求。不同:村领导成为正式职务;由自治转变为政府管理(或国家与村落的关系发生变化);对村领导处理行政事务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清末中国。根据材料一“清末时,华北农村多设有数名会首(或会头、首事)管理村务。”可得出,设置领导职务管理村务;根据材料一“是传统村落文化的产物。”可得出,适应传统村落文化的发展;根据材料一“会首是村庄自然生成的领导”、“会首的主要工作是村庄的内部管理。”可得出沿袭传统农村治理方式;具有自治性;根据材料一“一般来说,担任会首的先决条件是人品好”可得出,重视领导人物的品质;根据材料一“因为土地多而有闲的人才会当会首,经商或土地少以致没时间的人就不会当会首。”可得出,领导的工作具有义务性。【小问2详解】本题是背景题、特点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第一小问背景,根据材料二“民国初年,为了应对国家的要求,农村中开始设立村公会,村长变为较为正式的职务。”,可得出政治环境的改变;根据材料二“抗日战争后,国民政府在华北推行保甲制”,可得出国家政策的调整;根据材料二“这一时期,村民对于村长的选择有道德和能力的双重要求,同时要求村长拥有一定财富,作为应付国家需求的保证。”,可得出适应现实的需要;根据材料二“一方面,这些村庄领导协助国家和各派政治势力征收地方资源,另一方面,又竭力保护自己与地方群众的利益与安危。”,可得出处理国家政务的要求。第二小问不同,根据材料二“民国初年,为了应对国家的要求,农村中开始设立村公会,村长变为较为正式的职务”,而清末的会首并非正式职务,这是两者的一个显著不同;根据材料一“会首的主要工作是村庄的内部管理。”、材料二“民国以后村长乃至于保长的出现,反映了村庄领导逐渐国家化的改变。”,可得出由自治转变为政府管理国家与村落的关系发生了明显变化;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清末会首主要负责村庄内部管理,对处理国家行政事务的能力要求不高;民国后,村领导要为国家征收地方资源、传达政策,协调国家与村庄的关系,所以对其处理行政事务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新中国成立后不久,第一个女火车班组、第一个女拖拉机队、第一批女航空人员、第一批女摩托车运动员、第一批女坦克车手、第一个轮船女驾驶员、第一个女推土机手等纷纷涌现,女司机以群体姿态出现,其形象成为现代媒体和文学艺术广泛宣传、大力塑造的对象。新中国第一个女拖拉机手梁军在观看了苏联电影《巾帼英雄》后,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当一个拖拉机手那是多么光荣。”第一个火车女司机田桂英偶然看到了苏联火车女司机的照片,燃起了她做新中国火车女司机的愿望。在苏联专家亲自培训与指导下,田桂英等从普通工厂女工成长为新中国第一批火车女司机。他们的事迹被改编成电影。《女司机》《马兰花开》书写了来自社会底层的劳动妇女走出家庭,在社会主义交通工业建设中,克服体力、文化、技术上的重重困难,尤其是来自家庭、社会等方面的性别偏见,一步步锻炼成为能够熟练地驾驭现代化大机器的女司机的故事。国家不仅扶持与培养这些勇敢踏入男性垄断行业的妇女,而且给予她们很高的荣誉。田桂英、梁军等都被推举为全国劳动模范,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被安排到专门学校进一步学习深造,逐步成长为所在行业的领导干部。她们的事迹不仅被《人民日报》《人民画报》《中国妇女》《群众日报》等媒体做了专题报道,有的还进入教科书,画成连环画,拍成电影,印上了人民币。当然,需要指出的是,20世纪50—70年代女司机形象长廊里,最大的群体是女拖拉机手。驰骋在丰收大地上的女拖拉机手,在深层意义上接续传统性别观,潜在地满足人们对“女性气质”“女性特征”的理解与认知。——改编自刘传霞《新中国初期女司机形象的生成与多重文化意义》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女司机形象。(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答案】新中国成立初期女司机的形象展现了劳动妇女新气质和新能力,塑造了社会主义劳动妇女新形象。在新中国初期女性能够在这一行当中脱颖而出、以群体的态势出现,并得到国家意识形态高度肯定、获得女性自我认同,这与新中国对苏联妇女运动和实践经验的借鉴学习是分不开的。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采取的是苏联模式,苏联在工业化建设过程中大力发动妇女参加生产建设,苏联妇女成为重工业建设的重要力量。苏联女司机所树立的崭新女性形象给予中国妇女女性角色认同带来启发与激励,而苏联专家则给予中国妇女具体技术指导与培训也起了巨大的作用。女司机形象大幅度地突破了传统性别角色规范,改写了劳动妇女在社会和家庭中的角色与地位,促进社会主义时代新的性别关系的建立。来自底层劳动妇女的女司机形象呈现了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妇女解放的成就,体现了社会主义人民民主制度的优越性。女司机形象彰显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工业建设的巨大成就,同时也为社会主义建设召唤了更多的建设者。【解析】【详解】本题为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当代中国。首先,根据材料信息,确定材料中新中国成立初期女司机的形象,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后不久,第一个女火车班组、第一个女拖拉机队、第一批女航空人员、第一批女摩托车运动员、第一批女坦克车手、第一个轮船女驾驶员、第一个女推土机手等纷纷涌现,女司机以群体姿态出现,其形象成为现代媒体和文学艺术广泛宣传、大力塑造的对象。”可知,新中国建立初期,在新中国建设中,中国女性发挥了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可以提炼女司机的形象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女司机的形象展现了劳动妇女新气质和新能力,塑造了社会主义劳动妇女新形象。其次,根据提炼的女司机的形象,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家的肯定、苏联的影响、女司机形象的意义等角度进行评析,如:在新中国初期女性能够在这一行当中脱颖而出、以群体的态势出现,并得到国家意识形态高度肯定、获得女性自我认同,这与新中国对苏联妇女运动和实践经验的借鉴学习是分不开的。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采取的是苏联模式,苏联在工业化建设过程中大力发动妇女参加生产建设,苏联妇女成为重工业建设的重要力量。苏联女司机所树立的崭新女性形象给予中国妇女女性角色认同带来启发与激励,而苏联专家则给予中国妇女具体技术指导与培训也起了巨大的作用。女司机形象大幅度地突破了传统性别角色规范,改写了劳动妇女在社会和家庭中的角色与地位,促进社会主义时代新的性别关系的建立。来自底层劳动妇女的女司机形象呈现了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妇女解放的成就,体现了社会主义人民民主制度的优越性。女司机形象彰显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工业建设的巨大成就,同时也为社会主义建设召唤了更多的建设者。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有历史学者在著作中使用了标题“历史从无正义”,也有学者认为“历史即正义”。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只要与生产方式相适应,相一致,就是正义的;只要与生产方式相矛盾,就是非正又的。”结合所学的世界史知识,紧扣材料提出一个关于“历史正义”的话题,并围绕该话题展开论述。(要求:明确提出话题;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述清晰)【答案】示例】话题:历史正义:在矛盾交织中螺旋式前进历史正义体现在人类对平等、自由等价值的永恒追求,以及社会在矛盾交织中的试错,在抗争中向更理想的状态迈进。从社会制度变革来看,历史的正义性不断彰显。以法国大革命为例,18世纪末的法国,封建等级制度森严,教士、贵族享有特权,广大第三等级民众却背负沉重赋税,生活困苦。1789年,法国民众攻占巴士底狱;此后,《人权宣言》宣告“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废除封建特权,传播了自由民主思想。它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推动法国乃至欧洲向民主政治迈进。让“人人生而平等”的理念深入人心,为后续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奠定基础,正是历史在制度层面追求正义的有力体现。在文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建融金服(河南)科技信息服务有限公司甘肃分公司招聘90人笔试历年典型考点题库附带答案详解试卷2套
- 2025广东省罗浮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和有关工作笔试历年常考点试题专练附带答案详解试卷2套
- 2025广东佛山市禅城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局下属企业招聘工作人员1人笔试历年常考点试题专练附带答案详解试卷2套
- 南北极能量流动态分析-洞察及研究
- 2026-2031年中国影院视频广告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园艺工具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范文参考)
- 加工市场规模现状分析及十五五盈利空间评估报告 - 副本
- 学校安全规范管理实施方案
- 防火巡护道环境影响评估方案
- 市政管网改造期间临时交通疏导方案
- 正常分娩(妇产科学课件)
- 党建趣味活动方案
- DLT 265-2012 变压器有载分接开关现场试验导则
- 大数据技术生涯发展展示
- 水平三排球正面双手垫球公开课教案
- 工艺工程师年度述职报告模板
- 2022年高考真题-数学(新高考Ⅰ卷)+无答案
- 《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教学课件
- 肝癌的诊断和治疗课件
- 冯晓霞:义务教育新课标背景下的幼小课程衔接问题
- 【高中语文】古诗词诵读《春江花月夜》+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